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4: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

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

各基层工会:

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坚守雪域高原支教,在高原播种希望的格桑花。他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和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师德建设正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环节。请各学区、区直各学校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在网上下载视频或相关资料,学习‚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先进事迹。把学习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先进事迹与全区‚立师德、正师风、强素质、铸师魂‛主题活动联系起来,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促进我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各单位11月9日前推荐学习‚‘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先进事迹‛体会文章3-5篇,区教育局、教育工会将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5

名,三等奖25名,并颁发证书。组织学习的有关资料将在师德档案检查中备查。

附 1:学习资料

2:人物简介

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观看2012年感动中国节目有感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观看2012感动中国节目,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胡忠、谢晓君,一对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12年的教师夫妇,以上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俩的颁奖词。晚会上播放了一段视频,讲述胡忠夫妇的高原支教生活。12年前,在成都中学教书的胡忠辞职,告别妻子和孩子,自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西康福利这一所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胡忠在这里,像位父亲一样管理和照料着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及学习生活,任劳任怨,在孤儿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位父亲,比父亲还亲的亲人。三年后,妻子谢晓君,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也报名支教,带着女儿也来到了这里。为了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谢晓君自学成才,尝试了数学、生物等其他4门学科的教学,她说:‚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她许诺 ‚一辈子待在这儿‛。

颁奖晚会上敬一丹问胡忠的女儿胡文吉怎样称呼自己的妈妈时,胡文吉说,因为害怕孤儿们伤心,所以在学校的时候会称呼自己的妈妈‚谢老师‛,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她的话验证了胡忠说的要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在做什么,孩子就会学到什么,亲身给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机会是不容错过的,更是不需要言语来表达的。胡忠,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支教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每个月三百块的生活费补贴,在那个条件如此艰难的高原环境当中坚守了12年,靠的是什么?信念。他认为这种信念,让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非常有意义,超越了内心对所有物质的追求,当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一种工作的快乐,对孩子的付出就会感到真实的满足,胜过世界上一切物质享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谈到自己远在五百里之外的相依为命的60多岁的母亲和80岁外婆,胡忠泣不成声:‚我是没有办法,做到两边都能照顾到,这里有一百多名学生需要我,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孝敬她。‛‚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聆听着那些质朴无华,但又包含深情的言语,我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注定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取决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去进行取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久了,每个人都不免变得现实,变得世俗。

纵观周围的人群,哪个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商人,潜意识里习惯把自己的劳动当做一种商品,计算比较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比重,如果所得不尽人意,也许劳动的强度就会减弱。相比之下,胡忠一家三口的困难小吗?奋斗多年,还是自愿者身份,每个月仅有三百块的生活费,与12年如一日的坚守,对孤儿全身心的付出,取舍之间又是怎样鲜明的对比!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功课,谢晓君不顾自己每况日下的身体,硬撑着回到岗位给孩子上课,在获得与失去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的奉献精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了自己祖国更加美好,发挥自身的光和热,这个口号似乎是多年以前喊出来的,现代人中还有多少人们曾记得?或许胡忠一家给我们的仅仅是千万为祖国奉献的一小份子,但是这一种大爱精神应该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开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是的,或许许多人都不能理解追梦人的行为,但是同样作为教师的我,感动于他们的坚守与执着,甘于贫苦,但不甘于平庸,向他俩致敬,向所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致敬!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这对爱心夫妇的颁奖词是:‚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胡忠和谢晓君原来是四川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的化学老师和音乐老师。2000年8月,他们夫妇一起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塔公草原旅游。塔公草原天蓝、地阔,景色美丽,他们还看到了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旅行结束,两人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胡忠红着眼圈冲着谢晓君说:‚我想来这里支教。‛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前往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临别那天,谢晓君一路流着泪把丈夫送到康定折多山口。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胡忠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康定县塔公乡。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看到他,就上来献哈达。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老师和学生们把里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锅庄和哈达也是特别准备的。孩子们认为,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老师就会留下来。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胡忠到校后一开始教数学和汉语。孩子们很小,有的一点儿汉语都不懂,他只能从汉语拼音教起。除了教材里的内容之外,胡忠还要教同学们如何与人交流,怎么做才算对人有礼貌,才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胡忠还搬到男生寝室里,督促他们洗漱、换洗、打扫房间等。有个小男孩叫香仁,尿床的习惯一直改不掉,每天都要扛着被褥去晒。为了让他养成起夜的习惯,每到凌晨一点胡忠都要下床去叫醒他上厕所。那时候教室是低矮的平房,冬天很冷,胡忠就找来板子

把漏风的地方堵住,否则会冻得没办法上课。

课余时间,胡忠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带孩子们爬山、野营,还教孩子们唱歌,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思想品德课上,胡忠教孩子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好人‛就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一天,胡忠抱着吉他给孩子们唱歌,虽然并不懂唱的是什么,但孩子们很安静很认真地听,这让他非常感动。胡忠的岗位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教这里的孩子学数学非常难。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又不会说藏语,连说带比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在师资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先后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等课程。

学校所在的塔公草原海拔3800米,一年里有七八个月的时间在下雪,条件非常艰苦。胡忠每天与藏族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高原上的生活极其艰苦,他因为是一名支教的志愿者,每个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补助。即使后来当上了校长,他也没有工资。胡忠说:‚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藏区真的需要教师。‛对孩子的付出,让他感到很满足。

有时,胡忠担心学生没听懂,便揣着很多小纸条,上面写着数学题。他看到学生,就说:‚我这儿有道题,你做做看,给你糖吃。‛胡忠常把每月300元的工资都给孩子们买了奖品。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成都的妻子谢晓君始终没有等来丈夫回家的消息。因为在高原上,有一群孩子等着他

回‚家‛吃团圆饭。

谢晓君是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大学生,她多次前往藏区去探望丈夫,这里的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那些纯朴的藏族孩子深深地打动了她。

2003年,谢晓君也申请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学校很缺汉语老师,她又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习。她把年仅3岁的女儿也带到了高原上。然而,到了塔公草原她才发现,那里的孩子还处于脱盲阶段,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急迫的。于是,她只能放弃音乐,从自然老师、生物老师到语文老师,寒来暑往,谢晓君那双弹钢琴的手开始变得粗糙起来。

福利学校修建在清澈的塔公河边,学校占地50多亩,包括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钢架阳光棚。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一日三餐,老师和孤儿都是在一起的。环境如此恶劣,谢晓君却觉得与孩子们呆在一起很快乐。

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直是谢晓君心上的结,她所带的6年级,11个学期,仅数学老师就换了10任。有一次,谢晓君生病输液期间,有学生跑来问:‚有门课的老师走了,怎么办。‛她一听,马上翻身坐起来,让学生拔掉输液瓶,就上了讲台。

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

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一年夏天,谢晓君组织福利学校搞歌唱比赛,一名男同学在练歌时没有伴奏音乐带,就问他为什么?没想到这个大男孩扑入她的怀里伤心地哭了。原来这名孩子的父亲刚刚去世,而按藏族的习俗,在一年内这名孩子是不能唱歌娱乐的。在那个男孩子紧紧依偎在她怀中的那一刻,她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此,她把高原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里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第二篇:胡忠谢晓君夫妇[感动中国】

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人事迹材料: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2000年,曾任职成都石室联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3年后,妻子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在更偏远的“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们伤心,胡忠夫妇在高原一留就是12年

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聚焦几位感动中国2011人物

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

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四川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

雪域高原绽放并蒂莲

“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2月3日,四川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坚守雪域高原支教1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2011人物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持续关注,他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敬意。

面对荣誉,胡忠、谢晓君夫妇谦虚地说:“我们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2000年,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的女儿出生了。孩子8个月了,胡忠对妻子说,国庆大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谢晓君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

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哭了一路。和妻子商量以后,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学校当了一名数学老师。而那以后,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在西康福利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藏区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谢晓君,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回到成都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常常让谢晓君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她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音乐教师艰难转型

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立即递交了申请,最终如愿以偿到了西康福利学校。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

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谢晓君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

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谢晓君感到前所未有的冷。她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哈哈……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哎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啊!”

一年过去了,学校让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谢晓君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谢晓君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她连续两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调进甘孜永远留下来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石室联中给她安排了初一(7)班的班主任和初一年级14个班的音乐课。在孤儿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

回到成都的谢晓君重新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的课时量。但她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我是享受到了好的生活,可是那些孤儿呢?因为我的离开,他们又重新从希望之巅跌到了谷底。”

经过与亲人反复协商后,谢晓君作出了调进甘孜州的决定。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

“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谢晓君说。

2007年春季,谢晓君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她说。

无怨无悔把爱延续下去

这期间,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

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长年的高原生活,谢晓君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将尽快解决胡忠的公办教师身份。

“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胡忠和谢晓君动情地说,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胡忠、谢晓君赌坊高原的并蒂雪莲;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男孩;朱光亚,遥远苍穹中的最亮星星......这次看了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不仅心生感动还有一丝的敬佩

胡忠、谢晓君两夫妇带上自己年幼的孩子,为的是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会的抉择。他们是带给高原孩子希望的天使。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癌和新年的坚持,看着生病在床的谢晓君老师,她哭着说:“我本来要在医院里躺着的,但是因为怕耽误学生们的课程我还是来了。”当时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年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生育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他得知大方县一所大学的同学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崭新的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每个孩子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学校说:“阿里木是最小的一个投资方但是他的诚信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们内心世界的热烈阳光。

命运对孟佩杰的残忍却让她用微笑面对世界,“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孟佩杰的妈妈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但是孟佩杰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面对困难不妥协,我们要尊敬她,我们要为她献出一份爱。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那就是——刘伟。他的遭遇是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命运,他在即将参加奥运会时,命运在一次打击了他,但是他在艰苦的命运中站了起来,最终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站在了维也纳的舞台上。他说:“要么现在就去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全场的观众都被这句话镇住了,想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他——我实现愿望的榜样。

命运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不仅要去战胜它去战胜自己,还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没才会后的有价值有意义!|评论

第三篇: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坚守藏区12年支教

【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获奖名片】

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四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四篇: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主要事迹:坚守藏区 12 年支教

【案例】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 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 3 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 年 8 月,她创办了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并且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评析文本】

胡忠、谢晓军夫妇和很多支教老师一样,有着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他们做出人生选择源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职业理想。正像陶行知老先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者要敢探未发现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者为什么要去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因为,那里需要教师,需要知识,那里更能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工作的最大价值。这让我们再次领会,师德高尚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爱、责任和智慧。爱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之爱高于父母爱孩子的本能,是凝聚着对国家民族复兴期待的爱,是悲悯需要教育儿童的大爱,是寄托着责任的深沉的爱,正因如此,教师才显得境界高尚,志存高远,才能摒弃世间庸俗之风的困扰,才更让人钦佩。仅靠朴素的情感,深沉的责任感,只能做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必须把这种爱和责任,演化成教育的智慧,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德才兼备的教师。爱、责任和智慧是教师师德的三原色,是高尚师德评价的标准。胡忠、谢晓军夫妇的支教行为,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师德,成为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启发、激励更多有识之士走上支教之路,这正是师德的力量,是师德对师风的影响。对于没有参加支教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们仍然有一种震撼的力量,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像我们在师德课程中看到的小李老师那样,不功利的做教师,全心的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真正用我们的力量,托起孩子未来的希望。可见,师德是师风的基础。师德促教师专业成长。两位支教老师能够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而且自感动中国评选以来,教师当选几乎年年都有,而社会上各行各业不一定都能入选。这说明什么?教师的师德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能够有很强示范性的力量,是能够打动人、凝聚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肩负着个人本位功能和社会本位功能,教育者的全心之举,具有强大的社会风气引领示范作用。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者一生就做一件事“为人师表”。师风形成是能够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是能够在社会中引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

感动中国评选,之所以倍受关注,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师德教育是内心思想境界的一种提升,必须要打动人心,必须要起到唤醒、激励的作用。身边教师的师德典型,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更具有教育的作用。作为校长,必须要强化学校教师群体正气的打造,强化身边典型的挖掘,用令人感动的凡人善举,启迪教师在爱、责任和智慧中做教育。师德底线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师德问题,而真正提升教师的更高境界,必须靠高端的示范、引领、教育,包括幸福、自信的师德体验。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

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人事迹材料: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央视“感动中国·2011人物”昨晚播出,本报率先报道的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

■2000年,曾任职成都石室联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3年后,妻子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在更偏远的“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们伤心,胡忠夫妇在高原一留就是12年

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2007年,本报以《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为题报道了胡忠夫妇的事迹,引起强烈反响。日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评选活动中,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作为候选人,得到众多网友的投票支持。昨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2011感动中国人物”。

漏风的板房有时醒来被子上都是雪

2000年,刚从成都石室联中辞职的胡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就萌生了支教的念头。没几天,胡忠就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前往这里支教。3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这里。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粗糙的双手本该弹钢琴却干遍粗活

1月31日晚,记者在康定县城见到了这一家三口。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女儿也已经12岁,无一例外,他们脸上都留下了高原红。胡忠说,这高原红,就是他们坚守12年的见证。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20多名老师与这些孤儿同吃同住,是老师,也是父母。

忙碌的校长12年中他仅回过5次家

1月31日晚,记者和胡忠、谢晓君到学生家里家访,仁真旺甲和措杰翁姆两兄妹都是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亲用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来欢迎我们,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不断念叨重复着:“谢老师是好人。”仁真旺甲两兄妹刚进学校的时候,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在自家的特产铺子中做翻译,帮助父母和顾客交流。

除了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换外,学校条件也在改善。(本文由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谈及未来,身为西康福利学校校长、12年仅回过5次家的胡忠说:“如果学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呆下去;如果不再需要,我想回去尽一下孝道。”

他们的学生首个大学生已回校任教

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

“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回顾

“感动中国”10年本报“发现”7人

今年,是央视“感动中国”走过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华西都市报与感动中国携手同行,独家挖掘出7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当中,有千里走单骑传邮万里的“马班邮路”王顺友、有烛照深山悬崖小学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有从容指挥救灾3天3夜没有合眼的北川经大忠、还有临危不乱救下一车乘客的火车司机曹继敏。昨晚,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也是本报记者率先挖掘出来的。

2007年11月18日,成都市石室联中十周年庆典上,34岁的谢晓君当选为“感动联中十大人物”之一。随后,记者走进甘孜州,进行了整整7天的采访,一篇题为《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的报道在本报刊出,在全国引起轰动。从此,胡忠谢晓君夫妇的身影走入公众的视野。

下载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组织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先进事迹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胡忠、谢晓君夫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胡忠、谢晓君夫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今天我学习了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内心为之震撼。“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

    学习感动中国2011的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事迹有感(李玉)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学习“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事迹”有感高新区庆安小学——李玉【感人事迹】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

    【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5篇范文]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事迹介绍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

    学习2014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心得体会

    学习2014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心得体会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2014......

    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有感我看了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

    整理8--------学习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学习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今天晚上看完《感动中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鉴于时间紧迫,我便匆匆写下这篇观后感。从《感动中国》......

    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1、核弹之父于敏 [转载]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于敏之子于辛代为领奖 【先进事迹】......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展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展 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获奖名片】长使英雄泪满襟 【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