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水利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1年,水利局党组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水利服务民生、支撑县域经济、维护稳定这个工作大局,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实施意见‣(皖发„2011‟1号)文件精神,按照水利“新十条”要求,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发扬“团结协作、奋发有为、艰苦努力”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的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水利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重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创佳绩。去冬今春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最高日上工劳力4.0万人,投入各类机械110台套8893千瓦,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0627.2万元,累计完成劳动积累工462.8万个,兴建各类水利工程3862处,完成土石方488.2万方,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占市农指下达计划任务的118.45%,更新改造电灌站23座3165千瓦,新打及恢复机井350眼,配套桥涵闸斗农毛门2130座。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6.9万亩;建旱涝保收农田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改善防洪面积8.8万亩,建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3.15万人。做到了当年工程,当年配套,当年发挥效益。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模大于往年,声势好于往年,措施多于往年,质量优于往年,效益胜于往年,县有重点,乡有工程,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好发展态势。由于成效显著,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第十六届“江淮杯”竞赛评比银杯奖。
(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扎实开展
一是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陈安泵站拆除重建工程顺利完工。2011年1月,我县开始实施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陈安站 拆除重建工程,至5月底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投资699万元,保障了灌区内水稻插秧和灌溉用水需要,深受灌区群众好评。另外,2011年度双庙泵站、姚湖泵站拆除重建工程按正计划有序实施。
二是荆山湖行洪堤退建加固工程及澥河、新淝河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根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和淮干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处关于荆山湖行洪堤退建加固工 程建设施工进度安排,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及时完成相应的征地拆迁及移民安臵工作任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该工程总投资67012万元,涉及到我县常坟、马城、找郢、荆芡4个乡镇22个行政村;目前,退建段和加固段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涉及我县包集镇、陈集乡及古城乡的澥河、新淝河治理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已完成。
三是荆山湖行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顺利竣工。荆山湖行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批复工程总投资666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改建王常路和张码路,新建砼道路4586米,由市水利局作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为配合市水利局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我局抽调人员成立了荆山湖行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现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工程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工作。该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至2011年5月底已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完成投资666万元。
四是黄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如期完成。淮河一般堤黄苏段历来都是我县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该段为历史险段,座弯迎溜,每年段崩岸都十分严重,特别是今年9+650~10+000处发生严重崩岸,严重危及堤身安全。黄苏段险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局及时委托省淮河河道管理局测量队进行断面测量,并委托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黄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方案‣。4月8日,省水利厅在蚌埠市组织召开了黄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协调会,并形成会议纪要。4月12日,经过竞争性谈判,由蚌埠市江河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担黄苏段崩岸抛石和堤后戗台填筑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工程自4月15日开工,征用土地近50亩,5月25日完成抛石和堤后戗台填筑工程,6 月7日完成外滩填土,6月16日完成护岸工作,累计完成抛石4.0万方,堤后加戗台土方6.9万方,完成投资820万元。
五是2011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验收。我县2011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省政府民生工程之一,涉及包集、陈集两个乡镇,新建水源井5眼,铺设管道31.3千米,可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3万人,完成投资1888万元。12月8日,该工程已通过县级验收。
六是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通过市级验收。我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位于古城、淝河俩乡境内,治理面积3.5万亩,总投资1597.48万元,该工程项目与2010年9月开工,2011年5月底完工。11月23日,由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古城乡政府等单位组成的验收工作组,对我县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该项目获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先进单位”。我县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位于包集镇、陈集乡境内,涉及薛场、永佛等7个行政村,治理面积3.5万亩,工程总投资1816万元,计划工期2012年3月20日完工。
七是2011年度孙庄灌区高效节水和水源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开展。我县2011年孙庄灌区高效节水和水源基础设施项目位于兰桥乡孙庄、红光村,万福镇镇东村三个行政村。项目区总治理面积1.14万亩,工程总投资1166万元。目前工程正按照计划积极实施,计划明年4月底完工。
(三)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抗旱工作有条不紊。今年我县遭遇历史罕见大旱,在大旱面前全局广大干群积极行动起来,组成抗旱技术指导组、机泵抢修组、水情及水源调度组、物资调配保障组等全身心投入到抗旱保苗战斗中。加强技术指导、科学调度水源、全力开机翻水、帮助乡镇抢修机泵、架设流动泵站、调配抗旱物资、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和国有泵站主力军作用,国有泵站共开机翻水1.4亿立方米,架设流动泵站15处605千瓦,抢修泵站17座60台套6032千瓦,调配抗旱机械135台套,铸铁管500多节,为全县大 旱之年仍然取得小麦增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防汛工作扎实有序。一思想认识到位。牢固树立来大水、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抗大旱的思想,坚持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二汛前检查到位。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县境内的河道、堤防、涵闸、排灌站等涉及到防洪度汛安全的险工险段,进行了全面而又细致地检查。三防汛预案和应急演练落实到位。我局先后编制了•怀远县防汛抗旱应急工作预案‣、•怀远县荆山湖、汤渔湖行蓄洪区迁移安臵方案‣、•怀远县城市防洪预案‣、•黄苏段应急治理工程安全度汛方案‣及•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方案‣等,做到防患于未然。5月16日,县防指、县人武部组织120名基干民兵,从水利局抽调20名工程技术人员,在淮河外滩李嘴渡口联合举行了抢筑子堤、封堵缺口、固定滑坡三个科目的防汛抢险应急技术演练,从而提高了抗洪抢险的实战能力。四防汛物资储备到位。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在我局防汛物资储备中心储备了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如草袋、化纤袋、碎石等物资。同时,按照•防洪法‣规定,要求各乡镇组织群众每人筹集化纤袋1条,每户筹木桩1根,集中到乡(镇)政府统一保管,以保障抗洪抢险需要。五按时完成黄苏段应急治理度汛工程。按照省水利厅和省、市防办4月8日纪要会议要求,我局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精心组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黄苏段应急治理度汛工程,完成土方6.9万方,抛石4万方。
三是战胜历史罕见降雨造成的涝灾。8月26日20时—8月27日9时,我县西南、西北部乡镇普降特大暴雨,13个乡镇降雨量超过220mm,其中河溜、淝南、龙亢、包集、陈集、淝河、双桥等11个乡镇平均降雨量达315mm。这次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我县中北部地区,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河溜镇和淝南乡的燕集,分别达到413mm和423.9mm,是我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短时间降雨之集中、雨量之大,为历史所罕见。
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致使我县芡河、沿涡、北淝河中游、新淝河、澥河流域内农田、道路、村庄普遍积水,沟塘溢满,田沟不分,有的洼地积水达1.5米左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85.5万亩,全县受灾人口35.19万人,为确保我县涝水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我局派出七个工程技术组,指导乡镇抢排涝水。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扎实有序地开展排涝救灾工作,保障全县排涝救灾工作高效运转,我局配合县防指先后下发命令、紧急通知11份,编写排涝救灾工作简报10期。
抗击特大暴雨排涝期间,全县共开启排涝涵闸31座,沿河洼地排涝站开机29座103台套12080千瓦,抢修泵站5处,架设流动泵站3处。至9月1日,全县85.5万亩积水受涝面积已全部排完,累计排水总量4.1亿方,其中自排水量3.7亿方、机排水量4524万方,为全县防汛排涝救灾减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重拳出击打击淮河非法采砂,保障淮河安澜 为保障淮河安澜,年初我局即安排专人在赖歪嘴泵站驻点,24小时不间断对我县境内淮河河道进行巡查,严厉打击淮河非法采砂。7月8日,水利部和省政府在蚌埠治理淮河采砂会议召开后,我县积极响应开展专项打击非法采砂治理活动,自9月6日开展强行拆除采砂船只行动以来,由我局牵头河道、公安、海事、交通、沿河乡镇政府等部门,租用拖船、吊车等设备,雇佣氧气焊人员6名,并调用车辆8台、执法船4艘、抽调各成员单位及沿河乡镇人员70余名,进行专项打击淮河非法采砂工作。共强行拆除采砂船只160余艘,并实行船只集中停靠。目前,我县境内淮河河道自蚌埠与淮南交界处到马城段的采砂般只已基本清理拆除完毕,保障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五)水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省、市水利普查办的要求,完成了县乡水利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了培训等工作,同时按照普查的时间节点,完成了第一阶段清查阶段各项工作,通过了国家、省、市水利普查办公室的检查验收。目前,普查阶段工作进展顺利。
二、水利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县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我县地处淮河中游,涡河、茨淮新河、芡河、北淝河、澥河、泥黑河等河流均在我县境内入淮,怀洪新河分洪口也在我县县城附近,受外河水位顶托,区内洪水下泄受阻,上游大量河水猛至,境内各河水位就会迅猛上涨,造成沿河两岸洼地涝水外排十分困难。
二是支流河道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排水能力低下。我县北淝河中游、芡河、澥河等沿淮支流河道上游地区已按5年一遇标准进行治理,我县境内尚未整治,河道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且河道淤塞严重,洪水下泄受阻。在每年汛期,两岸洼地遇中、小洪水时,上游洪水下泄速度加快,大量河水迅速汇流至我县境内,而下游排泄受阻,洪水在短时间内全部屯积在我县境内,造成水位雍高、漫滩,积滞难下,在境内滞留时间较长,形成了“肠梗阻”,造成了“关门淹”,造成了大量的农田受淹,群众被迫搬家、撤离,蒙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是沿淮洼地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防洪除涝能力较弱。我县沿淮、沿涡低洼地约在238平方公里左右,这些洼地由于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防洪除涝能力较弱,大多不足3年一遇,在外河水位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就无法自排,全部依靠排涝泵站抽排。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有的低洼地区缺少排涝涵闸和泵站等设施,现有的排涝泵站大多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来的运行,大部分机泵老化失修,加之当时设计规模偏小,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排涝模数远远达不到现在的需求,防洪排涝能力较弱。同时还缺少正常的运行经费,往往不能及时开机。
四是流域内面上工程不配套。大沟排涝标准尚有34%不足3年一遇,45%不足5年一遇,桥梁配套尚差31%,现有中小沟是面上除涝工程的薄弱环节。低洼地区缺少田间排水工程,也是产生涝渍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都恶化了区域内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要加大省、市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统筹和投入力度。由于县级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资金较少,因而从县级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怀远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对现代水利的需求。建议由省、市统筹该部分资金并加大对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经费投入。
二要切实解决水利建设用地指标。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由于用地指标不落实,往往造成工程不能及时开工,因而影响了工程的竣工和应有效益的发挥。建议将水利建设用地指标单独切块加以解决。
三要实施淮河干流一般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巩固淮河干流的防洪能力。为进一步巩固淮河干流防洪能力,计划实施天河封闭堤、黄苏段、塌荆段等三段淮河干流一般堤除险加固工程,使之达到二十年一遇或相应的防洪标准。
四要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建设,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满足淮河干流泄洪,拓宽行洪断面,减少行洪损失的要求,计划对汤渔湖行洪堤实施退建加固,并兴建进退洪闸,进一步减轻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五要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步伐,提高内河防洪除涝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计划对芡河、北淝河中游下段、北淝河下游、怀洪新河沿岸、新淝河、泥黑河、澥河等进行疏浚、整治,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完善支流河道防洪除涝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县内河的防洪除涝能力。
六要实施沿淮及支流洼地治理,提高洼地的排涝能力。实施沿淮及支流洼地治理工程,对沿河洼地的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兴建小型排涝泵站,扩大排涝亩数,提高排涝标准,改善低洼地区的排涝条件,减少涝灾损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水利基础条件。
七要开展支流洼地移民,改善支流洼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我县沿淮重要支流洼地较多,群众习惯沿河而居,频受涝灾侵袭,生活十分困苦,迫切要求从洼地搬出,建议采取渐进式移民方式,对芡河、北淝河、澥河沿岸以及荆山湖洼地长期居住在洪水位以下的群众实施渐进式移民迁建,彻底改善沿河低洼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怀远县水利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篇:夯实统计基础工作 服务街域经济发展
夯实统计基础工作 服务街域经济发展
侯家塘街道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是雨花区面积最小的街道,辖区内常住人口7.8万、流动人口2万余人,一般法人单位1000余家,产业活动单位400余家,商业繁华、业态兴盛,享有“长沙客厅”的美誉。街道始终坚持理性科学、全面系统、和谐统筹的理念,把统计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小地方谋求大发展,小街道打造大客厅,弹丸之地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连续五年获得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了长沙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十强街道”、湖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亿元,完成税收2.16亿元,预计今年完成税收2.3亿元。街域经济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街道统计站扎实有效的基层基础工作。街道的主要做法有:
一、强化统计基础建设,打造示范型统计站
抓好统计工作,街道始终坚持示范是目标,基础是前提。街道按照《长沙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不断加强统计规范化管理。
1、高标准的阵地建设。推进统计基础建设,按照“六化”标准,街道统计站设有固定办公用房2间、专用计算机6台、传真复印一体机2台,各项制度上墙、档案规范管理、机构网络完善,实现了硬件建设标准化。
2、高素质的队伍建设。街道在全街干部中优中选优,挑选年富力强的干部担任统计员,目前,街道统计站设有5名专职统计员,各社区共有12名兼职统计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40岁以下人员占70%,辖区内持证上岗统计人员356名。随着统计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街道把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以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加强统计队伍培训,全年,组织集中学习40课时,组织专场座谈会5次,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3、高要求的制度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街道制定了报表报送、报表收集审核、档案管理等工作流程,并对外公示,如通过先电话、后网络、再上门的三催报送制度,确保了联网直报率100%,规划建档率100%,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质量。
二、完善工作机制,打造高效型统计站
抓好统计工作,街道始终坚持高效是要求,机制是保障,完善三大机制,确保运转协调、长效常态,全面打造高效型统计站。
1、落实领导机制,强化两项责任。街道立足长远,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两项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联系统计工作点制度,强化领导指导工作责任。把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街道领导到各自联系点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数据摸底不清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和检查督促,努力做到统计工作规范化。二是建立统计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确保长效。根据统计基础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意见和考核办法,注重平时的督促、管理和落实,每季度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考核。
2、完善数据报送机制,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报送时效,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对于各专业指定报表、临时统计等工作分别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报送,确保统计数据及时有效。二是抓报送规范,通过网络、纸质报送等方式报送数据,重要报表必须盖公章备案,避免随意性和人为错误。三是抓报送质量,统计站工作人员经常与单位主动沟通、实地督查,逐一核实数据,各项报表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审核、检查层层把关,确保数据准确。
3、完善监督机制,把握四个要求。严格按照《统计法》和上级规定的统计制度方法,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具体做到四个要求。一是要求严格规范统计原始记录。二是要求严格建立专业统计台账。三是要求严格统计档案规范化管理。四是要求严格抓好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工作,确保了街道源头数据质量。
三、健全网格体系,打造创新型统计站
抓好统计工作,街道始终坚持创新是动力,网格是手段。街道创新网格管理,探索出一条统计管理的新路子。
1、构建网格体系。结合街道网格管理,创新统计工作方式,实行统计人员网格管理,街道统计站为一级网格,负责全街统计工作网格化管理,全街联网直报单位报表汇总、审核等工作;各社区统计员为二级网格,负责社区报表单位的联系、沟通、催报;各报表单位为基础网格,负责本单位统计基本情况摸底。全街356名统计人员按照“谁的网格谁负责”的要求,分布在12个网格中,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户一档”模式登记建档,形成管理数据库,每月更新统计数据,为街道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设立网格电子台账。2008年开始,应市、区统计局的统一要求,设立了统计电子台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计台账体系,通过电子台账直观反映了网格内基本情况、统计教育培训情况、人口和劳动力情况、各行业主要经济数据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相应的示意图且附加分析说明,网格与网格之间的比较分析一目了然,便捷、高效。
3、强化网格信息。街道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带建设”的原则,在各个网格内配置专用于统计工作的电脑,实现网格内统计业务的网上连接,并在街道网站改版中,设置统计专栏,将辖区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收集,在网上发布。结合“真心大走访活动”,同时将相关的信息通过街道每月一期的《客厅导报》送到居民家中,真正将这些统计的信息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
四、强化数据运用,打造服务型统计站
抓好统计工作,街道始终坚持服务是宗旨,数据运用是关键。充分发挥统计数据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街道各项工作,街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统计工作服务产业发展。2007年,长株潭三市融城建设两型社会先导区,街道根据统计数据中反映出的区域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与湖南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合作,明确以“创意商务、舒适休闲、快乐购物”为主题,研究制定《侯家塘街道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打造“长沙客厅”的口号,调整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街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2009年我街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达到70%。
2、统计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结合经济普查数据,2009年街道统计站对辖区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交通结构、人口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比对,撰写了《侯家塘街道产业高端化布局的研究报告》,并且大胆提出了进行“城市设计”的建议,9月份,街道率全省之先启动“城市设计”工作,利用规划引导建设,科学推进城市更新。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参照“美国中央公园”、“上海世纪广场”和“六本木新城”等设计理念,结合专业公司的规划设计,并承接原有产业规划,腾出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拆迁经济产出不高的建筑,提升城市更新速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速区域经济发展。目前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等一批厅局级机关事业单位都正在进行或计划搬迁、置换,节约用地将达600余亩,通过开发建设,必将大幅度的提升街道的经济产出效益。
3、统计工作服务楼宇经济。街道紧紧围绕“用数据说话,为发展服务”工作理念,及时将统计数据转化为社会各界需求的统计信息,直观的通过电子台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服务楼宇经济发展,统计站通过地毯式的摸排,按照一个企业一张表格,一栋楼宇一个档案,一个调查员一份报告的要求,准确统计、掌握街道楼宇经济的基本情况,对每座楼宇都建立电子台账,聘请楼宇信息员,随时掌握楼宇入驻企业的基本情况,并随时更新数据,对楼宇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撰写的《街道楼宇经济调研报告》为《侯家塘楼宇经济五年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楼宇经济成为街道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柱,目前,全街税收过千万的楼宇共有四栋,楼宇经济所产生的常年税收达1.6亿元。
尽管近年来,街道在统计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后段工作,街道将在上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力争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把侯家塘建设成为“创新者的试验田,投资者的发财地,居家者的幸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