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5篇

时间:2019-05-13 15: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篇: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

——全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材料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以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学院突出问题‛为基本原则,以‚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并规范内部管理机制、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推进我院教育体制改革。

一、抓住机遇,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2008年,学院经省政府(加个文号)批准,机构规格升格为副厅级。2010年,学院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云教高“2010”130号文件)确定为2010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建设单位。学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院的发展活力。

(一)调整内设机构。根据省编办批复对学院内设机构进行

著提高。学院每年新增开支150万元左右。这一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初步构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四)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根据农业厅的统一安排,经反复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和细则,编制了各级各类岗位说明书,组织职工完成了岗位申报与聘任工作。共使用管理岗位30个,专业技术岗位192个,工勤技能岗位57个。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

(五)有序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云南省财政厅的要求,制定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2007年—2009年度的固定资产明细帐进行了重新整理,实现了‚统一领导、按职归口、责任分解‛的管理目标,真正体现了‚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管理模式。完成了固定资产实物的自查与核查工作,共清查资产约4191项,进行复查的有1736项,全面掌握学院固定资产的在用、未使用、报损、报废情况。

二、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切实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结合各专业情况,推进多元化工学结合,创新、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切合了农业需求,凸显了农业特色。

实现‚面向农林牧渔等综合性第一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提高“双证书”要求。学院按照统一标准、教材、题库、考务、证书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托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47003248)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所有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保持在92%以上。

(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服务型、生产实训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格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一方面,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建有占地近占地520亩的实习农牧场,近两年来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有园林实训园区、园艺实训园区、中草药实训园区等农学与园艺类实训场所,建有猪、兔、狗、羊、鸡、水禽等养殖类实训场所;2011年又按照‚实训基地跟着专业走‛原则,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实习农牧场建制,将实习农牧场养殖部分交由牧医系管理,种植部分分别交由园艺与园林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地处省级重点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应用推广基地的优势,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其中有3家合作企业为世界500强企业,学生可到这些企业开展顶岗实

思路、重点和目标要求并根据农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紧紧依托农业办学。充分发挥学院人力资源优势和实训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争取实施或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技术服务等政府项目,实现了教育教学与农业发展的有机对接,服务‚三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民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农业部‚校外三结合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农业系统成人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人民政府‚支农服务先进单位‛,云南省农业综合实验示范区领导小组‚综示区先进集体‛,省农业厅‚农技推广先进集体‛等表彰。

(一)面向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学院利用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农村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招收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的专业户,有志从事农业生产而缺乏专业技术的农村社会青年和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群众,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师资方面,学院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实用性强,贴近‚三农‛,针对性强的内容;在教学组织方面,根据农民群众的要求,采取

创业培训后续指导服务工作。2011年10月,省劳转办确认我院为省级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基地,并在我院的成立农民创业指导专家库。学院根据省劳转办的统一安排,以引导、帮扶和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方向,按照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面向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开展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一是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我们在培训前向省养猪协会、省旅游协会、省花产联等单位征求意见,多次召集对农业比较了解熟悉的专家进行座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培训方案。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狠下功夫。为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我们在调查了解受训学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技术发展和创业政策,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内容。三是构建农民创业咨询服务的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培训的后续服务,积极主动与受训学员进行联系,为其提供咨询、实地指导等服务。到目前为止,学院共为503人次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指导学员撰写项目报告书4份,实地指导学员开展创业工作5次,切实帮助创业农民解决了问题和困难,受到了创业农民的广泛好评。

(三)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院的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47003248)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除了完成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还一直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我们采取先培训后鉴定的模式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对象教学模式之构建论文

摘要:分析了以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即在教学中整合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设计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体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高职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载体等(见图1)。笔者拟就“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定位于“应用能力”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与培养思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首要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这里的育人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人、完善人格,同时也包括将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分工不同,用工岗位不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本科或专科以理论教学体系为核心的模式,为社会培养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深厚、课程系统性强,但不能完全满足岗位技术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给予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二)应用能力的表现方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能力突出体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生涯的变动适应性上。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岗位或职业都具有能力、技术、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学习能力、迁移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及职业生涯的变动,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思路

构建“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是: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分析研究这些对象,将具体的知识点、相互关系以及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需要整合专业,构建专业交叉对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职业是不具有专业确定性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个性化地选择学习项目,毕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长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

在“面向对象”教学模式下,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有特定功能的对象,始终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成功的满足感。工作和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到乐趣,心理素质得到培养。采用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步入社会时即可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1)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的;(2)学习质量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3)学习具有社会化属性,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

图2为知识建构示意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规律性,外部世界的未知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纷繁复杂的,不经过学生分析整理的外部知识不会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从建构主义基本原理和传统教学的利弊分析中,可以得出建构主义教学原理:(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帮助学生。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是对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2)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并把学习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既要注重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更要强调学习具有社会化的属性。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丰富、全面。

(二)“面向对象”的内涵

对象,广义地说,即客观事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建构主义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从计算机技术借鉴来的“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有助于科学地设计学习环境,科学地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融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即对象)之中。

图3所示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个别的对象抽象为综合了属性和方法的类,编程时将某个类应用于现实世界,得到整合了数据结构和实现过程的具体客观对象,这个具体的客观对象外部表象是其所具有的功能,使用时不会考虑对象的属性和实现过程。本例中的这个具体对象可以实现绘制、删除和移动具有特定属性多边形的功能。我们研究这个多边形具体对象的编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属性及实现过程;而当我们使用这个实例对象时,只会考虑其功能,不关心实现过程。传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的定义与实现过程的联系是松散的。编制绘制一个多边形的程序就是定义出数据结构,然后按照步骤依次实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按学科、专业、课程、单元等分类细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和应用目的,不具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点用于完成某个过程从而实现特定功能的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某个功能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对象,包含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过程(见图4)。因此,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从目标分析、教学对象选择到具体教学方式及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其中,面向对象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这个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因为既需要调查未来的行业素养需求,也需要探究岗位职业技能需要,同时要在学生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进行平衡。

对象选择与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要求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代表性、融合性及实用性。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举重若轻的整合能力,从而能将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逐步分解,直至分解到最简单的可以在真实环境实现的对象。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学习对象和阶段的不同,设计学习方式;确定学习对象所需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设计出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讨论、报告撰写和实践等环节,实现和深化对对象的意义建构。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成果,包括设计报告、实践作品、竞赛成绩等,评价教学设计、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知识获取的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知识,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研究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意义建构,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单片机及其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近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比赛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获得二三等奖。特别是我校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门子杯”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并获得三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五届比赛以来,在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名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同场竞技中,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专科学生队伍。因此,可以确信,设计包含知识和知识运用的学习对象,可使学生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9,5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C.Thoms wu.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导论[M].侯国峰,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3-61.

[4]James Rumbaugh,Michael Blaha,William Premerlani.Object-oriented modeling and design[M].Prentice-Hall,1991:1-13.

第三篇:围绕面向三农 开展金融创新(精选)

围绕面向三农 开展金融创新

---对新时期农行服务三农工作的思考

湖南省农业银行副行长 陈 奇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何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求,把“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金融服务“三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实践证明,要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必须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度流程、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才能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

一、推进思想观念更新,凝聚各方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行始终坚持以促进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业务一直在全行业务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前些年,农业银行大力推进战略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脱“农”进城思想在全行上下有一定的市场。现在重新明确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必须把解决思想疑虑、凝聚各方共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必须回答“为什么要面向三农”、“面向什么样的三农”和“怎样面向三农”这三个重大思想认识问题。

为什么要面向三农?这是因为,农行面向“三农”,既是国有资本意志的体现,也是农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农行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一,农业银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即使完成股份制改革以后,国有资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国家把“面向三农”作为农行的市场定位,这就决定了农业银行必须服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需要,认真履行服务“三农”工作职责,绝不能偏离、甚至违背国有资本意志;其二,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从过去的发展历程看,其生存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村繁荣,特别是与“三农”共兴共荣、息息相关。从现实情况看,服务“三农”的社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优越,农业银行更应该在新时期服务“三农”方面作出新贡献;其三,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县域,在长期的支农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了独特优势。服务“三农”,对农业银行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涉农信贷业务的提升转型和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搞活市县两级行经营,稳定员工队伍,加快自身有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四,从省情看,湖南是中部农业大省,近年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域工业强劲提速、现代农业茁壮成长、特色经济渐成气候、板块经济初具规模、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农村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满足程度低。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改革,通过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资本实力、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就会在服务“三农”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向什么样的三农?从三农现状分析,必须“拓宽视野,从两个方面着力”。所谓“拓宽视野”,就是要改变对“三农”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以宏观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农”,树立“大三农”、“新三农”和“现代三农”的观念,正确认识“三农”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的变化、农业促进体系的完善等各个层面努力挖掘有效的金融需求,就会发现三农领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服务“三农”大有可为。所谓“从两个方面着力”,就是指:对于“三农”领域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包揽下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必须在平等、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机构的职能定位,最终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就农业银行在资金、网络和专业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看,应该为“三农”客户提供高层次、综合性、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切实解决农户、小企业、粮棉大县、贫困县等贷款难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从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着力,我们就会真正成为农村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

如何面向三农?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说,必须“坚持核心原则,做到三管齐下”。所谓“坚持核心原则”,就是:农行面向“三农”,必须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坚持商业运作,要求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利润和效益,这是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也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本要求。我们面向“三农”,既不能因为坚持商业运作就不去服务“三农”,也不能因为服务“三农”就放弃商业运作原则。虽然,通过商业运作来面向“三农”,要求既防控风险又实现盈利,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带着感情、责任和信心,用真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成功道路。所谓“做到三管齐下”,就是:一要在制度层面搭建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业务新体系,解决必须做的问题。在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城市业务的同时,按照“做深、做广、做细”农村业务的要求,设计建立面向“三农”新的组织体系,从体制上和业务流程上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研究建立“三农”导向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三农”业务的考核力度,相应增加资源配置。二要在操作层面推出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服务),解决能够做的问题。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小城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等,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如针对广大农民的“惠农卡”、针对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兴农卡”等等。三要在管理层面采取有利于促进“三农”业务发展的新措施,解决做得好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不同地区根据本区域“三农”发展水平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三农”服务方式。如在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有效金融资源和有效金融需求相比东部地区明显要少。因此,在中部地区服务“三农”,就要允许探索出一套有别于东、西部的管理模式。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农行横跨城乡的机构和业务,决定了农行的发展具有与其他银行不同的路径和特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三农“不好做”和“做不好”的问题,必须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农行内部从两个方面构建面向“三农”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在农行一级法人体制框架内,实施“一行两制”改革。以县为界,区分城市业务和“三农”(县域)业务两大板块。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以及农业银行在城市和农村双线经营的特点,要在继续加强地市以上城市业务的同时,以县域支行为平台,再造一套适用于三农(县域)业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即实行“一行两制”的经营模式。“一行”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个党委”,是指必须通过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从政治上保证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支持“三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一级法人”,是指全行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必须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开展,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一个品牌”,是指全行以统一的形象标识和业务品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一个网络”,是指全行依托统一的网络平台和业务系统,全行一网,信息共享。“一套报表”,是指所有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在同一套报表中统一反映和对外披露。“一个保障”,是指“三农”和县域业务,同城市业务一起共享中后台管理支持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两制”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充分发挥大银行的系统优势,区分城市业务和“三农”(县域)业务两大板块,建立双线运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城市行与县域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整体支农功能。另一方面,对“三农”(县域)业务板块实行事业部制。设置专门组织体系、专业队伍、专门政策制度、专项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办法。事业部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它本质上要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原来的直线职能型部门银行体制向产品服务为核心的流程银行转变。一是要对现行农行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重组改造。将城乡一统的架构一分为二,改为城乡两大板块,从省到县,单独组建面向“三农”的“三农”板块,其中,省市两级行按“三农”板块重组业务前台,县域行全部按“三农”业务属性组建部门、确定职能、全面转向。二是要提升“三农”(县域)网点服务能力。视经济环境、业务需求情况,适度调整、恢复和增设一批县域网点,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的农户和小企业服务功能的平台;选择部分精品县域支行,借鉴国内外微小信贷机构运作经验,重构机构功能、劳动组合和业务模式,专注于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型组织机构模式。扩大参股或控股设立村镇银行试点的规模,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抓紧组建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和县域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机器设备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快设立保险公司,开发和创新涉农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农民人身、医疗、教育、家庭财产、涉农信贷等提供保险保障;在农行未设立营业机构的乡镇,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为“三农”和县域客户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四是要建立县域业务专项考核机制。对“三农”(县域)业务板块实行单独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创造、经营效率、结构优化、客户拓展、市场竞争、风险控制”等方面。将比较抽象的绩效考核指标换算为比较直观的有关产品、业务经营计划指标,横向落实到客户,纵向分解到网点、到个人,并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员工拓展县域业务的积极性。通过严格激励与约束,以风控看得失、以业绩论英雄。

三、推进制度流程创新,指明操作路径

农行现行的制度和流程,基本上是为城市业务量身定制的,已经不适应目前“三农”业务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创建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制度和流程。

一是,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让“三农”客户进得来。要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财务报表普遍不规范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把对客户自有资产的有效性,经营项目的可行性和现金流量的可靠性,作为客户评级的重要参数,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二是,要创新担保方式,让“三农”客户贷得到。通过拓宽担保方式,满足全面覆盖风险的要求。如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破解抵押品不足的难题;通过试行“标准化养猪厂房抵押+保险+加工企业保证担保+协会或协会内多户联保“的办法,解决规模化养猪贷款难问题;通过采用“国家移民后期扶助补贴资金担保”模式,解决对库区移民发放贷款难题;借助“农行、烟农、烟草公司、当地政府、邮政部门多方合作”模式,解决烟叶种植贷款担保问题;探索运用林权抵押方式,解决企业和农户开发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等等。

三是,要简化业务流程,使“三农”客户贷得快。总的思路是:根据“三农”和县域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沉经营重心,缩短流程链条,提高办贷效率。要按照“流程缩短、手续简化”的创新思路,将目前的贷审会审批制改革为独立审批人制度。对独立审批人实行等级管理,每一级分别规定相应的准入条件,并按独立审批官和独立审批员分别授予其权限。通过对独立审批人授予信贷审批权限,改进信贷审批方式和相应流程,改集体集中审批为个人审批,将审批层次从高往低下移,相应缩短审批链条和信贷流程。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采取标准化模式,加快推行“三农”信贷业务网上决策、网上审批,提高办贷效率。要合并小额信贷业务评级、授信和单笔业务的审批程序。要依托金穗“惠农卡”和小企业业主卡等载体,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贷随还”的可循环贷款模式。湖南农行在服务“三农”试点工作中,试行独立审批人制度,使“三农”贷款审批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是,要前移管理重心,使“三农”客户管得好。要在下沉经营重心的同时,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目标,前移管理重心,把支行打造成为“三农”(县域)信贷业务的主要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平台,确保“三农”客户管得好。在县支行对“三农”客户的管理上,上级行要明确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权限、和管理要求(如执行力、精细化等方面)。特别是要注重对一线客户经理的配备和培训,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把“三农“客户的管理落到实处。

四、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拓展市场客户

推出适应“三农”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推出一系列深受“三农”客户欢迎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要研发和推广面向三农的金融新产品。要通过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认真调研分析,按照“适合三农需求、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研发和推广面向三农的金融新产品。湖南农行在服务“三农”试点工作中,除了做好总行已经推出的微企简式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外,还自主创新上报了农户贷款、农业订单链式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绿色家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县域涉农最高额抵押可循环贷款、农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新产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特别是大力推行金穗“惠农卡”,为缓解农户贷款难独辟蹊径。该卡除具备银行借记卡一般功能外,还具有小额农贷载体、财政直补工具和医疗参保凭证等功能。尤其是能够实现小额贷款自助、可循环使用功能,深受农户欢迎。新华社以“农行湖南分行发行金穗惠农卡破解农村贷款难题”为题在《国内动态清样》上推介了湖南农行的做法,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亲自指示中农办专程来湖南调研。

——要加大城市成熟产品向农村的推广力度。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手里的余钱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9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多达8亿,家庭数约为2.1亿户,农村家庭占我国家庭总数的67.6%。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超过17万亿,其中超过8万多亿来自农村。仅从上述数据分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农民的金融需求特别是理财需求巨大。目前,多数农民偏好的理财方式是:把手头的闲钱交给亲友打理或从民间借贷中获利,或以传统的存款方式获得利息收入,可见其理财行为单一且更偏重于安全性。作为服务“三农”的农业银行,要根据农民特殊的需求,在改造农村传统网点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将基金、代理保险、外汇、理财、现金管理、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一批城市成熟产品,尽快推广到农村。

——要新增有利于扩大服务“三农”覆盖面的新型渠道。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银行的物理网点不可能无限扩展。要拓宽服务“三农”覆盖面,必须借助ATM、POS、支付通等现代电子银行新渠道。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逐步将ATM配备到每个农村营业网点,每个县城要有自助银行,每个乡镇至少要发展1家农资购销特约POS消费商户。同时,要加大金融新产品的推广,去年以来,湖南农行将在全省城乡布放6万台金穗支付通。这个金融新产品,把普通电话与金融功能巧妙结合,为客户提供一种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新型自助银行服务项目。重点布放在城乡批发市场及乡以下农资销售商、饲料销售商、农副产品收购点,实现了“把银行搬进店堂”的设想。既缓解了服务三农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金融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普及。此外,在结算、代理业务等领域,农行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同业的合作,达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目的。

五、推进风险管理创新,防控金融风险

有效的风险管理,始终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总体上讲,农业仍属于弱质产业,农村仍属于欠发达区域,农民仍属于低收入群体,这就决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努力实现“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

第一,通过恰当的手段识别风险。要摸索建立可量化的“三农”(县域)业务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类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湖南农行在“三农”服务试点过程中,为了有效识别农户贷款风险,在邵阳新宁县创造性地运用了聘请社会人士——“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干部、老组长、老党员)辅助防范信用风险的方式。由“五老”组成“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对申请贷款的农户进行客观评议,对“诚信农户”授予证书,把那些信用观念差、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农户剔除在外。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控制农户贷款风险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二,通过科学的利率定价覆盖风险。“三农”(县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客户经济经营状况千差万别,风险承受能力差异很大,必须加大定价对风险的覆盖力度。要探索建立“三农”产品定价系统,把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通过嵌入业务系统或与业务系统紧密衔接的方式,动态衡量每一笔“三农”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动态决定每一笔“三农”业务做与不做,并作出业务定价。要特别注重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扩大县支行产品定价权限。

第三,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预警风险。要加强机器制约,将“三农”(县域)业务风险防范要求和监测指标置入计算机系统,实行硬性约束,杜绝人为操纵。要利用信贷在线交易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非现场的高频率监管,通过在线监测,下伸风险监管层面直到基层各个网点。要开发在线风险网络监测、筛选技术,及时识别风险交易、客户与机构,并与授信、授权动态捆绑。要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科学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和预警模板,执行实时、严密的风险提示和在线监测。此外,还要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开展农村星级信用客户评定活动;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利息返还、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进行信息通报和公示;对协助清收贷款的地方党政人员和村干部等,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四,通过有效的担保和保险转移风险。要构建政府主导的省、市、县“三农”信贷业务担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增强担保能力,并将担保范围扩大到中小企业以及农户。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对“三农”信贷业务提供担保时,担保费用减半收取。要规范“三农”担保物登记,在全省各市县指定专门部门,归口负责可抵押物的抵押登记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登记操作规范,担保物登记只收取工本费。要研究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将保险范围覆盖到粮食、生猪、柑桔、烟草等主要农作物,增强涉农企业和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通过严密的制度管控风险。要逐步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加大对二级分行和县支行风险经理、信贷监管人员的垂直管理力度,推行派驻制。湖南在“三农”服务试点中,推行了信贷独立审批人制度和信贷风险经理派驻制度。通过对信贷独立审批人授予信贷审批权限,改革信贷审批方式和相应流程,实现了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协调统一;通过向下级行派驻信贷风险经理,由派驻风险经理对派驻行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和重大信贷业务进行全程风险监控,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垂直控制力度,实现了横向切入、近距离防控风险的作用。其中株洲分行实施风险经理派驻制较早,从其实践来看,风险经理派驻作用明显。该行2005年以来新增法人、个人贷款不良率分别仅为0.02%、0.65%,而到期贷款收回率从2004年的92%提高到了2007年的98.4%。

第六,通过良好的金融生态化解风险。要全力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广泛开展“打造诚信湖南”活动,进一步改善信用环境和执法环境,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债务追偿,切实防止借农行股改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对破产企业保证农行的担保债权优先受偿,对恶意逃废农行债务的企业严肃追究企业负责人及主管部门领导者的责任,形成共同推动“三农”金融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8月 31日

第四篇: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第10期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二○一○年九月三日

━━━━━━━━━━━━━━━━━━━━━━━━━━━━━

郧县支行: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郧县支行按照“找准、做实、出亮点”总体思路,把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条标准,坚持“要做实惠农业务、要全程控险、要取得实效和不讲理由、不讲条件、不讲困难”的“三要三不”原则,力克服务三农工作面广、量大、人手不足等困难,锁定县域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突出重点,找准路径,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了“三农”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支行累计发行惠农卡19139张,当年新增发卡9359张,激活率达100%,完成进度计划的104%,发卡辐射全县20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043万元,6月底余额2590万元,净投放160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率先发售惠农信用卡364张,占计划的173%。营销转账电话42部、POS机7部。县域金融生态图绘制工作得到市分行的肯定。

一、厘思路,造环境,夯实基础

2009年初,为实现“普惠制、广覆盖”的惠农卡发行目标,让惠农卡服务千家万户,支行首先从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入手,成立“三农”业务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增配了个人金融部和营业网点的“三农”客户经理,把长期在基层工作、有丰富农村金融实践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把网点客户经理全部纳入“三农”客户经理序列,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架构和人员保证;组织“三农”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上级行下发的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对三农业务知识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思想认识教育,廓清误区,厘清思路,使大家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提高了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卡为媒,稳推进,真情惠农

为确保惠农卡整体推进工作的迅速、有效开展,支行坚持“以我为主”与多方协作相结合,全力打造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业务发展新格局。“以我为主”,就是制定2010—2012年三农业务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三农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目标客户选择上,支行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优先选择对象,并以连片营销、批量开卡模式强力推进。在计划目标的实施上,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及做大规模、做实功能的总体要求,层层、岗岗下达惠农卡营销任务,并组成流动客户经理组,全程参与惠农业务拓展。支行建立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营销统计台帐,通过旬报等形式公布各网点、各部门业务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多方协作”就是以卡为媒,借助外力,推进三农业务加快发展。一是与供销社强强联合,抓住“四大经营网络”、农资配送中心、农村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万村千乡”工程,强力推进转账电话和POS机具布设,奠定了新农保、新农合代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基础;二是与农村专业合作合作,批量营销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郧县谭山镇乌峪村是县里养殖专业示范村,支行通过与镇、村干部全面接触,深入交流,达成意见,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受理农户开卡申请,制卡后委托村委会代为发放。通过周密部署,细致工作,发放惠农卡500余张,授信123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3户107万元。还注册网银4户,布放转账电话3部,打造了惠农卡良好的用卡环境,实现了服务渠道有效覆盖。农民朋友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办理金融业务,书写了整村推进批量发卡的精彩一笔!

三、抓机遇,做亮点,创新模式

为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分类、找准面向“三农”的切入点,使服务三农真正做到“找准、做实、出亮点”,巩固和提升农行在县域的主流银行地位,支行在学习福建泉州和借鉴湖北浠水金融生态图谱的基础上,支行行长身体力行,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清晰标明全辖各经济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特征等金融资源的服务三农作战地图──“三农”金融生态图谱,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行动路线和主攻方向。一是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体,开设了“郧县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帮助做好农户信息收集、贷款推荐等,形成畅通有效的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与“机构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贴近了农民,又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利用这个平台,广泛宣传涉农金融业务品种,使农民充分了解我行的业务产品,为今后深层次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持续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实现“把银行搬进店堂”。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乡镇卫生院以及电信移动部门广设转账电话,为农户提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自助银行服务,解决农户医、食、种、讯等问题。目前已实行了乡镇全覆盖,成为服务三农新亮点。支行还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签订了金融同业合作协议,为持卡农户存取现提供方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按照市分行的整体部署,充分借鉴随州“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经验,加强与市分行领导和农户金融部的沟通与汇报,深化与县工商局的关系协调,积极推进组建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分行领导亲自协调,市县两级金融办、工商局的大力支持,郧县白桑兴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获得核准注册。为支行深化惠农卡发放及代理、渠道产品建设、农户小额贷款等服务三农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细条件,严防控,构筑安全

对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防控能否达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系到服务“三农”的成败和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三农”业务推进中,支行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臵,贯穿于业务处理全程,做到流程对接无缝隙,风险防范无盲区,业务处理无违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防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三农”业务健康有效发展。首先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尽职业操守,时刻绷紧防范道德风险这根弦。主要是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做到“三把关、四坚持、五必须、六严禁”。“三把关”——即严把客户准入调查关、集中审查关、用信核实关;“四坚持”——即坚持流程制约,坚持责任管理,坚持贷后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五必须”——即必须提供真实、合法的有效身份证件,必须坚持持卡人本人激活并独立修改密码,必须坚持上门实地调查,必须坚持取得借款人及配偶无不良信用纪录证明,必须坚持专职客户经理管户完成规定工作。“六严禁”——即严禁向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户发放农户贷款,严禁惠农卡代激活、批量激活、代改密码等业务行为,严禁向非惠农卡持卡人办理授信、用信业务,严禁单人进行授信调查、单人操作用信,严禁降低条件向关系人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坚持合规操作的基础上,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双单作业”,采取公务员担保、农机具抵押、行内职工担保等方式完善担保手续,控制风险发生。并采取“回头看”检查、风险经理“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经营状况等真实性核实,确保了农户贷款用途真实、合规。自农户小额贷款办理以来,我行发放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

━━━━━━━━━━━━━━━━━━━━━━━━━━━━━━━━━━━━━━━━━━━ 本期发送:省分行办公室;本行各行级领导,各部室,各支行、各直属单位、各直管分理处。━━━━━━━━━━━━━━━━━━━━━━━━━━━━━━━━━━━━━━━━━━━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2010年9月3日印发 编 排:张平

编 校:刘 刚 ━━━━━━━━━━━━━━━━━━━━━━━━━━━━━━━━━━━━━━━━━━━

第五篇: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大量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会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已经构成社会的一种矛盾,但同时大量企业出现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新闻网络所报道,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2014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最高峰,网络等媒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评价来形容这一年的就业难问题,当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十年前的三倍之多,高达750余万人。社会面对如此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一大矛盾。然而,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些迹象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矛盾。显然国家对这一矛盾早已开始关注,并在不断缓解、疏通这一矛盾,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地高等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这符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归纳、总结和提升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背景下,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理念不明确,教材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教学的方式方法陈旧,实训基础建设投入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因此,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等问题,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最为先进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讲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英国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经过多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了英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这一理念,并由教育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整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对未来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先后推出了振兴教育行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清华、北大、人大、武大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论文发表以每年近千篇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等,更是有部分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分层分类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两大类。分层分类研究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再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年龄、类型、爱好、社会需求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系结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先建立好培养人才的系统和结构,再将需要培养的人放在体系中进行培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其中普遍受到认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结合、三层次、三培养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体系,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体系等,这些体系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查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导致就业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专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热门专业,众多院校一股脑的新增专业和扩展班级数量,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过于集中,就业时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职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另外一面,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局面,很多企业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却找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部分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这一供求矛盾在新闻、报纸上年年有报到。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中不缺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但与社会需要的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体制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重要对策。2.促进高等院校改革,加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经过十几年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培养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也在向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向努力。大众化的教育体制更侧重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各类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步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外聘校外专家、到企业实习等工作。逐渐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行的教育模式。逐步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放在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上,可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法宝,更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为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疏导高等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将教育资源用在社会实际需求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准确引导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缓解就业压力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改变就业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季顺利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但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无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快速的适应企业,对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视角

现阶段,尽管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实训教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而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以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成体系,各项研究与应用多集中在个别领域或者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在不断探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初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国内外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需要的理论方法,并力争提出新的观点和适宜推广的方案。

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找出各方关切的问题,并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寻找出既符合社会需要,也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研究途径

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大学生恰恰是最符合也是最需要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体。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具体思路;二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有独立开辟事业的能力。

五、结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3]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黄成云.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山东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jy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牛建芳(1982-),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山东管理学院讲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下载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