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4:0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第一篇: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双瑞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吴金印几十年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四十余年,吴金印始终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治水造田圆了群众温饱梦,到八九十年代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群众小康梦,再到如今建设新农村社区、三化协调发展畅想城镇梦,老典型与时俱进,靠科学发展焕发出新光彩,是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因一个人而名扬全国,他就是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见到吴金印的时候,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刚从外地考察城镇化建设回来。他头戴一顶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上是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几十年来,他一直是这样的庄稼人打扮。

在他身后,昔日荒山成了郁郁葱葱的绿坡,万亩桃园、蔬菜大棚、养殖场纵横交错,吸纳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工业园区生机勃勃,医院、学校、文化中心齐全的新农村社区秀美堪比别墅。

吴金印笑呵呵地发话了:“去别的地方了解民情需要提前安排,我这儿用不着,随便到一家去问,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一直关注他的新乡市委党校校长付江山说,吴金印的自信源自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唐庄镇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山区、丘陵、平

—1—

原各占三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时当地老百姓告诉吴金印,“没有土地,解放多少年了,这里还过着苦日子”。看到老百姓因为缺地而吃不上饭受穷,吴金印感到压力很大,“造地”成了他圆温饱梦的关键。早在60年代担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时,吴金印就跑遍2000多道沟沟坎坎,带群众苦干8年造地2000亩,让一穷二白的山区乡亲吃上了白馍。

吴金印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安营扎寨,跟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同吃同劳动。针对石灰岩特质和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修建鱼鳞坑,用石头砌出圆形的坑,担土填坑,坑里植树。600多万个鱼鳞坑,使石头荒山披上了绿装。

接下来,按照高差筑坝,给山坡地围上石堰,石堰内填土种庄稼,荒坡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按照这种方法,唐庄镇造地2000多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老百姓吃饱饭的愿望实现了,吴金印也被群众美称为“造地书记”。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泥土堆积如山,67岁的吴金印再次被触动。他说:“土地是无价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过反复论证,他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乱石密布的十里沟继续造地。200多天后,拦水坝筑好了,荒滩推平了,垫上四五米厚的土,多年黄沟成了1810亩良田。如今这里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附近老人说,感谢吴书记,不敢想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对此,吴金印深有感触地说:“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说,这是共产党的传统,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没有老百姓支持就像离开土地的种子,不能开花结果。“群众是水我们是鱼,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干一切事业最重要的是群众。”

“对子孙后代不利的 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

温饱问题解决了,带领群众奔小康成了吴金印的下一个目标。他深入老百姓中间搞调研,根据唐庄地处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旁,西为山区,南是平原洼地,北是丘陵的现实,—2—

提出“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昔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贫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然而,唐庄镇也为经济的富足付出了代价,石砟场等企业飞速发展不仅产生严重的粉尘污染,还占用大量耕地。吴金印意识到,只顾眼前利益不是真正的小康,并最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土地复耕的决定。

20多年前,“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依托唐庄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吴金印提出“靠山吃山”,发展石头经济。乡里带头投资30万元建起第一个石砟场,并规定每建一个奖励4万多元。一时间近百个石砟场平地而起,山区群众迅速富起来,全镇每年增收上亿元。

进入21世纪,“石头经济”的负面效应凸显,万亩桃园里的水蜜桃经常被粉尘裹成“泥桃”,环境和土地压力加大。中央也再三要求不以牺牲粮食、环境代价去发展。认真权衡利弊后,吴金印决定忍痛割爱拆除污染企业。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污染空气,破坏土地资源。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吴金印对石砟场老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带领他们购臵环保型设备,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引导污染企业转型或转产。2006年开始,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石砟场先后关停拆除,建起8家环保型石砟场,腾出并复耕土地2000多亩。

新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庆堂由衷地表达敬佩。他说:“吴书记做什么决定都不是凭空拍脑袋,而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尽管是老典型,但与时俱进,能吃透两头。”

“光棍不发愁,姑娘不愿走”

2012年,唐庄镇工业产值33亿元,税后财政收入超亿元,搬进社区的群众多在附近企业就业。全镇还成立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业的8个农业合作社。71岁的吴金印说:“实现城镇化再有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

—3—

强及六和集团、银金达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厂区从眼前掠过,让人怀疑是臵身大都市而非小乡镇。目前,唐庄镇产业集聚区已引进企业30多家,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和建材生产为主的两大产业链条。2012年全镇农业同工业的产值比降到了1:10,还解决了农民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搞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没有工业支撑,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吴金印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最了解农民的心声。”

在这样的思路下,唐庄镇先后引进了百威英博年产100万吨啤酒的项目及其他知名企业,然后围绕工业建社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的四和社区、温康社区、江山社区全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周围,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居民暴秀明住进了在一片废弃砖窑厂建起的四和社区。她说:“原来住山上,有没有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现在住别墅拿工资,看病上学不出村,光棍不发愁,姑娘不愿走,比城里人还舒坦。”

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已住进新居。深山区的旧村拆除复耕,全镇耕地又增加了2000多亩。唐庄镇正在积极实施“万亩林果园”、“万亩超高产粮食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三五年内计划把农业合作社从8个增加到20多个,用百分之十几的劳动力管理全镇5万多亩土地,告别“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在社会转型中,发展越快的地方往往矛盾越多,而唐庄镇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因利益矛盾越级上访的群体事件,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吴金印说:“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才能克服矛盾。”

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沉到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政府大院里几乎看不到干部的身影。“人不离农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吴金印的手机号向全镇公开,他要求其他干部也这样做,理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找上门必须及时解决。

—4—

2005年被划到唐庄镇时,国家级贫困村虎掌沟村民暴广会很兴奋,“俺村的人可高兴了,都想跟老吴一块干。他心里盛的是老百姓,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付江山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金印在基层干不是一天两天,从温饱、小康到城镇化,都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说,共产党的干部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5—

一方金印在民心

——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 在唐庄,当地群众每次见到吴金印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来啦,吴书记,快来家坐!……哎呀,刚才还在念叨您哩,都说俺能住上恁好的别墅,都是托您的福。搁从前啊,俺做梦都不敢想!”

“吴书记,又到工地上来了?质量绝对保证,这是为俺自己造地,能不上心?”

“今年的收入?中!俺家那个桃园,挣了20多万。”

“俺那几个大棚啊,今年种的黄瓜,挣个十四五万没问题。就是您当初说的,比种庄稼强多啦!”

“今儿个跑车净挣500多块!俺村上人说啊,车轮一转,一年收入十来万……哈哈,多亏您给俺指了这条路!”

“养牛就是中。去年挣了300来万;今年嘛,只会比去年多。要不是您帮俺贷款买小牛、建青贮池,哪有今天?”

8月下旬,记者看到,在四合社区,在靳湾村复耕工地,在石屏村外万亩桃园,在代庄村蔬菜基地,在龙山治山治水施工现场,在六庄店村大桥牛业公司……在卫辉市唐庄镇村村寨寨,穿着布鞋、一身农民打扮的吴金印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都是笑脸相迎。人们大老远地跑着围过来,亲亲热热地跟他打招呼,痛痛快快地与他拉家常。临走,人们拉着他的手把他送出老远老远。

在唐庄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们的书记吴金印,镇上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吴金印能叫出全镇每个村组干

—6—

部的名字,跟大多数村民都熟识。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一有空就到村里、厂里走走,或是到老百姓家里住几天。他说,跟群众在一起,情况明,心里暖,就跟鱼儿在水中一样,自在,舒坦。

“老百姓是咱最亲的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他们。”这是1966年8月,吴金印在一份决心书上写下的一句话。

那时候,吴金印24岁,刚从中央团校学习归来,主动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就像种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儿离不开土里刨食的农民。他18岁入党,从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支书,一直当到公社团委书记。他领导着比他大几十岁的人,把家乡董庄大队搞得在全县乃至全地区都很有名。他觉着跟农民在一起,快乐,充实。“还是让我到农村去吧,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跟领导郑重地谈了自己的想法。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把他派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狮豹头公社。狮豹头山高沟深,资源贫乏,交通闭塞,全公社两万多人口,有百分之九十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遇到天旱,好多地方的群众连水都吃不上,是全县最穷最苦的地方。

到狮豹头公社报到的当天,他就背着行李到靳庄大队驻队去了。大队干部安排他在群众家里吃派饭,晚上住在大队部。到了第三天,吴金印找到靳庄大队支书孔现银:“老孔,我知道你是关心我。在大队部住,一个人一间房,又卫生又清静,可我总觉着心里空落落的,不是个滋味儿啊。”

孔现银有些为难,说:“以前上头来人都在大队部住。咱这里苦寒,哪个人家也没有大队部的条件好,我是怕你……”

吴金印说:“俺是来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心里想的啥,咱不知道;咱心里有啥想法也不能跟他们交流,两张皮,这会中?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你替我找个出身好、最困难的人家,我就在那里住。” 最后,选定了全大队最穷的牛德英家。

吴金印到牛德英家的时候,正赶上他们吃午饭。吴金印来到牛德英跟前:“大娘,让我看看你们吃的啥。”牛德英把

—7—

饭碗往一边扭了扭,吴金印还是看见了,是糠团和野菜。他从牛德英手中端过饭碗喝了一口,那菜汤连盐都没有,又苦又涩。他慢慢品味着,眼泪唰地流了下来。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我吴金印要是不能把群众碗里的糠团变成白面,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干部!那天下午,吴金印向县委写了决心书:“为改变山区面貌,我十年不下山!”

吴金印在狮豹头15年,有7年多住在群众家里,另外7年多住在造田工地上。无论住在谁家,他都会给主人家打扫卫生、挑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有一年,他到砂掌大队驻队,住在五保户武忠家。武忠当时七十来岁,孤身一人。吴金印往武忠家去的时候,正遇上武忠瘸着腿从外头回来。吴金印迎上前去,问:“武大伯,你的腿……”

“没啥毛病,就是脚指头那儿顶得生疼。” 吴金印烧了一锅热水,倒在盆子里,说:“武大伯,来,烫烫脚,让我看看你的脚是咋回事儿。”他把武忠扶到椅子上,脱了他的鞋子一瞧,原来是脚指甲长得太长,钩到肉里了。吴金印为武忠烫脚,找来小刀替他把钩到肉里的脚指甲一点一点挖出来。武忠逢人就说:“你瞧,人家是公社干部哩,给俺洗脚……别看俺没儿没女,俺觉着跟有儿有女的一样哩!”

吴金印在池山大队驻队的时候,住在烈属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滚。吴金印赶紧找来一张竹床扎成担架,跟另外几个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公社医院跑。到了医院,吴金印跑前跑后找医生,替宋大娘办了住院手续、交了住院费。等医生给宋大娘看过病,吴金印亲自去取了药,找来开水帮宋大娘把药吃下。病情稳定了,吴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边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赶紧用手帕接住;宋大娘的痰和涎水流到衣服上,吴金印就一点一点给她擦。他在宋大娘床边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动不便,吴金印每天早晨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给她烧水洗脚。宋大娘感到难为情,一再说,往后可别这样了,你是干部哩,这样侍候俺,大娘经

—8—

受不起啊。吴金印说:“你大儿子为革命牺牲了,我就是你的儿子。儿子照顾老人有啥不应该的?”一句话把宋大娘说得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吴金印在社员家吃派饭,每次端起饭碗总要先往锅里瞧瞧,见锅里的饭稀,端住自己的饭往锅里一倒,说:“咱们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遇到有的人家特意为他准备了肉和菜,他扭头就走,随便到哪个人家盛一碗红薯稀饭,蹲在门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饭,吴金印都要给粮票给钱。山里人不习惯,说啥也不收,吴金印就悄悄地把钱和粮票压在饭碗下面。

他视群众如父母,群众拿他当亲人。吴金印总是忘不了杨务新杀鸡的故事。

杨务新是池山大队的一个五保户,老两口都60多岁,无儿无女。吴金印到池山以后,每天给他家担水。日子久了,老两口经常在一起念叨:人家吴金印跟咱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这样照顾咱,咱拿啥报答人家?

有一天,大队给吴金印派饭派到他家,老两口高兴得团团转。他家最值钱的是两只老母鸡,这是他家的小“银行”,吃盐、打油全靠鸡蛋去换。老两口把那只最肥的母鸡杀了,用文火炖了一上午。吃晌午饭的时候,老两口把炖好的鸡和鸡汤用盆子盛了,端到吴金印面前,笑眯眯地说:“吃吧!”

“你们这是……”吴金印瞧着鸡汤,瞧着两位老人充满爱意的目光,心里一热,不知说啥好了。吴金印对杨务新说:“你们先吃吧,我有点事出去一下。”老两口在屋里左等右等不见吴金印回来,四处寻找,发现吴金印在别人家端着红薯稀饭正吃着。杨大娘哭着说:“你这是咋哩?给你炖的鸡,你为啥不吃?为啥不吃?”老两口站在那里哭着不走。吴金印也哭了,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是干部,不能搞特殊,不能脱离群众啊!”那只鸡他虽然没有吃,但这件事却深深地铭刻在他心里。

这些故事,是心灵的乳汁,滋养着吴金印。他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9—

正是有这种感情支撑着,吴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在狮豹头,2600多道岭、2700多条沟、三四十个大队、几百个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春天,他跟群众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着救济粮、带着救济款,来瞧瞧群众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盖的啥。几十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帮助群众圆那个温饱梦。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说到跟群众的感情,吴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说,咱当干部的,不要成天想着“我要联系群众”、更不能嘴上喊着“我在联系群众”;真正的联系群众,就是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官,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这样一来,遇事你就会自觉地替群众着想;跟群众在一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都说吴金印工作上的办法多、点子多,他说,我有多大能耐啊?很多办法和点子都是从群众那里得来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跟群众一商量,办法就有了。”

在狮豹头工作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用8年时间改河造田,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沧河造田。沧河造田的核心工程,是在羊湾一带的棋盘山上打洞,取直河道,裁湾造田。这个裁湾造田的点子,就是群众想出来的。

那是1970年的春天,吴金印肩上挎着粪筐,腰间挂着水壶,挎包里装着干粮,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每到一地,他都要同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商量咋样改变山区面貌。

这天,吴金印来到羊湾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文焕家。晚上,他俩躺在一张床上喷,吴金印说:“我一直在琢磨,沧河的河滩白白地浪费着老可惜,能不能想法在河滩上造点田出来?”

“啊呀”,郭文焕一拍大腿,忽地坐了起来,“我也在琢磨这事儿哩。沧河流到咱羊湾的时候,叫棋盘山给拦住了,往西拐一个大弯,然后往南再往东流走了。俺庄上老辈人就想过:要是把棋盘山钻个洞,把河取直了,不就能造出好几百亩地来?”

—10—

“好点子啊!”吴金印披衣起床,拉着郭文焕就出了门。二人踏着月光在棋盘山下的河滩里走着,设想从哪儿打洞、在哪儿修坝,一直转悠到鸡叫。

有一年,吴金印在砂掌村驻队,发现这里的山光秃秃的,就想着怎么绿化。有人说,这山上根本就不长树。当时,吴金印住在五保户武忠家,晚上聊起这个事情。武忠告诉他,这一带的山顶上早些年树可多了,满山黑油油的大柏树,一人搂不住。后来有人在山上栽过树,其他树种都死了,就柏树能活下来。武忠说:“听读书人说,柏树的根带酸性,能降住石头。对了,朝阳的山坡多少有点土,可以种苹果树,早些年有人栽过,结的苹果可甜了。俺估摸着,兴许种苹果能行哩……”

吴金印白天跟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同群众一起讨论。最后,他综合归纳群众意见,组织全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两年多时间绿化了2000多亩荒山。

吴金印刚到唐庄工作的时候,每天骑自行车到各村走访群众。有一天,他来到镇西北部的后沟村。这里靠山临沟,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跟群众聊起如何脱贫致富的话题,村民窦全福说,咱这儿靠山,有石头,如果把路修通了,建石砟厂,兴许能发财。他说,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人搞这个就发了财。他的话,让吴金印眼前一亮。他沿着这个思路进行调研,最终提出了“西抓石头”即发展石头经济的思路,使西边几个村子的群众迅速富裕起来。

“北抓林果”的思路,也是来自一次走访。

那是1988年秋天,三个月没下雨,唐庄北部的丘陵,庄稼旱得卷了叶。当检查旱情的吴金印来到侯庄村地界时,突然看见一片浓郁的绿,走近一看,是一片山楂园,枝繁叶茂,山楂果红成一片。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农正在侍弄山楂树,吴金印上前搭讪,问他咋会想到种山楂。老人说,山楂树是铁杆庄稼,最顶旱。吴金印又问他,山楂园一亩能收入多少,老人说,弄好了可以收入千把块。老人还告诉他:“咱这儿的地,种旁的不中,种果树中。”吴金印不由得眉毛一扬:“这是个好点子!”

据此,唐庄镇提出了在北部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的思

—11—

路。几年之后,这里建成了万亩林果基地,搞了个“中国唐庄桃花节”,每年春天吸引着来自中外的10多万名游客。承包果园的人家都发了财,有了私家车,住上了别墅。

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吴金印就会到群众中间去,跟他们商量解决办法。这个法子很灵。

唐庄镇有个山庄村,1997年的时候,村民提出来想让镇里帮助他们修条水泥路。吴金印带着几个镇干部住到这个村,跟群众商量修路的事,最后商量的意见是:修路的经费主要由镇财政支出,每家每户多少兑一点钱,村民以出义务工的形式参与修路。绝大部分村民同意这个方案,并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有两户村民不同意出钱,但同意出工。有一户村民,既不同意出钱,也不同意出工。

吴金印召开村民大会,就最后一户村民的态度让大伙讨论。

群众站出来说话了。这个说:“镇里支持咱村修路,是给咱们办好事哩,你这个态度,像啥话?”那个说:“就你能,俺都是傻子?俺村盛不下恁能的人,你走吧!”还有人说:“你不出钱,不出力,就没权走新修的路;要走,走一次掏一次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那人说得无地自容。他低下了头,真诚道歉并履行了义务。结果镇里出钱,村民出力,把这个村的路修通了。

吴金印经常拿这些事例,跟唐庄镇的干部讲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说,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个地方就指手画脚瞎指挥。群众在基层,最能吃透情况,并且整天都在思考问题,他们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实际。我们当干部的,如果放着恁好的老师不去请教,岂不是傻子?

“群众是最亮的镜子”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镇里全体机关干部到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那天,他们大清早出发,前往太行山深处去看望一个人。此人就是郑永和。郑永和曾任辉县县委书记,后来担任省部级领导,退休后组织一批老干部成立“老头队”,在太行山

—12—

里为群众服务。

“老领导,”吴金印见到郑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这是在干啥哩?”

“房东家的门框坏了,我给他们做个石头的。”郑永和憨厚地笑着,手中的锤錾不停地在石头上敲打着。

“郑书记,你是咋想的?省里有你的高级住宅你不去住,儿孙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伦之乐,咋就偏偏往这山旮旯里钻啊?”吴金印明知故问,他是想让大伙听听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要说享福啊,我觉着这就是享福。”郑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四周的山,深沉地说,“活了快一辈子,回头想想,谁对俺最亲?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对俺亲,俺就到他们这儿来。吃饭——干活,干活——吃饭,一点烦恼都没有。这生活呀,越过越有味儿……”听着郑永和质朴的话语,大家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谁当官”这些问题。此时,大伙明白吴金印带他们到这里来“开会”的用心了。

告别郑永和,他们没有马上回到机关,而是把车开到唐庄北部的大司马村,会议在这里接着进行。吴金印从社会上流行的享乐风开始讲起,讲到我们为谁当官的问题,他说:“大道理咱就不讲了,党章上写得清清楚楚,咱就讲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吧: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是人民交的税收;我们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是农民种的粮食。一句话,人民养活了我们。人民养活我们干啥?为了让我们替他们办事。老百姓养牛,牛能为他们犁地;老百姓喂鸡,鸡能为他们下蛋。我们当干部的,花着人民的税收,吃着农民的粮食,如果不给群众办事,那就连牛都不胜,连鸡都不如!从前,人们习惯称我们叫 父母官。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为老百姓无职无权,免不了咱的职,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们放到眼里。要知道,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咋样才能让干部不脱离群众?作为党委书记,吴金印深知仅靠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执行一阵子,也很难持续下去。制度管根本,机制管全局,必须通过制度建

—13—

设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落实。于是,在这次大会上,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四不”,就是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四同”即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交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20个义务工;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村里制定重大决策前,驻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镇党委还规定,每个镇干部要交10户农民朋友,其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穷朋友。吴金印解释说,人在难处盼亲人,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跟他们交朋友最能体现咱们的价值,我们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吴金印在大司马村偶然听到一个叫韩志明的村民的不幸遭遇。韩志明原来在外地一个煤矿上班,一次事故使他下肢瘫痪,成了残疾人。孩子尚小,一家人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着,日子很艰难,韩志明几次想到了死。得知这个情况,吴金印拉上村支部书记,说:“走,到他家瞧瞧。”

来到韩志明家,吴金印坐到他的床沿儿上,握着他的手,仔细询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说:“你放心,有党在,不会让你过不去。”然后,对韩志明的妻子说,好好照顾老韩,有啥困难给村里和镇里说。临走的时候,吴金印把身上的钱全部留给他们。第二天,吴金印又来了,带着救济款,带着自己家里的两袋面粉。

过了几天,吴金印给韩志明送来一辆手摇三轮车。他看到韩志明家门前有一条四五米深、两米多宽的沟,就带领村里人填平了那条沟,并在他家门前修了一条直路。逢年过节,吴金印总要带些吃的用的到韩志明家慰问;每次从大司马村过,他总要拐到韩志明家里看看。

吴金印经常对干部们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共产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不然的话,人家为啥要死心塌地跟着咱啊?共产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基层,老百姓就是从咱们的举动中去认

—14—

识共产党的宗旨。咱们为群众办好事,就是维护党的形象。”

有好的规矩,还得有监督机制。吴金印深晓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规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检查监督措施:每逢单月,镇里派人到村里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问当地群众,某某在你们村住了没有,参加劳动没有,为群众办好事没有,是否有违纪行为,对这个干部有什么意见等;逢双月,让村党支部来镇党委汇报驻村干部的表现和群众对这个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众和村党支部对驻村干部进行考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

1995年的一天,有群众反映说,某位镇干部到他们村检查工作的时候喝了酒。吴金印在对此事进行调查落实之后,找到那位干部,问:“据群众反映你在村里喝酒了,可有这事?”

“有……”

“咱们的规定你还记得吗?” “记得。”

“你说咋办?”吴金印满脸严肃。“我愿意接受处罚。”那位干部羞愧地低下了头。听说那位镇干部为了这事受处分,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找到吴金印,替那位干部求情:“是俺请他喝了几盅,要处分就处分我。现在的干部到了下边哪有不吃不喝的?这算不上大问题,你就放过他这一回吧!”

吴金印说:“我也知道现在社会上吃吃喝喝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咱唐庄就是不兴这一套,就是不能容忍脱离群众的现象存在。你要是真的爱护我们干部的话,以后就不要请他们喝酒了。既然定了规矩,就得按规矩来,谁也不能例外。”

不久,镇里召开机关干部大会,让那个干部在会上作了检查并罚款80元。这件事在全镇干部中震动很大,从此再未出现过类似事情。

按制度办事,人际关系就变得单纯而清爽了。在唐庄镇,逢年过节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同志之间是不兴请客送礼的,连送一点土特产也不行。谁要是给他送礼,第一次,给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镇机关干部大会上批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好风气,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15—

2007年,吴金印的母亲去世。他谁也没告诉,悄悄地办了丧事。乡亲们还是有人知晓了,一些乡邻送来礼金表示慰问,受过他帮助的人也纷纷前来表达心意。吴金印费了好大劲,把礼金逐个退回;实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给镇财政用于龙山治理。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到这事,吴金印感叹说,人啊,钱财多少是个够?够吃够用就行了。在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头就多一分轻松和坦荡。当干部的,只有不存贪欲才能做到处事公正;你公正了,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拥护你。“还是那句话,”他说,“群众是最亮的镜子。我们应当经常拿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干净、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庄镇,群众就是干部的镜子。“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

吴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三条: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一句话,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说:“啥叫联系群众?当干部的,把大伙领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为了让群众有饭吃,几十年来他造地不止,人们称他“造地书记”。

为了造地,他在狮豹头的山沟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个寒暑。

为了造地,他在十冬腊月跳进结冰的河水中垒石堰。

为了造地,他累得晕倒在地,在工程抢险中险些被滚石砸死。

在狮豹头,吴金印带领群众在乱石滚滚的河滩和荒沟野岭上造出了2400多亩旱涝保收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

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瞄上了镇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长的后山沟和10多公里长的十里沟。1992年10月,他带领唐庄镇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在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组织起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开动3000多台大小车辆和施工机械,连续奋战两个月,造出了1000多亩良田。第二年冬天,他们又在—16—

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唐庄段,占用耕地1420亩,开挖土石方约740万立方米,堆放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吴金印决定抓住这个机遇,用该工程剥离出来的耕作表层土在十里沟闸沟造田。经过200多天奋战,他们在这条荒沟里造出了1810亩良田。如今,全长11.8公里的金门沟造田工程也已启动,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亩。

荒沟造田,荒山造田,复耕废弃窑场,复耕拆迁的村庄,这些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干部群众造地1.5万亩。与此同时,他们对全镇的荒山进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鱼鳞坑以保住水土,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垒上石堰,将其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吃住在四处漏风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来搬石运土,抡锤打钎。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吴金印,夜里突然感到严重的腹疼。第二天,他发现尿液带血。医生建议他马上到大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没有惊动镇里的干部,只让儿子陪着他到外地做了手术。伤口刚刚愈合,他又马上回到工地,人们动情地说:“吴书记,你这样干,是在为俺老百姓拼命啊!”

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是吴金印一个新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庄镇的代庄、双兰、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规划,建成了一批别墅式农民新居。2000年,他们又制定了《唐庄镇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具体办法》,按高标准进行村庄综合整治。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住进了新居。

说起新型社区建设,四合社区的居民能讲出一长串故事。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这四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归唐庄镇。这几个村,地处太行山区,缺水少电,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划归唐庄镇的第二天,吴金印就安排人往这几个村送水,并亲自到群众家中探望。

—17—

看到山里群众的生活境况,吴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虑搬下山去,在镇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建个新村?村民们激动地说:“吴书记,您是替俺办好事哩,俺听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吴金印又带着社区规划和住房图纸,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商量建房标准。从2008年开始,吴金印带领镇机关干部与群众一起动手建设四合社区。镇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劳动是尽义务,村民出工却可以拿到工钱,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盖房挣钱,建我家园”。这是一个以别墅为主、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的社区,设计标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落后。镇里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而且给每户建别墅的村民补助2.5万元。同时,让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免费住进了社区公寓楼。

那天,走在四合社区的感恩路上,71岁的村民王法对记者说:“你看这房子多好,你看这路多光,你看这路灯多亮,真跟做梦一样……”他说,入住社区那天,村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号:“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吴书记!”

对于城镇化建设,吴金印想得很深。他觉得,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盖一些新楼让大家搬进去这么简单,关键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为此,唐庄镇做出规定,凡是因建厂、建社区、建公益事业等占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户,镇政府出资每人每年5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里还规定,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全家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17岁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时保证每户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业,四至六口至少有两人就业,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业。镇里还通过贴息贷款、提供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社区居民成立了种植、养殖、运输等合作社,促进了居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吴金印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带领群众奔富路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唐庄镇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办起了100多家石砟厂、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和一批石灰窑,使西部山区群众迅速致

—18—

富。当发现粉尘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时,吴金印听从群众意见,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绝不能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事情!”最终,他们将8家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石头加工企业迁往深山区,其余的石砟厂、砖窑、石灰窑全部拆除。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修筑了五纵五横10条高标准公路,铺设供水管网6.5万米,排水管网6万米,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小型变电站10多座,建设日供水1万吨的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辐射镇区各个厂矿和村庄,实现了路、水、电、气、通讯、绿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跟踪服务等方面实行一站式、零障碍、心贴心服务。他们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2010年,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在唐庄投资建厂,吴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诚恳地邀请他们到唐庄考察。一连几天,吴金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高层被吴金印的真情所打动,在综合评估各方面条件之后,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的项目放在唐庄镇。该集团一位高管说,他们选择唐庄镇,除了这里的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之外,主要是钦佩吴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决定要在3月19日举行唐庄项目奠基仪式。在短短28天内拉80多万立方米土方、平出600亩大的工地,这是连对方都感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吴金印动员全镇机关干部搬进工棚,展开工程大会战。几十辆铲车、推土机,几百辆大卡车日夜不停地工作,吴金印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在工程最紧要的几天里,他更是彻夜不眠,硬是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任务。该集团老总紧紧握住吴金印的手,说:“这是了不起的 唐庄速度,这是你们在百威历史上创造的奇迹!”

—19—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开工了。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30多家,2012年该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在三至五年内,这个产业集聚区内的几家大型企业,产值合计将超过100亿元,税后财政收入将超过10亿元。

在温康社区的马路边上,吴金印跟记者一板一眼地描绘着唐庄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环境生态化的前景。他说:“说一千道一万,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就愿意跟着谁。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就想啊,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干下去,决不松劲儿……”

今年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唐庄镇西边的龙山。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鱼鳞坑像纷披的龙鳞,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飞龙,600多万株树木已蔚然成林,臵身其间,清风徐来,鸟语阵阵。

在通往山顶的水泥路上,我们遇到了护林员李庆一和原德臣。他们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岁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吴金印的,就动情地讲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这个龙山,从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窝”,是吴金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把这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私下里谋划着要把这山命名为“吴公山”,以纪念吴书记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俩瞅准吴金印与镇干部外出学习的空当,悄悄找来工匠,赶在“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把“吴公山”这三个字刻在了龙山的山崖上。

吴金印回来看到了,大恼,打听到是他们几个干的,就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命令他们把那个“吴”字改成“唐”字。他说:“我吴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贪这个功!难道这山是我一个人绿化的,这坡是我一个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劳记到我一个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纪念,那就应该写成 唐公山 —— 唐公 就是唐庄公民、唐庄公众。”

听着故事,我们不知不觉登临龙山之巅。放眼望去,天远地阔,沃野如锦,眼前的景象层层铺开,恍若一个连天接地的梦境——

—20—

那一片铺向天边的浓绿,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绿浪如海,滚滚滔滔,正与太行深处狮豹头山间大片大片水浇地里的庄稼遥相呼应,它们是在回忆和讲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温饱梦吗?

在公路之间,在绿树丛中,在金色的阳光里,辉映着、站立着、扩展着的是一家一家工厂。它们在唐庄的土地上集结成产业集聚区,现代,耀眼,如同一片挺举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谐的小康梦。

是新型农村社区吗?是的。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连成片,它们背负着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赶现代化的城区。这是一个正在演绎着的多姿多彩的城镇梦。

而此刻,追梦的吴金印却沉默得像一位老农,正扛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工具,沿着山路大步走着。这条路,通向乡村,通向工厂,通向社区,通向百姓的家门,通向一个无比绚丽的梦境,连接着太阳一样冉冉上升的中国梦……

—21—

第二篇:学习吴金印新得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伟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之举。发改委在深入学教活动的同时,上下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吴金印、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活动的高潮,大力弘扬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精神。

4月4日李主任带领我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四合新村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学习我们身边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太行公仆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看到他那种勤劳朴实、视人民为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我只能用无比激动的心情去敬仰吴书记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

观看吴金印同志事迹影片、浏览吴金印同志事迹图片展,看到吴书记在基层工作脚踏实地、格尽职守、为民无私奉献地忘我工作,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在他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间,带领群众筑坝造田、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多年来,吴书记坚持吃住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草庵里,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作为镇党委书记的他带头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要求干部工作中身不懒、嘴不馋、耳不聋、手不长,要求干部密

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现在的唐庄镇在吴书记的领导下,绘制出了唐庄镇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加速实现了唐庄镇的现代工业化发展,随着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现代化工厂落户唐庄镇,使农民变成了工人,新型社区建设使农村和城市没有了区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悟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紧迫感,切实增强学教活动的责任感,我要牢记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查找我在理想、信念、思想和工作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教育实践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把吴书记当成一面镜子,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努力工作,有没有做到用心学习;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吴书记那种服务于民,为民奉献的精神,让我增强了工作的自豪感,增强了努力学习的劲头,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并在本职岗位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努力创新,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工作者而奋发努力。

学习吴金印心得体会

孔维东

太行公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吴金印带着乡亲们拦河筑坝、闸沟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数十年来,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他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吴金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全体共产党树立了形象,为广大乡镇干部树立了标杆,为广大公务员树立了榜样。

4月4日由李艳芳主任带队的发改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吴金印同志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吴金印事迹影片、聆听先进事迹后,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饱满热情、崭新的姿态去践行自己参与群众路线学教活动的责任呢?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千变万幻的情况,只有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对一件事想清楚、想全面、想透彻,才能准备把握事情的脉络,才能从点看到面,从表面看到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作为机关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干部,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要坚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农村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等,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二是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必须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干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工作延伸进田间地头,做到群众所想必先知、群众所盼必先谋、群众所忧必先解,唯有立足于此,才能真正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吴金印同志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实干架起党和群众的联心桥。

三是清正廉洁,创新争先敢为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首先要能吃苦。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他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向吴金印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坚强党性。

第三篇:学习吴金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根据县委安排,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位基层干部:四十年如一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勤勉务实的实干态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民造福。

一是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吴金印老书记通过带头到每座山、每道沟、每一户进行调研,提出

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的规划,他一直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四同”原则,无论是开山培绿、平地建楼,还是产业规划、城镇建设,他无一例外,都自始至终站在群众中间,从群众利益出发,遵从群众意愿,与群众同甘共苦。学习他,就要一切为了群众,拜群众为师,以劳动者的身份多深入基层、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于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是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吴金印老书记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叫苦,在肾摘除手术后仅3天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第一天他就忍痛出现在荒山治理的工地上,他在唐庄西山峭壁上与群众一起苦苦奋战了15年,亲自在治山治水的茅屋里住了8年,白天与群众共同劳动,晚上就在茅屋里看图纸安排工作,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茅草庵书记”。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带领大家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有“绿色银行”之誉的宝山,用不畏艰辛、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赢得了民心。学习他,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勤于思考,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想办法,转变不利条件,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淡泊名利的无私品德。吴金印老书记在农村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把最美好的时光和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唐庄镇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有的高升当了市领导,有的进了省级大机关,他却多次自愿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为了感激他,曾在西山上刻上了“吴公山”三个大字,但他坚持将之改为“唐公山”,还有的村民先后五次在五处要为他立碑,均被他劝止。学习他,就要做到淡泊以明志,无私以致远,就要远离浮躁,沉下身心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投入工作,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工业立县的理念,做到不断突破、创新,要积极服务企业,继续改进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为庐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四篇:太行公仆吴金印

太行公仆

吴金印(1942.9-)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生于河南卫辉。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农艺师,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汲县李元屯公社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现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太行公仆”吴金印,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从18岁当村长,26岁任乡党委书记,先后在三个乡任党委书记,可以说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在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

狮豹头是当代“太行公仆”吴金印带领山区人民改造山河的地方,吴金印是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出生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党组织把他送到省团校和中央团校学习。他1 8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 6 岁担任乡镇主要领导,二十八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政绩卓著;他视群众为父母,为百姓办好事,多次放弃调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坚持扎根农村,率领群众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当地群众极其爱戴和拥护吴金印,自发集资先后为吴书记立了4 座碑,又先后被吴金印撤掉,农民们只好把颂扬吴金印的碑文深深地刻在太行山的峭壁上!

1968年春,他来到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狮豹头乡担任主要领导,以后又到其他乡任职,这一干就是31年。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28年间,吴金印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在基层,吴金印看见群众吃的是汤水泡糠团和野菜,他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他带领班子成员翻山越岭作调查,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他要向秃岭要粮。经过艰苦的拼搏,200多亩梯田在被毁两次之后终于经受住洪水的考验,荒山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他带领干部群众搭起茅草棚,拦河造田;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爬下,选准开凿溢洪隧洞的最佳位置。吴金印在狮豹头担任主要领导的10多年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秃岭上长满了庄稼,乡亲们吃上了白馍。见山区乡村缺水干旱,吴金印带头打井,每天 下班后到村后的崖壁前掏石挖土,打成了一口深两文许、能蓄十几立方水的旱井。汛期,他把水蓄进井里,干旱季节,他把一担担清水倒进山村人家的水缸里。当他得知一位70多岁老人的长子在抗战中牺牲了,次子在外地工作,儿媳早逝,留下3个幼小的孩子时,便住进了这位大娘的家,扶老携幼,成了这家的顶梁柱。他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访贫问苦成为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1993年2月,吴金印被任命为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1994年,他被中组部推荐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去年被河南省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七一”又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40多年来,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树立起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卫辉市狮豹头公社工作10多年间,他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住了8年,带领群众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87年,吴金印调任唐庄乡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电工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唐庄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6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个人荣誉

1986年1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1991年至1995年被评为新乡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市政府记功嘉奖一次。

1994年1月当选为新乡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至199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

1994至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1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1997年7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人民群众为了感激吴金印,在山上立下十多块石碑,图为池山人民所立的石碑。

1999年1月当选为新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2月当选为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2003年2月当选为新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2月当选为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3月至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篇:学习吴金印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心得体会

按照****的统一安排,我参加学习了*********第一期课程,这次针对全***领导干部进行的学习培训,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

此次教育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客观、真实,针对性强,既有教授授课,也有参观教育基地、现身说法,鲜活的例子激励着每位学员。其中,关于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和卫辉市唐庄镇的发展速度让我感受颇深。针对此次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认清职责干好事业。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懂得,干好工作其实是一种幸福。具体到我所从事的乡镇工作,跟基层百姓直接打交道,虽然“权力”很小,但是“责任”很大,扪心自问,在乡镇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都不可取,只有获得百姓的信任和口碑,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才是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的岗位看似渺小,但却是全局事业的基石和支柱;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却能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和辉煌。只要我们保持一个高尚的追求,有一个既想干事、又能干事的决心,那么就能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得到成长、感受幸福、收获希望!

二要认清发展形势,增强忧患意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实现封丘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我县的经济社会能否进一步加快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党群干群关系能否切实得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风清气正。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三要坚定信念锤炼党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但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者,人民之公意也,为民所授,当为民所用”。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树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始终不忘权力的人民性。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以焦裕禄、吴金印等优秀共产党人为榜样,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以爱民之心律己,以律己之心为民,努力把

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奋发而为,见诸行动。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手中的权力是靠埋头苦干挣来的,凭真才实学换来的,一旦手中有了权,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殊不知,如果没有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个人的本领再高、能力再强,要干成一番事业,都是痴人说梦。因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做到有权不辱崇高使命,位高不失公仆之心,用实际行动回报人民对自己的厚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品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原则。

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制作功夫,把群众的分散意见集中转化为能够指导具体工作的理论知识,然后再拿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并把实践证明的正确意见再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化为群众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形成的过程,也是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群众工作经验的结晶,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工作调研、工作目标更要做到充分考虑到群众的

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群众中来”;我们在落实政策、政令、法规和发展成果时,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享受,把为群众好、为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作为最终的落脚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到群众中去”。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为实现我县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下载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位镇党委书记,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山造地,改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

    学习吴金印的“德”与“才”

    学学吴金印的“德”与“才”头戴一顶军绿色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蹬一双黑色的老布鞋,这就是“太行公仆”吴金印的一贯形象。朴素的吴金印扎根基层,心系百姓,清正廉洁,用......

    学习模范吴金印扎根基层显本色

    学习模范吴金印扎根基层显本色 40多年来,吴金印同志“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领卫辉市狮豹头乡、唐庄镇群众开发资源、复垦耕地约1.2万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的心得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事业发展动力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心得体会 安阳市凤凰岭古园管理处张志杰 2014年4月,凤凰岭党支部群众路线中心组学习了吴金印、朱彦夫的事迹。以这些基......

    乡镇党委书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当好“解放思想、深化......

    吴印咸纪念馆解说词

    “吴印咸艺术陈列馆”解说词一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欢迎您到吴印咸艺术陈列馆参观。 吴印咸是从宿迁走向世界的摄影艺术大师,他是宿迁人民的骄傲。 吴印咸艺术陈列馆馆名由南......

    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精神的学习心得

    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精神的学习心得史来贺,在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军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寻求,把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著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