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论述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模具在加工业中有重要的地位。模具是利用其特定形状去成型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制品的工具。在各种材料加工工业中广泛的使用着各种模具。对模具的全面要求是:能生产出在尺寸精度、外观、物理性能等各方面都满足使用要求的公有制制品。以模具使用的角度,要求高效率、自动化操作简便;从模具制造的角度,要求结构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模具影响着制品的质量。首先,模具型腔的形状、尺寸、表面光洁度、分型面、进浇口和排气槽位置以及脱模方式等对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以及制件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内应力大小、各向同性性、外观质量、表面光洁度、气泡、凹痕、烧焦、银纹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加工过程中,模具结构对操作难以程度影响很大。在大批量生产塑料制品时,应尽量减少开模、合模的过程和取制件过程中的手工劳动,为此,常采用自动开合模自动顶出机构,在全自动生产时还要保证制品能自动从模具中脱落。另外模具对制品的成本也有影响。当批量不大时,模具的费用在制件上的成本所占的比例将会很大,这时应尽可能的采用结构合理而简单的模具,以降低成本。
现代生产中,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的设备、先进的模具是必不可少是三项重要因素,尤其是模具对实现材料加工工艺要求、塑料制件的使用要求和造型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全自动设备也只有装上能自动化生产的模具才有可能发挥其作用,产品的生产和更新都是以模具的制造和更新为前提的。由于制件品种和产量需求很大,对模具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促进模具的不断向前发展。
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一般采用简单工具与设备,形成以手工制造 模具的生产方式,也只能制造简单模具,其制造精度与质量完全取决于工人技艺和实际经验。上世纪30~70年代后期,是模具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其主要成就与特征有:广泛采用铣削、成形磨削工艺,并实现带精密孔距的圆孔与型孔加工的精密坐标磨削工艺技术;电火花成形加工和NC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的广泛应用,为高硬材料的型件提供了关键加工技术;实现了模具型件的专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随着模具标准化的发展,在生产中全面采用标准化进行设计与制造,不仅是模具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重大成就和特征,也是实现现代化模具生产方式的重要技术基础。
随着计算机和机床工业的进步与发展,1980年以来模具CAD/CAM、CAD/CAM/CAE已成为广泛的应用技术,它们与标准化相配合实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模具生产方式。
年代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 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均为13%,1999 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为245 亿,至2000年我国模具总产值预计为260-270 亿元,其中塑料模约占30%左右。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塑料模在模具总量中的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我国塑料模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有了很大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大型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8 英寸大屏幕彩电塑壳注射模具、6.5kg 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和整体仪表板等塑料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件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
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在制造技术方面,CAD/CAM/CAE 技术的应用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以生产家用电器的企业为代表,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CAD/CAM 系统,据有关方面预测,模具市场的总体趋热是平稳向上的,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塑料模具的发展速度将高于其它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例将逐步提高。随着塑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塑料模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正常的,因此,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塑料模具的发展将高于总量发展速度。同时,由于近年来进口模具中,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占多数,所以,从减少进口、提高国产化率角度出发,这类高档模具在市场上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大。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异型材挤出模具、PVC 塑料管材管接头模具成为模具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对汽车轮胎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子午线橡胶轮胎模具,特别是活络模的发展速度也将高于总平均 水平;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属使塑料模具在汽车、摩托车工业中的需求量巨大;家用电器行业在“十五”期间将有较大发展,特别是电冰箱、空调器和微波炉等的零配件的塑料模需求很大;而电子及通讯产品方面,除了彩电等音像产品外,笔记本电脑和网机顶盒将有较大发展,这些都是塑料模具市场的增长点。研究表明,模具的使用寿命与热处理、选材、结构、机械加工 工艺、滑润、设计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根据对大量失效模具的分析统计,在引起模具失效的各种因素中,热处理不当约占45%,选材和模具结构不合理约占25%,工艺问题约占10%,滑润和设备问题因素约占20%。因此,在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材、模具结构、热处理工艺、加工工艺和改善模具的工作条件都能够提高模具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1.合理选用模具材料
选用模具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生产批量、工艺方法进行选择。在批量生产中,应选用耐用的模具材料,如硬质合金,高强韧、高耐磨模具钢;小批量或新产品试制可采用锌合金、铋锡合金等模具材料;易变形、易断裂失效的通用模具,需要选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热锻模要选用具有良好的韧性、强度、耐模性和抗冷热疲劳性能的材料;压铸模要采用热疲劳抗力高、高温强度大的合金钢;塑料模具则应选择易切削、组织致密、抛光性能好的材料。此外,在设计凸凹模时,选用不同硬度或不同材料的模具相搭配,模具使用寿命可提高5~6倍。
2.合理的模具结构
模具设计的原则是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同心度、对中性和合理的冲裁间隙,并减少应力集中,以保证由模具生产出来零件符合设计要求。因此,对模具的主要工作零件要求导向精度高、同心度和中性好及冲裁的间隙合理。在模具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凸模应注意导向支撑和对中保护,特别是设计小孔凸模时采用自身导向结构,可延长模具寿命;对夹角、窄槽等薄弱部位,为了减少应力集中,要以圆弧过渡,圆弧半径R可取3~5 mm;对于结构复杂的凹模采用镶拼结构,也可减少应力集中;合理增大间隙,改善凸模工作部分的受力状态,使冲裁力、卸件力和推件力下降,凸、凹模刃口磨损减少。
3.模具的热处理工艺
从模具失效分析得知,45%的模具失效是由于热处理不当造成的。磨损、粘结均发生在表面,疲劳、断裂也往往从表面开始,因此对模具表面的加工质量要求非常高。但实际上由于加工痕迹的存在,热处理时表面氧化脱碳在所难免,模具的表面性能反而比基体差。采用热处理新技术是提高模具性能的有效措施。模具热处理工艺包括基体强韧化和表面强化处理:基体的强韧化在于提高基体的强度和韧度,减少断裂和变形;表面强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模具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和润滑性能。
航空航天为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全部来自在地球表面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航空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从空中观察自然界的条件。气球是最早进行对地观测、大气探测的空中运载工具。飞机可以在上万米的高空对地球进行大面积观测。航天揭开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人造地球卫星刚一上天就发现了地球辐射带。接着,各种科学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发现了地球磁层、地冕、太阳风,基本上了解了它们的结构及其相互影响,测量了太阳系大多数行星的大气参数、表面结构和化学成分;在宇宙中发现了大量的X射线,γ射线和红外天体,发现了极高能量的粒子以及可能是“黑洞”的天体。载人航天实现了人在太空的天文观测,并且送人登上了月球,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航天活动获得的有关地球空间、行星际空间、太阳系和遥远宇宙天体的极其丰富的信息,大大更新了人类对于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推动了天文学、空间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装有各种遥感器的航天器已经成为观测和监视地球物理环境的有效工具。卫星气象观测、卫星海洋观测、卫星资源勘测等新技术推动了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测绘学的发展,产生了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卫星测绘学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载人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条件(极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太阳辐射)的天然实验室,可借以开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新材料、新工艺等综合研究工作。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和超导合金以及特种生物药品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在航空航天里的应用包括各种零部件的制造,由于航天器是非常高端的东西,必须用非常耐高温和轻质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来制造,这就决定了模具也要用特殊的材料来制造,一般来说,制造这种模具要用更多成本,而且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不会由一般企业制作,也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得起的,必须由国家兵器制造公司来设计制造。而且由国内模具制造行业的顶尖人才去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去成为业内顶尖人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篇: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摘要现代飞机和卫星的制造材料应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先进复合材料的独有性能使它成为制造卫星和飞机的理想材料。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航天用符合材料的研究情况,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Prospec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s in Aviation and Aerospace
Abstract
Nowadays, the material of producing planes and satellites should be light, strong and should resist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and so on.Because of the unique peculiarities, advanced composites become the ideal material of producing planes and satellites.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applied research on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 in China are given.Key words composites;aviation and aerospace;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trends
0 前言
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型材料则是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新材料技术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新材料技术一直是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一起被公认为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高科技技术。复合化是新型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新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复合材料已发展成为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今天,一个国家的复合材料工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先进复合材料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源泉。预测到2020年,只有复合材料才具有潜力获得20-25%的性能提升。
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原有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与协同,从而获得原组分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与一般材料的简单混合体有本质的区别。所谓先进复合材料是指用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相增强的复合材料,对于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综合性能上与铝合金相当,但比刚度比强度高于铝合金。应用现状
1.1 飞机机身上的应用 1.1.1 飞机机身结构上的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用于加工主承力结构和次承力结构,其刚度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超过铝合金的复合材料。目前被大量地应用在飞机机身结构制造上和小型无人机整体结构制造上。
以典型的第四代战斗机F/A-22为例复合材料占24.2%,其中热固性复合材料占
23.8%,热塑性复合材料占0.4%左右。热固性复合材料的70%左右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简称双马)基复合材料,生产200多种复杂零件,其它主要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此外还有氰酸酯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主要应用部位为机翼、中机身蒙皮和隔框、尾翼等。近10年来,国内飞机上也较多的使用了复合材料。例如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制并生产的QY8911/HT3双马来酰亚胺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已用于飞机前机身段、垂直尾翼安定面、机翼外翼、阻力板、整流壁板等构件。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的PEEK/AS4C热塑性树脂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断裂韧性、耐水性、抗老化性、阻燃性和抗疲劳性能,适合制造飞机主承力构件,可在120℃下长期工作,已用于飞机起落架舱护板前蒙皮。
1.1.2 飞机隐身上的应用
近几十年来,隐身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正朝着“薄、轻、宽(频谱)、强(耐冲击、耐高温)”方向发展。美国最先将隐身材料用在飞机上,用隐身材料最多的是F-117和F-22飞机。F-117的隐身涂层十分复杂,有7种材料之多。
2000年,美空军对F-117的隐身材料进行更新,将原来的7种隐身材料涂层更换为1种,全部F-117将具有通用的维修程序和雷达波吸收材料,技术规程的数量减少大约50%。改进后F-117的每飞行小时维修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全部52架F-117的年维护费用从1450万美元降至690万美元。F-22 不采用全机涂覆吸波涂层的方法,但在机身内外的金属件上全部采用了铁氧体吸波涂层,它是一种有韧性的耐磨涂料,较之F-117的涂料易于喷涂且耐磨。专家预测到本世纪30代,导电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智能隐身等复合材料将实际用于飞机,它将使飞机的航电系统及控制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2 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1.2.1 涡轮发动机上的应用
由于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高温等
固有特性,复合材料在航空涡轮发动机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且比例越来越大,使航空涡轮发动机向“非金属发动机”或“全复合材料发动机”方向发展。
(1)树脂基复合材料
凭借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疲劳与耐腐蚀性好,阻噪能力强的优点,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冷端部件(风扇机匣、压气机叶片、进气机匣等)和发动机短舱、反推力装置等部件上得到广泛应用。
(2)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 凭借密度小(有的仅为镍基合金的1/2),比刚度和比强度高,耐温性好等优点,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在压气机叶片、整体叶环、盘、轴、机匣、传动杆等部件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陶瓷基复合材料
目前主要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产品是以SiC或C纤维增强的SiC和SiN基复合材料。凭借密度较小(仅为高温合金的1/3~1/4),力学性能较高,耐磨性及耐腐蚀性好等优点,陶瓷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发动机高温静止部件(如喷嘴、火焰稳定器),并正在尝试应用于燃烧室火焰筒、涡轮转子叶片、涡轮导流叶片等部件上。
1.2.2 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
由于火箭发动机喷管壁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刷,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因此C/C最早用作其喷管喉衬,并由二维、三向发展到四向及更多向编织。同时火箭发动机设计者多年来一直企图将具有高抗热震的Ct/SiC用于发动机喷管的扩散段,但Ct的体积分数高,易氧化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CVD、CVI技术的发展,新的抗氧化Ct/SiC及C-C/SiC必将找到其用武之地。
目前为解决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承载问题,美国和法国正在进行陶瓷纤维混合碳纤维而编织的多向(6向)基质、以热稳定氧化物为基体填充的陶瓷复合材料。SiC陶瓷制成的喉衬、内衬已进行多次点火试验。今天作为火箭锥体候选材料的有A12O3、ZrO2、ThO2等陶瓷,而作为火箭尾喷管和
燃烧室则采用高温结构材料有SiC、石墨、高温陶瓷涂层等。
1.3 卫星和宇航器上的应用
卫星结构的轻型化对卫星功能及运载火箭的要求至关重要,所以对卫星结构的质量要求很严。国际通讯卫星VA中心推力筒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取代铝后减质量23kg(约占30%),可使有效载荷舱增加450条电话线路,仅此一项盈利就接近卫星的发射费用。美、欧卫星结构质量不到总质量的10%,其原因就是广泛使用了复合材料。目前卫星的微波通讯系统、能源系统(太阳能电池基板、框架)各种支撑结构件等已基本上做到复合材料化。我国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及“神舟”系列飞船上均采用了碳/环氧复合材料做主承力构件,大大减轻了整星的质量,降低了发射成本。未来展望
2.1 原材料技术
复合材料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原材料技术,主要包括基体和增强体,而其中增强纤维技术尤为重要。高模量和高强度的纤维既能为基体分担大部分外加应力,又可阻碍裂纹的扩展,并且当局部纤维发生断裂时以“拔出功”的形式消耗部分能量,起到提高断裂能并克服脆性的效。目前关于碳纤维的研究主要是提高模量和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使用的纤维先驱体仍然主要是PAN(聚丙烯腈)和沥青纤维,二者所用物质的量比约为6:1。一般来说PAN基碳纤维具有高强度,而沥青基碳纤维具有高模量。但通过控制微观结构缺陷、结晶取向、杂质和改善工艺条件,利用PAN或沥青纤维均可获得高强高模纤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要稳定生产模量大于700GPa和强度大于5.5GPa的高模高强碳纤维仍然是非常困难的。碳纤维的压缩强度较低,离子注入技术可改善碳纤维的压缩强度,但这种工艺成本很高。
2.2 低成本技术
目前,复合材料的需求量快速增长,而高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瓶颈。提高复合材料的性价比,除了在原材
料、装配与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进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
低成本制备技术也是低成本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自动铺带技术和自动纤维丝束铺放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大尺寸和复杂构件的制造,减少了拼装零件的数目,节约了制造和装配成本,充分利用了材料,极大地降低了材料的废品率和制造工时。
改进的纤维缠绕和多维编织技术、树脂传递模塑(RTM)和树脂膜熔浸(RFI)工艺及其衍生工艺、新型非热压罐固化工艺以及工艺模拟和智能化技术等也是新兴的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电子束固化工艺,该工艺的优点是固化温度低、耗能低、模具材质要求不高;固化过程时间短、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并可与RTM、拉挤、缠绕等自动化工艺相结合。
2.3 新型复合材料 2.3.1 超轻材料与结构
格栅增强结构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麦道公司首先提出,其基本构想是:整个结构由铝合金加强肋与蒙皮组成,加强肋呈正多边形网格分布,整个结构表现出各向同性。这种结构形式刚刚出现,就以较高的可设计性、优越的潜在性能备受关注。
2.3.2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固相至少在一维以纳米级大小(1-100nm)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纳米片层增强复合材料、纳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等。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纳米复合材料的超常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3 多功能复合材料
随着新一代航空航天器向高超声速方向的发展,苛刻的超高温服役环境对材料及
结构的承载与防热提出了严峻考验,碳/碳(C/C)复合材料是适应这种需求的重要候选材料。C/C复合材料从碳纤维增强相结构可分为碳毡C/C和多向编织C/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战略材料,C/C复合材料的国防专用性和强烈的军事背景使其研制和使用具有高度的机密性。碳基防热复合材料主要用于烧蚀防热和热结构,较好地解决了轻质化、抗热震、耐侵蚀等技术难题。除了传统的C/C复合材料以外,近年来,美、俄、法等国家又开发了许多混杂其它材料的新型C/C材料以满足不同的特殊使用要求。例如:在C/C材料中混入Si3N4、SiC、TiC、TaO、TaC等粉末,以提高C/C材料抗粒子侵蚀性能。更新的弹头鼻锥防热材料是针刺细编织物在穿刺或编织过程中加入改进性能的组分,如耐熔金属丝、耐侵蚀粒子等,这样可大大改进抗粒子侵蚀性能,达到全天候的目的。此外,四向或更多向碳基复合材料也是研制发展的方向,由于采用了交错网络结构和增加了增强方向数,不仅增加了各向同性、提高了抗侵蚀能力,也改进了耐烧蚀性。结语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国家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防和科研技术水平,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新型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放在科研工作的首要地位。新型航空航天器的先进性标志之一是结构先进性,而先进复合材料是实现结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技术。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先进复合材料的最大用户,却面临着我国技术贮备的严重不足以及国外技术封锁等考验。因此,要实现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原则,解决原材料问题,低成本技术问题以及材料新型开发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云洪,刘秀娟,杨永志.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J].工程与试验,2008,30(4):36-38.[2] 王恩青,张斌.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发展
现状和未来展望[J].科技信息,2011,28(33):290.[3] 赵稼祥.东丽公司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6,30(6):53-56.[4] 丁楠,夏举佩,张召述.利用磷渣和植物剩余物制备低温陶瓷木材的研究[J].化工科技,2009,17(5):22-26.
[5] 刘玲.碳/环氧复合材料性能与工艺成本平衡分析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18-20.
[6] 包建文,陈祥宝.电子束固化树脂基复合材料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2,15(2):69-72.
[7] 杜善义.先进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J].复合材料学报,2007,24(1):1-12.
[8] 张宇,王洪国,宋丽娟.微孔-中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10,18(3):60-64. [9] 陈媛媛,马波,张喜文等.含NES型分子筛的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09,17(5):63-68. [10] 俞继军,马志强,姜贵庆等.复合材料烧蚀形貌测量及烧蚀机理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2003,33(1):36-39.
[11] 梁军,杜善义.防热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4,21(1):73-77.
[12] 王恒生,王志会,聂涛等.羰基化反应研究与应用[J].化工科技,2011,19(2):49-54.
[13] 何东晓.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的应用综述[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6,31(6):9-11. [14] 王恒生,张国军,程艳婷等.固体推进剂中新型含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12,20(1):76-80.
第三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大纲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大纲
总112学时,其中:理论36课时,上机76课时
学分: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Pro/E塑料制品造型设计》等。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
1、《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刘朝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ISBN? 7-04-014676-2。
2、《塑料模具图册》,阎亚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Pro/E塑料模具设计从入门到精通》,李刚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7月,ISBN? 978-7-5006-7852-64、《精通Pro/E模具设计篇》,凯德设计/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8月,ISBN? 978-7-5006-7729-1
考核方式: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塑料制品在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高质量的模具设计、先进的模具制造设备、合理的加工工艺、优质的模具材料和现代化的成形设备等都是成形优质塑件的重要条件。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这门课程里,学生将通过5幅(类型)塑料模具的设计案例,系统学习塑料的注射成形工艺、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Pro/E的塑料模具设计方法,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基础。
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应使用投影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直观地演示各种模具的立体模型、动画及实物的工作过程演示录相等,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的设计操作部分在计算室进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动手操作。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塑料的各项性能,以及注射成型工艺;
2、掌握各种类型塑料模具基本结构;
3、熟练掌握常用几种类型模具的Pro/E设计方法;
4、能正确选择标准件进行塑料模具结构设计。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塑料成形基础(理论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常用塑料的性能及用途,各种成型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2、掌握塑料成型的基础知识,注射成型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3、了解塑料在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常用塑料成型工艺方法;
4、实现掌握塑料成形的基础知识;
5、熟悉塑料模具及塑料成形设备的种类及特点;
6、掌握注射模及注射机的结构及分类;
7、实现对常见塑料模具及塑料成形设备的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塑料的工艺性能;
2、塑料成形工艺;
3、塑件结构设计;
4、注射模的结构及分类;
5、注射机的结构及分类。【教学内容】
1.1塑料概论(理论)
1.2 塑料工艺性能(理论)1.3常用塑料(理论)
1.4塑料注射成形工艺(理论)1.5注射模具与注射机(理论)
(二)塑料端盖的分模(案例一:理论6课时 上机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各种分型面的设计原则及简单分型面的设计方法;
2、熟悉浇注系统各种流道及浇口的类型和尺寸确定;
3、掌握简单浇注系统的设计方法;
4、掌握在Pro/E上的基本分模操作步骤。【教学重点难点】
1、分型面的创建方法;
2、浇注系统的设计;
3、简单塑件的分模方法。【教学内容】
2.1新建一个模具制造模型并进入模具模块(上机)2.2建立模具模型(上机)2.2.1引入参照模型 2.2.2定义坯料
2.3设置收缩率(上机)2.4塑件结构检测
2.4.1脱模斜度(理论)
2.4.2鼠标上盖脱模斜度检测(上机)2.4.3塑件壁厚检测(理论)
2.4.4鼠标上盖壁厚检测(上机)2.5创建模具分型曲面
2.5.1分型面的概念和设计(理论)
2.5.2创建鼠标上盖模具的分型面(上机)2.6在模仁中创建浇注系统(上机)
2.6.1普通浇注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则(理论)2.6.2注流道和分流道设计(理论)2.6.3浇口设计(理论)
2.6.4浇注系统的平衡(理论)
2.6.5冷料穴和拉料杆设计(理论)2.6.6模具排气槽设计(理论)
2.6.7在模仁中创建鼠标上盖的创建主流道(上机)2.6.8在模仁中创建鼠标上盖的创建分流道(上机)2.6.9在模仁中创建鼠标上盖的创建浇口(上机)
2.7构建模具元件的体积块(上机)2.8抽取模具元件(上机)2.9生成浇注件(上机)2.10定义模具开启(上机)
(三)两板模模具设计(案例二:理论6课时,上机1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单分型面注射模各组成机构的功能;
2、掌握一模多腔单分型面注射模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方法;
3、掌握采“阴影曲面”创建分型面的方法;
4、掌握一模多腔模具浇注系统的设计方法;
5、掌握使用EMX6.0加载模架与标准件设计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分型面的创建方法;
2、浇注系统的设计;
3、使用EMX6.0加载模架与标准件设计方法。【教学内容】
3.1产品的型腔数目和分布确定(理论)3.1.1型腔数目和分布
3.1.2产品模具的型腔数目和分布分析 3.2产品模具的浇注系统设计(理论)3.2.1流动比的校核
3.2.2产品模具的流动比校核
3.3产品一模多腔参照模型布局(上机)3.4产品一模多腔收缩率的设定(上机)3.5成形零部件结构设计(理论)
3.6成形零部件刚度和强度校核(理论)3.7注射模标准模架(理论)
3.8定义产品的坯料工件(上机)
3.9采用“阴影曲面”创建产品的分型面(上机)3.10创建产品一模多腔模具的浇注系统(上机)
3.11生成成形零部件、浇注件、定义模具开启(上机)3.12塑料成型分析(上机)
3.13模架与标准件设计(上机)3.13.1新建EMX模具项目 3.13.2加载标准模架
3.13.3加载定位环、浇口套、螺钉等模具标准件
3.13.4加载推出机构标准件,创建产品推出机构的推杆 3.13.5加载水嘴、开设冷却水道
(四)塑料壳的模具设计(案例三:理论6课时,上机1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不规则形状塑件参照模型的布局方法及模型间尺寸确定;
2、掌握带孔参照模型的分型面创建方法(裙边法);
3、掌握先分割、抽取模具组件,后设计浇注系统、铸模的设计方法;
4、掌握在模仁上设计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法;
5、掌握滑块的设计方法;
6、掌握自动创建模架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滑块的设计方法;
2、在模仁上设计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法;
3、自动创建模架的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4.1塑料壳参照模型的布局(上机)
4.2设定塑料壳收缩和创建工件(上机)
4.3创建正面带孔的塑料壳模具分型面(上机)
4.3.1 使用“创建自动分型线”工具创建影像曲
4.3.2使用“裙边曲面”工具创建塑料壳小孔处分型面
4.3.3使用“填充”方法创建其余处分型面
4.4生成成形零部件、浇注件、定义模具开启(上机)
4.5不规则形状塑件塑料壳模具的浇注系统设计(上机)
4.6模仁上的冷却水道设计(上机)
4.7模架与标准件设计(上机)
6.1侧分型与抽芯注射模实例分析(理论)
6.8侧分型与抽芯机构的类型
6.8.1斜导柱侧抽芯注射模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
6.9斜导柱侧抽芯机构设计与计算(理论)
6.9.1抽芯距与抽芯力的计算
6.9.2侧滑块的设计
6.10斜导柱侧抽芯机构应用形式(理论)
6.10.1斜导柱安装在定模、侧滑块安装在动模
6.10.2斜导柱安装在动定模、侧滑块安装在定模
6.10.3斜导柱与侧滑块同时安装在定模
6.10.4斜导柱与侧滑块同时安装在动模
6.10.5斜导柱的内侧抽芯
(五)纸杯座的模具设计(案例四:理论6课时,上机18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双分型面注射模各组成机构的功能;
2、掌握双分型面注射模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方法;
3、了解双分型面注射模的设计方法;
4、实现双分型面注射模知识的掌握。
【教学重点难点】
1、双分型面注射模浇注系统;
2、双分型面注射模典型结构;
【教学内容】
5.1双分型面注射模概述(理论)
5.1.1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特点
5.1.2双分型面注射模工作过程
5.2双分型面注射模浇注系统(理论)
5.2.1点浇口浇注系统
5.2.2潜伏浇口
5.2.3浇注系统的推出机构
5.3双分型面注射模典型结构(理论)
5.3.1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分类
5.3.2常见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
5.4塑料环的模具设计过程(上机)
(六)手机后壳的模具设计(案例五:理论6课时,上机1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三板模中不规则分型面的模具设计方法;
2、掌握各种三板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3、了解其他类型的三板模;
4、实现对三板模运动原理的掌握。
【教学重点难点】
1、三板模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
2、三板模设计与计算;
3、三板模应用形式。
【教学内容】
6.1双分型面注射模概述(理论)
6.1.1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特点
6.1.2双分型面注射模工作过程
6.2双分型面注射模浇注系统(理论)
6.2.1点浇口浇注系统
6.2.2潜伏浇口
6.2.3浇注系统的推出机构
6.3双分型面注射模典型结构(理论)
6.3.1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分类
6.3.2常见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
6.4塑料环的模具设计过程(上机)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第四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案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案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傅子霞
课题:双分型面注射模(教材第94—97页)。
教学目标:1.识记模具基本结构,理解和掌握模具脱模过程。2.能动手设计模具结构。
3.对模具设计产生兴趣,认识到机械设计的严谨性等。教学重点:1.双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
2.双分型面注射模的脱模过程。
突破方法:运用类比的方法,将复杂的结构化整为零,各个突破。教学难点:双分型面注射模的脱模过程。
突破方法:将动作进行分解,逐一讲述,然后再合并动作,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突破 教具:多媒体课件、塑料制件。教法:实例分析法、推理法等。学法:模拟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入新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单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和脱模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优缺点。然后,通过多媒体给出“一串葡萄”,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把葡萄从葡萄藤上摘下来,制成一粒一粒的葡萄干,怎样做效率更高?由此引出双分型面注射模。
二、新授
双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 分析:双分型面注射模是在单分型面注射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单分型面注射模有部分共同之处,通过多媒体给出其典型结构,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双分型面注射模的独有结构,并结合模具功能要求,运用推理法分析每一个结构所能实现的功能。双分型面注射模结构特点:
1.采用点浇口的双分型面注射模可以把制品和浇注系统凝料在模内分离,为此应该设计浇注系统凝料的脱出机构,保证将点浇口拉断,还要可靠地将浇注系统凝料从定模板或型腔中间板上脱离。
2.为保证两个分型面的打开顺序和打开距离,要在模具上增加必要的辅助置,因此模具结构较复杂。类比:通过多媒体给出双分型面注射模的典型结构,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单分型面注射模所具有的,剩下的就是双分型面注射模独有的。(1)成形零部件,包括型芯(凸模)、中间板;(2)浇注系统,包括浇口套、中间板;
(3)导向部分,包括导柱、导套、导柱和中间板与拉料板上的导向孔;(4)推出装置,包括推杆、推杆固定板和推板;(5)二次分型部分,包括定距螺钉、弹簧、中间板;(6)结构零部件,包括动模座板、垫块、支承板、型芯固定板和定模座板等。推理:运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双分型面注射模独有结构的作用。定距螺钉——实现定距分型
弹簧——使A分型面先分型,实现顺序分型 中间板——便于取出浇注系统凝料 小结:通过和单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进行对比,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复杂的模具变成各个简单的个体,学生更容易接受。(二)双分型面注射模具的脱模过程
分析:由于双分型面注射模脱模过程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将动作进行分解,分析每一个动作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合并动作,模拟开模。给出实例:通过多媒体给出一个塑料碗,和成型这个塑料碗的双分型面注射模。动作分解:
动作一浇注系统凝料和模具流道分离;
要领:必须分开一定的距离,便于取出浇注系统凝料 动作二塑料制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分离;
要领:分离后的浇口痕迹要小,应保证塑料制件留在动模一侧,便于脱模。动作三塑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分别和模具脱离。
要领:脱模动作要迅速,保证足够的距离,便于塑料制件被推出机构推出后和模具脱离。学生讨论:在学生理解了各个动作的要领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模拟法假想对模具进行开模。由于是双分型面,那么哪个分型面先分型呢?给三分钟时间学生思考和讨论。合并动作:(讲述)
开模时,注射机开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移,由于弹簧的作用,模具首先在A-A分型面分型,中间板随动模一起后移,主浇道凝料随之拉出。当动模部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固定在中间板上的限位销与定距拉板左端接触,使中间板停止移动。动模继续后移,B-B分型面分型。因塑件包紧在型芯上,这时浇注系统凝料再在浇口处自行拉断,然后在A-A分型面之间自行脱落。动模继续后移,当注射机的推杆接触推板时,推出机构开始工作,推件板在推杆的推动下将塑件从型芯上推出,塑件在B-B分型面之间自行落下。
播放动画:
通过以上讲解之后,可能还会有些学生不能理解,这时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整个脱模过程的动画,进行演示。小结:
经过以上的三个环节后,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双分型面注射模的脱模过程。
(三)四种典型的结构(讲解)1.摆钩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2.弹簧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3.滑块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4.胶套式双分型面注射模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双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和脱模过程。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双分型面注射模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其他形式的模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
四、作业(课后思考)
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四种典型结构外,还有哪些结构可以实现顺序分型和定距分型?
五、板书设计
注射模具的典型结构——双分型面注射模 成形零部件:型芯(凸模)、中间板 浇注系统:浇口套、中间板 导向部分:导柱、导套、导向孔 推出装置:推杆、推杆固定板、推板 二次分型部分:定距螺钉、弹簧、中间板 结构零部件:;动模座板、型芯固定板、定模座板等 定距螺钉:实现定距分型
弹簧:使A分型面先分型,实现顺序分型 中间板——便于取出浇注系统凝料 动作一浇注系统凝料和模具流道分离 动作二塑料制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分离
动作三塑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分别和模具脱离
第五篇: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复习总结
制品的材料选择
1)塑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弯曲性能。
2)塑料的物理性能,如对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的 适应性、光学性能、绝热或电气绝缘的程度、精 加工和外观的完满程度等。
3)塑料的化学性能,如对接触物(水、溶剂、油、药品)的耐性、卫生程度以及使用上的安全性等。
4)必要的精度,如收缩率的大小及各向收缩率的差异。5)成型工艺性,如塑料的流动性、结晶性、热敏性等。
选择具体的脱模斜度时,注意以下原则:
1)制品尺寸公差允许,脱模斜度取大值。2)热塑性塑料的脱模斜度大,热固性小。3)壁厚大,收缩量大,脱模斜度大。4)较高、较大的制品,脱模斜度小。5)高精度制品,脱模斜度小。6)制品高度很小,脱模斜度为零。
7)脱模后制品留在型芯一边,型芯斜度小。
8)内孔以小端为基准,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基准,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
制品壁厚
1)制品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塑料在成型时有良好的流动状态; 3)脱模;
4)壁厚均匀,否则使制品变形或产生缩孔、凹陷及填充不足等缺陷。
5)热固性塑料的小型塑件,壁厚取1.6~2.5mm,大型塑件取3.2~8mm。6)热塑性塑料的小型制件,壁厚取1.75~2.30mm,大型制件2.4~6.5mm。
加强肋增加塑件的强度和避免塑件翘曲变形。
加强肋的设计原则:
加强肋<壁厚,b <(0.5 ~ 0.7)δ; 足够的斜度,α= 4°~ 10°; 圆角,R =δ/8;
高度小,数量多,L< 3δ。
圆角
尖角:应力集中,塑件破裂,模具热处理时淬裂。圆角半径:壁厚的1/3以上。圆角有利于塑料充型流动。
圆角会导致凹模型腔加工复杂,使钳工劳动量增加。
饰纹、文字、符号及标记 设计要求: a.脱模
b.模具易于加工,文字可用刻字机刻制图案可用手工雕或电加工等,c.标记的凸出高度≥0.2mm,线条宽度≥ 0.3mm,两条线的间距≥0.4mm,标记的脱模斜度≥ 10°。
塑料螺纹设计
1.成型的螺纹精度低于3级。2.金属螺纹嵌件。
3.塑料螺纹螺牙尺寸应较大。
4.塑料螺纹的外径≥4mm,内径≥2mm。
5.螺孔始端有0.2 ~ 0.8mm的台阶孔,螺纹末端≥0.2mm的距离。
金属嵌件的设计原则 1)圆形或对称形状;
2)壁厚(金属嵌件周围的塑料层厚度大); 3)倒角; 4)定位;
5)自由伸出长度≤2d;
6)嵌件会降低生产效率,且生产不易自动化。
影响尺寸精度的因素 1.和模具有关的原因: 1)模具的形式或基本结构 2)模具的加工制造误差
3)模具的磨损、变形、热膨胀 2.和塑料有关的原因
1)不同厂家生产的塑料的标准收缩率的变化
2)不同批量塑料的成型收缩率、流动性、结晶化程度的差异 3)再生塑料的混合、着色剂等添加物的影响 4)塑料中的水分以及挥发和分解气体的影响
3.和成型工艺有关的原因
1)由于成型条件变化造成的成型收缩率的波动 2)成型操作变化的影响
3)脱模顶出时的塑料变形、弹性恢复 4.和成型后时效有关的原因
1)周围温度、湿度不同造成的尺寸变化
2)塑料的塑性变形及因为外力作用产生的蠕变、弹性恢复 3)残余应力、残余变形引起的变化
从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角度,影响塑料制品尺寸精度的因素有五个方面: 1)模具成型零件的制造误差δz; 2)模具成型零件的表面磨损δc; 3)塑料收缩率波动δs;
4)模具活动成型零件的配合间隙变化δj; 5)模具成型零件的安装误差δa。
对于小尺寸的制品,模具制造误差对制品尺寸的影响要大些;
对于大尺寸的制品,收缩率波动引起的误差是影响制品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
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1.模具的表面粗糙度比塑料制品的表面粗糙度低一级; 2.对透明的塑料制品要求型腔和型芯的表面粗糙度相同;
3.对于不透明的塑料制品,型芯的表面粗糙度的级别可比型腔的表面粗糙高1 ~2级。
注射成型特点
型周期短成型形状复杂尺寸精确带有金属或非金属嵌件的塑料制件热塑性塑料(除氟塑料外)一些热固性塑料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应用广泛
按照注射机的注射方向和模具的开合方向分类
1)卧式注射机重心低、稳定加料、操作及维修均很方便塑件推出后可自行脱落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模具安装较麻烦嵌件放入模具有倾斜和脱落的可能机床占地面积较大
2)立式注射机占地面积小安装和拆卸模具方便安放嵌件容易重心高、不稳定加料较困难推出的塑件要人工取出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最大注射量在60g以下
3)角式注射机结构简单机械传动不能准确可靠地控制注射、保压压力及锁模力。模具受冲击和振动较大
按注射装置分类
注塞式以加热料筒、分流梭和柱塞来实现成型物料的塑化和注射。构造简单适合于小型零件的成型材料滞流严重压力损失大
螺杆预塑化型塑化:螺杆旋转、料筒进行塑化。注射:螺杆移动进行注射。特点:塑化均匀,计量准确。
注射机的组成 注射机构 加料器 料筒
螺杆(或柱塞与分流梭)喷嘴 锁模机构
作用:锁紧模具 模具的开合动作顶出模内制品
锁模方式全液压式(直压式)液压-机械联合作用式(肘拐式)。顶出方式机械式液压式
液压传动和电器控制系统液压传动系统是注射机的动力系统电器控制系统则是各动力液压缸完成开启、闭合和注射等动作的控制系统。
热塑性塑料的工艺性能 1.收缩 塑料制品从模具中取出发生尺寸收缩的特性。2流动性塑料成型难易的指标
影响塑料流动性的因素:a.聚合物的性质b.成型条件
衡量流动性的指标: a.相对分子质量 b.熔融指数
c.阿基米德螺旋线长度 d.表观粘度
e.流程比(流程长度/制品壁厚)
成型工艺条件对流动性的影响: 1)熔体成型温度 2)注射压力 3)模具结构
3.塑料的结晶结晶形塑料各向异性显著、内应力大。脱模后制品内未结晶的分子继续结晶,使制品变形、翘曲。
注射成型工艺过程
成型前准备塑料外观(如色泽、颗粒大小及均匀度等)检验; 塑料的干燥处理 料筒的清洗或拆换 嵌件的预热
脱模剂:硬脂酸锌、液体石蜡和硅油 注射成型过程加料塑化注射冷却脱模 固体颗粒转换成粘流态的过程称为塑化。影响因素: 受热情况 剪切作用 螺杆的剪切
摩擦热促进塑化
注射:充模熔体经过喷嘴及模具浇注系统进入并填满型腔。型腔内熔体压力迅速上升,达到最大值,熔体压实。
保压熔体冷却收缩,熔料不断补充进入模具。模具冷却,熔体密度增大,逐渐成型。倒流
保压结束,螺杆回程(预塑开始)。
型腔中的熔料通过浇口流向浇注系统称为倒流现象。熔体在浇口处凝固,倒流停止。
浇口冻结后的冷却
加入新料,同时通入冷却水、油或空气等冷却介质,对模具进行进一步的冷却。
脱模
在推出机构的作用下将塑料制件推出模外。
制件的后处理退火或调湿,改善和提高制品的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退火处理
目的:消除制品的内应力,稳定结晶结构。方法:制品在定温的烘箱中静置一段时间。退火温度=制品使用温度+(10~20)℃ 退火温度=塑料热变形温度-(10~20)℃ 退火时间根据制品厚度确定。退火后应使制品缓冷至室温。
调湿处理 目的:防止氧化变色或吸收水分而膨胀,使制品尺寸稳定。方法:将刚脱模的制品放在热水中处理。
注射成型工艺参数 温度
料筒温度料筒温度选择的依据:流动性,热降解。Tf(Tm)<料筒温度
喷嘴温度喷嘴温度<料筒的最高温度 防止直通式喷嘴发生“流涎”现象
模具温度充型能力 塑件的性能和外观质量 模温升高: 流动性增加 充模压力下降 生产率降低
制品内应力降低 制品表面质量提高 成型收缩率增大
制品密度或结晶度增大 制品翘曲度增大
2.压力
塑化压力背压:注射机螺杆顶部的熔体在螺杆转动后退时所受到的压力。背压是通过调节注射液压缸的回油阻力来控制的。背压增加:增加熔体的内压力 加强剪切效果、提高熔体的温度
螺杆退回速度减慢,延长塑料受热时间,改善塑化质量。
注射压力注射时在螺杆头部产生的熔体压强。注射压力过低,不能充满型腔。
注射压力过大,溢料,变形,系统过载。注射压力增大: 塑料流动性增加 充填速度增加 接缝强度增加 制件重量增加
制件中内应力增加
注射压力与熔体温度的关系 料温高,注射压力低; 料温低,注射压力高。料温和注射压力组合
模腔压力
注射压力经过喷嘴、流道和浇口的压力损失后在模具型腔内产生的熔体压强。
3.注射成型周期和注射速度 完成一次注射成型所需的时间 注射速度增大: 熔体流速增加 剪切作用加强 粘度降低
熔体温度升高
熔体流动长度增加 熔合纹强度增加 内应力升高 表面质量下降 湍流、喷射
模内空气无法排出,压缩升温,局部烧焦或分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推荐阅读)
1、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与加工工艺?(1)热力学性能:1)玻璃态:塑料变形程度少,处于刚性状态,型变过程可逆;2)高弹态:变形量大,处于柔软而有弹性的状态,可逆;3)粘流态:聚合物为粘性流动的液体状......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次毕业实习,深入了解和研究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趋势,对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锻工艺、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课题: 冷水壶盖注射模设计 设 计 者: 李 立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 级: 2005级模具(三)班 设计时间: 2007.12 教 研 室: 模具教......
CAD集成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于 :注塑财富网http://CAD集成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1 塑料模具CAD集成技术塑料模具CAD集成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它的制造包括塑料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的......
绿色制造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共五篇)
绿色制造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1 绿色制造的定义 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又称环境意识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面向环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现代信息技术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载体,如教学课件、动画技术、教学仿真软件、C......
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总结(5篇材料)
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总结 为期一周的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很快就结束了,在这一周的实训期间,我有着很深的体会,让我学习到的许多宝贵的知识,也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还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