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时间:2019-05-13 14: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第一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发表时间:2010-12-06 10:28

浏览次数:175 次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我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

在讲台上挥洒数十年,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形成了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影响巨大,享誉全国。

曾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小学教师。

肩负上海5届市人民代表、3届市人大常委、2届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重任,在25年代表生涯中,广泛调研、监督,为教育大声疾呼,促进教育立法,健全教育的保障机制。

81岁高龄仍执著于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凭借信仰与激情、坚守与超越,成为一代师者楷模。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于漪教书教得“着了魔”。熟悉她的学生则说,于漪老师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于漪丝毫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如今已81岁的她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早年的学生退休了,来看望年迈的老师,却发现她活力四射,竟比自己都显得年轻。

2010年教师节,荣誉等身的于漪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很多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于漪根本就已经是„教书育人‟的代名词。”一位仰慕于漪的年轻教师在博客里这样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声。

与此同时,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虽然于漪是一个让他们仰视与敬佩的名字,但在他们看来,于漪显然早已属于过去的“那一代”——只知奉献,近乎完美。当荣誉纷至沓来,当报道连篇累牍,当于漪越来越多地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见得真正理解她,而有的人甚至尚未了解就选择了疏离。

2010年9月,记者走近于漪,试图通过她的亲身讲述,还原一个矗立多年且“被标签化”了的教育偶像,一个作为普通教师的于漪。

人淡如菊

简约的家饰、简朴的衣着,围绕于漪的一切,连同她本人,都显得简单、素净。唯有笑起来满脸的皱纹,似绽开的秋菊。

“我有洁癖,最爱打扫卫生。她亲自操持家务,照料家人,”离开人民大会堂耀眼的灯光,收拾屋子,挽着环保袋上超市、上小菜场……工作之外,于漪的生活和任何赋闲在家的上海老太无异。尝过她手艺的学生都说,于老师“烧得一手好小菜”。

“先生心疼我工作辛苦,批评我是„工作狂‟。我不反驳,但我心里知道,家庭和工作对于一个人,不能分孰轻孰重。我是两头重,两头都不放手。只有家庭生活和谐了,才能保证一份投入工作的好心情。”于漪望望先生所在的屋子,转头就笑,笑着笑着,抹抹眼角,还是笑。

面对荣誉,于漪显得非常谦逊:“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我本人,也就是个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人,就不可能对“人间烟火”不为所动。退休前,有许多次上调或从政的机会,于漪都主动放弃了。放弃的理由很简单——“留在学校,是我心中所愿”。

但是,另有两大诱惑却真曾让她心动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石化二中诚邀于漪出任校长,希望她能帮助学校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他们开出的条件十分优越,要给我分一套大房子,还配一辆车。”当时的于漪,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可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一家三代挤在先生单位分的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十分局促。为了给晚辈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漪有点想出去尝试一下。

可是,这一步并没有迈出去,于漪对此并不感到遗憾:“第二师范是„文革‟重灾区,„文革‟后期仍然派系斗争很厉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学校的风气也没有完全树起来。一个人心无二用,我想,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把学校带好。”

在校长的岗位上,的确责任重大,那么退休了,总该可以歇口气了吧?

1992年,于漪光荣退休。很快,一所知名民办教育集团就找到她,盛邀她担任特别顾问,工作轻松,待遇还特别优厚——“每周去个两三天,不用做什么事,只简单指导一下工作,年薪60万”。

60万!面对这个普通人很难抵御的巨大诱惑,于漪保持着惯有的坦诚:“不动心是不可能的。那时,我的退休工资是每月1000多元,还有几百元的补贴,加起来将近2000元。虽然不少,但和60万元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我也想过,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太好,赚点钱,可以补贴家用。”

然而,这一步还是没能迈出去。“当时,市里急需我参与培养年轻教师,而我的长处也在于此。”很自然,于漪就留了下来。这一留,又是将近20年。

回想近60年的从教生涯,于漪并没觉得自己取得了多么了不得的成绩:“工作竭尽全力是本分,个人无论是天分、学识、才能,都是极其有限的。离开了大家,一事无成。”

于家五姐弟,于漪是大姐,5人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凡表现。大弟于渤是浙江大学教授,二弟于洸历任北京大学组织部长、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于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小妹于涟是浙江大学教授。有趣的是,他们兄弟姊妹间从来不谈工作成绩,只知道各自大致的工作情况,具体的业绩几乎都要通过报纸才了解到。

“吹,摆,不仅无聊、小家子气,而且会目中无人、飘飘然、裹足不前。”对自己,于漪有着再清醒不过的认识。谈话间,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普通人”,她也一直在用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对记者讲述自己。了解了作为普通人的于漪,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初入教门

很多人都知道,于漪不但教过语文,而且还教过历史。殊不知,于漪的教学生涯是从教识字开始的。

1951年夏,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经国家统一分配,来到当时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当老师。

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主要是革命干部、战士、劳动能手等,大部分都比于漪年长。学校安排于漪教文化班,学生的文化程度是平行班中最低的,教学得从识字开始。

上第一课时,于漪心里没底,“腿不由自主地弹起了琵琶”。许多年后,当年的学生想起她脸上故作严肃的表情和脑后两只幼稚的小辫子还是忍俊不禁。

正当于漪在教坛蹒跚学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把她从讲台上强行拖了下来。

吐血、便血,症状十分严重,医院诊断是消化道溃疡病。当时的医疗条件对这种病根本束手无策,只好由着医生“想起一出是一出”。输血、“饮食疗法”、“封闭疗法”……几乎什么流行的办法都尝试过了,病痛却依然不曾减轻。

祸不单行。溃疡病还未治愈,重症肝炎又找上门来。年三十晚上,于漪刚被送进医院,就立刻被隔离。不但黄疸扩散,人难受得连平躺都气喘。肝功化验、肝脏穿刺,一项项检查、治疗下来,于漪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

“我简直没有想到,工作后的第一课竟是疾病的磨炼。”年轻的于漪没有被病痛打倒,反而锻炼了意志和韧劲,变得坦然而淡定:“生死就那么回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不能张皇失措,更不能精神崩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7年下半年,工农速成中学向普通中学转轨。于漪于1958年初调往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刚到新学校,本以为能学以致用的她,被副校长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学校不缺学教育的教师,缺的是历史教师。副校长要她带师范二年级6个班的中国古代史,每班3节课,每周18节课。“我不是学历史专业的,教起来当然千疮百孔。不过,我对历史本来就有兴趣,反正可以边教边学,边学边教。”

过不了多久,校领导又找于漪谈话,让她改教语文。

谈话很简单,两分钟。于漪说自己不是学中文专业出身,教语文有困难。领导反问:“你不是大学毕业了吗?”于漪如实答:“隔行如隔山。”领导不由分说:“工作需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最高指示。”一锤定音,于漪又进了语文教研组。

“隔行如隔山”不是托词,于漪捧起语文书,难题迎面而来。“文言文可以串讲,现代文学生基本能看懂,该怎么教?汉语拼音根本没学过,得先从b、p、m、f补起,汉语语法也得从零开始。”从此,于漪不得不用双倍乃至数倍的时间学习,力求在两三年内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捋一遍,这样教学才能有点底气。光学没有用,还得把课上好。为了备好一堂课,于漪常常要花10个、2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总算摆脱了茫然的状态,算是有了一点穿透力与判断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除了自学,于漪又开始在比较和借鉴上下功夫。向高手求教,广泛阅读,回忆自己求学时的学习经历……这些方法都成了于漪进入语文教学之门的指南针。

教人教心

教起语文来神不乱、心不慌,能够得心应手固然不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于漪发现,如果仅局限于此,远远不够。“教语文不能像烂泥萝卜——洗一段吃一段,语文教师的脑子里必须有整体的框架结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不能像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经过反复推敲,于漪对从古至今就争论不休的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有了自己的认识:“教文和育人必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问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在教文中育人,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极不简单。在于漪看来,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正如“矢”与“的”一般,不看准靶子,只管射箭,就是无的放矢。

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漪和学生交朋友,通过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等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发展上的变化。不仅如此,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也都是她潜心研究的对象。

“做班主任要家庭访问,个别谈心,当任课教师也一样,同样要全面关心学生,和学生、家长做朋友,从思想到生活到学习,无所不谈。”爱管闲事的于漪没少因此受到同事善意的取笑。同事们都说,于漪这个语文老师管得真多,“比班主任还班主任”。

对于漪教学思想作过深入研究的内江师范学院学者戴前伦,曾举过一个“于漪和4个口吃学生”的例子:于漪教过的一届学生中,有4个表达能力很差,乍一看似乎都有口吃的毛病。但是,经于漪调查发现,4个人的“病因”各不相同。第一个学生是舌头稍短,口齿不清。第二个是独子,父母从小娇惯,因此说起话来停顿多,语言不规范。第三个是小时候模仿口吃者说话,自己逐渐口吃起来。第四个是思维迟钝,说话结巴。于是,她对这4个学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他们制定了各自的训练计划,使他们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有的甚至彻底摆脱了口吃。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讲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阅读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极大地启发了于漪。

“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了,都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了,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呢?”由此出发,于漪总是时时处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进入学生的世界。

“乱班”之治

“文革”前,于漪的教学水平日臻成熟,她本人却因此受到运动冲击,被打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蒙受了许多屈辱与不白之冤。

更令于漪没想到的是,刚刚“复课闹革命”,学校就把69届(4)班这个“乱班”交到她手里,让她一边挨斗,一边带学生。算下来,她已经是这个班的第九个班主任了,其余的老师不是被气走,就是主动辞职不干。

走进班级,迎接于漪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黑板上抹着的大便。教室里只有4个女生,她们扭在一起打架,互相扯着辫子不放,于漪好不容易才把她们拉开。

其他学生呢?从没带过乱班的于漪开始挨家挨户访问,磨破了嘴皮子,总算把所有学生全部请回教室。课上了两个月,调皮、爱打架的学生终于不再以窗代门,老老实实地从教室门进出了。

转眼,到了77届。此时的于漪已经是杨浦中学的年级主任。这一届学生里,有几个“皮大王”,全校奔窜、捣蛋,打架、闹课是家常便饭,弄得其他学生不得安宁。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竟然把男体育教师的鼻梁骨打断了。

“那时的办公室,就像个派出所,每天都要处理各个班级以及班级之间发生的大小纠纷。”除了上课,于漪的一张嘴从早说到晚。有的女教师受不了,气得话也说不出,甚至晕倒。为此,于漪在办公桌抽屉里总备着一包葡萄糖,哪位教师头晕,气不顺,赶紧泡上一杯糖水,定定心。

商人蒋志萍,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皮大王”之一。打架、逃课、欺负小同学……哪件事都少不了他,家里几乎天天都有人找上门告状。为他的“斑斑劣迹”,父亲发下狠心,赶他出门。“父亲对于漪老师说不要我了。于漪老师很激动,对我父亲说:„你不要,我还要!‟”蒋志萍就糊里糊涂地跟着于漪回了家。

这一待,就是大半年。其间,蒋志萍跟着于漪一家同吃同住。“等我转变了,能认真学习了,于漪老师就给我父亲写信,请父亲原谅我。信中有这么一句,我一辈子都记得:„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衣服沾了灰,掸一掸就好了。‟没有于漪老师,我也许早就„进去了‟。”

30多年过去了,于漪的信如今仍然是蒋志萍家的“镇宅之宝”。“于漪老师不是对我一个人这样好,她对所有的学生都好。她也不是教完学生就算了,她对学生一辈子都牵挂。”蒋志萍工作后找了对象,于漪知道了,一定要亲自看看女孩才放心。蒋志萍结婚,于漪家里有病号,手头不宽裕,仍然扯了几米红布相赠。几年前的一个春节,蒋志萍照例来给老师拜年,于漪又关心地询问起他的近况。“最近生意有点周转不灵。”他也就是随口一说。于漪却大为上心:“缺多少钱?我有!”

“清贫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能有多少钱?我怎么能要老师的钱?于漪老师真的是对学生掏心掏肺……”浙江义乌幽暗的工厂厂房里,年过半百的汉子,说起老师竟然泪流满面。

育无止境

主持名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指导制定上海“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下课堂听课……近年来,于漪已经渐渐离开讲台,将工作重心转向培养年轻教师。有时去远郊县听课,一听就是一天,上午3节、下午又3节。不仅听课,还要组织评课。

年纪大了,这样操劳,于漪也觉得很累。“但三尺讲台系着学生的青春,教师一定要把课上好才对得起学生。我苦于年纪大了,离开讲台时,几乎觉得自己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一半。因此,我非常愿意帮助年轻人在课堂里摸爬滚打。”

闲暇时,于漪常常和自发找上门来的年轻教师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容易感动了,课也越来越难上。”于漪理解年轻人的感受:“我教书的那个年代,学生单纯,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现在的学生,身处转型社会,遭遇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平时接触的信息量又那么大,自然不好教。老师们太不容易了!”

现在,许多中学生都把周杰伦奉为偶像,而有的教师却嗤之以鼻,师生间彼此不理解、不信任。了解到这种情况,于漪就请儿子帮忙买来周杰伦的歌曲磁带,反复听。“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又说又唱有什么好听,感觉不如《青藏高原》之类的歌曲。”

没有找到答案,于漪就主动去学校找学生聊天。几个女生善意地嘲讽了她的品味,并告诉她,“您喜欢的那些歌太„露‟了。”

被嘲讽的于漪并不生气,仍然是笑意盈盈。女生们看这个老太太不板着脸乱训人,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就是喜欢周杰伦,因为别人学他都学不像!”

一句“学不像”,让于漪理解了渴望独树一帜的孩子们。“现在,住房条件改善了,城市里几乎人人都住楼房。孩子放学回到家,门一关就和外界隔离开来。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忧愁、孤独、苦闷甚至喜悦都需要个性化的途径来抒发。又唱又说的方式,不正是一种另类的倾诉吗?”于是,她转而劝慰青年教师:“周杰伦一些歌曲的歌词里,中华文化的含量很丰富,学生听听并没有什么坏处。”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教师,于漪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于教书育人的思考。

初为人师时,于漪也曾对两类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一类是反应灵敏,非常聪明的,我说上句,他下句已能回答,教起来十分省力。另一类是长得很可爱,像洋娃娃一样的。”

经历过许多,尤其是经历过带“乱班”的日子,于漪才逐渐领悟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需要关心。教育没有选择性,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对于这些从内心迸发出的呐喊,于漪不仅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是身体力行。

1996年11月,于漪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长篇复信《自强不息,女教师们!》,被认为是一篇经典美文。文中,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的一句话让于漪感慨不已:“要是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

“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经历了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什么都一场空,但是他没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块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建立起人间的乐园,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这一刹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满足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2010年9月7日,于漪赴北京参加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出发前半小时还在审定教材。作为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的她,每天仍然要花大量时间在语文教材审定上。她的执著与追求一如往昔……

于漪说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必须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不能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

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一个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一、教学风格

北京张定远先生曾就于漪的教学艺术做过这样的高度概括: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既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趣”,就是课要有趣味性。于漪认为,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节奏上,课要张弛结合;方法上,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都能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就是要有新鲜感。于漪认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组织教学时,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习愿望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注意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情”,就是课要“披文以入情”。一篇篇名篇佳作,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于漪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或展开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中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作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漪认为,教学时适当安排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也相当重要。“活”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是“不逾矩”,“从心所欲”便就蕴含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教学的一个 “活”字。于漪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于漪认为“不能千课一面”每一课都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

于漪在教学中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情”为例,于漪认为:教师教学要“声情并茂”,要“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于漪记住了“不过”后边的话,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

她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连汉语拼音都重新学起。教研组里共有18位老师,于漪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于漪还为自己准备了“教后记”,每次上完课之后记录,一面是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另一面记下自己的不足,甚至是“废话”。长此以往,一些精彩的思考留住了,成为以后教学中的新养分,自身的缺点也逐步克服,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第二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同志先进事迹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她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审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定专家。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第三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经典语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经典语录

【关于教育】

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现在世界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那就是科技之争、教育之争、人才之争,丝毫不比硝烟弥漫的战争来的轻松。因此,我们搞教育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应有的标准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粘合剂,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如果小视或者弱化,学校大厦就缺了“顶梁柱”,就难以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关于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我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格”的要求很高,它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岗位需要摸爬滚打。

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上思考一些问题,探索 教育教学规律,跟随着时代奋勇前进。

【关于学生】

学生千人千样,有个性有潜能,资质优良的学生,教育起来同样有相当的难度。没有大爱,没有水磨的功夫,就不可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曲。

教师生涯当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一个心眼为学生的时候你就心底宽广,不仅有教师,有学校,而且有中国,有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

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智力、性格、思想、兴趣爱好,以至家庭情况、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了解研究,先做朋友,再做教师,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提高实效。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我们有时却把他们当做“容器”,放在被动的承受“我讲”的位置,堂堂课从头包办到底,剥夺了他们课内练习、思考的权利。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关于教学】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教学要“心中有书”,要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材料,在“真懂”上下功夫。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自己“昏昏”,是不可能使学生“昭昭”的。

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教师的这桶“水”是否陈腐,是否有污染呢?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难道仅仅是“给予”的关系?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

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语言是人整个学养的基础,它的重要性常被忽视。人生活在语言中,生命刚开始,意识刚产生,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

一定要让学生“嗜”书,不“嗜”必然知识浅薄,视野狭窄。学生嗜书的感情不是天生的,靠引导,靠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嗜好,就等于帮他们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

我非常注意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学生饱尝思维劳动的快乐,体验到一种“思考家”的自豪。

第四篇:于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

站上讲台 就是生命在歌唱

在三尺讲台,她慷慨激昂;在评课现场,她睿智而真诚。

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不辍耕耘近一个甲子。她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课的经典教案;她坚持真心教学,真爱育人,81岁高龄仍不舍讲台,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她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真爱育人——

“课一定要教到学生心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

“于老师的语文课就是有魔力,”时隔20多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老师沈一敏记忆犹新: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漪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其中。

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各类学生。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然而,在于漪眼里,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谈心。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于漪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了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教学改革——

“教育方法要随时代改变”

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

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于漪说,其实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反思。她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她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随着改变。”于漪说,教师对孩子们不要轻易说“不”。“一些老师埋怨现在学生太淡漠,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孩子们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也去认真听,发现他的歌风格独特,歌词也有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适合独生子女的自我倾诉。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之余,于漪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成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出版。

“活的教育学”——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漪常常对青年教师说。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即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

当老师,于漪始终忙得不亦乐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就开始“带教”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如今,她还在为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和上海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带教。除了担任华东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81岁高龄的于漪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她还通过远程教育网,为云南、新疆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采访手记

曾多次在荧屏上见到于漪的师者风范,9月8日晚,记者终于在北京国谊宾馆和她面对面。对话从语文该怎么教谈起——

“文章是立体的,教出个性才有感染力。”于漪侃侃而谈,朱自清的《春》生机盎然,像英国的水彩画;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光影质感,是五光十色的油画„„记者仿佛置身于她的课堂。

语文要教什么?教师要干什么?教育要改什么?在同于漪老师的交谈中,记者如沐春风。

在于漪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永远的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随行的韩老师告诉记者,于漪从上海出发前半小时还在审定教材。81岁高龄还在担任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的她,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语文教材审定和教学上,干劲一如年轻时。

“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我还要继续努力。”有人说,于漪是教育界的“不老传说”。诚然如此!

第五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先进事迹,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81岁的她,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

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她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还忧心教师、关注教师、倾心教师。她认为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的确,当今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所以作为教师的就要坚守思想的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不论大环境怎样,学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气候,因为它代表了社会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文化。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于老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于漪老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她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看了于漪老师的资料片,短短的时间里,却让大家明白了于漪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位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源于她身上的那种充满一身正气的魅力,她时而亲切平和、时而高亢激昂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她的忧国忧民,透露着她的满心奉献,透露着她的勤奋睿智,透露着她的深邃执着。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的名言。她以这样的信念要求自己,其实更是对我们普通教师的鞭策和勉励。当被采访者问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好老师”时,于漪老师引用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所说的“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做答。“智如泉涌”,要求做教师的智慧就要像泉水一样能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尤其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以前曾有教书匠的称法,而现在提倡的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德才兼备。除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对孩子不仅要重言教,更重要的还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力量,应该更侧重于从教师活的人格中挖掘,这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力量!我想这也许就是理解于漪老师所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突破口吧。教师注重了身教,势必会不断、更努力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锤炼爱生之情、提升自我境界。如此,一辈子学做人的过程中不就在实践着一辈子学做教师吗?

她——在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中,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

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下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 在她的引领下,8名学生登上中国......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

    81岁教书育人楷模于漪(5篇模版)

    81岁教书育人楷模于漪:教师是教育的希望 教育部日前评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们是1600万人民教师的骄傲。从这个月开始,教育部推出“每月一星”的学习宣传活动,于漪是......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doc - 崇明县大新中学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女,汉族, 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育华(集团)学校师德学习资料(一)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

    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陆繁伟

    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记山东枣庄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 23个春夏秋冬、翻越208座山头、2400次家访、46本教学日记、82000元捐款,陆繁伟怀着对教师这份崇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