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波事迹

时间:2019-05-13 15: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亚波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亚波事迹》。

第一篇:郑亚波事迹

郑亚波事迹

郑亚波,女,汉族,1972年1月生,中国石油黑龙江鹤岗销售分公司加油站职工。

10年来,郑亚波以积极乐观的心境、不离不弃的执着,让智障儿子弹奏出动听旋律。“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了你,我也不会放弃!”她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位伟大母亲的誓言。

儿子在出生4个月后就被诊断为智障,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苦难的开始,更让郑亚波无法接受的是,孩子的父亲见孩子治愈无望,竟然在孩子4岁时选择离开。一时间,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黑暗、无助中,她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深沉的母爱照亮孩子整个世界。

她每天除了辛苦工作,还要悉心照顾、教育孩子,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能让孩子开口说话,郑亚波每天让儿子看着自己的口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艰难地发音,渐渐地儿子的发音清晰了,能说很多话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郑亚波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让他感受到残疾人也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一个偶然机会,她得知孩子在三、四岁弹钢琴有利于开发智商,就马上给孩子报名学习钢琴。没想到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让她把孩子领回去。她暗下决心,没人愿意教,我自己教!于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她开始通过看视频学习弹钢琴。她用了整整10年,从一个不懂一点音乐的人,逐渐变成了能弹钢琴、敲架子鼓、拉手风琴的全能“音乐人”。10年悉心照顾,换来累累硕果。她的儿子现在不仅能够正常说话,还读到了小学五年级,钢琴水平也已经超越了母亲。2012年4月,中国梦想秀现场,一个15岁的智障男孩儿用钢琴娴熟地弹奏了一首《亲爱的小孩》,一位母亲用优美的声音,随着伴奏深情演唱了这首歌曲。母子二人的精彩表演,深深打动了全场300位梦想观察员,很多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回想起这十年的生活,郑亚波说自己的确过得很苦。但她又说,每当儿子用温柔的小手为自己捶背,听他用稚嫩的声音对自己说:“妈妈我爱你,我要照顾你一辈子!”她就会流下幸福的泪水,觉得做的一切都值得,做一个母亲真的很开心。

前行的路也许还有荆棘和苦难,但有了这份爱,有了这份奉献,郑亚波和她的孩子一定会勇敢、幸福地走下去。

盲童刘浩:音乐是心中不灭的灯

(《2011开学第一课》读后感:在九月九日下午,我们在自己的教室里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通过看这一年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最感动的是《盲童刘浩这篇故事》。盲童刘浩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刘浩这位盲童都能弹钢琴弹这么好,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健康的儿童呢?虽然他失去了光明,但是他的心却就永远是敞开的,他用心来感受幸福,触摸幸福。)赤峰市红山区今年刚满6岁的刘浩是不幸的,他双眼失明。刘浩也是幸福的,音乐的激情燃烧着他幼小的心灵。刘浩的心中没有阿炳、没有保尔,但是他的心中有音乐。当他用柔软的小手在键盘上弹《欢乐颂》时,他就会露出沉醉的微笑。

三胞胎中的幸存者

瘦小单薄的康大姐是刘浩的妈妈,康大姐的大女儿刘娜今年15岁,因为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6年前,康大姐再次怀孕,在热切的期待中,老天送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她怀的竟然是三胞胎。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三个孩子身上。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三兄弟提前降生了。由于早产,三兄弟器官发育都不成熟,只能住在保温箱里,在生死线上挣扎。就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四天,老二死了,16天后老三也匆匆地走了,只有刘浩活了下来。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康大姐唯一的愿望就是小儿子能够健康地成长。然而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平,一晃刘浩出生3个多月了,但是眼睛还不会追着看东西。康大姐和丈夫带着孩子到医院进行了多次检查,最终确诊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为了还孩子光明,他们跑遍了北京市各大医院眼科,辛苦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令他们难以承受的是孩子的痛苦。才几个月大的孩子,查眼底时,轻则要吃安眠药,重则要全身麻醉,全麻前还要抽血检查肝功等指标。婴儿的血管细小脆弱,经常扎半个多小时还找不到血管,这时候孩子总是哭得声嘶力竭。每次全麻前至少6个小时禁食禁水,孩子饿得哇哇大哭。检查完了夫妻两人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医生告诉他们,就国内当前的医疗水平,他们已经无法再为孩子做什么了。

玩具电子琴

2005年11月,雅玛哈电子琴教室的声乐老师展立新得知刘浩很有音乐天赋,于是来到了刘浩家。当时家里只有刘浩的奶奶一个人在,展老师简单地询问了刘浩的情况。看到茶几上有个蒙得严严实实的琴,展老师想掀起来看看。奶奶赶紧说:“这是刘浩的,他谁都不让动。”

这个琴是康大姐给刘浩买的玩具电子琴,也是刘浩唯一的宝贝。刘浩虽然看不见,但是谁动他的琴他都能听见。

孩子来到世界上就看不到一丝光明,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作为母亲,康大姐很愧疚,每天给刘浩放音乐听。当刘浩深深地迷恋音乐的时候,康大姐给他买了这个琴。过了一段时间,刘浩熟悉了这个琴后,竟然能够将录音机里自己喜欢听的歌曲在琴上弹出来。康大姐知道刘浩在音乐上是有天赋的。

展老师将刘浩的情况告诉了电子琴老师刘永学,刘老师立即和刘浩的父母通了电话。第二天刘浩伏在妈妈的背上来到了雅马哈音乐教室。康大姐对刘老师说:“因为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视力,我想让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到光明和快乐。刘老师,我恳切地请求您帮帮他,请您指导孩子学习电子琴。”

刘老师告诉记者:“10年中我教了1000多个学生,教盲童这可是第一次,可是我又怎么能拒绝这么恳切的请求呢?”他当时满口答应免费教刘浩这个特殊的学生。但是他以前根本没有指导盲童学琴的经历,对于如何指导刘浩,刘老师觉得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看着眼前这个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的孩子,他感觉到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

帮我找个学校吧

如今,刘浩已经可以熟练弹奏8首曲子了,采访中刘浩完整地给记者弹奏了《雪绒花》、《铃儿响叮当》、《欢乐颂》等等。为了证明刘浩在音乐听力和感受上的超凡能力,刘老师当场对刘浩进行了听音色和听音的测试,无论是弦乐、单簧管、小提琴,刘浩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唱出来。

刘老师的1000多个学生中,刘浩的天赋最高。课程越来越难,看不见曲谱必然耽误学习。康大姐一直没有放弃治疗刘浩的双眼,她还想让刘浩接受正规的文化和艺术教育。记者问刘浩:“你将来想干什么?”刘浩伸出双手触摸着记者的衣襟,声音里透着几分渴求说:“你能给我找个学校吗?能找人治好我的眼睛吗?我要上学,还要当音乐家呢!”

面对这个失明的6岁孩子的乞求,我们只能默默祝福:总有一所学校可以收留你,总有一种医术可以医治你。采访结束了,记者想起了一首名叫《盲童》的歌曲,歌词大意是:“如果真的看不清,就眯起眼睛;如果真的有些累,也不要哭;想要温度的盲童徘徊在传说的边缘,有谁能给我一盏不灭而永恒的灯。”

我感动了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个故事,令我十分感动。

在山西省的一个农村看见一个小男孩每天为父母做饭,他的父母是残疾人,失去了行动能力,而这位小男孩的身高还没有灶台高,每天踩在小板凳上面炒菜。有人曾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他炒菜,他却说:“不用了,爸爸妈妈在我小时候十分关心我,现在他们失去了行动能力,现在该我回报他们了。”早上做完饭,他还要去放牛、种田……而他却毫无怨言。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用这个小男孩的事迹,对比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心里便十分愧疚,想到我的妈妈,辛苦了一天,回家后还要为我做饭,而我自己却坐在一边玩电脑,什么事都不管,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懒得去做,甚至有的时候连喝水也要爸爸妈妈为我去倒。

而古代也有这样的孝子,他就是黄香,在黄香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只剩下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相依为命,黄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在夏天的时候,有很多蚊虫,黄香便用扇子不停地扇席子,直到席子变凉爽之后,才让父亲睡上去,而在冬天的时候黄香便躺在床上,等被子变暖和后,才让父亲上床睡觉。

我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而且在空闲的时候,尽量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中国梦想秀》郑亚波的故事让我感动!一个中国妈妈的母爱

一个中**亲的伟大

让我感动泪下——

郑亚波是黑龙江鹤岗的一位加油站工人,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可爱的儿子今年15岁。这位母亲为了她的智障儿子学了十年的音乐,现场,这位母亲在儿子的钢琴伴奏下唱了一首《亲爱的小孩》,全场300位梦想观察员无不被两母子感动,很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具体介绍:郑亚波是黑龙江鹤岗的一位加油站工人,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可爱的儿子今年15岁。这位母亲学了十年的钢琴,现场她带来的才艺展示就是原创的钢琴曲。但弹完后,她却说了让一句让全场都震惊的话:“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我也没有一点音乐细胞。”

没错,她是为了她的儿子学了十年的音乐。她的儿子在出生4个月后就被告知是智障。由于治愈无望,4岁时,父亲竟然选择离开母子俩。“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妈妈也绝不放弃你。”郑亚波下定决心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她得知孩子在三、四岁时开始弹钢琴有利于开发智商,于是她给孩子报名学习钢琴。没想到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让她把孩子领回去。

没人愿意教孩子,那就自己来。于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她在上下班之余开始看视频学习弹钢琴。整整11年,她都手把手把自己刚学到的教给儿子。9岁前还不会说话的儿子现在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尽管在文化课程上比不上同龄孩子,但他目前对钢琴水平已经超越母亲了。

“儿子是我唯一的希望,我希望能找到专业、有耐心的老师继续教他钢琴。”因为师源和经济原因,这位母亲希望中国梦想秀能帮助儿子继续学钢琴,并希望开一家培训学校来帮助像儿子一样特殊的孩子,教他们正常地生活。

现场,这位母亲在儿子的钢琴伴奏下唱了一首《亲爱的小孩》,全场300位梦想观察员无不被两母子感动,很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最后,郑亚波以294票的支持顺利迈出了梦想的第一步。

第二篇:郑红萍事迹

默默耕耘 做好农行改革服务“勤务兵”

---清远佛冈支行综合管理部郑红萍先进事迹

2009--2010年,郑红萍在佛冈支行综合管理部综合管理员岗位工作,她团结同事,积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一、辛苦结硕果,积极做好农行宣传报导工作 文秘是郑红萍兼岗之一,她积极发挥文秘为支行经营管理宣传报导服务的效能,做好文秘后勤上传下达作用,及时报导支行各部门业务经营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先进经验、业务宣传、案防教育、业务经营分析等学习情况。2009--2010年,她先后参加市分行、县政府组织的工作培训班各1次,已编撰《佛冈农行信息》43期,向市分行上报信息40多篇、每月情况18篇、调研论文12篇、献计献策2篇,并按照上级行安排组织员工征文多次。她因为扎实的文字功底,较综合的业务素质,敏锐的农行发展资讯触角,她宣传报导的文字资料亦获得了上级行及支行领导的肯定,她撰写的《筑沟通桥梁 促和谐股改—当前员工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获2007省行思政研讨会广东分会三等奖,获省行2008“我为精细化管理献计策”征文活动优秀奖、《浅谈农行股改后员工思想动态及引导对策》获省行2009政治思想征文二等奖(以上都是市

属县级支行唯一奖项)、《六十周年沧桑梦》获市分行2009国庆征文比赛一等奖,她与前个人金融部经理周伟强合写的《浅议县域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营销及风险防范》等论文、散文诗《“衣”恋六十年》等文章曾在省行《南粤农村金融》发表。由她撰稿、市分行修改的营业部女职工文明示范岗事迹分别被总行、省行经营网发表1次,积极参与上级行组织的“五好文明家庭”、“3510”业务标兵、业务营销竞赛等先进评选活动主笔撰稿达32人(次)。

二、默默耕耘,埋头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她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档案制度规定,加强文件借阅管理,积极提高档案利用率。2006年,在该行综合档案升级整理活动中,她日以继夜,设法解决家庭、事业矛盾,在升级活动过程整整2年间,经常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晚上独自回支行加班,大力克服支行档案升级活动人手紧缺等问题,独自扛下了部分档案资料整理、6万多份档案数据录入等艰巨任务,并撰写了《1954—2006年农行组织沿革》、《1979—2006年农行大事记》、各类档案目录卷内说明、《全宗卷》等近30万字的各类档案编研资料。多年来,她积极配合省、市分行、县人行、县外管局等系统内外单位各项业务检查,积极提供各类档案资料107次配合检查,及时、准确提供档案资料,受到了系统内外一致好评。在支行领导、各位同事的支持配合下,2010年,该行综合档案室获“清远

行领导、部门领导正确领导,部门同事共同努力下,该行因为企业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出色,获得了农行第 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行第五届道德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受到了上级行的一致好评。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

第三篇:波利亚解题心得体会

波利亚解题心得体会

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能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

有人听到“数学”就会头痛,为什么又会有人热衷于解题呢?在解答这道或那道不涉及物质利益的题目的愿望背后,也许有着一个更深切的好奇心,一个要求理解解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动机和步骤的愿望,当我们绞尽脑汁想的题突然被我们解答出来,那种心情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不管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去帮助别人,我们不仅要尽力去理解这道或那道题目的解答,而且要理解这个解答的动机和步骤,并尽力向别人解释这些动机和步骤。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学生能听懂例题却不能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总是要等到提示、点拨后才恍然大悟呢?这是因为学生不懂得思考的方法,大多数老师讲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实战经验,没有形成方法论。但是学生要的不应该是一道道具体的题目,而是面对任何一道题目时的思维方法。这也就是波利亚要告诉我们的。

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即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拟定计划”,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我自己认为回顾在解题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很多同学却不以为然,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回顾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解答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当找到一个方法解决了一道题目,我们同时也应该思考 “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有时我们要举一反三,改造一道题目。基本的方法有:普遍化、特殊化、类比、分解和重组等。大二的时候修了初等数论这一门课程,它主要研究整数最基本的性质,是一门基础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体化、转化、构造、反证),上这门课时,老师讲的都能听懂,课后解题却不知所措。还有一些需要证明的习题也是今后能够用到的结论,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和解答。自己不去反思、去领悟、去归纳,纵使心中方法无数,下笔也只能低头苦思。“好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之处:它们都成串生长。找到一个以后,我们应该四处看看,很有可能在很近的地方又能找到更多的。” 乔治·波利亚说过:“解题可以是人的最富有特征的活动,假如你想要从解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你就应该在所做的题目当中去找出它的特征,那些特征在你以后求解其他问题时,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做一件事情的主体永远是自己,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只有你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在学习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有了成功的体验,对数学知识本身才能产生内在的兴趣。

第四篇:刮痧观后感—郑亚—S00914048

《刮痧》影片观后感

《刮痧》这部影片在儿童社会工作课堂上播放,虽然之前已经看过许多遍,但是每次看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刮痧》给人很大的震撼,引导观众去联想许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感悟。

1、文化差异

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看重集体主义原则的群体,人与人之间讲究和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培育的一种生存法则。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存纽带,维系在上面的人们,无法脱离它的束缚。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毁灭现存的秩序,造成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使得苦难得以无休止的轮回。因此中国人愿意忍让,尊重别人,把和谐看得比天都大,把集体看的比天大,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言战端,绝不轻易得罪别人。这也是中华大一统历经离乱,而中华民族一直统一不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主人公为了给自己的老板面子,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打了自己的儿子一个耳光。其实主人公是非常爱自己的儿子,爱妻子,爱父亲,就因为文化的差异让许大同有儿子不能见,有家不能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让我最震撼的是许大同的父亲,他给丹尼斯刮痧却没想到会惹上那么多的是,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他是不知情的,但当知道后,他跑去跟许大同老板说刮痧是中国一种传统疗法并且这些都是自己做的,并不是许大同,他不会说英语就在纸上画出他所要表达的,当时我就觉得很感动,也很震撼,这就是中国是的父爱,深沉而伟大。

其实当所有美国人把刮痧当成一种虐待的时候,我觉得很气愤,因为在我的家乡,刮痧是非常常见的,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只要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家人就会给我们刮痧,而且人马上就会舒服很多。刮痧不仅可以在背上,而且也可以在手肘内侧,脖子上,胸口上。

2、教育

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他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类似打架这样的事情时都是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尊重事实,大同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虐待倾向,这让广大中国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训诫,体罚甚至打骂。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

3、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讲究天人合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经典部分,刮痧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病保健方法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早已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西方,医学家将人体分割成运动、神经、消化等几大系统,他们不承认中医中经络的存在,刮痧也理所当然的不能被认同,也就有了许大同在第一次听证会时耐心讲解却被当成笑话的场景。医疗思想整体与分割的差异在影片中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始终提醒着我们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4、法律与社会管理

不同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条例和社会管理方法。在美国留小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然在中国却没有那种概念,孩子一个人在家太正常了。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在那样一个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尊重法律是很重要的。然而大同隐瞒爷爷给丹尼斯刮痧而自己顶替。圣诞来临他不是寻找证据而是想办法悄悄回家,冒着违法和被摔的危险最后爬上9楼。若不是昆兰到北京亲自体验刮痧然后找到证据那结果将是父子分离,夫妻分居。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西方国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人文精神。他们并没有把中国人习惯的“面子”问题掺合进去,如果像中国人通常会有的那样,把承认错误和丢了自己的面子混在一起,管你丹尼斯能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老子有权就没错,拼着命也要坚持自己正确,那就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了。玛格丽特女士从来就没这样想过,如果她这样做了,那就只好辞职了,因为这种自私和失职,人民和社会不会允许。最后在收集到证据以后霍尔威兹法官撤消对许大同的禁令。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语言文化不同,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跨文化之间的主要障碍不是语言,而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要完

完全全地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是极其困难的,使用的语言可以改变,头发的颜色可以改变,饮食习惯可以改变,但有些骨子里的东西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无法改变的。

文化差异融合之难在这部影片中发挥到了极致,但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文化差异之间的鸿沟也并不是不可以逾越。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本身并不是坏事,文化冲突主要由于彼此不了解而造成。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回避交流、放弃自我、相互对立都不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

因为有文化差异,才造成了文化冲突,有了这些文化冲突也就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冲突只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就像影片中美国人最终懂得了刮痧的原理,理解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冷冰冰的法律外找到人性的至善一样,只要努力,总会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点。我们不必为不同的文化模式谁对谁错、孰优孰劣而作无益的思考,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绚丽,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又难免会存在冲突。像影片中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方更加关爱孩子,它只不过是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在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关心爱护教育孩子。

第五篇:廖俊波事迹

廖俊波生平事迹材料一

廖俊波,男,汉族,福建浦城人,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9岁。

廖俊波生平事迹材料二

今天凌晨1时44分,由中共福建南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大武夷新闻网发布消息称,3月18日傍晚,该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南平市政府官方网站显示,廖俊波,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曾任邵武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邵武市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2003年10月任邵武市政府助理调研员、拿口镇党委书记,2004年2月任邵武市政府副市长,2006年5月任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2007年10月任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正处级),2011年6月任政和县委书记。2015年6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彰。

2015年11月20日,廖俊波被任命为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16年10月14日,中共南平市第五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会选举廖俊波为市委常委。资料显示,廖俊波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协助市长分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国资、人防、驻外机构、监察纠风、武夷新区等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事故发生的几天前,廖俊波还在推进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据当地媒体报道,3月16日上午,南平市建阳区举办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战”三月份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廖俊波出席并宣布项目开工。

2015年6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一篇题为《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记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报道中写道,“县委办的同志说,廖书记对干事创业充满激情。他把 肝胆干事、干净做人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行动无声地感染着大家。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周末,他办公室的门常是开着。他恪守着 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 的工作理念,对信访、民生等问题,经常深入一线解决。四年多来,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在政和度过。”

廖俊波生平事迹材料三

2015年6月30日,总书记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作为“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们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时任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就在现场,相信他和其他99名县委书记一样,心中洋溢着澎湃之情。而今,廖俊波同志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向我们展示了“一线总指挥”的时代情怀。

深入一线的情怀。在政和这个山区县城,发展十分滞后,因为交通闭塞,基础薄弱。为此,他刚到这里,便主动深入群众,找出发展长期滞后的原因。虽然是县委书记,他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深入贫困村,开展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推进精准扶贫。他带头扑下身子,卷起裤腿、跑田坎,穿长筒雨鞋走烂泥田。他找到了贫困群众的症结,那就是农民发展生产,不知道“钱从哪里来”,为此,他牵头带动政和县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额扶贫贷款试点,用200万元政府保证金撬动支农信贷3000余万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廖俊波同志真正领会了“一线总指挥”的精髓,那就是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调查在一线,这样才能真正当好“一线总指挥”。

敢于担当的情怀。要发展,就得招商引资,在重要的招商项目中,他始终做到亲自会见、亲自接待、亲自协调、亲自洽谈,为的就是给县里引进项目。在他的带队招商下,组团式引进了65家电机企业,总投资32.4亿元。在城市建设中,每个项目的关键点,他都亲自参与,为的就是让各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体现了新时代“一线总指挥”的担当精神。

“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在廖俊波眼里,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为了23万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立足于打基础、利长远。坚持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给后一任打基础。为此,一年到头,他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在政和度过,成为了干部眼里的“铁人”、“工作狂”。他让一个长期处于全省末位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路子。在他眼里,能够当好“一线总指挥”,能够带领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就是“一线总指挥”最大的使命,就是生命中最大的自由和快乐。

下载郑亚波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亚波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锦波事迹

    让爱与你我同行 当繁花盛开的五月悄悄来临,当万紫千红的季节换上新装时,有一位伟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默默走过,她对事业的执着,对真理的求索,至今令我们感动,引导着我们一步步前进,激......

    郑付同志简要事迹

    郑付同志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郑付,男,汉族,1978年1月出生,天津蓟县人,2002年7月入伍,大学本科学历,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上级嘉奖。现任沧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青县消防大队党委......

    郑强事迹5篇范文

    郑强事迹材料 郑强,纯碱分公司制修车间钳工班班长。钳工金牌技师。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虚心好学、积极上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荣获“十大杰出青年” 等......

    波利亚《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书笔记 “学习难,学习数学更难”,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大有谈虎色变的趋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

    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谈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 沈 斌摘要:运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指导数学教学,揭示解题过程的思维训练全貌, 暴露数学学习核心问题的本质,以增进教学效果,......

    波利亚解题辨析论文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要培养一大批波利亚型的数学家,要按照波利亚思想改革数学教 材 和教学方法.目前,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已出现“......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合集]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曾经掀起欧美数学界的震动。他是一位基础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作为数学家,他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璀璨的成就。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郑亚芳 2(范文模版)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参加学校党小组组织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