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秘书公文写作:通讯写作开头十五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不难。写文章也是一样,关键是开好头。不少同志起草行文感到开头很难,好长时间写不出一行。怎么办?我通过对建国以来全国通讯名篇的研究,认为其开头的写法可归纳为十五种。现介绍如下: 抒情式
这是第一种,其写作特点是:
饱蘸笔墨,满怀激情;
捧出一盆火,温暖读者心。
魏巍同志撰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当然,我们的工农群众就是无比可爱的;可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子弟,那些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地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读到这里,你能不被作者的激情所感动吗?你能不情不自禁地把通讯看下去吗? 描写式
这是第二种。其写作特点是:
语言生动形象,景物跃然纸上;
吸引读者视线,给人深刻印象。
通讯《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千钧一发。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早晨,白雾茫茫,细雨蒙蒙。在湖南省湘江东岸枫叶红艳艳的群山之间,满载旅客的282次列车由衡阳北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列车鸣着长长的汽笛进入了两山峡谷中的一个急转弯。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道东侧迎面而来。万万没有想到,一头高大的驮着炮架的黑骡被震耳的汽笛声惊怒,闯上轨道,站在铁轨中间,驭手使尽全力猛拖缰绳,黑骡纹丝不动。列车以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向这匹黑骡冲去,相距只有四十多米,停车已经来不及了。老司机王治卫只觉得“翁”的一下,全身血液涌上头顶,他拉开紧急制动的“死闸”,势如雷霆万钧的惯性力仍然把千吨重的列车推向前去,车厢猛烈摇晃震动,车轮碾轧的铁轨吱吱尖叫。一场灾难眼看无法避免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部队的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前面,用尽全力把黑骡推出铁道之外。无法避免的事故避免了,旅客和列车得救了!但是,这个伟大的战士却被迎头撞到在火车轮下!„„湘江水滚滚北流,巍峨的衡山高耸入云。江水唱着英雄的战士,高山赞佩英雄的战士!一个战士倒下了,几百个人的生命得救了!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牺牲了,一个光辉的名字——欧阳海铭刻在人民心上!
这个见义勇为、舍己为群的英雄战士欧阳海,是某部三连的七班长。他把自己暂短光辉的一生献给了人民,正如他生前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为人民献出问心无愧的一生!”
读着这生动形象的描写,你心里能不激动吗?你的视线能轻易离开这篇通讯吗?你不想了解我们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是如何成长的吗? 书信式
这是第三种。其写作特点是:
采用书信方式,报道所见所闻;
尊称读者兄妹,倍感亲切感人。
杨刚同志撰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开头采取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这样写:
亲爱的上海兄弟姐妹们!
我必须把这篇通讯直接写给你们,才能把这一次首都人民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的一切尽可能真实地传达给你们。说尽可能真实是容易的,要做到可是很难。因为10月1日这一天是太伟大,太丰富了。甚至在今天,二十四小时之后,它的余风还在。街上还是红红绿绿的舞蹈队,秧歌队,游行队。二十四小时之后,依然满街都是红旗,都是锣鼓。从湖北来的老先生、老太太摇头赞叹,说昨天那一场大会是“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过!”从上海来的老先生说:“啊,总算活到这一天,见到了!”从华北来的人激动得发不出声音,只是连续地、低低地赞叹:“啊,好伟大啊!好伟大啊!”从华南来的人也说:“这是有生以来没有见过的啊!”上海的兄弟姐妹们,那么晓得陈毅市长。昨天,陈市长望着天安门前红旗的大海激动地说:“看了这,总算是此生不虚了!”这是确实的。昨天天安门广场的大会完全具体地表现了一个初诞生的新国家的气象和本质:伟大,庄严,团结,民主,尤其是领袖与人民融合一致。它使人人相互亲爱,使人人要求向上,要求自己学好。
听着这亲切的称呼,看着这生动的描述,你能不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诞生而欢呼吗?你能不想知道在这伟大的时刻,毛主席和他们怎样在一起的吗?如果你是上海人的话,能不感到自己的代表和毛主席在一起而幸福、而高兴吗?能不因此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全文吗? 对话式
这是第四种。其写作特点是:
洗耳恭听对话,再现采访现场;
好似置身其中,倍感真实可信。
喻权域同志撰写的《快乐的女社员》,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小喻,你到哪里去?”
在去新民村的路上,听到有人这样招呼我。我掉头一看,原来是新民村农业合作社的一群女社员。有扎着辫子的年青姑娘,有牵着小孩的大嫂子,也有梳着发髻的老大娘,„„.一个个兴高采烈,嘻嘻哈哈,好不热闹。
“就到你们村去。”我说,“你们到哪去了来?这么大一群,好象„„。”
“要问我们吗?哼!”领头的曾玉清把两个小辫一甩,说道,“我们都是第四队的女社员,全社第一个收完小春的就是我们。今下午没事,才去街上看了卫生展览回来。”
“第一个收完小春,”我想,“有意思。”便和她们走到一起,边走边打听。
„„
你听,他们一问一答。聊的多么火热?如果我在现场的话,一定要听听他们继续聊下去的内容。你呢? 倒叙式
这是第五种。其写作特点是:
由近及远,很有实感;
吸引读者,阅读全篇。
魏刚焰同志撰写的通讯《红桃是怎么开的?——记党的忠实女儿赵梦桃》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的下午,汽车,人流,向咸阳市专署礼堂门口涌来。由陕西人委召集的表彰赵梦桃及赵梦桃小组先进事迹大会就要开始了。1 2 3 4
第二篇:作文写作十五法
作文写作十五法
1、作文写作方法——反常引人法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妙计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
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例文1]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作者:逸茗。摘自《新青年》)
[例文2]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作者:王宏甲;摘自《家庭》)
2、作文写作方法——机缘巧合法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却遇打头风。”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多么惊心!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是胡编乱造。
[例文1]寒 冬 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作者:周维娜。选自《中学生读写》2000年6期)
[例文2]花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母亲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喜欢我送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老板摇头说:“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去送。”
(作者:[美]诚然谷)
3、作文写作方法——误会曲折法
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叫《黑炮事件》,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喜欢下象棋,身边总喜欢带一副象棋,闲暇时一手执红一手执黑自得其乐。有一次,黑炮落在他处,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速寄黑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封电报被怀疑是特务的暗语,科学家受到怀疑,公安局展开调查,经过许多曲折,终于真相大白。
生活中有许多误会,作文时恰当加以运用,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例文1]青春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两人决定: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过来,小芳。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作者:邹智勇。选自《中学生文苑》)
[例文2]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作者:张丽钧。选自《深圳青年》)
4、作文写作方法——妙设悬念法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作文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文1]镜中窥人
这面镜子是被妈妈扔到阳台上的。每当阳光照射,镜子就成了一大堆杂物中最闪光的。坐在窗前,一抬头,便见镜子耀眼的反光。“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它呢?”我常常这么想。
有一天,表姐来了。就在那一天,镜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表姐真的很胖,尽管她穿着像放了热水的塑料袋一样的衣服,也无法掩盖,尤其是她的那张宽脸更是说明了一切。我疑心表姐正是因为这个来学习妈妈的瘦身经验的。说来也巧,妈妈其实并不瘦,可她的脸,却瘦得可怜。
不知何时,表姐发现了阳台上的镜子。当我坐到窗前,忽然感觉到眼前的那道亮光不见了——原来是表姐正在对着镜子仔细端详。她看着看着,竟大声笑着将镜子高高举起,犹如发现了稀世珍宝。我正在莫名其妙,表姐竟拿着镜子跑进房里问我:“照相机能不能照出镜子里的人?”见我发愣,表姐又跑去请求妈妈将镜子送给她。妈妈到是爽快:“这面破镜子有什么用?尽管拿去。”
我好奇的拿起镜子,仔细一看,我竟然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我的脸怎么窄得如此可怜?原来是一面使面貌变形的劣质镜子。一刹那,我明白了一切。我看看妈妈,看看表姐,看看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不知该说什么。(作者:罗冲。《白鹭心雨》,2001年5月出版)
[例文2]钉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作者:张振玲。《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
[例文3]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
5、作文写作方法——巧留空白法
作文时精心构思,巧留空白,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天地,可以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要注意的是,运用巧留空白法,须要突出所表现的对象,给人强烈的刺激,才能使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例文1]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女打字员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作者:马克.吐温)
6、作文写作方法——露中有藏法
作文时将要表现的某些对象巧妙的隐藏于显露出来的对象之中,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露”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恰当运用此法,能够取得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当然,什么要“藏”,什么应“露”,需要精心构思。
第三篇:秘书公文写作笔记(定稿)
秘书公文写作笔记
绪论:
一、如何提高秘书的写作能力? 听:领导讲话、领导工作思路、经验、具体要求;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各问题的出现· 2 记:记录听到的,以及学习内容,随手记录 读:报刊报纸,了解国家方针政策,领导讲话文件 4 写:写、练公文
二、注重改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渐进法:从小文章写起,由简到繁、由出道精、由少到多 2 综合法:各种不同的工作的了解 旁观法:领导不满意的文章,放置一两天再来写 4 讨论法:和领导、同事讨论 珍藏法:将刊物、文件上的公文收藏学习6 精简法:从文字上下工夫,不断简练
三、注重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多写: 2 勤思: 善易:善于变换角度和位置,揣摩领导意图,替代思考 4 乐创:有创新意识,笔刀文成,耳目一新 第一章 秘书写作概论 第一节 秘书写作的概念
一、秘书写作的概念:秘书写作时指秘书岗位从业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撰写各类公文及其他实用文书的写作行为
二、秘书写作的特征: 职业写作:不是秘书自发行为,而是领导赋予的工作,体现领导意图,是代表领导机关的行为 功利写作:实用,直言要做什么 3 受命写作: 定向写作:针对工作要求、群体特点组织内容语言等 规范写作:逻辑性强,格式规范,具有程式化特征,制约主观随意性,体现专业性 第二节 秘书写作的主体
一、秘书写作主体的界定:
主体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秘书主体包括:职业秘书,兼职秘书和领导人
二、秘书写作主体的内涵
(一)写作主体的角色定位:角色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点位置,按照角色期待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1)第一阶段是角色定位:定位过高,过低或者是角色错位
(2)第二个阶段是角色领悟:领悟程度越深,与社会期望的差距越小,角色扮演的效果就越好
(3)第三个阶段时角色学习:了解角色的硬件(义务、权利、行为规范),培养角色的软件(态度、情感、知觉)(4)第四个阶是角色实践: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期望创造角色(5)第五个阶段是角色评价 秘书的角色定位: 参谋角色:决策层的非决策者 助理角色:最为核心的角色,秘书协助领导完成工作,是最基础的,最常见的角色 3 服务角色:以服务领导为主,也要服务大众 联络角色:处理协调各种关系,为单位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写作角度来讲:“三位一体”的虚拟领导主体
“三位一体”是指秘书写作过程中,集国家、立意(体现领导的想法、自己的特点)表达主体为一体,其中国家、立意主体是统治和管理的需要,参与制作,表达主体是控制文章的过程,特征是:主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写作主体的双向转化 立意主体与表达主体的双向转化。立意主体为领导,表达主体为本人,在写时需站在领导角度,以领导的身份进行立意和行文 职业人格智慧与个体生存人格智慧的双向磨合:要领会领导的喜好、品味等,(三)写作过程的冲突破解
秘书写作不是个体的写作行为,而是群体的共同创造,写什么——怎么写
具体的临床写作中,秘书会遇到创造个性与群体要求的冲突,他授性局限者写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刻性和情感体验的广阔性 规范性导致了其形式美感的千篇一律(四)秘书写作主体的功能特征
(一)认知功能特征:
立意主体的需要属于功能性需要 表达主体的需要属于功利性需要
(二)情感的功能特征:实用文体写作普遍理论认为公文写作不需要或应该拒绝情感
(三)道德功能特征:在具体的临安写作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写作主体的道德倾向,和道德评价
第三节 秘书写作的客体 一 秘书写作客体的界定
只有那些与写作主体的创作心理相对应的进入写作者的视野,流淌在写作者的笔端,用文字符号表达出的对象,才能称之为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主要有四种类型:对象化的自然世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二、写作客体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具体多变性、真实可靠性 第二章 秘书写作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写作准备
一 实现动机转化:秘书写作主体要有意识地将被动性动机转化为主动性动机 二 明确行为目的:对行文目的的领会要清楚、深刻、全面、准确 三 确定公文主题:主题先行,单一鲜明
四 收集研究材料:秘书掌握材料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决定公文信息量的大小,也决定着公文的深度和质量
资料分为三类:依据类、佐证类、辅助类 五 选择行文文种:根据行文目的以及行文关系来选用文种 第二节 撰拟公文 一 构思篇章结构:
第一步:设情以位体——确定主题,安排结构 第二步:酌事以取类——甄别材料,安排位置 第三步:措辞以举要——提炼文字,列出提纲
构思阶段所要完成四大任务:一是统筹内容、二是联线收尾、三是关联左右、四是取舍素材 常用的公文结构形式以及构思方法: 并列式:主题,侧面。归纳法 递进式:由浅到深。剥茧法 总分式:总结,分析。演绎法 构思的注意事项:
一是通观全局:明确行为目的才能立足现实,成竹在胸 二是开阔思路:创造力
三是注意剪裁:不必要的意思想法,不明确不典型的材料 二 拟定写作提纲
(一)写作提纲的用途:
用于征求立意主体的意见,避免写作成果偏离立意主体的发文意图用于思路的条理化和合理安排的材料
(二)写作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初拟标题,主要思想观点以及主要事项,重点章节的布局以及主要内容,段落层次的大体安排,开头结尾的方式以及需要过度以及照应的地方
(三)写作提纲的详略:取决于文稿的长短、重要程度,写作主体的熟悉程度以及写作习惯 三 起草撰写成文
初稿的撰写顺利与否,决定了完成既定任务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使自己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其次力争达到严、准、精、快 严:保持政治上的严肃性,和政策上的严密性 准:内容准确,体式规范
精: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快:思路顺畅,尽快脱稿 第三节 审改定稿 一 审核修改的重要性
审核修改是文章草拟完成之后的精加工,是写作主体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完善表达的过程 从写作规律来看,草拟的文章必须修改
从写作实践来看,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品大多得力于修改 二 审核修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文稿的审核修改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改动工夫”主体明确,材料恰当,机构合理,语言准确规范 需从三个方面不断培养和锻炼: 一是培养自己的鉴赏识别能力,二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收集资料,平时积累 三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强化审核修改能力 三 修改文稿的方式 1 自己改:时间比较紧急的文稿,一般采取朗读的方式,时间较宽裕的采取冷却处理的方法,也可采用推敲斟酌法 2 请别人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 集体讨论修改
第三章 秘书写作的思维和语言
第一节 秘书写作主体的思维特点:被动性和规约性 第二节 秘书写作的思维方式:
一 目的性思维:首先体现为审时度势的思维取向,把握公文所产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目的措施,其次体现为遵命运思的倾向
二 对象化思维:围绕作者想要处理的那一件事
三 模式化思维:公文写作也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但并不刻意求新求异;公文写作只用叙述、议论、说明三种方式
四 替代思维: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替他人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与代言作者身份密切相关,是一种被动的限制的组织性的思维
五逻辑思维:是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 概念的准确性:概念的思维形式是语气词
判断的准确性:对事物要有准确的判断,判断的思维形式是句子 大量运用推理:必须是真的,符合现实的,推理方式必须正确 第三节 秘书写作语言运用
一 秘书写作语言的特点:公文语言与其他各类文章语体相比,风格迥异,个性鲜明 二 秘书写作语言运用的要求:
(一)准确
秘书写作符合事物本来面貌的语言,就是准确地语言,准确即言实相符,不悖事理,用词准确恰当,表意明确周密;公文所用语言要十分讲求措辞和用理得妥帖,十分注意词语多反映的概念在概念和外延的准确度。如何做到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1 措辞恰当: 一,词无歧义 二,言不费解
三,仔细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弄清其词义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和分量轻重,根据表达需要,选用最恰当的。2 慎用文学语言 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利用模糊词和公文表达的专用语
模糊词:①表时间的:最近、近来、当前、过去、往日、长期、初期等没有标明明确的时间段
表范围:个别、有些、大多数、少数、有关、局部、一部分 表程度:巨大、重大、特大、一定、稍微、差不多、充分、足够 表频率:经常、不断、往、多久、仿佛、一再 表数量:一伙、一系列、多次、屡次、表趋向:继续、持续、增长、减少、减轻、强化等
(二)准确:
语言简练就是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力求以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做到以少胜多,以简代繁、言简意赅,文约而意简(精简字数,注意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1 使用套语,8种 适当使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语言 3 尽可能使用短语 4 适当使用一些文言用语“来函收悉” 5 反复锤炼语言
(三)平实
在语言运用上,提倡质朴无华,开门见山,平易自然,通俗易懂(感情朴实、用词朴素)使用限制性词语,少用修饰性的定语和状语 第四章 秘书写作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的联系 一 主体客体统一规律
(一)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体的客观实际统一
(二)主体的写作动机与现实的实战需要统一
(三)主体提升的政策措施与具体的工作环境统一 二 被动主动转换规律
动机转化(秘书写作动机都来自外部,由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行为转化(自己主动加强自身修养)第五章 秘书人员的修炼
一 讲政治、明事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机制
二.常留心,勤学习:学习理论掌握思想武器;学习政治,掌握政府动向;学习业务,掌握单位业务
三 善于思考,能创新:一总览全局,二换位思考,三努力创新 四 多练习,熟能生巧 中篇 法定公文写作训练 第一章 法定公文概述 第一节 公文及其发展历程 一 公文的概念及分类
公文:及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历史就是凭借那些卷帙浩繁的不同形式的文书记载而传之于世的。
人类社会某一族发展到统一文字的阶段,必然首先产生公文这一管理及传播工具
(一)法定公文的概念
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
狭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所用的公文,主要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文种,是具有法定效力个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知,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种 公文指内务和外务或者是政务(领导来访)和事务(日常性工作)公文形成的主体和使用者是党政机关
公文形成的目的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工具 公文形成的条件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公文的特征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例
(二)公文的种类(共15种)
(三)公文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在机关工作中,常常出现“文书”“文件”和“公文”这三个基本概念是一致的,但根据不同场合用法不同
1文书:包括公文文书和私人文书,还可以指一种职业,外延较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涵盖了公私活动
2公文:最早称为“书契”“简牍”和“文案”,三国时已形成统称 3 文件:大约出现在清末,习惯上指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从广义上讲,文件与文书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相对来讲,公文的外延要小于文书、文件,它仅是指公务文书,二 公文的发展历程 起源 演变
(二)特定格式
公文的特定格式包括信函格式、命令格式和纪要格式三种 信函格式:一般非普发型公文,某一特殊对象、事情所需的特殊解决方法,常用于答复解释说明某一事件。文体写作
第一节:行政公文的概述
(一)概念:我们今天所谓的公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律效力的公务文书,按最新的规定,分为15类,命令、决定、公告、通知、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决议、公报
(二)外观:纸张——标准A4纸,页边距——上37下35左28右26,眉首——行政公文红色反线及其以上部分,主体——红色反线一下(不含)及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版记——主题词及其以下部分。正文3号仿宋字,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
(三)格式的标识:1 格式内容: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具体写作 一 命令:
(1)分类: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任免令
(2)写作方法:命令一般有四部分构成:标题、令号、正文、落款 ①标题: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事由+文种,《关于XX的命令》
发文机关名称+文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令》
②编号:一是按年编顺序号,二是从领导人任职开始编流水号 ③正文:公布令和授衔令:篇设合一,交代根据,对象,生效时间
行政令和任免令:发令缘由和命令事项
嘉奖令:一是嘉奖对象的主要事迹,二是对嘉奖对象的事迹进行分析,指出其意义,三是嘉奖的依据以及嘉奖方法,四是提出要求
文本模板:
XX机关关于XX事件命令
XX﹝XX﹞XX号
Xxxxxxxxxxxxxxxxxxxxxx(开头提出原因),为此,命令如下:
(一)Xxxxxxxxx
(二)xxxxxxxxxxxxxx(提出命令内容)
XXX
(成文日期)XX年XX月XX日
二 决定
(一)分类:指挥性决定;奖惩性决定;知照性决定
(二)写作方法: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生效标识四部分组成 ①标题: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国务院关于授予江浙省荣誉称号的决定》
事由+文种。《关于开除XXX公职的决定》
②主送机关: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面对全体人员公开发出时,可以不写主送机关 ③正文:⑴布置指挥性决定的正文:决定缘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
⑵奖惩性决定的正文。(惩戒性)一写出受处分的单位或个人的基本情况,二写出所犯错误的事实,三,要对所犯错误的根源性质危害做简要分析,四要写出被处分对象对错误的认识以及根据有关规定所给予的处分,有时,也可在结尾部分根据情况向受处分单位或个人提出一些希望或要求 ⑶告知性决定的正文:开头写决定的根据,主体写决定内容,结尾交代相关问题或要求,采取自然结尾的方式。文本模板:
XX关于XXXX的决定(发文机关+事由+标题)
国发﹝XX﹞XX号
XXXX:(主送机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简要说明决定的原因目的和依据意义)
XXXXXXXXXXXXXXXXXX(说明决定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说明意义或者要求)
国务院XX XX年XX月XX日
三 决议
(一)内容:分为三种,审议批准型决议,方针政策性决议,专门事项性决议 四 纪要
(一)会议纪要是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具有纪实性、纪要性、条理性的特点
(二)会议纪要主要由标题正文和生效标识三部分组成
①标题:常见的是会议名称+文种《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纪要》,非公文式标题,可以用主题+副题的方式。
②正文:开头——简要交代会议概况,包括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组织者,与会人员,主持人,会议主要内容等;主体——交代会议讨论的问题及结果,会议议定的事项等;结尾处提出希望号召,要求有关单位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努力完成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③生效标识:作者是会议主持机关 文本模板:
XX会议纪要(会议名称+标题)XX年XX月XX日(题注)
XXXXXXXXXX(概述会议基本情况)
XXXXXXXXXXXXXXXX(主体部分,写明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四 意见
(一)内容: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意见和处理办法时使用的公文,有以下特点:所涉及的事项是重要的,写作的重心是对策和措施,文种的作用力不强,往往具有参考性和原则性,分为指导性意见、建议性意见和评估性意见
(二)意见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生效标识组成 ①标题:三项式——《XX市人民政府关于XX的意见》;二项式——《关于XX的若干意见》
②主送机关:根据行文方向不同,主送机关可以是上级机关、平行机关或是下级机关 ③正文:前言——交代行文缘由,包括背景、原因、目的、中心思想;主体——具体意见,主要是具体问题的主张办法、措施等;结尾——写明对意见所附带说明的问题或对受文者的希望和要求。
④生效标识:成文日期及加盖印章 文本模板:
关于XXX的若干意见(标题)XX﹝XX﹞XX号(发文字号)XXXX:(主送机关)
为XXXXXXXXXXXXXXXXXX,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XXXXXXXXXX
二、XXXXXXXX(意见具体内容)
XXXXXXXXXXXXX如无不妥,请批准实行
(发文机关)XXXXXX(成文日期)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公文写作开头与结尾七法
公文写作开头与结尾七法
学习班开班有一段时间了,学习模式不错,利用碎片化时间,教学、工作、学习都不耽误。每晚群讨论交流又便于知识巩固,而学习笔记更能锻炼大家文字综合与写作能力。今天的这篇文章,就得感谢学员明戈(他已养成天天写学习笔记的好习惯),是基于他学习笔记的扩充与完善。
开头与结尾,很多新手头疼,小编也不例外。有人喜欢开头弄些洋洋洒洒不着调的废话,有人爱在结尾处胡乱拼凑些装腔作势的口号(看文章的很多人应该就爱干这事)。
开头与结尾,就是戴帽与穿靴。在讲座中,小编交待得很清楚,公文写作千万别带高戴和穿长靴。“戴高帽”让文冗长繁杂、言不及义;而“穿长靴”,就有喊口号、唱高调,空泛冗长之嫌。
以下,小编还是不厌其烦地把开头与结尾的七种方法再次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分:开头三法
一是开门见山。首语就切入主题,把写作意图告诉读者,简单明了滴把事情交待清楚。
二是紧扣全文。紧密相扣,紧凑简明,不写与主题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内容,确保开头短小精悍。
三是概括叙述。对文章主题在宏观上,总体上作高度概括。第二部分:结尾四法 一是有干货。“希望式”或“要求式”结尾要实实在在,提出的要求应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不能尽是原则话。
二是有新意。有新东西,有启迪作用,不能是陈词滥调,要能让人眼前一亮。
三是安排巧妙。有些本身不需要结尾的,可以从文章主体中试着砍出一个结尾来,做到别出心裁。这样可使内容实在具体,结构干净利索。
四是有针对性。如果要提号召,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特色,提出针对性号召。俗气点讲,就是结尾独一无二,具有不可复制性。
第五篇:作文写作十五法2
〓★★
作 文 作文写作十五法
升一度 〓
1、作文写作方法——反常引人法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台湾·陈招池《照亮别人》)
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李强同学的小小说《妙计》运用了反常法——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 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例文1]
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作者:逸茗。摘自《新青年》)
7岁的小孩,一般都喜欢缠着父母,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宁愿周六独自在家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即使被父亲打了屁股也未改变主意。为什么呢?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表现出小姑娘对伤害、残暴、血腥的厌恶、拒绝。钓鱼是常见的活动,而小姑娘却在自家阳台上用玫瑰花“垂钓蝴蝶”,表现出她对生灵的热爱,对美丽的珍视。小姑娘的反常行动,生动传神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善良、温柔、美丽,十分感人。而这反常,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充满儿童情趣,虽反常却合道。
[例文2]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作者:王宏甲。摘自《家庭》)
菜园主人看见邻居偷他的采不仅不制止,反而转身就走,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并说今天连门都没出。邻居承认确实偷了,菜园主人仍然为邻居解脱,并主动送菜给邻居尝尝。过了好多年,“我”才领悟到菜园主人的反常行为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2、作文写作方法——机缘巧合法
松树或柏树的树脂滴下来,恰好将一只昆虫凝结在其中,后来变成化石,成为珍贵的琥珀。
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巧有位足球守门员由此经过,只见他飞步向前,将小孩稳稳抱住,化险为夷。
一个红军战士,十分珍爱乡亲送给他的一双布鞋,舍不得穿,行军时捆在腰间。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击中,子弹恰好打在鞋底上。鞋底被击穿了,但红军战士安然无恙。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却遇打头风。”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多么惊心!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是胡编乱造。
[例文1]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作者:周维娜。选自《中学生读写》2000年6期)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例文2]
花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母亲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喜欢我送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老板摇头说:‚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去送。‛
(作者:[美]诚然谷)
“他”要去休假,母亲希望“他”顺路去和她聊聊天,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他”以“忙着赶路”为托词。在路上,“他”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在花店,恰好碰上一个买花的小男孩;小男孩买花恰好也是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他”继续上路,转过一个小山坡,恰好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原来小男孩倾其所有是给不在人世的妈妈送生日礼物,小男孩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感人至深。这一系列的巧合,震撼了“他”的心灵,最终促成“他”改变主意:亲自给母亲送上生日礼物。文章情感浓郁,感动人心。
3、作文写作方法——误会曲折法
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叫《黑炮事件》,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喜欢下象棋,身边总喜欢带一副象棋,闲暇时一手执红一手执黑自得其乐。有一次,黑炮落在他处,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速寄黑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封电报被怀疑是特务的暗语,科学家受到怀疑,公安局展开调查,经过许多曲折,终于真相大白。生活中有许多误会,作文时恰当加以运用,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例文1]
青春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两人决定: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
‚过来,小芳。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作者:邹智勇。选自《中学生文苑》)
小芳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这行为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误会。这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文末,小芳才说出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读者也就被吸引着读完全文。[例文2]
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作者:张丽钧。选自《深圳青年》)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老是对着“我”的儿子然然喊我的小名娜娜,已经透露出母亲对女儿深厚的母爱。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嘱咐父亲:“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母亲的意思是给然然买手套,而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手套。“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这误会更是表达出父亲对女儿的深爱。作者对伟大的爱的吟唱感人至深。
4、作文写作方法——妙设悬念法
有人写了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虽短,却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
《挺进报》中,共产党员陈然将被敌人逮捕,他“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了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为什么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要将扫帚挂到窗外呢?造成悬念。接着写市委同志走向陈然住的小楼,“忽然发现窗外挂着扫帚,立即转身”,摆脱了危险。原来是危险的暗号。通过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充分表现了陈然在关键时刻的从容镇定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贵品质。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作文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文1]
镜中窥人
这面镜子是被妈妈扔到阳台上的。每当阳光照射,镜子就成了一大堆杂物中最闪光的。坐在窗前,一抬头,便见镜子耀眼的反光。‚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它呢?‛我常常这么想。
有一天,表姐来了。就在那一天,镜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表姐真的很胖,尽管她穿着像放了热水的塑料袋一样的衣服,也无法掩盖,尤其是她的那张宽脸更是说明了一切。我疑心表姐正是因为这个来学习妈妈的瘦身经验的。说来也巧,妈妈其实并不瘦,可她的脸,却瘦得可怜。
不知何时,表姐发现了阳台上的镜子。当我坐到窗前,忽然感觉到眼前的那道亮光不见了——原来是表姐正在对着镜子仔细端详。她看着看着,竟大声笑着将镜子高高举起,犹如发现了稀世珍宝。我正在莫名其妙,表姐竟拿着镜子跑进房里问我:‚照相机能不能照出镜子里的人?‛见我发愣,表姐又跑去请求妈妈将镜子送给她。妈妈到是爽快:‚这面破镜子有什么用?尽管拿去。‛
我好奇的拿起镜子,仔细一看,我竟然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我的脸怎么窄得如此可怜?原来是一面使面貌变形的劣质镜子。一刹那,我明白了一切。我看看妈妈,看看表姐,看看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不知该说什么。
(作者:罗冲。《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妈妈为什么要扔掉镜子?表姐为什么对妈妈扔掉的那面镜子视为珍宝?悬念像谜一样一直吸引着读者,直到结尾,才说出谜底。悬念使文章产生了吸引力。作者借一面劣质的“变形镜”折射人的隐秘心态,构思巧,有意味。
[例文2]
钉
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作者:张振玲。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
父亲为什么要求儿子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后来为什么又建议儿子“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这一个又一个悬念撩拨着读者,使之急欲弄个明白。读到结尾,揭开谜底,便禁不住为父亲高明的教育方式喝彩,并进而深深思考。
[例文3]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5、作文写作方法——巧留空白法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因为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正是这空白很好的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渲染出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突出了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戏图》,尺幅之间,只有几只墨虾,没有水痕,没有涟漪,但面对那活灵活现的“虾态”,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虾儿们是在一泓碧水中嬉戏。徐悲鸿有一幅国画《万里驰骋》,画面上突出的画了两匹奔马,这两匹奔马的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画面虽然只能看出七匹马,但作者创造的空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觉是万马奔腾。
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说过:“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画法与文理相通。作文时精心构思,巧留空白,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天地,可以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要注意的是,运用巧留空白法,须要突出所表现的对象,给人强烈的刺激,才能使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例文]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女打字员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作者:马克.吐温)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这篇微型小说,不到一百字,却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没有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没有人物的姓名,没有外貌描写,没有对话和动作,没有景物烘托和场面渲染,作者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尽情地拓展艺术空间。读者可以从“一鳞半爪”中揣摩“龙”的全貌,想象出这一场生动的美国社会的家庭闹剧——丈夫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其美貌让读者去想象),为了把她勾上手,又是预支薪水,又是送花,一直发展到与她共进晚餐,进餐后两人做了些什么,让读者去想象。不料隔墙有耳,好事终于被夫人、岳母探知。于是后院起火。为了维护体面,平息即将掀起的轩然大波,丈夫实行安抚政策:先给夫人买了服装,又到岳母那里求情,岳母乘机“敲竹杠”,只得又给岳母买上一件大衣。哪知夫人怒火难息,最后只好忍痛辞掉年轻的女打字员,另聘中年女打字员,这才平息了家庭**。
6、作文写作方法——露中有藏法
有一次,宋徽宗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画家大都重点表现酒家,以小溪、木桥和竹林作陪衬。李唐却独出机杼,匠心独运——画一座小桥横卧于一弯清清的流水之上,桥畔,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李唐并未画出酒家,而是将酒家深藏在竹林之中,深得诗句中“竹锁”的意趣。自然,李唐得了第一名。
另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中画一古寺,有的在两 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而有位画家别出心裁,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巧妙的将古寺“藏”于深山,独到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山欲高,画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运用露中有藏的手法,画家可以“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蒯大申),在尺幅之间描绘大千世界。这种手法,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
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隐藏在竹林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画法与文理相通。作文时将要表现的某些对象巧妙的隐藏于显露出来的对象之中,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露”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恰当运用此法,能够取得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当然,什么要“藏”,什么应“露”,需要精心构思。
[例文]
鞋架
床似乎太高,于是床下摆了个鞋架。鞋架是用几块木板钉成的,极简陋。
春: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夏:鞋架上,并排着两双鞋,一双是大号解放鞋,一双是红色高跟鞋。解放鞋打了补丁也不再那么臭;高跟鞋几乎没有什么异味儿
秋:鞋架上,并排摆着两双鞋,一双是红色高跟鞋,一双是中号黑皮鞋。高跟鞋很整洁,似平还有股香水味儿;黑皮鞋油光锃亮,属于挺时髦的那种。
冬: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作者:魏金树。选自《中外微型小说荟萃》)“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过程也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作者只写了春夏秋冬鞋架上的鞋子,而将人物活动隐藏起来,但读者可以从鞋子的变化中去想象那隐藏其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曲折的故事。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读者驰骋想象,使读者在积极、主动的创造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7、作文写作方法——对照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起来写,可以鲜明、突出的揭示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出文章的主题。
两个不同的人物(或事物),同一人物(或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可以形成横向对比如矛盾《白杨礼赞》,将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白杨树与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楠木进行对比,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对楠木的憎恶之情。柳宗元《捕蛇者说》,将蒋氏捕蛇的经历和其乡亲们纳税的遭遇进行对比,表明蒋氏不愿更役交税的心迹,从而揭示出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的深刻主题。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情形可以形成纵向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前倨后恭,凸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
当然,有时构成对比的对象也可以不止两个。
[例文1]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
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南方的雨,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
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梁……
我曾在南方的雨巷,戴着小斗笠,踩着古老的青石板,领略过那牵丝的长脚雨的恩泽。那份只有雨趣,而无淋漓之感的温馨,令我铭心难忘。
我也曾在北方的阔野,赤着脚,打着一把软弱无力的小花伞,迎接过那如浇如注的倾盆大雨的洗礼。那份彻头彻尾的痛快,那份恨不能连灵魂也一块冲刷了的大愉悦,使我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
常想到,为什么同一块国土上,会有这南方的雨与北方的雨的不同?莫非远在先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想想可也是,偌大的国家,偌大的土地,倘只有一种雨,一种色调,一个模样,那该多么没劲、单调、乏味啊。
我爱南方的纤纤细雨,也爱北方的滂沱大雨。
南方的雨——像我的姐妹,北方的雨——像我的兄弟。
(作者:王英琦。选自《等蓝色沉入黑暗》)
全文运用对比法,把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不同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灵活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文章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偌大的国家,偌大的土地,倘只有一种雨,一种色调,一个模样,那该多么没劲、单调、乏味啊。”由雨引申,表现对丰富多彩的赞美,开拓了意境,增添了意味。
[例文2]
富人区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富人区就是有钱人的聚居地。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我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
‚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处的富人区。原来日本人也有这种爱好。日本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噢,日本真厉害。我想。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我,闲谈中说到他们的城市发展得很快,已经出现国外那种‚富人区‛了,我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水池,车库,门口有保安,还养了大狼狗。我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拿来问他:
‚有没有人去富人区参观?‛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已。‛ 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我听后怔住了。
(作者:冯骥才)美国、日本都比中国富强,而美国人、日本人对富人都不嫉妒。在改革开放中,—部分中国人先富起来了。对此,有的中国人心态便极不平衡:“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作者将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面对富人区的不同心态故在一起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优劣自见,褒贬分明。作者虽然没有对中国人进行评论,但实际上已对中国人作了辛辣的针砭。嫉妒是一部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的表现,是一种阻碍发展的不良心态。患“红眼病”的中国人应该丢掉嫉妒心,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富人,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
8、作文写作方法——比方譬喻法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思考、探究“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等问题,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请看一组关于人生的思考:
人生如曲
人生就像一支曲子,或高亢激昂,或低沉婉转……曲调各有特点,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用一生谱成;是否悦耳动听,全看你如何谱写。有的曲子和谐优美,内涵丰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曲子内容苍白,索然寡味,没人什么美感;有的甚至就是噪音,让人深恶痛绝。
(作者:杨旸)
人生如画
人初生时,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生命终结时每个人都会留下用一辈子创作的人生之画。有的人一笔一划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十分用心,创作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价值连城,被人们永久珍藏。有的人大体上严肃认真,只是不能持之以恒,或者一时疏忽,便难免出现败笔,虽不完美,也有价值。有的人则玩世不恭马马虎虎乱涂乱画,留下的画毫无价值,简直就是垃圾。人生之画价值如何,全在于你自己一生的创作。
(作者:黄孝鹤)
人生如戏
有人说,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一场戏,惟一的主角就是自己。从开幕到闭幕时间短暂,是否精彩,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的表现。只有全身心投入,充分展示出你的风采,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人生如戏,演出你的精彩来!
(作者:陈婷)
人生如星
人生如天上的星星。有的人如恒星,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而不越轨,每时每刻发着光和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如行星,总是绕着他人转,借别人的光辉来炫耀自己。有的人如流星,为了一时的光耀而粉身碎骨。有的人如“黑洞”,不放过任何东西,结果使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作者:李帅)
人生如流水
人生如流水,在曲折中前进。或静静流淌,波澜不惊;或激起浪花,碎琼乱玉;或一泻千里,惊天动地……弯弯曲曲,障碍重重,仍然奋力前行。终于到达终点,汇入大海,流水之形消失了,灵魂却得到永生。当然,如果不流动、不向前,则成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
(作者:柏重波)
人生如烟花
人生像烟花。烟花在夜空绽放,刹那间一片五彩缤纷。烟花是短暂的,但她发出自己的热和光,留给世界辉煌灿烂,留给人间美丽神奇。烟花很快就凋谢了,但烟花的灵魂却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作者:周立磊)
人生如品茶
爸爸喜欢喝茶,喝得有滋有味。我呷了一口,苦苦的,涩涩的。我说,茶这么苦,有什么好喝的。爸爸说,要用心品尝。我又咂了一口,细细品味,感受到的仍然是苦涩。我正要叫苦,却渐渐感觉到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爸爸,爸爸说,其实,人生就像茶,不急躁、能吃苦的人可以尽情享受苦涩之中的清香、苦尽甘来喜悦,怕吃苦、浅尝且止的人则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作者:毛佳丽)
人生如下棋
人生如下棋。有的人走一看一步;有的人走这一步时已经想好了下一步、几步甚至十几步。有的人一见情况不妙就毫无斗志,举手投降;有的人则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有的人赢了一步棋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一步棋就灰心失望垂头丧气;有的人则输得起也赢得起,输赢都从容。
(作者:蔡娟)
人生如旅行
人生如旅行,路线可不同。有的人喜欢走平坦的道路,但欣赏不到绝美的风景。有的人则勇于走艰难的道路,虽然会遇到高山、悬崖,遇到急流、深渊,但“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路上风景迷人,美不胜收,人生因此而丰富多彩。
(作者:李明)
人生如登山
人生如登山,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攀登的对象可能不同,路径也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越往高处,危险越多,困难越大,前进越艰难,到达的人越少,风景也越美好。有的人只在山脚徘徊,人生的境界很低;有的人不畏艰险,奋力攀登,虽然最终也没有到达山顶,但到达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境界,有遗憾,但无悔。有的人以勇敢、智慧、意志为梯,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山顶。无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还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都是人生极高的境界。有的人受过挫折却重整旗鼓尽力攀登;有的人奋力攀登到一定的高度,却一步不慎摔了下去。
(作者:朱维)这组短文,都是打比方,作譬喻,比喻贴切、生动,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想象丰富、大胆,语言简洁、流畅,真可谓字字珠玑。精彩的构思,精妙的比喻,精美的语言,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积极的态度,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让人欣慰,催人奋进。
文章从整体上运用比方譬喻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化陌生为熟悉,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使人获得审美情趣。
[例文1]
如花人生
花儿大概只能分为三种:山野中花、盆中花、瓶中花。
山野中花,生长极容易。一粒花籽,可能是随风飘落,也可能是从鸟嘴中掉下的,只要是落在泥土中,就会生根开花,并且回报大地以花香和花艳。
盆中花就是花中之贵族了。她需要精心栽种、需要精心护理、需要精心培育。她需要适度的阳光、水分、空气和养料,然后她才肯开出美丽的花儿。其实,要是寻起根来,盆中花的祖先都是山野中花,只是后来人们偏爱 这些花,便请她们进了环境舒适的盆中,从此生活中没有风霜雪雨、没有了艰难困苦,完全过上了贵族生活,也从此变得弱不禁风了,舒适和无忧无虑使她们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了也越来越没有活力。
瓶中花是最悲惨的,因为她已完全成为了玩物。我从不肯买花送人,因为我总觉得那样对待花太残忍。一个美丽的生命,就因为某些人喜欢她就该被杀死——而且是一种极无人道的慢性杀戮,让花儿在维持美丽和释放芳香中痛苦地死去。当然,还有一些瓶中花喜欢这种生活并以此为荣耀,那就更可悲了。
大千世界的人类大概也只能分为三种,与花儿的分类大体相同。
有些人就像山野之花,他们的生命力特别旺盛,无论生长在什么地方都能开花、结果、生根、长枝。他们明白,自己不是贵族,无权过舒适的生活也无人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要想生存要想生长就必须靠自己奋斗。这些人中的奋斗者往往会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和人类幸福的开拓者,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就与荣光。
有些人就像盆中花,他们很幸运也很不幸地生于富贵之家,在不缺吃不少花的无忧无虑中生长,在被人仰视的地位上生活,于是从小就不需要奋斗不需要拼搏更不需要吃苦。在盆中生活久了也生活惯了,一旦赖以生存的暖房破漏了便无法生活下去了,便马上生活在颓废与绝望中了。
有些人就像瓶中花,本来也是有根的花,就因为有些‚高贵‛之人喜爱就被插进了‚瓶‛中。当然,这些人中,有的是自愿攀高枝,有的是无奈。自愿者是最可悲的,为了暂时的功名便放弃广阔的天地而走进‚瓶‛中,等有一天像枯花一样被人抛出去该多可惜呀!而无奈者则是痛苦的,被人养在‚瓶‛中失去了自己的一切无异于囚徒。可人毕竟还比花有能力,你可以逃出‚瓶‛走向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虽然艰苦一些但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
人生如花又异于花,只要自己选定方向还是有能力摆脱现状而走向真正的人生之路。
(作者:王书香。选自《读写月刊》)题目“如花人生”便是比喻,全文以花喻人。作者从生存状态着眼,将人分为3类:一类像山野中花,生命旺盛,奋斗进取,可尊可敬;一类像盆中花,养尊处优,弱不禁风,可怜可惜;一类像瓶中花,无根虚浮,沦为玩物,可悲可痛。人生如花,你属哪类?人生如花又异于花”,人比花有能力,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能动的把握自己人生。既警策人心,又催人奋进。
[例文2]
生命是一支铅笔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去描绘自己的奋斗与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地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它总是不断地磨损、衰减,用去一截便少一截,这就犹如光阴从我身边一日一日的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活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洒脱的行楷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沉稳的正楷写你的执著……
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作细线条,用黎明早起的身影做粗线条,给自己紧张而饱满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草稿。
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作者:大卫)
面对铅笔,你是否想到做人要挺直腰杆?由铅笔的越用越短,你是否想到生命的流逝?用铅笔书写或绘画时,你是否想到用生命书写人生的篇章或勾画人生的蓝图?用铅笔改正书写错误时,你是否想到改正人生的错误?„„ 铅笔是常用之物,但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袁枚《谴兴》),用铅笔比喻人生新奇而又贴切,耐人玩味。
9、作文写作方法——事物人化法
有一副对联: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有一首小诗叫《春风》:
柳丝上
荡一阵秋千后
又去吻桃花“ 另有一首诗:
山羊说:”我是哲学家。“
袋鼠说:”我是拳击手。“
斑马说:”我是健康活泼的英国皇家水兵。“
狮子说:”我是狮子。“
对联和诗都运用了事物人化法。
本来,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才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写作时却可以把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化,即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情感,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样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生动形象、鲜明活泼,别有情趣。[例文1]
三兄弟
在遥远的波庞古城,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月亮也是从西边落下。肥沃的土地里,人们辛勤的劳作;繁华的大街上,大家愉快的交换劳动的果实。
一个鲜花遍地的山村里,住着三兄弟,老大叫妄,老二叫真,老三叫卑。
妄总是穿着华丽的衣服,模仿大人物的动作。卑总是缩手缩脚,甚至不愿出门。只有真每天高高兴兴的去劳作,在田野种出茁壮的庄稼,到了秋天用锋利的镰刀收割,唱着歌儿将粮食运进仓。
妄越来越抱怨生活的平凡,他常常叫喊:”我要出去干一番大事业,我不是凡人!“
卑整日担惊受怕,常常痛苦的说:”生活太艰难,我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终于有一天,妄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动身前往都城,骑着马,就像是得胜的将军,踌躇满志。出发时妄对真说:”对伟大的人祝福吧!“
一天又一天,妄没有回来。当天边布满了云霞,当原野下起大雨,真总会想起妄。
岁月是一条不息的河流,岁月是一架不停的水车,岁月是田野上一年又一年长出的庄稼。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卑死了。临死前他抱怨生活的艰难、无处不在的危险和自己力量的菲薄。真含着泪把卑埋在了父母的墓边。
真一如既往的辛勤劳作。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他总是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波庞古城的日在升,波庞古城的月在落。远方传来了妄的消息--他疯了。据说,他到处宣称自己是皇帝……
很久以后,波庞古城出现了一位闻名遐迩的智者,他就是真。
(作者:李强。《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本文运用事物人化法(也运用了对照比较法),将”妄“、”真“、”卑“三个概念”人化“,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揭示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不能”妄“,也不能”卑“,而要”真“。虚妄与自卑正是青少年常犯的毛病,”文章合为时而著“,有现实意义。如果不用拟人手法,则可选用议论文来表达与本文相同的主题。[例文2]
兽的宣言
第二届世界动物代表大会的召开尽管迟了些,动物们还是踊跃参加。与首届在诺亚方舟上举行的动物代表大会”与人类共存亡“的宗旨不同,此次大会的宗旨是:”团结起来,战胜人类。“
平时胆小慵懒的蜗牛这次抢先发言:”自从人类把我们蜗牛的位臵从谚语中移到餐盘上之后,我们的命运起了灾难性的变化。正因为我们的爬行速度慢,所以我们的观察更仔细、体会更深切:对人类妥协只能导致他们的变本加厉!面对我们动物的头号敌人,我呼吁:团结起来,战胜人类!不生存,毋宁死!“动物们群情激愤,排山倒海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麻雀叽叽喳喳地接过话筒:”我们麻雀的痛苦命运更是令人发指、催人泪下!就是因为我们爱吃点谷子,爱唱几首歌,人类就拿弹弓打我们,用汽枪朝我们射击,把我们连同窝里的蛋一块儿吃掉,甚至掀了我们的窝!请问诸位,还有谁比我们麻雀更不幸?“所有动物都落下了同情的热泪。麻雀哽咽着,以悲壮的语调结束了慷慨陈词:”只有靠精诚团结战胜人类之日,才是我们大家的生存之时!“
蛇抬起脑袋开口了:”任何一只蛇都可能被任何一个人以任何一条理由打死。人类骗取我们的毒液,扒下我们的皮,把我们的肉切好炖汤--一句话,我们的每一餐,都有可能是最后的晚餐!“蛇摘下眼镜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当然,它是一条眼镜蛇),痛彻地指出:”我们必须拧成一股绳,才能战胜人类这个丧失了人性的恶魔!“说到这里,它情不自禁地用尾巴挽住了麻雀的翅膀,而所有的动物也都手拉着手,场面激动人心。
为食物奔波了一天的野猪刚刚赶到会场。他喘着粗气的发言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仅仅因为我们的肉。人类人面兽心地把我们家族的绝大部分成员驯养成家猪,想吃的时候就一刀宰杀。几乎没有一只猪能入寿终正寝之列。我们是人类最阴险的圈套的牺牲品,是悲剧中的悲剧!绝不要指望人类对我们发善心。人改不了吃肉!“它握紧双拳捶打着自己的便便大腹:”到了该向人类宣战的时候了!“台下掌声雷动。
老虎的声音震得会场和耳朵都嗡嗡直响:”作为百兽之王,我们老虎的命运竟然比你们好不了多少,死后我有何脸面去见神圣的造物主!我们之所以被人类保护,正是因为我们即将被赶尽杀绝!而人类保护我们的唯一动机,无非是为了进一步利用我们!“老虎停了有一刻钟,为的是把悲愤的控诉转换成有力的命令:”我宣布,从现在开始,动物界向人类宣战!“
所有动物唱着雄壮的进行曲挺进在向人类进攻的路上。这时大家都觉得有点饿了。于是麻雀吃了蜗牛,蛇吃了麻雀,野猪吃了蛇,老虎吃了野猪。老虎看着自己孤身一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便走进了动物园的铁笼子。
(作者:[法]威尔伦。摘自《青年参考》)
蜗牛、麻雀、蛇、野猪、老虎……踊跃参加第二照世界动物代表大会,它们争先恐后述说悲惨遭遇,义愤填膺控诉人类暴行,称人类是”动物的头号敌人“,是”丧失了人性的恶魔“,是”人面兽心“。深受人类之害的动物界向人类宣战:”团结起来,战胜人类!“文章将动物人化,对人类大肆捕杀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愚蠢行为进行了控诉和鞭挞。
报载,国外一家动物园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标牌旁边是一面镜子,游客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它告诫人们,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人类对动物赶尽杀绝,使许多动物种类相继灭绝,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与动物界应该和谐相处,而是尖锐对立。不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将自食恶果。
10、作文写作方法——物象自述法
傅天琳《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的微笑,挂在孩子脸上
我的甜蜜,流进老人的心窝
我给远航的海员充饥
我给沙漠的行者解渴
我使失去信念的病人恢复健康
我使健康的人更愉快地生活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
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
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
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
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
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让某个(些)事物、某种(些)现象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述说自己的看法、介绍自己的特征„„可以取得是生动、形象、有趣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就叫物象自述法。
科学小品、散文、杂文等都可运用物象自述法。[例文1]
鳖的哀鸣
我名叫鳖,也叫甲鱼、团鱼,俗称王八。我本是爬行动物,因形状像鱼,加之自卫能力极差,不得不在水里苟且偷生,因此人们错误地把我划归鱼类,我只好听便。
尽管我丑陋不堪,名字也十分难听,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价值和名声。我浑身是宝固然不错,但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能抗癌。
爬行动物靠肺呼吸。我不得不在半小时左右把头伸出水面换口气。这时人们用鳖枪打我,当我警觉下沉时,锋利的弯钩已把我的”裙子“挂住,使我在劫难逃。
我生性贪荤,人们就用蚯蚓、虾、猪肝作诱饵,引我上钩。俗话说,鸟为食亡嘛,我等低级动物,怎识人间之狡诈?
每年春夏之交,我要上岸产卵,繁殖后代,人们针对我贪荤的特点,在湖岸、塘埂上挖下陷阱,将猪肝、鸡鸭的内脏臵于其中。”坐月子“需要补养身子,见到鲜美的食物能不嘴馋?我只好往陷阱里跳。
我生性胆小,害怕打雷,于是人们用粪勺猛扣塘水,声如惊雷,震得我肝胆俱裂,赶忙逃遁,谁知忙中出错,泛起阵阵水泡,人们便一头扎进水里,很快将我逮个正着。
每当冬天来临,我便钻进泥里、沙滩里越冬。这时人们也不放过我,用排叉扎我,如同篦头发一般,我辈只好束手就擒。
唉!我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乞求人们多一点恻隐之心,使我辈免遭灭绝之厄运。
(作者:李华清。选自《写作导报》)
鳖隶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鳖科,鳖属。这篇科学小品让鳖自述,避免了这些繁琐的名词术语,通俗易懂地揭示出鳖不属鱼类的本质特征,然后紧扣鳖贪食的特点展开全文,叙写”我“怎样被人们捕捉。”我等低级动物,怎识人间之狡诈“、”'坐月子'需要补养身子,见到鲜美的食物能不嘴馋?我只好往陷阱里跳“„„这些语言,都生动、形象、风趣。”唉!我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乞求人们多一点恻隐之心,使我辈免遭灭绝之厄运。“ 结尾发人深思--人类狂捕滥捉,物种大量灭绝,环境不断恶化;如不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必将自食恶果。[例文2]
我是一只鹰
我,是一只山鹰。
从我出世起,我就知道我是一只鹰。母亲站在巢边,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我,似乎在说:”你应该为你的身份感到骄傲。你将成为一只鹰!而你必须对得起自己!“
父母出去的时候,我和哥哥静静地呆在巢里,我们多高啊!五色的云彩从身旁飘过,远处的河流波光粼粼,像是一条美丽的带子。身处千丈悬崖,得与清风明月作伴,我心中充满了骄傲。
我渴望着展翅翱翔,拥有蓝天,拥有白云,像父母一样。因为我是鹰!
我们的目光日渐敏锐,我们的羽毛日渐丰满,我们的筋骨日渐强劲。我们在巢中跃跃欲试。
一天,我正在遐想中,忽然被一阵恐惧的叫声惊醒。我看到,母亲正在把哥哥推出巢外。我知道,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考验来临了。我看看母亲,她的眼中有着不舍,有着担忧,但更多的是坚决。我知道,她要她的孩子成为鹰,而不是贪图安乐的麻雀。她知道下面是万丈深渊,但正因如此,她才更要把我们推出去。作为鹰,首先要学会的是拯救自己,连自己都拯救不了的不配成为鹰。
父亲在空中盘旋,看着哥哥摇摇晃晃地飞向地面,却一声不出,毫无伸手相助的意思。
我咬咬牙,双翅一振,双脚一蹬,投身空中。我告诉自己说:我是一只鹰!我要成为最强的!我在脑海中努力搜索父母教给我的飞翔的要诀。我用力扇动翅膀,身子渐渐地稳了。风吹得翅膀隐隐生痛,但我不怕,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我终于平稳地降到了地面,我的心在怦怦地跳动。哥哥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我,眼中多了一丝成熟。
似乎就在一瞬间,我知道,我已经是一只鹰了。”我会成为一只真正的鹰的!“我对自己说。
父母亲飞下来了。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快慰。现在,他们又成了我们慈爱的父母亲。
我庆幸我的成功,但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我清楚,有许多的东西等待我去学。
我问父亲:如果我们忘了如何飞,直摔下来,你会救我们吗?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也许你会觉得这很残酷,但这正是我们家族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真正的鹰是不惧怕任何困难的!
我们跟着父母飞过雪山,飞过森林,飞过大河。我搏击风雨,我迎接挑战。
我翱翔在悠远深邃的苍穹,轻捷而高傲,沉着而坚定;我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划过广袤的大地,让一切的鼠辈望而生畏。
我的目光日益敏锐,我的羽毛日益丰满,我的筋骨日益强劲。我知道,我的未来有风有雨也有雾,但我相信,我会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因为,我是一只真正的鹰!
(作者:周菁华)
一只山鹰自豪的叙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我“羽翼日渐丰满,渴望着展翅翱翔,拥有蓝天,拥有白云。终于从巢中飞出,从千丈悬崖上凌空展翅,学会了飞翔。”我“跟着父母飞过雪山,飞过森林,飞过大河,搏击风雨,迎接挑战;”我“翱翔在悠远深邃的苍穹,轻捷而高傲,沉着而坚定。”我“目光日益敏锐,羽毛日益丰满,筋骨日益强劲,成为一只搏击长空的真正的鹰。
详叙”我“不断成长的经历,略述哥哥走向成熟的过程,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山鹰父母教子的方法,对为人父母者有很大的启发--只有让孩子去经受考验,迎接挑战,搏击风雨,学会生存,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雄鹰,而不是贪图安乐的麻雀。
11、作文写作方法——烘云托月法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用五岳突出黄山;”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用绿叶突出红花。
一位秀才作诗表明自己很有才华,诗曰:”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最终突出”我“。
这种用其他事物、人物来陪衬烘托以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人物的手法,就叫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叫正衬。郁达夫《故都的秋》:”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 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用南国的秋来突出北国的秋。杨朔《茶花赋》,先赞美梅花、玉兰、迎春,但”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茶花才是”春深似海“。作者是用梅花、玉兰、迎春等正面衬托茶花的美。鲁迅《故乡》:”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我“心情的悲凉。
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对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如:曹雪芹《红楼梦》写黛玉死时之悲,同时写宝玉娶宝钗之喜,婚娶的欢乐更反衬出黛玉之死的悲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炮竹声响彻夜空、人们欢天喜地祝福的情景中死去。用新春佳节的快乐,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更深刻地揭露出社会的黑暗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那种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像可怕的东西,不像人,不像兽,不知是一种什么,比岩石还坚硬、皱缩和难看的东西“,而埃斯梅拉达”是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光彩照人,美丽无比。前者的丑反衬后者的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其哀乐“。强调反衬的力量超过正衬的力量。
衬托法与对比法不同。对比法:形成对比的事物、人物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通过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衬托法:形成衬托的事物、人物之间有主次、偏正之分,衬体为突出主体服务。
《三国演义》第五回,十七路诸侯响应曹操的号令,公推袁绍为盟主,合力讨伐董卓。汜水关华雄,武勇非凡,几次交锋,连杀鲍忠、祖茂,赶得先锋孙坚望风而逃。盟主袁绍束手无策,只好聚集众诸侯议事,而诸侯皆被吓得大惊失色,闭口不语。接着便有下面一段文字--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着力描写次要人物华雄的武勇非凡,以衬托主要人物关羽的神勇无敌。文中并不直接写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甚至连与华雄正面交战的具体场景也一字不提,而是着力渲染华雄如何勇不可当:连斩四将,连誉为江东猛虎的先锋孙坚也一触即溃;如今兵临城下,大骂搦战;众诸侯大惊失声,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立下军令状,提刀飞身上马,”酒尚温时斩华雄“,其神勇无敌便表现得淋漓尽致,英雄形象光彩夺目,跃然纸上。
12、作文写作方法——托物象征法
所谓托物象征法,就是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茅盾《白杨礼赞》用了象征寓意法:白杨树”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有时,运用象征寓意法并不点明象征意义,要读者自己去领会,如高尔基《海燕》。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长在岩石上的竹子象征坚毅顽强的精神。
要注意的是,用什么事物象征什么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同样是雷电,在A文中也许是划破长空、撕裂黑幔的利剑,是正义力量的象征,在B文中也许是眦牙裂嘴、吞噬一切的凶神恶煞,是邪恶势力的象征;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现。
[例文1]
樟树赞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作者:茹志鹃。选自《人民日报》)
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散文《樟树赞》,用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德、精神,委婉含蓄,”耐咀嚼,有回味“(茅盾)。
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这就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接下来。着力表现樟树荫凉大、不招虫的特点。樟树”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这形象,与宋庆龄奉献全部心血造福人民的崇高品德何其神似!”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特点,与宋庆龄嫉恶如仇、抗凶祛邪的斗争精神何其神似!宋庆龄就是这样,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的博大的爱,对敌人对丑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的形象、树的特点,与人的品德、人的精神极为神似,赞树与颂人便完美的融合起来。
文章由”两棵树“到”两棵樟树“,到”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再到”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意也就层层深入。
[例文2]
移 石
这是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跟随着许多人,在一条漫长的路上走着。
我们不是去麦加。但我心里明白:我们要去的地方,比麦加更令人神往。
我们走着……
忽然,人流止住了蜿蜒,而且渐渐响起了喧嚷的声音;我惶惑地从人群中往前挤去--噢,有一块巨石踞伏在道上,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
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搬掉它!“一个长者说。我望着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银白的须髯,觉得他像愚公。
”推开它!“一个壮者说。我望着他伟岸的身躯、英俊的脸庞,又觉得他像丹柯。
我们用手,用肩膀,用整个儿身体,推着巨石;然而,它稳稳地伏着,像牢牢地生了根。
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有个脸上凝着愁云的人,长叹了一声,唱起”归去来兮“的悲凉调子,走了。
一张圆脸凑近我,拍拍我的肩膀,悄声说:”伙计,等石头移掉了,别忘了叫我住在……“他也走了。
路边的大树下,有个人正在一块帛上写着什么,我上前细看,帛上写着”行路难“三个大字,”难“字后面,排着九个惊叹号。”难“字也写在了他那无望的脸上。
在另一棵树下面,有个人跪在那里,虔诚的脸朝着苍天,他在祈求:”夸娥氏二子呀,快来帮我们把巨石背走吧!“
”哪里有什么夸娥氏!我们只能靠自己!“那长者说。
”是的,我们只能靠自己“!壮者举起手里的木棒,对大家说:”我想出一个办法,用木棒支在石头下面,借它的力把石头移开。“
真是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早点想到呢?
……傲然的巨石,在我们的密集的木棒之上,在我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
我听到巨石的呻吟了……
……我醒来。--手上,额上,竟是汗涔涔的。
一块巨石傲然地挡在前进的路上。怎么办?有的主张”搬掉它“,有的主张”推开它“,有的遇艰而退,有的准备坐享其成,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祈求上苍保佑。但是顽石却只能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把它搬走,最后它也确实在人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呻吟了。不难看出,巨石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本文也运用了梦幻法。
13、作文写作方法——感觉挪移法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视觉→听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听觉→视觉]
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客思》)
鸟抛软语丸丸落。(黎简《春游寄正夫》)
[视觉→触觉]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视觉→嗅觉]
当我看见满圈里毛茸茸的北京小鸭欢快地追逐奔跑时,仿佛嗅到了餐桌上那美味可口的烤鸭的香味来了。(转引自汪丽炎著《汉语修辞》118页)
[听觉→嗅觉]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
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嗅觉→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听觉→味觉]
她那略带东北土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喻杉《女大学生宿舍》)
[听觉→触觉]
……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嗅觉→味觉]
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厦门的夏夜是迷人的。(转引自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405页)
[味觉→触觉]
空气呀,/冷得发辣。(郭小川《大风雪歌》)
[痛觉→味觉]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有时,调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觉,塑造鲜明隽永的意象,表达奇妙独特的感觉,给人强烈的审美享受。如: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2回)
将听觉挪移到机体觉(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另一种是痛觉)、味觉、视觉,生动形象。
通感往往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合用。
“本联想而生通感”(钱钟书),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把一种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
作文运用感觉挪移法,能够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新鲜隽永的审美享受。
[例文]
歌 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1921年11月3日 上海。
(作者:朱自清)
“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本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运用感觉挪移法,将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二段主要从触觉来写对音乐的感受:仿佛在“暮春的早晨”,脸上感受到霏霏细雨,“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 手感觉到“新鲜的微风”的吹拂;脚感觉到甬道的“滑腻可爱”。第三段主要诉诸视觉:花园里,微雨洗尘后的群花“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看到“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第四段则主要从嗅觉来描述:闻到“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和“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文章从听觉开始,依次唤起触觉、视觉、嗅觉,最后又回到听觉,巧妙而严谨。
14、作文写作方法——内情外移法
喜悦、哀伤、忧愁、恐惧、愤怨……人的感情十分丰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景象,事物、景象就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观察者的主观情感移注于外物的现象叫做内情外移。
内情外移是写作中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现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都是以诗人之情,移注于青山之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忧国思家之情移注到了花、鸟身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董解元),虽然都是写秋叶,但前者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后者却是无穷的凄凉与哀伤。
唐朝诗人戎昱的《秋月》诗,可以说是对内情外移的理论阐述:“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诗人认为,云愁月惨是观察者自身的“苦”、“愁”移注于云、月的结果。
“烟云泉石,花草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王夫之)内情外移是古今中外作家常用的手法。
[例文1]
秋天的孩子
一直觉得人的感受力在秋天特别敏锐,最能领略书中的况味、画中的意境,个个都成了诗人。
那天,在课堂上,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聊聊秋天吧!”他脱口说出:“我爸妈在'秋天'离婚……”
愣了两秒钟后,他像不小心泄露心底秘密似的,把头压得好低好低。我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随时随地会倏然而出地刺伤孩子的心。
而后他一连串的对话,让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
课本上形容落叶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我觉得很美,他却说:“落叶根本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
我说:“秋天一到,候鸟又来了,它们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他说候鸟费尽千辛万苦,只是为了找妈妈,就像“万里寻母”的故事一样。
“秋天,橘子红了!”他说橘子是妈妈最爱的水果。妈妈总是把橘子剥得好干净,肥肥嫩嫩、圆圆滚滚的,像光着身子的小婴儿,看了忍不住想吸一口。
我说:“入秋后,八月桂花香!”他说他记得桂花的味道,妈妈曾带他到公园捡拾飘落的桂花,然后掏一把封进茶叶罐里。
妈妈说,过些时日,桂花香和茶叶香就会像我和她一样你侬我侬永不分离。
“秋天,蟹黄肥了。”我说。他眼里有股超龄的怅然,冷冷地问:“老师,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生完小螃蟹后,会离婚吧?”
我说:“秋天很好,有中秋节呢!”他说自从妈妈不在身边,月饼吃起来不甜;月亮怎么看都不圆。
我说:“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
“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 他说…… 他说……
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
(作者:睿安。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在一个父母离婚而失去母爱的孩子眼里,秋天的一切都是凄凉的--落叶不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而是大 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候鸟不是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而是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憋得红通通的;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他内心哀伤,因而,他眼里的一切景物都浸染着忧伤的情感。
在“我”心中,秋天原本是充满诗意的,但受孩子哀伤情感的影响,“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最后,“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文2]
落 叶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作者:贾平凹。选自《读写月报》)
法桐本无思想感情,法桐的叶子“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作一个妩媚的笑”、“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可怜的法桐”、“一身绿的欢乐”、“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这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移注。作者的“忽然醒悟”,及 “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的卒章显志,也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流露、升华。
15、作文写作方法——仿旧拟新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广为流传。清朝某人年近半百仍然参加“童子试”,不好意思便剃去胡须以显得年轻些。有人嘲讽曰:“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近年,有人考上大学,回家时留着大鬓角,连母亲也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有人作诗讽刺:“去年读书今年回,乡音无改鬓毛垂。老母相见不相识,惊问客从何处来。”
杜牧《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976 年清明时节,有人仿此题诗悼念周恩来总理:“清明时节雨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诗作表达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对江青的憎恨。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贬官期间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表现一个身居陋室而胸怀坦荡、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古往今来,不少人仿照《陋室铭》的形式而写出立意各不相同的新作。有人作《教室铭》讽刺那些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虚度年华混文凭的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钱家良《杂文铭》序云:“老汉读杂文,每有所感。积久,乃仿《陋室铭》以寄心声。文虽浅陋,谅不致玷污杂文清誉。”铭曰:
文不在长,倡廉则名。言不在多,理直则赢。千字杂文,乃民心声。斥贪不留情,揭短亦治病。呕心尽志士,捧读皆白丁。可以鞭庸官,笞墨吏。无谀词之乱耳,无套话之恼人。匕首刺沐猴,投枪击奸佞。民誉云:“反腐尖兵!”
这种故意模仿现成诗文而创作出新诗文的手法就是仿拟法。这种方法借旧瓶装新酒,“旧瓶”(形式)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新酒”(内容)又让人耳目一新。作文时运用此法,往往能收到平中见奇、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
[例文1]
今出师表
吾本布衣,自学于南阳,疲于博卷于苦中,不求闻达于诸君。厂长不以吾卑贱,猥自枉屈,三顾吾于陋室之中,咨吾以技术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厂长以驱驰。后值倾复,受任于倒闭之际,奉命困难之间,尔来三年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厂长之明,故无夏无冬,苦心攻关。今成果已定,生产已盛,当马不停蹄,再接再厉。
然目下值评定职称之际,四顾左右,凡有文凭者皆榜上有名,唯吾不中。据悉只因吾出自南阳陋室,尚缺簿证,奈何不得,吾即告辞,乃去大学堂度上几年,也好日后增辉。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杂文报》)
很显然,此文仿拟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形式是旧的,但内容是新的,对评职称只重文凭而不看能力的现象进行针砭。
[例文2]
螺丝钉赞
螺丝钉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螺丝钉!
走进机声隆隆的厂房,扑入你眼帘的是一台台的机床,这时,如果你观察一下机床的各个部件是怎样固定在一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一颗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这些螺丝钉是极普通的,然而实在极不平凡。它们把机床的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纹丝不动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其实,何止是机床。在汽车上,轮船上,飞机上,在各种各样的机器上,在一切使用机械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见螺丝钉那小而闪闪发光的身影。试想,如果没有那被人看不起的螺丝钉,火车就不能运行,轮船就不能启航,飞机就无法上天,一切机器都将不再转动。
这就是螺丝钉,极普通的,极微小的,然而任何庞大的机器都不可缺少的螺丝钉。
它没有漂亮的外形,没有引人注目的身躯,然而,它有坚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只要人类需要,它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器的任何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生根,而且从不慨叹自己工作岗位的平凡,因为它知道,虽然它们的作用有限,但离开了它们,庞大的机器就无法运转。
当你在庞大的机器旁,看见那小小的螺丝钉的时候,难道你就没想到它那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多么像我们时代雷锋式的战士?难道你就没想到,在我们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像螺丝钉一样的,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的英雄?
我赞美螺丝钉,因为它不但象征了无数雷锋式的战士,无数无名英雄,而且它还象征了我们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那种坚定、顽强,不图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
让那些对螺丝钉不屑一顾的人们去鄙视螺丝钉吧,我要高声赞美那平凡而又伟大的螺丝钉!
这篇作文仿拟茅盾的《白杨礼赞》来赞美螺丝钉,情趣盎然。
运用仿拟法,要仿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诗文;要“仿”而有“化”,在旧的形式中求得构思立意上的新变化,似旧而新,推陈出新,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