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4:3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第一篇: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用实干和坚守铸就丰碑 ——追记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

在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万亩果园的最高峰,矗立着一个9.9米高的“干”字。“干”字下面,是一个5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四周,是360个“干”字组成的围栏。广场靠近山麓的高处,竖立着毛主席的诗句“唤醒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和小平同志的名言“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大梨树村的发展变化,全村群众的幸福,都是毛丰美带着党员群众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这一个“干”字,生动反映着毛丰美30多年的无私付出,集中体现了他的优秀品质,也是他留给全村群众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让全村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毛丰美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真学、真信、真用,并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具体实践,为大梨树村的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党的方针政策里就有好日子”。1980年,作为村里的“能人”,他听从组织安排,担任了大梨树大队大队长。在全村党员群众大会上,他郑重承诺“让全村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村民不禁疑问:靠啥能过上好日子?“党的富民政策里就有机会和财富,听党话、跟党走就能发展致富”,毛丰美这样回答。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市、县电视台的新闻,是毛丰美每天必做的“功课”。他还经常带着村班子成员学习中央文件,在把握党的大政方针中找机遇、抓机遇。凭着对党的政策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之初,他决定带领群众进城经商办企业。刚开始,他与村干部到吉林、黑龙江贩运土豆和粮食,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而后在凤城火车站最繁华地带开办了县城第一家高档宾馆,迈出了商贸兴村的一大步。尝到甜头后,又兴建了凤城最大的封闭市场——凤泽市场,最大的农贸市场——龙泽市场,后又上马多家村办工业企业,兴办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道路,2014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4.2亿元,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成就了大梨树人致富的梦想。

“村集体有实力才有凝聚力”。毛丰美常讲:“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只有村集体有实力为民办事,才能把老百姓拢到一起。这些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共同致富之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滚动式发展,到2014年底积累村集体资产4亿多元,每年村集体收入2000多万元。富裕起来的大梨树村,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村民新区、标准化村小、大型文体宫、村史馆等基础设施,实现集中供水、供热,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里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用于补贴村民入住新居、发展特色产业、参保新农合、发放65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节日福利,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大伙都说,我们现在过上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打心底感谢毛丰美和村班子。现在村上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村干部一声招呼,村民群众都不讲条件齐上阵。

“我要与老百姓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1986年,毛丰美的工作能力被上级领导看在眼里,想让他当县畜牧局副局长,他想到自己当支书没多久,不忍心把刚刚看到致富希望的乡亲们撂下,就谢绝了领导的好意。1988年,县里有意要提拔他当乡长,他再次婉言拒绝。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后,上级组织部门有意破格提拔他当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他同样拒绝了。他说:“我就是个农民,大梨树是我的根,我要是当公务员了,大家就会觉得我离老百姓远啦!”

一个共产党人的“干”字精神:苦干实干加巧干,认准了的事就要干到底

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毛丰美用生命拼搏贫困,带领群众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用实际行动把“干”字打造成为大梨树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我们不能改天,但我们可以换地”。在商贸和服务业发展有了起色后,毛丰美觉得,外出经商虽然可以发家致富,但村民的根仍还在大梨树,必须把这片山、这片水治理好,把大伙共有的家园建设好。1989年他决心向荒山开战,带领党员、村组干部和专业队伍120余人进驻伊家沟,连干40多天,一口气建成了500亩标准果园,为全村百姓示范打样。第二年春天,毛丰美趁热打铁,组织全民大会战,修环山梯田。为涵养水源,他结合地形提出修建“前噘嘴、后流水、旱涝都不怕”的海绵梯田。为解决浇灌问题,在石头砬子缝上打了50多眼井。为提高果树成活率,他要求株距、树坑尺寸必须达标,并挨个坑检查,不合格就返工。就这样,大梨树村人拧成了一股绳,鸡鸣上山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小突击、大会战、专业队伍常年干,在十多年间,先后组织大小会战近百场,出工10万多人次,治理荒山20多座,修建了近百公里的环山作业道、18公里绿色长廊,栽种果树100多万株,建成2.6万亩果园;整治沟壑70多条,开掘人工运河年蓄水量40万立方米,并在沿沟沿河两岸栽植大量景观树。山青了,水秀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大梨树村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200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来到大梨树村参观后,连声赞叹:你们大梨树村造地规模是大寨当年的10倍,我向农民的实干家致敬!

“要想富,就得闯新路”。大梨树村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山庄,毛丰美认识到,靠死守人均一亩地种高粱苞米,不可能致富,必须闯出一条新路。他组织村干部做通老百姓思想工作,以返租倒包的方式,集中一家一户的田地,由村里统一种植附加值高的药材五味子。在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的同时,把全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部安排到村办企业或进城经商,成为白天上班、早晚务农、月月领薪的“业余农民”。1997年,在万亩果园刚步入盛果期时,出现了水果市场价格下跌、果贱伤农的问题,毛丰美在国内马不停蹄考察两个多月后,决定利用万亩果园和靠近凤凰山的优势,发展东北农村特色乡村旅游。经过10年的精心培育,陆续建起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满族风情园、知青点等接待服务设施,打造形成了花果山、药王谷、影视城、仿古新村等核心景区,把大梨树村建成集赏花摘果、养生休闲、知青文化、影视文化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目的地,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现在山上山下生产的水果,坐地就被游客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采买一空。在座谈中,70岁的村民李淑清说:旅游季节,我驾马车拉游客满山跑,每年净挣四、五万元,还干半年休半年,既锻炼身体,又有收入,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

“唤起工农群众同心干”。毛丰美深知,要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带领村民奔致富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得靠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得组织动员全村群众积极参与。他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经济发展,在工厂、产业链上建立5个党支部,从优秀中青年中发展了114名新党员。目前,全村共有党员191名,50岁以下的占50%以上,村“两委”班子7名成员有6人40岁左右,村办企业13名厂长经理有11名是党员。当年,他带领村组干部和党员起早贪黑开荒山建果园,带动全村百姓自觉跟着上山挖树坑,村里时常出现烟囱站岗、锁头看家、妻子儿女齐上阵的场面。2002年秋天的一次大会战中,突然下起雨,毛丰美招呼大家先回去,可大家看他和村干部还在干,谁也不肯走。毛丰美觉得老百姓有这样的干劲,大梨树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兴建凤泽市场时,他带领全村壮劳力全部吃住在工地,仅用7个月就完成建设任务,创造了凤城的“深圳速度”。目前,经营多年的凤泽市场,稳定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年缴税金200多万元。

一个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老百姓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毛丰美同志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上,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大梨树村民,献给了党的农村事业。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毛丰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为老百姓谋福祉上。村民卢丽君建大棚没钱买菌种,毛丰美从村致富基金中支持1万元,个人又借给她1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卢丽君已发展成村里的水果种植大户。村民王德林好赌钱,毛丰美教育指引他学开车,他不但戒了赌,还靠长途运输过上了好日子。村民车世利醉酒打架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刑14年,心灰意冷,几度想自杀,毛丰美去监狱探望,鼓励他安心改造,争取减刑,并承诺出狱后帮他就业。车世利提前4年出狱后,毛丰美帮他开起了烧烤店。现在,车世利不但成家立业,还多次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说话”。毛丰美作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代表21年从未缺席一次全国人代会,提出的议案和建议200多件,几乎件件涉及“三农”问题,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就提出了降低农村电价、统筹城乡电费标准的建议,随后又分别提出取消农业特产税、停止征收农业税、加大信贷对“三农”事业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建议,共提出建议和议案232条。这些建议和议案,件件涉及“三农”,受到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和议案被采纳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毛丰美也由此当选为2012中国“年度法治人物”。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作出批示。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他的生前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次报道他的事迹,“焦点访谈”还制作了专题节目。

“毛书记是为老百姓累死的”。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毛丰美患上冠心病、胃溃疡、咽喉炎、颈椎病等疾病。但他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生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了村里的工作。老党员史淑云说,老书记在村里工作30多年,有20多个春节都是挂着吊瓶过的。村里发展上的事,老百姓生活中的事……事太多,他性子又急,生怕哪件没弄好,着急上火就打点滴。1992年,建凤泽大市场时,过度操劳的毛丰美贫血症状加重,在去省里争取资金的道路上几近昏迷,车开到本溪不得不紧急送他去医院,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挂上点滴后又上了去省城的车。2002年4月,为备战旅游黄金周,毛丰美顶着胃痛坚持工作,最后胃疼得腰都直不起,村干部架着他到医院检查,胃水肿得连窥管都无法伸进去,可他不顾医生劝阻,简单处理一下又赶回工地。2012年12月,已经被确诊患有结肠癌开始便血的毛丰美,仍坚持带队外出考察项目,偷偷买了三条内裤全部穿在身上。尽管这样,血还是染红了汽车坐垫,司机实在心痛,背着毛丰美把实情告诉了村干部和他的家人,在家人和村干部的百般劝说下他才住院治疗。手术之后,医生安排了12个疗程的化疗方案,然而毛丰美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从北京301医院转到省肿瘤医院,再转到凤城中心医院,只做了5个疗程就回到村里工作,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患结肠癌、肝癌期间,由于肝胆管堵塞,毛丰美全身瘙痒,挠得青一块紫一块,经常嘴里咬根牙刷,强忍瘙痒坚持工作。为了吸引游客,他还强忍病痛,坚持为100人以上参观考察团作报告。2014年9月16日,重病中的毛丰美身体十分虚弱,仍然挂念着山上果园,执意让家人用轮椅把他抬到山上,挨个山头察看。就在去世的前3天晚上,他还要去看看村里刚刚更换的太阳能路灯,家人只好将他搀扶在窗前,他盯着窗外,静静地站立着,深情地凝望这片他深爱的土地。83岁的陶国章老人在送别毛丰美时哭着说:“老毛书记呀,你就是为大梨树村、为我们老百姓累死的啊!”

一个共产党人的自觉坚守:他把清廉当做一种习惯

毛丰美同志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对自己秉持公心、淡泊名利,对家人严格要求、近乎苛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得到了大梨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我管账,你们谁监督我?”毛丰美任职35年里,村集体从一穷二白到资产超4亿元,每年过往资金近亿元,他却从没管过一笔账,更没动过一次“歪心眼”。刘天吉、程桂芝、车世玉等副手先后主管财务,各项目负责人也有调用资金的权力,毛丰美却完全放手,当起“不把钱的一把手”。他说:“我不管钱,但我监督他们管。我是一把手,如果我自己管钱,谁能监督我?”为了加强资金监管,村里还外聘资深的审计人员,定期对账目进行审计,这些年村里没有出现违规使用资金行为。管过钱的村干部都说:“我们的账不怕任何人来查。因为毛书记查得比谁都严。”

“标准午饭就是一碗面条”。这是多年来毛丰美外出办事的习惯。早些年去沈阳,他总是在一个叫祁家堡子的小镇吃,因为那儿的面条便宜,一碗不到一块钱。20年前,毛丰美和村干部到省里办事常常是凌晨二、三点钟出发,为的是在机关上班前赶到,办完事当天就返回,能省下住宿费。如果是坐火车,上车前就买好方便面、矿泉水,他说车上的贵。后来村里发展了,村集体有钱了,他又是响当当的公众人物,人们看到的都是干事创业的大气魄、大手笔,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毛丰美依然非常节俭。“村里的钱都是大伙的血汗钱,绝不能乱花一分”,这句话让村党委副书记温红娟铭记终生。一次,毛丰美带她到北京办事,提前订了快捷酒店。到了后,发现条件不好,她想让毛书记住舒服点,建议换个地方。没想到毛丰美严厉批评她,“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以前我来北京住的都是地下室。”

“不能因我而破了多年的规矩”。这是毛丰美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给自己和班子定下了一个规矩——“不能占公家和老百姓便宜!”做了30多年村干部,当了2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从不打麻将、打扑克,不吸烟、不喝酒,不上娱乐场所、不接受吃请,平时在村里也没吃过村民一顿饭。建龙凤宾馆时,毛丰美的老同学塞给毛丰美一沓现金想承包工程,毛丰美当即回绝。他说,“这个活你干不了。”下岗工人韩凤华,在凤泽大市场重新就业,卖服装挣了钱,打心眼里感激毛丰美,给他送了一条价值60元钱的裤子。毛丰美收到后,托人买了120元的礼品回赠给她。他对家人要求近乎苛刻,亲戚们都知道,什么事也别想从毛丰美身上沾半点光。毛丰美四弟想当厨师,宾馆经理都同意了,毛丰美硬是把名额给了别人。毛丰美的二叔毛喜胜在工厂打更喝酒误事,他不顾老父亲出面说情,坚持把他辞退。外甥在工厂打架,毛丰美按规定予以开除。毛丰美带头破旧俗、树新风,坚决制止农村大操大办的歪风。两个女儿结婚,他没泄露半点风声,偷偷打“面的”把女儿送到婆家。儿子结婚,媳妇是独生女,婆家想好好办一办。他多次劝说,最后他们选择了旅行结婚。毛丰美的父亲、母亲去世时,他在家门张贴拒收挽金的讣告,他们六兄弟没有一家收礼。他说:“红白喜事都随礼,最后谁剩得最多?还不是我们村干部,还不是我这个当书记的!不能这样。”毛丰美弥留之际,向组织提出最后的请求是死后一切从简,不能大操大办,“绝不能因为我让村里破了规矩”。

毛丰美走了,景区入口的柏林中,有一堆毫不起眼的小土包,这是他的安息之地。他依然背靠大山,凝望着过往的村民。他走了,什么都没有带走,连个墓碑都没立。但他用自己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群众的大爱、对清廉的坚守,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生前事、身后名,正激励着大梨树人,也感染着千千万万熟知他的人们……

坚持不懈带领群众“下山入川”脱贫致富

——胡中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当好“主心骨”,走出大山“挪穷窝”

“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滴水贵如油,春播秋无收”。这是20年前胡中山任书记的原井泉乡夹山岭村的真实写照。为了让乡亲们能彻底摆脱贫穷,胡中山心头萌生了“卖掉家当,集资到地处沙漠边缘的黄花滩村打井种田”的想法。为了鼓起群众的信心,胡中山向比较困难的43户群众每户打了1万元的欠条,作为移民搬迁的保证金。“信心比黄金重要”,当该村100多户群众看到胡中山为大家做出的努力和决心后,心甘情愿地跟随他来到黄花滩村,在平坦坦地沙乡从头创起了业,扎起了根。经过10多年的努力,胡中山带领全村720多户群众改造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绝大部分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新居。

温饱解决之后,还必须让百姓尽快富起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启动实施,胡中山意识到,这是带领全村群众迈上致富路的难得机遇。说干就干,他带领乡亲们开始修建“温棚”,白天上工地、夜间搞培训,始终忙碌在发展日光温室的第一线,建成集中连片日光温室37亩,全部实现当年定植、当年见效。经过连续三年发展,全村建成蔬菜日光温室173座,人均纯收入比建棚前翻了两番。

当好“领头羊”,养殖产业开新篇

2008年之前,黄花滩村很多村民都在搞养殖业,全是散养,成本高,收益小。了解到发展暖棚养殖业成本低、见效快、效益好的行情后,胡中山就把目光瞄向暖棚养殖。但是,大部分搬迁移民底子薄、经济实力弱,加之搬迁后打桩盖房,手头基本没有充裕资金搞发展。

因为穷才要干。胡中山想出“借别人资源、建自己暖棚”的办法,积极为建棚户协调贷款、赊购建棚材料。在他的努力下,黄花滩村桥头组45户村民通过赊购材料建起了84座养殖暖棚。为了方便群众投畜,他自己修建了种羊场,当年建成投畜,出栏羊1400多只,纯收入达30万元。看到他和一些养殖大户脱了贫、致了富,群众争先效仿他们,发展规模养殖业。

“在黄花滩村,养羊100只以下的人都说不出口自己在搞养殖。”胡中山的这句话,道出了黄花滩村发展规模养殖的良好势头。如今,全村700多户群众建成养殖暖棚3358座,羊存栏量达到6万多只,养羊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黄花滩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移民村蜕变成了全县产业发展先进村和首富村。2012年,黄花滩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当好“新班长”,立足长远促发展

“不为村民谋福祉就不是好干部。”胡中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里,他一直坚持“抱团发展共致富、互帮互助谋出路”的信念,带领群众一步步脱贫致富,赢得了众乡亲的赞誉和认可。

2013年,随着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全面展开,武威市“下山入川”工程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的纵深推进,为引导种养殖农户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移民区20多个合作社联合成立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胡中山被推选为理事长。古浪县委在专业合作社设立党委,任命胡中山为第一任党委书记。

组织的肯定、群众的期盼,让胡中山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信心倍增、激情倍增。他把培育产业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从动员群众搬迁到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始终冲在前、干在先,把群众的事当自家的事,谁家投畜缺资金,他担保贷款;谁家的羊该打疫苗了,他第一时间进行技术指导;谁家的西红柿该出棚了,他第一时间帮助联系销路...三年多来,胡中山为移民群众协调惠农贷款1亿多元,自己掏腰包为34户困难群众垫资280多万元。

产业发展中,胡中山坚持“党建引领、龙头带动、产销对接、组团发展”理念,实行统一采购品种、统一培训技术、统一防疫免疫、统一产品销售管理模式,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生产互动、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建成皇花种羊场、绿鑫蔬菜等龙头企业,建成504座日光温室千亩示范基地,产业合作社涵盖种养业8个分社、32个专业合作社,带动移民群众发展养殖暖棚7300多座、日光温室370多座,栽植特色林果3400亩。

为延伸农畜产品产业链条,他引进投资商建设了森茂牛羊交易市场,发展50多名农民经纪人队伍,拉动群众产业发展。交易市场开放以来,先后有宁夏、新疆等地80多家客商入场交易,产品销往新疆、宁夏、内蒙、青海、四川、深圳等地,日均交易牛羊1500头只,年交易额4亿元以上,带动了全县设施养殖发展和精准扶贫纵深推进。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胡中山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引导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成党员示范棚200多座、栽植党员示范林500多亩。走进移民区,效益最好的日光温室都是“党员示范棚”,长势最旺的经济林一定是“党员示范林”。

谈到今后发展,胡中山信心满满,他说: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我们产业合作社将继续帮助群众在产业扩规增效上下功夫,筹建电商平台,延伸产业链,打造本土品牌,真正让移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大产业就要有大格局,大发展就必须有大突破。随着精准扶贫和“下山入川”工程的深入实施,胡中山始终高擎“下山入川”工程的开路旗帜,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激情,带领移民群众搭建“聚宝棚”、阔步奔小康。

梨树园里“梨花香”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余梅同志事迹材料

余梅,1970年出生,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说话和风细雨、做事干练利落,这是余梅给人的第一印象。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她坚持以“党建+”统揽社区各项工作,书写着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朴素人生。她曾先后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人大代表实干典型等称号,社区也被评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单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到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讨论,余梅与总书记进行了三次交流,并邀请总书记来社区走走看看,总书记欣然应允。

党建+思想引领,“小巷讲堂”讲出“大名堂”

作为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梅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她在社区开设“小巷讲堂”,把党的声音和主张传播到社区的千家万户。“小巷讲堂”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书记带头亲自讲、党员模范现身讲、社区群众互动讲等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理论宣讲单向乏味、“大水漫灌”的窠臼,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讲好大道理、讲出“大名堂”。社区“小巷讲堂”开讲以来,先后围绕“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宣讲30余场次,现场听众多达2000余人次。

作为“小巷讲堂”的“一号宣讲员”,余梅常说:“要给人半桶水,起码自己要有一桶水”。她对理论学习的痴迷劲,同事们没有一个不佩服的。在别人逛街、娱乐的时候,她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难点,她便登门找理论专家请教;每当宣讲前,她更是忙得废寝忘食,备课到深夜。最近,以“两学一做”为主题的“小巷讲堂”又开讲了,场场人气爆棚,掀起了社区党员亮身份、学先进、做表率的热潮。大家都说余梅的宣讲既架起了“天线”,又接通了“地气”,说的是“大众话”,唠的是“家常嗑”,更加贴合居民的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余梅专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汇报了“小巷讲堂”的做法,得到了刘云山同志的充分肯定。景德镇市珠山区小巷讲堂宣讲团还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党建+民主协商,“四会议事”议出“和谐风”

梨树园社区是景德镇市中心城区集居住、商贸等为一体的大型社区,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物业服务不到位,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居民意见很大。一些居民因此多年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因缺少经费更难服务到位,社区物业管理陷入恶性循环。余梅认为“百姓的事情要由百姓自己商量着办”,要破解社区管理的难题,就必须拓展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载体,打造基层群众民主协商的新平台。但是,社区常年累月积累的矛盾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余梅满怀热情入户走访,居民们不是“铁将军”把门,就是给她吃“闭门羹”,偶尔见了面也是冷若冰霜。但余梅并不气馁,门进不去,就到街头巷尾找人拉话、发连心卡、了解民意、听取意见。渐渐的,社区居民发现这个没话找话的社区干部确实挺实在,才逐渐接受了她,主动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在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的全力支持下,余梅整合社区支部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支部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四方资源和力量,探索建立了社区民主协商“四会议事”制度。通过定期商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各个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格局,困扰社区多年的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社区支部主心骨、小区物业加业主、志愿协商好民主”是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四会议事”制度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理念,找到了群众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划出了基层民主协商的“最美同心圆”,社区呈现出气顺人和的新气象。

党建+社区服务,“余梅工作室”秀出“幸福家”

社区居民有困难谁来帮?“四会议事”协商的结果,由谁来监督落实?社区往往“想做受限制”,驻区单位“能做没平台”。余梅思考再三,觉得还是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她决定以“共建”形式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进社区“小党建”向区域化“大党建”转变。

想用别人的资源为社区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不辞辛劳,“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忍受了数不清的委屈。最终,她用真诚换来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她依托社区党支部建立了“余梅工作室”,以社区党员为主体,统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会爱心公益团体组成服务团队,为居民排忧解难。在余梅的带领下,“余梅工作室”由己及人,共发展身边的“余梅”136名,其中党员86名,共计开展3500多次助人活动或居民服务,先后解决涉及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等17项“老大难”问题,以及160多件居民身边的民生问题。

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由原来500平方米的破旧场地,改造成为2000余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群众服务场所;新建了面积达1000余平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投资80余万元,对37.6万平方米的小区路灯网进行了重新规划,铺设了专线,安装197盏LED节能路灯,方便了小区居民夜间出行;筹集了200余万元,在社区建设了全国唯一一座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廉政教育公园——德馨园;在社区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协调,筹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社区菜市场。帮助孤寡老人、捐助失学儿童、照顾残障人士等等,一个个群众身边看的见、摸得着的变化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幸福社区的“温馨港湾”。

如今,行走在梨树园社区,楼亭瓷柱,错落有致;一枝一叶,相映成趣;书香浓郁,文化多彩;黄发垂髫,舞步盈盈;千家万户,其乐融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社区居民簇拥在一起,就好像成片的梨花一般,在梨树园社区绽放开来,满园芬芳,沁人心脾。

一心一意为群众 殚精竭虑抓扶贫

——李双星同志先进事迹

李双星,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1981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现任衡水市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阜城县农业开发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任职以来,先后帮助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种植,面积达23.6万亩,创造销售效益18多亿元,使6.7万名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被广大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李扶贫”。

信念上的“忠”与“诚”,彰显出一名领导干部矢志于党、永葆先进的政治品格。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以过硬的作风强化落实,结合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努力在县域扶贫工作中探索践行从严从实要求的现实载体和有效举措,将“三严三实”本地化、具体化、实用化。坚持将每月的党员活动与扶贫干部志愿服务结合起来,落实本单位扶贫工作“十不准”要求与深入田间地头改进作风联动实施,开展严肃的政治生活与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统筹推进,切实打造百姓喜爱的扶贫队伍。李双星同志牵头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扶贫干部包村联户、重要项目专家咨询等制度规定16项,有效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做人上的“官”与“民”,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寓小我于大众的朴素情怀。李双星始终坚持一条板凳话真情,一心一意为群众,殚精竭虑抓扶贫,20多年来,在“官”与“民”的角色转换中改进作风、成就事业。一年365天中,他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不管身体状况、亲属态度,深入到贫困群众的田间地头、接待贫困乡村干部群众这两项工作占据了95%以上的时间。在他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利用晚上到贫困村讲学授课,“夜晚扶贫会”成为广大贫困户了解政策、掌握技术、赢得市场的致胜法宝。每年,在田间地头听过他讲课的干部群众超过千余人次。“白加黑”、“5+2”的优良作风和为民情怀,换来了扶贫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畅通了干部与群众间的沟通桥梁,赢得了民心民意。阜城县许家铺村民许福新动情地讲:“李主任做官不像官、讲话没架子,大家都相信他有办法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产业越做越大、财路越拓越宽”。

创业上的“实”与“新”,彰显出一名带富先锋精于干事、善于成事、敢于担当的无悔追求。坚持扶贫产业与创新扶贫机制有机结合,李双星将投入少、见效快、前景好的设施瓜菜作为重点扶持产业,跟进实施具体帮扶措施。率先在阜城镇三里铺村进行“细胞工程”试点,两年时间内发展冬暖式大棚170多个、春秋棚230个,总面积达900多亩,使这个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一举成为户均年收入4万元的富裕村。李双星系统总结三里铺村成功经验,集中向贫困村实施推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亿多元,使设施瓜菜面积迅速扩展到20多万亩,6万多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如期脱贫。为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先后推行瓜果间作、瓜菜间作等多茬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棚菜空间。同时成功引进推广了西瓜蜜蜂授粉、棚室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亩收益由四千元提高到两万多元。李双星积极探索推进发家致富的新形式、新途径,广泛吸引动员工商企业投资瓜菜产业,建立无公害瓜菜示范园区,引进规模企业38家,实现土地流转1.8万亩。为有效拓宽销售渠道,李双星先后整合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了阜城现代农业协会,与北京新发地、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25家超市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实施了订单销售和农场对接模式。

生活上的“抠”与“奢”,彰显出一名人民公仆既为民又干净的清廉本色。李双星常以“吾日三省、清正干事”为座右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处处体现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和清正品质。熟悉李双星的人都知道,他大方慷慨、乐善好施,把帮助群众、接济贫困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和自觉习惯。阜城县王集乡前金村发展棚菜生产需要打深井,他自掏3000多元购买前期物资设备。但他对自己却严格要求,对亲属子女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多年来,他始终把扶贫款当作“保命钱”,从未乱花一分钱,即使在办公经费的使用上,也是能省则省、能俭则俭,大力缩减公务消费,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惠民处。

李双星始终坚持从严从实要求自己,创新务实抓好工作,深入基层奉献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具体标准和价值追求。这些年来,他先后被评为“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全省作风建设十佳典型人物”“百姓喜爱的好官”。他牵头创建的扶贫工作“细胞工程”“入户项目登记卡制度”等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2015年12月22日,汪洋副总理在《人民日报》记者调查《雨入花心自成甘苦——致一位县扶贫办主任妻子的信》(详见《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第16版)一文作出重要批示:“‘这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的人,也是值得所有扶贫干部学习的人。感谢记者和人民日报的文字、版面,相信一定会有效推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请扶贫办研究以适当方式进一步宣传李双星同志的先进事迹。”

94本日记背后——追记河南长葛市水磨河村党

支部书记燕振昌

2014年12月12日凌晨,燕振昌如往常一样,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开始写日记„„他写完3项具体工作安排后,刚写出一个“4”字,就突发心梗,再也没有起来。

从1970年当选村支书开始,燕振昌就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册。94本、8000多页、100多万字,日记见证着一个贫困村到亿元村的凤凰涅槃,凝聚着一位共产党员呕心沥血的一片丹心。

“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来”

“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这是四五十年前水磨河村的顺口溜,也是水磨河村的真实写照。

1962年,20岁的燕振昌高中毕业被分配到长葛县税务局坡胡税务所工作。由于工作突出,1966年县里选拔干部时,他是第一人选。然而,就在家人都以为他要“更上一层楼”时,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贫瘠的水磨河村。

燕振昌有文化、肯吃苦、敢做事。1967年,他被社员推选为第八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们办起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到1981年,大队已拥有预制板厂、车队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队里交利润30多万元。3年后燕振昌被选为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

1970年5月12日,他在日记里工整地写道:“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来。”“上面提拔你当国家干部,你却不干?咱们都是高中生,家里好不容易供咱们上学,你愿意留在农村,我还不愿意呢!”燕振昌的妻子张改真当时一脸不满。

燕振昌却很是自信:“水磨河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水磨河。我就不信,在农村,还干不出个名堂来!”

让张改真未曾想到的是,燕振昌在农村这一干就是44年,带领村民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

“村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作难”

1986年,中央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燕振昌敏锐地嗅到经济改革的信号。“先行一步,也许村里就有条好出路。”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晚上吃罢饭,燕振昌来到他的老搭班、老伙计张汉卿家,商量建一家股份制造纸厂。一听燕振昌要鼓动自己入股,张汉卿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干。”

“一股3万块钱,我得借多少户才能凑齐啊?而且农村搞工业的少,纸厂怕是没那么多生意啊?再说了,股份制还没兴起来,办砸了咋办?”一口气就是三个顾虑,张汉卿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搞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能办啥事儿?”燕振昌顿了一顿,“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作难。”

张汉卿明白,燕振昌是希望村民都过上不愁吃喝的好日子。虽然得到处凑钱、担风险,但张汉卿还是支持了他:“村里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占六成股份,个人一股3万元,共5股,占四成股份。后来,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股份占比就逐渐由‘**’改成‘四六’,让个人拿得多一点儿。”

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起来了,成为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造纸厂给全村开了个好头儿,水磨河村的“小金库”逐渐鼓了起来。几年间,村里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铸钢厂、淀粉厂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也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

“无论如何,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

2007年,燕振昌在日记中焦虑地写道:“村民发现,幸福湖突然干了„„”湖水骤然干涸,给水磨河及周边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附近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口人的吃水和灌溉出现严重困难。昔日一扁担就能提出一桶水的吃水井,最后打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也不见水的影子;4000多亩庄稼地颗粒无收„„

经过多方考证,2009年村民发现,幸福湖水凭空消失,附近的平禹煤矿(原新峰龙屯煤矿)却在用4个大水泵24小时不断往外抽水。

“这个事情协调、解决难度很大,村民们都快急疯了„„”现任村党委书记、原村委会主任郭建营说。

面对群情激奋的村民,年近70岁的燕振昌一边奔走在各有关部门,不断给各级领导写信,一边劝阻村民:“我向你们保证,无论如何,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

事情在2013年夏天出现转机。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时,燕振昌在座谈会上当着省委副书记的面,大胆提出村里的吃水难题,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两个月后,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解决了坡胡镇、后河镇、石固镇灌溉水源问题,同时配套建设2.56万亩田间灌溉工程。干涸多年的幸福湖重新碧波荡漾。

“干工作要像春蚕吐丝,兢兢业业到死方休”

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盖新房,1000多户老宅子都要拆迁。作为做生意的风水宝地,位于村里最繁华十字街的住户不愿搬,其中包括燕振昌的岳父。燕振昌就从老岳父先下手:“盖新房,建新村,可都是为了大家伙儿。作为村支书家,可得带好这个头啊!”

张改真告诉记者,拆迁时,娘家人不情愿地第一个搬走了。但等到新宅子建起来,大家都在争要门面房时,燕振昌却没第一个想着娘家人。为此,老岳父“恨”了他多年。

2012年,村里又建新社区。张改真三番五次劝燕振昌:“这次能为自家要一间了吧?”燕振昌却道:“村里门面房紧张,咱是村干部,怎能跟大家争这个?”

如今,水磨河村街道两旁门店林立,300多个门店、500多间门面房中,燕振昌家没有一间。

“干工作要像春蚕吐丝,兢兢业业到死方休。做人要像点着的蜡烛,从头燃到脚一生光明。”燕振昌说到做到。

燕振昌去世时,全村人哭红了眼,自发为他送行„„经许昌市委批准,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党旗,被安葬在村里的祭祖园。园门古朴,上面镌刻的正是他亲自编写的对联:“伏牛灵照忠孝子,暖泉滋润德善心”;横批“德泽犹存”。

第二篇:先进典型事迹

瓮安县城市管理局联乡驻村先进典型材料

——驻村干部成功制止群众上访事件

2012年4月7日,瓮水街道办事处河西磷肥厂聚集了40多名农民工,因原承包人占戈昂拖欠工资问题聚集在一起准备集体上访。接到信息后,我局派驻瓮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龚玉辉同志立即联系该办事处综治办主任文斌立即率队赶往现场,通过多方面的解释、劝慰,并承诺政府一定会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且于4月20日作出具体答复,民工才逐渐散去。

事情起源于2011年4月,河西磷肥厂承包人占戈昂因涉嫌诈骗被捕,仅拖欠农民工3、4月份工资就达28.3万余元,由于涉及人数较多,拖欠工资金额巨大、给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原雍阳镇已经组织工作组同厂方成立的资产清算小组处理厂方部分剩余物资,解决了民工工资20.2万元,但由于资金不足,尚差81333.00元未付清而致使农民工再次闹事。

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工委副书记龚玉辉和瓮水办事处同志一方面积极做好农民工的安抚工作,稳定农民工的情绪,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倾力为农民工追讨拖欠的工资。一是成立了由办事处、河滨社区、河西磷肥厂农民工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对占戈昂被捕后遗留资产焦煤进行清查、登记;二是工作组按瓮安县价格认证中心按现行市场价格对占戈昂遗留资产焦煤的价格认证评估报告书和占戈昂委托

雍阳镇代为处理其遗留资产用于支付所欠农民工资委托书,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协调处理了部分焦煤,并将资产竞卖所得资金足额发放民工工资。

通过办事处工作组和我局驻派在瓮水街道办事处龚玉辉同志和的努力和多方协调,终于将一起拖欠的农民工资事件彻底解决,确保每一位被拖欠工资的农民都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钱,成功将一起群体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第三篇: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群星闪耀黑土地”先进典型事迹,使我们感到要把先进典型作为生动教材,深学、细照、笃行。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面面正身立影的镜子,他们是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无愧于人民的好儿女。以先进典型为镜,找差距、明方向、见思想、触精神,要努力照到灵魂深处,照清问题症结、照亮前行道路。

以先进典型为镜,知荣辱。人生是不断完美自己的旅程,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是人之本性。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评价最有分量,榜样们的美在于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为民谋利。要勇敢立于先进典型镜下,善于发现美,敢于检修丑,以创造美、发扬美为荣,以忽视丑、隐瞒丑为辱,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辨得失。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赢民心者“心宽体胖”是为“得”,失民心者“萎靡形祟”则为“失”。观看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组织上给的评价很高。”多么朴实的那些话,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他们失去了一时安逸,却收获一世惦念,他们得到的是人民的认可,百姓的口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他们是胸怀坦荡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懂进退。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当仁不让是“进”,面对权钱美色诱惑,坐怀不乱是“退”,退进之间彰显人格魅力、党性定力。他们“高”在信仰坚定、勇于担当、成就事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改进作风、帮困解难,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难当做自己的痛,进有道、退坚决,常怀自省之心、敬畏之心,他们是干净清白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灵魂心灵,要边学、边照、边改,让其高尚的精神触及灵魂心灵,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转变;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自身问题,照到差距、照到区别、照到症结,以差距提升思想、以区别增强信念、以症结加强工作;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前行道路,将先进典型这面镜子牢牢树立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日日照、时时照,让榜样的力量成为我们未来工作中无尽的动力和源泉。

未来的我们,更要努力做一名镜子,闪耀人性的光辉、辐射党性的光热、传递成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正能量。

第四篇:法院院长先进典型事迹

参加市里妇代会的选举,错过了旁听院长亲自主审的一个案件,晚上看了此案审理的录相,又一次为周院长娴熟的驾驭庭审能力、睿智的释法析理、务实的工作作风所折服和感动。

周院长是一位对工作极认真负责,对干警要求严格,对业务孜孜以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和积极向上态度的人。外表温文儒雅的他有着金墉笔下的“侠客”风范,有一股

敢于坚持正义的正气,有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侠客剑胆”的周院长,更有“文人琴心”,他有着一份对当事人朴素温暖的情怀。

每天要找院长的当事人有许多,尽管院长的工作非常忙,然而他都一直坚持热情地接待每一个法律求助者,用其细致的工作,深厚的法律功底,为当事人答疑解惑,诠释一名法官应有的职责。他说,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另一方面又可以了文秘杂烩网解到法官的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

2008年2月底的一天傍晚,一位十分孱弱、手杵木棍、全身浮肿、穿着单衣薄裤的老人瑟瑟卷缩在凤仪法庭门外,当得知老人是楚雄州大姚县农民,因患脑溢血引发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没有着落,而在海东镇某村和湾桥镇某村“上门”的两个儿子却不尽赡养义务后,庭长及时将情况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院长高度重视,随即与有关部门协调,安排老人当晚暂时住进凤仪镇敬老院,在妥善安顿好一切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后,已是晚上12点多了。

第二天,虽是周末,但在院长的指挥下,启动了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周院长亲自带领30多名法官、法警分两个组分别赶到海东镇、湾桥镇寻找老人的两个儿子,同时积极争取辖区党委政府、村社干部及村老年协会老人们的支持配合。周院长亲自做当事人的工作,对老人子女及家属从法律角度,从亲情角度给他们讲解人间真情。经过做大量的调解工作,最终化解了子女多年的积怨,达成赡养协议,非诉调解了纠纷。当看到儿子背着老人回家时,在场干警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这一桩看似简单的小事体现了院长深情而执著的为民情怀,被深深感动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还有我及我的同事们。

2007年12月8日,市法院接到线索,得知长期在外从事运输,并采取抵赖等形式躲债,拒不还款的被执行人傅某在南涧县某工地从事工程运输,借款所购车辆也均在工地,由于运输施工,车辆只有在晚上才集中停放,而该处工地距大理市有200多公里,开车需5个多小时,情况十分紧急。

周院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预案。一个小时后,在周院长的带领下,50多名干警紧急集合后就出发了。干警们冒着深夜冬日的严寒、顶着能见度不足十米的大雾直奔工地……第二天凌晨6时许,建筑工地一片寂静,而在院长的带领下干警已将傅某所在建筑工地8辆汽车扣押。至此,3年多的贷款拖欠案得以强制执行,保住了6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

类似的突击行动周院长不知参加过多少次,法院干警对周院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精神无不表示钦佩。

在院长面前,同事们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拘谨,向院长呈报待批的法律文书,请示、汇报案件、事情,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忐忑,因为院长对各个工作环节的要求向来都很严,小到法律文书的一个标点符号。如果稍微偷懒应付了一回,就会进行“大手术”或“推倒重来”。当然,每一位同志对周院长的修改或意见都是心服口服的。所以,同事们已养成了对制作的每一份法律文书、对请示的每一个案件,事情都要字斟句酌,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意见,才敢呈报到院长那儿。每一位干警心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要想摆脱在院长面前的拘谨和胆怯,只有增长工作的信心和才干……

在一次审判委员会上,审委会记录人员、合议庭书记员都以为只是记录一下,也没有什么压力。可是没料到的是,审委会委员们案情分析完毕后,院长点名让参加会议记录的人员、合议庭书记员谈一谈对这个案件的看法,第一次在这样的会议上发表见解,书记员们不知所措,红着脸磕磕绊绊地表达着不成熟的意见。院长一面指正书记员们法言法语表述不规范之处,一面强调说:“法院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任何人如果停止不前就会被现实抛弃,因此,必须使学习成为常态,思考成为习惯。希望我们都能从每一案件的办理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周院长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与犀利,常常让同事惊叹不已——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抽丝剥茧,一针见血地抓住主要矛盾;有时当事人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时,他仅用寥寥数语就平复双方的情绪……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发生在周院长的日常工作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娴熟的法律运用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一次听一位领导说,政法委员会讨论案件,若有周院长在就感到踏实。那语气中的尊敬和钦佩是如此明显,让我联起到国外那些银发皆白的首席大法官们。

在与周院长的接触中,让人不仅叹服于周院长法律功底的深厚,法学知识的广博。更惊叹于周院长对哲学的研究、对文学艺术的感悟。

在与院长一同创作、修改以本院干警工作、生活的真实素材

为原型的《法官颂》颂词时,让我感受到院长文学深厚的积淀和底蕴;在周院长对音乐乃至舞蹈动作的提议、修改中,更让人惊叹于他的博爱和对艺术的灵性,就连专业老师都不得不为之叹服。我想,这源自于他永远地追求,永远的创新变革,始终追求尽善尽美、至真至美的心灵高地。其实,作为党组书记、院长,没有多少时间能让这种爱好、天赋尽情的施展,但这并不阻碍他用各种视角在茫茫人海中直面冷漠和弱小,在剑拔弩张的纠纷中发现调和的契机,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瞄准清晰的应对主线。

周院长走路特别快,与他同行过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稍慢一点就落到了后边。他办事一如他走路,雷厉风行。他常对法官们说,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近年来大理市法院年均受理案件达3000多件,而干警却几乎没有增加,为克服人少案多的矛盾,他常常给法官“打气”:“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的带领下,党组一班人大刀阔斧抓改革,通过主审法官的选任,将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审判人员选拔到审判和执行第一线,严格审判流程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案件评查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从各个细微环节强化监督,从每一细微之处认真践行公正为民的主题。富有远见的治院理念,雍容大度的治院风范,无不闪烁着崭新的智慧之光,使我常常禁不住生出有幸能在这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氛围中的感叹!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法院这几年工作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这个‘头雁’领得好!”这是发自一位退休老法官的感叹。面对成绩、面对赞誉,周院长只是淡淡一笑,一如既往地出现在前方……

第五篇:先进典型事迹简介

附:

先进典型事迹简介

赵小亭,女,汉族。1990年5月21日生于江苏如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支教志愿者。赵小亭把她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贵州那片她倾注了无限热爱的土地上——2010年7月21日,赴贵州支教的赵小亭被一块飞落的山石砸中头部遇难。武汉大学校团委、武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追授赵小亭“武汉大学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2010年7月26日,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作出批示,盛赞赵小亭是全省乃至全国青年志愿者的楷模,要求深入推进向赵小亭学习的活动。赵小亭先进事迹也改变了社会对于90后的偏见。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学生联合会、湖北省志愿者协会授予“湖北省杰出大学生志愿者”。

耿高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江苏高邮市人。今年暑假,他利用假期主动当起了全村留守儿童的“义务保姆”。7月8日这一天,一名少年放学回家途中不幸落入水渠,路过这里的耿高鹏奋不顾身跳入湍急的水流中,落水儿童被救,耿高鹏却因为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不幸遇难,年仅21岁。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在别人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恐惧留给自己。耿高鹏已被常州市委追授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部决定追授耿高鹏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张瑜,男,汉族,1990年3月出生,浙江省象山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2009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2010年7月16日傍晚,张瑜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隔溪张村水库为救游泳溺水同伴不幸牺牲;李健:男,汉族,1989年9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刘集镇人。武汉工业学院2009级电气信息工程系电气信息类学生。2010年7月23日14时,李健在大悟县刘集镇滠水河边为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张瑜、李健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用满腔热血直至宝贵生命充分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精神,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表彰张瑜、李健同学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舍己救人的可贵精神,共青团湖北省委决定追授张瑜、李健同学“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赵龙、燕飞等五名同志,2010年6月27日下午,江陵县马家寨中学初三(2)班学生赵龙、赵勇、廖陈陈、沈喻婷和马家寨小学四年级学生何安明、杨俊龙等,在长江江陵县马家寨乡段面荆江分洪转移码头下游的68号灯塔附近玩耍。何安明不慎滑入江中,赵龙立即跳入江中施救。途径此地的巴士司机魏本付听到呼救后,停下车跳入江中救人。在荆江分洪转移码头等候渡船准备过渡的江陵县郝穴镇齐心村退伍军人燕飞听到呼救声后,借了码头上的一辆摩托车飞速赶往出事地点下水救人。尔后,在码头上调度巴士车辆的马家寨乡高渊村人廖祥华和马家寨乡邓泓村人梁刚也加入施救。经过众人奋力救援,何安明获救了,但燕飞、赵龙却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为表彰燕飞、赵龙、魏本付、廖祥华、梁刚等五名同志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共青团湖北省委决定,授予燕飞、赵龙等五名同志“见义勇为先进青年集体”荣誉称号,追授燕飞同志“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追授赵龙同志“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下载先进典型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进典型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进典型事迹》读后感

    《先进典型事迹》读后感 认真读完《先进典型事迹》一书,我的“榜样”词典里又多了一些像刘国红、李远红、李泽英、李志勇、白凯、颜昌峰、万权红等36名这样闪光的名字!从而有......

    个人先进典型事迹

    先进典型事迹 她叫XXX,自进入公司从事品质部计量管理员一职起,已有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她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上积极勤奋,认真负责。虽然她不是计量专业出......

    个人先进典型事迹

    个人先进典型事迹----记吴店村书记、村主任于令华 于令华,男,1953年11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市人大代表、管区副书记,02年至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任职以来,我认真进行科......

    先进典型事迹介绍

    王永忠事迹介绍 用爱延续母亲生命 为老人尽孝解忧的好儿子 家住林机大院的王永忠,在近7年的岁月里,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身患重症的母亲,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最终唤醒了植物......

    交警部门先进典型事迹

    高沟中队先进典型事迹 高沟交警中队坐落于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电缆之乡”之称的高沟镇,中队成立于2006年,管辖高沟、姚沟、泥汊三个乡镇,共33个行政村(含社区),辖......

    先进典型事迹发言稿

    篇一:先进典型事迹材料通用模板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先进典型材料 个人简介 姓名:苏静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8年 系别年级专业:服装系08级服装设计与工程 毕业时间:2012......

    杭州先进典型事迹

    助人为乐的真心英雄 ——孔胜东事迹 “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会一直把它坚持下去。”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要多为人民服务,多为老百姓做实事。” 孔胜东,男,党......

    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近期,我区开展的“三整顿”活动,**局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通过学习先进同志的典型发言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自己解动很大,感触很深,通过学习更坚定了自己干工作干事业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