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曹于亚事迹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于亚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08 来源:CCTV
曹于亚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罗映珍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10 来源:CCTV
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刘霆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12 来源:CCTV
刘霆
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洪战辉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42 来源:CCTV
洪战辉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谢延信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43 来源:CCTV
谢延信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黄来女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44 来源:CCTV
黄来女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张晓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47 来源:CCTV
张晓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乌兰其其格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48 来源:CCTV
乌兰其其格
乌兰其其格,女,38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乌兰其其格的公公阿腾毕力格有两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养母。乌兰其其格主动将两位老人接回来赡养。后来,婆婆的母亲年岁已高,乌兰其其格又将外婆也接过来和他们住在一起。为了照顾好这5位老人,勤劳而又朴实的乌兰其其格每天4点多钟起床,为老人们准备早点,吃完早点还要下地干活,中午回去做饭;吃完午饭她来不及休息就得忙着喂羊喂牛;晚上,左邻右舍的灯都熄了,乌兰其其格还在灯下为老人和孩子洗衣、缝补。一次,85岁的外婆病了,早晨她为家里的老人们做好饭后,骑上摩托车穿过十几里的沙路,赶到乌审旗医院照顾病中的老人,下午回去为老人们做好晚饭,再去医院陪床。一个多月过去了,外婆康复了,乌兰其其格的身体明显消瘦了。2004年11月,她和丈夫在村子里摆了几十桌酒席,专门为三位老人祝寿。这一天,三位老人早早地起床,就像孩子一样高兴。晚上,乌兰其其格为老人们邀请来乌兰牧骑文艺演出团表演节目。
2004年,乌兰其其格一家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她的家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和谐家庭,并先后被评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户、科技示范标兵户、甲级牧家乐旅游接待户,她个人也获得了好媳妇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韩瑜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50 来源:CCTV
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
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沈利萍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51 来源:CCTV
沈利萍
沈利萍,女,50岁,中共党员,宁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1993年宁夏银川“7·23”空难,造成沈利萍年仅12岁的儿子王嘉鹏下肢截瘫,丈夫也身受重伤。在医院陪护儿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宽厚的品格和无私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残疾。在与婆婆生活的十几年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老奶奶享用。她经常告诫弟弟妹妹,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父母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孩子眼中,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母亲。
沈利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艺术创作,先后有十多幅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大型画展及画集,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当代中国青年画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五省自治区美术作品展银奖等奖项。她在完成创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国首届功在千秋扶贫大展”和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以科学战胜非典、用艺术振奋精神--全国著名艺术家捐赠义演活动”捐赠作品。
2001年,沈利萍赴挪威成功举办《神秘东方》个人画展。2003年应邀赴北欧艺术中心进行中国绘画艺术讲座,其间,为促进挪威桑费郡与宁夏缔结友好省发挥了积极作用,被桑费郡文化部部长誉为友好使者。2006年应美国俄亥俄州邀请,举办“中国书画家沈利萍个人画展”。
沈利萍2001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4年荣获中国十大巾帼英才称号。2003年9月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妈妈再生你一次--我与空难的儿子》,在全国发行,受到读者好评。她还担任“关注未来·关注孩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传播行动”形象大使。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挪威NIK国家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报道。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杨怀保事迹
2007年09月19日10:52 来源:CCTV
杨怀保
杨怀保,男,24岁,中共预备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杨怀保家境贫困,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杨怀保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饥饿、病痛中度过的。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在西安动了大手术,手术后保住了生命却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家也因此债台高筑,年仅13岁的杨怀保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他背着干粮、带着咸菜,坚持读书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上高中三年级时,杨怀保的家中又遭不幸:父亲在打工时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由于手术后遗症身体状况更差,弟弟读书也需要照顾。各种压力让他的学业几乎不能进行下去,可他仍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
2003年9月,杨怀保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兼职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身心的疲惫与压力让他多次晕倒并患上了神经衰弱,但他仍执着地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但为了照顾好家人,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边读研究生边照顾家人。
尽管杨怀保每天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数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义务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他立志广泛传播孝道,近半年来到各地做了多场励志报告。2007年7月,他在长沙组织举办了国内首家“孝行天下”夏令营。他积极响应学校的爱心义卖、海啸捐款等号召,并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他还先后撰写了30余份策划书,走访了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2007年,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第二篇: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事迹
家住大足县xx镇xx居委的老人xxx,已67岁,下有四个子女,年龄最小的儿子也有40岁了。儿女均成家立业,xxx已到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他孝养百岁老人的事迹却在乡邻间传为佳话。
xxx是独子,照顾母亲的责任落在他身上他是义不容辞。说是要将他的事迹写成材料,他笑笑说:“有什么好写的,照顾母亲不是应该的嘛。”
推母亲散步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xxx的母亲今年一百高寿,两年前因摔倒受伤,导致行动不便,但她却没有因此被困家中。只要不下雨,xxx和老伴每天都把母亲推到户外散步,让她呼吸新鲜空气,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有时披着朝阳,有时伴着晚霞,日复一日,此情此景,仿佛定格。xx镇上的这几条街不知被他们走了多少个来回,散步让老人家精神更好,也成为她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xxx一边推着母亲散步,一边说:“二村的公路不太好,太颠了,会把她腿弄痛;八村的便民道修得很好,而且周围都是田,走起来很舒服……”说起这些经验之谈,xxx娓娓道来。母亲耳朵不好使,但听着儿子说话总是面带微笑,看起来心情不错。路上遇见熟人相互打个招呼:“又推老母亲
出来走啊?”仿佛对这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
与母亲同室
自从母亲摔倒受伤后,xxx和老伴就将寝室格局重新安排了,他们与母亲同睡一间屋,以方便夜间照顾她。小小的一间寝室,仅有六平方米左右,安放了两张床,一张桌子,桌上有一台老式电视。xxx家楼上也有房间,还算宽敞,但母亲行动不方便,只有住在底楼,而蒲朝明夫妇也不可能让母亲独自睡在楼下,所以宁可挤一点。蒲朝明说:“习惯了,这间屋挺好,外墙有爬山虎,终年不晒太阳,夏天还很凉快。”
也许是摔倒的后遗症,老人家的腿部经常在夜间疼痛。一听到母亲的呻吟,xxx就会起床看看她,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回想起来,他已经好久没睡过整夜觉了。老人爱干净,即使不洗澡,也要天天擦身,这也是xxx夫妇每天必修的功课。所幸老人家大小便能自控,为防止她在厕所里滑到,一旦有了便意,只需轻轻唤几声,蒲朝明和老伴就会用便盆接,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母亲刚摔倒的那段时间,不能下床如厕,只能在床上用便盆,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候连她自己都睡着了,一不小心就弄翻便盆,所以洗身、换衣、洗被子、晒褥子等活儿xxx没有少做,如此反反复复,却没有半点怨言。不由得让人想起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这不正是对父母反哺吗?在xx镇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只要一提起xxx照顾百岁老母的事
迹,无人不夸赞其心细入微。
从小便是好儿子
谈到对母亲多年的照顾,xxx并没有觉得做了多了不起的事,只说这是应该的。父亲在解放初期便抛家弃子出走了,至今杳无音讯,母亲时年38岁,非常辛苦,上有老下有小,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比起来,我做的还不算什么”。家里当时还有年迈的爷爷,母亲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出走而弃老人于不顾,一面在食店上班,一面照顾家中。
xxx当年只有6岁,耳濡目染之下,渐渐成为家中的小小帮手。每天放学回来,他都会帮家里刷锅洗碗、打扫房屋;每到周末,他都会帮妈妈把衣服担到河边清洗,不管夏天的骄阳烈日和冬天的冰霜刺骨,也会到山上捞草积柴,阁楼上总是堆满了柴禾。谈到小时候做这么多活,xxx说:“没什么的,那些年大家都是这么过的,我家情况还算好的了。”
后来xxx参加工作了,母亲也退休了,生活渐渐好转,家中由原来的三口人发展成现在十几口人,大孙女二十二岁,大学都快毕业了,xxx谈到自己家人一脸笑容,“现在我两口子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母亲。”为保证营养,xxx一日三餐都精心策划,还给母亲买了调理脾胃的保健药,现在她的胃口非常好,每顿都要吃满满一碗饭和一碗菜。“胃口好精神才好,才不容易生病。”xxx说。
母亲行动不便,走哪儿也不能带上,所以家里一刻也离
不开人。为了照顾母亲,xxx好久没出过远门了,即使到县城儿子家里,xxx也不敢多做停留,急急忙忙要赶回家,“怎么能放心呢?”
做晚辈的榜样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不孝子、不孝女,平日里对老人不闻不问,就算生病了也不探望,还为医疗等费用弄得兄弟反目。说道这些,xxx也很感慨:“这种情况还不少,但一个人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不仅是报答养育之恩,也是给晚辈做个榜样,谁都有老去的时候,不要弄得自己也晚景凄凉。”
xxx的看法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印证。在他的影响下,家里的晚辈对老人都非常孝敬。除了二儿子在银行上班,没有假期回家少,只经常打电话回家,其他三个儿子都经常带家人回来看望,对他们的奶奶十分关心体贴。有好几次,他们都要求给奶奶做全身体检,被老人拒绝了,说:“我精神好,没病,到医院检查医生就会说你哪哪不好,没病都吓出病,不去。”看母亲精神甚好,头脑清晰,xxx就顺了她意思,没有再提。
儿子们对xxx也十分孝顺,见父亲照顾奶奶辛苦,曾提出请人帮忙护理,或在县城大家一起照顾,都被xxx拒绝了。他说:“我自己也退休了,不照顾老人闲着也没事,还花那冤枉钱干什么,小的们又要上班又要读书的,也不轻松,我自己的老母亲自己来照顾,当然,还有我老伴帮我。”
夫妻齐上阵
xxx多年来坚持对母亲细心照顾,妻子刘某也功不可没。丈夫陪母亲散步,她便收屋子打扫;丈夫搀扶着母亲,她就帮忙接大小便;丈夫拆洗被褥,她便撑杆子晾晒……所有照顾老母亲的事情,xxx夫妇都是一起完成,为了照顾老母亲,她也和丈夫一起,寸步不离这个家。问她一句辛苦吗,她却笑着说应该的,和丈夫的口气几乎一样。
也许是受丈夫行为的感染,多年来养成习惯,刘某照顾老人的动作显得那么自然,“夫唱妇随”四个字在这个和谐家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使每一个走进他们家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感动,那么作为这个家庭里的成员又怎能不受到感染?
xxx影响着家人,家人也支持着蒲朝明,他为家里付出了许多,妻贤子孝母平安也让他收获许多,今后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继续在这幸福洋溢的家庭里蔓延。
第三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七旬好儿媳”悉心照顾百岁婆婆半个多世纪
在安徽省肥东县元疃镇杨祠村,有一位众所周知的中国好儿媳:董得兰。年逾七旬的董得兰,服侍行动不便的婆婆陶传英长达50多年,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活到100岁,成为当地最长寿的人。2017年大年初六,她还积极邀请亲朋好友600多人,为婆婆做百岁大寿。婆婆见人便夸,若没有这个媳妇,她也活不到这么大,说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好儿媳。这对好婆媳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互敬互爱,相依相伴,荣获2017年合肥市首届好婆媳十佳称号,也是肥东唯一获选的家庭。2017年5月,这位感动中国的好儿媳董得兰入选“中国好人”、2017年4月荣获“合肥好人”称号,广受赞誉。
出生于1918年的陶传英,有副热心肠,平时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一辈子不知帮助过多少邻里乡亲。在周边村落,年纪长点的邻里乡亲到现在还一直念叨她的好,村里只要有人生病,她就主动去帮忙照料,杀鸡给人家吃。在生产队的时候,陶传英经常受人欺负,但是她从不计较,还经常教育子孙和媳妇,人家现在落难了,我们应该去好好帮助人家渡过难关。陶传英乐于助人,经常穿“长大褂”主动调解邻里纠纷,总是闲不住,总有做不完的事。由于长期的劳累,陶传英在50岁的时候突然病了,大病小病总是不断,儿女都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家里的亲戚都担心陶传英活不过60岁。
陶传英的小女儿杨桂英回忆说,那时,我们都在外地,很少有时间回来,照顾母亲的重任就都落在了刚刚进门不久的嫂子的肩上。刚进门的董得兰不仅仅要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还要拉扯未成年的孩子和负担田间繁重的农活,这可苦了嫂子。但是,嫂子从没有诉过苦,对母亲从来都是悉心照顾,无微不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在94岁时,因意外摔了一跤后卧床不起,嫂子董得兰一人担起照顾母亲起居的责任,尽心尽力,一直到现在。
陶传英的孙子杨剑,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做生意。他说,奶奶还能走动的时候,我们家里的人每年都要来接奶奶去家里过。大婶董得兰每次都只让奶奶到城里过上几天,又怕奶奶在城里生活不适应,便将奶奶接回农村的家里照顾。在奶奶行动不便后,这么多年来都是大婶董得兰悉心照料,端茶送水,端屎端尿,从不嫌弃。奶奶说,无论多么辛苦忙碌,她就没有看见过大婶因为照顾奶奶挂过相,所以,奶奶才会这么长寿。
72岁的长媳董得兰笑道,老人一天三餐,早晚稀饭包子,喜清淡也爱吃肉,两天不见荤菜,老人就会吵嚷。为了让婆婆每天吃得好,睡得香,心情好,健康长寿,董得兰总是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做老人喜欢吃的菜。老人喜欢吃包子,董得兰隔天就去集上买,有时打电话让远在合肥的儿子从合肥买些带回来,帮助老人换口味。婆婆一天三餐,董得兰都合理搭配,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让老人吃的开心。
婆婆平时喜欢吃泥鳅,但最近几年,由于河水干涸,鱼虾、泥鳅难买,董得兰便与爱人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到往返20公里的集镇买来。2016年7月的一天,乌云翻滚,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一大早,婆婆又嚷着好几天没有吃到泥鳅,嘴馋了,董得兰便要自行去集镇买来。董得兰的爱人担心下雨,又路途遥远,便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她。于是,她们老两口一起紧赶慢赶的赶到元疃集市。但等他们到了集市时发现,卖水产的见暴雨来临已经收摊了。在董得兰的坚持下,她们老两口又驾车找到了卖水产老板的家里,这才买到了三斤泥鳅。得知实情后,卖泥鳅的老板和周边的群众都感叹不已,夸赞董得兰孝顺。回家的路上,疾风暴雨如骤,老两口艰难的在风雨里骑行,等到了家里全身都湿透了。简单换下衣服,董得兰又忙着张罗婆婆的午饭,当看着婆婆吃上的泥鳅高兴劲,董得兰觉得这一趟值了,开心的笑了。
近几年,婆婆行动不便,董得兰每天都要帮端茶送水,端屎端尿,搀扶婆婆上床下床,把老人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晴天给老人洗衣晒被,雨天为老人遮风挡雨,夏天为老人开窗透风,冬天为老人生炉取暖,从来不敢怠慢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都是等到服侍婆婆入睡后才休息,每一天如此。由于长期的劳累,董得兰身患腰肌劳损20多年。因担心婆婆离不开她的照顾,董得兰便放弃了在省城合肥住院治疗的机会,简单的开点药来缓解疼痛。由于腰伤,每天董得兰抱着婆婆都非常吃力,腰部时常疼痛的令她汗流浃背,但每次她都咬牙坚持着,从不叫苦叫累,也没有一句怨言。董得兰常说,下人照顾上人是应该的,这是下人的任务,我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陶传英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为了让婆婆开心过大年,2017年大年初六,董得兰积极与家人商议,邀请一众亲朋好友来家里,一起为婆婆做百岁大寿。当天,600百多名子孙与亲友列队跪拜,为老人送上鲜花、蛋糕、寿桃和祝福,齐声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镇里村里的干部也闻讯赶来祝贺,为老人送上最美的祝福。在给老人祝寿的同时,大家席间也不忘提起长媳董德兰与百岁公婆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半个世纪的佳话。这对好婆媳荣获2017年合肥市首届好婆媳十佳称号,也是肥东唯一获选的家庭。
如今,已经百岁的陶传英除了耳朵有点背、行动不便以外,思维清晰,记忆力强,30多年不见的人她都能认出来,叫得上名字。她说,如果没有媳妇董得兰,我活不到这么大,今后我还要好好活,争取活的再长久点。
董得兰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此刻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董得兰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敬老人,让老人开心幸福,少病少痛,她自我才幸福快乐。这位普通的农村儿媳,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亲情和真情,她爱老人、爱亲人,她用她那颗善良的心怀温暖着老人,用她的实际行动照顾着老人,谁也算不清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像她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带动和影响了周边的人,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四篇: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她——是丈夫心目中的贤内助,她——是女儿眼中值得骄傲的母亲,她——是得到百姓认可的一名称职的村官,她——更是常挂在公婆嘴边赞不绝口的好儿媳,她就是xxxx市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农村女性——xxxx。
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不用振耳发聩的表白,无需豪言壮语的抒发,她只以一个典型东方女性的心态,默默无闻地做着她应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孝”的朴实与无华。这就是好儿媳xxxx的写照。
丈夫说她是好妻子
xxxx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从小勤奋懂事的她,被爸妈视为掌上明珠,高中毕业后在爸妈的鼓励下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终因三五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无缘进入高校深造。一九八五年嫁给xxxx镇毛群村李明俊,公婆性格开朗,纯朴热情,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九八六年,公公因搞工程亏本,欠下了四五万元的工人工资,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大的债务,考虑到接近婚龄的弟弟尚未成家,xxxx跟丈夫商量,决定将家中前年刚建的三间新房全部让给弟弟,夫妻俩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和父亲的四五万元债务搬出家门,东拼西凑,搭起了一个冬不能避风,夏不能挡雨的石棉瓦屋,一家三口住了进去。夫妻俩进过厂,打过工,做过生意,没日没夜地拼命挣钱。自己再穷,也不能抵赖父亲欠下的那笔债务,那是人家打工的血汗钱啊,经过三年的辛勤劳作,甚至变卖了娘家陪嫁的家具,终于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工资款。一位即将退休的办案人员感慨地说:不简单啊,办案几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深明大义的好儿媳啊!历经那么多磨难,遭受那么多坎坷,xxxx从没对丈夫、对家庭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夫妇和睦相处,最大的秘决就是二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务,夫妻平等对待,相互通气,共同磋商决定。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收入,家中日常琐事、培养女儿等,从不让丈夫操心,全由xxxx一人承担,让丈夫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女儿也成家了,夫妻俩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新房盖了,家具买了,汽车有了,日子也越过越火了,丈夫李明俊深有感触地说: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多亏了我有一个聪明能干、贤惠善良的妻子啊!
女儿说她是好母亲
xxxx的女儿xxxx出生于一九八五年冬天,女儿从小调皮好动,从小到大,女儿就没有让她省过心。自打女儿进了幼儿园,她每天早起服侍女儿洗漱吃饭,晚上陪女儿看书做作业,进入高中后,女儿住校,她隔三差五地就要去学校与老师沟通,了解女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直到女儿到南京上大学,她还定期不定期地去学校与班主任联系。xxxx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鼓励她勤奋学习,同时要养成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尊敬老师、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女儿遇上不愉快的事情,她就以朋友的身份,跨越代沟,与女儿谈心,引导女儿走出困境。女儿走上工作岗位后,xxxx谆谆告诫女儿对待工作,再难也要坚持,对待名利,再好也要淡泊,挫折面前,再差也要自信,金钱面前,再多也要节省,对身边的人,再冷也要热情。如今女儿也成为一家地产公司的管理人员,初创业绩,于前年结婚。从小耳濡目染了母亲的尽贤尽孝,嫁到婆家的女儿,得到了公婆亲友的一致好评,女儿的婆婆对xxxx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培养了一个好女儿,找到这么个知书识理,孝顺懂事的儿媳妇是我们全家的福气啊!
女儿跟同事们经常说起:我从小生性叛逆,妈妈是我的良师益友,要不是妈妈的正确引导,教育有方,哪有我今天的结果啊,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邻居说:她是位好姐妹
困境中走出来的xxxx夫妇,时刻不忘那些携手并肩、互帮互助的乡邻们,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关系和睦,营造了一个一人有事,大家相帮的氛围。二十多年如一日,和睦相处,从未发生一次争吵。作为基层妇女工作者,xxxx对妇女的维权更是十分关注,村上一位妇女因受丈夫的打骂,离家出走,xxxx配合镇妇联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将这位妇女劝说回家。同时打电话叫回了她在外工作的女儿,一起做她爸爸的思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对夫妻尽释前嫌,和好如初,相亲相爱,再也未发生过夫妻争吵、家庭暴力。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位儿童的父亲因故离家,孩子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这位孩子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确保孩子身心不受伤害,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xxxx主动与这位儿童结对,当起了社会妈妈,辅导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添置衣服七年之久,直到孩子的爸爸妈妈回来。
xxxx地处的毛群村离集镇较远,不管谁家有个急事难事,只要找到她,不管是寒风冰冷的冬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二话不讲,随即去办。乡邻们说,xxxx为人随和,待人厚道,比我们亲姐妹还要亲。
公婆说她是好儿媳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公公兄弟四人,老祖母随三叔生活,而三叔一家人都在外打工,作为这个家庭的长孙媳,照顾老祖母的担子全由xxxx一人承担过来,老太太田里的生活由她承担,老太太身体不适,她为她寻医问药,端茶送饭。xxxx6年老祖母身患绝症,整整六个月,xxxx一直陪伴在老祖母的身边,为她梳头洗脸,洗澡擦身、倒尿盆,每天变着法子为老太太调剂口味,投入了全身的精力,花费了不少的财力,没有跟哪个叔叔和兄弟去计较,让老太太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老祖母临终的时候拉着xxxx的手,发自肺腑地说道:孩子啊,我们家孙子娶了你,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福啊!xxxx2年冬天,xxxx的婆婆因骑车不慎将腿摔断了,当时丈夫和弟弟、弟媳都不在家,在乡邻们的帮助下,将婆婆送到了医院,那时候xxxx三院还没有电梯,身体羸弱的xxxx背着比她重的婆婆从一楼背到三楼,再从三楼背到一楼,来回多次,累得浑身是汗,但没有让婆婆受到一点痛苦,见到的都问婆婆:她是你女儿吗?婆婆自豪地说:是我儿媳妇。路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不容易啊!
到了换季的时候,xxxx就为公婆买好换季的衣服,公婆需要零花钱,她随手就给,从不问他们用于何处,经常买来老人喜欢吃的食品,老人遇上不顺心的事,总是向儿媳倾诉,xxxx总是笑笑安慰他们:什么也别去计较,天大的事有我们呢!你们年轻时吃的苦太多了,好好安度晚年吧!
弟弟妹妹也都成家了,二十多年了,兄弟、妯娌、姑媳之间从未红过脸,谁家有个大小事,都是找哥嫂商量,弟弟妹妹们都是亲切地称大嫂为姐姐,他们由衷地说:大嫂对我们百般呵护和谦让,她就是我们的亲姐姐呀。婆婆逢人总是自豪地介绍:我是xxxx的婆婆,xxxx就是我儿媳呀!
她——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以看似简单,然而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事,谱写了人间的至孝真情。她的作为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了美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了内涵。她——热爱家庭、无私奉献;她——忠于爱情,尊老爱幼;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温柔贤惠,情操高尚,她——就是最美儿媳xxxx。
xxx<_�n<��P�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Arial;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这么些年了,熟悉银杏之乡的特产银杏,价格虽然便宜,我与xxxx夫妇只一面之交,他们确实感动了我。很快,李亚领了几个客户过来,发觉xxxx、xxxx厂里的货质量非常过硬,来人二话没说全包了。很快厂里的货全部销光,又为来年加了许多订单„„
平时xxxx走南闯北,家务和厂内务的事问得少,从来都无后顾之忧,xxxx都处理得井井有条,xxxx有时脾气暴,批评人易走火。一次一个车间主任被丈夫批评了很长时间,实在下不了台了,xxxx从外赶回看到后,打了一个电话让丈夫到办公室处理一下事务,自己立即赶到那车间主任面前帮这主任分析了丈夫批评的原衷,并安慰了这位同志,事后这位主任非常服气,也非常佩服。她说:在有的人家夫妻都是一个拿刀一个拿盆,可xxxx这个人就是会把问题分析透,让你自我明白,自己也有问题„„
xxxx是一个事业性非常强的人,要做的事都得争第一,每次外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xxxx就得帮他准备衣服、鞋子,还得帮他理顺资料放进文件箱,有新开辟的客户她必定要亲自开车陪丈夫去,帮丈夫想想办法。
xxxx有兄妹四个,他最小,xxxx为其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不要丈夫提起,每次xxxx回家看到父母亲床头的药箱,里面的药从不缺。xxxx甚至多次受到父母的警告:“儿子,小芳这孩子世上少有,以后你都要记住她对我们的好!”
面对赞誉,xxxx说,她是用言传身教告诉自己的女儿,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第五篇: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一、黄xx同志是我单位推荐的孝老爱亲模范,主要事迹摘要如下:
1、常怀感恩之心,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
2、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母亲身患重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妻子身患绝症长期救治几乎失去生活信念,哥哥不幸去逝、弟弟家庭变故陷入困境,自己也患糖尿病,仍坚持岗位,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独自承担起照顾、护理母亲、妻子的全部责任,在救治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惜钱财,给重病中的亲人以真切的亲情和人道的关怀;多年来陪护妻子治疗和养护,鼓励妻子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除此之个,还给予困难中的姊妹以力所能及的扶助。
黄xx同志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黄xx同志出生于1962年,父母生育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三;那时农村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深知父母将儿女养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万苦,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他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尽责,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他常说“百善孝为先”,身体力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孝亲敬老精神,培养后代孝亲养老的优秀品德,为文明家庭、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7年至今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他的家庭先后遭遇不幸际遇。先是年老的母亲身患多种疾病,大小便失禁,后来恶化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时他在单位担任执法队长职务常有外勤,忙完本职工作总是匆忙回家照顾母亲;但屋漏偏遭连夜雨,2008年春,年仅46岁的妻子患卵巢癌并已进入晚期,不仅如此,哥哥不幸去逝,孀居的嫂子带着尚未成家的侄儿经济也有些困难,弟弟也因家庭变故陷入经济困境,接着自已又患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必需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和领导给予他及时的关怀和照顾,他被委派到非公有制单位“银河数控”任党支部书记。尽管如此,独自撑持起这样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母亲瘫痪在床,他体谅兄弟姊妹的难处,承担起母亲所有医治费用的同时,堂堂男儿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母亲的全部责任,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他都是亲自动手,为了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他买来轮椅推着母亲外出晒太阳,怕母亲生褥疮,他买来气垫床并亲自为母亲做按摩;他爱母亲,只要母亲活着,他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母亲多次病危,他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课件>尽可能挽留她的生命;母亲医治无效逝世,他为母亲办理丧事,老人入土为安,他常怀念于心,追思母亲恩德。
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也以“老吾老及人之老”之心关爱帮助有困难的老人。一天,他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求助电话,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独居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突发中风,急需送医院救治,尽管这位朋友与他平日没有往来,但他在安抚朋友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人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治疗,并垫付门诊费和押金,直到病人的亲属赶来才离开。由于救治及时,老人得已康复,目前生活完全自理。
妻子患的是卵巢癌,发现的时候已是晚期,严重的病情和即将面对的治疗中的痛苦使妻子几乎失去生活信念;一日夫妻百日恩,二十多年的夫妻更是情深义重的,“执子之手,与子皆老”,他用真情感动着妻子,多年来陪护妻子治病、养护,鼓励妻子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在医生的建议下,他的妻子先后接受了近20个疗程的化疗和3次生物疗程;每次化疗之后,他都亲自护理,面对因疾病折磨得烦燥不安脾气古怪的妻子,他怀着心疼与爱怜任劳任怨、精心陪护。为了争取妻子生命的延续,他先后带妻子奔走于南京、广州、重庆、长沙、益阳、湖北等地,求医问药,不辞艰辛。当打听到一种叫“野生猕猴桃树根”对癌症有缓解作用的时,亲自开车数百里到茶林县,请当地药农带领他到原始森林中寻找。在他的精心关怀和照顾下,妻子鼓起生命的风帆,顽强战胜疾病痛苦,乐观生活,常参与练气功、打军鼓等有益健康的活动,创造了晚期癌症病人生命延续的奇迹。
黄xx同志尊老敬亲的事迹感动着他的亲人、同事、邻里,是当之无愧的尊老敬亲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