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资料整理

时间:2019-05-13 13:1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阅读资料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阅读资料整理》。

第一篇:散文阅读资料整理

散文阅读资料整理

一、散文类型

①记叙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②抒情性散文:(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③议论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

〃线索——事件、景物或作者的情感。

〃 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例如:《荷塘月色》

〃借助线索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寻找“文眼”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寻找“文眼”,找出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

3、概括主题

〃散文的主旨相对含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4、分析手法

〃各种手法的术语及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5、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语句的丰富内涵,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三、典型例题

1、重要词语(语句)的含意

(1).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指的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包括短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主旨词,指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有时在标题中出现。对主旨词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如2011年[全国卷]考查标题“针挑土”的丰富内涵【步步高P166】 〃北京卷考查“祁连雪”中的“雪”的作用,这两个词语都是揭示文章的主旨重要词语。【步步高P179】

②结构词。指总领、总结、照应、过渡作用的词语。

〃如2009年【北京卷】考查的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仰望中的登攀”,就是一个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语。

③指代词。指文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能是具有指代作用的非指代词。〃如2011年【福建卷】第2题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中“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的内涵。

④含蓄词。指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含蓄或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如【2009年广东卷】第1题第二问考查画线句中短语“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含蓄的词语有个特点,要么非常形象,要么非常抽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就是要考生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的具体语境义,包括与本义有关的隐含义、情感色彩义、修辞义、象征义,关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2).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指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其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领起下文;

总结句,对上文作结;

过渡句,承上启下,有时总领下文,有时总结上文。总领句、总结句通常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2011年【全国卷】的第1题考查的句子。

②修辞句。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双关、反语等是常用的修辞格。

对这类句子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重要选择。

〃【2010浙江卷】第15题考查了比喻。

③主旨句。指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 键句,即“文眼”

〃【08年全国卷】一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中要求理解的句子。

④含蓄句。指的是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的句子

〃【2008年全国卷】《马缨 花》中考查的句子。【步步高P169】 【解题技法】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法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

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须结合具体语境,尤其注意上下文的提示。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

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近指和远指,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有时指代的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4)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如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5)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

①同义互解。

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

②连义互解。

语义上下连贯,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

③虚实互解。

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甚至以虚代实,因而就构成了一种“互解”的关系。

②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六“入手”

(1)从关键词语入手。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

(3)从特殊位臵入手。

(4)从分析修辞入手。

(5)从结构层次入手。单句、复句;长句、短句

(6)从文章主旨入手

2、鉴赏散文的形象、内涵

鉴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或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1)人物形象鉴赏

人物形象的特点——社会意义——形象作用——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①思想性: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

由外及内:外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及表现

内在——形象美(丑)和精神美(丑)

人物形象的意义——创作意图

②艺术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 物形象的映照和衬托)等方法。

(2)景物形象的鉴赏

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形象的内在品质(如内涵、本质、精神)——景物的象征意义、寓意以及隐含的深远意义 ——表达的思想感情

——它对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意象之美(丑)

形象的作用:一是文章塑造的形象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内容)

一是这种形象在文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结构)

【鉴赏散文的内涵】

〃散文的内涵:有社会、自然;现实、历史等 〃具体做法为:“言为心声”

〃分析作者思想、性格;作者对生活、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

〃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有一定保留 〃作品内涵或明示,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挖掘内涵: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作品中的词语的含义、语言技巧、表现手法 〃知人论世:重点关注那些议论抒情的段落或句子

Ex.2010全国卷 〃 灯火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① 细节描写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富有感染力

② 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③ 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思路:对散文形象特征的概括 一是要找准信息区间,二是要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词句,三是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具体解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3、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 答题思路

一要指出具体的表达技巧名称; 二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三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 答题格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Ex.2010湖北卷 〃 烟花三月下扬州 18.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答案】(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臵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

•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描写:1.选取典型性代表性事物

2.多感官角度(形声色、视听触嗅味觉)3.多角度描写

(空间变化:高低、远近、上下、俯仰、点面;时间角度:季节转换)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6.色彩对比的角度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修辞技巧】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9.借代:以简代繁,以虚代实

【布局谋篇技巧】

〃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 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

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

②深化主题; 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把握作品的结构

一.思路结构的考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二.结构的考查——查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① 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

(1)第一种: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

(2)第二种:并列关系和对比

(3)第三种: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② 句段作用的考查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命题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或“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考虑,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对写作内容和主旨的作用;结构上主要指与上下文的联系,要注意段落在文中的位臵。

【技巧点拨】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步步高P155】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景物、引用)(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

〃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三、穿插类句段的考查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 〃位臵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技巧点拨】

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四、线索的考查

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技巧点拨】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

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2.抓线索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

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对内容进行概括。

【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 3.作品的个性化创意性解读

【技巧点拨】

1.命题特点:重实际,有规律,讲联系 2.答题要求:思考有层次,答案有限制

3.组织答案:亮出观点;借助文本或相关事例证明观点;答案规范;展现探究过程 4.忌讳答案:偏;空;乱

第二篇:散文典型题例整理资料

散文典型题例整理

结构思路分析类

一、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

《比邻而居》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一、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一)、开头句段的作用

《听雨》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从文章主题上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何容何许人也》

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浣花草堂》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案:(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2)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3)引出浣花草堂。

《吃喝之外》

1、“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回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2分),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1分),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1分)。

《迟行》

2、文章开头描写了盛开的木棉花,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木棉花的盛放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引出下文,为下文思考迟行的意义作铺垫。

《农具之锈》

1、简要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除了偶尔透过窗棂或双扇木门缝隙钻进来的阳光和阳光中的浮尘拜访它们之外,再没有眼光一遍遍洗刷出这些农具耀眼的光芒,再没有坚厚糙砺的手掌打磨出它们光滑映人的包浆,再没有呼吸沿着曾经年轻的肩胛骨或臂膀传递给这些铁并使它们也有了体温,也再没有宛若诗经中记载歌唱的那些人类与自然通过农具而交流出的空灵之音。”

答案:这段话运用排比(1分),突出了农具在角落里受冷落的情形(1分),体现出农具受冷落的伤感、无奈(1分),表明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或奠定了全文伤感的感情基调)(1分)。暗示文题,与最后一段呼应(2分)。

《人生树下》

1、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2分)

《上善若水》

5.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表的喜剧》

13.文章第(1)段和第(8)段都有关于柏林街景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前者侧重表现作者初到柏林的迷惘(2分),为下文修表和找错表铺做铺垫(2分);后者侧重烘托作者取表未果的失落无助的心理。

《谈月亮》

12.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以自己“争辩”的失败,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内容)

(2)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引出下文对月亮更大的不满,为下文理性议论做了铺垫(结构)

(3)由感性故事切入,富于趣味(效果)

(二)中间句段的作用

《四堡雕版》

1、简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2)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 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麦天》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屯,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也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三)结尾句段的作用

《纸》

15.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我给姑娘送纸侧面衬托了“我”对纸的喜爱,对纸的珍视。

(2)姑娘和我对纸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对比,表现了“我”不被理解的失落情绪

(3)结构上“我”送出的方格纸正是有人送我的,形成照应。(4)风格上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月夜》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案:(1)“山谷里一声长啸”,衬托出乡村月夜的宁静

(2)“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3)再次点题,将读者带进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暗指“人应怀着虔诚的心与大自然亲近”这一主旨。

(4)景语作结,富有诗意而又耐人寻味。

《橄榄》

“我在一株瘦弱的橄榄树下,拣到一颗尖尖的黄褐色的小果,它的皮已经变得很皱,要不了多久,就会化为泥土,融进深厚的大地,只留下坚硬的橄榄核。”

13.文章的结尾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想象小果的命运,表现了我找不到男青年的怅惘;(2)收束全文,戛然而止,更为形象,引人深思,言近旨远;(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站在橄榄树林前回忆开头,到思考小橄榄果的命运结尾,全文浑然一体,表达了“我”对男青年的赞扬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4)照应标题,全文处处围绕“橄榄”而写,写出了“我”和男青年对未来充满着无比美好的希望、无穷的信心。

行文表达作用

《月夜》

14“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内容上:(1)凸显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

(2)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

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

《水乡戏台》

1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

答案: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

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

表达效果上,增强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一幅烟雨牛鹭图》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含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太阳梦》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饿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了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宁古塔》

13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

答案: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承接上文流放者之间额友谊,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的联想。

技巧、语言鉴赏类

《麦天》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收时田野的生机勃勃;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田野的喧嚣热闹,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吃喝之外》

14、“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语言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湖面上代表性事物,运用视听结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句式对称工整,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

《人生树下》

“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情感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14、请赏析划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1)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2)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3)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

《纸》

1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卷成了碾砣一样,浑身闪烁着兰花般的光泽,嗅一嗅有千层菊的香味。我见四下无人,就伸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答案:(1)色彩渲染:作者用“粉白色”“黑色”“橘红色”凸显纸在颜色上的区别,呈现纸的多样

(2)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作者通过触摸纸的温度、嗅闻纸的气味的不同动作去感受纸的区别,通过“垒”“卷”展现纸的不同形态,通过”心得乱跳“”耳朵嗡嗡响“展现自己见到纸岭的欣喜与激动。

(3)比喻,将纸比作巨石、碾砣展现纸岭的高大厚重。

《月夜》

13、请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1)都将视觉上的月光写成听觉上的,化静为动,使用叠词、拟声词(2)“叮叮当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轻盈灵动,诗意盎然

(3)“哗啦哗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态

(4)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身心俱醉、无比惬意之情。

《达古的春天》

1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3)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等角度,远近结合,描绘了达古藏寨充满生机的美景。

《沙坪的美酒》

1请分析第4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倘添上各人一杯黄酒在手,话兴一定更浓。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而来”

答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画面,展现友人相聚把酒言欢的场景,富有生活情趣;语言通俗、朴实,表达富有韵味;多用短句,有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吃酒重在精神感受。

《牛铃叮当》 2.赏析第5段中画线句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海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滑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交换不停”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强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答案:(1)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以及在水浅处和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2)通过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粮食》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案:(1)“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瘙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2)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散文的探究题

一、意蕴式探究

《农具之锈》

15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想着想着,这些记忆就凝成了一粒粒伤感的锈”

答案:化虚为实,农具们曾经在农人手里焕发了生命力,现在农人们抛下农具走向城市使得农具长期备受冷落而生锈;饱含作者对农具的喜爱与惋惜,对农耕文明没落的无限惆怅,对城市给乡村带来冲击的反思。

《人生树下》

15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答案:(1)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2)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比到了作者的哀伤月无奈之情(3)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4)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吃喝之外》 15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案:对当下追求高级宴会的行为的否定;对传统的美食文化的留恋怀念之情;岁童年生活、亲人等记忆深处的情味的怀念。

《达古的春天》

15作者为什么认为达古是“最近的遥远”?请加以探究。

答案:(1)达古离成都很近,但长久未能回乡亲近它(2)人们即便来到了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力量却遥不可知,或知之甚少,无法真正亲近自然(3)人们宣称取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却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使大自然退缩,变得疏远。

《上善若水》

8.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表的喜剧》

15.试探究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内涵。答案:对自己的性格不足的自我解嘲;对德国老夫妇的可爱而高兴,对德国普通民众的诚恳和友善的感激与歉意;喜欢上柏林这座大海似的城市。

《比邻而居》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节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何容何许人也》

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像是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事的失望。

标题的探究

《垂向大地的杨柳》

4.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答案:文题暗示“杨柳”与丰子恺先生关系密切,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丰子恺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

《阳光》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阳光”为题的用意

答案:阳光是全文的情感和行文线索;它既指自然的阳光,又指精神的阳光;表达作者对当下世界的邪恶与丑陋的批判,渴望我们精神阳光的永存。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一般有如下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涵义;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思路结构。

《鹤》

3.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分)

答案:(1)文章开始写“我”把白鹭当“鹤”来豢养,后来才得知它是白鹭,为此驱逐它而导致它死亡。整个事件因“我”将白鹭错认为“鹤”而起,围绕“鹤”而展开。用“鹤”作标题更契合文章的内容。(2)文章详细地叙述了养“鹤”的经过后,才揭示“鹤”为白鹭的真相。从“鹤”变为假鹤到最后死亡,其遭遇一波三折,情节波澜起伏。以“鹤”为题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情节富有戏剧性。(3)“我”因向往鹤的美好品性而样“鹤”,而我对“鹤”的伤害恰恰表现了“我”的自私与冷漠,以“鹤”为题更能突显“我”的假清高。

解析:以物为标题,标题一般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喻比喻象征意义等作用。

《枣香醉人》

1.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枣香醉人

“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上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示例二)根 “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树、老家、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迟行》

15.文章以“迟行”为题,请探究其深刻内涵。(6分)

答案:(1)“迟行”意为人应慢慢走,在日常生活中应慢慢欣赏身边美好的风景。

(2)“迟行”意为人生应该迟行,要懂得放慢脚步,关注过程,在慢行时认识自我。

(3)“迟行”意为人类历史的缓慢进程,在缓慢的发展中体现历史文化感,走出文明的厚重绵长。

《芥子之中的灯》

1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的意蕴。

答案:新疆菜籽沟小如芥子,刘亮程的乡村文化建设譬如芥子中点灯。芥子虽小能容纳须弥,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虽小,却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希望。

物象的作用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主旨。

《橄榄》

15.请探究“橄榄”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是全文的线索,将相关的人、事及认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象征高个男青年、“我”及许多人的人生际遇,生活中充满着“橄榄”一般的苦;(3)以送橄榄的行为刻画男青年的坚忍、纯朴、乐观、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4)橄榄石情感的载体,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祝福,对男青年的思念,领悟到生活如“橄榄”般先苦后甜。

《一幅烟雨牛鹭图》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牛铃叮当》

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1)呼应题目,点明文旨。

(2)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3)形成背景旋律,增添感染力。

(4)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和记忆。

引号的作用

《云和梯田》

18.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

答案: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牛铃叮当》

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答案:(1)起强调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2)“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构思与写作特色

《水乡戏台》

14.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答案: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迟行》

14.本文构思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整篇文章以“迟行”贯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2)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易于人们接受;(3)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橄榄》

14.文章有哪些写作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全文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便于回忆重温过去,表情达意;(2)以小见大,围绕小小的“橄榄”,写出了对人和人生的思考;(3)善于用精当的环境描写营造氛围、刻画人物;(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男青年水平很高与总是不录取对比、“我”录取时的高兴和男青年不得不去新疆的无奈对比,深化了主旨。

《谈月亮》

15.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6分)

答案:(1)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2)由小观大,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确是独辟蹊径(3)由实入虚,由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到抽象的哲理。

《上善若水》

7.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篇:实用重点散文阅读题型解析1重点讲义资料

散(记叙)文阅读

Ⅰ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1.以情为线索;2.以理为线索;3.以物为线索;4.以空间为线索;5.以行为为线索;6.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 1 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1.象征、2.托物言志、3.对比烘托、4.欲扬先抑、5.借物喻人、6.寓情于景、7.联想想象、8.设置悬念、9.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5)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6)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客观感情溶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8.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七、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Ⅱ散(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析

一.用xxxx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或者为为什么用xxxx为题目,)例如济南市市中区2013年4月份一摸试题“用洁净之莲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题的参考模式:1.一看题目本身在修辞、句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有的题目可能采用了某一种修辞方法或采用了反问句等特殊句式。)2.二看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密切关系,即题目(是否)为全文行文的线索?(如果不是文章的线索,可以考虑一语双关,点明文章的主旨)。3.三看题目和全文叙事、抒情间的紧密联系:用xxxx为题目,生动性的描写了(刻画了)文章中的人物或事物的xxx的形象、状态(情态)。4.四看题目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如果考试时所给的文章为抒情散文,可以这样作答:表现了作者对xx的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5.如感觉以上回答不够充分可以加上以下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A)处画线句 例如: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下面一个句子。

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和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答题的参考模式:a一看句子本身在修辞、句式等方面有什么特色?(有的句子可能采用了某一种修辞方法或采用了反问句等特殊句式。)b二把修辞方法带入需要赏析的句子,加以分析,从句子中包含的人物(事物)的刻画(描写)方面来作答(用xx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描写了)什么形象的怎样的优美的形象或怎样的状态)。C三看主旨,表现了作者对xx的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

②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加点的词语。例如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下面一句中加点的词语。红莲穿破碧波,擎着炽烈的火焰,逼出明丽的色调。

答题的参考模式:a一要解词。b二要从词语对句子中包含的人物(事物)的刻画(描写)方面来作答,xx怎样怎样(如红莲穿破碧波,)刻画了(描写了)什么形象的怎样的优美的形象或怎样的状态)。C三要看主旨,表现了作者对xx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③请比较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答题的参考模式(1)A.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果是反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表达在作者心目中表现了作者对xx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B改后的陈述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2)A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如果是双重否定句,加重语气,加强表达效果,强烈的表达在作者心目中表现了作者对xx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B改后的陈述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3)A原句的句 5 式特点,原句如果是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表达效果,强烈的表达在作者心目中表现了作者对xx喜爱赞美之情(喜悦之情)。B改后的陈述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三.请谈谈选文第x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的参考模式:该段如果是过渡段,可以这样作答:

从内容上看,本段中的第几句到第几句(或第几句和第几句)写(提)到了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第几句到第几句(或第几句和第几句)写(提)到了什么,引出了下文所写的什么(内容)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通读全文,谈谈你对“xx”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的参考模式:a首先分析句子中所提到的事物(或感情,可能包含有几种感情),比如青松所具有的形象特色和精神;b句子中所提到的事物所蕴含的引申意义(延伸出的情感)。C要考虑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五.填空题:例如,我和家人“分伙”后的心理变化历程。开始几天,心里充满了自由的快乐→半个月后,→患感冒时,怄气感 到凄楚→身无分文后,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认真阅读相关的段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词语,并参考试题给出的答题形式作答。

六.品味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xx一词的xx(例如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先确定好包含有问题答案的段落在题目所在的段落前还是后,然后认真阅读相关的段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词语,并根据所给的答题空格的大小尽量用简洁的语句(词语)作答。七.文中x段景物描写,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xx有什么作用?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如在文章开头写出了xx景物的怎样的

状态,突出了所写景物的特点。要注意是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为下文写作作铺垫。2.如在文章中间写出了xx景物的怎样的状态,突出了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考虑: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如在文章结尾写出了xx景物的怎样的状态,突出了所写景物的特点,要考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别是要考虑景物描写和深化主题之间的关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深化(突出)文章主题。八.围绕xx写了那些事情?(例如,1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认真阅读相关的段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词语,并简洁的语言作答。九.品味语言之变异题目,例如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例如,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首先解释第一个词的词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2.其次解释第二个词的词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具体分析两个词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并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叙事散文可以考虑对句子中所提到的人物或事物的具体作用(状态、心理、神情等);抒情散文可以考虑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和“紧紧”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也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

十.需个人思考总结的问答题,(例如第⑦节作者为什么说“‘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首先需阅读问题所涉及的有关的句子加以总结提炼;2.考虑一下题目与文章主旨间的关联。

例如,例题的答案如下: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文中运用了两两成对的骈句(如:“开在心窗之下,留在唇吻之间”、“一分朦胧,一分深邃”)请从文中另举两例(引用的古诗词除外),再说说这种语言形式运用有什么好处?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先从文章中找出和例句一样的另外两个(组)句子;2.从句式特点上作答,句式整齐,一一对应,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十二:题型,文末段富有哲理,例如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3分)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事物本身的含义。2.事物的引申义。3.可以考虑文章主旨。

(例题参考答案:既指给我带来美好记忆的花朵,又指那些对自己有益的故友、知己和君子,也指对美好事物及人生的期盼、呵护、回味的那种心境。)

十三:题型,请根据提示,在下列空白处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概括第x段的内容。为讲清楚什么是“特征”,作者

(不超过理,(不超过8个字)。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其实,这种题型就是一种变异的填空题。这种题型无非就是添加了一种特别的要求,就是概括某一段文章的内容而已。答题时,首先找到题目所在的语段,认真读一读,特别要注意文段的中心句、首括句、结语句(段末局),然后用简洁的语段按规定字数作答即可。

十四:题型,文章第x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例如,画线句子“ 他站着,讲着,随意地做着着各种手势。你瞧,此刻他为了说明文学言语的“陌生化”,就如同把政党的步伐改为艺术的舞步一样,他竟在学生面前装成街上的游客东张西望地先走了几步,然后又跳起了三步舞或四步舞;为了说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总是符合“对立的原理”,他学举重运动员先蹲下后举起,学跳高运动员先用力向下一踏,再高高地翻滚起来,越过了横杆。”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理清所给的语段(句子)是什么描写,其次在具体结合

12个字),既讲透了义语段中的人物(事物)形象具体分析,可以这样回答,(1)定性为什么描写。(2)这些语句通过生动形象的xx描写,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结合主旨作答。十五:分析文章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2)与结尾形成照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十六:从文章的构思和写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几段的作用?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这种题目,主要考察文章的行文思路:主要从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方面考虑,判断语段是插叙还是补叙(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答题思路一:(1)首先断定语段为什么顺序?是插叙还是补叙;(2)简要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3)答作用:插叙,为下文的什么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如为补叙,可以作如下回答: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答题思路二:首先判断语段和下文内容上形成的关系,是否为下文对文章中的人物褒扬作铺垫,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表达对他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答题思路三:语段用了伏笔的手法,为后文埋伏线索,是对下文的暗示,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读者理解自然顺畅,没有突兀感。

答题思路四:文段有了对比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七: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回答。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抄写句子或结合要求的自然段)。2.对找出的语句(或自然段)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修辞、句式、叠词、哲理句等予以作答。3.结论,例如,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作答:

(1)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2)文章结尾句,一语双关,即写了xxx,又写了xxx,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可见本文语音富有哲理,深刻、隽永。

(3)本文使用了俗语、谚语、口语等,使文章表达的非常朴实、清楚、明了。这体现了本文语言的质朴、自然。(4)本文使用了xx等叠韵词、形容词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也同样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生动和形象的特点。

十八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标题“低处的温暖”的理解。(4分)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既指麻雀低微却倔强、有尊严、有骨气,又指普通而又平凡的人,虽生活在低处,却温暖了生活的那份落寞和孤寂。

总之,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可以从内容与主题方面来分析。

十九:引用(诗词.歌谣.故事.典故等)有什么作用? 参考模式和思路:1.简要概括所引用资料的内容。2简要分析所引用的资料和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分析所引用的资料和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章所引用的资料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4.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 二十:插叙的作用?

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1.简要分析插叙的语段的内容。2.简要分析所插叙的语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3.突出文章的主旨。

二十一: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答题的参考模式和思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文章的主旨。

(补充资料: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十九:本文使用了不同的人称,各有什么作用?

答:

(一)用第一人称写,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这样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容易引起共鸣。(但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要受到“我”的观察点、立场和所处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用第三人称写,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故事中的人物称作“他”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种写法发挥空间相对要大,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用第二人称,这种写法用于书信形式的记叙文中,用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材料补充

一、描写的分类:

(一)人物描写,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

3、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什么品质(作用)

5、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作用:交代文章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在记叙文(散文)中的作用

1、交待要素(时 间)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三)场面描写

(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 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 题思想的作用。1.场景细节描写。2.服饰细节描写。3.语言细节描写。4.动作细节描写。5.心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 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山”,描写角度的不同,会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六)动态和静态

(七)工笔和白描。)

二、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一)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二)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三)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四)记叙文中句子赏析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

2、扣内容

3、分析作用(主旨情感)例::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写出了…… ②排比: 强调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感染力。如何赏析记叙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1、从修辞的手法上分析

2、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3、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4、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概括故事内容。方法:

伏笔和铺垫的作用

①二者区别是细微的,都是写作的技法,讲究一个行文的前后呼应。区别在于,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而伏笔是埋下关子,设下包袱,你后面得抖开包袱。

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一般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埋下伏笔是说一件与后面内容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一件简单的事,可以简单诉说文章中心。如果你还比较小,可以把二者想成一样的。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由上可知,为下文做铺垫与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两种写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

三点区别: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 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四篇:散文 材料

【复习目标】

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复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复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

【复习方法】讨论法 总结法 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考点透视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内容,把握情感)

2、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知识回顾

1、散文定义:散文(文学性、形象性)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散文分类:

(1)叙事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即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4、散文阅读考点题型及其分值:

A感知内容把握感情(2-4分)

B 分析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2分)

C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2分)

D 评价理解感悟(3分)

(具体: ①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②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③概括文段内容;④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⑤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⑥品味语言;⑦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 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 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6、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咏物类——托物言志

怀古类——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送别类——借事抒情、借景抒情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⑦有时也见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7、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③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加强语气

⑥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⑦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8、结构上的作用:

①点题 ②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③设悬 ④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⑤铺垫、推动情节⑥过渡(承上启下)⑦对比 ⑧总结上文

⑨提示中心(深化主题)

三、考点回顾

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

1、常见题型

题型

1、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①扩展文章标题法;②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③叠加法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④一线串珠法(抓线索)

⑤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

题型

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方法: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

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题型

4、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

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

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段中的关键词语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第五篇:散文精选

篇一: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火烧云(萧红)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海上的日出(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关于作者:杨朔(1913——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代表作《荔枝蜜》、《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蓬莱仙境》、《茶花赋》、《铁骑兵》。篇二:散文精选 夜深了,不想睡,只因夜太美。劣的文字来怀念我们曾经的岁月

当雨落成诗:当叶落成殇:当雪已倾城 爱到飞蛾扑火

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烟雨江南

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文烟雨江南

斟一盏香茗,点一支烟,独倚轩窗,眸凭夜雨,落寞任雨舞,孤独任风伴。雨点点滴滴悄悄奏起岁月的乐章,风徐徐而来静静伴着记忆入绮梦。

晶莹雨滴抚着流年的瑶琴,寂寥凝成行行斑驳的宋词,染了一曲春思,染了一眼胭红,染了一生尘梦。

翩跹绵绵的细雨中,落入淡淡的花心间,挂在幽幽的嫩叶上,倾听徐风吟唱,碎落静谧孤夜,演绎一幕幕花前事,演绎一段段断桥情,演绎一首首红尘曲。

几番梦回,暗香凝情,烟雨氤氲了视觉,雨帘倒映着,那幕转身遗落的清泪,溶入雨滴洒落在大地,溅起红尘滚滚,断了浅缘,陌了天涯,踽踽独行,飘零雨中,瞬间沧海俱变,刹那物已人非„

眸对苍白的雨,抬手捧起点滴雨水,丝丝凉意侵入心间,倾间心也苍白。

忧伤在细雨中缠绕不断,黄灯残照孤影,倾听窗外流年的琴瑟,静静拿起清茶,看那清水倒映昔时容颜,唇轻轻贴在茶杯,让缕缕暗香入心扉,让丝丝忧伤缠心头。点点雨滴紧凑一段哀曲,声声入心,闭目饮尽清茶,苦香缠绕,更伤情。

雨落雨洒雨满天,茶苦茶香茶填心。孤影缠雨谁怜?一盏茶尽谁添?雨入寒墙相伴,胭脂泪落茶杯。憔悴雨笑憔悴人,岁月茶蘼寞心房!

纵横交错思绪飞入半空,顺着细雨斜落,滴滴答答,谁姗然步履,踏在红尘中,平平仄仄行在宋雨中,款款而来,用轻盈的曲子诉说千种风情,缥缥缈缈从远方传来,缥缥缈缈从远方远去,遗落一双痴望双眸,遗失一颗痴恋的心。一夜雨,一杯茶,一种闲愁,两处离绪,雨的情你何时能落尽?茶的香你何时能殆尽?无奈,点点滴滴,无奈丝丝缕缕,落寞了心扉,这次弟,又乍一个愁字了得!

袅袅琴声入耳,缕缕暗香入心。孤灯残照,怜影难抚,持笔暗香盈袖,伤痕墨入短笺。在这雨落的花影中,你我隔窗相望;在这清茶的暗香中,你我相依相伴;在这孤寂的小楼中,你我执笔诉情;在这寂寥的空间,你我静听心声。雨幕惭行远,茶尽心将还,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佛灯轻氲浓愁 作者: 潇湘妃子

隐现云陌的素绢,染了几许朝雨的清冷?

潮水往复的韩江,翻了几许璧月的雍容?

柒音索瑟的凤弦,击了几许疼痛的思念?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不敢知道,我已失去所有发问的勇气!我已断了所有念想的幽渺!两年来,我心湖的烟柳不再弄晴,我思林的芳草不再繁华!我逃开所有,逃开湘子桥的隐约箫音,逃开牌坊街的冰冷玉璧,逃开开元寺的袅然烟香,我蓄集了所有的梦想,堆砌在那北阁佛灯跳跃的火苗上!

佛灯的光线,碎了几番心潮涌起的浓愁?

颔首,佛灯微影重叠,隐现着那渐暖的渔灯。这灯光亮得了半角韩江,却又如何亮得开我心上的迷离?旧恨绵绵的躯体,眼中除了寒江万里,还望得见几番生机?佛灯那苍黄的色泽,染透了密郁的竹叶,渗出一丝丝的凄凉,这厮又该添了我多少郁结?

驻足,佛灯微光渐散,那本为佛家之物,本是引着世人穿透心间的雾霭之物。叹我这沈休文,多情多感,踏至何处,触及何物,总失不了一份离人心上秋的悲凉。颔首千次佛灯,总失不了凄然,倒是污了灯光的清寂,污了佛家的风尘。

泪陷,佛灯微色浓阔,那昏黄记录的旧时月光已不再,那暗淡重叠的旧时萧音已不再。可怜这三千里寒风,添了这半里路的苍冷!倚着那弦月,任潮水击得船桨左右摇动,费了泪的痩影,触及什么都是痛!枕梦罢,心口直翻涌起月下他吹箫的情形;提琴罢,泪光又升腾起船头处他浅笑的风姿!叹一句,春夜不堪情浓,邀星独饮溢愁!夙愿断兮琴音缢,玦月阴霾四面相逼,回忆曾经过去,红绸早已梦瘗,空余一地悲戚,也许,用一生泪滴,再等不到奇迹!

情缘断兮梦烟翳,残叶凋零埋葬昕夕,染弦染指胭离,青衫乱了香菂,白落一池阴曀,或者,用一生血谛,再不会有归期!

佛灯还在,只是泪又乱了思绪,添了愁情!

„„

★仅以此文,哀悼一位曾起誓不会离去,却违背诺言的尘封在韩江水底的痴情人,哀悼一段曾奢望一起叙写,却由我独终的淹没在韩江波下的感情。

——潇湘妃子 父亲的口头禅 石林闲散

父亲做古已经二十一个春秋了。

可是,二十余年里,每当他来到我的梦中,我的心总是痛着,酸酸的,甜甜的痛着。却对父亲说不岀话,心里堵得慌,总有一种想放声痛哭的欲望。虽然父亲仍是满脸严肃的盯着我,甚至又在骂我,或者追打我。梦醒来,虽然我已悲泪浸帎,但我总想仍回梦里,把梦延续下去,为的是再看一眼我的老父亲。

常常想念父亲,我便常去他墓地看他,总会情不自禁地跪在他的墓前,双手扒住坟头,脸贴在墓碑上,哽声叫声"爸爸--",千言万语却又堵在心头,说不岀来。想放声痛哭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二十-年了,总想为父亲写段文字,可父亲于我,是座陡峭而巍峨的山,文字的脚步不知从那块石那撮土攀援的好。虽然父亲一生艰险一生平凡。

父亲,和中国的大多数父亲-样,自己不识字却非常重视儿子读书。但父亲重视我读书却有些特别。在我刚五岁时,他就把送我进学校。他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他还对幼小的我说,“你读不好书,就不如头猪!”奇怪的是,父亲又从来不限制我只读学校的书。只要我读的是书,父亲便绝不会干渉我读的是啥书。他说,只要是书,总是有益的。

同时,不管我能不能听懂,父亲还常常严历的训诫我,说,人,从小就要立志向。他还跟我讲他的故事:少年时,他就立下了,要重振他爸在他两岁时抛下他们毌子四人撒手人寰前,被他烧进鸦片烟枪的那份偌大家业的志向。后来,他也真的这样做了。这我信!因为“阶级斗争”时期,我曾亲耳听见-个到我们院子来接受训话的大地主悄悄对父亲说,“再迟解放三年,你比我这地主还大,挨的斗还多。”

在那“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父亲还经常悄悄带我上街搞“投机倒把”,教我学做生意。他说锄头能挖岀金娃娃,生意经中也有金元宝。当年,我不明白父亲的用意,甚至还有些反感。到中年时我“下海”后,我才尝到了甜头。我好感激父亲给我打下生意的基础。也终于明白了,原来父亲是想多教会我一种谋生手段的良苦用心。

“文革”初期,小小一个生产队长的父亲,却被打成“当权派”,晚上,被队里的造反派揪去批斗。社员会上,造反派强按父亲的头,要他低头认罪。父亲昂首望天,犟起脖子终不肯低。第二天晨早,能干的父亲,照常有条不紊地安排社员南山割麦,北田栽稻。当毌亲为他担心时,他又用他那句口头禅宽慰她,“怕啥?世间事,一阵风。”父亲看到小小年纪的我,跃跃欲试准备找借口报复造反派的儿子时,他又厉声斥责我,“你才几斤几两?长你的本事,去看书!”

父亲,在我青少年时期,还时常有意无意给我讲他年青时的事。他说他小时捡过柴卖;随继父在荒山野岭搭住茅棚,开过荒;青年时,被拉壮丁拉苦了,还组织过四十几个相同命运的人,扛上长把弯刀,背起火药枪,上山与壮丁队武装抗衡过;为交捐他打过保长;还为受辱,在大街上他大骂(伪)乡长被关,他又砸烂乡公所门窗硬闯岀来了„„每次讲完故事,父亲总会感慨:“人啦,要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临了,他还总不忘那句口头禅:“世间事,再难、再险,也是一阵风。”

但懵懂少年的我,只知道父亲的故事惊彩,够刺激。并不懂父亲为啥给我讲这些,更不懂他那句囗头禅是啥意思。

后来渐渐长大了,再听父亲的故事,才慢慢咀嚼岀,一字不识的父亲,是在用他自己的行动,自已的故事告诉儿子,人,要想在世上立足,就要尽量多学本事。人,来到世间,总会经历许多艰难、险阻,也总会遭遇不公和欺凌。而在遇上困苦、坎坷时,不可退缩,要敢往前闯。这些遭遇又总会象-阵风,再狂、再猛,也总会有过去的时侯。这些,就是父亲的口头禅的禅机吧。

但父亲对我又是极其严厉的。他见我从小就不怕事,专惹人所不敢惹的恶人、歪人,甚至有时无理也爱去主动惹事。他就会对我非打即骂,还常常教训我,“不怕事不等于去惹事。尤其是不占理的时候!”虽然他近四十岁时才生了我,但我几乎从沒见他对我笑过。

就这样,父亲用他的故事和他的口头禅,铸就我一生无论是在事业、情感,还是生活都历经坎坷,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时刻,也从不退缩,敢往前闯的性格。也养成了我不管是富豪还是达官,只要我有理,我敢正靣交锋的秉性。虽然这秉性后来曾给我带来厄运,使我几次跌入人生低谷,也数次失去升迁的机会。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总能在跌倒后迅速站起来,而且站得更高。也活得更有尊严,活岀了个铁骨铮铮的男人。

长大后,我开始独立闯社会。但我仍沒闯岀父亲那充满关切、翼护和导向的复杂而严厉的目光。父亲呵父亲,这就是我的父亲!

那年,因为看不惯“造反”岀身的生产队长,依仗权利经常对人家大姑娘、小媳妇随意调戏、亵玩,我愤而动了手。疪护地主子女,殴打革命干部。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代,可是件掀天大事。那天傍晚,公社派一个班的持枪民兵,带枪来抓我扭送公社时,在我竭力的反抗中,父亲见我终于寡不敌众被扭住时,护犊之情瞬间爆发,但又无力翼护的无奈,使他一声悲嚎,纵身跳进了严冬刺骨的塘水里。父亲,难道那时,你信奉了一生的囗头禅倾刻坍塌了吗?难道这件事再难再险,就不是世间事?就不会是一阵风,不会过去吗?

然而,父亲的口头禅依然禅机灵念,事情真如-阵风过去了。半夜时分,当我人证、物证俱全,囗若悬河般-番大道理、小理论驳得“革委会主任”和队长理屈词穷,而平安归家时,父亲,我看到了你平生第-次流泪,也是第一次当靣夸我,说我能平安脫险,就证明我有点儿本事。但你瞬间又是一脸严肃,还骂我,说沒记住你“不怕事但莫惹事”的话。可是,父亲,你可也曾说过“人要敢斗恶护弱才算真胆量”的呀?篇三:《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顾镶、雨柔选编的《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到不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收集了不少近代作家的精美散文,并且每一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文学家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如鲁迅所说,是中国文坛上“散文小品的成功”。

徜徉在百年哲思散文的海岸,一路的灵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精选的经典散文作品就像构起了一个清新典雅的自然王国,无比悦目。也许这些文章并非全部是精美的珍珠,但他们一篇篇美丽而迥异,给读者播撒着智慧,向人们洞开了一片片思想的家园。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虽然写的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这些事情在他们的笔下,却演变成了人生思考,使他们成了一系列人生边上的眉批,永恒纯粹超然,让人们觉得每一篇散文都由于浸入了思考而被垫高了层次,让人们不觉得便有一种被这些散文呼唤的感觉,它呼唤起了读者的审美愉悦,还有着启人心智、点悟生活的另一种功能。它们再次证明: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兼为驾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锐的思想家。瓦雷里说:“诗歌是跳舞,散文是散步”。其实,仅仅在散文的世界里,就既有作家直接倾吐灵魂隐秘、气血充盈的情感舞蹈,又有闪烁着创作主体新知与睿见的智慧的思想散步。书中许多作者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隽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薄、沈从文的轻灵曼妙、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其他的,也都各有千秋。正如季羡林所说:“美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琐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名篇。我所说的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人身旅途中的所历所感,无不包容于其中,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撷取其中一颦一笑,写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事物。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我轻轻闭上眼睛,感觉内心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澄澈和明净。仿佛受过了一场春雨的洗礼,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让我看到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胸襟。让我不禁感觉原来生活中很多我们认为的琐事并非只是淡然无味的,而是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的体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变得越来越成熟。

下载散文阅读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阅读资料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

    路中间有棵树 公园的路中间, 有一棵挺拔的树。 相对与周围的树, 它显得格外直。 我不知道 它在这里站立了多久。 但我可以断定, 在没有路的时候, 就已经有了这棵树。 它静静地,静......

    散文两篇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

    散文

    放慢脚步,给心灵泡杯茶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最近的距离也是心灵——题记 当第一缕阳光悄悄地射入你的房间,你是否闻到了它的味道?当扑面而来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你的脸庞,......

    散文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精神、意蕴、发展线索等。 “形......

    散文

    文字,是疗伤的糖 2012.8.15 明媚的日光掩映在窗格中,犹如一朵花在绽放。闲暇里捧着一卷书,细细品味着那些柔软的入心的文字,眼中,填满了柔丽,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天空里那纯白的......

    散文两篇

    散文两篇 窗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的情物交融并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 2.学习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从而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

    散文

    “妈妈,冰棍,老味道的······” 儿子的呼唤如一双抚琴的小手,轻轻的一拨,深潜心中的那根弦就“筝”的一声,随水而动,娓娓道来。 也是这个季节,太阳公公为了让禾木快速成熟,一个......

    散文

    山菊花 这是一座海拔1300米的山峰。 远远地望过去,山之阳处处是陡峭的绝壁;山之阴密布了槐树林、柏树林;山之顶几块奇形怪状的巨石盘踞着。走近了细细看,林中、石旁处处是茂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