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

时间:2019-05-13 14: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

第一篇: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

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

7月21日,从教育部门户网站获悉,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入围2016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据推选委员会资料显示,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李振华默默地固守为教育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信念,他对教育倾注的爱犹如沂蒙山那样延绵壮美。

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从故乡南京来沂蒙老区支教,克服重重困难,放弃转行、提升、回城的照顾,一干就是62年。他教过近万名学生,深受老区人民的爱戴。群众为了感念他,自发捐款为他竖起一尊汉白玉雕像,建起基金纪念碑,将他工作过的学校命名为“振华学校”。让老区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他勤奋忘我的工作,在韩旺小学,连续教育质量全县第一,县委书记亲自为他召开庆功会。教高中时,所教学科成绩在原临沂地区保持领先。担任城关二中校长时,把全县闻名的后进学校,改变成为淄博市的一面红旗,“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并配发“校长是关键”的评论。

他为老区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南京的女友分手;为送高考,父亲病重直至老人病故也未能在床前尽孝; 为了山区的孩子,放弃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照顾母亲的机会,将瘫痪在床10年的老母亲接来沂源,不到一年因水土不服病故他乡;他圆了山里孩子的大学梦,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个考上大学的也没有。他爱生如子。他自制针线包为学生缝补衣服;自费买来理发工具为学生理发;冬天让家里没有被子的男生与自己同铺,最多时能挤下三个孩子,遭了虱子也不嫌弃他们;夏天山洪暴发,他冒着齐胸的河水接送学生上学;晚上,他提着马灯翻山越岭去学生家中补课。送高考,为更好地照顾住校生,他住进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为他们驱赶蚊虫;学生生病,他背着去医院••••••

他深知越是贫困越需要受教育,否则拿什么改变贫困。沂源县是国家重点扶助的贫困县,许多孩子上不起学,李振华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的积蓄1.5万元和国务院特殊津贴捐出,成立了三个“基金会”;2001年—2008年外出打工,担任万杰朝阳学校初中部校长,将5.5万元年薪和捡拾废品所得资助了23名特困生;2009年至今为继续资助23名贫困生,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62年个人累计捐款10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孤儿和特困生就有36人。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喝玉米糊、吃南瓜菜,一身洗的泛白、破损的衣服仍然穿在身上;50年前买的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仍在骑着;1965年用30元钱买的“钟山表”仍戴在手上。以他的工资和待遇,本可以过得很好,老来也应该享享福了,可他至今仍生活在清贫中,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却是最富有的。他的财富惠及一方山水一方人,他的名字将载入老区教育的史册。

他义务社会兼职31个,60多年来为全国大、中、小学校师生、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义务做事迹、师德、理想信念报告32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1997年建立了“振华青少年心理疏导热线”,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道德讲堂”、“孝德讲座”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八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山东省人民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91项;中央、省、市电视台为他制作了19个专题片,中央与山东电视台拍摄了以他为原型的高清数字电影“留住青山”在全国上映,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关工委、省教育厅等单位下文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组织观看,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县委、县府于2012年建立了“李振华事迹展厅”,成为师德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基地。2015年,李振华荣登“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四德榜”,与屠呦呦等同时入选中国教育年度人物。

他数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淄博市委、沂源县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作出了“李振华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多予宣传鼓励大家向他学习。”的重要批示。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

他已是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入党的第一天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他以此来勉励自己,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扎根山区的力量源泉。他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博大仁爱之心使他乐于奉献;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硕果累累。

李振华身为县政府督学、县关工委副主任,他仍在为关心下一代忙个不停。

最终,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将从64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相关链接:为庆祝第31个教师节,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传递立德树人的正能量,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已经启动,我市沂源县实验中学李振华老师入选推选活动,山东省共有两人入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公示和投票日期:2016年7月21日至8月12日。公众可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相关网站,进行电脑端和手机端网络投票。编号为29

第二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

原文均来自互联网 沈阳私家侦探 http://www.xiexiebang.com 整理上传

情境教育是爱的教育

课堂上,那只“愤怒的小鸟”

“同学们,小鸟是怎么叫的?”“叽叽喳喳”、“咕咕”、“唧唧”、“啾啾”,一片婉转悦耳的童音鸟叫声开始响起,此起彼伏。

一个童音响起来:“布谷布谷,木黄草枯”。大家一愣,然后鼓掌。

这是李吉林的一堂普通情境教学示范课,以“小鸟”为题的阅读综合课。从小鸟叫声开始,到形体、姿态、色彩等,让孩子融进鸟的世界,诉诸无拘束的想象。然后,《春晓》、《绝句》、《村居》、《江南村》等一首首古典诗词,老师皆以与小鸟有关的方式打动敏感的童心。最后,关于小“鸟”外形的描述跟书法联系起来,“一撇是小鸟头顶的软软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珍珠一样的眼睛,一横则是站在树枝上是两只爪子„„”

一堂课30分钟,都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悄然飞过。这堂课,是在70年代上的,在当时可谓特立独行,开风气先。这位上课者,就是中国情感课堂教育的重要拓荒者——李吉林,今年她已七十四岁高龄。

但她依然没有退休,每天八点半,准时到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学校上班。正如她的学生施建平所说,她已经成为学校的象征。

“找我很容易”,她笑说,“我一直就在学校”。

李吉林的教育试验田

李吉林的履历在网上随处可见:儿童教育家、特级老师、中国情景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二附小”)。2011年,她因为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使她的情感教育广为人知。一同被社会了解的,还有她33年孜孜不倦的求索,她的信念和激情。

然而她的信念之源却来自于挫折。文革中她备受冲击,不能上课,“只能每天踩缝纫机”。她告诉记者,尽管同事们都夸她衣服做的好,但是一个人民教师居然无学可教、无课可上,“这是我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1978年,刚刚恢复二附小工作的李吉林,迫不及待找到老校长,要求从一年级教起,针对当时小学语文僵化和低效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试点改革。她想把这十年空白找补回来。她的想法得到老校长的支持,很快,李吉林试验班开学了。这就是她著名的情感教育试验田。

在这里,她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相关研究先后被列为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

2011年9月,李吉林因在情境教育成果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

她现在还记得开学之初,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43名同学鲜花般的笑脸。

“现在还能一一叫出名来”,她笑说:“我是一个播种者,他们是我的一部分”。

课堂30分钟,课间25分钟

“孩子们很可爱,语文课应该一样可爱”,李吉林目光黯淡下来:“当时一年级的课堂很不好玩”。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是汉语拼音,当时教学模式主要是汉语拼音的拼读写,对于刚刚跨入小学门的孩子来说,既枯燥又乏味,学习很无趣,简直是种折磨。

受外语情境教学启发,她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情境”教学方式,她动了很多心思。首先,她将拼音教学与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结合起来,增加情境感染,让孩子逐渐慢慢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世界。

第二,必须在课堂“情境”上下功夫:即兴设置场景或故事,让一个孩子表演,一个孩子描述。比如:“王林蹦蹦跳跳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告诉同学们,我们获得了优秀少先队称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游戏中加深了孩子对字词的理解,效果奇佳。

第三,课堂要缩短,情境要延长。因为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倘若教学时间超过了注意力维持时限,就会失望,甚至厌倦。她作了违背常规的调整:课堂时间缩短到3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增至25分钟。而另一方面,情境课堂时间却在延长,开始每节课只有5分钟,慢慢地,随着教学效果日益明显,时间逐渐延长到一半,乃至课堂的全部。

“情境”课堂的教学成效大大鼓舞了李吉林,她不再满足于在“情境”的外围兜圈子,她开始认真研读刘勰《文心雕龙》“情境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的内心情感往往随着客观外在事物变化而变化„„她意识到,世界是孩子们认识最大源泉,她把目光转移到教室之外,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从此,“田野课堂”成为她和孩子们的重要时空,那弯弯的小河,美丽的田野,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见证了孩子对美丽世界的触摸。

李吉林说,她的教学情境的要求是八个字,“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情境教育通过将学生引入情境,唤起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激起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求知,获得语言、想象和创造的自由。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

李吉林“三好”,就是考试不好?

五年过去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1983年,李吉林实验班面临小升初,如何把这一届学生顺利送进中学,李吉林倍感压力:“我担心的不是社会压力,不是个人得失,而是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中国情境教育的探索能否得以继续。”

尽管李吉林实验班的学生个顶个的优秀,但在一部分人的心中,代表素质教育的情境教育法必须接受分数的“考验”。虽然有点可笑,却是当时的实情。纵然,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但这些都不能抵御考试对人的评价,因为这就是中国,一个考试的国度——所有教育理想改革者,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面对考试的淬火。

流言的影响不小。有人说,教的热闹,不如考的好有效果;还有人说:李吉林有“三好”,文章写得好,课讲得好,报告做得好,未必考试就好,等等。

但是,李吉林压力之下依旧从容,还是有条不紊的设置她的情境,在情境中悄然渗透她的教育目的、课堂内容,只不过节奏加快一点,内容浓缩一点;在课堂上,她依旧随时关注每一个同学注意力和表现,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举手发言的机会,不肯单单照顾两头,尽管这是小学老师出成绩的“心得”:在教学过程中,一头抓成绩优秀学生,重点加以关注和培养;另一头则是成绩较差或家庭环境不太理想的学生,时时关心提点,防止掉队。但是她不,这43个同学是她每天关注的对象,提问关怀公平,“一个都不能少”。

李吉林告诉记者,第一届实验班共有43位同学,对于她来说,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不走“题海战术”、不紧张的班,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班级”。

初考成绩发榜,事实胜于雄辩,当年,李吉林实验班的33位同学考上省重点,平均成绩比六年制的学生要高出十多分。

提及当年,李吉林语气坚定:“这是情感教育的成功,是理想和信念的成功”。

女儿的母亲和母亲的女儿

作为母亲,李吉林是歉疚的;当时大女儿面临高考,小儿子要中考,而她的试验班要初考,“我的孩子们同时面对三个考试大关”,都在升学的关键时候,来自母亲对儿子女儿的关注确实少了一点,因为她的生命和时间多在那43个孩子身上,无法分身。

所幸儿女很争气,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大女儿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小儿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园艺设计师。

在李吉林的人生中,母亲对她的影响不可估量。李吉林说她的成绩与母亲是分不开的,但现在却永远无法回报了。李吉林五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她抚养大。母亲对她教育很宽松,甚少限制,从不责骂,来自母亲的许多朴素人生观几乎影响了李吉林的一生。

小时候,家里每次遇到困难,妈总会说,天无绝人之路。当李吉林在文革中遭受受种种冲击和污蔑时,当她就用弹钢琴的手每天无奈打缝纫机时候,常常想起母亲的另一句话:“小人得意便猖狂”;当她伤感脆弱希望放弃的时候,母亲就会说:“牛拴在桩上一样的老”。她咀嚼着,回味着,坚持着艰难的年代;终于等到有机会,她对领导说“我要做点事”,然后就把事情完成了。

李吉林说:“哪怕我再成功,我都是妈的女儿。”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谈及此处,眼圈有点微红了。

李吉林:在儿童的世界里长大 像所有人一样,年过古稀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师李吉林也曾经是儿童。她的童年清苦,却仍然享受到作为儿童特有的幸福和快乐。

“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当我独个儿睡在床上时,我会呆呆地看着那斑驳的墙壁,想象着小屋里没有的世界:那是一个和尚披着飘飘欲仙的袈裟向我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那是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回到自己的家„„”在李吉林的记忆中,童年依旧清晰如昨。

如此充满童心,这就是“情境教育”的由来吧。

情境教育是什么?

情境教育是什么?大概可以这么归纳:它是课堂的新鲜感、教学的魅力、过硬的教育质量、学生的高水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裴新宁说:“情境教育是课程设置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从1978年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走过了30多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着。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李吉林又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提出“儿童-知识-社会”情境课程的三个维度,并概括出“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

今天,情境教育得到很多认可和肯定,不少学生因此爱上读书、爱上学校,长大后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把爱献给更多的孩子。作为教师,李老师无疑是成功的。她却说,我仍在成长,在儿童的世界里成长。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

李吉林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1956年的初秋,我走进了小学,开学前,我就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连走路也美美地念着,想象着自己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表情和喜悦。心里一直对自己说:当老师,就得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感觉不到我这个当老师的威严,而我,装也装不起来。红扑扑的圆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我喜欢你们。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许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渐渐地他们觉得“这小老师还不错”。因为,李老师从来不用教师的“尊严”压服他们,而是用爱、用真挚的爱去沟通,去亲近他们。

给孩子这么多“宠爱”,他们的成绩会不会追不上?答案是否定的。一次,李吉林教的学生参加升初中统考,同时接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小学语文专项十种考核,两次考试的结果却令人惊讶: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全班43名学生有33名被重点中学录取。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这就是情境教育下的孩子们。

童心给了我智慧

李吉林这样说:“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要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

半个世纪来,李吉林的心始终与孩子相通,情境教育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是想不出来的。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使我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一种力量。眼下,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但是,我感觉到我的心仍然是年轻的,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外出坐在车上常常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黄花的丝瓜花,南瓜花,西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有一次似乎顿悟了,啊,莫非他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李吉林的眼中有光芒闪动。

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她智慧。

教师要唤醒学生

“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特级教师,尽管李吉林的头衔有很多,但她最愿意的还是做一名小学教师。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她一呆就是50多年,尽管年逾古稀,但这位“老教师”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活力,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李吉林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近期,我们特别对李吉林老师进行了专访,请她梳理10年语文新课改。

中国教师报: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的一线教师代表,请您对10年语文课程改革进行梳理,您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李吉林: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比如课程标准谈学生的兴趣,学生要乐于表达,要善于表达,很多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的。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生动活泼、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创新,强调学生的创新,这在过去是很少提的。现在,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提出要创新,如果还是陈旧的教学方式,哪里来的创新?孩子的潜能他自己未必了解,他可能不懂,这时候就需要成年人去发现。而创新是从强调想象开始的,以想象为抓手,让学生向往一种境界,想象一种场景,组合成新的形象。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想象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可能会有人觉得让孩子在学龄初期就“写想象中的事物”,似乎要求过高。但这一时期恰恰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更包含通过想象在早期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深层意义。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人文熏陶,重视情感教育。以前,我们也说人文熏陶、爱国主义教育。但这种教育是通过概念分析来完成,很难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过去也谈“文道结合”,文道怎么结合呢?上个世纪50年代末,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们应该向某某人学习”,“学习他的什么品质”,分析来分析去,哪里还能感动孩子的心?起码没有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熏陶,强调多元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这是很好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但在一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程标准发到老师手中,但是老师也就是在考试的时候看一看,平时基本不看。您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应该怎样来对待课标,怎样使用课标?

李吉林: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要唤醒学生。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并在自己教学中去体现。我和我们的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学习课标,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改?我们到底怎么改?你提到的一些老师只看不学的问题,其实还是牵涉到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问题,我们的评价要跟上。因为“评价”往往成为教学实践的导向。

中国教师报:提到评价,有这样一个问题,尽管课标在改,但一些考试还是走老路,搞标准化测试,搞机械训练,其实也是和整个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您对此怎么看?

李吉林: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在全国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对新课程标准执行的评价尚未完全跟上,尤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相符。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评价必须要便于老师操作,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年级来尝试更为细致的评价划分。比如低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高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要具体。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编写过教材,有人看来,现在的课程标准下,有的教材太难,有的教材则太易,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紧紧跟上,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吉林:我觉得教材的深浅需要界定。教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深一脚,浅一脚。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少作题多读书”,并且专门规定每个年级段有相应的阅读量、背诵量,这是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很有效的举措。还有其他的方面,诸如选材、编排体系、课后习题等都需具体地体现课标精神。

同时我还希望,对各种教材编写的配套的读本,建议应该经过相应的审查,以保证质量。

中国教师报:您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到底语言是语言文字呢还是语言文化呢,还是语言文学呢?您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比较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李吉林:现在讲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也有说工具性和思想性。我觉得,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影响很大的课程。首先它应该把孩子的母语教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用最传统的、最大众的语言来讲,孩子要识字,要读书,要写文章。许多语言学家都说了,语文是一种工具,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把语文的文学性、文化性以及科学的东西渗透其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语文一定是有文学的意义在里面,但还要有打基础的东西,尤其小学的阶段还要有科学在里面。比如说科学课,低年级没有,到了高年级才开。所以我们一些理科课程的早期渗透是要凭借语文进去的。把文学和文化以及一些初步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里,这样来安排语文课程,孩子的受益会更大。

其实,语文是能让人引起共鸣的一门学科,多少年后,孩子们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往往就是文学。在我的思想里,我希望能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下功夫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

中国教师报:一位优秀教师必然是对课程标准,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的。但现在一些教师似乎缺少这样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一个教书匠,执行一个教材,缺少一种情感。

李吉林: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只有勤奋学习,不倦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有底气,有眼界,才会对新课程标准,对教材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如此。我一直对教学特别感兴趣,我对小学语文是情有独钟,是一种深深的爱恋。因为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果我们一心想当个好语文老师,就不会,也不敢敷衍、懈怠。尤其是现在的信息这么丰富,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只有先当好学生,而后才能当好先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故步自封,就会力求努力突破和创新。

我觉得我自己对情境教学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的。我概括了四个字,学,思,行,著。首先知不足而学。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你怎么教学生,孩子们怎么学习,你怎么让他学得好,你怎么让他从学习语文过程的当中得益很多,不断地进行探究,那么你就会觉得语文教学太美了,太丰富了。但是你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这种丰富和美,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必须去学习,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眼前的,是终身的。从这个角度来想,你会感觉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中国教师报:所以直到现在,您在情境教育方面的探索还在继续。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现在还在进行中,为什么呢?我觉得,前面还有很长的路。情境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情境教育是有益于孩子的教育。

时间是长脚的,你不可能让它停下来慢慢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浪费时间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刚才我提到开放,怎么开放?就是抓住时间。我没有多少伟大的理想,也不想当教育家,就是习惯做一些实事。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半农时写的一句话: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溪水尽管清浅,但它是永远奔流向前的。

在儿童心田书写明天的诗句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包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

从1956年到2011年,55个寒暑春秋,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李吉林老师谱写了一首绵长而深邃的儿童教育诗。

“一切为了儿童”,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情境教育,是李吉林独特的教育追求。300余篇学术论文、随笔,13本专著,总计360多万字的8卷本文集,记录了她向教育家境界迈进的一路辉煌,也标注了一位小学教师可贵的人生高度。如今,70岁出头的李吉林依然每天出现在校园里,继续着她的研究与探索。日前,记者前往南通,再一次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著名特级教师。

起篇:

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

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走进了当时的女师附小,也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那一天开始,小学成了她的大学,她再也没有离开过孩子们的世界。在孩子们中间,她成了一个“长大的儿童”,一个引领儿童成长的“儿童”。

1958年,年仅20岁的李吉林就小荷初露,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4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颇有新意的发言赢得许多专家的赞许。

“怎样把孩子教聪明”,是李吉林第一篇论文的主题,也是她从教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对孩子深深的爱,拉开了她儿童诗的序幕。

她带孩子们来到蒲公英花丛边,看毛茸茸的种子飘飘悠悠地乘着春风飞向河那边;她带孩子们去观察船闸,看一艘艘的大驳船、帆船,排着长队开往长江;她和孩子们一起数玲珑古塔飞檐下叮当作响的风铃;她领着孩子们一起看中秋的满月怎样从小河那边冉冉升起„„

李老师的课成为孩子们最爱的课,李老师布置的作文成为孩子们最爱写的作文。无数次,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却说:“李老师,我们不休息!休息了会打断思路的。”一名小男孩甚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我病了,躺在床上,心里想李老师今天要评讲作文了,我听不到了,心里怪难受的。” 怎样的魅力,让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沉浸在作文的乐趣里,情不自禁地用那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去抒写、去描绘、去表达?

那时候,李吉林就在有意无意地“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李吉林说,把孩子们带到情境中,在这翻滚着绚丽浪花的世界里,孩子们的思维就会积极展开,“飞起来的心儿”让孩子的语言一下子也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

中篇:

情境教育的33年远航

“我想另辟蹊径,小学语文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些年来,弊端太多了,看出了问题不管它,我实在是坐不住!”1978年的暑假,李吉林走进校长办公室,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校长说:“您就支持我吧!我一定会努力的!”当看到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要教两个月,整整60天从上午到下午的语文课就是反复拼读字母符号,她再也坐不住了。

刚刚“雨过天晴”的中国大地,正扬起一股清新之气。暑假后,李吉林带上了一年级实验班,她看着孩子们的圆脸,仿佛来到了花草丛中,感觉他们是那么美,那么清新,那么生气勃勃。她说:“这些小花、小草真是要喝足养料,让他们快乐地长大呀!”当时的李吉林,内心燃着一团火,恨不得一下子从“旧框子”跳出一个崭新的语文。

她借鉴外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提出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念。她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且使学生身心愉悦,受到道德和审美情感的熏陶。

历时5年(五年制)进行的首轮实验,李吉林实验班班上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全区学生作文优秀率的12倍。在语文学科成功实验的基础上,李吉林大胆地将情境教育向其他学科延伸。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孩子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和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个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当中。

在分学科实验的基础上,李吉林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教育效应。

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先后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去年又获教育部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情境教学法”被收入教育辞典,成为公认的教学模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盛赞“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续篇: “童心”的理想薪火相传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是李吉林一直致力的一项事业。1990年春天,通师二附小成立了江苏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吉林任导师,她从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悉心扶持、培养。

为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岗位成材,她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放弃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时间和休闲假日,费尽心血,无怨无悔,即使生病也孜孜不倦。教师唐颖颖回忆说,1995年国庆节前夕,为了帮助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胃出血在家休息的李老师,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琢磨教材,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校听试教、修改教案”。

李吉林总觉得对年轻老师“传、帮、带”是一种责任,她经常说:“培养一个好教师,可能比培养一个好校长更难。”她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为他们量身订制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还亲手帮忙制作教具,有时还把青年教师带回家一起备课。

后来成为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功成名就,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情境教育吸引了很多外地年轻教师找上门来拜师学艺,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邀请她去讲学,其真诚和热切让李吉林十分感动,让她无法拒绝。在济南,会议主办方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老师上课;在郑州,她放弃去洛阳看牡丹,冒着滂沱大雨去信阳农村上示范课;在黄山脚下参加国际会议,她竟未登黄山。李吉林觉得和年轻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潘仲茗曾这样描述李吉林:“她热情地追逐着生活中和儿童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用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书写明天的诗。”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1-09-20

第三篇:教书育人楷模——李虞南

教书育人楷模⑦

教坛“常青树”

——记从教58年的江苏南通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

_《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1日

本报记者 沈大雷

早晨7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师站在教室门口笑吟吟地迎候学生,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接受青年教师请教,下午再准时到教室送学生放学。这是在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

这位“奶奶辈”的教师叫李庾南,今年76岁,从1957年开始担任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已经连续工作了58年。

五十八载春秋,李庾南培养了20余届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捧回过“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她至今仍然是64个孩子的班主任,坚持备课、上课,一切宛若从前。她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名教师的价值在于点亮和唤醒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连续任职最长的班主任

9月15日上午11点,李庾南刚上完第二、三两节课,声音有点沙哑,眉目间的笑意仍未散去。这堂课讲的是“反比例函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踊跃回答问题,李庾南精神饱满,引导着孩子们思考、交流、质疑、提问,不时露出慈祥的笑容。

下午临近放学,孩子们的目光都在搜寻着李庾南的身影,期盼她的到来。每逢此时,李庾南总是微笑着问孩子们有什么收获,分享彼此对学习、对生活的感受,然后再嘱咐他们路上注意安全。学生们说:“看到李老师,我们心里踏实。”

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温馨场景。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9月13日夜里,李庾南牙疼得整整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上午,她坚持上完课,下午才到医院就诊。第三天,顾不上休息,她又回到孩子身边。因为在她看来,“上课的事比天大”。

当了58年班主任和数学教师,李庾南现在仍是初三(1)班班主任。“虽然这些孩子比我的孙子还要小,但他们和我几乎没有代沟,有什么心事都会告诉我。”李庾南说。

当学生的朋友,是李庾南的“法宝”之一。比如,对待孩子们的早恋问题,她一直给予“理解加劝导”。“读了初中,开始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彼此爱慕是人之常情,教师、家长如果武断干涉,学生往往会破罐破摔。”李庾南说,她总是耐心和学生谈话,问情况、举例子、摆观点,讲初中时代的任务和目标,谈高中、大学乃至工作后会面临怎样广阔的世界,让学生们很信服。

李庾南擅长做学生心灵的“按摩师”,帮助学生鼓起远航的风帆。学生小张说话口吃,课上从不发言。通过观察,李庾南发现,小张口吃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在一次有数百人观摩的示范课上,李庾南让没举手的小张回答问题。面对嗫嚅难言的小张,她始终和蔼地望着他。小张居然回答出来了,并逐渐克服了口吃。

作为班主任,李庾南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有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的孩子,但她从来不放弃“最后一个”。启秀中学校长杨志冲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孩子智力有点儿问题,但李庾南丝毫没有嫌弃,给他补课,带他玩耍,教他做人。渐渐地,孩子的成绩有了起色,每天都迫不及待要去上学„„

“教育首要的是关怀和呵护,做班主任更能够体验到这一点,也更应该承担这样一种职责”。一切源于爱,是李庾南的教育信条。从最初从教时的“知心姐姐”到“贴心妈妈”,再到如今的“慈祥奶奶”,岁月的年轮变了,而她对学生的爱却始终不渝。“虽然我现在已成为‘李奶奶’,但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觉得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李庾南说。

2010年,李庾南摘取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如今,76岁的她还在不断刷新着这一纪录。有人劝她适当放下一些工作,不要再当班主任了。她总是摇手拒绝:“学生在心里把我当亲人,我也离不开讲台,更离不开学生。”

从课堂里走出的教育家

这个学期,李庾南每周上7节课,其中有两天每天要连续上两节课。同事陆鑫华告诉记者,李庾南从不照搬以前用过的教案。每次备课,从研究教材到摸清学生情况,再到确定知识生长点,她都从头做起。翻开她的备课笔记,字字端正,图形规整,红笔、黑笔、铅笔并用,给人以美的享受。

“您是誉满全国的数学名师,还用得着备课?”常有人不解地问。“我一直有目标,总想自己今天比昨天教得好,明天比今天教得好。”李庾南说。事实上,从踏上讲台那一刻,她一直对这一目标不断探索着。

1957年,高中毕业未满18周岁的李庾南,一脸稚气地来到启秀中学任教。因为底子薄,她铆足劲儿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学生学、向实践学。渐渐地,她的课由生涩到成熟,由平淡到精彩。捧稳了教师饭碗之后,李庾南又开始反思当时盛行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效能低的课堂教学模式。1978年,她的教学改革起步了„„

“尽管有些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也能及时完成‘做不完’的作业,为什么学习效果不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呢?”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李庾南逐渐体会到,学生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会的。她深刻反思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反思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区别,经常与同行切磋、与学生座谈。在这样反复的实践——反思——实践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逐渐在她脑海中形成雏形。

37年的教改生涯,李庾南的初中数学全程实验研究已进行了12个循环。历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学力的形成与发展”等8个阶段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由单纯研究教师“教”到研究学生“学”的转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新课改提倡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谋而合。

近些年,伴随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深入推广,李庾南又提出了“学法三结合,学材再建构,学程重生成”的崭新构思。南通市李庾南实验学校总校校长王笑君说:“没有人能说服李老师停下来。她从教学法做到了教学论,从数学学科做到了其他学科,现在她还要从教学做到课程,再从课程做到教育。”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我在教改中的每一次前进、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反思、挑战、创新、奉献这些精神要素。”李庾南说,学无止境,教亦无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主张仍然有生长的空间,还要不断掘进。

为教育而生的教坛“常青树”

9月16日下午,李庾南又新收了20多位徒弟——启秀中学一批青年数学教师和她结成了“青蓝工程”对子。当班主任、上课、做科研,她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她对指导青年教师,一直都是乐此不彼。

李庾南说,培养教师是泽被后世的大事,可以让更多学生受益。自2006年成立“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以来,她已分批培训2000余名初中数学教师。每次培训,她都亲临指导,倾力报告,几乎次次都讲到嗓音嘶哑。

2013年,“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升格为江苏省特色项目研究所。同年,南通市教育局成立“李庾南实验总校”,下设40所实验学校。靠着传帮带,李庾南在省内外带出一大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科研骨干。

“一项变革性的教学实践能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分享,这一成果的增值就会呈几何级数翻倍。”李庾南常说,为了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她经常不顾年迈和旅途劳累,先后受邀赴全国近30个省份讲学、授课,撰写《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等共10部专著,拍摄教学实录、讲座290讲。

在启秀中学,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自己学生时期“我们的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阶段,李庾南开玩笑地说:“在教学理念方面,你们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像老太婆一样。”在她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磨课的“全程跟踪式”指导下,该校许多青年教师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如今,“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不仅向该校各个学科蔓延,甚至还被迁移到了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当中。

半个多世纪的从教历程,粉笔灰未能染白李庾南的一头乌发,只要一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们中间,她总是精神抖擞。“如果我退了休,即便天天晒太阳、跳广场舞,可能比现在还要衰老,工作着就幸福着,幸福着又怎会倦怠?”李庾南笑着跟记者说,“教书如此令人着迷,我还没做够呢!”

第四篇:教书育人楷模

2015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雅玲

一、人物简介

何雅玲,女,汉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她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一线,教学成效显著,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她独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注重团队建设,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和学生,所带团队获评国家首届优秀教学团队。她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多个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二、学术科研成果

获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当年最高奖是一等奖)。出版著作、教材1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200余篇,国际会议100余篇,被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4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7项,获得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旨、特邀报告40余篇。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00余名,培养的研究生多名在国际大赛中获奖。1. 1995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 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 1999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4. 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 200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6. 2002年获教育部题名自然科学二等奖。7. 2002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特等奖。8. 2003年获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9. 2003年获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二等奖。

10.2003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奖励计划‛。11.2004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12.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3.2004年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4.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5.200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6.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8.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2005年获陕西省优秀教材贰等奖教材。

20.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1.2006年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2.2006年获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3.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2007年入选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25.2008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26.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7.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8.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9.2011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30.2011年入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1.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另外,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校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0余项。

2015年9月5日,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6]

2015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程惠芳

一、个人简介

女,1953年10月出生,浙江东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等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7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和重点资助对象。现为浙江工业大学国际贸易学博士点和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国际贸易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浙江省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绍兴市委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金融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2003年荣获‚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

坚持开放办学,教书育人,并具有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及地市经济决策咨询,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服务。主持研究的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多项科研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并已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学术科研成果

1、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政府服务创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

2、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集聚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1-2006.12;

3、跨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合作与金融创新的战略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2003.11-2005.6;

4、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与政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10-2003.12;

5、国际产业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12-2002.12;

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3.1-1996.12;

7、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1-2004.12;

8、开放浙江的竞争优势论,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委托课题2,005.3-2005.12;

9、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委托课题,2004.10-2005.9;

10、杭州与上海外商投资环境比较及对策研究,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课题,2002.1-2003.12;

11、浙江进一步接轨上海,促进内外资经济互动融合研究,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03.7-2003.12;

12、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00.4-2000.11;

13、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政府服务创新机制研究,浙江省科技厅,2006.1-2007.12;

14、浙江循环经济与生态大省战略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4.1-2005.12;

15、民营科技企业投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课题,2002.11-2003.11;

16、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发展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浙江省科技厅,2002.3-2003.12;

2014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陆繁伟,个人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校长 山区教育领跑人

23个春夏秋冬、翻越208座山头、2400次家访、46本教学日记、82000元捐款,陆繁伟怀着对教师这份崇高职业的热爱,在贫穷的山沟沟里给孩子们营造了知识的温房。他如同大山中闪亮的明星,为山区学子点亮求学之路。

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老化、学生流失较多、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往往是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偏居沂蒙山区一隅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亦不例外。

然而,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位小学校长,他23年如一日,从教师到校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一步步破解着这一道道教育难题——自己动手建教学楼、维修校舍;以自己的热情感动退休教授到学校培训师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留住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想方设法关爱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放心……

这些年来,他先后翻越208座山头,到学生家里走访2400多次,写下了46本、几十万字的教学日记,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累计达82000多元……山亭区教育局局长高玉龙介绍说,‚他特别热爱教育,擅长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他是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徐庄镇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

第五篇: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1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征程,召唤着广大教师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执着的事业追求,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文章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9月6日教育部作出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决定,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这些楷模为榜样,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要学习他们坚持理想、坚守信念,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奉献者,把个人理想和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要学习他们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导和帮助学生立志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学习,把一代代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懈探索,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不断钻研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要学习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做社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社会树立光辉的榜样。

再次向在座的优秀教师并通过你们向所在学校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同志们和你们的亲人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大家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2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兴奋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珍惜时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在这里教书育人已经四年,看到敬爱的同学们,我总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话,让我深深的深思,感到惭愧。“最年轻的是画法探讨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很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看看我们,23岁就是大师了,我们呢?是什么?23岁我已经高校毕业一年,任教一年,成为了一名中职老师。同学们,你们又是什么呢?你们正值青年,处在人生最佳状态的青春期,科学探讨表明,美妙的青春大是好的学习时候,可你们呢?人在教室心在外,每天想着谈恋爱;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亦乐乎,你们却玩手机玩的不亦乐乎;人在学校,心系网吧等…孩子们,醒醒吧。

青春,最佳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奢侈了;青春,人生的黄金年龄,就这样伴随着玩耍暗淡的过去了,青春的花朵还没有绽放,就已经凋谢了。孩子们,请你们珍惜时间,为了自己的美妙将来,好好拼搏一次吧!至少,回味过去,不曾懊悔!

敬爱的青年老师同事们,面对辛苦的'教学工作、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困难多变的育人工作,你是否在还怀疑自己选择中职老师呢?你是否还在迟疑中举棋不定呢?想想领导将一个班交给我们的时候确定的眼神;想想家长将孩子交给我们的时候的期望的眼神;

想想孩子们在我们嗓子嘶哑时候关切老师的天真烂漫的眼神;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徘徊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想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孩子们的尊敬,同事的激励,家长的认可,不正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么?又有什么能比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更让我们有成就感呢?老师的苦是别人不行理解的,但老师的华蜜也是无人可以体会的!

当我们收到一张张贺卡、一条条短信、一块块腊肉、一件件礼物,一句句关切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华蜜啊;老师不肯定是一个富有的人但肯定是一个充溢的人,老师贫乏的是物质但富足的是精神。

我既然选择了眉电校,就只能无怨无悔,奉献青春;我既然做了13春电2班班主任,就只能同甘共苦,风雨兼程;

我既然选择了中职老师,就只能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唯有爱岗的人才能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一丝不苟;唯有敬业的人才能心存爱意,扎根工作,精益求精。胜利恒久属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

哲学家们曾经说过,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中最珍贵的是青春,青春一去不复返!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的青春的光彩绽放在这漂亮的眉电校吧!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地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我的工作。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一次机会,让我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紧张的是,我的面前坐着知识渊博、满腹激情、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师,在各位面前显得有些班门弄斧。所以,在我说的一些话里,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我是20xx来到咱们学校,到现在已经六年半。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我从高一一直教到高三,并连续四年在高三担任语文学科的任教。每当想到这的时候,我都很兴奋,我觉得上高三比得到一些荣誉更能让人有满足感。因为上过高三知识才能更系统、更全面,不仅从宽度上得到延伸,而且在深度上也能得到强化。特别是高三会让我们的讲课有一个质的飞跃,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讲课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让同事认可。咱们冀中之所以有骄人的成绩,重要的一点就是咱们有许多优秀的,能讲课讲好课的老师们。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年轻有为的新教师再接再厉,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上高三。

下面我就在冀中的工作经历谈一下个人的教学管理方法:

我倡导“亲情式”教学。现在的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和关爱,从初中甚至在小学就离开家,过着寄宿式的生活,他们好像看似生活上和性格上独立了,但是和他们接触时间一长,你就发现他们的特点,简单一句话就是:年龄和身材上的成人化,心理和做人上的幼稚化。看似独立的背后隐藏的是叛逆和抵触;看似懂事的背后隐藏的是违纪和无知。这些都是他们的错吗?不是,绝对不是!其实他们也是深深的受害者。在过寄宿制生活的时候,他们一年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大把的时间都被封闭在一个单调的空间里,有什么心里话,想和父母说,没机会和不好意思;和同学说,同学不理解,怕嘲笑;和老师说,怕老师没时间、没心思。那只能憋在心里,让心里话一点一点发酵,直至变成一种委屈,甚至一种不满。过去年龄小,这种不满不想表现,也不敢表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满、委屈的增多就总会有爆发的.一天。这一天就是我们看见的学生顶撞老师,孩子怨恨家长的时候。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我认为,他们在小的时候就缺少交流、缺少理解,缺少关爱。等他们上了高中,我们是不是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一下工作方法,变粗暴式为亲情式,先理解他,尊重他,再去开导他,教育他。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大发雷霆,可否先听他们的原因,即使是编的谎言,我们也去听完,虽然我们最后揭穿了谎言,可是已经显示了我们对他的理解和尊重,到那时,即使是一个小学也会不好意思的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我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张洁,开学上课的前几天有自习课说话的小毛病,班干部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后,不但不乐意接受,反而认为班干部的管理太粗暴。班干部管不好,告诉了我,张洁同学认为这是典型的打小报告行为,就和班干部更看不对眼,甚至有了矛盾。班干部管不了也受许多委屈。其实,张洁也不是不懂事的学生。事情过了两天,那天是教师节,晚饭时间她主动找到我,她心里面认为我肯定要批评她、骂她。可是后来发生的事让张洁也没有想到。她一进办公室,我先和风细雨的问她:吃饭了不?“没有”我问:为什么。“减肥”我说:来,坐这椅子上,我想和你聊聊天。“不坐了,老师”我说:没事,坐下,我想听听你的心里话,开学快一个月了,生活上习惯了不?“还行”我说:“每天必须吃一份菜,喝一碗粥,补充维生素”随后,她坐下来,我问:今天的数学课听懂了不?“差不多”我说:不行,你的答案太模糊,必须搞清楚什么会,什么不会。差不多,说明你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明细化。当我说到这的时候,张洁的眼里面就含着眼泪,因为他没想到我不但没说她,反而以一种亲人的角度关注她,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让本知道犯了错误的她一下子就感动了。眼泪就从眼眶中蹦出,两个眼镜片瞬间有了白雾。随后,她一边哭一边说:你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我从小学上私立,从来没有老师这样关注过、关心过我,我从来没有在我爸我妈面前夸过任何老师,可你是第一个,老师,我知道,我错了,我不该上自习说话,我不该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当说到这的时候,我的心也碎了。一个学生能真正能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我们这些班主任换需要说啥。这个时候只有关心。让这种亲人般的关心再去引导她。让她在老师们的关心中,改变对老师的看法,改变学习的态度,甚至来改变一个孩子的性格。试想,假如她一进办公室,我就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我想,她肯定也会哭,可能比前者哭的更严重,哭得更歇斯底里。但是那不是发自内心自我忏悔、自我悔改的哭,这种哭里面肯定更多的是不满、不理解、委屈甚至会变成抵触和顶撞。可能一两天不去犯错,不敢犯错,可是从内心骨子里,她是否会真正的改变自己。我想她不会。

过去,我在宿舍值班,维持午晚休纪律,一有说话的宿舍,我就语言暴力,高分贝,怒斥他们。从没想过学生的感受。而现在,我改变了自己,我先去问问他们为什么不睡,有问题、有困难,赶紧帮学生解决。学会先去尊重他们,先去善意的提醒,如果不听话再说服教育高分贝。后来我发现,对学生善意的提醒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很听话。那剩下的百分之十怎么办?叫到宿舍外面来,用一种比较亲情的交谈方式去和他沟通。到那个时候,但凡有点礼貌、有点修养和教养的孩子都会认识错误并改正。所以老师们不要在怀疑这种教学和管理方式。

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也见过你批评过你的学生,甚至高分贝加语言暴力。亲情式教育是注意批评的方法,但决不回避批评。我试问,那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不曾批评过自己的儿子;那个盼女成凤的母亲不曾说教过自己的女儿。雄鹰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更优秀,会毅然决然的把自己的孩子推出温暖的巢穴。溺爱的家长只能培养出像李天一这样的逆子。我相信,这样的孩子是绝对考不上冀中,来不到冀中的。所以,我倡导亲情教育,但不是惯着、宠着学生,而是一种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合理的、人性的去关注、关爱学生,亲情式教育不是万能的,可是在教育中如果缺少了亲情是万万不能的。

请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多些耐心,多些鼓励,多些理解,多些宽容,给他们一个信仰,给他们一榜样,公平公正的去关注学生。我想,我们的工作会事倍功半,会让你感受到我们的职业幸福。

咱们冀中是一个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地方,有一句名言说: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老师们多留意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很可爱。等到学生让我们认识到他很优秀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先通过种种的方法先了解他们,感动他们,引导他们。一个老师对学生好,就是对自己好,投入和产出绝对成正比。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咱们在冀中做一名教师,特别是做一名班主任,很累,人人了解,可是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励志做一番事业。就想余秋雨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最后,我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4

20xx年的9月,我踏进幼师的校园。红的墙,绿的砖,彩色的操场,斑斓的幼儿园,成群的鸟儿在松柏与银杏树间鸣唱,悠扬的歌声与白色的云朵萦绕在心田……这是怎样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地方,我想,不管是在这里工作还是学习一定快乐无比,幸福无边。

转眼过了八年,仿佛只有几天。我教过的学生毕业了八届,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学生们爱给我写信,即使在这样通讯发达的今天。学生都喊我姐姐,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学习与情感,诉说着他们的兴奋、感动或磨难。不管是毕业的,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们从不把我当外人,允许我分享他们的幸福,分担他们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关心学生,我更多地走进他们。教室里的教育,教室外的辅导,操场上的谈心,宿舍内的慰问……只要我闲下来,脑海中就跑进了学生的身影。小英家境不好,这个月的生活费还够吗;小乐的妈妈生病了,小小的肩膀够坚强吗;小丽的情绪出现波动,是不是情感出现问题;小可最近老和同学吵架,人际交往问题该开班会了。我忙起来,周身充满着幸福。记得有一次大扫除,学校卫生要求严,我要亲自带学生刷地,刚拿起扫把,就有两个学生给抢了下来。学生心疼我说:“老师,我们打扫,您看着就好!”我没同意要继续干活,学生急了堵在我面前。我清楚,孩子们知道我生病刚好,怕我累着,可是我也怕他们累着啊!最后各让一步,我被同意擦擦讲桌。这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学生,她们懂事,她们体贴。有时我觉得她们照顾我比我照顾她们还多。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学生,她们勤奋,她们善良,她们知道班级是我们大家的家,自己多做一些,能帮这个家分摊许多。

在幼师的家中,我也是个孩子,家长照顾我,家庭包容我。刚工作那会儿,我有些茫然,学校就组织和我一样的老师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帮我们找到自己,认清方向。记得有一次,早自习之前,我站在走廊上正与一名学生谈话。无意之中看见班上的一名学生丢掉扫帚,急匆匆的跑向厕所那边。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可过了许久,她并没有从里面出来。带着关心与疑惑我走进厕所,发现她竟然正趴在厕所外的台子上抄写作业。一股莫名的火烧遍全身,伤心、失望、愤怒充斥着我的眼睛。我不得不承认,刚工作那会儿我在很多次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总是火气很大,甚至觉得嗓门不大学生就不怕,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但此时,我看到她缩着脖子,一副紧张无助的样子,又回忆起前些日子班主任培训时一位老教师曾经说过,其实有时暴风骤雨式的教导效果远远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甚至是截然相反。于是我压了压火,走开了。就这样,我像平常一样上课,轻松自如,只不过是课堂上的'他似乎紧张了许多。就这样,一下午的课结束了,我没有叫他,他随着放学的路队回家了。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字条:老师,对不起,我保证以后决不会在出现这样的事,您相信我么?欣慰的泪水在我眼中荡漾,我就这样在幼师的怀抱中成长。理论武装头脑,经验积累成熟。在这里我实践着梦想,贡献着热情。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幼师,在这里我结婚生子还入了党。让我怎能不爱她--我的幼师,在这里我挥洒青春,放飞希望。

这里有一片肥沃的土壤,春去秋来桃李芬芳;这里是一片乐园,音诗画魂激情荡漾;这里就是我的家,让我怎能不爱她!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我起先演讲之前,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x班的x老师,我叫xx,同学们应当都相识我。今日我在这里做这个演讲呢,是以“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作为主题的,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听。不止是老师们须要仔细的听,同学们也要仔细的听。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其实就概括了我们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学问,培育学生各方面的实力,可能听起来是很简洁的,但是其中的辛苦和艰辛也只有我们做老师的人才会懂。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就是在传授给学生学问的过程中,也要培育学生。老师所要教授的不仅仅只是课本上的学问,也有其他各方面的学问,比如人生道理,还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除了传授书本上的学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变更学生的行为,在此之前,就须要老师们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们做一个好的示范。我是这样的理解的,也是这样的去做的,不知道在你们其他人的眼中,我算不算是一个好老师,但我自己觉得我是做到了我应当要做的的。

在许多外行人眼里老师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每天只有几节课,还有寒暑假,双休日,可能许多人认为老师是最轻松的职业了。但是在上课之外老师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备课是最花时间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在课下我们可能要花许多天的时间去备课。这并不是最难的,我也不是来卖惨的,我们老师在这个岗位上,是确定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好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的,但最让我们难受或者想要放弃的是来自学生和家长们的不理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也会让我们很难受,觉得自己做了许多的工作都像做了无用功一样。当然,这只是我们小部分的时间的想法,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照旧是奋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其实当老师是一个比较的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老师日复一日的工作,只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到更多的学问,所以我们老师的愿望就是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能够仔细的听课,用优秀的成果来报答我们,其他的都不须要了。感谢大家!

教书育人楷模讲话稿6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老师是学问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老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的人。特殊是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老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老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老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仔细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老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老师常常与学生在一起,老师对工作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齐,精神饱满,不行将个人丝毫的不良心情表现在课堂上。更不行在课堂上发牢骚,埋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学问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变更。所以,老师的责任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

师德也是仔细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行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看法,饱满的工作热忱,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仔细批改,即使是两百多人的大班。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精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学问的驾驭状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仔细,自然也会仔细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5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5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化。当然,这就须要在课前仔细备课,特殊是对于专业课程,还要在课外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背景学问的驾驭状况。如我在对专升本学生授课时,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对同一门专业课程,有的学生在读专科时学过,有的没学过,还有的学过一点。

驾驭程度相差很大。对于这种状况,就须要事先向学生进行了解,然后对没有学过的和驾驭差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补课,使他们能尽快赶上本科层次的学习,绝不能不分状况地一味灌输。正如一位老老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

老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供应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化是一个逐步发觉自己无知的过程”。

树立良好的师风须要每个老师的努力,都要从自身做起,培育良好的师德。希望能借评估的东风,“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

下载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书育人楷模李振华感人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事迹材料的格式......

    教书育人楷模总结(★)

    凯里市第十二小学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开展的“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

    教书育人楷模 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上周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启示录》感受颇深,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人的成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个艰......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精选合集)

    播种爱心,收获硕果 自从1999年分配到重庆市璧山区七塘初级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至今,我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并兼任政史教研组组长,经过了16年的风......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荐)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铸教师高尚灵魂 丛壮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

    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

    一样的教书,不一样的坚守 那天听完了四位老师的报告,我忽然有种想去支教的冲动。也想体会一下,学生和你同吃同住的感受,也想体会一下云端的阳光,也想走进那些娃娃的心里,也想……......

    教书育人楷模学习材料

    “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内容 03 吴正宪 吴正宪,女,蒙古族,56岁,民进会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4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