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佩明同志申报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一份耕耘
一分收获
------记康县三河小学教导主任康佩明同志 康佩明,男,1986年10月27日出生于康县阳坝镇康家坡村,2003年6月毕业于陇南师范学校,2006年取得天水师范学院专科学历,200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月——至今在康县三河学校任教。5年来,康佩明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同事、领导的好评。
一、爱岗敬业,用心钻研
在工作中,康佩明老师,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教学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对自己所任教的数学学科有了很强的驾驭能力。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初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担任过班主任,并与2007年3月被学校任命为学区教导主任,同年,又被乡政府任命为乡“两基”工作软件建设组组长,负责全乡6000多人口信息的摸底建档工作。无论是担任什么工作,康老师都能够勤恳敬业,踏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和政府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关注学生,精心培育
作为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他密切与家长联系,家庭、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工作。如学生李丹在五年级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父亲的生命,原来是个活泼、好动、爱思考、敢于发言的好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发言,作业也明显是应付,表面上变成了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但实际上她存在思想问题,康佩明教师先向她家庭了解情况,又与班主任何正伟老师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与他谈心,进行咨询,了解到她是因为父亲的离去让这个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从此,给这个小女孩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根据以上情况,康佩明教师首先很亲切友好地与她交谈,解决了她思想上的包袱,在平时上课时有意识地鼓励她发言,生活中经常给于她特殊的照顾,帮助她重拾信心,渐渐地她又活跃了起来,变得活泼开朗,脸上有了自信心,微笑,学习成绩上也有了一个飞跃,数学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三、关爱学生,用心沟通
康佩明老师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多年来,他以他的真诚、公平、温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许多学生利用写日记的机会向他透露内心的烦闷与惆怅。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磨擦都愿意与他交谈。他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是“交心”的职业,“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他将一腔的真诚扑洒到了工作上。康老师始终坚信,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了解了每一个人成长的不同经历,了解了他们的过去,了解了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康佩明老师的工作受到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他所教的班级在全校名列前茅。5年来,康老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赢取党和政府的无数荣誉,2006年被学区评为“优秀教师”,同年4月,所教授的四年级数学《常用的计量单位》一课获全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07年因在“两基”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县政府评为全县“两基”先进个人,同年,他所授小学毕业班数学成绩位列全县三类学校第一名,受到了县教育局的表彰奖励;2008年,他继续担任小学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成绩名列全县二类学校第4名,只因本校平行班的成绩较差而未能受到县局的奖励,但同样受到了学区的表彰。2008年秋季,学校过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他又担任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并在期末统考中名列全县二类、三类初中同科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许身孺子终不悔,一片爱心育桃李。看着迎来一批批的学生,又将一批批的学生送进更高层次的学校,康老师轻声说了一句:能将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甘愿化作无声的细雨去滋润那一颗颗幼苗茁壮成长。
第二篇:肖明同志先进事迹
肖明同志先进事迹:用生命诠释党性——记黄石优秀组工干部肖明
时间:2012-04-05 09:55来源:未知 作者:dbgm01 点击:
1008次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在黄石港区政府的一件普通办公室里,摆设老旧简单,办公桌上堆满各类文稿,唯一特别的是,书柜里静静摆放了几十本手抄笔记。
这是一个工作日,可是,原本应该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主人已经永远离开!
2011年12月24日,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组织部副部长肖明因长期劳累导致颅内出血,英年早逝,年仅47岁。
肖明就在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基层组工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不会有激动人心的成果,也不会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一条条必须遵守的纪律和原则。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却是真正的不平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肖明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恪守职业操守,对工作精益求精,用忠诚燃尽了生命之火。
干起工作像“铁人”,对待干部和群众像“亲人”,他的事迹感动了黄石,感动了荆楚。
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作出批示,要求广大组工干部向肖明同志学习。
甘当老黄牛 一腔热血投身工作
回忆起肖明,所有人都说:“他太累了,工作起来不要命。
2011年换届前,黄石港区大事不断,均涉及到组织人事工作。作为分管干部、组织工作的副部长,肖明连续加班,忙到凌晨甚至两三点钟是家常便饭。有时晚上干完活就在沙发上一歪,第二天早上接着上班。
黄石港区政协副主席陆震说,”他就像一头牛,不论往身上加多少重量,都不吭一声。“
据肖明的妻子程迎晖回忆,那段日子,肖明几个月来总共只回家陪她吃过3次晚饭:他早上6点半起床,妻子还没醒;晚上经常加班到十一二点,妻子已经睡着了。
2011年12月16日,头痛难忍的肖明到黄石市中心医院检查出颅内出血,迅速转至武汉同济医院。18日中午,身在重症监护室的他,向同事发出最后一条短信:”关于党的十八大代表提名,请尽快向各单位收集齐材料……“
程迎晖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到了这个时候你还在想着工作,真是不要命了!“
肖明断断续续的说:”这些工作都是我经手的,别人不知道,得事先告诉别人,我怕万一真的醒不过来了,影响了工作啊!“
12月21日下午,肖明的头痛再次加重,当晚7时被推进了手术室。24日凌晨1时45分,不幸去世。
”在他去医院前,其实已经头痛了一个星期,以为是得了感冒,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告诉任何同事。“
回忆起丈夫生前的生活点滴,妻子程迎晖泣不成声,肖明在弥留之际,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婆,对不起,我陪你的时间太少!“
就在肖明闭上眼睛的前一刻,他双目凝视着妻子,泪水不停地向外流。程迎晖知道他是在表示对家庭、对家人的歉意。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是在责备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公、好父亲。
把琐碎工作做到完美 不让党的形象受影响
一名组工干部,常常扮演的是”幕后“角色,嘴要紧,心要正,还要常受委屈。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肖明在黄石港区的考核中经常得第一。
”他白天都在跟干部们谈心,只有晚上的时间加班写材料。“黄石市妇联党组书记胡俊介绍,肖明的办公室总是开着门,谁来都递上一根烟,泡上一杯茶,耐心倾听,从没见过他发脾气。
肖明从事组工工作14年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成为全区组工干部队伍中的”活字典“。私下里,周围的年轻同事都不喊他”部长“,而是直接称他”老师“。
区直机关的几百名干部,肖明不用看档案,都能知道姓名、年龄、工龄和家庭情况,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这些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严守组织机密是组工干部的重要素质。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立军大肖明12岁,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在黄立军改任非领导岗位的头一天,肖明拉着他喝酒谈心到深夜,却没有透露一丝口风。
去年,肖明带领同事编纂十八大代表的提名名册,一直忙碌到凌晨才把一百多页的册子装订好,最后一次校对发现,有个代表候选人的籍贯写错一个字。对于这个微小的误差,有人表示可以忽略。肖明严肃的指出,”任何差错都可能对选举带来影响,必须纠正。“最后,重新把厚厚的册子拆开修订,快到天亮才忙完。
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难点,肖明去年12月制订出《关于对干部的德进行考察评价的实施办法》,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16个指标对干部的德做定量考察,《办法》作为课题被全国党建研究会定为一等奖。
关心同事 帮助群众 像蜡烛一样温暖他人
”肖明的人生不像烟花那么灿烂,可是像烛光一样给人温暖。“市妇联党组书记胡俊说,肖明从不为自己考虑,可是心里总是装着工作,装着干部和群众。
肖明的姐姐知道他每天晚上要忙到很晚才回家,便将自己一辆半旧的小车送给他作为交通工具。而肖明却让”私车公用“,外出开会开自己的车、送同事回家用自己的车,而他从没在部里报过1分钱的油费。
”只要有人加班,肖部长一定在,不管多晚,都会用车把同事送回家。“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李学说,肖部长是一个没有领导架子的人,他总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感染他人,跟他一起加班,即使很累,也很舒服,”同事们总是笑言,肖部长是全区级别最高的司机。“
2007年,区委组织部挂点延安路社区,肖明坚持每周五下午到社区开展劳动。社区书记黄朝著说,肖部长是个领导,更像个大哥,每月的第一个周末,一定会来社区走访,风雨无阻。”他把社区每个角落都跑遍了,清理了八处死角,对两条路进行了改造。"
延安路社区居民黄太春,是位下岗党员,他在外打工时学得一手纺织的技能。黄太春想回家开办一个纺织厂,却苦于缺场地、缺资金。肖明得知情况后,利用朋友关系,为黄太春争取到了7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场地。2009年下半年,黄太春的纺织厂办起来了,目前生意红火。可帮他办厂的肖明却倒下了。
当黄太春得知肖明去世的消息后,这个大男人放声痛哭。
第三篇:优秀教师评选材料XX同志先进事迹
XX市优秀教师评选材料XX同志先进事迹
XX市优秀教师评选材料XX同志先进事迹
XX职业技术学校XX
XX同志2006年7月毕业于曲靖师范学院政教系,同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分配至XX职业技术学校。自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成就一名学生爱戴和敬重的好老师就是他一生的追求。该同志学习上勤奋刻苦、态度端正;生活中以身作则,谦虚待人;工作上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甘于奉献,是年轻教师中的楷模;思想上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贤精神。3年来,他以高尚的师德,勤勉的工作,卓著的业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同仁的广泛赞誉。具体的说,XX同志的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思想政治奠厚基,为人师表树先锋,XX同志刚分入学校,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学校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进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经学校考核上报教育局党委,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他执教的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可他们对教师的要求却一点都不低于其他学校。因此,XX同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他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也是构建我们未-1-
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工作的“园丁”,他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二、学生为本提质量,教学科研同增辉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他所从教的是一所普高与中职并存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潜心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中职教育的特点,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拓展和深化“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他推陈出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活动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生活带进课堂、把音乐带进课堂,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老师。在科研上,他牢牢把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结合教学的需要,开展学术研究,现已经公开发表教学学术论文2篇,经济学术论文1篇,共青团活动研究学术论文1篇,现在研课题2项,以上论文均发表在大学学报上。在教中研、研中改,形成了“育人为先、知行统一、教学相长”的特有风格,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学校及市县组织的各种统考中,他所带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居同类学校前列。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积极参与市、县各种教研活动,在2007年11月被教育局特聘为曲靖市中
等职业教育政治学科教研组教研员,2009年参加学校组织的优质课评比,获政治组一等奖,全校二等奖,为年轻老师做出了表率。在学校学年考核中为优秀。
三、多管齐下挑重担,班级管理上水平
刚参加工作,XX老师勇挑重担,向学校申请担任2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一个是普通高中班,一个是中职汽车修理班(全部是男生)。在其他老师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中职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都是相当差的,老师们都不愿意担班主任,不要说接2个班,就是接一个班,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年青老师来说都是难事,学校和老师都持怀疑态度,但校长还是决定让他接2个班级的工作在面对如此的压力,XX老师不是去解释或者争辩,他是选择默默的工作,他科学构筑了一套班级管理流程,从班委的选举、干部职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到学年考核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通过1年的努力,他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利用班级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班级基本上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班级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打架或其他恶性事件,而且普高班的成绩在同类班级中考核第一。在他的班级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和挖掘,学生各尽其能,班委多劳多得,主要学生干部还得到了年终管理奖金。当老师问他如何将2个班级管理得如此好时,他都虚心的和其他老师交流他的方法,同时他也虚心的向其他老师学习。为了管理好班级,他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向其他学校学习,使班级教育管
理上品味、上水平。在2009年的高考中,他将社会上认为是“七流”的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全班68名学生参加考试,上线近40人,本科10人,上重点线1人。同时,另外的一个汽车维修班的学生也全部找到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成为技术骨干,其中在校担任班长的学生陈翌鹏由于表现突出,被广本公司录用,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引领青年搞服务,校园文明放异彩
XX同志还积极参加校团委工作,围绕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生活,在青年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组织和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他于2006年11月,组织、策划了XX职业技术学校第一届学生会纳新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大约900多人的参与,为学生会的壮大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广泛开展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如:五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校园广播操比赛、校园卡拉OK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品牌,使青年在参与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他还积极加强对青年时尚的引导,使青年在追求时尚、创造时尚的过程中引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学生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依托学生会,积极开展多层次、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丰富青年团员的文化生活,成为为青年团员所喜爱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青年团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由于成绩突出,2008年7月被中共曲靖市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
正像XX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既然我从事了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就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并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 “教师”
这一称谓。”是的,有爱才有信任,有爱才有希望,有爱才能造就我们优秀的一代。他相信,一个人的能力不论多大,都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才真正实现了自身价值。
第四篇:东南镇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
东南镇杨佩侃同志先进事迹
2017-04-25 16:08
杨佩侃,男,汉族,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四组人,生于1966年2月,高中文化,2008年12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11月至今任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7月,被中共陇县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6月被中共陇县县委评为“十大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兵”,2016年6月被陇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县第十六届党代会代表。
高中毕业后,他曾经“跳出农门”成为人们羡慕的工人,在工厂当过15年的技术员;下岗后,他在彷徨中怀着外出打工致富的梦想,跟随“务工大军”在外艰辛漂泊6年多;返乡后,他利用务工学到的手艺,组建农村建筑队,“自主创业”打拼近7年,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和富裕户;2011年11月,他被群众和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怀揣一心为民的热心,投入满腔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位50岁的农家汉子,他用真心、真情与真爱,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与奉献之歌……
勇于担当,村组干部的“好班长”
时间回到五年前,当时的纸沟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村班子软弱涣散等原因,全村经济发展一直滞后,群众增收困难,已经明显落后于周边村,群众急切期盼一个有能力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村班子和“领头雁”。
勇挑重担当“村官”。2011年,是杨佩侃人生道路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被纸沟村的群众和党员“看准”,推荐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候 选人。当时,面对家人亲朋的好言劝阻,面对群众和党员的无比信任,他思考多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下定决心:“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富不能只富自己,带领大伙儿一道奔上致富路,才是党员应该做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他毅然放弃了年10多万元收入的建筑事业,积极参与竞选,当年11月被党员全票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由个体老板向“村官”的转变。以前建筑队的同事打趣他:“你这个支书当得也太亏了,一年十几万的收入你不要,偏要累死累活领个几千块,还要倒补几万块!”“个人收入少了不怕,只要群众生活幸福、经济宽裕了就值!”短短一句话,是对家人和朋友的答复,也成了他对全体村民的庄严承诺。
完善制度强班子。上任伊始,杨佩侃经过一番苦苦思索,他最终发现:造成村里近几年落后的原因,首先是“班子”缺乏号召力、战斗力的问题。于是,他把村班子建设紧紧地抓在手上。他甘愿当一名“小学生”,积极弥补自己多年在外打拼对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策不尽熟悉的“短板”,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把自己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他说:“自已硬气,群众才能服气;干部形象树立起来了,才能取得群众信任”。为此,他带头公开承诺做到: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一心为民,自愿接受大家的监督。在他的带动和严格管理下,村组干部的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党员干部的面貌有了大的改观,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齐头并进、快速发展。同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在制度建设上做文章,党支部先后制定了20多项村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支部和村委会学习、党员议事、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支部班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2012年开始,村上连续三年被东南镇 党委、政府表彰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集体,先后荣获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先进村”,被市地震局命名为“防震减灾农村民居示范村”。2014年7月,杨佩侃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纸沟村荣获东南镇“目标责任制考核标兵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浸透着杨佩侃带领下的村两委班子的心血和汗水,成为纸沟村发展变化的见证和记录。
民主管理增活力。杨佩侃说:“要管好村务,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共商发展大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村务管理工作中,他严格按照《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事,实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里的土地发包、建设工程的立项和发包、救灾物资发放、特困户救助等重大事情都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具体落实。由于工作公开、公正,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
心系群众,真心为民的“好公仆”
“当选为纸沟村党支部书记,只能说明群众信任你,期待你给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杨佩侃如是说,他决定先从群众最期盼解决问题入手,用实际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慷慨解囊解民忧。2011年刚上任不久,杨佩侃就遇到了第一件难题,村委会门前的村庄主干道路,遇雨塌陷,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难,群众非常忧虑,期盼早日解决。当时,村组干部群众都用怀疑的眼光看新任村支书怎么办,杨佩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是等靠上级帮助,还是自力更生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新任“班长”的杨佩侃一边思考着,一边查看现场。凭他多年建筑工程经验,他及时拿出了道路恢复维修工程预算。随后立即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议事会商讨,村委会主任在会上明确说明村上集体没有资金维修道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向群众集资又有很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杨佩侃当即拍板决定,自己先拿出8万元垫资,尽快修复被毁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他及时抽调来自己的施工队和技术人员,带领村上一班人马,共同奋战六天时间,修复夯实了被毁道路800余米,并水泥硬化了路面,修通了排洪渠,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杨佩侃胸怀大局,当机立断,慷慨解囊,修复村庄主干道路的事,受到了党员和村民好评和称赞。党员和群众说:“看来我们推选杨佩侃当村支书是选对了,我们可以放心的跟他干了”。
关心教育解难题。教育工作是杨佩侃任村支书后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他常说:“小学是打基础的,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是农村人的希望,作为村干部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教育事业”。为此,他担任村支书不久,就到村小学了解情况,当他得知学校院墙、大门破损,教师宿舍年久失修等情况后,当即叫来自己建筑队技术人员,对需要修缮的设施进行了勘查设计,抽调自己建筑队施工人员进驻学校,无偿为学校维修了院墙、大门,整修了老师宿舍,新盘了土炕,使村学校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彻底解决了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使老师们安心授课,精心育人,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入户走访解民困。全村群众生活怎么样?他们想的是什么?期盼我们村干部为他们做什么?这是杨佩侃任村支书后自己时常思考的三个问题。他说:“自己原来常年在外打拼,对全村群众的状况真不了解,现在作为村支书,我只有掌握清楚他们实际状况,才能有针对 性的更好开展工作”。为此,他常常利用工作和闲余时间,进组入户深入群众家里,在不到三个月时间,他就走遍了全村303户,现场查看群众实际生活状况,当面询问群众的所思所盼,主动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在他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五组部分群众经济困难,临近冬天自己还解决不了温暖问题的情况后,他就立即把自己家里剩余的衣物整理,并联系亲戚朋友捐赠了50余件棉衣,及时送到了五组困难村民家里,使他们温暖安全越冬。他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一份关心,也给予了困难村民极大的鼓励,使他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呕心沥血,幸福家园的“缔造者”
东南镇纸沟村位于陇县南部浅山区,依山傍沟,土地瘠薄,道路不畅,大多数群众经济困难,居住房屋破烂不堪,加之连年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塌陷严重,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存在着居住安全隐患,群众急切盼望能有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家园。
超前构思绘蓝图。面对纸沟村当时的状况,面对广大群众的期盼,面对临近东兴村移民搬迁的成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杨佩侃“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他在走访群众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群众对他们目前的居住条件都不满意,都有改变居住生活条件的愿望,这使他更加坚定了彻底改变村上旧面貌、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决心。他大胆构思,超前设想,要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实现村民多年来的心愿和愿望,就必须有大规划、大动作,实施整村异地搬迁。他主动给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带领班子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到临近的东兴村和凤翔县新农村建设现场学习观摩取经,统一班子成员和群众思想,坚定实施整村搬迁、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他同镇上领导到西安托人找西北建筑工程设计院 教授反复琢磨新村规划,并三番五次向设计人员降低设计费。最终纸沟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总体规划得到上级认可和群众的赞同。
争取项目跑资金。杨佩侃从事了多年的建筑工程,他深知:绘就了宏伟规划,有镇党委、政府和本村群众的支持,是实施整村异地搬迁的动力和基础,而要真正拉开几百户群众的搬迁工程,将遇到资金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他马不停蹄地跑县发改局、住建局向有关领导汇报,请领导来村上查看实情,开着自己私家车、带着村干部多次到市跑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为纸沟村争取到异地相对集中移民搬迁项目、以工代赈工程和省市节能示范项目,共计争取国家项目补助资金551.6万元,计划分四批实施整村移民搬迁304户,逐步把纸沟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群众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将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捆绑起来,集中用于搬迁工程建设,既减轻了群众搬迁经济负担,又保障了建设资金。同时,成立了由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搬迁工程筹建工作组,实行工程任务到人,项目质量包干,资金使用公开等措施,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全面接受群众监督。搬迁工程实施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处理不公而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
尽心尽责抓建设。2013年初,搬迁工程正式拉开,杨佩侃每天都跟班到底,一手推进度,一手抓质量,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有一天在整理工程场地、清理垃圾杂草时,由于割草机发生故障,飞出的刀片割伤了他的右腿,鲜血沿着裤腿直流不止,他被群众紧急送到县医院。在住院治疗期间,他的心一直操在搬迁工地上,不断打电话询问工地进展情况,指导工程施工,伤情刚有好转,他就要求出院,又忙碌在工地上。在他的精心指导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推动下,移民搬迁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当年就完成了第一批62户搬迁工程建设任 务。2014年初又拉开了第二批搬迁工程,这年六月,由于他连续操劳搬迁工程,使他突发疾病,经诊断身染重病,在县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医生建议他转往宝鸡医院治疗,却发现已是淋巴癌晚期。但由于当时搬迁工程正在关键时期,为了不耽误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他推迟治疗时间,带病指导搬迁工作。直到他的身体最终无法再坚持,才不得不去宝鸡市医院治疗。而当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回到了施工现场,赶在上半年使第二批35户搬迁工程如期完工。下半年,他带领村上一班人又马不停蹄的拉开了街区建设,建成了一条350米长、18米宽的新村街区,修建沿街两层商住房336间。他带病工作指挥在工程一线,在村上一班人的艰辛努力下,第三批84户移民搬迁主体工程当年竣工。2015年,剩余群众搬迁工程又开工建设,每天都可看到杨佩侃在施工现场忙碌的身影,班子成员被他的行为感动和感染着,没有怨言,不分昼夜,奋战在搬迁现场,第四批123户搬迁主体工程年内基本完工。新村道路硬化、供水管网、排污设施、绿化美化、休闲广场等项目基本实施到位,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就这样,他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工作,顽强地拼搏着。截止目前,纸沟村已有181户群众欢天喜地的搬迁到了新家园,其余123户群众于2016年上半年搬进新居,纸沟村几辈人搬出山沟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许多党员群众感动的说:“杨支书是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在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拼搏建设美好家园哩!”。纸沟村五组的杨鹏飞一家就是新区搬迁的受益者,两层临街小洋楼,办起了卫生室,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如今,走进纸沟村,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农家院落和门前的绿化带映入眼帘,能让你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气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村庄道路、宽敞的乡村街区和两旁的太阳能路灯,能让你感受到群众生活的幸福便捷;一个个休闲广场上群众的欢声笑语,能让你感受到纸沟 村的未来和希望……
调整产业,群众致富“领路人”
居住条件改善了,群众信心充足了,如何带领群众一步一步走上致富路,使纸沟村实行小康目标,这是杨佩侃考虑的重要问题。他思索:必须有个明确的思路,立足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通过不懈努力,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849元,增加到2015年的8106元。
发挥优势,劳务输出增收。纸沟村的“能工巧匠”较多,在陇县有一定的“名气”,杨佩侃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能人”和“领头人”之一。他根据本村剩余劳动力多、且有一部分群众有“手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动员党员带群众、“匠人”带“小工”、父亲带儿女的“一带一”方式,有组织的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保证户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家家都有固定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在建筑工程领域情况熟悉的优势,为群众多方寻找联系“活计”,鼓励群众自发成立“包工队”,承揽农村群众建房和小型工程,最大限度的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村有小包工队20余个,全村年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0多人,仅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立足产业,多种经营富民。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引导群众致富,这也是杨佩侃上任后时常思考的问题。他经过分析认为:纸沟村群众有种植和管理果品的经验,山坡地种粮产量低但具有发展干杂果的优势。为此,近年来,按照上级部署,他将全村山坡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动员引导群众发展果业,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请来果业技术人员开展栽植和管理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全村栽植以矮化核桃为主的干杂果700多亩,户均果园1.5亩。目前挂果500亩,产 值达到5 0余万元,全村户均干杂果收入近1000元。他计划再用两年的时间,使全村核桃建园面积达到1100亩,将纸沟村的山坡变成美丽怡人的“花果山”,经济收入的“聚宝盆”。在大力发展干杂果的同时,他鼓励群众发展家庭养殖,联系引进了畜牧养殖大户,建成了占地15亩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产值达到50余万元,为纸沟村群众发展家庭养殖带了头、领了路。
超前谋划,引领群众致富。新农村建成后,如何利用新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优势,引领群众致富,是杨佩侃在新村建设初期就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新村的建成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他说:我们纸沟村新农村建设将在2016年全面完成,下一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将用足用活土地流转政策,在保证全村群众人均1亩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引领群众“利用土地增效益,立足新村做文章”。重点是将新村周边的土地流转集中,通过招商引资或自建联建等方式,发展以油桃为主的水果采摘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带动乡村旅游;在新村街区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和工商企业,使游客来纸沟能“留得住、玩得好、吃得美、有物购”,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的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土地复垦项目,将旧村庄基全面复垦,栽植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400亩,给群众培育后续致富产业,使旧庄基发挥经济效益。正如村主任高志成所说,“我们纸沟村按照杨支书为我们设计的宏伟规划走下去,十三五末实现小康村的目标将一定能实现”。
默默奉献,党员干部的“好楷模”
2014年,当纸沟村搬迁如火如荼地建设时,病魔无情地降临到49岁的杨佩侃身上,他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关键咱自己不能让病魔吓倒,得感激上天留给我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 值得。当镇上领导得知此情后,劝他以身体为重,可让其他人多担当,他却说:“纸沟搬迁是我一手谋划的,因我而起,不能因我个人而耽搁全村人的幸福,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件事”。至此,他加快了搬迁的步伐,工作更加卖力了。
得病至今,他不仅默默承受着病情的反复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还坚持每天服下大量的药剂后,坚守在自己所钟爱的工作岗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默默承受着无言的痛苦与压力,却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他用生命践行着对党的承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自律、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勇于承担。
2016年9月26日至27日,本因住院治疗的他,身患重病依然坚持参加陇县第十六次党代会。会议期间,硬撑着身躯,参加完每个会议,只有在会场中间休息时间,回到县招待所房间休息短短的几分钟。镇党委书记张积峰看到他的状态后,对他说:“要么请假回去休息吧!”话音刚落,他说:“我要参加完这次会议,因为我是带着使命来的,我还要把精神带回去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这一句话,听到让人为之感动又惊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县党代会结束后,由于病情加重,立即送到县人民医院。在住院的7天时间里,他不好好养病,还是抱着电话不断地联系村上的事情,安排学习贯彻县十六次党代会精神。最终他不听医生劝告,执意要回家,因为他的心早就回村了,想着好多事等着他处理。回家时,医生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休息,事办完立即住院。可是,回家躺在床上的杨佩侃早就把医生的嘱托忘到脑后,协调安排村上其他干部抓紧做好搬迁户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家不到两天,病情加重,立即到宝鸡中心医院住院。短暂的几天,于2016年10月27日下午1时与世 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年仅51岁。
身患重病,坚守工作,默默奉献,杨佩侃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与生命争长短,他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工作上从不打折,从不退缩,一路荆棘,无怨无悔,是当之无愧的“好楷模”。
五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短暂,但杨佩侃却用一颗火热的心,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他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诺言,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把昔日破旧落后的纸沟村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正在聚力向小康目标迈进,为党和群众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五年的工作实践让杨佩侃由一名私营建筑业主锻炼成长为干部信任的“好班长”,群众拥护的“好公仆”;由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缔造者”,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成为党员干部的“好楷模”。五年里,他抵抗病魔、呕心沥血为群众,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生中最平凡而又最光辉的一笔,成就着山里人一个又一个梦想…… 如今,杨佩侃已离世,全村人一提起杨佩侃的事,都会连连伸出大拇指说“好”,他的事迹同样也无声地感染着陇州内外的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无私奉献精神,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务实精神,脚踏实地、敢闯敢干的勇于担当精神。
第五篇:朱自明同志先进事迹
朱自明同志先进事迹
‚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像朱老先生这样甘于平淡,一心为他人、为社会的人实在太少了。朱老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朱老先生是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八荣’的集体体现者。朱老先生是我们时代的一座丰碑,当我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的时候,抬头看看这座丰碑,必能汲取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这是朱自明同志1995年至2002年助学对象之
一、云南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继莲在朱自明70大寿时的感恩之言。是的,共产党员、退休干部朱自明同志凭着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1983年至今,历时28年,他捐出18万余元资助72位贫困生完成学业。他捡破烂、卖废品,‚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默默履行自己‚希望孩子们能够多读点书‛的质朴心愿,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质朴的语言,饱含了多少希望,在细微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最真切的人间大爱
1982年,在张坊担任乡镇干部的朱自明同志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了解到,许多品学兼优的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想到自己短暂而辛酸的求学经历,想到自己儿时的梦想因贫穷而破灭,朱自明的心里忽然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不让孩子们重复自己的故事,一个伴随他终身的想法在他心里默默产生了。他泼墨挥毫书写了‚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的条幅,也在心里立下了捐资助学的铮铮誓言。1983年,当时月工资仅40元的朱自明同志拿出200元为6位学生发放了奖学金。1983年至1988年,他资助朱学明等3位学生达3300余元,其中朱学明同学直至大学毕业。此后,随着工资的提高,朱自明对贫困生的扶助力度也逐渐加大,从每年捐出一半工资到每年捐助3000余元,直到他1998年退休,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朱自明同志家庭负担也很重,妻子没有工作,儿女尚在上学,但是他并未因此而间断他的助学行动。1991年至1998年,先后有16位学生受到他的资助,金额从每人330元到3940元不等。1998年退休后,儿女们也各自成家立业了,没有了什么负担,朱自明干脆捐出了每年的全部工资,现在每个月的1890元退休工资,他都是‚代领‛一下,然后全部送到了贫困学生手中。28年间,先后捐款202474余元资助7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14人考上大学,2人在读研究生。
每年5月2日朱自明同志生日,带着声声的祝福和深深的感恩,当年和现在的受助学生总会回到朱老身边,和朱老的儿女们一起为朱老庆生。说起朱老清贫度日却给他们无私资助时,情到深处,他们忍不住泪洒当场。在长沙工作的朱学明忘不了小时候到朱老家量米度饥荒的往事:‚读书时我虽然成绩很好,但家里很困难,眼看就读不起了。朱老的女儿比我低一个年级,回家把我的情况跟朱老说了,第二天朱老就走路来到学校,后来又去我家看了,从此便开始资助我。朱老对我很好,不但给我缴学费,给我买课外书,还叮嘱我要是家里没吃的了,就去他家量米……他对我就像父亲一样。‛在广州工作的邹武动情的回忆:‚如果不是朱爷爷在我读高三时资助我5000元,我可能连大学的门都进不了。‛现在正在读研的黄春根更无法忘记,在2003年下半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就要升入高三了,但贫困的家庭让他面临辍学,他初中的校长与朱自明谈起此事,说他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父亲腿脚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如果因此不能参加高考实在太可惜了,朱自明听了,二话没说,当即拿出2000多元送到他家,第二年高考前夕,朱自明又亲自来到浏阳三中,给他送来了2000多元现金和两盒补品,并嘱咐他沉着应考。其实,在受助的58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体现了朱自明同志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精神,都是朱自明同志对‚节约每一分钱,为了扶贫助学‛的践诺都浸润了朱自明同志在漫长岁月中永葆的无私大爱!
从一名国家干部到拾荒老人,这是一个时代的‚另类‛。但在他长期的执着坚持中,让人们读出了他生命的精彩和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从张坊镇茶林村洪屋组到张坊集镇,两公里路程,无论寒暑,不管晴雨,朱自明同志在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都要走上一圈,路边的每一个烟盒、每一张废纸、每一个矿泉水瓶都被他收入他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袋里。回到家里,朱自明便坐在屋檐下将他捡来的‚宝贝‛细细分类整理好,整齐地堆在角落里。退休后的朱自明便成为了一名‚拾荒老人‛,靠着拾荒,朱自明每年可以获得近千元收入。‚我们自己有田,自己种菜,每个月开支不超过一百元,有千把块钱足够我和老伴过日子。‛在朱自明将全部工资捐助给贫困学生后,他和老伴的生活就基本上靠他一点一点捡破烂、卖废品来解决。
作为一位月工资近2000元的老干部,完全可以在农村和老伴过上充足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毅然将退休工资全部捐出助学,自己却选择了清贫,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靠种菜、养鱼、养兔、养鸡、捡破烂来维持。他住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一栋土砖房,在附近邻居新建的楼房旁边显得特别破落,在他家里30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时髦的家具,他睡的是一张即便在农村也已经极其少见的‚架子床‛。没有洗衣机,每天十点后,在山泉水暖和点时,朱自明便开始洗衣,用手搓。朱自明从来没有用过手机,他与在外工作、读书的儿女、孙辈们或者是与他资助的学生联系都是使用固定电话,在他卧室里最现代化的就是那台21吋的彩色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本土新闻是朱自明同志每天不落的‚家庭作业。‛
朱自明同志在对贫困学生慷慨相助的同时,对自己和家人却特别‚抠门‛,他已经15年没有买过新衣服,最新的衣服是1993年在他担任乡镇领导时做的一件西装,‚那时流行西装,我也在浏阳做了一件,不记得花了几十元了。‛现在逢年过节或要出远门,朱自明才很舍不得地穿一次。大儿子1978年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一双棉鞋,朱自明已经穿了整整30年,他还视为‚宝贝‛:‚这鞋子质量真好,今年下那么大的雪,那么冷的天,我穿着出去还是那样暖和。‛退休以后,他再没有从工资中给过老伴和儿女一分钱,1997年,最小的儿子建新房子,他没有给予任何经济上的帮助,儿媳原本想要朱自明支持一下,就对他说:‚爸爸,你在乡上当领导,在外面熟,帮我们去买点钢筋水泥来吧。‛朱自明明白儿媳的意思,满口答应道:‚好啊,你们列个清单出来,拿钱来我帮你们去买!‛结果忙是帮了,但还是儿子儿媳自掏腰包。
朱自明的‚另类‛生活,也曾遇到诧异的目光和风凉话,甚至有以前的同事和好友上门指责他对家人的吝啬,责备他捡破烂丢丑,损害了退休干部的形象。但是朱自明同志毫不在意,‚我不偷不抢,捡点别人不要的东西有什么要紧。‛他依然坦然地走在那条从家到集镇的路上,依然坦然地延续着他的助学行动。今年他又在小河乡重新确定了10名贫困学生为资助对象,上学期已经为每位学生解决了生活费400元。
看到他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朴素的穿着,听到他爽朗而开心的笑声,我们对这位拾荒的同志干部不禁肃然起敬!
‚三要‛、‚三不要‛是朱自明资助学生的‚苛刻‛条件,同时也是他至高境界的真实体现,这种低调与淳朴才是其价值的真正所在
对于贫困学生的困难,朱自明几乎是‚有求必应‛,但他同时对每一个受助学生都有‚苛刻‛的条件,那就是要求每一个受助学生必须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
张继莲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工作,有一次回家要还朱自明以前资助的钱,朱自明说什么也不要,他告诉张继莲:‚我支持你,帮助你,不是要你回报,只要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着你有出息也就高兴了!‛
山里人纯朴、重情,因此常常有受助学生或家长拿着土特产到他家表示感谢,朱自明每次都会坚决拒绝:‚如果我要你的鸡蛋、土鸡,我不会少给你几百块钱自己去买啊!‛
一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后,给朱自明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自己因没有运动鞋,进行体育活动时在操场上只能打着赤脚,接到信后,朱自明立即从自己刚领到的40元工资中,拿出15元寄给了这名学生。收到钱后,这名学生马上回信表示感谢,这封信朱自明没有保存下来:‚我不是要他们记住我,没必要嘛!‛
对自己资助贫困学生,朱自明一直相当低调,大多数的资助款项都是他亲自交到学生手中,因为他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更不愿意把他资助学生的事当作新闻进行报道,当地政府领导为了了解朱自明助学情况,曾三次登门拜访,他三次避而不见。两年前,《浏阳日报》一记者听说了朱自明的先进事迹后,采写了一篇短讯进行报道,朱自明读后立即打电话责备该记者没有尊重自己的意愿。这次如果不是他的受助学生不顾‚协议‛而向当地政府领导大力推荐,不是市委领导以‚党的宣传工作需要‛‚强行‛他接受记者采访,朱自明的感人事迹也许还将不为人知,或许我们还无法了解和理解他‚三要‛、‚三不要‛助学的至高境界,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朱自明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拾荒‛老人。
‚选择平凡,拒绝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记述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朱自明同志将永远是我们最具说服力的榜样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朱自明同志依然对自己的助学行动说得很少,即便他作为‚政治任务‛而提供的材料也显得过于简单,他把自己长长的助学过程轻描淡写,他始终把自己当作平凡的一员,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一名普通党员理所当然的责任。当我们为朱老的行为表示我们的敬意时,朱自明笑着告诉我们:‚我祖上三代没有进过学堂门,我自己也只读了四年半书,我现在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为社会作点贡献。‛
朱自明同志选择了平凡,但他并不平庸。28年来,他不仅为72位学生捐资182405余元,同时,前后捐款1.4万余元支持家乡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08年汶川地震,他个人捐款3420元,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分别捐款2000元。
朱自明同志1954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基层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顾全大局,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5年至今,朱自明同志还担任了张坊中学校外辅导员,他不仅经常来到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情况,亲自参加学校德育活动,而且他还充分利用关系,牵线搭桥,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争取资金,为学校贫困学生争取扶助。现在在他的努力下,张坊中学与长沙市天心区一中开展了‚手拉手‛联谊活动,天心区一中在活动中不仅为张坊中学捐赠电脑等一批价值近4万元的现代教育设备,而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为可贵的是,在朱自明无私大爱的影响下,翁开明等朱自明的早期受助学生已经接过了爱心接力棒,目前在朱老的联系下,翁开明和他的朋友正资助着张坊中学18名贫困学生。2008年朱自明同志被市关工委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
参加工作至今,朱自明同志多次获得县级以上奖励表彰,先后被评为浏阳市‚先进工作者‛、‚重教乐捐先进个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五老‛、‚文明市民标兵‛、‚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首届道德模范‛;2008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009年荣获‚浏阳十佳道德模范‛、‚长沙市文明标兵‛、‚湖南省慈善奖‛等荣誉称号。关于他扶贫助学的感人事迹,《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浏阳日报》、新华网、红网、星辰在线、长沙电视台、浏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导,在每一个人心底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是我最感激的人,也是我最尊重的人,我觉得朱伯伯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爱心、高瞻远瞩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私,什么叫人生意义。我觉得他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是朱自明的受助学生的深情感言。是的,像朱自明同志这样,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甘于清贫,忘记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心头,无怨无悔地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