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4: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第一篇: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位)1.袁隆平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3.王顺友

王顺友,男,42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

王顺友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保护邮件,他曾勇斗歹徒,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河水中抢捞邮件。他吃苦不言苦,饿了就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自编自唱山歌,独自走在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他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4.刘玉莲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5.张云泉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

“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6.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分享好文◆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位)1.曹于亚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3.谢延信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4.洪战辉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5.黄来女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6.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第二篇: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材料1

全省敬业奉献模范推荐材料

情系华山十八载

---记华山气象站副站长于进江

陕西省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

于进江,男,1973年出生,汉族,共产党员,大专学历,1993年到华山气象站工作至今,现任华山气象站副站长。在18年的工作中,他默默无闻,忘我工作,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华山气象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凭着自己的忘我境界、不懈努力和坚韧执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华山气象精神的优秀传承人,新时代华山气象人的杰出代表。

西岳华山以“险”闻名天下。华山气象站就坐落于壁立千仞、直如刀削、鸷鸟息飞、猿猱愁攀的华山西峰绝壁之颠,海拔2064.9 米,年平均气温摄氏 6.1 度、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 24.9 度,年极端雷电日数 43 天、大风日数 109 天、大雾日数 129 天,冬季最长积雪5 个月。冬天大雪封山,积雪时常淹没到膝盖,安装在室外的气象测风仪器常被冻住。夏季气象观测场经常被雷雨云包围,震耳欲聋的雷声加上刺眼的闪电让人毛骨悚然;由于华山无土层,雷电无法接地,有时雷电火球窜入值班室,打的仪器火星四溅。在山上吃不上新鲜蔬菜,吃的用的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常年喝的雨雪窖水。冬季异常寒冷,湿度又大,虽有电褥子取暖,但被褥常常不干。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和天气实况,肩负七个民航、军航单位的航空天气报告任务,同时参加亚洲区域的气象资料交换。华山气象人以“立高峰、测风云、比奉献、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夜不息地工作,使华山气象站成为全国气象部门的一面旗帜。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于进江同志在华山气象站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岗位一干就是18年,其中14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在山上值班。1993年初,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当中,他接到去华山气象站报到的通知,顾不上家人和亲戚的劝说,独自一人爬了六个多小时到达山顶。到山上的第一个晚上,成了他到单位的“第一堂课”,用着一盏煤油灯,喝着窖存雪水,一整夜听着时强时弱的松涛轰鸣声,听着值班员上下台阶、进出观测场的脚踩积雪咯吱声。上山工作不久,于进江同志就以坚强的毅力,在刻苦努力下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经过民主推荐担任了业务组长。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起模范带头作用,让大家的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使站上的整体业务质量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上。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成绩面前不骄傲,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冬季为了保证气象仪器正常工作,他经常冒着刺骨的寒风,爬上十几米高而且紧邻万丈深渊峭壁旁的风向杆,用冻僵的双手一点一点抠掉积冰。夏季雷雨天进行气象数据观测记录十分危险,可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按时采集第一手气象资料。1994年7月的一个夜晚,临近午夜时分,突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顿时瓢泼大雨不时往值班室灌,电线接头处让雷击得噼里啪啦直冒火花。情况紧急,他冒着雷击的危险迅速处理电源,抓起扫帚扑灭电线上正在燃烧的火。他抢抓时间,观测和记录每一项气象数据。当要发出气象电报时,发现用以传输气象资料的发报机被雷击坏了,他报告领导,立即下山,不顾山路的漆黑,在泥泞中连滑带跑,仅用三小时走完一般人白天要用六、七小时才能走完的山路,双脚磨出的鲜血和袜子都粘在了一起;发完气象电报,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歇歇,派其他人上山去,可他说:“山上情况其他人不熟悉,我上去比较好些!”即刻拖着疲惫的身体,背上十几斤重的设备又朝山上爬去。他强忍脚底一阵阵钻心的刺痛,背上十几斤重的设备,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赶去,回到工作岗位。发报设备及时背到了山上,这次复杂、危险天气的各项气象数据也得以传送。到了晚上,他洗脚时发现一只脚大姆指的鲜血和袜子已经凝固在了一起,只好连袜子一起泡在水里,当脱掉袜子时竟发现一个脚指甲彻底连根掉下。鲜血模糊了于进江脚上的皮肉,湿润了在场干部职工的双眼。一连几天,他一瘸一拐继续坚持上班,腾出时间让其他同志按时下山休假。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让大家钦佩不已。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于进江同志不仅不畏艰险挺了过来,而且在他的带领、感召下,全站业务质量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连年受到国家、省、市气象局的表彰和奖励。

工作上他总是争着干、抢着干,不管谁上班,只要遇到复杂天气、危险天气,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时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由于每年都安排刚毕业的学生和青年职工上山学习、交流,他总是放弃自己的休假时间,认真做好青年同志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经常在山上一呆就是半年。头发长了就让别人帮忙剪一下,山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就在自己宿舍简单擦洗一下,日用品没了就让挑夫帮忙捎一些。长期高山高寒工作使他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疾病。站上缺医少药,总是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对于突发疾病更是举手无措。1999年4月的一个晚上,山上的风很大,刮的连人都站不稳,他正在宿舍审核值班记录,突然间感觉腰部一阵刺痛,而且越来越厉害,他强忍着走到值班室,值班员发现情况不妙,急忙喊来其他同志,此时他痛的脸色苍白,腰都直不起来,同志们你一言我一语劝他赶紧下山,可他蹲在地上只是摇摇手。同志们见状帮他倒热水、擦冷汗,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过了半小时,还是没见好转,同志们搀扶他下山,等到医院已是凌晨四点多钟,医生检查他患了肾结石,等他在病床上醒来时又在询问山上的情况。没过两天,他硬是带着没吃完的药急着上山值班,让别的同志按时下山休假。

于进江同志从参加工作起,就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过硬的工作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让同志们折服,可对于他自己的事却不往心里去。开始别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推说自己还小。几次休假期间让他和介绍的对象见面,他也是急匆匆的说不上几句话。1998年由于值班人员紧缺,仅仅用了不到五天时间筹备和办理婚事,又匆匆返回山上值班,都没顾上拍张结婚照。女儿出生时,他没照顾几天就从100公里以外的大荔县老家匆匆回到单位;女儿十岁里,他从没回家给女儿过过一次生日。妻子操劳生病、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患重病,他也因为工作需要没能回家看望一眼。每当想念家人的时侯,他就一个人站在山顶久久眺望。不少次提起家人时,他不由得泪流满面,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1999年山上开通电话之后,他才能时常给家人打电话询问身体和生活情况。2008年初,电话里听见母亲说话有些哽咽,通过亲戚才得知父亲患了脑梗,他心头跟针扎了似的难受。他很想扑到父亲的病榻前精心服侍,可是此时正值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时期,华山上下了近一个月的大雪,为了值好每一个班,获取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他再次强忍思念亲人的痛苦,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

18年来,于进江获得气象地面观测“百班无错情”32个,“二百五十班无错情”10个,名列全国前茅;他先后荣获陕西省气象部门“十佳观测员”、双文明先进个人、业务管理先进个人、优秀青年、业务技能竞赛奖、“基层台站技术带头人”、“新时期楷模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被陕西省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厅、陕西省气象局联合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为了自己热爱的气象事业舍“小家”顾“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把最美好的时光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华山之巅,奉献给了人民气象事业!

第三篇:敬业奉献模范

个人事迹材料

迁西职教中心侯振华

本人自2005年9月始,担任迁西职教中心政务处主任职务,主抓政务处全面工作。当时面临着全体政处务工作人员重组,均无政务工作经验,且当时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非常艰难,一路走过了六个年头,现迁西职教中心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硕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仁们的高度好评。

一、发扬奉献精神,支持一杆子扎到底的工作作风

六年来,我坚持以校为家,学生在校,我就在校,从早晨学生出操开始直到晚上10点多,学生熟睡后,才回自己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每天都要到晚上12点后才能休息。布置的所有工作,都认真督导,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工作按时到位,由于政务处工作人员较少,很多工作我都是亲自带领导老师们冲在工作第一线。每学期开学初,为了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安全、有序的展开,我们全体政务处工作人员和全体班主任,全员上岗一个月的时间,整天吃住在学校,免学费工作是,是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确定贫困学生对象难度很大,这里不仅有校内老师们的亲朋,而且还有社会上的朋友对此也很关注,但为了确保免学费工作的公平、公正,让国家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同学身上,我们抛开了各种关系的开扰,向校领导请示,对全校申报免学费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家访,并把每个学生的家庭状

况拍了照片,我们利用休息日的四天时间,行程一千三百多公里,访遍了迁西的村村落落、沟沟叉叉,每天都是早5点出发,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当该到水峪外一名学生家时,全家人已经入睡了。为了了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手机,与亲朋好友联系,一是可以给我们指路,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确定的贫困生名单经校领导确定后,在校内公示七天,无任何异议,看到我们工作的成绩,我们虽累无怨。

为了确保校园安全,我们严格控制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每次学生返校,我们处室的全体工作人员,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安全排查,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绝不放松。几年来,校园内的暴力事件明显减少,而且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恶性事件。

二、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管理水平

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团会等常规的德育课堂,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树立优秀典型,从学生身边给同学们树榜样,我们还开辟了“知善堂”这个我校特有的德育教育基地,每两周,我们在“知善堂”里进行一次德育教育讲座,如“我身边的诚信”,“我与文明只有一步之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我们每年都组织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如“文明伴我行”、“感恩身边的每个人”等。举行了“八月

十五,我为妈妈洗次脚”实践、征文活动;母亲节期间,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给母亲一封信;春节期间,开展“我帮父母做件事”征文明活动。对安全教育、环保知识教育等,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我们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观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校时间阶段差异,分别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如“入学教育”,“毕业前教育”及“十八岁成人宣誓”等。我们每年都坚持参加“文明办”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我们学生的征文、摄影、职业生崖设计、诚信在我身边、从国家助学金想到的等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各级奖项,成绩非常优秀,同时也使我校学生的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三、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我校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就是课外活动时间,两个多小时的活动时间,对于职业类学校来说非常枯燥,为此我们发挥全体管理人员的智慧,安排丰富的文体活动,如“象棋、五子棋比赛”、“感恩歌曲大家唱卡拉OK大赛”、“快乐大冲关”、“跳绳比赛”、“篮球班级对抗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评比等各种形式的比赛,我们的文艺节目曾在津西钢铁的舞台上演出,我们的“快乐大冲关”创我县校园活动首例;在一校一品牌活动中,我校的太极拳教育深入每位学生,并排练了400人组成、600人参加的太极拳表演节目,在2011年迁西县小中学田径

运动会上表演,得到在场观众和领导的热烈掌声和高度的评价;特别是我们的宿舍文化为我校的一大亮点,得到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

四、德育工作勇于创新

近年来,我们工作中发现,近10%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在我校违纪学生的统计中发现,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中有50%,在校表现极差,暴力倾向严重,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渴望家庭的温暖,但又不善于与人沟通,他们认为自己始终处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对自己家庭不满、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我们对这个问题,我们多方搜集资料,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收获甚微,我们找到的也只是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们只有靠自己,集大家的智慧,深入研究,制定了“单亲家庭德育教育方案”,并在深入落实,同时在方案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此项工作的开展,添补了我校德育工作关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子女德育教育的空白。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职业类学校,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再加上我们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科学的管理方法,迁西职教中心的德育工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来我校

就读的学生都成人、成才,一个都不能少。

第四篇:敬业奉献模范推荐材料

敬业奉献推荐材料

忙碌的人充实的人

——记龙岩市计量所力学室杨建胜主任

龙岩市计量所二零一一年八月

杨建胜,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月25日出生,中专学历,现任龙岩市计量所力学室主任。1970年12月入伍参加工作,1976年5月到龙岩市计量所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忘我工作,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计量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凭着自己的忘我境界、不懈努力和坚韧执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先后获“红土先锋岗”、“优秀共产党员”、“岗位练兵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说起杨主任,认识他的人总会说,他是一个忙碌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充实的人。在三十多年的计量工作中,杨主任日复一日地走遍了闽西山区的山山水水、大小企业,尝遍了计量工作的酸甜苦辣,也留下了企业和同事对他的交口赞誉。

“山不过来,我跨过去”

在七八十年代,闽西山区的交通条件异常艰苦,作为计量所年轻技术骨干的杨建胜,为了闽西老区量值传递的公正准确,经常肩背标准器,手提工具包,踏上泥泞的山道,趟过湍急的河流,翻越一座座高山,走遍龙岩的每个企业。杨主任曾经对我们说起长汀童坊的一个偏远的水泥厂,山高路远,到那里要路经一座名叫龟岭的大山,山道九曲十八弯,崎岖不平,十分难行,碰到雨天的时候,山路坑坑洼洼,往往一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龙岩,但为了童坊水泥厂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他义无反顾地定期前往检测。和老同志、老朋友回想起往事,说到自己去童坊水泥厂检定的情景,杨主任总会打趣地说:“山是不会过来的,我们必须跨越过去”,杨主任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杨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量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很快,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年近六旬的杨主任始终保持主动学习钻研的好习惯。从以前机械天平的检定,到如今电子天平的检定;从以前压力机检定用的测力环到如今的测力传感器;从以前手写开具检定证书到如今的纯电脑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证书输入、核验、审批。杨主任总是能潜下心来,加班加点,认真学习,悉心钻研,力求比人“学前一步、学深一层”,早日弄懂学通,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在杨主任眼里,年龄不是问题,知识结构不是问题,只要拥有一颗积极学习的心,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倾心服务,赢得信赖”

计量工作关系民生,也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几十年来,杨主任总是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时刻把企业的事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做好检定服务,毫无保留地为企业排忧解难。由于经常下厂检定,龙岩企业的计量负责人几乎没有不知晓杨建胜主任的,每每到企业,他们都亲切地叫他“杨工,杨工”。这些热情的称呼,是对杨主任科学严谨的作风、精湛娴熟的技术、热于奉献的精神的最好肯定。去年十二月份,正值北风凛冽的寒冬季节,漳平振鸿水泥化验室的严主任打电话过来,焦急地说他们厂的压力机不准,工作量压了很多,请求我们尽快安排人员前往检定。杨主任知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决定冒着寒风大雨当天中午就前往漳平,对压力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排查,认真处理,使压力机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每谈起此事,振鸿水泥的严主任都十分感动,对杨主任的敬业精神很是赞赏。今年二月,天宇水泥二厂化验室的张主任来电说他们压力机压力上不去,杨主任知悉情况后,二话没说就动身前往雁石。经过一番认真检查,确定为油泵出了故障,杨主任不顾机台内部空间狭小和机械零件遍布菱角,亲自动手泄油、拆机台,结果弄得两手伤痕累累,渗出的鲜血和汗水混杂着直往油桶里滴。经过紧张工作,故障最终得以排除,张主任见此情景,感动得连声表示感谢,杨主任却淡淡地回答道:“这是我们分内的事,不必那么客气”。诸如此类的事对杨主任来说举不胜举。

“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在计量所,杨主任是力学室的负责人,更是力学室年轻人的师傅。自己就要退休了,杨主任十分牵挂年轻人的成长。在检定工作中,杨主任总是会耐心示范,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毫不保留地教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像和蔼可亲的慈父,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教给我们做事的方法。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年轻人只要勤学,敢问,多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所作为。”在杨主任的悉心教导下,力学室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不少年轻人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比如,地磅组的伍晓龙虽然初出茅庐,但在杨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200多台地磅检定任务,得到所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就是杨主任,一个忙碌的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质监系统的敬业奉献的楷模,一个年轻人值得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全市敬业奉献模范推荐材料

全市敬业奉献模范推荐材料

勤廉干事业 奉献写春秋

--记吉安县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承达 刘承达,中共党员,199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吉安县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从税15年,曾先后荣获江西省“打击涉税犯罪专项斗争先进个人”、全省国税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百名稽查能手”、江西省税收科研成果优秀奖、“吉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市国税系统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勤政廉洁----敬业奉献之本

刘承达对工作兢兢业业,事业心极强,全副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2008年上半年,作为家中的长子,在老父亲病重卧床乃至弥留之际,他都没有回家完整的陪侍过老父亲一天,老父亲去世以后,他简朴地安葬了老父亲,又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对事业的忠,对父亲的爱,孰轻孰重,他艰难而坚定的选择了把事业放在重的那一头。

在2008年初那场50年不遇的冰冻灾害面前,他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县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抗寒救灾工作。2月1日,踏着冰天雪地,在原本不到2小时的路程颠簸了6个多小时,深入油盘铁矿、峥嵘铁矿等企业走访,调查研究帮助企业灾后恢复生产的税收政策和举措。在工作中他立足长远,强调打基础,不搞短平快。上任伊始,他把全年的国税工作基调定位为“基础年、梳理年”。完善了机关一系列管理制度,大刀阔斧精减机关人员,充实征管一线力量,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县局多年的基层征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他反复强调要夯实征管基础,强化薄弱环节。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县局的征管基础不断夯实,征管质量大幅提升。

在工作中,他强调动脑子,想点子。缺乏新的税源增长点,收入任务压力大,他指导全局干部科学拟订组织收入计划,要求业务部门围绕重点税源加强税收分析预测,深挖增收因素,实行分层监控,构建了分类管理重点监控的征管体系。

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干部,他始终认为廉洁从政是公务员最起码的要求。“要以平常心对待身外之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别因一时的贪心而毁了自己的形象和前程!”说得清楚,做得更明白。一年来,他拒收礼品礼金20余次,折合人民币近3万余元。

学习创新----敬业奉献之源

刘承达常以“少不勤学老时悔,闲不预备忙时悔”自勉,始终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自担任局长以来,会议多、应酬多、事务多,但他从不放松学习,每天都要抽出一、二个小时看书充电。他广泛涉猎,勤于著述,撰写的多篇论文,分 别在多个专业期刊上发表。

刘承达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2008年,他在系统内首创的建筑工程耗用材料税收管理办法,堵塞了征管漏洞,强化了建筑工程耗材税收征管。他通过完善纳税评估的机构设置及人员调配,制定管理办法,改变了多年来纳税评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纳税评估工作成效显著。他创新了税收宣传活动方式,建立了全县首个“税收教育基地”,推动了税收知识在校园的传播。

业绩贡献------敬业奉献之果

在他的带领下,吉安县国税局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共组织税收收入2.16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国税收入占GDP比重较2007年上升了0.89个百分点,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县局蝉联“江西省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单位”,被评为全市国税系统和全县县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双先进单位、全县思想宣传先进单位,获得全市国税系统组织收入一等奖、纳税评估工作三等奖。多个单位被评为省、市级 “青年文明号”,进入省局“五百佳”人才库和市局“一百佳”人才库的税收能手人数均列全市国税系统第一名。

下载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精选5篇)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罗阳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罗阳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

    周宪梁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事迹

    周宪梁(候选人编号443),男,46岁,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 “心中要永远装着病人”,这是周宪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实际行动。从医20多年来,周宪梁全......

    学习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于敏

    于敏事迹--有感 红柠公司电务段党支部 “道德模范讲堂”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道德模范事迹,提升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罗阳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xx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材料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材料 手捧着心,搭起追寻的舞台 ——记敬业奉献模范xx老师xx老师,男、1953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75年2月开始工作。长期的生活磨练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他......

    敬业奉献模范申报材料(本站推荐)

    敬业奉献模范申报材料单位:东二营中心小学 姓名:贾长青 时间:2011年3月敬业奉献模范申报材料我叫贾长青,男,现任教于东二营中心小学。自2003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

    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

    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 ————中山西路社区计生专干张晓香 张晓香,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湖南郴州桂阳人。1971年4月出生,1990年在长沙市第四纺织厂工作,后因单位改制,2002年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