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马权文同志先进事迹
帮扶路上因公殉职 低调谦和风范长存
马权文,男,道真县旧城镇人,生于1967年9月25日,道真县财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该同志于2011年11月1日下乡检查指导一事一议工作,在回归途中不幸意外身忘,享年45岁。
随着全省上下“三个建设年”活动和“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的开展,马权文同志始终不忘党的宗旨、以身作则,艰苦任务干在前,克服困难冲在前,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感召、带领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树立了良好的共产党员形象。他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全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不遗余力地协助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抓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会计管理等工作。
为了使“四帮四促”活动和“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工作落到实处,马权文同志积极下基层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体察民情、了解民生、帮扶贫困,深受广大职工和群众好评。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他下乡检查工作回归的途中,发生意外事故牺牲了;马权文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让他的敬业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道真县财政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第二篇:记××同志先进事迹
大公无私、扎根群众,一心为民促发展
——记××县××镇党代表××同志先进事迹
××,××县××镇潘老厂村党支部书记,××镇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今年42岁,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潘老厂村党支部分别被省州县表彰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他本人也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
抓党建:念好“三字经”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学党务、懂党务、抓好党的建设。”这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潘老厂村面积大,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支部党员也是散居于各自然寨,全支部聚集起来的难度较大。面对重重困难,他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每季的党员大会机会,通过远程教育、典型示范宣传、经验交流等等的形式,带头给村党支部党员讲课,带领党员一起学习党的新政策、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
他深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党员队伍建设,而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念好“建、管、用”三字经。
××的“建”字经,就是在发展党员时候严格程序,1
严把关口,通过宣传,把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起这事,个别老党员曾对××颇有微词。因为这些老同志曾企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将子女吸收入党。但经过群众评议、支部会议等,均认为这些老同志的子女入党条件尚未成熟,××坚持不予发展。后经过积极向老同志作思想工作,最终他的做法得到了他们的理解,××的铁面无私不仅在本村、甚至在本镇各村两委干部中也是闻名遐迩的。
××的“管”字经,就是在支部内全面推行党员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分工包片负责环境卫生和矛盾纠纷调解,在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带头作用,并在街道显要位臵设岗位责任制标牌,定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
××的“用”字经,就是在攻坚克难的一线锤炼和鉴别党员,真正把那些心中有组织、眼里有群众、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党员选拔任用或者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基层党组织的腰杆挺起来。
调产业:增收“钱袋子”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不仅要学党务、懂党务,更要懂经济、抓经济。党的书记不抓经济,就是政治上糊涂、工作上失职、方法上偏颇,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基层党组织的 2
书记。”
上任后,××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与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力搞好产前、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强对农民致富技能的培训。
2009年以来,他带领潘老厂村实施退耕还林项目90亩,村级每年收入超两万元。推广实施优质稻工程180余亩,实施超级稻示范200多亩,建设大棚蔬菜基地2个,面积达200余亩,稻田丰收、蔬菜增产,群众收入大大提高。通过“一户一技能”工程,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带头实施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示范10亩,年增收3万余元。
为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率,2010年,潘老厂村在坝区实施稻田养鱼池30口,年售出鲤鱼、草鱼等1万余斤,农民增收20余万元。2011年,他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得到7万元农贸市场维修费,在潘老农贸市场新增摊位18个,使摊位数达到276个,潘老村农贸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拓展了市场功能,扩大了市场规模,改变了以往赶场天交通拥堵的现象,每年给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必须要心想人民,要认认真真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实实在在促民生,扎扎实实干顺民心、为民生、谋民利的实事好事。”
在为民谋利、促进民生上,××可谓呕心沥血、殚精 3
竭力。2010年他自掏腰包跑项目,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筹资40余万元投入到潘老厂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和水利大沟维修工程中,解决全村2000多人的饮用水问题和消防用水问题。修复水渠200多米,解决了坝区水利设施破损问题。得到上级下拨水泥50多吨,基本完成老厂村各自然寨街道硬化,新修杨家坡机耕道2公里。2011年初,××带领潘老厂支部党员干部通过争取资金和动员群众集资,共筹集40多万元,修复了“三洲桥”,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在公路上行走的人次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同年,自筹资金12万元,修建村会议室和食堂,村两委开会、村民办喜事无场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筹措4万元新建垃圾焚烧池2个,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处理,整脏治乱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村容寨貌有了极大改善。
好支书:侗寨“主心骨”
××脚踏实地、不畏寒暑、不辞劳苦,经常深入百姓家中进行摸底调查,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都尽心尽责地去解决。无论是在落实困难户补助的现场,还是在危房改造、低保指标的摸底调查路上,或者在防汛抗旱抢险第一线,潘老厂村群众随时随地都看得到他那熟悉的身影。那个身影并不伟岸,但是能带给潘老厂群众强烈的安全感。提到蒋支书,他们就会豪气陡升。他们都说,4
有蒋支书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跟着蒋支书干,好生活就有盼头。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处理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他带领全支部齐心协力谋发展,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用一腔热血一股干劲诠释着“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臶”的深刻内涵。
第三篇: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
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
马金平同志是石家庄市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他出身于革命英烈家庭,曾是光荣的8341部队的一员,在北京保卫过党中央。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他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好人老马”。特别是在三年下乡扶贫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带领干部群众干了打井、修路、建沼气池、发展养殖业等14件实事。使历史上一个老大难的乱村、穷村变成和谐发展的富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6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老马说——我主动要求到中王庄扶贫,就是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头。
2005年6月25日,刚刚做完肠粘连手术不久并伴有高血压等八种慢性病的马金平,带着单位领导的信任,告别妻子提着行李包登上长途汽车,前往200里外的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这年他55岁。
一口救命井竖起党的干部的好形象
行唐是河北省贫困县,地处县城西北部丘陵山区的中王庄在城寨乡25个行政村中又是最乱最穷的一个村,人均年收入600元,村集体欠债4万元。由来已久的重重矛盾,盘根错节乱成一团麻,有的问题可以上溯到几十年几百年几辈人。
老马一到村里,正赶上唯一的那口吃水机井塌了。村支书老偏(张勤祥)和村主任二狗(张胜军)见到上边派来扶贫的马金平就像迎来了救星一样说:“老马啊,可把你盼来了,我们将近两年了吃的都是浑水,好像米汤一样,这下倒好连浑水也没了,你赶快帮着想法吧。”
村民们找到老马说:“你看看街里的道,没法儿走,一下雨就往屋里灌。”“你是上边派来的,你就得给解决吃水问题!”“俺家养着奶牛收不上奶钱,二道贩子不给,现在一毛钱一斤都没人收了。还有……。”
眼前的中王庄,比来前他听到和预想的还要艰难复杂。这一夜老马伴着山村里的大蚊子彻夜难眠……农村啊农民啊咋这么多难题呢?
为解决生命之源的水,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光在坍塌机井那儿就开了3次全村大会,最终都是因为钱没有着落不欢而散,事迹材料《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
大热的天,全村560多号人干渴的都冒烟了,男女老少齐出动,不是到张庄、侯庄,就是到城寨乡,车拉肩挑往回买水,连远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劳力也被家人紧急召回弄水救命;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骂娘的、吵架的、抄家伙动手的……娘说闺女——做饭都没水,你还洗什么脸?臭什么美?儿媳妇对寡妇婆婆说——你还要喝水?牛喝了还能下奶,你喝了有奶吗?大田里白菜萝卜等着定苗,玉米叶都旱得黄稍了,麦子也快该下种了……中王庄乱成一锅爆炒栗子。
村民担心被视为救星的扶贫干部马金平跑掉,便轮流暗地里看着。一位小名叫老鼠的老汉无奈地说:“老马,你也别见外,老百姓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守住你。你现在是救星,是神!你也别犯愁,押着你咱们找乡里,你说不说话都没关系,你是上边来的干部,只要能证明我们不是无理取闹,不是刁民就行了。乡里不行县里,县里不行市里,市里不行省里……反正没水吃人活不了啦。”
这时好心的二狗把马金平拉到一边低声说:“老马,你走吧,往下快出人命了,打着你了我也没办法,你来十多天都看见了,中王庄的事没法办啊。先上我那小卖部吃点东西,天一黑我就用摩托车送你到县城,从那儿坐长途走吧……”
马金平心情极为沉重,行唐是养育他的家乡,(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父亲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大姑父、二姑父和养父都是革命军人。从小深受革命传统教育,伴着向张思德、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等英模学习长大的他,现在老百姓遇到难事了,自己怎能看着不管呢?他对干部群众说:大家放心,我马金平决不当逃兵!赶紧筹款打井,一天也不能耽搁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就靠咱们自己了。我刚做了手术钱不多,我出5000块,这就回家拿钱去!
才半天老马就带着钱回来了!干部群众拿出炕席底下的钱纷纷涌到村委会:一百二百的,三百五百的,一千两千的,红红绿绿的票子堆了一桌……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第11天,井腔彻底掏空,清清亮亮的井水终于冒上来了,人们欢呼跳跃,工地上一片沸腾……水塔上水了,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人们说老马要不来,咱可真连尿也喝不上了。从这天起,老马成了大忙人——东家叫吃饭,西家叫喝茶,谁家不进也不行!79岁的张栓柱从家里端了碗蜜水,老马通过村支书转给了他3块钱……在老百姓眼里马金平就是党的形象,党的代表。群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鼓起了干劲!
一条路走向和谐新农村
行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中王庄村地势西高东低,西边人家的地基比东边人家的炕头都高,一下雨,水哗哗地从西往东灌,东边人家的屋里、猪圈、地窨子全是水。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在太原打工,家里就她一个人,跑也跑不动,堵也堵不了,曾绝望地说:“活着这是家,砸死了我就把屋子当坟了。”
因为村里这泥泞不堪的街道,路两边人家世代经常为排水问题争吵,全村闹得不安宁。打官司告状成了家常便饭,从村里打到乡里县里,一直闹到市里省里,干部一茬茬地来做工作,就是解决不了。一提这路,人们的头都大了。
更多内容请访问: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第四篇: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
马金平同志先进事迹
马金平同志是石家庄市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出身于革命英烈家庭,曾是光荣的8341部队的一员,在北京保卫过党中央。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他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好人老马”。特别是在三年下乡扶贫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带领干部群众干了打井、修路、建沼气池、发展养殖业等14件实事。使历史上一个老大难的乱村、穷村变成和谐发展的富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6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老马说——我主动要求到中王庄扶贫,就是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头。
2005年6月25日,刚刚做完肠粘连手术不久并伴有高血压等八种慢性病的马金平,带着单位领导的信任,告别妻子提着行李包登上长途汽车,前往200里外的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这年他55岁。
一口救命井竖起党的干部的好形象
行唐是河北省贫困县,地处县城西北部丘陵山区的中王庄在城寨乡25个行政村中又是最乱最穷的一个村,人均年收入600元,村集体欠债4万元。由来已久的重重矛盾,盘根错节乱成一团麻,有的问题可以上溯到几十年几百年几辈人。
老马一到村里,正赶上唯一的那口吃水机井塌了。村支书老偏(张勤祥)和村主任二狗(张胜军)见到上边派来扶贫的马金平就像迎来了救星一样说:“老马啊,可把你盼来了,我们将近两年了吃的都是浑水,好像米汤一样,这下倒好连浑水也没了,你赶快帮着想法吧。”
村民们找到老马说:“你看看街里的道,没法儿走,一下雨就往屋里灌。”“你是上边派来的,你就得给解决吃水问题!”“俺家养着奶牛收不上奶钱,二道贩子不给,现在一毛钱一斤都没人收了。还有……。”
眼前的中王庄,比来前他听到和预想的还要艰难复杂。这一夜老马伴着山村里的大蚊子彻夜难眠……农村啊农民啊咋这么多难题呢?
为解决生命之源的水,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光在坍塌机井那儿就开了3次全村大会,最终都是因为钱没有着落不欢而散。
大热的天,全村560多号人干渴的都冒烟了,男女老少齐出动,不是到张庄、侯庄,就是到城寨乡,车拉肩挑往回买水,连远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劳力也被家人紧急召回弄水救命;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骂娘的、吵架的、抄家伙动手的……娘说闺女——做饭都没水,你还洗什么脸?臭什么美?儿媳妇对寡妇婆婆说——你还要喝水?牛喝了还能下奶,你喝了有奶吗?大田里白菜萝卜等着定苗,玉米叶都旱得黄稍了,麦子也快该下种了……中王庄乱成一锅爆炒栗子。
村民担心被视为救星的扶贫干部马金平跑掉,便轮流暗地里看着。一位小名叫老鼠的老汉无奈地说:“老马,你也别见外,老百姓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守住你。你现在是救星,是神!你也别犯愁,押着你咱们找乡里,你说不说话都没关系,你是上边来的干部,只要能证明我们不是无理取闹,不是刁民就行了。乡里不行县里,县里不行市里,市里不行省里……反正没水吃人活不了啦。”
这时好心的二狗把马金平拉到一边低声说:“老马,你走吧,往下快出人命了,打着你了我也没办法,你来十多天都看见了,中王庄的事没法办啊。先上我那小卖部吃点东西,天一黑我就用摩托车送你到县城,从那儿坐长途走吧……”
马金平心情极为沉重,行唐是养育他的家乡,(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父亲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大姑父、二姑父和养父都是革命军人。从小深受革命传统教育,伴着向张思德、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等英模学习长大的他,现在老百姓遇到难事了,自己怎能看着不管呢?他对干部群众说:大家放心,我马金平决不当逃兵!赶紧筹款打井,一天也不能耽搁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就靠咱们自己了。我刚做了手术钱不多,我出5000块,这就回家拿钱去!
才半天老马就带着钱回来了!干部群众拿出炕席底下的钱纷纷涌到村委会:一百二百的,三百五百的,一千两千的,红红绿绿的票子堆了一桌……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第11天,井腔彻底掏空,清清亮亮的井水终于冒上来了,人们欢呼跳跃,工地上一片沸腾……水塔上水了,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人们说老马要不来,咱可真连尿也喝不上了。从这天起,老马成了大忙人——东家叫吃饭,西家叫喝茶,谁家不进也不行!79岁的张栓柱从家里端了碗蜜水,老马通过村支书转给了他3块钱……在老百姓眼里马金平就是党的形象,党的代表。群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鼓起了干劲!
一条路走向和谐新农村
行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中王庄村地势西高东低,西边人家的地基比东边人家的炕头都高,一下雨,水哗哗地从西往东灌,东边人家的屋里、猪圈、地窨子全是水。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在太原打工,家里就她一个人,跑也跑不动,堵也堵不了,曾绝望地说:“活着这是家,砸死了我就把屋子当坟了。”
因为村里这泥泞不堪的街道,路两边人家世代经常为排水问题争吵,全村闹得不安宁。打官司告状成了家常便饭,从村里打到乡里县里,一直闹到市里省里,干部一茬茬地来做工作,就是解决不了。一提这路,人们的头都大了。
第五篇: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
解放军的档案事业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步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有的部队甚至没有留下档案。为了保存档案文件,不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档案事业才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直到80年代初,我军还没有自己的档案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档案资源体系,不少历史档案还成捆成堆地码放在洞库,连基本的整理和分类工作都没有进行。
刘义权从事档案工作的30多年,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30多年来,刘义权收集的各类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公认刘义权做档案收集工作时间最长、收集整理的档案最多、做出的贡献最大。
一位同事感慨:“在民间收藏热情高涨的盛世,老刘征集的珍贵历史文献,每张旧纸片都是红色收藏的经典,要论收藏价值,他完全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可老刘两手空空,他所想的只是为了竭尽全力丰富军队档案资源!”
征集工作是我党我军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战争原因,我军历史上许多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的历史档案还存在空白,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征集。刘义权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跑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对散落在各类机关单位、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民间的军队历史档案进行了重点征集,取得了大量珍贵史料。
一年,刘义权得知浙江、福建等地市县党史办有200余件珍贵的红十三军档案资料,非常兴奋。红十三军是1930年5月在浙南建立和开展对敌斗争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支红军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两年多失败。这支红军部队的相关档案资料当时在解放军档案馆还是空白。
刘义权马上向馆领导汇报,急匆匆买了一张硬座票就挤上了赶往该地的列车。到达目的地后,他反复与当地文史部门交涉,在南方雨季里等了7天,最终在地方有关部门支持下,完成了征集任务。这批珍贵档案,不仅对系统研究红军历史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以后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览上,成为一个夺目的亮点,引起广泛关注,反响十分热烈。
我军高级将领档案是军队档案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刘义权在征集中想方设法挖线索、找档案、争资源,对形成完整的高级将领档案做出了重要贡献。
90年代初,刘义权了解到聂荣臻元帅原工作人员处存有2800多张照片和档案资料,多次诚恳与工作人员沟通协调,达成了进馆保管的共识。后来,某纪念馆想抢先收集这批宝贵档案,刘义权赶到现场和对方交涉,反复强调聂帅是我们军队的高级将领,按照档案归属有关规定,档案应由解放军档案馆来保管,我们可为纪念馆提供一套复制件,保证了档案顺利进馆,为建立聂荣臻元帅人物全宗档案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