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粮大户事迹(张公胜) - 副本
种好粮食,勤劳致富--张公胜先进事迹
张公胜,43岁,咸安区官埠桥镇村民,现年43岁。在国家政策支持、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仅用三年时间成为该区域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手。2014年种植面积达342亩,年产量约160吨,实现净利润35万元,为该区域的提供劳动岗位5个,帮助贫困家庭10余户。此业绩不仅带动了周围村民的种粮热情,也通过自己开荒种田展示了农田高效利用的丰厚效益,2014年受到政府多次表彰!
一、抓规模生产,荒田再开垦,提高土地利用率
张公胜自务农后,清楚地看到,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特色倒租”现象不断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不少耕地已出现瘦脊、荒芜不良迹象,他很心痛,于是2011年便试着租赁本村邻近几家耕地从事种植业,发展粮食生产,当年承包耕地48余亩,主要种植稻谷,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从未有过的甜头。这更加坚定了张公胜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4年种植面积突破342亩,粮食产量达160吨。2013年他种植150亩,但产量仅有70吨,纯利润13万元,在收获,他多次反思,向有关专家请教,认真学习,2014年 借用“早晚稻”、荒田再开垦、合理规划规模种植等方法,实现利润增长达5%,荒田再利用242亩,土地使用率也大幅提高,纯利润也显著体现。
二、精选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张公胜通过向县农牧局技术人员讨教,选用的稻谷品种,均为符合国家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免耕覆盖播种技术。大大提高了稻谷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同时,所产出的稻谷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稻谷高出10%以上。张公胜全部按高于市场5%的价格出售,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极大地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多次获上级的表彰。
三、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种田,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
张公胜在租赁耕地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便萌生了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念头,主动找到农机部门联系,谈了自己的想法,农机部门的领导听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户实地考察,推荐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业的机具,张公胜先后筹资2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插秧机一台,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在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后,农机局为表彰其较好的做法,同年赠送一台用于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3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0%,居全镇第一位,这是张公胜在规模种粮生产的重大贡献,他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降低种粮成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张公胜借助农机局组织的外出学习机会,多次请教相关专家,学成归来后,在农机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2014年的年产量大幅增加和纯利润的增长和此做法紧密相关。张公胜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发挥优势,带动当地粮食生产发展
稻谷两季种植规模的扩大、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荒田开垦重复利用等良好做法,不仅自己收益颇丰,也惠及周边农民。一是解决部分劳动力少的农户小打小闹种田效益低的问题;二是固定用工量达到5人次,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三是大规模种植稻谷取得了成功,对于周边的村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许多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相继搞起了稻谷规模种植,推动了本镇经济的发展。
张公胜同志先凭借自己“实干、肯干、不蛮干”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也先后被村、镇、区等评为“种粮大户”等众多先进。在他种粮大户的辐射带动下,周围村镇粮食生产也正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农民种粮种出了效益,同时农村土地也正以多种形式有序地逐步向种粮大户手中流转,依托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种粮大户也更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种粮大户 任信虎主要事迹
种植大户任信虎主要事迹
任信虎,男,汉族,30岁,初中文化,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镇赫桥村村民。为积极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号召,带领本地农民科学种田。几年来,他承包村里耕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小麦、西瓜种植,2014年,年售出粮食450多吨,年纯收入30多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农户近120户,被带动农户人均收入达12350元,使农户走上了种植致富之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一、大胆承包耕地,实现生产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良种良法的推广缓慢。2013年,在袁寨镇政府引导下,任信虎与郝桥村农户签订合同,以每亩地每年900元的价格,流转1000亩土地搞规模种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西瓜等。任信虎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由于采用良种技术、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使得当年小麦亩产达到了47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西瓜亩产5500公斤,经济效益可观。良好的开端让任信虎更加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他连片租地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068多亩,小麦单产达510公斤,玉米单产达550公斤,粮食总产达近1100吨,西瓜亩产6000公斤,总产达720吨,销售收入达35多万元。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
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任信虎靠的是以下四点:一是应用优质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抢季节。由于种植小麦、玉米面积较大,抢季节更加重要。三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特别是根据天气预报,抓好关键时机喷除草剂,确保除草成功。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四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区农委印发的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促进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任信虎通过
向区农委有关技术人员讨教,选用的小麦品种,均为符合国家优质小麦标准的优质高产良种,大大提高了小麦单产,较全镇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小麦、玉米、西瓜品质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小麦高出15%以上、玉米价格比常规玉米高出5%、西瓜比市场价高出10%。袁寨镇由于有任信虎的带头和重大贡献,从而更加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多次获上级的表彰。
三、加大投入,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
任信虎在租赁耕地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任信虎先后筹资30万多元购进了联合收获机3部,秸秆还田机1套,大型拖拉机3台,精播机8台,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目前,袁寨镇农户在任信虎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区农机部门补助方式积极购进各类先进的农业机具,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
四、大力推行秸秆全量还田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任信虎在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任信虎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诚实守信,经营上实行订单化
由于任信虎种粮过程注重产品品质,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粮食品质好,粮食加工企业都争相与他签订长期生产收购合同,使任信虎种粮不愁销路,种出的西瓜全部供给阜阳瑶海批发市场及河南信阳、六安等地的批发商,销售无后顾之忧。下一步,任信虎还打算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城郊型农业,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带领周边的群众同发展共致富,准备树起自己的品牌,做出更大的效益。
第三篇: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 “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的耕种管理水平为提升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带动促进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租赁土地XX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年产种植4000吨,为广西福建提供优质马铃薯籽种1200吨。XX年,承担实施了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项目,在原州区流转土地8100亩、订单种植XX0亩,生产原种300吨、一级种薯5000吨,为当地三级种薯繁育起到了带头作用。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丰堡村、高坡村流转土地4600亩,在彭堡镇闫堡村租用土地1000亩,自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实验田及轮作倒茬用地;基地建设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测土培肥等进行田间管理。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流转土地8300亩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种植品种以青薯168、青薯9号、庄薯3号、宁薯12号等优良品种为主,全部实行标准化、机械化及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建成了集全程机械化作业、起垄化种植、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生产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3320万斤(折主粮664万斤),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基地先后被国家、自治区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摩点,XX年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XX年,该基地被确定为原州区第一家供港蔬菜基地,也被确定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大会观摩点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肯定和好评。
3、开拓市场,助农增收。
为畅通马铃薯销售渠道,创建外销网络,XX年,根据市场需求,他带头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发展会员148家(人),其中,团体会员18家,经济人、种植大户130人;他多次前往国内外市场考察,陆续建起了马铃薯销售窗口,XX年,通过铁路、公路,向全国10多个城市、100多家市场,组织外运马铃薯鲜薯22万吨;XX年,向广西、福建供种3000吨,国内购销马铃薯外运马铃薯6000吨,出口德国4.5吨,马来西亚的58吨。如今,马铃薯产品已走出国门并远销马来西亚、中东、欧洲等国际市场,累计完成外销出口量7000余吨、实现创汇200多万美元。注册的“六盘山”牌马铃薯商标先后取得宁夏名牌产品证书和著名商标;XX年获得“绿色食品”证书,XX年获中国国际第十一届粮油博览会金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创业历程,使马生科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成功的收获,使六盘山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使固原市马铃薯(农产品)外运协会名声大振。XX年,他被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全区订单农业“订单粮食先进个人”;XX年,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XX年,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马铃薯销售大户”、被评选为“宁夏XX经济人物”;被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2月被评选为政协委员;XX年,被中国穆斯林协会评为“中国杰出穆斯林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 “产业发展带头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面对荣誉,马生科没有骄傲,而是默默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第四篇:种粮大户先进材料
种粮大户薛会贤先进材料
种粮大户薛会贤,现年42岁,中共党员,兰考县三义寨乡蔡
楼村人,现任村计生管理员、妇联主任。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经过艰苦创业、科学种田、辛勤耕耘,至2009年10月已创造了亩年产粮食1220公斤的高产田。2009为国家年产小麦、玉米707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薛会贤同志2007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08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种粮大户”称号;2009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奖励为“种粮标兵”;2009年7月被市、县妇联推荐为“省女种粮能手“;2009年3月还发起创办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
一、抓机遇、靠政策、学技术谋求农村种植大发展
2005年秋,蔡楼村北有一连片的坑坑洼洼的村集体土地,临
近黄河大堤南侧,常年长着茂密的杂草,无人管理,薛会贤看到农村搞活新土地流转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扶持的一系列政策后,觉得荒废着让人看了感到可惜,就和爱人商量向村集体承包那一片土地。当她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了那里590亩地的时候,全村向炸了锅似的传开了,有的说:“她净瞎能,那地能会种出庄稼来?”也有朋友劝她趁早给村里说说把钱退了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听了那些闲言碎语,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她们瞧瞧,说干就干。由于她爱人在几十里外的城关乡政府上班,很多活就她一个人张罗,近590亩地的杂草清理,她找亲戚朋友20多个人来帮忙,清理了一个多月。土地平整她找来大型机械,花了20多天,用去现金近16万元,付出了她们半辈子的积蓄,而且还向信用社贷款12万多元。那段日子她真觉得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点动摇的念头,要让这590亩中低产田得到改造,产出高效益的粮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她借助爱人在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部门工作的优势,找到了一些科学种田的书籍,没日没夜的琢磨起来,弄不懂的她就骑着车到几十里地远的县农业局找技术人员求教。县农业局领导知道她这一情况后,也非常支持,局里在培训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时,都提前通知她,让她做旁听生。在她的记录本上,有关农作物技术管理的知识记得满满的,她承包的土地第一年复耕后,小麦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令她欣慰的是付出有所回报了。第二年,她又找农业技术专家来这里进行测土配方,指导科学种田,这一年她承包的590亩地,当年产粮食45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赚回了投资的成本,她也成了全乡及至全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尝到承包土地甜头的她,又动员爱人一鼓作气承包了村里100多亩的果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随后两年她的收入增加了,腰包鼓了起来,成了村里的富户,而后她又购臵了11种农业机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她的干劲更加足了。
二、依靠科技投入,实现高产稳产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可在薛会贤眼里可不是这个理,她始终坚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多打粮食,只有用科技,才能取得效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当种植面积确定后,薛会贤总是认真总结上一年的经验,请来专家指导培训,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多次来兰考对她进行指导,薛会贤结合多年经验和专家意见,总结出两点:一是选用优良品种:二是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她还注重整地施肥技术,根据当地土壤水肥条件,深耕细耙,耕层都在20公分以上,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在施肥上,改变过去的“一炮轰”的做法,重施底肥,氮肥后移,巧施返青肥。及时综合防治病虫害,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单产。2009年薛会贤租种的耕地小麦的单产达到610公斤,较全县平均水平提高了25﹪。同时,所产的小麦属于优质品种,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小麦高出10﹪以上。2009年春天面对持续旱情,薛会贤和她的家人不等不靠、不畏天寒地冻,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掀起了抗旱保苗工作,从春节前到春节后,她的麦田已经连续浇灌两遍,看到墨绿健壮的麦苗,薛会贤欣慰的说:“我的麦田亩产超过千斤不成问题,今年还得是个好收成。”
粮食再高产,投入是关键:不种梧桐树,引不出凤凰来。薛会贤在抓粮食生产中舍得投入那是远近闻名的,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粮食高产并颗粒归仓,薛会贤这几年来先后筹资40万元购进了收割机、旋耕机、多功能发电机、综合式播种机,喷灌机等农用机械11台,进行田间机械化管理,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2009年5月投资20万元架设了高压线路,进行了井井通配套,惠及周边2000亩地。薛会贤常说:“抓规模种粮,得靠农机帮忙”,这不仅把农民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又对帮助农民增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办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桥
在多年的粮食生产中,薛会贤想:怎样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种植,共同参与市场竟争?为此,薛会贤来到县农业局进行了咨询,得知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法》.农民可以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成立自己的组织。于是2009年3月发起创立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并已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合作社运行中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主要采取:“五个统一”为成员服务,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收获销售。如今,加入合作社的230户农民每年纯收入比没加入前至少增加12%以上,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致富之桥。薛会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带领农民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她也是农民的领头羊。她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探索走出了一条实现规模种植、产生规模效益的产业化经验之路。
种粮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国家、为社会生产更多的粮食是薛会贤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薛会贤
电话:***
2009年11月12日
第五篇:种粮大户调查情况
**县粮食生产大户调查情况
调查方法:各乡镇组织村委会着专人进行摸底调查——填写“**省2012年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表”——提供承包耕地合同原件及复印件——村委会出具“真实性承诺证明”——县农业委员会进行核实登记。
一、总体情况
截止2013年1月19日,全县经调查统计有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
户,总面积
亩,平均每户
亩,最大户面积
亩,以
、、、四个纯农业乡镇户数最多,面积最大。
特
点:
1、承包机动田、新整理耕地、荒地所占比例大,承包期长。据调查,85.2%的种粮大户承包的土地为村集体机动田、近几年新整理开发的耕地(国土资源局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和农户自己开垦的荒地,承包期在10—30年,这些耕地多数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种植。
2、承包一家一户责任田承包期短。不足15%的流转耕地面积为大户承包一家一户的责任田,这些耕地一般承包时间短,其中2.2%的承包时间在5—10年(多数为中低产田),12.8%的承包期限为一年。
3、承包合同情况。213户中,80%的大户与土地所有者(村委会、农场、农户)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2%左右的经过了公
证处或县乡经营管理站的公证),5%的开垦荒地没有签订合同,15%的承包一家一户的耕地大户与农户之间不签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
4、承包地价格:长期承包地价格每亩在10—100元之间,较便宜,而每年承包的一家一户的耕地价格每亩在500元以上,并随市场行情变动,一年一价。
二、种粮大户经营情况
1、投资情况:耕地承包期在10年以上的大户,对自己承包的耕地都进行了田面平整、打井修渠、增施有机肥改良等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投资,投资额在10—100万元之间,最多的300多万元;当年生产性投资(包括承包地款)多数每亩在500—900元,最多的达到1250元。
2、科技应用情况:所有种粮大户都自觉自愿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接受县乡农业部门指导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路主动创新示范新的高产模式。如先玉335、大丰30品种、化学除草剂、宽行种植、一穴多株、高密度等应用率达到了80%以上。除此之外,种粮大户还积极购买农业机械,以降低生产成本。
3、效益情况:据调查,2012年种粮大户平均亩产在500—600公斤之间,高的可达到750公斤,按2012年玉米市场价格计算,亩纯收入在300—500元,户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最好的可达到30万元以上。
三、大户经营的困难与扶持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多数农户投资不起或投入不足,造成了耕地不平整、水利设施不配套、地力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粮食直补等国家惠农政策未惠及。据调查,只有不到3%(6户)的种粮大户享受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国家惠农政策,其他农户所承包的耕地因为是新增加的整理土地、荒地、机动田等,未列入粮食直补范围内,不享受国家一分钱的补贴,而转包一家一户农民的责任田也是地户领补贴承包种植户则享受不到。
3、农业项目向种粮大户倾斜无可操作的政策依据。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在相关粮食生产项目中理应得到大力扶持,项目实施物化补贴、技术服务补贴应重点倾斜,但因其面积大,补贴金额也大,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导致项目扶持被动。
4、农业机械不配套。由于农机具投资大,多数农户只能购买小四轮、三轮车等小型农机具,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能力购买甚至一些小型农机具配套也不全。
5、粮食晾晒场地缺乏。除2户大户外,几乎所有的种粮大户都没有专门的粮食晾晒场所,多数农户收获后就地堆放,因鸟害、鼠害、雨雪等造成的损失超过1%,高的达到3%。
(二)建议
对种粮大户进行全方位补贴,激励其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调动其对粮食生产贡献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周边农户采用“五新”技术,实现均衡增产。
1、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临时晾晒场地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办法,先让农户垫资建设,经相关部门验收后国家给予补贴。
2、将大户的种粮面积重新核实登记纳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内,均等享受国家惠农政策。
3、出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倾斜政策,使种粮大户理直气壮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起到引领、拉动周围农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