第一篇:水利风景区建设暨水生态文明建设(毛材料)
水利风景区建设暨水生态文明建设
座谈会材料
榆林市水务局(2014年11月28日)
一、基本情况
(一)榆林市基本市情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474个行政村,总人口370.69万人。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工业总产值3258.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增加值1943.56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820元和8687元,增长11.1 %和1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二)、榆林市基本水情
榆林市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全市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外流河共有109条。主要有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及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四河四川”。内陆河分布在神木、定边县北部的沙漠闭流区,主
要有定边县的八里河和神木县的红碱淖海子。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9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4.7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重复量为15.6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65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属重度缺水地区。据榆林市水利普查公报,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水库109座,总库容17.4亿立方米,其中:已建水库106座,总库容12.78亿立方米;在建水库3座,总库容4.62亿立方米。各类塘坝197处,总容积900.32万立方米,共有灌区703处、取水泵站102处、机井21.5万眼等灌溉设施。
据2013年水利年报统计,全市总供水量8.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6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37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01亿立方米。
2013年全市各行业总用水量8.0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5.29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79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公共用水0.9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084亿立方米。
二、榆林市水利风景区建设
榆林市水利风景资源相对匮乏,但极具地方韵味。针对我市水利风景区自然禀赋差,建设起步晚的状况,我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突破。榆林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任务纳入了政府对水务
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2014年9月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水利风景区管理细则》,规范了水利风景区管理,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权限与职责,从规章和标准层面建立健全我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了水利风景区依法管理工作。
榆林市在《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利用现有水利风景资源是我市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备保障”,在《陕西省水利风景区“十二五”开发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市着手起草了《榆林市水利风景区“十二五”开发建设规划》;2013年启动了《榆林市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2013年——2030年)编制工作现已完成,待专家审查。
2012年3月,榆林市红石峡、金鸡沙两景区被省水利厅批准授牌为第五批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了榆林市景区建设零突破;2012年12月,榆林市红碱淖景区被陕西省水利厅批准授牌为第六批省级水利风景区,并于2013年10月被水利部批准授牌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入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资金3800万元。在“十三五”末争取新增创建市级水利风景区两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五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处,进一步推进已申报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为我市做强做大水利旅游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榆林市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3〕23号)文件精神,结合榆林市实际,榆林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榆林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12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62亿立方米以内。
榆林市现已经初步建立起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制度,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面落实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在黄河沿岸、“四河四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沿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营造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煤油气水土流失补偿费返还治理等工程项目,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水保林30万亩。
为了保障榆林规划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用水安全,我市把榆溪河流域水源地保护工作列入全市“十二五”水利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榆林市榆溪河流域供水与水源地保护规划》和
《煤矿开采对红石峡水源地及煤矿周边地区地下水影响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同时,我市制定了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对榆林城区3个水源地每月开展水质常规监测,每年开展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对8个县级地表水源地每季度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对9处地下水源地每半年开展水质常规监测。
经初步统计,榆林城区红石峡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标准要求,水质优良;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量和水源达标率均为100%。县级饮用水源地中有9个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达标,有5个水源基本达标。
全面启动了县城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设计污水处理量21.8万吨/日,年处理污水量4748.05万吨。
开展了榆林市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启动矿井疏干水利用项目的实施。
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全省各市走在前列。
四、榆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榆林市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缺水已成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榆林市紧紧围绕《榆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的
工作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榆林市水资源总用水量中的60%用于农业灌溉,灌溉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生产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榆林市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渠道防渗、暗管输水、喷灌、滴灌、渗灌、窖灌等节水技术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加大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共争取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积极探索高耗水能源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新路子。石油开采方面,选用国内先进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的污水水质达标后回注地层,提高冷凝水回收率。每年可节水95.1万立方米;煤炭开采方面,实行保水采煤,矿井水井下处理和储存,矿井水地面处理,复用水综合利用等技术,实现大量节水。全市年疏干排水量为2418万立方米,年回用水量1692万立方米,回用率达70%;电力建设方面;化学工业方面,采用气浮除油、酸碱中和,絮凝沉淀、过滤反渗透等工艺,将废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年可节水40万吨。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榆林市用水总量控制到“规划”预期指标,万元GDP取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用水量已提
前达到节水规划目标,万元GDP用水量2013年底下降到28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9.24立方米/万元。目前,榆林市已初步建立起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体制框架。全社会都在努力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生活用水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水资源支撑。
五、榆林市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榆林市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重点支流、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建成了重要河流、重要城镇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健全起了应对山洪灾害的应急机制,同时加强防洪抢险队伍和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城乡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以洪涝灾害多发易发、重点村镇、重要河段为重点,进行加固堤岸、清淤疏浚,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农村地区防洪能力。完成全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孤山川、黑木头川等35条洪涝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提高了沿河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
完成全市境内黄河重要支流治理前期工作,实施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大理河、清涧河、皇甫川7条黄河重要支流的治理,全面提高沿河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
全市中小型水库在册94座,其中78座已经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巩固了中型病险水库加固成果,将加快实施剩余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在应对山洪灾害方面,完成了全市12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站网建设,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启动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对危害严重的7条山洪沟进行治理,全面提高县、乡、村级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了防汛预警信息和洪水自动测报及调度系统,开展了重点水库、大坝、淤地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等。
六、榆林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和认识
榆林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三是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四是严格水资源保护;五是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六是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七是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八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做好水生态文明宣传工作。
榆林市从“十一五”以来,就逐步完善了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市县、镇管理体制,完成了水功能区划报告,河道纳污能力分析,节水型社会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了开发项目用水水资源论证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对地下
水资源采取了“双控”管理,开展了水质量通报制度,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对重点河流沿岸的企业、进行了搬迁;累计治理河道50多公里,全市水生态得到不断改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落实;大力推进了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工作。把加强水利风景区暨水生态文明建设同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开发利用水体、水工程及水文化资源优势,以涵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为先导,以促进人水和谐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对城区段河、桥、坡、岸进行综合治理,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通过清河、建坡、置景、植绿、布灯,形成水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和谐自然生态风貌。
我市将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促进榆林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增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形成可以借鉴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影响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
第二篇:发展水利风景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版)
发展水利风景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04-01
建设美丽中国水生态文明专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重大发展方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然需求。从经济社会发展讲,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大发展也带来大污染,特别是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我们国家进行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一是水资源污染、水环境恶化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调蓄洪水和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减弱。由于人口增加,开发利用加大,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也造成了人类朋友——各类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少数物种濒危。三是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受到挑战。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平方公里,是国土总面积的37,4%,而且仍有4200 万公顷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水土流失的加剧和草原的退化,带来了大量土地的沙化、荒漠化。加上近十几年工业化和商业化大面积的占用良田,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锐减。“粮凭土地虎凭山”,可耕地的减少,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巨大挑战。四是大气污染加剧,空气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以煤炭、石油为主,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烟尘大幅度增加,造成酸雨多发。五是矿产资源无序开发,浪费严重,等等。再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看,全世界人口突破70 亿,水危机成为全球发展趋势,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些背景下,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略。应当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高瞻远瞩的,是造福子孙的,也是“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重要举措。发展水利风景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现代水利所进行的兴利除害事业,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水利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恰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以工程设施保障了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而且有的水利工程还以其恢宏的构架成为亮丽的景观,特别是诸多的滨水区域通过自然形状或后天人工打造形成了优美的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宜居环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以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的空间。因此,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不仅成为建设现代化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生水利的必由之举,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修复了水生态,改善了水环境水利风景区主要是依托水域、水体(如城乡河道、水库、水土流失治理区以及灌区、农田水利等水利载体)打造和兴建的。在打造和兴建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仅大量地植树种草栽花,美化环境,发展景观,而且疏浚河道,清淤清障,推进水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有效地改善了水体,净化了水质。大量植树种草,其本身的功能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流失。凡是兴建水利风景区的地方,其区域的水生态明显得到修复,水环境大为改善。
兴建了“美丽家园”,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当前,我国推进的小康社会正在从建设向建成过渡和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愿望十分迫切。而城乡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恰恰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一拍即合。水利风景区的打造,实质上给民众兴建了一个“美丽家园”,给了老百姓一个休闲娱乐空间,清新的空气,舒畅的心境,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幸福指数,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现的公共犯罪比例中,风景区的犯罪率是最低的。
丰富了水文化内涵水文化,是与水利建设发展相随相伴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看到,水利风景区正越来越成为传承水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发展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水利风景区蕴含的或挖掘打造出来的丰富水文化,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怀,提升了文明的境界。如临沂市沂河水利风景区,以传播历史文化为核心,融众多的历史名人风情于风景之中。实际上,这一风景区已成为以水域为依托,以历史文化和水文化为灵魂的文化公园。
拉动了地方经济攀升在开放性发展的今天,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哪怕一个乡镇的发展,都要靠人流、物流、信息流、包括财务流。而这些的形成,除了靠好的产业产品外,还要发展旅游。要发展旅游,利用原有的风景资源或重新打造新的水利风景区及风景带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利用河湖水库,打造水利风景区,这是有眼光的取向。一个成功的水利风景区,既为一个城市印制了一张新名片,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对外辐射力。西安“汉城湖”的建成和发展,曾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到西安看看”的点击高潮。可以这样说,水利风景区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的攀升。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未来“五位一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涉及自然、地理、天文、气象、生物、历史、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各个领域,它需要多个部门、多个行业以至全社会共同行动,水利风景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只要每个部门、每个行业以至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就一定可以达到应有的目标,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要转变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所有工作的准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一点,GDP 少增加一点,也要把环境搞好,把生态修复好。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
要下力气大力发展水利风量区一方面,作为水利部门,要把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之中。凡是水利风景区的兴建,都要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从规划上做出部署,从设计上绘好蓝图,在投资上做好安排。另一方面,从地方上来说,不管是为了民生,还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大力建设水利风景区。
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领导除了对生态文明作出投资安排外,还要专人负责,建立领导考核机制,实行生态文明一票否决制,凡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要追查领导责任,凡是对生态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则要表扬、奖励、重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已在全国实施。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做到改革不停留,创新不懈怠,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建设秀美山川、实现人水和谐做出新贡献。
第三篇:毛概:生态文明建设
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
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据《中国青年报》XX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
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定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第四篇: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 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 ,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近些年来 ,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 ,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 ,等等。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 ,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三、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惊天伟构,自此南水北调工程便拉开了序幕。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项举世罕见的超大型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它的的实施对于改变我国北方缺水的局面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和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类似,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计民生,将改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惠及子孙后代。
然而南水北调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若不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开采化工能源,在粗犷的经济模式下浪费了资源,污染了水源,使得人类的持续发展遇到了阻碍,又何必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让数十万水源地人民背井离乡,饱受苦楚?以前那种文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南水北调工程只是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所迈出的一小步,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纲要,保持水土,对严重退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修养生息战略,在限制开发区,发展有益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发挥、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建设能力、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开展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加快江河源头区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大资源开发生态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监管的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当中,在重点领域、需要综合防控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4从全球范围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形势,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环境利益,需要世界各国的协作活动。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不仅需要国际环境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履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任务和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需要统筹环境与发展进程中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空间。
我国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合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坚持团结合作的既定方针,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多边环境合作,切实做好国际环境公约的各项履约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四、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首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在一步步的探索与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迎接全球气候变化和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造福于中国人民,还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造福于世界人民。发达国家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唯有建设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更建设更好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发生转变,也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全球共同讨论和关心的一个话题,因此其同时也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对于经济和文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只有不遗余力地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最终,要想建设好我们的生态文明,就要全球一起合作,各国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地球。我国不仅要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学习经验,牢记教训,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共同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第五篇: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 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提 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刻阐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详细梳理了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工作.提 出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的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原则
R胡 ection related to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en Mingzhong
Abstract:Great signifcanc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esented through explan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uiding thought and basic principle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requirement of keep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It is argu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 isthekeyand main contentsand tasksorf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reviewed in line with basic national and waterconditions.Highlightmentis placed 01' top—
layerdesign na d technicalroute ofimplementation step by step.
Keywords: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basicprinciple中图分类号:rIv+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15—0001—0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 .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水利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笔者结合近一时期党校学习收获.就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持续发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体现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治水文明.也正是因为重视水的价值.中华 文明才能绵延数千年.不断繁荣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 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生态文明将无从谈起。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水情复杂.水 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引导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满足河湖健康基本要求。
3.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居民喝上干净水、享有优美水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出明确要求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人 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必然要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4.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打造和谐优美人居环境.也要求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发展并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
明建设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
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
3.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4.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 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突出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特别强调加强制度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
多年来.水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国务院已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南水北调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及水资源配置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 9万余座和一大批引排水工程.供水能力超过 7000亿 m3;二是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发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 ”规划和“十二五 ” 规划.启动了 100个 国家级试点和200个省级试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1997—20l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了 6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 68%.农 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 0.4提高到了0.5 开展黄河、太湖、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
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科学调度.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逐步修复 这些成效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水 资源水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 每年缺水达 500多亿 m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有 46%.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引起一系列生态问
题 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状单方水 GDP 产出仅为世界平均的 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 3 4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方面与我国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禀赋差的客观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水资源管理相对粗放.社会用水文明程度尚处于较低层次等主观问题 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全社会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的文明水平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2011年中央 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提 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 1月.国务 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从水 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过程及末端三个方面确立了“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根治水资源无序开发、水生态环境恶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通过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建立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凸显国家对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决心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制度.也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必须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补足水生
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短板.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把
握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工作 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管水、用水、治水、护水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握核心.突出重点
1.要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水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用水行为,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紧紧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核心内容.切实加强“三条红线 ”管理 .建立“四项制度 ”
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量分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通过全面节水、定额管理、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遏制用水浪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人河湖排污总量.改 善水环境质量。四是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计量和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落实水资源管理保障措施.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要把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是 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和完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增加水流连通性.增 强水体交换能力.可有效提高河湖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武汉作为水利部第一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试点,通过河湖水系网络的重构、清水入湖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湖泊富营养化基本得到控制.16个中心城区河湖的水质明显提升.是通过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河湖水系连通要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为基础.以 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重点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3.要把加强水域保护和生态修复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就是维护健康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域保护和生态修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的保护.维护完整清洁的天然水体 要抓紧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 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 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
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技术路线,扎实稳步推进。
1.在战略定位上,要适应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体现水利发展的时代特色
我国治水思路伴随着我国国情和水情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发展.
经历了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向“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转变:
从 “传统水利”向“现代 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突出了服务民生、保障生态等内容 水利发展不断适应和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功能需求也经历了从满足防洪和饮水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性需求到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经济性需求.再到当前满足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舒适性需求的转变。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体现水利发展的时代特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明确功能定位,开展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实现各项目标
2.在价值取向上,要形成水生态伦理价值观
生态伦理价值观是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全面严重失调的形势下.为适应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挑战而提出的。它认为.伦理的社会功能既要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要调节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水生态伦理价值观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为重、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方针,把握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努力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各类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调度中.都要突出人水和谐理念。要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态道德水平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节水、爱水、护水的水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文明治水、文明管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围。
3.在具体目标上,要突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要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结合流域、区域特色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条件.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工作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制定全面、科学、客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重点要突出五个方面.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 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 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4.在指标制定上,既要体现功能的完整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为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明确完整的指标体系。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易考核:二要约束性和指导性相结合.既能在宏观上形成良好的调控作用,又带有强制性;三要体现完整性.既要包括水的功能性指标.又要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生态指标.既要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也要提出水管理及水文化指标等:四要体现差异性.要充分考虑和分析不同流域、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水资源、水环境等基本条件联合国千年发展行动计划.从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到 2015年要 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系统全面.每项 目标均设定了具体量化指标.如将 目前全球日收入低于1美元、面临饥荒和不能得到安全饮用水的贫困人 El数量减少 1,2等.这些量化指标已逐步得到实现.中国提前 6年实现 了不安全饮水人口减半目标 济南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个试点,建立了涵盖水生态、水景观、水安全、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六个方面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量化指标值.如作为约束性指标.明确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超过 95%.工业废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公共供水末梢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等 :作为预期性指标.提出趵突泉水位高于 27.25m.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不低于 60%.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不低于 98%.城市供水率不低于 97%等 这些值得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借鉴。
5.在保障措施上,要建立完善度和技术支撑体系
在政策制度层面.一要改革干部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惩机制。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二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与协展、流域生态补偿等影响水生态建设成效的重要现实问题.完善源费、水价、水土保持费等相关经策。三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水生态文设的工作合力。在技术支撑层面,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对江河湖泊水文情势、地貌形态、水体物理化征、自然生物群落等的监测.以及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跟踪监测:要加强各项指标考核技术支撑.信息统计体系.实现考核的公正乎。三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技往制定.积极研发推广水生态保修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6.在推进路线上,要因地制宜,指导,试点示范,全面推进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各流域原条件与功能也不尽相同。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在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指标时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 与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域功能定位相衔接。与水生态本底条件相呼应.与水文化特色相融合.与总体景观风格相一致 要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和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在南方丰水及水系较发达地区.重点要加大防污治污力度.通过江湖水系连通。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东北和华北半湿润地区.重点要加强污染治理.通过节水和调水.保障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生态用水量.加大地下水超采的治理力度: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要严控用水规模.保护并恢复天然绿洲。适度构建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要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地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7.在具体操作上,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特另U注意避免几种倾向
一是违背客观自然规律.人为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倾向 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的内在要求,不能急功近利,采取过多的人工干预措施.改变水生态系统的原有属性 要吸取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围湖造田”、对河流不科学的“裁弯取直 ”等导致自然水系毁坏.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 二是违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不 合理建设水生态景观倾向。
一些缺水地区片面追求区域水生态环境的表面改善.罔顾 当地水资源和水生态条件.大 搞人工生态湖、人工水景观建设,导致水资源浪费、水生态环境破坏。三是违背生态理念。过分建闸建坝.过度 “硬化、渠化、白化”.破坏水生态的倾向。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水利工程的新理念.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水生态与水景观有机结合。四是受扭曲的政绩观影响.打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幌子要项目争投资.大搞形象工程的倾向。要本着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科学谋划.扎实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既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又 面临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从节约、爱护每一滴水做起。全力建设好水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车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