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5班 陈芷敏 助人为乐事迹
助人为乐事迹
我是初二
(五)班的陈芷敏,在班里担任劳动委员一职。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喜欢笑,也喜欢帮助身边的人。
身为班里的劳动委员,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早上的时候,扫包干区的同学如果晚来了,我会主动下去帮忙扫,有时候还会组织班里其他比较早来的同学一起去帮忙扫。下雨的时候,树上掉下的叶子黏在了地上,用扫把很难扫走,因此需要用手去捡。
在学习上,我是一个勤奋的女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好课堂笔记,还会自己预习课文,做好复习。同学在学习上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问我的时候,我也会耐心的给她们讲。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还会继续帮助其他人。
第二篇:助人为乐美德陈翔事迹
助人为乐美德少年陈祥事迹
一个来自贵州农村的小男孩,身上散发着执着与坚劲,用他那幼小的肩膀扛起了照顾弟、妹的重担。父母都在纺织厂上班,为了生计,就把照顾弟、妹的责任交到了他的身上。他每天早早的起床帮弟、妹穿衣服,系好鞋带,做好早饭送到弟、妹跟前,这样繁琐的工作周而复始,他没有一点怨言。在学习上他刻苦严谨,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还帮助班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他以一颗助人为乐的心灵深深折服着每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学习上的好大哥。
一、家境虽贫,志向不改
陈祥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苏打工,父母都在纺织厂里上班,一天12个小时,下班后就早早休息了,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父母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深深的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使他在学习上也养成这种吃苦耐劳的拼劲。学习认真、踏实、善于思考的他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校园里总能看他凝神思考的表情,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品性,作业总是又快又好地完成,那一个个端庄秀气的字,那一个个大红的勾诉说着一份份美丽,一张张大红奖状领回家,给忙碌的父母带去快乐和慰籍,也给自己带来收获和信心。
二、热心助人,真诚奉献
在学校,他用真诚的爱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甘于真诚奉献,有时同学忘了带书本回家,他知道后赶紧写完作业,把书借给同学使用。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他总是用最大的力度帮助他们,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总是以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他不仅在校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在社会中,他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积极带头参加各项献爱心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他家对门住着一位老爷爷,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生活起居十分不便,他就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帮老人洗晒衣物,琐碎的活帮忙干,还定期为爷爷家拖地板,擦洗窗户,在他的帮助下,老人的生活也变得惬意了。他助人为乐的事迹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们的称赞。
三、心怀感恩,放飞梦想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陈祥没有骄气,有的是成熟和稳重。每到教师节,陈祥总要送上几幅自己用心所做的画送给老师,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导。他知道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弟、妹,就主动担起照顾弟、妹的重担,他每天放学早早回家照顾弟、妹,做好饭菜等爸妈回家吃饭,这个坚劲的小男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的色彩,愿这个追梦的好少年,像雄鹰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2013
吴江区平南学校
年12月6日
第三篇:陈光标全国助人为乐模范事迹
陈光标(候选人编号132),男,41岁,致公党党员,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看到别人有困难,马上发自内心的就想去帮助他。陈光标常说这句话。创办公司第一年,盈利不到20万,他捐款3万元救助安徽一名白血病患儿;第二年,盈利不过60万,他又拿出28万元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XX年6月,陈光标在电视里看到青海玉树的孩子们坐在地上上课,第二天就奔赴青海实地考察,并将原计划捐建20所学校增加为46所。他还捐建了10所乡村卫生所,捐赠了500套教学电脑和3000套校服。
5·12地震后仅两个小时,陈光标就亲率抢险队,开动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等60辆重型机械设备,千里驰援救灾一线。他冒着余震、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的危险,参与打通了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线,推出了映秀镇的直升机停机坪。他帮助清理楼板、废墟,救出群众130余人,掩埋遇难者遗体近万具,给沿途遇到的灾区群众发放100万元现金。他还组织部分机械参加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开挖,并在救灾结束后将所有工程机械设备捐给当地政府。
XX年春节,陈光标率领企业家慰问团来到灾区,捐赠3000多万元现金和3100万元物资,其中陈光标个人捐赠300万元现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再次赶往灾区,捐赠了200万元现金和XX台电脑。至今,陈光标已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过亿元。
陈光标连续4年获得中华慈善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四篇:助人为乐事迹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今年73岁,是新建东村社区居民。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孝敬老人、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婆媳关系相处融洽,成为社区公认的好邻居。她用自己全身心的爱与周围的邻居和谐相处。
社区里的老人们说起〃〃〃,都竖起大拇指:那真是个好人哪!她总是热心帮助,家里下来新鲜蔬菜就送给邻居尝鲜,社区有什么活动,更是积极参加。今年5月,社区成立了 “老年劝导队”,协助社区干部做好卫生监督工作,她听到消息后马上到居委会报名希望成为劝导队的一名队员;今年7月份由于单亲家庭〃〃〃做了子宫肌瘤手术卧病在床,子女上大学不在身边无人照料,许菊芳得知此事后,主动照顾〃〃〃,直至病愈。今年9月份,由于连降大雨,居民巷道人们无法正常出行,社区组织居民挖沟排水,她当时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工具就加入到排水队伍中,在她的带动下,很快完成了排水任务。
〃〃〃是〃〃〃的邻居,自己体弱多病,而且还要供自己唯一的女儿上大学,家庭十分困难虽然社区一直对他们家进行帮扶,但还是无法缓解压力。徐菊芳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只要她一有时间就会去帮助〃〃〃,在她生病
住院的日子里,帮助〃〃〃洗衣做饭,照顾家里,用自己的行动为邻居排忧解难。
用〃〃〃的话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相互帮助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邻里和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
第五篇:助人为乐事迹
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今年76岁的***,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04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部队某连官兵一起联欢,***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部队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军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从2004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