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

时间:2019-05-13 15: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

第一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殤

前段时间,武汉连续降雨导致城区局部发生严重内涝,多个地段渍水,市政排水能力再一次受到市民质疑,网友又纷纷吐槽“到武汉看海”。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逢雨必涝”的现象频发,对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防范和治理城市内涝,已成为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自2013年以来,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排水防涝工作的支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将现代地理信息和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日常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和应急。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已成为各大城市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必然选择。湖北地理信息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情景模拟、预判预警、指挥调度等综合管理与实时决策等功能,变“被动应对响应”为“主动预警处置”,变“看不见的风险”为“可预测、可感知”,以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

当大雨来袭,借助某个平台,城市管理部门便可以实时掌握降雨强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信息,若出现异常时,可获得自动报警信息以及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案;还可以实时全面了解整个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运行状态,对管道排水能力和抢修现场进行智能化监管,有效识别管道破裂、积泥、封堵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保持管道畅通,彻底消除城市内涝隐患。MapGIS 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已成为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一道牢固的新型堤防。

MapGIS 排水管网信息系统,采用GIS 技术,可以利用客户端对排水管网管道、附属设施的图形和属性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定位、查询、统计、出图等功能,用于高效的数据检索和分析等。比如,能够标示并显示重点低洼区分布,根据天气情况对低洼区的渍水情况进行分析,辅助相关部门有效预防、处理城市内涝;能够分析指定泵站的影响范围及区域内管道与排水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图形显示,辅助管理人员制定出最佳的泵站检修时间方案,以求对城市排水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还将排水GIS 系统与巡线、养护、调度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支持跨业务的排水综合分析,辅助各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目前,该系统已在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得到了成功应用。

据了解,就在前不久,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未来三年,武汉市将投入102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统筹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这对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提出了更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诸如武汉中地等一批湖北地理信息企业,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和实践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助力城市管理部门分析并解决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有效破解城市内涝之殤。

来源: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第二篇:如何破解校园暴力之殇(定稿)

如何破解校园暴力之殇

校园暴力形成的土壤

人是群体性动物。校园中的学生,更易于以群体的方式显示其存在感。如果把班级、专业方向、学习小组等视为正式组织的话,那么,老乡会、同学会、姐妹帮以及多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等,也是极其普遍的学生生活场域。

在校园的正式组织较强而非正式组织较弱时,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念就会较好影响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非正式组织就会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存在,校园暴力就会被抑制在较低的水平。在正式组织较弱而非正式组织较强时,非正式组织的价值理念与处事方式就比较盛行,非正式组织就会生产出一些“越轨性”的行为准则,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形成土壤。

正因如此,人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非正式组织成员经常会沦落为施暴者。但在这些施暴者内部,因为群体成员之间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也安排好了自己的角色与行为处事方式,并生成了一整套有形或无形的规则秩序,故发生烈性冲突的概率较小。

所以,校园暴力更多地发生在“不熟悉的群体内部”,或者更多地发生在两个或数个不熟悉的群体之间——尤其在存在融合障碍或整合障碍的群体之间。于是,“我群”与“他群”之间的冲突、或者群体与离群索居的人之间的暴力,经常会表现得更显著、也更典型。班级之间的打群架、或者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打群架、或者不同来源地学生之间的肢体性对抗冲突等,都是最常见的群体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学校的整体整合水平较低、生源结构多元化、家长阶层地位异质化,师资力量较差、校园中缺少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则校园内部就易于产生出校园暴力,这种暴力既可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施暴,也可能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施暴。正因如此,那些教育资源供给较弱的学校,才是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的学校。治理校园暴力的重点,一

张翼 方面应该放在教育资源最为稀缺的学校,另外一方面还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个牛鼻子,强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化对校园亚文化的整合力。

校园暴力年龄趋小化

在重点整治校园暴力高发学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校园。即使在一些“名校”,也间或会发生一些形形色色的暴力行为。因为男生自小淘气,也因为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易于被灌输进孔武有力的概念,所以,男生之间的暴力、或者男生对女生的暴力,便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女生对男生的暴力、女生对女生的暴力,却渐趋增长。在女生对女生的暴力中,羞辱性的、夹杂着性侵害的、扒衣摄像以丑化其人格的、或者女生与男生联合起来对被害人施暴的那种恶性暴力所造成的危害更严重。如果说云南某高校10名女大学生殴打室友的施暴现象让人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广东开平某中学男女同学对一名女生的欺凌和强奸,则更让人震惊。

在校园暴力中,最让人担心的地方还在于施暴者年龄的趋小化。社会分化的加剧、离婚率的上升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动导致的家庭碎片化、基于学校规模扩大而产生的陌生感、网络暴力与情色小说的渲染、食品营养水平的提升等,一方面在精神层面移植了成人世界的男女关系,另外一方面还为身体的早熟准备了客观载体。但心理的稚嫩,却难以在思想领域驾驭身体的需求,也难以消解恋爱挫折带来的情感压力,更难以在困惑时得到家长的关怀。

所以,青少年之间存在的嫉妒性情杀,或者由择偶竞争所产生的嫉妒性报复等,往往会导致故意伤害行为。如果说1970~1980年代这类故意伤害经常产生在大学的话,那么现在其已经蔓延到高中、初中和小学了。曾经发生在福建连江县初中女生的“打人”事件,就是留守家庭子女的恶性暴力事件。而云南楚雄某高中发生的情杀事件,就可能导因于3名男生同时喜欢上1名女生。所以,强化学生的情商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男女两性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治理校园暴力必不可少的内容。

歧视是生成校园暴力的另一主因

歧视是生成校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一个熟悉的群体,经常会对一个陌生成员的到来产生欺生心理。如果这个陌生成员与班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属于同一阶层时,这种欺生心理会以柔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情感孤立、或者闲话造谣。但如果陌生成员与班级中绝大多数人不属于同一阶层时,欺生心理便以暴力方式迫使新来者服从。在成人世界,对新成员的驯服往往以合法但不合情的方式进行。在青少年中,这种驯服往往会简单粗暴:或者撕书、或者身体碰撞、或者语言辱骂、或者恶意中伤、或者群体性殴打、或者迫使受暴者下跪或自抽耳光,这都是常见的施暴方式。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于会发展到投毒,等等。正因如此,包容性社会建立的基础,应该贯穿于全日制教育的始终。青少年的认知世界,更具弹性,也更易于与异质性个体建立联系。只有让青少年树立起“包容”观念,才能消解对“他群”成员的歧视感。

如果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世界很不熟悉,或不加控制地授权让班干部去解决主要问题,则具有“失范倾向”的学生发出“失范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增——使用暴力以征服歧视对象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构思出来。如果家长不在身边,则留守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易于“失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校园暴力治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的歧视性行为,往往会成为学生的歧视性行为的诱导因素与鼓励因素。

当前的应试教育,重理论、重知识点、重考试技能的培养,但却轻情感教育、轻团体意识的培养、轻德育和法治精神建设。在社会转型改变了原有社会的基础结构,在家庭小型化与家庭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弱化的情况下,要尽快治理校园暴力现象,就必须一方面加强班主任的公正心、责任心与民主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情感、德育、法治、团体意识培养的内容。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优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我就用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我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供了更多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

第四篇: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专题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因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直观性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它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思路。一.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

许多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内容,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课程内容。

当我们拿出湘教版初中教材,封面的彩图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人造卫星照片,这可播放一段宇宙中绕太阳旋转的地球课件来演示。首页诗词风景画,可放一段黄山风景DVD光碟,再配上本章前言部分的优美词句,一段抒情音乐,引入新课。这样的教材内容,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愉快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欲望,达到常言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教材中还有许多地方的内容,如学会“看地图中”的卫星影像﹑“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火山和地震﹑海啸,气候中的卫星云图﹑天气预报以及地球公转﹑电子地图等,均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另外,在学习教材地理知识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究,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活动,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应用技术;通过网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元化交流。最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显现。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二.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是我们目前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心和难点,而且必须围绕学校教与学的原则,以多媒体为核心,提供一些有特色﹑反映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又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而且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代表性。它包括地理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验场所等教学校内资源;还包括社会环境所拥有的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主要教学模式 1.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充分的课件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任务。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上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总结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的类型、旅游景观的欣赏、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有利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等,利用节假日或者特定时间,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适合于观念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建水坝的利弊、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模式有利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4.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共同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

这种形式过程要包括:确立课题﹑制定计划方案﹑设计实习调研过程﹑处理信息﹑撰写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的应用。

教师在确立起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设计出研究的方案后,还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实习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考察法﹑访问法﹑收集相关数据和照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制作出相关分析图表,建立地理模型,提出综合建设性意见,最终形成研究结题报告,评出科研成果。

这种形式即可从教材中选择课题题目,也可是结合乡土材料自行命题,主要适应各种专题性的地理教学。如重庆市的酸雨污染问题的调查,三峡库区的漂浮的危害调查,重庆轻轨建设的意义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

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大量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各种正在身心障碍现实困难,从而获得求实研究创新的科学态度。四.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信息技术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学习内容和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开拓学生学科视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满堂灌的僵化传授方式,可以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2005年元月10日,在初一年级学生组织一场《印度洋海啸》专题报告会,会前,进行教材知识提示:包括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材料收集准备:通过互联网,收集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媒体报道,有文字﹑有图片;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在数据库里﹑或因特网上,了解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地点﹑成因﹑范围﹑地震等级﹑灾难的破坏场景;教师总结时,在投影屏幕上复原显示地震产生的过程,带来的一系列灾害的场景,讲解一些抵御海啸的措施,强调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重要性。教学内容及时丰富,情景展示逼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宣传国际重大事件,提高学科地位。最后,号召踊跃学生支援灾区。这一讲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已经在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地理教师,努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必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第五篇:2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苑文春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新的课改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动态模拟、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世界海陆的变迁等。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图、挂图)辅助讲解,难以把地理事物的连续变化的情景展现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可以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整体的认识,有利于突破难点。

例如,锋面雨的形成和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制作并展示如下的课件:首先为冷气流向暖气流方向移动(冷气流移动用蓝色箭头表示),随着冷气流与暖气流的相遇,出现冷、暖气流相遇的界面。暖气流被迫抬升,随之出现云彩,并降下雨来。让学生观察、讨论说出锋面雨的成因。然后以一幅中国图为底图,动态演示夏季风的北上、被迫南下与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代表夏季风的箭头(红色箭头)到达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云彩并开始降雨,显示雨区的范围;六月,代表夏季风的箭头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云彩并开始降雨,随着变化出雨区范围;

七、八月份,代表夏季风的箭头,到达华北、东北,华北、东北出现云彩并降雨,随着变化雨区范围,而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空出无雨;九月,代表冬季风的箭头(蓝色箭头),快速的从北方到达我国的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并降雨,随着变化雨区的范围。东部地区各地上空先后凝云致雨的情景,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演示前,教师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含”题思考每一个画面锋面雨带的位置,演示结束,教师照导学提纲点拨,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2、形象演示,突出教学重点

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空间观念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大量的有关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架。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图、课本插图等,只能给学生展示静态、呆板、色彩比较单调的事物分布图,并且有些图中地理事物分布并不明显。利用电脑辅助手段制作的相关课件,不仅内容准确,色彩鲜艳,而且使静态的地理事物“活化”,使所学的内容鲜明、生动,利于学生掌握。

比如,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部分的教学,制作并显示如下的CAI教学课件,以一幅中国空白图为底图,按课本分划的情况,每学一种走向的铁路线或一个区域的干线,图上即显示铁路干线并闪现铁路干线,待学生在书上用色笔描出铁路干线以后,闪现名称。不同方向或地区的铁路干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东西向的铁路干线用红色铁路符号表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用蓝色铁路符号显示等等,非常的直观。待所有的铁路干线学完后,不同方向或地区的铁路干线整体的再显示一下,师生共同归纳,从整体上把握。

3、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补充许许多多的地理知识或图片,用来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精心制作与演示,多媒体能为地理教学提供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文字资料,很好地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比如,学习“世界人口”部分,一开始,补充一段资料。屏幕上出现一个婴儿的画面,并配以婴儿的啼哭声。解说“地球村六十亿居民诞生。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电,波黑时间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居民。学习伊始,很快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中。

又如,学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播出一地遭受沙尘暴侵害的画面。组织学生围绕沙尘暴的危害进行讨论,列举身边的事例,加深对环境危害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情感。

4、人机交互,增强参入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讲完一部分知识,往往要安排一些练习予以巩固,以达到及时巩固和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目的。其中判断题、读图题是练习巩固的重要题型。练习时,如果将判断题、读图题等题型制作成简单的游戏型CAI教学软件,用微机的人机交互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游戏式的练习活动,并让电脑对练习正确与否及时做出判断与反应,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融参与性与竞争性与一体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运用微机的交互功能编制一幅中国拼图。电脑中央显示一幅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旁边凌乱地摆放着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它们分别移到中国空白图的相关位置上,若正确,显示“你真棒”。若移动错误,轮廓图会自动回到原处,显示“再来一次”。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5、妙用课件,精心组织教学

新地地理教学理念之一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为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的丰富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学习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播放自然特征非常明显的一段画面。出示导学提纲,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围绕导学提纲读书、讨论。最后,全班的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围绕课本的内容,就“北方好”和“南方好”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对结果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参入性进行评价。

二、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

1、要实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根据其优点,将其用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的关键处,即用到“点子”上。不能不管所教的内容如何,该不该用,全部用多媒体教学替代,整节课课件仅仅相当于小黑板的作用。

2、要适量。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许许多多传统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绝不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用多媒体教学所替代。整个一节课出了课件,就是课件,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问题走,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的“主角”,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要适时。课件的运用,要运用到“点子”上,尤其是教学情景的创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最需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汇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逼真、动态连续的特点,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

4、要最佳。课件的制作,由于制作的编辑软件不同,质量有所差别。在制作时,一定要参考有关资料,制作与所教课题最为符合的课件,不仅实用,而且要美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5、要与其它直观教学手段有机配合,不要一切都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课本插图、板图等各有其特点,尤其是板图,具有重点突出、边讲边绘、讲学同步的特点,是多媒体教学难以达到的;同时教学媒体多样,并且每一种媒体发挥最佳的作用,从多样性来看,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