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外语学院首届十大杰出人物候选人简介
四川外语学院首届十大杰出人物候选人简介
(以姓氏笔画为序)
编号1 甘钎乂 国际商学院
川外的许多间教室都记忆了她勤学好问的身影,她曾五次获得一等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并获2007年国家奖学金。在“枫叶杯”、“联想杯”等一系列专业英语比赛中她成绩骄人,参加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并获重庆赛区冠军。作为沙坪坝区首届运动会女子羽毛球双打及团体冠军的获得者,作为学院社团联合会羽毛球协会创办人之一,她积极推动协会发展,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校内和校际赛事,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羽毛球运动的热潮;在2006年秋“中国——欧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她被欧洽会评为“优秀志愿者”,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真诚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编号2 冯亚琳 德语系
她是川外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教师,更是国内德语界的领军人物。作为教师,她悉心执教三十多年,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坚守教学前线。她曾获评沙坪坝区十佳女教授,并获得第二届“重庆名师”称号。2007年,她所主持的《综合德语》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她所负责的“德语”专业被确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身为学者,她放眼世界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她的名字牵动中德两国的文学理论界。她所主持的《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大量论文著作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对我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言语,她早已成为师生心目中的楷模。
编号3 朱达秋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精品课程负责人,2007年四川外语学院教学名师。温文尔雅的她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对求知与教学总是一丝不苟。她教学严谨,坚持为每一名学生批改作业,甚至仔细到认真校正其中的每一个字词,用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俄语人才。她真正从心灵上将自己与学生联系起来,在一位学生生命垂危、家长过度伤心以至无法抉择时,她果敢地作出转院决定,将学生自生死边缘救转。她在学生们眼中俨然是一位慈母,极之温和亲切,不时给学生以最贴心的关怀。朱达秋就是这样一位集“严”、“慈”于一身的老师,她教育着学生,温暖着学生,感动着学生,学生从她这里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爱。
编号4 安家丞 英语系
2007年10月,他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由团中央和德国德法青年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中德法三边优秀青年交流活动。作为四川外语学院学生会主席,他组织了 多次重大校内、校际文化活动,团市委、市学联授予他“和谐校园,你我同行”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筹备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代表的是青年学子把握自我、成就自我的时代脉搏,代表的是放眼国际、锐意进取的川外精神,代表的是在诚恳稳重之中竭力挖掘自我、展示自我的人生态度。
编号5 何天云 图书馆、社会科学部
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图书馆建馆23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和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而今,当我们徜徉在宽敞明亮、美观实用的图书馆中时,怎能忘记,这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学者所创造的又一个传奇!
学院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到建设多科性大学的发展趋势,非外语专业在川外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点滴都渗透着他的心血。他对自己工作的岗位怀有最深的感情,卸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一职时,他创立系友基金并率先捐资12,000元,但在学院做出创办国际商学院的决定时,身为原管理学院院长的他却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了原管理学院与原国际法商学院的合并。在大局面前,他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
编号6 张宇 新闻传播学院
她热心公益活动,始终关注艾滋病儿童,她是中国第一个受到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表彰的在校大学生,她是2007年重庆市十佳青年志愿者。她其实只是始终简单地、执著地想要帮助一些人。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可她却身体力行地呼唤着人们对艾滋病儿童的关注,一点一滴剥落社会大众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恐惧,并将之转化为温暖和关怀。而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哪怕只是简单的话语,或是微渺的帮扶,只要不懈地坚持,就能感染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们懂得理解和关爱,懂得正视以及承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真诚伸出的那一双手,可以让世界更加的美好。
编号7 余靖 新闻传播学院
也许正是人生的跌宕才使人越发勇敢而无所畏惧,余靖说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多一点不同。作为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两届重庆市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她是新传女足的灵魂,更是川外女足的骄傲。2007年,她和她的创作团队战胜无数业界精英,举起了重庆市首届公益广告大赛银杯,面对所有媒体和专家,她只有淡而坚定的一句,“我要让大家知道,川外也有广告专业!”她拿一等奖学金,屡次杀入“金犊奖”,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从职业运动员到优秀大学生,她选择了一条极少有人尝试和挑战的道路,并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韧性战胜人生中突如其来的逆境,一路向前。她的存在不仅仅意味着光环和荣耀,她的光芒同时也鼓舞了许多人,感染了许多人,然后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能够在困境中勇敢地奋斗,不断超越自己。
编号8 张蜀之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让世界记住了莎士比亚,而在今天,在 对莎翁经典的演绎中,张蜀之也让川外的舞台记住了一个古典而纯美的身影。他大胆的舞台创造力和激情的演绎,让《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传统的爱情观感动了21世纪时尚的年轻人,他为该剧打造的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华丽的视觉效果,动人的音乐及精巧的剧情设计,更被莎学专家们誉为“中国大学生舞台剧的极致”。击败排演相同剧目的北京大学,进入在香港举行的现场决赛后,张蜀之获邀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莎剧比赛”,其自导自演的英文舞台剧《哈姆雷特》凭借原创音乐等独有亮点,从全国四十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闯入“中国大学莎剧比赛”决赛。一个热爱艺术的灵魂,一个追求完美的生命,张蜀之,期待在更大的舞台上放飞梦想。
编号9 侯国金 研究生部
他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是擅长演讲式教学的老师。他所站立的三尺讲台虽小,他的学识与魅力却足以令人折服。他受学生爱戴,并不仅仅因为他有大量学术论文、译著、诗歌书作发表,他时刻为学生着想的真挚和热忱更是令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他本着相互监督的态度,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签署《师生指导合同》。他开设教学博客,向学生介绍优秀的学术论文和前沿观点,时常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和最细致的交流指导,学生们亲切的称他为“猴哥”。他是学生们眼中最严厉的教师,最幽默的智者,最个性的朋友。
编号10 赵彦春 研究生部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都闪耀着学术的光芒。他致力于对当前学术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论证与反思,并对语言进行本体论的观照与纵深挖掘,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语言学界产生积极影响,引领学科范式的改变,呼唤本质的复归,理性的重构。他在带领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常关心和资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潜心科研。同时,他倾注全部心血,策划并孕育了“川外学坛”这一全国首创性的学术交流基地,为青年学子走上学术人生铺平道路。学术之路是一条寂寞的心灵苦旅,但是现在,他并不会孤独,因为不断有受到他精神力量感召的同学们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他用智慧的光芒为后来者遥遥指路,既指明了方向又带去了温暖。
编号11 聂莉 国际商学院
匍匐过千万条荆棘之后,毛虫终于破茧成蝶。而她,在经历多重考验与砺练之后,也最终成长为一位出色的青年领袖——重庆市学生联合会驻会主席。无论是在赞誉与掌声中,还是在质疑和非议中,她都一如既往。从班长到系学生会主席再到重庆市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服务同学,提高同学,管理同学”,她始终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因为学联的工作,她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甚至抽不出空去陪伴远道而来的父母。成长的背后是不懈的追求与付出,更是无数辛酸与汗水。不论是在川外还是在学联,她都用最优异的表现展现川外学子的才干与风采。她屡获各类奖学金,拥有全国导游证,钢琴专业十级。
以奉献为帆,踏实工作为桨,满载希望,她必定能在成功的河流上行得更远。
编号12 黄余霞 东方语学院
她曾参与策划、主持“广岛重庆友好城市20周年”民间交流会,她曾以“全中华日语演讲比赛”西南地区预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东京决赛并获得三等奖,她曾在“第三届日中友好之声中国日语演讲冠军赛”中将三等奖轻取囊中……她的荣耀来自于她的付出,她的成长得益于她的坚持。无论是在日本东京还是在中国天津,不论是外出参赛还是交流,她总是特意佩戴着校徽。她说,是川外造就了今天的我,无论身在何方,我始终有个身份,那就是川外人。
编号13 曹易斌 学校办公室
他的身材并不魁梧,却在危急关头显出英雄本色。当学院一位教师遭遇歹徒持凶抢劫时,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十数载军旅生活,磨练了他刚正不阿英勇无畏的品质。
他的岗位并不显著,却与全校每一位师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作为院办收发室普通的一员,他不辞繁琐枯燥,日复一日以细致的辛劳维护着全院师生书报物资交流的通达。十余载风里来雨里去,岁月见证着他无悔的付出。他始终平淡地说:“我做的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平凡,亦最动人。
编号14 曹海燕 英语语言文化系
她从生命的磨难和生活的艰辛里乐观走来,她说一个人的物质生活贫困并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希望与追求。她总是越成长越察觉自己的不足,坚持做兼职,担任学生干部,勤力谦逊地填补自己的欠缺。作为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学生团长和系文艺部部长的她,时常活跃于各种文艺活动,以青春诠释美好,以智慧启迪真诚。在接受了学校党员大学生爱心捐款和基金会助学金帮助后,她也开始尝试以微薄之力帮助别人,她主动申请了“一对一”对接活动。2007年夏天,她将自己获得的捐款拿出一半来鼓励她对接的新生。她希望能够将校园里的这份关爱传递,帮助更多处境艰难的学子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编号15 廖巧云 研究生部
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她以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当人们休息时,她仍在学习思考;当人们全家欢聚共享天伦时,她却在异乡孤独求索。在舍弃与获得之间,她勇敢地走向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
她说,我从一位只知ABC的农村姑娘变为大学外语教授,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到研究生部副主任、高翻学院副院长,时时处处都受到川外历届党政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教育和培养,母校对我恩重如山。为此,博士毕业后,她放弃了多所大学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到川外,以毕生所学报效母校。
她是“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教授亦是成果丰硕的专家。她身兼川外研究生部副主任与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倾注了全部心力。编号16 衡爱民 国际商学院
有一种感动叫做专注,有一种付出叫做责任,有一种沟通叫做以心交心,有一种关爱叫做嘘寒问暖。她说学生工作是一门爱的教育,而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她说工作平凡,但使命神圣;事物繁杂,但责任重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以奉献为追求的人生理想。2006年夏天,她全程陪同06级新生在部队驻地参加军训。一边是未满周岁的儿子高烧不退,一边是军训的新生卧病在床,她毅然选择了陪护学生,把担忧与牵挂藏在心底。她的故事入选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
教坛几度风雨密,酸甜冷暖自知之。衡爱民老师正是用她的平凡与伟大为川外师生谱写着“至情无限,大爱长存”。
编号17 魏国 英语系
从不善言辞的内向男孩成长为今天妙语连珠的最佳辩手,没有人真正清楚在这转变之中他所付出的汗水与心力。他活跃于校内外各类大型专业活动中,他是第12届“21世纪联想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获得者,他是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他更是国际英语辩论赛非英语国家最佳辩手……在辩论这种智慧的游戏、思想的体操中,他才思敏捷、雄辩滔滔。他用一名川外学子的坚持和毅力,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广袤的天地间,他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他的优秀与执著,对身边的同学而言,是学习的楷模,亦是一种强大的感召。
编号18 四川外语学院加拿大协会
他们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二家以加拿大为主题的学生社团,以“促进川外与加拿大的合作,提高川外在加拿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加战略伙伴关系做出贡献;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慈善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注全球变暖,致力于环境保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宗旨。2006年底获评“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2007年4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哈勃总理给他们写来亲笔信函。他们重视科研,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他们倾心慈善,探望在北碚中医院免费接受治疗的贫困兔唇患儿和由各国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医疗队,他们通过为川外师生刻录英文学习资料筹集资金并全数捐赠给重庆小动物协会。一颗爱心,一腔热血,一份坚定,令他们勇往直前,从不言弃。帮助他人、关注社会、增益世界的眼界与担当,让这些年轻的面孔闪耀最亮眼的光芒。
编号19 四川外语学院模拟联合国团队
他们,凝聚着川外的荣耀与骄傲。他们意味着一组组变换的姓名,一帧帧不同的回忆。在这个团队中,一届又一届队员参与、磨砺、成长、告别,始终不变的是他们不断进取、精诚团结、勇于搏击的信念。
他们在历届全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成绩卓越,曾获得“最佳代表队”“最杰出代表队”等称号,也取得过“最佳论坛奖”“最佳演说奖”“最佳主席奖”等个人奖项。2007年,作为荷兰代表参赛的我院模拟联合国团队荣获“2007年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一等奖,同时被授予“杰出代表队”称号,杨昀同学荣获“杰 出领袖奖”。前驻荷兰大使华黎明赞赏川外代表队很能把握荷兰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推动了各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时,我院模拟联合国团队的出色表现还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建在内的评委嘉宾的嘉许和赞扬。
编号20 党员大学生关爱中心
他们,是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们,将“倾注真情,奉献真心,实现真我”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是一群孩子,却懂得主动伸出双手去帮助另一群孩子;他们,是川外校园中爱的起点——四川外语学院党员大学生关爱中心。关爱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帮助解决了300余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疏导帮助了2300余名学生,自筹资金投入近113,000元……他们所要求的回报,很微小也很简单,那就是人心——以心暖心聚人心!
四川外语学院党员大学生关爱中心,这股感恩的清流,在校园中传递爱的浓浓暖意,并将在一代一代的川外人中传递下去。
第二篇:【2015年高考最新素材】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候选人事迹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王庭虎,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吴锦泉
吴锦泉
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第三篇:十大杰出人物获奖感言[模版]
十大杰出人物获奖感言
1、黄旭华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刘盛兰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3、陈俊贵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4、段爱平
【获奖名片】: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5、沈克泉 沈昌健: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6、格桑德吉: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7、胡佩兰: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8、姚厚枝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9、方俊明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10、龚全珍
【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第四篇:2015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完整颁奖词(图)【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雄心志四海】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天下英雄气】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君子抱仁义】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篇二: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3、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4、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篇三: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与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与颁奖词
1、热心公益的热心老人 吴锦泉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闸西乡五星村村民。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多次通过南通市红十字会向灾区、向残疾儿童、智障孩子、向需要帮助的人捐款,还在所在街道成立了“爱心一元社”,并渐渐地进人公众视线。老人做好事善事,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可是一以贯之的行动,数十年如一日;他生活十分俭朴,几乎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都用于帮助别人,出钱出力,修路补桥;他以能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帮助过的人、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
吴锦泉颁奖词: 高节卓不群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2、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办者 张宝艳 秦艳友
张宝艳,女,出生于1962年8月,吉林通化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2007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被遗弃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讨儿童回家。2010年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
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张宝艳成为唯一网民代表入选者。
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12月10日,获得网易“最有态度公益人物”奖。
张宝艳 秦艳友颁奖词: 阳春布德泽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3、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 郎平
郎平,女,汉族。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
荣膺1982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mvp。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996年获得国际排联颁发的“世界最佳教练。2002年10月,由知名排球教练、运动员和记者组成的评委会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郎平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 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2013年4月25日郎平被任命为新一届女排国家队主教练。2015年2月1日,郎平获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
2015年在女排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顽强的日本队,时隔11年再夺世界冠军,并直接晋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颁奖词:率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4、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颁奖词:春草鹿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5、琴弦上的教歌者 阎肃
阎肃(1930.5.9—2016.2.12),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阎肃的成名作歌剧是《江姐》,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阎肃也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2015年12月,入围“感动中国2015人物”候选人。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6、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徐立平
徐立平,男,1968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度危险的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徐立平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绝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第五篇: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事迹简介
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事迹简介
万孝利
男,197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山煤电马兰矿通风一队瓦斯检查班班长。
十年来奋战在煤炭行业抗瓦斯第一线,废寝忘食,勤奋学习瓦斯检查工种的各种专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专业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煤矿瓦斯检查专业的技术尖兵,被大家喻为瓦检精“鹰”。他勇于攀登技术高峰,与他人共同研究瓦斯变化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探讨瓦斯涌出量与单产单进水平的联系,努力钻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参与矿井自动风门连锁系统、矿井瓦斯抽放系统等技改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深知岗位责任重于泰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利用精湛的技术多次排除了威胁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屡次在全国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煤矿行业技术能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等。
乌兰格日乐
女,蒙古族,1979年10月出生,大学学历,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工作第一大队马术队运动员。
热爱体育运动,16岁通过运动员选拔考试,开始了与马为伴的生活。她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训练中的诸多困难,将自己的名字与赛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赛马锦标赛中屡创佳绩。2000年获得广州第二届赛马锦标赛1000米冠军的辉煌赛绩。2001年首次参加第九届全运会,就获得速度赛马1800米比赛季军。在2005年的第十届全运会上,她在高手云集的12000米速度赛马比赛中,以该项目唯一一名女性选手的身份,战胜了诸多强手夺得桂冠。在荣誉面前,她加倍努力,追求进步,她说:“我没有考虑过未来的目标,只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
王结
男,回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一场意外令他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攻克难以想象的道道难关,创出很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取得SIYB教师资格证书的盲人;中国第一个攻读双硕士研究生的盲人;中国第一个参加全国职称统一考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盲人;创建西北第一家盲人网站„„热心公益事业,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孤寡人员和困难家庭免费查病、治病,资助失学儿童,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及补贴生活费21万元。6年来,培训2300余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其中9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学员联系就业岗位1000余个,支持、指导学员自主创办按摩院、所73家,事迹被写入当地中学课本。获全国自强模范、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十大杰出青年等。
王晓福
男,1988年11月出生,共青团员,大学在读,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6岁时意外地被电击致残,永远地失去了右臂。进入游泳队后,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付出超出常人的心血和汗水,战胜无数困难,成长为一名游泳奇才。2002年10月在第八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他,打破两项世界纪录,夺得5枚金牌;12月,在第三届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打破3项世界纪录,独得5枚金牌;备战残奥会时,每天至少游上6000米才上岸,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1人独揽3金1银1铜,在世界体坛掀起了“晓福风暴”。在世界和全国举办的残疾人大大小小的赛事上,共获得了30多个冠军,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现正全力备战2008北京残奥会。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等。
白红宇
男,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低温及超导技术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潜心钻研,刻苦攻关,一直致力于核聚变实验装置中氦低温系统技术和超导磁体冷却及测试的研究。参与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的建设,解决了低温系统许多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全面负责EAST装置核心系统之一的低温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建造了我国最大的氦低温系统,设计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负责超导磁体低温冷却系统的建设,完成了EAST超导托卡马克磁体的测试工作,为EAST获得第一次等离子体奠定了工程基础。EAST的建成被国际专家认为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重要里程碑。近两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获中国制冷协会优秀青年工作者、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等。
刘霆
男,1986年4月出生,共青团员,大学在读,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因母亲患上尿毒症,他从初中开始就料理家务,高二开始独自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浙江林学院,经校方同意,“背起妈妈上大学”,边学习边悉心照料母亲,同时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维持家里生活。他直面困境,自强不息,既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张罗给母亲治病,以最纯洁的孝心照料母亲,成为当代“孝子”。学习刻苦,品学兼优,被评为浙江林学院首批“十大红绿标兵”。他将社会捐助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捐献出来,设立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孝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担任“中**亲援助行动”爱心宣传大使,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宣传。获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
吕萌
男,1984年6月出生,共青团员,中专学历,辽宁芭蕾舞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作为团里的业务骨干,先后在《末代皇帝》、《胡桃夹子》、《吉赛尔》、《四季之舞》等多台大型芭蕾舞剧目中担任主要演员,多次在国内外各项专业芭蕾舞比赛中获奖。2002年,参加世界芭蕾舞专业比赛知名度最高的赛事——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获得已空缺多年的最高奖项——评委会特别大奖,被国外芭蕾专家称为“中国芭蕾第一男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对业务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塑造的舞台形象得到编导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主演的舞剧在多国巡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热心公益事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参加了大量公益性演出。获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金奖、日本舞蹈节金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最佳男主角表演奖等。
汤敏
女,197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茶店子派出所社区民警。从警17年,一直坚守在基层社区民警岗位,爱岗敬业,勤政为民,扎根社区,想方设法排除社区安全隐患,构建社区立体防范网络。耐心调解纠纷,成功协助相关单位妥善处置了辖区内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矛盾纠纷20余起。帮教过的违法人员中,90%以上回归社会,走上正道。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力维护群众利益,为社区30名下岗职工努力争取再就业机会,赢得社区群众高度信赖和赞誉。摸索总结出以“群众工作法”、“维稳工作法”、“防范工作法”三大法则为中心内容的“汤敏社区警务工作法”,并在全省推广。获一、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两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第二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许传玺
男,196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取得哈佛与耶鲁大学双博士后,放弃在美国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讲报酬,不计名利,回国创建并领导以中美比较法为重点、为我国法律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中美法学院,以爱国情怀吸引和凝聚了多位有志报国的海外归国法律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法学专业和该学科在国内的第一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通晓美国法和比较法的新型法律人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译审委员等,为国家法律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并被国家有关部委聘请为国际事务法律专家,多次在国际法律与政治等领域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被誉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典范”。2004年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成为该院院士中第一位中国内地学者,入选中组部专家信息库和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吴强
男,197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吉林省公安厅反恐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先后出征东帝汶、科索沃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02年至2003年,在东帝汶执行任务期间,指挥“12·3”东帝汶大骚乱平暴行动,侦破32起重特大刑事案件,培训1156名当地警察。2005年任中国维和警察科索沃警队队长,指挥侦破5起影响巨大的国际恐怖案件,36起重、特大刑事案件,抓获恐怖分子19人,解救被绑架人质8人。代表中国警察参加了50多次联合国特派团的重要会议;代表中国警队参加“国际军警武装越野挑战赛”并勇夺金牌,在国际警界树立了高素质中国警察形象。获联合国任务区司法公正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警察。两次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两次获公安部维和勋章,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1次。获东帝汶政府特别贡献奖、科索沃政府特别贡献奖、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宋建波
男,197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博士后出站后自愿到贵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支持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教事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负责组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3年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关心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配合学校申建了3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博士点,为学校引荐了5位博士并组成工程地质科研团队,承担了3名博士后、20余名硕士的培养任务;历时3年主持完成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工作;承担贵州8县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的编制等省内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验收任务;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优秀科技奖银奖等。
张斌
男,196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助理。
在16年的体育电视工作经历中,他努力钻研,创办了包括《足球之夜》、《天下足球》等一系列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在制作手法上开风气之先,为体育频道的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既是节目创意的发起人,又是具体操作的牵头者,同时还是前台的主持人,在体育频道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制作、演播主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几乎承担了近几年来所有体育频道重大报道的主持工作。组建中央电视台体育交互节目部,开中国交互体育节目的先河;创办中央电视台风云足球频道,为我国的体育电视报道做出了显著贡献。负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赛事新闻专题报道的组织和制作。当选2006年中国电视主持人盛典——25年25人、2004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等。
扶磊
男,1970年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十年前,应陈省身先生的邀请,回国到南开数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现代代数几何和代数数论研究,在1-abic上同调论和伽罗华表示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对一类代数簇证明了Grothendieck-Serre猜想,完全证明了局部傅立叶变换理论中的Laumon-Malgrange猜想,并与同行合作深入研究了非完整L-函数、非完整指数和以及Kloosterman和,用晶体上同调论研究有限域上Calabi-Yau代数簇与其镜像之间的ζ-函数p-adic的关系,用l-adic上同调论研究了高斯和与Kloosterman和的均匀分布问题,在代数几何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篇论文在美国、瑞士等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200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李长松
男,197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武警吉林总队辽源市支队副参谋长。
从警18年,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忠实履行神圣使命,始终奋斗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先后带领官兵抓获和捕歼各类犯罪分子120余名,处置突发性事件50余起。1995年赤手空拳抓获特大犯罪团伙首犯,2005年一枪击毙特大持枪抢劫杀人犯罪嫌疑人。先后参与抢险救灾30余次。1999年8月,辽源地区遭遇特大洪灾,他带领官兵两次抢险、三战洪峰,转移被困群众30余人;2005年,辽源市中心医院特大火灾,他与战友一起救出21名被困病人,搜寻遇难者尸体23具,抢运氧气瓶101个和一大批医疗仪器,挽回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荣立一、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4次。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等。杨威
男,198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湖北省体育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作为国家体操队主力运动员,凭着对体操运动的执著追求,多年来始终虚心好学,刻苦训练,通过不懈努力,练就了过硬本领。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中,忍住伤病,处处体现一个老运动员的风范。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与队友合作,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夺得体操男子团体金牌,实现我国男子体操项目团体金牌“零”的突破,并获得体操全能比赛银牌。在2006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和第15届亚运会上,为国家夺得三枚世界锦标赛金牌和四枚亚运会金牌。在200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全能决赛中蝉联冠军,成为世界体操锦标赛104年历史上第二位卫冕男子个人全能冠军的选手,为国家、人民赢得了荣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
杨燕
女,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甘肃金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23岁时出任金昌市金川路街道金冶里社区居委会主任。积极投身于社区事业,全力帮助社区弱势群体摆脱困境,10个月时间,走遍了辖区内2000多户居民,为困难群众补办最低生活保障金,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创造性地开展社区低保、再就业服务、党建、团建、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安置、未成年人教育等工作,带领群众整治社区环境,探索建立社区流动党员联合党支部和再就业服务站,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先进单位”等。今年9月调任金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团干部、甘肃省十大杰出残疾人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汪焕兴
男,1979年5月出生,大专学历,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517车间工人。
他苦学技术,勤奋钻研,承担着东安集团高精航空产品大件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加工任务,25岁时勇夺省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床组第一名,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由一名普通的机加车工成长为数控车工岗位的佼佼者。自1999年开始,国内所有直升机关键零件——旋翼轴都是由他加工的,每年承担多项攻关任务,为我国最大吨位直升机生产、最先进新型直升机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承担的直升机动力轴项目为西方对我国的封锁技术。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每年通过技术革新为公司创造价值达1000多万元,节约200余万元。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了多名数控技术工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等。
陈爱民
男,196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福建省石狮市公安局凤里派出所所长。
从警20年来,始终扎根基层,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安工作中。在全国率先推行治安案件公开处理制度、“十店十户”联防制度、成立“治安”义工队伍、建立平安校园警务室等新举措,探索警务工作新模式。心中时刻装着百姓,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投诉”为目标,大力推行规范化、亲情化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爱民所长”和“金点子所长”。带领民警顽强拼搏、团结奋战,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239起,抓获、查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266人次,摧毁犯罪团伙136个,确保了辖区治安稳定和社会安定。石狮市凤里派出所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派出所”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等。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共产党员等。
郑久强
男,197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河北省唐钢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钢轧厂转炉车间炼钢炉长。
从事炼钢工作近20年,凭着对炼钢事业的不懈追求,扎实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炼钢经验,由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高技能的炼钢炉长。总结出“三二四”炼钢法、冶炼低合金钢“五一九”操作方法等,为唐钢首次成功冶炼出了焊条钢、气体保护焊丝钢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积极引导职工由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转变,并搞好传、帮、带,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技术素质的炼钢岗位操作人员,为唐钢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去修补炼钢炉,避免了巨大损失,被授予“唐钢功臣”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柯茜茜
女,197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浙江省农业银行温州市分行金融超市总经理。
爱岗敬业、一心奉献,把服务看作银行的生命线。先后创办“茜茜现代理财大看台”、“茜茜理财流动学校”,积极向百姓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理财知识;创新推出“欢乐家居”二手房贷款、“茜茜财智”理财新产品、直客式“任我行”汽车消费贷款、全国首家实体型基金超市,全方位满足大众金融新需求,推行18字服务法则,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理财专家。积极资助教育,当她获悉温州市盲人学校学生条件艰苦的消息时,把自己刚刚获得的奖励和部分工资捐给了学校。当获悉一女学生考上艺校父母无法让她赴读时,柯茜茜帮助小姑娘如愿以偿上了艺校。与贫困学生结对,每年定期资助10人上学。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赵广军
男,197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在今年成为街道专职社会工作者之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物管员和青年志愿者。在近10年的志愿服务生涯中,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和健康,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志愿服务,将扶贫助弱、奉献社会当做自己的职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守自己的爱心与善举,在志愿者的路上矢志不渝。先后拿出13万元积蓄帮助孤寡老人,并长期照顾66名孤寡老人;帮教边缘青少年1200多名,用自己的手机自费开通24小时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热线——“生命热线”,坚持“用心灵影响心灵,用生命挽救生命”,成功帮助200多名有自杀和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重新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其中有40多人还加入到志愿者队伍。获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广东省志愿者行动十年内最具影响力人物等。
徐本禹
男,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在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国赴津巴布韦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
2002年,还是大三学生的他就到贵州省大方县一所岩洞小学进行支教。2003年,高分考取学校公费硕士研究生后,延迟两年入学,到贵州山区继续他的支教事业。他四处奔波,为改善当地办学条件争取援助,在当地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使大水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建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网,建立红杜鹃爱心社,从2004年7月至今,先后收到捐款上千笔,金额达到100多万元;收到捐赠物资数十万件,折合金额超过500万元,笔笔有回复,件件有着落,受到了捐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参加中国赴津巴布韦志愿者服务队,继续他的志愿服务事业。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CCTV-“感动中国·2004人物”、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热迪力·阿布拉
男,1968年8月出生,维吾尔族,研究生学历,新疆阿尔曼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民营企业家,充分利用新疆自治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立足清真食品消费市场,研发生产出近200种“阿尔曼”系列产品,争创全国清真食品知名品牌。先后收购、重组并盘活两家国有企业,安置原有企业职工近500人,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所办企业为新疆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以合作等形式,在多个县市建立特色产品生产基地近5000亩,带动数万户农牧民搞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增加收入,走致富路。他致富思源,积极回报社会,为贫困民族地区捐建两所“阿尔曼小学”,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近400万元。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国光彩之星、新疆十大杰出青年等。
郭大进
男,197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立足岗位,为提高我国高速公路质量刻苦钻研,默默耕耘,成为我国路面工程检测和质量控制领域青年专家。参与研究的“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使公路快速检测效率提高了15倍以上;首创集成应用红外成像、无核实时密度测定和智能压实监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的“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给我国高速公路维修工作带来历史性“革命”,可大量节约维修费用、大幅缩短工期并减少废料垃圾。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制定严禁编造虚假试验检测数据等“五条禁令”,保证了施工质量,避免了损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
常永清
男,1972年11月出生,中专学历,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1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经历蒸汽、内燃、电力、动车组4种机型的更新换代,是我国现代列车司机的优秀代表。2005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准备工作中,刻苦学习业务知识,驾驶首列CRH2型动车组在既有线创造了时速252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圆满完成了20多次动车组试验任务。他参与编写的《动车组司机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在全国动车组司机中全面推广,成为动车组司机的作业标准和“安全宝典”;他的“动车组贴限运行法”、“一把闸零距离对标停车”、“起车快、跑点准、停车稳”等绝活在全国动车组司机中广泛推广。提速试验以来,他驾驶动车组安全行驶19万公里,正点率达到100%。获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十佳司机、2007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曾满军
男,197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第二炮兵某部技术营营长。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10年来扎根山沟,爱军精武,坚持科学带兵、知识育人,当排长带出三等功排,当连长带出标兵连队,当营长营队连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技术精湛、指挥精准、管理精细的新型高素质基层指挥员。他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导弹全武器系统的专业知识,精通全旅80%以上的岗位操作,12次参加上级比武考核11次夺冠;大胆革新导弹武器训法战法,使导弹发射测试缩时1/3;先后研制了8套模拟仿真训练器材,总结汇编了100余例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探索的“研究式教学”、“互动式考核”等组训施训方式被上级推广。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两次。获全军优秀大学生干部、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基层主官等。
董月霞
女,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
10多年来,一直从事石油地质综合评价、钻探井位部署、储量研究等工作,矢志不渝为国找油。负责、组织多项重大地质课题研究,提出南堡滩海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组织论证了南堡油田发现井老堡南1井的地质论证与地质设计。主要组织、具体研究并从事了南堡油田的勘探部署、井位论证、随钻分析及地质综合评价等油田发现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南堡油田储量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发现冀东南堡10亿吨大油田和创造“小探区、大油田”的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堡油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累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6项,合作发表专著6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获第十五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
裴春亮
男,1970年3月出生,高中学历,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主任、卫辉市春江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经饱受磨难的他从修理电器起家,发展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2005年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后,个人投资为村民安路灯、修道路、打水井、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对村里考上高中、大中专的学生,给予资助奖励,现已累计捐助39名,合计12.26万元。1999年以来,多次捐款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困难学生及家乡修路、建学校、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2006年,开工建设裴寨新村,目前个人已投入资金2150万元,计划为全村595口人、145户建设200套两层楼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已建好160套。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多方引资,发展村办企业,率领大家同走致富路。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爱心中国——中华慈善人物等。
燕君芳
女,1974年9月出生,大学学历,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筹借3万多元创办饲料产业,经过不懈奋斗,企业发展到以生产安全猪肉为目标,形成从“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产品连锁专卖”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改变传统养殖方式,通过免费办培训班、技术指导、咨询热线等形式,培训12000余人次,现场技术指导400多人次,咨询服务200多人次,带领3000多农户用科学无公害方式养猪致富,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发展,为基地、农户优惠购猪款37万元,并以高出市场价的10%~15%收购农户育肥猪,为农民免费发放产床、保育栏1000多套,价值300多万元;通过重点帮助,典型示范,共建立150多个“安全商品猪养殖基地”,协助养殖基地建立养猪协会、分会15个,为市场提供健康安全猪肉产品。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
薛正红
女,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江苏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村委会主任。
自1998年当选村委会主任以来,她将“不会带民富就不能当村干部,只顾自己富就不配当村干部,带领大家富才是好干部”作为自己的准则。不仅带头致富,而且带领群众共同奔富,免费为群众提供良种和技术,发展高效棉花种植4000亩,为村民担保贷款200多万元,新发展机械420台套,使所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机械作业专业村。兴办建筑、冷冻、机械、钢材等10多个实体,新建面积13.4万平方米的东罾新村,用较短的时间将东罾村从一个经济薄弱的村发展成为全县小康示范村。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850元,将集体经济由1998年负债62万元变成目前积累120万元,初步达到了小康标准,并被省、市、县授予“文明村”。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六佳巾帼村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