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秋实生平事迹材料
李秋实生平事迹材料
公元1999年12月29日,一个噩耗在本溪桓仁大地悄然传开。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人民医院院长、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因劳累过度骤发心脏病,倒在了县医院年终总结会议的会场上,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2岁的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要―讲―奉―献„„”
1947年,李秋实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叫高屯的小山村。4岁时,父亲因公死亡,娘俩相依为命。不幸的是,11岁那年,她身边唯一的亲人―母亲也病逝了。从此,她由一个独生女成为可怜的孤儿。孤苦伶仃的她,无奈之下来到桓仁,投奔自己的叔伯哥哥。可是,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亲戚自家尚难以饱腹,何况又多添了一张嘴。五个叔叔、姥娘家一群人,但谁家都无力抚养,只好将走投无路的她送到了位于桓仁县兰家沟的光荣院,与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和其它6个与她一样身世的孤儿一起,生活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李秋实平生最爱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这首饱含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的歌曲,强烈地抒发了孤儿出身的秋实对党的感激之情。在光荣院,她和那些孤儿们有饭吃、有衣穿,还和有父母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有学上,有书读,平时看电影和理发全都免费。光荣院当时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她:“这个小孩儿非常懂事,很要强,啥活都帮着干,经常给老人们洗头、洗衣服。”在学校,秋实以最高的票数当选为班委会成员。班主任老师却建议她担任生活委员,因为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很自立,不怕吃苦。1963年,党组织又把她保送进本溪市卫生学校,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在卫校读书期间,她加入了团组织。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都是党给的,学生时代的她曾经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誓言:“雷锋是一名孤儿,我也是一名孤儿,我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人民、交给党。”过早失去亲人的秋实,不知道自己具体是哪月哪日出生的,于是,为了表达对党的深情,她把自己的生日定为7月1日。这个日子后来她又选定为结婚的日子。
1962年,本溪县民政科颁发给她一个《本溪市烈军属优待证》。里面是这样登记的:“姓名:李秋实;属别:烈士遗孤;家庭人口:1人;住址:本溪县田师付镇。”当年,她就用这个小红本按月领取生活补贴,上面一笔笔记载着政府每月发给她的救济金额。这个已经皱裂得快散成碎片的小红本本,她纸包纸裹地精心珍藏保存了30多年。
在本溪卫生学校读书时,大家都知道秋实是个孤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十分关爱。她平时在学校住读,寒暑假就回光荣院。有一年春节,她没有回桓仁,学校全都放假了,但专门安排了一个炊事员给她做饭;有个单身的女教师还特意留下来陪着她。大年三十这天,女教师回家过除夕了。卫校党委书记把李秋实找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其他教师也都给她送来了饺子、水果和糖块等各种各样好吃的。过早过多地体验到人生艰辛和人间真情的秋实,被这些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年之后,她每当想起这些,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回到光荣院,她像个快乐的小天使一样在老人们身边跑来跑去,给寂寞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的单调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失去亲人的她,就把这里的老人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党看作是自己的再生爹娘。她看到老人们的衣服脏了,让老人换下后,抱起来就往河边跑;她看到谁手头有活,就连忙跑去帮着做。有个长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经常把大便便在裤子里。秋实要他换下裤子,可老人说啥也不肯。她硬是帮老人把裤子换下来,擦净了身子,再把拉了粪便的裤子洗干净,在火上渐渐烘干。老人感动得将脑袋蒙在了被子里,哭了。还不到20岁的秋实哄着他说“俺不是你闺女吗?”光荣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夸秋实是个“好闺女”。
1967年,李秋实从本溪卫生学校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到桓仁最偏僻的乡镇医院―八里甸子医院当医生。在那工作的三年里,她背着个医药箱,骑自行车,坐老乡的毛驴车,常常是以步代车,跑遍了那里的沟沟岔岔。在缺医少药的大山深处,她这个“赤脚医生”不仅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老乡诊治疾病,更带去了党和社会主义的温暖。老百姓都称她是“大山沟里的白衣天使”。她朴素的为人,谦和爽快的性格,使她与那些偏僻山村的老百姓相处得热热乎乎的。在乡民们心中,李秋实是个好医生,更是个贴心人、大好人!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大家庭亲,这是留在李秋实童年和少年时的深刻烙印。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党是我的再生母亲,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永远牢记您的恩情,永做您的忠实儿女,永远为您奋斗终生”。对党的敬仰和感激,使她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的组织,成为它的先进的一员。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依照党员的标准,争取着早日入党。1972年,这个崇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她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这时起,她将从前对党报恩的的朴素感情,已默默转化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入党时的庄严誓言。
在八里甸子医院工作了三年后,李秋实被调到当地医疗设备及水平还较为落后的县人民医院。这时,她深感自己在卫校中专学到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于是,她一边发奋钻研业务,一边寻找进修学习的机会,哪怕是短期培训,她也格外珍视。1971年,她被选派到本钢总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回来,成为桓仁县人民医院有史以来第一名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县医院以她为主正式成立了耳鼻喉科,从而结束了桓仁地区无耳喉专业诊治的历史。
地处山区的医院,经常会遇到异物进入气管的婴幼儿患者,受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所限,患者只好被迫转到省或市医院治疗。但是,对于这种危急情况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有时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在转院的途中发生意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秋实,暗暗发誓一定要攻克气管异物紧急症状处理这道难关。而处理这种病例一般需要做气管切开手术。为了尽快掌握这个技术,她查阅了大量的专业资料,自己掏钱购置了一些有关动物标本,一次次模拟演练。功夫不负苦心的李秋实,终于成功地掌握了气管切开术。相继有两名气管进入异物的孩子被李秋实果断地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后,他们才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看着永远留在孩子脖子上的刀疤,李秋实又感到很遗憾。如果不开刀也能取出异物多好啊!那样既没有难看的刀口,又使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
197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秋实从转诊回来的病人那里听到了沈阳医大几位名医的名字。虽然素不相识,但对医疗知识的渴求和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急切,使她大胆地给医大的名家写信,一封杳无音讯,再去一封,又再写一封„„一连数封从大山里发出的来信,终于打动了沈阳医大的专家们,他们破例接纳了只有中专文化的这个山村医生来省里进修。李秋实非常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学习和工作。别人嫌累嫌脏嫌麻烦的事她抢着去做,别人管5张床,她负责11张床,每遇上有耳鼻喉等疑难杂症的手术,她都抢着去做助手。她格外珍惜在大医院里的煅炼实践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有一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秋实主刀做了一例气管切开手术。娴熟的技术、专业的手法令这所全国闻名的大医院的专家和教授不禁感到很惊讶。从此,她在医大里如鱼得水,许多著名的专家和教授都乐于悉心辅导她,李秋实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按规定,只有进修一年才有资格加评优,李秋实只进修半年就被评为医大的优秀进修生。刻苦钻研的秋实,也从一个普通的卫校毕业生,成为耳鼻喉专业的副主任医师和桓仁地区耳鼻喉诊治的技术权威。
1974年7月1日,28岁的她与同自己志同道合的王志成结为夫妇。丈夫王志成多年以后还常想起他们确定恋爱关系后,秋实第一次把他领回自己的“娘家”―桓仁县敬老院时的情景。尽管王志成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很惊诧。那是怎样的“家”啊!一群垂暮之年的老人,一个个病弱的生命,空气中泛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李秋实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在未婚夫王志成的的注视下,神色自如地给这个抠抠耳朵、剪剪指甲,给那个抓会儿虱子,不一会儿又给别的老人擦起了大便„„这个善良朴实的姑娘深深地打动了王志成的心。
结婚前,他们只给王志成远在阜新他本乡的父母写了一封短信,但随即就双双踏进了家门,搞得两位老人一点准备都没有。李秋实管公婆叫了声“爸”、“妈”,她就成了王家的儿媳妇了。小住7天后,小夫妻俩便回到了桓仁。
1975年,快做母亲的李秋实临产前来到阜新婆婆家。女儿王悦出生后才一个多月,她就果断决定断奶,将孩子公婆照看。亲友们都指责她“才50多天的孩子,你可真舍得。”“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秋实何尝不爱自己的女儿呵!但在她的心目中,事业永远高于一切。她给女儿吃完最后一口奶后,便头也不回,连夜乘车赶回了桓仁,回到她挚爱的工作岗位上。孩子一“扔”就是7年!这7年,她们母女只匆匆见上几回面。桓仁到阜新,并不太遥远,但她实在抽不出闲暇时间去看看想得揪心的女儿。实在太想了,就把随时带在身上的孩子的小照片拿出来看两眼,偷偷抹把泪就放下。有一回,她正好到锦县参加全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会议。这里离阜新很近,组织上特意批准她在会议结束后顺便去看看孩子。可她急着回县里落实省会议精神,开完会就立即赶回了桓仁。
7年的母爱空白,使女儿王悦对她的感情非常生疏,偶尔见到一回妈妈,也躲得远远的。她留给女儿幼时的记忆也是照片上的妈妈是穿白大褂的大夫。以至有一次跟爷爷回桓仁,在街上遇见了穿白大褂的就喊“妈妈”。等真的见到妈妈,又陌生得连跟妈妈一起睡都不肯。女儿7岁以后才到桓仁,正式与父母一起生活。但在女儿“公布”的家庭排名中,奶奶名列第一,爸爸第二,妈妈排在了最后„„
李秋实的丈夫王志成是60年代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的大学生,有知识,懂专业。曾担任过桓仁县药检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对药理颇有研究。凭他的药学专业,完全可以发财致富,使全家过上另一种生活。但李秋实的品格和价值观念也无形中影响了他。夫妇俩都淡泊名利,甘于平常,却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他也一次次随秋实到敬老院去探望老人,秋实诊病,他就负责上山采药;过年时,他们全家都到光荣院与老人共度除夕。妻子将流浪在社会上的一个弃儿领回家中,他就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煮饭熬汤、洗洗涮涮,甘当“家庭妇男”。
王志成最引以为荣的是秋实走后,总有人对他说:“你媳妇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李秋实始终牢记这一点。她曾说过:“我是桓仁人民养大的,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们。”
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光有副热心肠不行,还必须有高超过硬的医术。为此,她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虚心地向医学权威请教。每次在京进修期间,她的身边总时常跟着一群操东北乡村口音的患者。她像个“义务导诊员”一样,一会儿领这个上耳鼻喉科,一会儿就将那个送进病房,替这些离开她就辨不清医院方向的老乡一次次求那些教授诊病。桓仁人干脆当她是“桓仁驻京办事处”的“负责人”,谁进京看病什么的,准能想到她。在大市场卖鱼的有个叫邱淑珍的大娘,在喉咙里面长了一块息肉,难受得说不出话来。到县医院来看,一时难以治好。医院的人告诉邱大娘:“你快去医大,李院长在那进修呢”。邱大娘到北京后,在李秋实的精心安排下得到了及时医治。
1973年7月29日中午,桓仁雅河乡荒沟甸子村的朝鲜族小姑娘金花,不慎将一颗芸豆粒卡在了气管里。憋得她嘴唇青紫,呼吸十分困难。李秋实饭都没吃就赶到医院,但由于芸豆粒卡得太深,专用仪器也取不出来,转诊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做气管切开手术。可此前这类手术李秋实还从未做过,只在动物的器官上做过多次试验练习。为了孩子的生命,她已顾不得自己如果手术失败,可能将影响她一生的行医声誉。这些她来不及去考虑,在外科的同志帮忙配合下,手术终于成功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听说这件事后,还编演了一段评书,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85年,李秋实由于长期工作劳累患上了乙肝。她只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就又去上班了。像平时一样,忙完一周的工作,星期日还要出半天义务诊。用她身边同事的话说:“李大夫有看病的瘾。无论做医生,还是当院长,她走到哪里,听诊器和耳镜就带到哪里。”走到哪里,都会围上来一群认识不认识的老百姓,向她咨询这打听那。在她的身体还尚未恢复期间,有一天晚上,从桓仁铅矿转来一个叫咸海冒的喉梗阻小患者,呼吸十分困难,随时都有憋死的危险,焦急万分的家属见到李秋实大夫像见到了救星一样。秋实抱病守在这个孩子的身边,一边实施抢救治疗一边密切观察,整整一夜,正患乙肝的李秋实一眼未闭。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了,她刚有好转的病情却加重了,转氨酶一下超过了300多单位。
以前桓仁县医院没有ct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患者到外地诊查都得花三、五百元雇车去,不算治疗,仅路途往返就得一千多元。昂贵的花费使本来就忧心忡忡的重患本人及家属更加感到雪上加霜。李秋实以自己多次出席省、市党代会和人代会,以及1十余次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全国卫生系统表彰的特殊身份,一次次跑市里、上省里,多次提议案打报告,争取一切可能为山区人民解决急需的ct仪器。当她拒绝对方开口就几十万的巨额回扣,拒绝去日本考察的“优惠”条件,以最低廉的价格购进那台ct机“落户”县医院后,秋实的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后,她又多方筹措资金,为医院购置了彩超、血磁治疗仪、高压氧仓等设备,大大提高了这个县医院的科学诊治水平,极大地方便了山区患者。目前,这个医院已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
为人民服务,孤儿出身的李秋实对这句话牢记在心。她常对医院的职工讲:“我们是人民医院,不是‘人民币医院’。老百姓生活多困难哪!他们手中的钱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挣来的。办医院,眼睛不要盯着老百姓的钱包,而要帮着他们解除病痛。”她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方案:中层干部实行职务聘任;热点和重点岗位实行竞聘;新上岗职工实行合同聘任;并狠狠整治了收患者礼物和吃请风。她还根据山区群众的生活特点制定作息时间,取消节假日和双休日,严禁“红包”,365日天天开诊。义务导诊、家庭病房,送药上门、定期议诊等措施,极大地方便了山乡群众。良好的医德医风,使桓仁县人民医院真正成为桓仁广大群众心目中的“人民医院”。
医院的退休职工吴大爷没有亲人,退休后没有去处。李秋实就安排他住在医院,丈夫的衣服她也来拿来给老人穿,平时家里吃啥她上班时都给老人捎上一口;老人生虱子的衬衣她下班拿回家烫洗;吴大爷有病,从小失去双亲的她以女儿般的情怀跑前跑后,有时甚至把丈夫从家里叫来护理老人。那天早晨,李秋实上班给吴大爷带了一饭盒饺子,却发现老人已经去世了。她又大包大揽地包办了吴大爷的丧事。
她一次次把自己的钱慷慨地给家中有急事的同志送去,一次次掏钱为大山里生活困难的患者付药费。女儿王悦结婚时,好多人都想趁此机会偿还一下欠李院长的人情,但是,她跟谁也没打招呼,悄悄地在异地阜新把女儿的婚事就办了。过后有人送去礼钱,也都被她全都一一退还给本人。县医院职工王兴凤和马丰年是对夫妇,有一年王兴凤患肾结石到外地看病时,李秋实将身上的180元钱硬塞给他们。王悦生孩子时,王兴凤送去了一封恭喜李秋实当姥姥的信,信中夹了200元钱。没想到,李秋实也用一封信夹着这200元钱退给王兴凤,信上写着:“好同志,信收下,深情收下;钱退回。”
待患如亲的李秋实,经常会有老乡给她送山鸡山货等东西,她从来都不肯收下。有一回勉强收下了一袋子辣椒面,还到市场买了一筐梨让老乡带回去。就在她去世的前两天,还有人遇到一个农村老汉蹲在西关市场卖野鸡,价格便宜得惊人。问他为什么卖这么贱?实在的老乡实打实地说,这对野鸡本来是送给李秋实院长,感谢她救命之恩的,可她说啥也不肯收下,老人为了赶紧回家,只好便宜点尽快把野鸡卖了。
她的丈夫到医院做彩超检查,要照规定交钱;女儿怀孕后来医院做b超检查,同样依照规定交钱;她心脏不好做动态监控心电图,也严格按规定交了200元钱。女婿到沈阳买家俱,用了一次医院的车,她按照规定交付了油钱。她家原住县医院的职工住宅,后来因动迁,搬到较偏远的一处小平房。县委考虑到她是省市劳动模范,责成财政拿出一万元做补贴,给她调了一个50平米的双室住房,这套普通的房子她一直住到去世。县里专门批给她的购房款,也都被她分给了住房困难的职工。
每年大年三十,她不是回敬老院,就准保是到单位陪值班人员一起度过。除夕夜里,她在电话中分别给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劳动模范拜年,向他们送去诚挚的祝福,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去团圆。医院职工的孩子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她出差时总不忘顺路去看望一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工作,为家长争光,为县医院和家乡桓仁争光。
孤苦的身世,使李秋实格外同情那些生活缺少温暖和爱护的人们,不论贫富贵贱,她都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关爱他们„„
1985年的春节前夕,李秋实偶然遇到了一个到处流浪,曾5次被送进收留所的小女孩。那年,这个孩子才9岁,跟自己的女儿王悦差不多一般大小。李秋实把她领回了自己的家,给她洗澡,穿干净的衣服,每天跟王悦一起上学、放学,同样接受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这个孩子原本姓李,小小年纪却自作主张,改名叫王星,意同“王悦”为姐妹俩,她似乎已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一天,这个孩子发自内心地跟李秋实阿姨叫了一声:“妈―”!半年多过去了,这个孩子的母亲被李秋实的精神打动了,主动来把孩子领回了家。
1985年,15岁的兰岩松成了孤儿。他的母亲因煤气中毒去世了。妈妈在世时,娘俩就没少受到李秋实阿姨的接济和照料,几件衣服、三五元钱或一袋玉米面。失去母亲后,他在李姨那里得到了很多母亲般的关爱。没了娘的兰岩松不肯再去念书,整天在外面疯跑。一天晚上,跑累了也跑饿了的他回到家时,一进门就看见李姨坐在炕上,正捧着那口漏锅掉泪呢。李秋实见兰岩松回来了,塞给他50元钱,给他留下好吃的,又再三叮嘱他千万别在外面惹祸,这才往家走。
可是,兰岩松还是闯了祸。李秋实在沈阳“医大”进修那段时间,他因打架被送进了少管所。李秋实听说后马上赶去看他,一见面,她抱着兰岩松就哭了。于是一封封鼓励他积极改造、做好人务正业的信寄到少管所,一些好吃的东西和零用钱李秋实也不时寄来。当他出来后,李秋实又到处求人说好话,把他安排在医院做临时工,后来又转为正式工作。
1987年,家住雅河的赵振新患了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长了个碗口那么大的包,疼得整天叫唤。李秋实看到后,对她的母亲说:“如果不马上治会并发脑膜炎,危及生命。”赵振新的母亲一听,不由为难地说:“我带的300元钱还都是借的,交押金都不够”。李秋实二话没说,拉着她的手用自己的钱为孩子办了住院手续,又端来吃的。住院第二天,赵振新的脓包就破了,绿色的脓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味,病房的人都捂着鼻子跑出来了,连她的妈妈也熏得跑了出去。护士们擦几下就跑到卫生间哇哇呕吐起来。赵振新伤心得哭了。李秋实进来后,一边安慰她“脓包破了就好了”,一边仔细耐心地给她擦脓水,忙了足足半小时才算擦净,累得李秋实满头大汗。感动得赵振新激动地说:“李姨,你比我妈还好”!此后,李秋实又从家中拿来一大包衣服和新买的一套衣服送给将出院回家的小振新。那年秋天,省医大的专家来桓仁临时坐诊指导,秋实专门请人捎信让赵振新快过来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可赵振新的妈妈心里又惦记着秋收的事,秋实就对她说:“你先回去吧,我来照顾她”。于是,她又成了陪护。白天一日三餐,晚上她还要陪到深夜才回家。病好后的赵振新,日夜思念李阿姨,隔三差五就往县城跑。翻过几座岭,再过一条江,黄胶鞋都走破了。李秋实心疼得马上给她买了双新鞋。她母亲常常红着眼圈说:“治病的钱都是李大夫拿的,你可不要忘了恩人哪!”
已长大成家的赵振新,日子过得很好。她为了报答李秋实的恩情,花200元钱买了条18k金项链,要送给李秋实。她多次怀揣着项链来到李秋实的面前,都没敢拿出来。她几次诚恳地来请李院长到自己家里去住几天,李秋实总说:“我太忙了,真的没时间啊”。她还想与李院长照相,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李院长匆匆就走了,闻讯赶来的赵振新哭着说:“李姨啊,我几天没来看你,你就走了。你救治的患者成千上万,每人给你一口气,也能让你活下去呀„„”为了了却从前的那个愿望,她捧着李秋实的遗像照了一张令人心碎的合影。
一个她尽心竭力抢救过来的患者来到李秋实的灵前,扑通跪在地上,这个七尺男儿望着秋实的遗像哭着说:“我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李大姐,我今天给你磕三个响头!”他那80多岁的老父亲听说秋实去世的噩耗后,执意要去参加追悼会,被家人硬给拦住。老人实在拗不过了,慢慢站起身来,面朝县医院的方向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秋实去世后,有的患者在大年三十晚上,将煮好后捞出的第一盘饺子和所有的好菜摆在秋实墓地的方向,全家人向那个方向流着泪鞠了三个躬。光荣院里几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棍,互相搀扶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秋实的灵前,看着秋实遗像上那大家熟悉的笑容,几个老人泣不成声:“秋实啊,你不是说过要给我们养老送终吗?为什么你先走了啊?”„„
绵绵的泪水,深深的思念,表达不尽桓仁大山里的人民对李秋实院长的无尽的怀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将“行医为人谋福,廉洁为己求乐”做为一生座右铭的李秋实,生前深受人民的拥戴,死后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桓仁的一个诗人在《怀念李秋实》一诗中这样写道:“你用言行详尽诠释了/党性的含义/想一想你的名字/泪水就准备出发/私心就不敢抬头/精神就拔节长大/活着时该怎样做人/离去时该留下什么/在怀念你的日子/人们在重新列解/不能草率交卷的/这份古今难题。”
李秋实工作了30年并在那殉职的桓仁县人民医院,如今已改名为桓仁县秋实医院。20xx年6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授予李秋实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省委书记闻世震(时任)在讲话中说:“李秋实同志的精神永在,风范长存,模范事迹将永励后人”
第二篇:李林森(生平事迹)
人物简介
李林森(1969.09—2011.07),男,1969年9月生,汉族,四川宣汉县人,大学文化,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入党,曾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2011年7月31日,因病去世,享年42岁。
李林森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事迹经新华社报道后,2011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请系
[统总结并广泛宣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人物生平
1989年9月—1991年9月,西南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 1991年9月—1994年1月,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
1994年1月—1999年7月,宣汉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其间: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下派任宣汉县五宝乡九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5月任宣汉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副科长;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参加四川省委二党校法律本科函授学习毕业);
1999年7月—2002年7月,宣汉县三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2002年7月—2004年2月,宣汉县东林乡党委书记;
2004年2月—2004年10月,宣汉县五宝镇党委书记;
2004年10月—2006年2月,宣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宣汉县五宝镇党委书记;
2006年2月—2006年11月,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6年11月,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2011年7月31日,因病不幸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去世。人物事迹
2004年9月5日,持续特大暴雨洪灾导致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突发特大山体滑坡,位于前河上游的五宝镇数万群众面临着奔涌洪水围困的险境。
灾情发生后,时任五宝镇党委书记的李林森火速组织9个应急分队,分赴8个村、1个居委会,冒着生命危险紧急转移群众。经过10多个小时的生命大搜救,两万多名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全镇无一人伤亡。
洪水未退,公路被淹。此后数日,五宝场镇完全成了一座孤岛,许多群众什么都没有了。
在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面前,李林森沉着应对,昼夜奋战。灾后不到四个月,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
如今,群众心目中的“救命书记”李林森,被表彰为“四川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他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巡回宣讲。
2007年初春,达州市委把村级党组织换届试点任务交给万源。曾经在3个乡镇当过“一把手”的李林森,经过深入调研,大胆实施了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四评村官”模式,让沉寂的大山焕发了活力,并得到上级认可在全省、全国推广。
“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
李林森常说:“选人用人是党委的最大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和群众是否真正满意。”“组织部是一个渡人的梯子,组织部长就是要把人才选准用好。”他旗帜鲜明地践行着“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紫溪乡地处川陕渝交界处,每年10月开始大雪封山,次年4月才冰消雪融。乡党委书记王承兴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15年。2010年,万源市委调整干部,李林森提名王承兴调任万源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比他资格老、功劳大的党委书记都没安排这么好,王承兴凭啥?李林森一改平时的温和:“谁能够坚持在全市最艰苦的乡镇工作15年?王承兴在紫溪当了7年乡长、8年党委书记,家里父母长期患病,娃娃念书没人照顾,却从没向组织喊苦喊累,没提过任何要求,谁能做到?!”
2007年乡镇人事调整,在组织部工作的徐世和被提名推荐为乡镇党委书记人选。大家都以为他会安排到条件较好的乡镇,结果却安排到“八大高寒山区乡”之一的堰塘乡。李林森找徐世和谈心:“组织部的干部用在什么地方,大家都很关注。把你安排到偏远乡镇,可以使你得到更好的锻炼。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干部,好好工作,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为组织部争光!”徐世和愉快地奔赴新的岗位,并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更加理解了李林森的良苦用心,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好领导、好兄长。
李林森任组织部长以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直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得到妥善安排,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被选拔到合适岗位上。
“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
“歪门邪道少来!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在有些人眼中,组织部长有权,更不会差钱,而李林森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009年12月,得知万源市委要调整干部,乡党委副书记的张某多次借向李林森汇报工作的机会送钱送物,希望得到提拔,都遭到李林森严厉拒绝和批评:“歪门邪道你少来!只要你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春节来临,张某又跑到李林森宣汉县的老家去“拜年”,结果连门也没让他进。
2011年2月底,一位“老部下”得知李林森在家养病,专程上门看望。看到李林森日渐消瘦,脸色憔悴,“老部下”心如刀绞。临别时,眼含泪水,悄悄把1000元钱塞给李林森的母亲,托老人家给买点营养品。“收回去!不然,看我怎么处理你!”李林森发现了,急得从沙发上站起来,脸涨得通红。“老领导,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能来看我,我精神就好多了!拿钱的话,以后就别来我家了!”面对一脸真诚的“老部下”,李林森依然严词拒绝了。
李林森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011年7月,重庆大坪医院重症监护室,李林森双目紧闭,面色蜡黄地昏睡在病床上,到万源工作以来,长年累月熬更守夜地工作,李林森的身体过度透支,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李林森拖着重病之躯坚持工作了1年零9个月。
2011年7月31日,听妻子念完达州市“两会”新闻的李林森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第三篇:观李自建生平事迹视频有感
周五晚观看了李自建的视频,视频讲述了李自健,也展示了李自健的作品。
在三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中,李自健始终执着于朴实真诚的艺术追求。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淳朴坚毅的人格特质,深厚坚实的艺术功底以及近年来佛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的绘画呈现出一种自然纯朴,真实动人的艺术风韵。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李自建的母亲与兄弟姐妹给予他的爱,让他有机会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深深的爱上了了绘画,即使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他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懈地努力自学并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小小年纪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上小学时,因父亲问题,被人歧视.他成绩优异,学雷锋,做好事也得不到应有肯定.他扛过大包,挑过沙土,拉过沙船,抡过大锤,修过铁路,但从未放弃理想.他渴望进入艺术殿堂学习深造,但几次被拒之门外.他没有气馁,反而鼓励自己,加倍的自学.他从沙船上的纤绳,到艰苦的湘黔铁路工地,到那破烂不堪的小工厂,一路走来,在执着追求艺术之路上,不离不弃,苦苦思索。
一组《乡土系列》的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画家用毫无敛持的画风,表达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对人性淳朴自然地赞美,而后面的《红花被系列》和《母女系列》,画家把对人性的爱和对家无限的眷恋,用一副副的画面展现出来,淳朴自然,感人至深。那一副副画作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又想起了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们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美好瞬间,会定格成我们记忆中美好永恒的画面。
我想李自建画家一定是一位充满着爱心,对生活和艺术饱含激情的人。在之后的画作《流浪人系列》、《美国女孩系列》、《西藏系列》、《蒙古系列》、《南亚风情系列》中,让我感到画家的画作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不分种族与时代,诉说着一幕幕感人的情境。李自建的绘画,无论是对社会的描写或是家庭生活的表现,都能唤起一股庞大动人的力量,并超出了他的画面与主题。
画家李自健有一幅很有名的作品《南京大屠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面对这样的残酷和苦难,但是每一个看过的人都应该记住,因为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副画作和其它的画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明白和平幸福的生活多么可贵。
画家在他的画布中所显现的,是一种直接叙述的风格,陈述作品于周边世界与观赏者的关系,画家也企图表现人类童真时代的向往,虽然这些都是独特的中国人文景像,但是它们却以含蓄的手法承载了庞大的人性与爱的密码,深刻地吸引观众的眼睛,也震撼他们的心灵深处。
画家李自健执著地以其内在的热情感应这个世界,他是那么直接地体验生活和溶入自然,以极富感染力的直觉去表现人类的体验,并与我们分享他的感受。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精神方面文明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艺术的最高主题。
画家李自健的绘画感动了世界各地一百五十万人的心灵,而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观看完后,激发了我对今后人生的追求,让我真正意识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自己梦想,为梦想而奋斗吧。大学,不能任性的挥霍青春!
第四篇:优秀医生--李秋实生平事迹材料
优秀医生--李秋实生平事迹材料
公元1999年12月29日,一个噩耗在本溪桓仁大地悄然传开。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人民医院院长、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因劳累过度骤发心脏病,倒在了县医院年终总结会议的会场上,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2岁的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要―讲―奉―献……”
1947年,李秋实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叫高屯的小山村
。4岁时,父亲因公死亡,娘俩相依为命。不幸的是,11岁那年,她身边唯一的亲人―母亲也病逝了。从此,她由一个独生女成为可怜的孤儿。孤苦伶仃的她,无奈之下来到桓仁,投奔自己的叔伯哥哥。可是,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亲戚自家尚难以饱腹,何况又多添了一张嘴。五个叔叔、姥娘家一群人,但谁家都无力抚养,只好将走投无路的她送到了位于桓仁县兰家沟的光荣院,与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和其它6个与她一样身世的孤儿一起,生活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李秋实平生最爱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这首饱含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的歌曲,强烈地抒发了孤儿出身的秋实对党的感激之情。在光荣院,她和那些孤儿们有饭吃、有衣穿,还和有父母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有学上,有书读,平时看电影和理发全都免费。光荣院当时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她:“这个小孩儿非常懂事,很要强,啥活都帮着干,经常给老人们洗头、洗衣服。”在学校,秋实以最高的票数当选为班委会成员。班主任老师却建议她担任生活委员,因为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很自立,不怕吃苦。1963年,党组织又把她保送进本溪市卫生学校,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在卫校读书期间,她加入了团组织。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都是党给的,学生时代的她曾经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誓言:“雷锋是一名孤儿,我也是一名孤儿,我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人民、交给党。”过早失去亲人的秋实,不知道自己具体是哪月哪日出生的,于是,为了表达对党的深情,她把自己的生日定为7月1日。这个日子后来她又选定为结婚的日子。
1962年,本溪县民政科颁发给她一个《本溪市烈军属优待证》。里面是这样登记的:“姓名:李秋实;属别:烈士遗孤;家庭人口:1人;住址:本溪县田师付镇。”当年,她就用这个小红本按月领取生活补贴,上面一笔笔记载着政府每月发给她的救济金额。这个已经皱裂得快散成碎片的小红本本,她纸包纸裹地精心珍藏保存了30多年。
在本溪卫生学校读书时,大家都知道秋实是个孤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十分关爱。她平时在学校住读,寒暑假就回光荣院。有一年春节,她没有回桓仁,学校全都放假了,但专门安排了一个炊事员给她做饭;有个单身的女教师还特意留下来陪着她。大年三十这天,女教师回家过除夕了。卫校党委书记把李秋实找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其他教师也都给她送来了饺子、水果和糖块等各种各样好吃的。过早过多地体验到人生艰辛和人间真情的秋实,被这些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年之后,她每当想起这些,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回到光荣院,她像个快乐的小天使一样在老人们身边跑来跑去,给寂寞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的单调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失去亲人的她,就把这里的老人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党看作是自己的再生爹娘。她看到老人们的衣服脏了,让老人换下后,抱起来就往河边跑;她看到谁手头有活,就连忙跑去帮着做。有个长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经常把大便便在裤子里。秋实要他换下裤子,可老人说啥也不肯。她硬是帮老人把裤子换下来,擦净了身子,再把拉了粪便的裤子洗干净,在火上渐渐烘干。老人感动得将脑袋蒙在了被子里,哭了。还不到20岁的秋实哄着他说“俺不是你闺女吗?”光荣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夸秋实是个“好闺女”。
1967年,李秋实从本溪卫生学校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到桓仁最偏僻的乡镇医院―八里甸子医院当医生。在那工作的三年里,她背着个医药箱,骑自行车,坐老乡的毛驴车,常常是以步代车,跑遍了那里的沟沟岔岔。在缺医少药的大山深处,她这个“赤脚医生”不仅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老乡诊治疾病,更带去了党和社会主义的温暖。老百姓都称她是“大山沟里的白衣天使”。她朴素的为人,谦和爽快的性格,使她与那些偏僻山村的老百姓相处得热热乎乎的。在乡民们心中,李秋实是个好医生,更是个贴心人、大好人!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大家庭亲,这是留在李秋实童年和少年时的深刻烙印。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党是我的再生母亲,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永远牢记您的恩情,永做您的忠实儿女,永远为您奋斗终生”。对党的敬仰和感激,使她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的组织,成为它的先进的一员。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依照党员的标准,争取着早日入党。1972年,这个崇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她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这时起,她将从前对党报恩的的朴素感情,12全文查看
第五篇:《秋实》作文
姓名: 彭乃奎
电话:***
工作单位: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64300
(河南省息县一高12月月考作文题)阅读下面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秋实》是一首寓意型诗歌,审题的关键是把我这首诗歌的寓意,即秋实沉思的蕴含意义。改作文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构思:
(1)果实感谢“风吹雨打”给了自己成熟的筋骨,表明果实能够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能把困难挫折当做自己成长、成熟的必要性。
(2)果实在沉思的过程中,感谢“光照日晒”成就了自己的隽秀,表现出一种感恩的情
怀。
(3)秋天果实成熟了,他没有炫耀自己取得的骄人成果,而是默想自己是怎样变得成熟
起来的,这表明了果实的谦逊之美。
【学生佳作】
成功的前奏曲
三(11)班 温志勇
“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听着五月天的《倔强》,回想起过去的我,不禁自问:我是这样的吗?
成熟的果实没有自我陶醉,而是感谢风吹雨打和光照日晒,因为是风使它没有霉烂枝头,是雨使它没有枯落山沟,是光使其拥有醒目的光芒,是热使其拥有饱满的精神。果实尚且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我们通往成功路上的坎坷和磨难呢?
曾经的我也成功过:没命地听歌,拼命地嘶吼,直到声音嘶哑;激情地看教程,疯狂地打台球,风雨无阻;打乒乓球直到精疲力竭,直到凌晨仍在继续„„取得了这种种方面的成功,如果不是那些流过的汗水,我能成功吗?然而,在面对高考时,我失败了!
“我曾怀疑我,走在沙漠中,从不结果,无论种什么梦,才张开翅膀,风却变沉默,习惯伤痛能不能算收获„„”《海阔天空》中无助的音律飘在我的耳际,而我是这样的吗?无
人回答,只是有你那无助的旋律还在继续:“终于发现,真的有绿洲,每把汗流了,生命变得厚重,走出沮丧才看见新宇宙。”是啊,走出失败的阴霾,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沉默与倒下只是弱者的表现,而我绝不能站在此行列,我要成功!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于是,我选择了复读。
“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旋律陡转,变得奋然激昂,如怒涛激流不止,冲散我心中最后一丝顾忌,坚定着我向前的信念,重新面对伤痛。我心坚定,直步向前!
“凌晨的窗口,失眠整夜以后,看着黎明,从云里抬起了头,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自信的音符在我脑海中萦绕,激发着我全身的细胞。我相信,我的明天也将会同阳光一样灿烂!
“海阔天空,狂风暴雨以后,转过头,对旧辛酸一笑而过,最懂我的人,谢谢一路默默地陪我,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说。看未来一步步来了„„”曲终,充满了会心的笑意。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是失败让我更加懂得了成功,感谢一路的坎坷和磨难。我仍在敲打着音符,奏响成功的前奏曲,而成功,已悄然降临„„
【疯狂点击】“成功前奏曲”标题醒目而新颖,自然而然的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文章以歌词串联起来,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匠心独运。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够把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来,确实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细心人。
困境造就成功
三(11)班 付娜
若无烈火的焚烧,何以有石头的清白和坚硬;若无刺骨的寒冷,何以有梅花的傲雪绽放,一支独香;若无茧的沉痛包裹,何以有蝶今日的花丛觅飞;若无蚌的反复磨砺,何以有沙粒今日的璀璨。
纵然观之,若无恶劣环境的摧蚀,怎会有日后的耀眼成就。
十九载俘一日还的苏武,面对单于的百般折磨,他没有低头,仍保持大汉朝臣子的威严。困境使苏武的信念更坚定,困境使苏武更懂得生存的价值,于是他做到了。于十九年之后再返大汉,成为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使者,他名字也在中国历史长卷中永垂不朽。
苏武的美名得益于他在困境中不低头,不退缩。若无这些困境,他或许因知识汉朝的小官员而早已被风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虽身残但志不残,他用巨笔表达出人生的真谛,他就是史铁生。面对身体的残缺,史铁生并没有颓废,而是由此感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即人生贵在有价值,而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他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在精神世界里寻找依托,终成就辉煌人生。
史铁生的成功也在于于困难之中磨练自我,使心志更坚,信念更强。每个人都不喜欢困境,但困境却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史铁生证明了这一点。
不但人因困境而成功,自然界万物均需困境。熊熊烈火造就凤凰的再次重生,天地捕杀造就非洲豹的勇猛和迅速,生存需要在就海上杀手“大白鲨”的强悍和威力。
困境是成功者无限的荣耀。古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就是此道理。风吹雨打造就果实的成熟,使其变得更筋骨和俊秀。同样,我们的成长也需要困境,生活的困境使我们更加勇敢、自信。
总之,成功背后隐藏着无数困境,困境之中蕴含无数泪水和汗水。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曲折折,随时都有障碍。也正是这些困境才使我们的步伐更坚定,前途更光明。
【疯狂点击】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本文开头以自然生活现象入笔,并以排比句式表
达,文采飞扬而又气势恢宏,从而提出论点,即困境造就成功。在选材上,作者选用苏武和史铁生,典型而有力,再联系到自然界的凤凰、非洲豹额大白鲨,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结尾回归到材料,重申论点,全文结构完整,一气呵成。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精炼而准确,不愧为考场作文的佳作。
路途虽远,感恩相伴
三(12)班 徐蓝天
如今行走在时间的刻度上,我心悲戚欢喜,不管有多颠沛,经过多少辛苦,心中的感激足以抵过一切,感恩上苍许我降临于世上,感谢它用漫长的时间梯度见证了我的成长,感谢它见证了我的人生因感恩而完满。
人生伊始,感谢父母将我带到这个世界,让我有了光与影、色与声、行与识的感知,让我懂得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的价值,让我懂得平和、善良、纯真的美好。他们用爱汇成的一泓碧波浸润我,是我享受到恩宠的甜蜜,使我对生活拥有善男信女匍匐在庙宇前的虔诚,使我如同麦子般对着太阳热烈地拔节生长。人生伊始,我看到的世界温暖、安泰、祥和。
青春伊始,感谢老师将我引领探知新知的世界,让我得知昆虫振翅、葵盘落籽的真切;让我有了春秋转徙,人生即逝的感伤;有了人生苦短,不留名必会遗憾终生的斗志。我如蛰伏在山坳的蚱蜢,对“新绿”有近乎痴狂的向往,对知识有近乎贪婪的索求。青春伊始,我看到的世界新鲜、怅惘、激烈。
所行之路,感谢曲折代替了一马平川,让我轻浮的脚步变得稳健;感谢沟壑代替了平坦让我枯燥的旅途变成灵动的蹁跹;感谢狂风代替了轻拂,让我柔弱的身躯变得磐石般坚定;感谢荆棘代替了埋没脚踝的芳草,让我的前进获得所向披靡的力量。坎坷是一双耐穿的鞋,艰险是一枚闪亮的奖章,我有不可取代不可动摇的信仰,全世界都会为我唱响凯歌。所行之路,我看到的世界坚强、壮阔、勇往。
前途迷茫,感谢它使我已有了成熟的心智,向往天神击响太阳的金黄美妙,热恋月光的澄碧浑圆,大野的寂寂,河流无翅飞翔的狂野。未来的路在自已脚下,靠自己的力量把它踏得铿锵;未来的花在不远的曼妙之处,靠自己的力量把最美的一朵采撷。我看到未来的世界神秘、奢美、奇幻。
记忆是过往的记录,未来是现在的幻象,未来的路途是我的罗盘指不到的地方,我唯一可做的是把感恩带在身旁。
【疯狂点击】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从自己人生伊始到青春,回顾所行之路,以及展望未来之路,作者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主题鲜明而突出,结构清晰而完整,扣题紧密。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优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