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14:0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第一篇: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字理识字学校吟唱古诗结题报告

滑县向阳小学 张慧敏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吟唱古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吟唱,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内容如下:

1、结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搜集整理了《古诗新曲》一书做为校本教材,教学生进行吟唱。

2、吟唱经典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引导学生吟唱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年来,学生在大量吟唱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提升。

1、通过吟唱经典诗文,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2、在吟唱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语言、文化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吟唱经典诗文”的研究,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吟唱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属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家长对中华传统经典吟唱和人

(2)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3)围绕“经典诗文知多少”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

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

(1)观察收集学生在学校吟唱过程中人文素养变化的相关资料。

(2)学校以活动促教学,组织了合唱队、舞蹈队,对古诗进行表演。2010年6月1日,以“吟唱古诗,弘扬国粹”为主题,学校组织了《古诗新曲》的汇报演出,演出分为:传统节日篇、亲情篇、友情篇、哲理篇、爱国篇、立志篇、四季篇、思乡篇等等。给全校的师生奉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2)编写“积累经典”文集。(3)学生经典诗文吟唱汇报。

五、课题实施过程

(一)重视自身学习,在“充电”中加快研究步伐。在我校“吟唱古诗”的校本课程中对经典诗文诵读有了明确的了解,认识到开展吟唱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和音乐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使我明确了“吟唱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研究课题的方向。

(二)提炼吟唱内容,提升文化底蕴。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分时段进行,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吟唱内容。

(三)营造吟唱氛围,把各项活动做细做实。

(四)教学品味经典,诗文香溢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音乐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五)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快乐成长。

通过诵、背、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吟唱的乐趣和魅力。

大型活动有: 1、2010年6月1日,以“吟唱古诗,弘扬国粹”为主题,学校组织了《古诗新曲》的汇报演出,演出分为:传统节日篇、亲情篇、友情篇、哲理篇、爱国篇、立志篇、四季篇、思乡篇等等。

2、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3、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唱”活动。让学生吟唱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

4、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吟唱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五、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小学生通过吟唱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积累,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两年来,最主要成果:

1、教师方面: 开展吟唱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及音乐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吟唱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

2、学生方面: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唱”活动。让学生吟唱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唱、表演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进行日、周、月评价,确

第二篇:字理识字摘录

字理识字摘录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是低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字理识字教学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运用联想来把握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突破字形这个难关。字理识字教学研究的目标是依据汉字构造规律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方法如下:

一、根据规律,设计教法,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爆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

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在教学“从”和“众”时,我先让一个学生在前面走,自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说:“一个跟着一个人叫从,就是跟从的从。”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起又说:“三个人在一起叫做众,就是群众的众,许多人的意思。”这样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对“从”和“众”二字的学习兴趣盎然。如:“青”字加三点水,问:这个清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旁、加言字旁、草字头,先说字义再组词,这样在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一串新字。这个课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用眼去观察,体会识字的乐趣,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字理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字理,自主识字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教材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许多老师都反映,学生识字难度大,教学生认字累。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其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生就不会认,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课本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

因此,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地识字,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

(二)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一年级学生都喜欢游戏,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识字。例如“摘桃子”:出示一幅画着桃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桃子,学生制作果篮(果篮里装着拼音卡片),拿出一张,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桃子(生字),并组成词语。又如,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变部首小魔术等等形式,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三)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为可能。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

例如识字第2课《口 耳 目》这一课全是象形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和图片,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这些字和图很相像。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所学的生字,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又如识字第4课《操场上》有很多形声字,球、拍、跑、响、课等,教师可告诉学生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许多字,以后能逐渐发展到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

另外,还有会意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四)引向生活,自主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教材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还注重培养学生时时处处用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种生字环境。把门、窗、讲台、课桌、黑板、椅子、投影仪、屏幕等物品都贴上生字标签。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同时还可让学生每人做一个精致的名字卡,粘贴在课桌角上。这样学生既能尽快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又在生活中时时接触生字,扩大了识字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在游玩中、在日常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动脑筋识字,将识字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五)合作识字,培养情操

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以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为形式。同桌或小组讨论是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学习得出的结论要在班上进行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合作学习时,全班学生分成许多个小组,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表见解,自然感到自由、轻松。

例如在教归类识字

(二)《自选商场》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字告诉给自己的同伴。接着,孩子们就拿着自己搜集到的商标相互展示,大声认读。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但会认这些字,还学会了展示,各取所长,共同进步。又如在学习新课生字时,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你已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伴,互相教一教。巩固生字可以让组长任意出示生字卡片,其他同学进行抢答比赛,读得不准的由组长负责教会。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又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和团结的高尚情感。

第三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2005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应当遵循如下观点: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 “传统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开设“经典诵读课堂”。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1)每天进行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为了使低年级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们开展了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在诵读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2)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3)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一、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对于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学习小组检查、经典诵读检查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05年,组织了对全校学生的必背古诗检查,抽检成绩获得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我校古诗文诵读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我校自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始终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诵读活动在我校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鼓舞人心,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新课程的推行,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在实处,尤其是如何把那些经过时空淬砺的中华民族的经典融入学生的血液里,使其如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灵成长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坚持认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质,应该具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护身符”。由此,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也就表现的尤其重要了。

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熟练地记诵这些中华经典,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广泛宣传、统一安排、严格检查、注重激励。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大会、全体家长会等宣传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对于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时间(每天利用下午预备后的15分钟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统一进度(由学校统一安排记诵的进度,每周在学校经典诵读专用板面上公布),统一检查(没有检查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执行,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两次经典诵读的抽查,对于抽查的结果要在全校教师会上予以公布)。为了激励学生做好诵读工作,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要安排专门的诵读展示,由各班选派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诵读。学校每学期还要评选“诵读明星”予以表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评价要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自我校参加《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这一课题研究以来,《语文经典读本》成为我校学生的首选,我们一致认为“经典读本,是最有价值的诵读材料”。诵读经典,从中感悟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从而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学会从平凡中领略伟大,从失败中感悟成功的甘甜,积蓄浓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以次开发儿童的潜能呢?我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创建课题研究特色的:

一、宣传发动,挖掘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践活动正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克服厌倦点的最佳手段。在最初的时期,孩子们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并不是很感兴趣,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实验教师既着急又头疼。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古经、古诗有比较浅显的了解,比如在诵读《三字经》时,我们就把其中引用的“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我们总是将作者当时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练成简单易懂的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效果很好,有些学生领悟性很强,读起来有滋有味,还给他们讲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等等古人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吟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了解这些人所以成功,与他们广泛的涉猎是分不开得,明白读书的好处,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发奋读书。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于是我们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挖每个孩子自身的潜力。我们就模拟电视节目开展了“非常6+1”的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利用六天的时间来准备,一天的阅读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包括介绍所读经典篇目、优美词句的摘抄、背诵,文章的读后感等),每次挑选五名同学,每周的“非常诵读大王”将得到喜报一张,并且可以成为下周的主持人。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合理安排

宋代陆游有句诗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经验表明及科学研究发现,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培养孩子诵读经典,既顺应了儿童学知的天性,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优雅的人格基础。,而且早晨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们晨读时间,来进行“经典诵读”,虽然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但是同学们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无限的知识。长此下去,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最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背诵一点东西,才会渐渐提高。于是在每节课课前的两分钟,我们还要把当天诵读的内容再巩固一下,以免忘记。记得在推动经典诵读的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上课,学生们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故做奇怪地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就有同学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孩子也受益匪浅,获得了自身潜能的开发。

三、精彩交流,品读共赏

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布尔沃·利顿说:“读科学著作要读最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中国最经典的要数《论语》和《三字经》了,我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诵读园”,每天一人一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负责向同学做以介绍,不知不觉中孩子也能出口“之乎者也”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交流。”经典对人的心灵,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培养温润如玉的人格,能够激起自强不息的勇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效率

舒芜先生说:“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我们在对待《经典诵读读本》的使用时始终贯彻“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态度,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润其中,自然乐意亲近经典。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领读,跟读,指读,接龙读,小组比赛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借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集中他们的朗读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书一旦吸引了孩子,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不仅中国孩子喜欢,六一儿童节在学校操场,学生们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同学说,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懂得了很多道理,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及同行的好评。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确得到了发展,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引导孩子们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抒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鼓励老师多读书,把读书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奖励,其中《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老师们的案头常客,同时好书共享,在课余之时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休闲,当作享受。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

六、经典诵读,社会共建

经典诵读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经典诵读初始阶段,家长书信便纷至沓来,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有的家长谈道: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要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奇效啊!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现在,不少的地区已经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课程改革整合起来。我们学校也已把“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作为研究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诵读在我校还刚刚起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曙光微露。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最能致远是书香,愿读书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指引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小学生的文化学习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我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已经开设名人名言的教育栏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施该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条件。学校在全校教师中坚持开展了文学鉴赏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初步得出了几点结论:(1)儿童诵读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就儿童诵读经典与字汇量的关系问题作了五组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哪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每天15-20分钟的经典诵读之后,识字量都有明显、快速地增加。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我曾经给有些家长讲过,中华文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堆积成山,这座山堪称金山,我们当今社会的人,如果能从这座金山上掘取一块,就能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可是,这座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从中受益,什么原因?就是很多人读不懂这些经典。很多人因为读不懂,往往也就不去读它了,也有些人只能借助专家学者的注释、注解、翻译来读,这样的读一方面不能深入地理解,不能融入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也就不能自如地为我们所应用。另一方面,即使能理解也是不是原滋原味的感觉,其中搀杂了注释翻译者的个人认识和观念。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大家知道,良好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日后发展又是特别重要。(2)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诵读经典之前,对被试对象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力、理解记忆力进行了测试。在实验班读诵经典一年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对被试对象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是一年级的实验被试,还是三年级的实验被试,经过一年的读诵活动,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3)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

对实验班学生注意力的测试,采用了标准化测试量表。即诵读经典之前,进行了第一次注意力测试。即读诵一年后,对相同的测试对象又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所有试验班被试的注意力在读诵经典一年后,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4)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诵读经典与儿童的人格成长有无关系?经典中的格言道理被儿童熟记后,对儿童本身产生了什么的影响?班主任和家长,对被试儿童在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为表现,进行了经验性的评价,即请被试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对儿童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行为表现作出过程性的观察、描述,最后对诵读经典这个活动能否帮助儿童道德水平提高作出“很有帮助”、“有些帮助”、“没有任何帮助”三级评价。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有90%以上家长和班主任,都认为诵读经典对于提高被试者的道德水平有帮助。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几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刚入学时,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

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张嘉赢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桂英辰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阻碍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是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其二是传统教育对语文课的定位有问题,导致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语文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不是与它们并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够按照科目教育来定位和设计。经典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须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理解语经典教育。

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只重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忽略了语境的层面,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和领会,才会有创新,我们不能片面对待,传统文化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在我们现在的中小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言差异不应是主要障碍。语言是先人遗存下来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生命由之而来的一个源头,只有在那里我们找到丢失和缺少的生命中某些环节。语言是生命的线索,是血和肉的烙印、印迹。生命的线索帮助人建立人的秩序,内心信仰秩序无法建立的时候,语言提供得最多、最根本,作用最大、最持久。

另外,师资素质也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作过问卷调查,现在很多家长期望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也有一些学生期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触传统文化,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挑战。

儿童时期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正是大量背诵积累的好时候,让孩子们趁能“吞”之时尽量多“吞”些。那不理解怎么办?有人不禁要担心了。不要紧,那些教材里的古诗老师都讲过了吧!你去问问学生,看还有多少孩子能说出诗情、诗意、诗境的?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他们运用。所以说,不要认为“讲了”就表示理解,“不讲”就不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儿时积累的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材料,会在孩子的体内一点点发酵,成为孩子的终身营养,融入孩子的血液,一旦被激活,将产生非常大的效应,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素质与修养。到那时,你还愁他们不理解?假如错过了这段记忆的最佳时间,等他们有足够理解能力的时候,再来背诵这些东西,恐怕不易了。

因此,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扎实有效落实的问题。

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

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典和其他书的关系,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是以一当十,以一当万,很经济。为什么经典以一当万呢?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其实也花去了不少成本,因为选择的过程要去伪存真,要去粗取精,要费工夫,动脑筋。

(2)、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读经的最佳效果是背诵,背诵了,才真正归自己所有,然后随时可以消化、吸收、变形、化用、推陈出新。背不下来的,就熟读,也不错。熟读经典,看其他书就势如破竹了,可谓以一当十。

(3)、晚背不如早背,是因为小时候记忆力好,记得快记得牢,尤其语言文学和人文科学是这样。早背,是指儿童时代就加紧背诵,不要等到年龄大了,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固定了,才动手开发锻炼记忆力,那就迟了。心理学上所谓印刻期、关键期,是有道理的

(4)、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简御繁是经典的特点,四两拨千斤,大师风范。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其实,历史的反复筛选就是反复重演,重演多了,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浓缩,越来越经典。

(5)、读诵经典,把传统与创新统一起来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精辟的言语中蕴藏着为人处世的众多道理。因此,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经典诵读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观点。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这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生作为学校思想道德的生力军,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特点,通过诵读“经典”,让全体学生获得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避免经典诵读活动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涵的教育过程。

一、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从实验调查结果显示,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各班级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基本上是班主任念一句,孩子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传统文化的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一种诵读经典古文的大环境。一是学生的年龄太大,对古文产生了较重的厌烦情绪,不愿意学习古文。通常学生接受古文是从三字经或简单的古诗开始,在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在学生识字量较少的情况下不应开始古文教育。即使在小学高段,教材古文的篇排量也很少,因此学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多,从而产生一种难学的思想意识。儿童学研究表明:三至六岁,其记忆能力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而传统的古文诵读习惯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较多的古文诵读,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诵读和接受时间;二是教师的古文功底本身就不怎么样,无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魅力。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但是古文中很多内涵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儿童诵读古文的第一动机,就是老师煽动性的艺术语言。但由于现代教育重视和应用白话文,很多老师未曾接受过古文系统训练,因此在教授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巨大魅力;三是古文诵读分量不足,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感觉学了没有用。对于古文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古文内容较少,且一般情况下以诗歌形式呈现,学生只能通过支解古诗字词了解其含义,无法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中感受内涵,没有较多的东西可读,造成知识链接上出现断层,更无法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因此许多学生感觉学了古文没有丝毫作用。

3、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有人认为,儿童的理解力还不够成熟,囫囵吞枣能起多少作用呢!其实,牛吃草不也是靠反刍来消化的吗?学习首先是继承,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就让我们的孩子多背诵一些名篇。在基础教育的前半段能够把中国文化的根基打牢,对人生一辈子有用。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相信有了一定积累,对理解力的培养将大有裨益,也更能尽早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并熟练运用这一工具来表情达意。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4、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负担。

四、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新意、有创意、有实效”,在发现存在问题后,与其他学校进行讨论、磋商,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措施,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收到了理想效果。

(一)经典诵读总动员––经典诵读三步曲,营造诵读大环境

班级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学校活动。

1、小步舞曲:晨言晨语––点滴相伴

“晨言晨语”是平山小学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德育课题开展的特色活动。校大队部循序渐进地选择中华经典诗文中难易适中、易于朗读的名句、古诗在“晨言晨语”中学习。每天晨检时,由各班学委负责领读、抽背,并进行一周总结、一月反馈,力争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2、创意曲:诵读比赛大擂台

以中华经典诵读为内容,各中队以小品、课本剧、美文演唱(《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诗文朗诵、讲故事等创造性活动展示诵读成果。力求形式多样,多角度多方面反映本中队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宏扬中华国粹!比赛强调“创意”二字,独树一帜,力求百花开放的局面。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激动的告诉老师,这是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会以这次表演为起点认真诵读学习祖国的文化宝藏。

(二)诵读小花朵朵开––班级诵读有妙招,集思广益齐分享 为了将诵读内容落到实处,鼓励各中队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对诵读情况好的中队进行表扬,并开展“经典诵读有妙招”的谈论会,由各班班主任和中队委员一起参加,做5分钟的经验介绍,加速各中队信息流通速度,使各中队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是经过及时复习,这些记忆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有着“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进行复习就会只剩下原来的25%3。

因此辅导员在指导诵读时可采取第一天教新内容,第二天复习背诵,第三天背诵并复习前面所学内容的方法;并在学校统一规定的读诵时间之外,每周加读一个早自习;每一周让家长检查背诵。每周一、三、五利用十五分钟成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宝贵时间。在诵读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巩固,使诵读事半功倍。

2、诵读方法富有特色。还可采取以下几种诵读方法: ⑴是熟读成诵。即是让学生多读,指导朗朗出声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着情感到熏陶,读多了,自然就成诵了。

⑵是打节拍读。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诵读古诗。每读一首古诗,先将节拍的节律划分好,然后试着让队员打节拍,然后再边读边打,如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基础上标上重音,指导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⑶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或某一篇古文,与其题材或者内容相近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譬如在诵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是苏轼所写同是一个观赏地点––西湖,但是描述的手法则不同,前者是诗人对西湖晴天和雨天中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并且用一个比喻把西湖比作了古代美女,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在写作上显得很柔和,很美妙。后者是诗人在杭州上任时写的一首诗,是他正在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的即兴之作。在狂风急雨中欣赏西湖,以及雨后水天相连的平静。这样通过对比、分析,更容易理解诗意的奥妙和其中的韵味。

⑸是配乐吟唱。配乐吟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诵读方式。许多著名的经典名篇如《满江红》、《水调歌头》、《虞美人》等都可以吟唱,学生们兴趣昂然的徜徉在音乐和古诗词的海洋。学生们纷纷把喜欢的古诗词配上熟悉的音乐进行歌唱展示,将吟唱经典的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宽,对多形式的诵读经典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效果。

3、营造温馨的中队诵读氛围。教室诵读环境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队员们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中队可设立图书橱,建立队员个人图书交流中心;定期举行好书推荐活动。在板报中开辟一个有关“读书”的墙报,如“本周荐书”或“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栏目。中队还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

课间,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队员将童谣、儿歌、三字经编成了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放学时,一些中队辅导员总是带领着队员排着整齐路队边走边背古诗文。这样见缝插针的诵读方式,无须过多的时间投入,队员们形成了随时诵读经典的学习方式,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校园,琅琅诵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经典诵读再深化––巧借旁力诵经典 维系兴趣恒久远 在调查中发现,经典诵读活动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维系队员们的兴趣,使经典诵读成为队员的生活习惯。对此,很多辅导员都备受压力。家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段队员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读书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正如1.1中队看到1.2中队在放学时诵读《三字经》,他们便饶有兴趣的加入进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辅导员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队员们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辅导员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4、“成就感”可以提高维持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辅导员要维持其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

5、“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

6、“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经典诵读内容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7、最不得已是“做游戏”。队员们对于游戏、对于玩总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兴趣,如果能把诵读和游戏相结合,将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诵读与跳格子的游戏相结合,两个队员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在玩中学,成了经典诵读的法宝。

8、优化评估手段。对队员每学期的诵读量,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诵读交流会等等,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队员对诵读的兴趣 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首先,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汉语素养得以提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汉语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通过背诵经典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三,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枯燥单调的教育变得简洁、美观、生动、方便。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们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字理识字心得

让文字彰显活力

汉字源于生活,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字形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可是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在两年的时间内认识1800个汉字呢?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感知直观形象再识记汉字(即“字理识字”)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追本溯源,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形象真实、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关系,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洞察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是一种积极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过去我曾进行过“注音识字”、“集中识字”等实验,过去的一些识字教学改革曾促进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但也束缚了我们老师的手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忽视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忽视学生识字的情感培养。二是识字教学形式单一,对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不能做到海纳百川、各取所长。三是不重视写字审美教学,机械单调的写字占据了学生的书写活动。学生无法从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写字成了应付的作业。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难,难记、难认、难写,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

一直以来,猜谜识字的教学方式备受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因为谜语往往都是琅琅上口,易于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而一旦猜中谜底,学生不但产生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而且猜对的字更是过目不忘、记忆深刻。因此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善用的识字方法之一,依据猜字谜揭示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可带领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谜语的创编。以下就是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自己编的谜语:“白云躲在人头下”(会);“一只狗四张口”(器);“一百减一”(白);“一加一”(王);“一家十一口”(吉)„„创编谜语,既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树立识字的自信,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之后,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我学会了根据规律,设计教法,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从”和“众”时,我先让一个学生在前面走,自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说:“一个跟着一个人叫从,就是跟从的从。”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起又说:“三个人在一起叫做众,就是群众的众,许多人的意思。”这样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对“从”和“众”二字的学习兴趣盎然。再如:“青”字加三点水,问:这个清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旁、加言字旁、草字头,先说字义再组词,这样在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一串新字。这个课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用眼去观察,体会识字的乐趣,享受发现的快乐。

综上所述,识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指导和练习,为学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乏味的汉字学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字理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的发展,让古老的字理彰显永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亢美 《字理+心理=合理——凸显字理,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2、许 慎 《说文解字》

第五篇:字理识字教案

字理识字教案

拉堡小学 王 东

识字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一、运用媒体,在情境中感知。

过渡: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播放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 —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屏幕出现“船”的实物图,接着屏幕依次出现“竹子、石头、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2.师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 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画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画图的方法创造除了的象形字,这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品古上依次出现现代汉字“舟、竹、石、泉、川、燕”,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初步感知字音、字形)(指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3》。(板书课题)

二、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1.学习词语。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竹子、燕子、河川、石头、泉水、小舟”。(指名读,师领读,齐读)2.学习儿歌。

过渡:画儿真美,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更美的儿歌呢!你们想读吗?(出示儿歌)请小朋友自由地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自由读)谁来当一回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想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吗?(走下课桌找朋友读)3.读好儿歌。

过渡:这么美的儿歌,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做老师的好听众吗?范读儿歌。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指图,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山水图的美景,想象儿童画画的表情、心情)愿意像我一样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练读,不足之处,请小组长指点指点。(小组合作练儿歌)

这么美的儿歌,老师指导你们一定能把它们读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在讨论中深化。1.小组合作,读懂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大屏幕放映祖国河山画面图,教师随机简介)2.诵读儿歌。

这么美的祖国河山,你想用你的朗读加上你的情感和动作来赞美他吗?(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表演,诵读儿歌)

四、总结延伸,在创作中巩固。1.即兴作画。

祖国的河山真是美丽壮观,你想用你手中的彩笔,来画一画这美丽的河山吗?(播放轻音乐,学生小组合作即兴作画)2.创作儿歌。

你们能仿造课本上的儿歌,给你们的画编上儿歌吗?编好后先在小组中读一读。(小组合作自创儿歌)等一下我们请各组的代表把你们一组的画于儿歌一起介绍给大家。

五、导书写生字,完成《习字册》。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舟 竹 石 川 燕 笔 黑 什。2.扩词。

3.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你愿意教大家写哪个字?试着说一说,学生跟着书空。其中新出现的偏旁:四点水、竹子头、单人旁,应指导学生认识)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描红,边描边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5.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点。

识字3课后小记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有关。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识字,引发学生喜欢对对子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图片引入,直观认识,培养审美情操

这篇对对子中有众多的景物很美,而且学生对有些景物只懂词面,具体事物的形象不一定很了然。于是,课伊始我就借助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观赏。晨雾弥漫的山村,树叶上层层粒粒的秋霜,火红的朝霞,五彩的晚霞,喷薄而出的朝阳,留恋花间的彩蝶,辛勤采蜜的蜜蜂,这一幅幅生动美妙的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从学生一声声的惊叹声中,我感受到学生不仅通过图片认识了这大自然中美好的景物,激发了学生审美的情感,同时也为对对子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识字为主,激发识字兴趣

这一课中的字词主要是自然景物,而且“霞、霜、雾”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子旁,“杨、李”都是木字旁。在识字教学中可主要运用归类识字的方式,借助图片、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认读,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这几组汉字的规律:它们都是虫子旁、雨字头或木字旁的字,都与动物、雨水、植物有关。所以本节课围绕这一识字主题展开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到一定的识字方法。

三、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 对对子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碰到,他的朗读方法和其他课文全然不同,不必轻重缓急,其朗读的音步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注重节奏,大声读,读地朗朗上口就可。教学时我先范读,在我有节奏的范读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手和脚为我打起了节奏。我顺势引导学生用手边打节奏边读,一遍下来学生有了初步的节奏感。我继续要求:要是能再大声一点读,肯定会读得很开心很痛快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第二遍合着节奏大声地读起来。这一遍读得一气呵成,孩子们已经有了朗读的方法和兴趣。接下来又通过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使学生沉浸在中华经典文化之中。

下载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字理识字教案

    字理识字教案—识字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 不写。认识3个偏旁。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

    字理识字教学

    字理识字教学——讲述汉字的故事 “心得”一词出自《吕氏春秋·先己》:“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 现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在我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吕俐......

    浅谈字理识字有效性

    浅谈字理识字的有效性 广西宜州市北牙瑶族乡小心小学雷秋鸣 用字理知识进行教学的教师们都很清楚地知道,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来进行......

    字理识字教学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之我见 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加深对汉字构形的理解,减少死记......

    字理识字教学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钟山县实验小学 唐晓花 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字理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在此我从自己的......

    字理识字教学法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

    初探字理识字教学法

    初探字理识字教学 忻城县思练镇中心小学——肖艳凤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识字教学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张 娓 周纯冰 一、专题的提出 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真正落实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便根据本校的情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