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医生摆拍优秀作文
材料作文“医生摆拍”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生手术室自拍”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在完成手术后,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拍照留念。根据通报,涉事医院及医生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其中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题解析】:
(一)从医院医生的角度:
1、医涉事生在病人还没有离开时拍照,是“对生命的轻视”;缺乏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医生的拍照行为应该考虑社会的影响;医生的行为不合理,但合情;未考虑医患关系。院方存在管理漏洞和医风建设问题。
2、手术成功,医生高兴,理所应当。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是善意的。医生的劳动应尊重。医生并非不尊重生命。医生治病救人后的行为无关医德。
(二)从行政部门的角度:
1、严厉快速,对社会负责;惩前毖后,教育后人。
2、处罚过当,以处罚推卸管理责任;被媒体绑架,缺乏担当;行政部门缺乏引导教育。
(三)从媒体的角度:
1、应当起到喉舌和监督作用;为媒体的正义呼声叫好;网络时代的媒体监督理更有效。
2、媒体恶意挑拨医患关系,对人性善良的忽视暴露了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作为大众媒体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心。媒体为博取公众眼球而恶意炒作。媒体应当张扬社会正能量。媒体的效益与责任。医生用手术刀救人,媒体却可以用手中的笔伤人。
(四)从公众的角度:
1、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关注社会,担当责任。
2、对传闻要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不可轻信。眼看未必是实;公众不要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奴隶。胸怀悲悯,理性宽容。
【优秀范文】
一、医者仁心【叶昭仪】
1微博上网友曝光了一组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的图片,图片中可见躺在后面手术台上尚未离开的病人。究其缘由,是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在完成手术后即拍照留念。
2图片一经曝光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人们一定惊讶于其医德何在?谴责声未止,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照片产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几位医护人员或是处于一种连续工作之后娱乐消遣放松、庆功留念的心理,并未想过可能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但由此也可见其心态浮躁。若心态平静淡泊,他们大可在手术完成、病人离台而手术室搬迁前留念不迟,何必急于一时?如此轻浮草率、不经思考的举动,无异于给医者仁心四字也给医者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3究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当今医患关系淡漠甚至紧张。网上早有医生之间相互提醒独自值班需防身,“不要背对患者”之类的警告层出不穷,令人心惊而心寒;而现实生活中抬着患者甚至死者堵在医院门口破口大骂、索要赔偿闹事者亦大有人在;甚至出现了“医闹”这种专门闹事找医院索赔的职业。当医院被打砸抢闹、医生受到恶意攻击伤害,当人们选择当医生一行已心生畏惧,作为医生又将如何安放自身?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坚持自己所学的医术、誓言铮铮的医德;还是放弃对患者的热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再积极地治疗,只为金钱利益而麻木地工作?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双方面造成的,医生不为患者考虑,完全忘却医者仁心的道理,心中也就没有悲悯同情与责任感。如这几位摆拍的医生,连续七小时的扶伤救危,保住农民工的腿固然使人钦佩敬重,然而病人尚未离开手术台即无所顾虑地拍照,丝毫不考虑病人的感受着实令人愤怒与怀疑。
4没有明文规定医生一定有哪些医德要遵守,德不同于法,在不触及法律时,它是对于自身的更高要求,是作为医生应给予自己的一个定位。而这一切都应以患者为重、将心比心,把病人真正放在心上时,也就成就了其医者仁心。
5当医者有仁心时,便不会再有手术室摆拍的事件发生,患者也将更加信任医生。我坚信,仁心愈仁,则信任愈浓理解越深,则终有一天坚冰破解。阳光之下,医者仁心,熠熠生辉。
二、医者须怀尊重之心【杨颖琪】
1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说:“医学,是一项庄严的事业。”可西安凤城医院的“医生手术室自拍“显然称不上是一个庄严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感慨:医者,须怀有一颗尊重之心。
2手术完成,病人仍昏睡着,医生却玩起自拍。这背后凸显的,是医生对病人的不尊重,更是对医者身份,对生命的不敬!面对这一事件,我们不能空喊“医德都去哪儿了?”唤醒医者尊重之心刻不容缓。
3缺乏尊重之心的医生自然得不到病人乃至社会的尊敬。医生经过奋战成功完成手术,喜悦的心情不难理解,可不顾仍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玩自拍,甚至将病人拍入照片,对病人的不尊重却不可原谅。网友的批评,相关的处罚便是对医生的惩戒。无独有偶,韩国江南地区一家整容医院的医生也曾因手术后庆祝生日,玩自拍而不顾手术台上仍昏迷的病人,遭到国民的强烈谴责。可见,一个心无对患者尊重之心的医生,必不能收获病人与大众的敬意。
4心怀尊重之心,医者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彰显医者应有的品格。一位尊重病人的医生,必会全心全意施予救治,必会给予患者身心关怀,必会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努力,同时维护其尊严与隐私。犹记得之前热传“麻醉医师哪家强,湖南医院找姚翔”。姚医师用画漫画的方式与聋哑孕妇沟通,助其顺利诞下宝宝,关怀之举令网友争相点赞。正是因为拥有一颗尊重之心,姚医师才会通宵画画,只为帮助孕妇顺利渡过此关。是啊,心怀尊重,医者才会用心呵护病人,关怀备至。
5心怀尊重,亦是为捍卫医者之庄严,生命之尊严。小小的自拍举动,不尊重病人的同时,亦是给医者身份,给生命之神圣蒙上一层阴影。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各国医生舍命相助。试问,若医生们抢救完病人后比个“V”手势自拍,背后是苍凉的非洲大地,那他们还会被世人尊敬,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吗?答案不言自喻,只因此举是对生命极大的不敬!唯有心怀尊重,医者方可尊敬医学,敬畏生命!
6医学,是捍卫生命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医者,须明白肩上责任之重,心怀尊重,方可给予自己职业生涯一个最好的诠释。
7埃博拉抗击中心首席医生舍克·汗曾说:“我们,是患者唯一的港湾。”医者们,拾起尊重之 心吧!尊重病人,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三、隐身的传播者【陈希林】
1要我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是对事物分析的头头是道的人,也不是最初做事的人,而是一些隐身的传播者。他们不生产新闻,只是新闻的搬运工,虽然搬运的差三倒四。运完之后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壮哉!大有太白“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之气魄。我只嗟然道:“壮士,立完无字碑后,你当真不顾身后是非?”
2手术室自拍一事一经导出,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可谓是“板砖与地雷齐飞,口水同责骂一色”。动辄引出社会文明的缺失与公民道德之低下的判断。不禁使我想起当年“赖曾裕童遭杀案”时那位“冷漠”的保安,因之,网友批判了中国人的丑陋、现代社会的无情、甚至是教育制度的腐朽„„后来却被证实是传播者引起舆论的手段。而今,在这件事已遭批斗无数后,其中一医生承认“当时只因完成一项艰巨任务而欣喜,未想有如此后果。”出发点单纯至极,无可厚非,我是能理解那样“喜而忘忧”的心情的。遭此重罚,难道不也与媒体与网民煽风点火有关吗?
3“传播信息”作为时代的重要工具对我们每个人有重大意义与作用。没有它,如何“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如何“天涯若比邻”。随着世界愈发开放,科技愈加强大,传播的信息之快之多已是必然。正因如此,传播者如何运用
媒体、引导舆论更加关键。我们支持传播的直面现实,却不支持选择性忽略;我们不拒绝其精要的主观看法,却拒绝刻意的舆论导向;我们不否认其经济价值与轰动效应,却更提倡其社会与教育属性。
4传播者究竟如何做才能更符合时代潮流?其实,媒体、公知乃至个人都会成为传播者。我们所提倡的最基本的品质是理性与等待。理性即客观判断,某剧中女主角仅因不让座便被人肉搜索,显然是反理性绑架道德的结果。等待即不急躁鲁莽,为了更全面看待事情,如传播“手术自拍”前先听听当事人的解释,以免掩人口舌,自娱自乐。退一步,为了时效性,新闻不得不以未完全品的姿态面世时,笔者在末尾加一句备注也好啊!
5有人戏称在传播变幻无穷的情况下,网友犹如变色龙。的确,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事关紧要,但作为相对更有知识文化与技术的传播者们,不更需要改变现今不负责的态度吗?你若初一十五不变脸,我必遇风遇雨不变色。
6隐身的传播者只会营造一个打着民主幌子的专制社会。7肃清传播弊病,责在当代,任在吾侪!
四、感性需由理性制约【黄翠婵】
1众医护人员对手术室的不舍,却酿成了一场严厉的处罚。这看似不近人情,但实际上是情理之中,只因感性需由理性制约。
2试想,若没有这一处罚,是否就意味着手术室这一需要绝对安全的地方可以让相机肆意摆拍?这似乎只是小事情,没有酿成什么后果,但一旦纵容,谁又能想象日后会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结果呢?不可忽视的是,当时手术室里还躺着一名病人,手术刚刚成功,病人需要的应是看护和休息,却被医护人员晾在一边,合理吗?试想,若这不是手术室,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里面的人未司尽其职却因一些“道德许可”的感性而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一小会,不就像是时钟里的齿轮错位一样严重?因此,理性的处罚无疑是感性的错误应得的最佳结果。
3古代“人治”社会中,帝王尚需大臣明谏,方不至于因个人独断而造成王朝覆灭,更何况在现今的“法治”社会?若无理性的法律制约,正义之人也会因为憎恨而杀害无恶不作的杀人犯,替天行道,从而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若无理性的法律制约,被欺凌的低层人民也会因为过激情绪,盲目上访而被灌以妨碍公务活动的罪名。若无理性的法律惩治,必将有更多医护人员以各种各样看似合理的借口破坏手术室的规矩,却仍得到公众感性的原谅。
4感性被理性制约,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年代。人的情感应是自由的,只是我们强调它们应该在特定的规则之下被宣泄出来,不能脱轨。就像这场沸沸扬扬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理性的人们最起码也应先将病人安置好,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留念。我们理解他们对手术室的不舍,我们也应容许这不舍之情的存在,但应以规则为前提。我认为,这次的惩处起一种杀鸡儆猴的作用,也应得到感性的理解。
5感性需要由理性制约,清醒的头脑才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行,才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持久发展。
五、留给合适的时间【覃晓菁】
1我们无法谴责医护人员对即将搬迁的手术室的留念,但我们也禁不住为仍然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叫屈。手术刚刚结束,病人尚未归位,便开始了自己的摆拍,对于这些医务人员来说,这俨然是一种失职与错误。
2做在错误的时间,哪怕是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也是一种错误。正如总有人在上班时偷菜,在开车时打电话;大则在年轻时挥霍,在失去时懊悔。行走人生,本身就要面对堆叠的因果与选择,何谓轻重?何谓缓急?何谓正误?而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恪守,也需要坚持。
3拯救病人原本是每一位医护人员一生都要恪守的准则,而当那位病人被孤零零地遗忘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似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出现了职责的缺失。拍照原本无可厚非,但不应是当时。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利比里亚的医学院学生说过:“我和我妈妈说,如果大家都畏缩不前,利比里亚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人,都可能被埃博拉杀死。现在正是时候,行动起来,对抗病毒。”在病毒肆虐的关头,有的人选择逃离以独善其身,有的人仍旧选择愚昧的否认病毒,而这位大学生,他站在了正确的位置,迎浪逐风,风头正劲。他已经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改变,并将做出更多的改变。
4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生就如同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然而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就如同在棋盘上摆上精妙的一笔,步步为营,恪己不变,方可谓人生赢家;否则一步错,步步错,人生错位,终是围城困己。如同一生英武,却毁于私心的汉将韩信;
如同一方称霸,却亡于美色的吴王夫差。
5如何将合适的事情留给合适的时间,这关乎于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一颗永不变动的心灵。事情、诱惑何其之多,而吾等虽非圣人,却可以克己律己;我们虽非隐于世外,万物不与我关,却可在知不可为时默念一声:“莫动,莫动。”而在岁月打磨世事变迁中,我们需要有这样一颗心,这一颗心,狄更斯说它值得拥有,因为它——“永远不变,无所畏惧。”
6佛家有言:“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是人生的标尺,是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正义,更是恪尽职守的教养。
7当蓝鸟遍布身旁,你要记住,总有一只知更鸟在歌唱。
六、生命岂容儿戏【王天舒】
1图片中,几名医护人员在完成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后,为纪念手术室即将搬迁,不顾手术台上需要修养的病人,兴高采烈地摆拍。我以为,如此视生命为儿戏的医生的行为,应该被强烈谴责、避免与杜绝。
2身为“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医生应该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本着对职业的高度责任感,树立对生命的崇高敬仰。我们看到,在“非典”肆虐中国之际,全国上下无数置自身安危于脑后的“白衣天使”奔走在救人的第一线,与死神作斗争,为挽救病人生命奋斗,为防止疫情扩散拼搏。他们当中,有点多少人多宿未眠,目不交睫,又有多少人,倒在与病魔斗争的前线,再也没能和家人团聚。还有学术权威终南山,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公开质疑国家关于“非典”病原体是衣原体的定论,从古至今,无论是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是前段时间在非洲土地上与埃博拉病毒斗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他们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
3然而反观这组图片,与手术后嬉笑自拍,是对生命赤裸裸的漠视!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有人敢到这家医院,但我认为,这组照片又一次寒了患者的心。纵观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如手术器械忘在病人体内的医疗事故,民众越来越悲哀的发现,曾经那些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医生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病人不闻不问,出了事故推脱意外的庸医越来越多。在我看来,那些因不小心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其本质大多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医生这份崇高职业信仰的丢失。
4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加强对医生权益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需健全法律法规,对医德重新构建。我相信,医者仁心,病人也必定不会对其有所不满。而那些以开昂贵药谋取利益,对病人询问置之不理,把患者当成流水线上一件件物品的医生,也必定会遭到时代的淘汰。这些美好前景的实现,需要整体医生的自律,学校对医生医德的培养以及社会法律法规的完善。
5我始终相信,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6我也毫不怀疑,生命不容儿戏!
七、正确看待医生手术室自拍【余子奕】
1黑格尔曾言:“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里,一张手术室自拍都能引起轩然大波,归根结底,是医生与患者矛盾重重的又一体现。
22014年8月16日,一条名为“值得永远记忆的一台手术”的微信迅速发酵,医生在成功完成7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后,兴奋之余拍照留念。此后,褒贬之声不绝于耳。其实,人们都应理性、正确对待手术室自拍。
3归根结底,手术台旁自拍行为既不要定性为医德丧失的标本,也不要简单视为手术喜获成功的激动。1987年,波兰Religa博士在完成一场23小时心脏移植手术后,同样上传了一张手术室自拍,而他的助手早已累得睡在角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主任发声质疑:“手术室里自拍无疑是错误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背景。波兰这张照片曾感动世界,放在今日中国呢?”理性对待医生手术室自拍,一起典型违反手术管理制度的行为即使有在再多感情色彩,也应叫停。
4然而,即使医生们手术时再辛苦,也必然不能在违反内规的同时连带伤及患者利益。尽管不能认为自拍行为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无视患者利益,但当本该执行的管理规定已经被随意违背,它甚至就是对相关规定的无知、无畏。1910年,在杭州广济医院,摄影师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英国医师梅藤更在查房时,一位不及桌子高的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他鞠躬,上了年纪的梅藤更也入乡随俗,深深弯下腰回礼。黑白亮色里的一老一少,定格了遥远的温情。同样是一张医患照片,却从未有人抨击过他们的不妥。因为,与医生手术室自拍传递出对病人的不尊重、以医生为中心的观
点相反,梅藤更以其自身行动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
5面对医生手术室自拍行为,我们赞成卫生部门的严肃查处,但也请将相关规定向被处罚者以及公众“亮明”,不被一边倒的舆论压倒,重拾法律规范的尊严。
6迪尔玛.罗塞夫曾说:“我不是个青春少女,我只是客观分析事实。”正确对待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最重要的是不让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让医生能专心于手术本身,患者也不再害怕利益被侵扰。
八、医之常理不应服从于人之常情【贾洛】
1在这即将搬迁的手术室中,我们鏖战七小时,终于保住了他的腿。我激动得快要晕眩,多想把我们的最后一次胜利拍下留念……换做是你,你也会这样想吧?但是,停!你是个医生,医之常理不应服从于人之常情。
2拍照留念,在如今确实成为了人之常情。年轻人们热衷把特别的、不舍的、有成就感的事物拍照分享,小至喝茶读书,大至火星探险,人们都孜孜不倦地全程直播。这样看来,年轻的医生护士们在手术台前笑着定格他们在这间手术室的最后一场“战役”,似乎真的是“人之常情”,是他们当时激动与不舍心情的第一反应,本无可厚非。
3然而,真的如此吗?若我们用康德式批判的X光扫描这张照片,它明显是不合医之常理的。当下许多以医生为主角的电视剧总有把医生职业轻松化、手术过程娱乐化的倾向,为大众灌输错误的认知、甚至误导以医生为职业的年轻人。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包括手术室在内的医疗场所决不仅仅对卫生要求严苛。还未脱手术服的医护人员与在手术台上尚未完全脱险的病人,这样的构图明目张胆地挑战着手术室专业性与严肃性的底线。就像耶稣对他的信徒们高喊“不要碰我”一样,为了手术的严肃、生命的崇高,医护人员也要对自己的常情说“不要碰我”,肃穆到手术室的门打开的最后一刹那。
4即使抛去手术室的本原意义不谈,医生们“人之常情”战胜医之常理的行为也撕裂了医患关系,甚至与职业道德背道而驰。仔细端详这幅照片,我们会发现没有熄灭的顶灯下赫然是病人的腿——而作为医护人员道德准则的《希波克拉底宣言》说得明白,“医生应尽力保守病人秘密、维护与病人的关系”。这张照片的拍摄是否征得病人同意?年轻的医生们是否将病人的隐私和信任透支在这张照片之中?手术室的顶灯不仅把病人照得分明,更把医生们的理智照得苍白。在这个医患关系出离敏感的年代,正如六六在《心术》中描绘的那样,任何一种小的越位都会踩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赖。
5是的,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我们必须画上一条红线,“不要越过一只脚趾”。对医生而言尤甚: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应永远占据制高点。人之常情,其情可叹;医之常理,又怎能轻易逾越?
九、从手术室自拍看医生的人文素养【林小溪】
1鲁迅先生曾深情感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与生命打交道的医生,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是与病人的生死攸关。因而医生一职,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更暗含着人文关怀的必要。
2当“医生手术室自拍”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之时,我们更应反思,曝光的照片实则也曝光了当下某些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3人文素养,是医生不能缺失的行医基石。尽管事件中的医生们都是在手术成功后才拍照留念的,所以我们不能指责他们是草菅人命的庸医。但网友们的愤怒,却可从侧面反映出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需要明白,医生这个职业,承载着远超于救人疗伤之外的意义。对于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更应该成为每一个医者不变的初心与恪守的准则。在美国的大学中,医学作为本科后最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竞争相当激烈。然而,本应属于理科科目考试的医学院入学考试中却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考察人文知识的分析性写作和词汇推理。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录取的学生中,约有40%的学生是来自人文学科。对此,美国医学院协会副主席盖丽森表明:“医学院期待的是那种懂得怜悯和能善待别人的学生,因此,人文学科的学生就特别适合。”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医生对生命能有更透彻的感悟,对病人不仅有医疗上的关注更有对人本身的关怀。
4而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则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与医患双方间的不信任。试想。当你刚从鬼门关中脱险仍昏迷在手术台时,你的主治医生却已在一旁自得其乐得玩起了拍照。你还敢相信这样的医生会对生命有严肃认真的负责态度吗?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近年来患者打伤医生的悲剧层出不穷: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放心,手术前病人家属给医生送礼的不正之风成为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信赖,一些患有肿瘤的儿童的父母们哪怕
多花上十倍的钱也要带孩子赴美就医。国外的手术水平并不比国内高,家长们的一掷千金,更多是为了护士在孩子哭闹时温柔的劝慰,是医生在细心询问孩子病况时的微笑。而美国的医学研究亦从这种互相信赖的医患关系中得益,得到了许多病人自愿分享的临床资料,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同步进展。有时,多一些人文关怀,医生与患者便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和谐共助,利益共享。
5古语曾言:“医者仁心。”每一位医生在行医之时都不应忘仁心之道,不应失人文素养。而对病人以人文关怀相待的良医而言,手术成果又何须用相机来记录?它早已化为暖流流淌在在病人的心头,无须曝光却在浅吟低唱着恒久的赞歌。
十、生命的禁区【罗嫣然】
1康德曾言,他所敬畏的事物有两样: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然这两件似乎让人天生就怀有敬畏的事物,在今日反倒成为了“无法敬畏的难题”。
2根据调查结果的说法,手术室即将搬迁而拍照留念,本是无可厚非,但当事件的前面加上“刚完成手术且病人尚在侧”,一切便有了不同的意义。区别就在于,人的行动本是具有极大程度的主观自由,但一切自由都有其底线,而手术室的自拍,就是踩进了“生命的禁区”,这一行为,首先挑战的是职业的道德。
3龙应台曾在一个医学院的毕业演讲上强调医者这一行业,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素质,他们是生命的代表,时刻放在心中首位的应该是对生命的关怀,其实自拍的举动已然彰显这一关怀的缺失,那么,无论是有病人在场或只是空的手术室,本质都无差异了。
4更深层次地说,这一举动挑战的是最后的敬畏,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而这个“行有所止”,正是当今社会缺失的。心怀敬畏不是让人畏手畏脚,寸步不行。而是行得端正,最重要的是能有所止,不该行的禁区坚决不踏入。而生命的禁区,又恰恰是我们最不该涉足的。
5不仅仅是医者这一群体,敬畏的底线与禁区是属于每一个尚未麻木、有良知的个体的。索马里恐怖分子对肯尼亚大学的残暴行径是对一禁区最强烈的侵犯,但并不是只有这样才算亵渎生命,生命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不是利益争夺的牺牲品,不是自拍的背景墙,更不是谈笑间的笑语。任何对底线的触碰,都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
6就这一事件而言,医务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重拾对敬畏生命的理解与体悟,热切关注的媒体也应该反思,要关注事实真相,不能在社会舆论中引发恶意的夸大抨击与质疑,因为对真相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维护。
7而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应知道敬畏生命不是一副枷锁,而是内心深处的戒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们呼唤理性,呼唤责任,有所求又有所忌,知晓前行又懂放弃,让这对禁区的敬畏成为我们头顶的星空,社会才能健康、良性而和谐。
十一、收起你的放大镜【黄蔚雯】
1“医生手术室自拍”,点击热榜下是清一色的质疑、批评,偶尔的其它言论均被埋没在谩骂中。试问朋友,你是否只注意到“医生、摆拍、躺有病人”等关键词呢? “辛苦了七小时、手术成功、手术室要搬迁”等字眼是否读到了呢?朋友,请收起你的放大镜,勿把特殊的身份、敏感的字眼进行放大,使言论过分激化,掩盖视听。
2医生,一个特殊的身份,在如今医患关系颇为僵持的局面下,总会被有意无意的抹黑。除非标题上布满了明显的正能量,像这种暗示舆论导向的新闻,人们的评论总会一边倒的偏向“弱者”。这组图里,医生在手术室玩自拍,人们手中的放大镜便忍不住在“医生”等字眼上细究,于是便涌出了“缺医德”等恶意评论。
3忍不住怀念起摄影师凯文,他死于人们的放大镜下。饥饿的非洲孩子蜷缩在离救济点不远的地方,仿佛在哭泣。孩子骨瘦如柴,而后面却有一只秃鹫虎视眈眈„„他的快门记录了这一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拯救了无数命运相似的非洲孩子。但他却被网友们评论“人性的湮灭”,宁愿看着孩子死去也不愿放下这“重大新闻素材”。网友们的放大镜令他苦不堪言,他选择了以自杀救赎。实际上,孩子的手上有个环,证明她正受人道保护;凯文刚拍两张,秃鹫就飞走了„„斯人已逝,人们才意识到放大言论的威力,媒体的渲染、评论的一边倒,放大镜下的虚影最终将真实掩盖。
4反观这组图片,何尝不是被放大的医护新闻?由于民众热情高涨、媒体的大肆宣扬,多少迫不得已的过度判罚甚至冤案惨案发生?私以为,手术已顺利完成,且病人同意合影,这几名医护人员的行为情有可原。所以他们接受的处罚很可能已经超出规定,即是因舆论压力可能矫枉过正。美国“谢帕德谋杀案”便是因群众和媒体的过分关注干扰,法院迫于压力判决谢帕德医生杀害妻子,尽管证据不足。十几年过去,他终于沉冤昭雪。众人的放大镜,不仅很可能混淆视听、掩盖真相,更有可能影响到公正性等难以预料的问题。
5世界并没有那么黑暗,医生不只会自拍,他们更擅长救死扶伤„„朋友,请收起你的放大镜,用平静的心态,真正了解万物本质。
十二、沉睡的责任【解晶璇】
我无奈地看到手术室中医护人员的摆拍,以及身后沉睡的病人,更感无奈的是透过自拍事件,我看到了责任的沉睡。
当然,也许有人会为其辩解,既然患者已经完成手术,医生的职责也就此到位,何来事件发生后罔顾人情的处罚?在我看来,医生的责任止于术后,虽无法律的过失,但实为责任的沉睡,道德的沉睡。
责任往往在无人注视下沉睡。古代先贤云:“君子慎独。”意思是只有在无人的情况下才能发觉一个人的真正品行,在这场自拍事件中又何尝不是呢?正因为医生身后的病人沉睡了,那双注视着他人又警示着他人的双眼闭上了,医生们便毫无顾忌地任意拍照。试想,在这件事后,普罗大众躺上冰冷的手术台也会更加心寒,更加缺失安全感。这正是因为责任已随着监督的眼睛闭上而沉睡了。
责任往往在集体的掩护下沉睡。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在这场自拍事件中,医生们的责任也在集体中隐去,仿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责任豁免。殊不知正是每个个体一环扣一环,才使罪恶的链条不断延伸,罪恶的齿轮加速运转。二战时期,责任在德国人的群体中沉睡了,纳粹者的屠刀上沾满了犹太民族的鲜血;文革时期,责任在国民心中沉睡了,红卫兵的皮带上沾满了知识分子的血泪;而如今的事件中,责任在医务人员的群体中沉睡了,难说不会有血的教训,令国人悲哀痛心。因此,是时候该唤醒沉睡的责任了,勿让病患成为这沉睡的牺牲品。
唤醒沉睡的责任即要人们拥有道德,拥有良知,拥有悲悯众人的情感。同时,当无群众监督之时,要在心中为自己设立一把道德的天平,警示自己何者不可为。另外,抽身于集体的角色中,将自己的职责内化,让道德清醒,让责任清醒。看雨滴终将汇成汪洋,看众人涓滴海涵终将唤醒沉睡的责任。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相信在众人的注视下,沉睡的责任会睁开双眼,维护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十三、对规则负责在人情之上【李奕菲】
1医生在手术室里摆拍的行为,在引发热议的同时得到了严厉的处罚。而不少人以“人情可恕”之名为之叫屈,但在我看来,在充满私欲意味的人情之上,是应对客观理性规则负责的精神。
2对规则负责,是每个社会人人性上的烙印,但凡社会中人,无一可免。《圣经》中曾记有对规则的虔诚礼赞:“日头,光亮,天空中所陈设的星宿与规则,高于我们的生命。”先秦时期商鞅身为立规则者,却也免不了成为被约束人。规则之下,无人可免。然反观当今社会,规则之上,是人们以人情为王牌的自我开脱与互相开脱。正如事例中,观众会以“留念”或“恋旧”为名为医生叫屈,而当事医生何尝不为自己叫屈?他们早已将自己的行为在内心做了无罪化处理,罔顾规则进行自我救赎,进便可而理直气壮地反扮作受害者,抨击规则无情。千年前对规则虔诚的负责精神,在轻易的自我救赎与旁人自昭“宽容”的谅解中,早已荡然无存。殊不知,规则之下,无人可免。一些人,不应该被原谅。
3对规则负责,不应被“人情”的借口消解。“人情”本是联系社会人关系的纽带,但如今更多地成为了粉饰太平、覆灭规则的借口,因而带上了隐秘而肮脏的颜色。真正的人情,必在规则以内。若是罔顾规则而放纵情欲,千年的文明就此湮灭,人何以为人?刘再复说人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精神的自制力。李泽厚亦说,周所以灭商,象征着非酒神型文化的规则与自我约束战胜了酒神型文化的放纵恣肆。制礼作乐,更是对规则的觉醒性物化。对规则负责,其精神意义与厚重程度,远在所谓人情之上,可堪轻易消解?
4然而,对规则负责,并非死守规则。当守护规则的行为将会破坏制定规则的目的时,打破规则,而非死守规则,才是对规则更好的负责。正如救护车可飞驰过任意一盏信号灯,因为这是规则内的人情,而非规则外的私欲。反观事件中的医生,将病人异化为工作的作品或合影的背景,既违背了制度上的理性规则,有违背了伦理上的人情规则,失责之极。
5诗人北岛曾叹息:“理性的大厦正无声地陷落。”今人看规则看得清淡,不再有对规则负责的理性精神,而任万能的人之常情在其间软化游走,鲸吞蚕食。而我们,岂能放任约束人情之规则死于人情?须知,对规则负责在人情之上。
第二篇:学雷锋,就是摆拍?
学雷锋,就是摆拍?
3月5日的雷锋日吹响了全国的号角,“学雷锋做好事”的各色各式的活动如春雷般地展开。本是一件简单的值得鼓励的好事,可做过了头,原有的味道也就失去了。3月11日,七里河吴家园小学的老师让孩子回家摆拍一张拿着笤帚在街上扫地的照片,以便交到学校参加学雷锋活动展示。这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引来各界热议。
家长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小的学生,就让学着弄虚作假,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孩子以后成人了还以为雷锋精神就是拿着一条笤帚摆拍。”这位家长说,学雷锋好,学校可以开展卫生大扫除之类有意义的活动,但怎么能纵容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在校园蔓延呢。还有一些困扰相伴出现了,“有些家庭没有相机,那这份家庭作业就无形中增添了家庭负担。我昨天借朋友的相机,给孩子拍了一张假装在院子里的打扫卫生的照片。”好几位家长反映,学生回家后哭着闹着让给他们照像,如果完不成这份作业,孩子去学校就会感觉脸上无光,可能会受到诸如“人家同学都能完成,就只有你不行,你很特殊吗?”之类的问责,所以家长不管怎么样,还是得想办法给孩子拍照片。
摆拍的雷锋行动,将“好事”给记录了下来,作为外在的评判标准。如果过分地强调外在的标准,会不会使之成为一种对学生来讲是教条式的说教,对社会各界的其他人来说是广告标语般弄虚作假的摆设。入人眼球的只是些墙上贴着、树上挂着冷冰冰假惺惺的口号标语,但却无法将外在的标准转化为内心的自我约束。换种说法,就只是程
序化地递交下自己做好事的照片就说自己做好事了,那是不是某些好的行为就可以被利用、被曲解为错误的呢?前段时间内曾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些做了好事却遭污蔑,成了肇事者,谁也说不清真正发生的是什么,群众看到的,就像是相机捕捉到的最后一个画面,老人倒地了,满脸委屈的神色。好心的出发点如风中飘渺的黄沙,颤颤巍巍地找不到安全着陆的地点。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的雷锋日,学校的广播会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激进昂扬的旋律给人一种不断向上鼓动的力量。那时对榜样的界定没有那么清晰,大家都在那天做很多帮助他人的事,每个人都做,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感受更多的还是彼此之间的友好与互助的温暖,收获的是尊重与理解。学雷锋的旋律依旧在,但感触最深的是今非昔比的榜样的力量。我一直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对,当一个社会少了什么的时候,人们才会去强调它。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他不能成为一种符号式的标准化的衡量。当这样道德榜样被过分的强调,变成一种模式,人心之间的际遇,会不会多了那么一层停顿的怀疑,对自己简单的行为也要审视了,我是应该帮还是不帮呢?
雷锋的榜样不应该带来摆拍的模式化效应,而应该作为人们将自己的善心转换为实际行动的鼓励作用。“我雷锋了吗?”不能单单停留于“我有没有帮助过别人”,我们应该多点自主性的反思“我为什么要帮这样做”。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出发点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反思自己为何那么做,可以觉醒主体行为的选择,让自己的行动多一份理性。
第三篇:“摆拍”出来的雷锋
“摆拍”出来的雷锋
雷锋 摆拍出的真实故事
分类:观影 | 网编:何悦 | 图:张峻 | 来源:李振盛博客 | 发布时间:2011-08-12 | 5 条评论
8月15日是雷锋逝世纪念日。雷锋给人们的印象是如此的亲近生活,同时又是完美无瑕、形象照人,这与图片的宣传作用似乎是分不开的;而且雷锋的好人好事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比如多劳少得、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地为集体做贡献等。
在过去的政治语境中,人们的审美趣味,忽略了对纪实的要求,因此雷锋的形象也多经过”合理”的修饰。专门拍摄雷锋的摄影记者张峻曾经回忆:雷锋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事后补照的,或是经过摄者的导演后抓拍出来的;张峻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为雷锋摆拍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地去接受这些。应该说,有史以来,雷锋是中国被摆拍最多的人物之一。1961年2月,中国的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筹备小组准备用照片来反映雷锋入伍后的事迹,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此还专门做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
张峻受命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具体内容。补拍照片的拍摄提纲是以雷锋1960年9月荣获”节约标兵”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以及他本人的口述、日记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这个拍摄提纲出来并被领导批准后,由季增来执行,要求他在春节期间半个月之内拍出来。这次总共补拍照片近二十张,均为日后参观雷锋展览的观众所熟悉。根据张峻当时的提纲(括号内为张峻的拍摄纪要,为保留历史原貌,全部引用下来),这些补拍的照片分别有:
1.雷锋戴毛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拟做放在展览室开头的第一幅照片用)。
2.扶老携幼(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五节“照顾一位老太太”的情节补拍的)。
3、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根据雷锋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午饭,他回答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两盒饭,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带的一盒饭给他吃,我虽然饿一点,让他吃得饱饱的,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补拍的)。
4、到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根据《毛主席的好战士》文章中“今年中秋节雷锋一领到连里分给的月饼,泪水就往心里哗哗地淌,从8月15日他想到7月15日妈妈的死,他的月饼吃不下去了,用纸包好,写了一封洒满眼泪的慰问信,送给了附近矿山医院,慰问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负伤和有病的阶级弟兄”补拍的)。
5、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七节中“……我想:一个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一定会有很多困难,我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去支援。我想到了这些,就到储蓄所取了200元钱”补拍的)。
6、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中:“懂得革命道理才能当好毛主席的好战士,我要积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有时连到厕所还不放过学习,部队规定九点钟熄灯,我就买个手电,在被子里学……”补拍的)。
7、捡粪支援辽阳人民公社(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中:“我学习了八届八中全会文件,自己想,我为人民公社做点什么?我每天就捡大粪积肥,一个月捡五百多斤,送到了公社,公社要算钱,我说我没有什么礼物送公社,这些大粪就作为我的礼物吧”补拍的)。
8、帮助乔安山学文化(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四节“把知识都给大家”中“我们班乔安山 同志,文化程度比别人低,学习信心不足,一学数学就头痛,上课不带笔记本,有时还缺课。有一天,我让他做作业,他说铅笔丢了,我把自己的一支笔送给了他,还给他钉了一个作业本。他很受感动,学习热情渐渐高起来,考试成绩也不错。我按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补拍的)。
9、车场上组织战友学习毛泽东选集(根据雷锋1960年写在笔记本上的“入伍一年有感”文稿中:”我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做到书不离身,有空就掏出看一段,坚持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补拍的)。
10、自己练习投弹要领和二排长把着手教雷锋投手榴弹,两张照片(也是根据雷锋1960年写在笔记本上的“入伍一年有感„文稿中‟我入伍时,不会投手榴弹,拿着假手榴弹还心惊肉跳,每次只能投十来米远,首长和战友给我讲„要领‟,排长还把着我的手教,使我投弹取得优秀成绩……”补拍的)。
11、雷锋在练双杠(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
12、雷锋在补袜子(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七节中“同志们说我穿的袜子不像样了,但我补了补还照样穿着”补拍的)。
13、行军途中休息时,给大家读报纸(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中“……我自告奋勇要当一名兼职小教员。我教高小语文课和算术课,多数同志反映还好,但有个别同志就是不用心听讲……”补拍的)。
14、给地方群众来信写回信(因雷锋事迹在报纸上发表后,当地群众纷纷写信向雷锋同志学习,根据展览版面的设计需要而补拍的)。
15、保养和维修汽车(根据雷锋入伍后苦练汽车驾驶技术和他平时对汽车的精心保养,及时维修等事迹而补拍的)。
16、和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生合影(根据雷锋在担任辅导员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个班参加孩子们的课外活动,补拍的)。
17、雷锋给战友乔安山家里寄去10元钱(根据雷锋事迹为展览版面设计需要补拍的)。
18、雷锋将从储蓄所取回的200元钱,亲自送到了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 党》中:“到储蓄所取了200元钱,我到了望花区一个公社说明了来意,公社干部只说收下我的心意,但是不收钱。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不久,报纸 上有消息说,辽阳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我就把公社没有收的100元钱寄给了中共辽阳市委,请他们转交给灾区人民……”补拍的)。
19、雷锋代表入伍新兵讲话(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二节”入伍第一天”和他的事迹补拍的)。
第四篇:医生作文
他让我告诉你
广外外校 初二6 李梓楠
看着这样一位老人,谁都会对他升起怜惜之情。瘦小干枯的身躯裹藏在床上,只露出两只枯枝般的手,坐在病床上;不,不能说“坐”,他可能连做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只是倚靠在病床上罢了;苍白的头发、胡子像杂乱无章的野草一样布满了那张衰老的脸,看得出已经很久没梳理过了。
看着他那憔悴的样子,我正考虑着该不该把医生的话告诉他。我是一名实习医生,还差几个月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医生,这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实战阶段,几年的辛勤能否获得成功还是化为泡沫就在这几个月里揭晓。可是我又怕眼前的这位老人家承受不起啊!但是医生的话就是命令,我必须服从。为了自己的未来,我豁出去了!
我走到这个老人面前,“老人家,医生他让我告诉你,你的病他也无能为力啊!现在最先进的医学技术还不足以解决这样的病。”我无奈的继续道“医生还说你可以出院了,回家安养晚年吧!珍惜生命的最后时光„„”
当我说完后,老人一动不动,一声不吭的坐着,这可把我吓坏了“老人家你没事吧?可别想不开啊!”
我问了他许久,他才吞吞吐吐地答道“我„„没事„„没„没想到„人„生如此短暂啊!”
他僵坐在病床上,目光直勾勾地注视着天花板,嘴微微张开,神情却揉杂了许多情感。有悲伤、有向往、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不舍和怀念。我想他这个神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听别人说,人在临死前,一生所经历的事都会走马灯似的浮现在脑海里,我想眼前的这位老人肯定正在看这个走马灯。想到这里我不禁心头一震“那么就说他即将离开„„
两年后的我早已成为一名医生,在这段日子里,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生命获得新生,但也目睹了不少生命的逝去,对于这些我已司空见惯,这正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性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个老人,正是他让我懂得了这些道理,人总有一死,但是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一生无怨无悔,活着的时候懂得珍惜。
第五篇:蹉跎岁月:知青下乡摆拍老照片 (欣赏图)
蹉跎岁月:知青下乡摆拍老照片(欣赏图)
?蹉跎岁月:知青下乡摆拍老照片
2015-06-15 老照片里的故事 图集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这组老照片是一组摆拍照,正描述了知青在上山下乡期间的那些生活场景。
知青在云南版纳朱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