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3 15:5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第一篇: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XX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市医改办:

根据X市医改办〔2011〕11号文件要求,XX县医改办对照《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对全年工作进行认真自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2011年,按照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XX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思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医改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主要县领导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2011年医改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实行了包保责任制,并落实了经费和人员,建立了县医改办,县发改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等各责任部门、单位积极协调,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相关文件,在市医改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根据X府发〔2011〕6号文件,发改局、卫生局等部门单位细化分责,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医改工作开展广泛宣传,使医改工作深入人心。全年认真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坚决贯彻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的精神,医改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扩大了覆盖面。探索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扩大覆盖面。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66208人,居民医保参保109597人,实现了参保政策的全覆盖,参保率为9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再上新台阶,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了“四指标”监管,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保证了基金安全运行。全县2011年9月20日全县参合人数达到125.1346万人,参合率达98.95%。根据X新合发〔2010〕3号文件,对特殊群体缴费实行减免,低保人员支付比例提高10%。

二是提高补助标准。按照要求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进行足额补助,我县负担标准为每人每年23.8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实际补偿比为73.9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实际支付比例为72%,基金报销最高限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11.8万元,城镇居民民医保为9万元,均超过规定收入6倍以上。

三是实现门诊统筹。开展了城镇居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等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城镇居基本医疗保险达514404.15元。基金管理实行了风险调控,鼓励各类参保单位、个人参加商业补充医保,职工医保参加商业补充保险6万余人,居民医保参加商保达10.9万人。

四是加强调控管理。建立了医保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控制和次均费用控制的双 2 控指标。新农合1至10月统筹基金支出14253万元,11至12月预计支出9000万元,结余12%,累计结余23%;加强了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今年共查处6例伪造发票行为,涉及金额15.4万元,药店违规3起,并对其进行了处罚。新农合对骗取基金行为进行了打击,今年还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评审,取消了43所定点机构报账资格。

(二)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健全基药制度组织领导。成立了XX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领导小组,印发了《XX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案》(X府办发〔2011〕10号)等文件,明确了我县实施的时间、范围、任务、步骤及要求。

二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月1日在全县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中心卫生院、55个乡镇卫生院同步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网上阳光采购和零差价销售。按照医改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村卫生站(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

三是探索多渠道补偿机制。6月3日开始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上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清资核产,县财政出台了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卫生系统对2011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进行测算。

四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2011年6月对全县60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定编1608个。绩 3 效工资标准已经人事部门批准,乡镇卫生院按照千分之1.25核定编制1608人。出台了绩效管理办法,绩效工资方案正在逐步实施中。

(三)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继续扩大建设成果。通过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基层卫生单位基本上得到改扩建,县级、乡镇医疗卫生机构70余个,村卫生室500多个,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人民医院迁建后,城区将进行城区卫生布局调整。目前,县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通过三乙评审,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为二甲专科医院。县内至少有一所县医院基本达到二甲水平的目标已经完成。

二是强化人员培训管理。2011年,开展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培训卫生局管理人员1名,妇产科人员60人次,卫生院技术人员120人次,卫生院管理人员60人次,乡村医生604人次。为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4名,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院长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实行聘任制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

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出台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基本药物供应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实施中。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是扩大服务内容。严格执行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拓展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按要求提高了 4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人均经费提高到25元,县财政负担标准为人均每年1.75元。

二是完成较好任务。目前城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230700份,建档率77.42%;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814810份,建档率63.36%。0至6岁儿童保健89617人,其中0至36个月儿童保健49501人;孕产妇保健29436人。老年人管理168039人,其中免费体检214086人次,高血压管理39379人,糖尿病管理14231人,发现重性精神病2567人,并全部纳入规范管理范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83%,叶酸服用率94.68%。

(五)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制定了《XX县卫生局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实施意见》(X卫发〔2011〕5号),在我县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县骨科医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从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建立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卫生人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1年引进特殊专业及研究生22人,县人民医院引进博士生1人。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强化了行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受理各类信访举报15起。

三是强化管理考核。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制定了《XX县公立医院改革考核评分细则》,按100分制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 5 年终目标考核挂钩;积极开展了医疗卫生单位“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县医院等开展优质护理工程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1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病房称号。

三、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虽然我县在医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XX地域宽、人口多、涉及面广,财政配套压力大。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响较大。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收入减少,大病、难病向县级以上医院转送,奖励性绩效工资兑现后职工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小,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同时造成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极有可能出现“看病难”的问题。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反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规格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的需求。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紧跟国家医改工作的前进步伐,扎实推进改革,切实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莲 花 寺 中 心 卫 生 院 医 改 回 头 看 工 作 总 结

根据“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活动”的通知,把深化医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医改各项任务不断推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根据我县下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及安排部署,我院对医改工作进行自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我院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思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医改工作。

1、依据乡镇卫生院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各地服务人口、卫生人员现状及今后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的要求,逐院核定人员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为我院今后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相关文件,在医改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根据医改办下发的文件精神,我院对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的学习文件精神以外,还制作关于医改的横幅,加强医改工作的广泛宣传,使医改工作深入人心。认真完成了医改办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坚决贯彻医改工作会议的精神,医改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用人机制初具竞争性

在科学设岗,合理定岗的基础上,实行院长公开选聘、人员竞聘上岗,通过竞聘上岗考核考试,优胜劣汰,进一步优化了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及时与定岗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改革后,乡镇卫生院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初具竞争性。

三、分配制度初展激励性

科学核定我院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同时把核定的任务数纳入绩效考核,与落实政府经费补助直接挂钩;精心设计我院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工作量等,制定相应的岗位系数,适当向临床等重点岗位倾斜,通过计算个人考核得分系数,直接把绩效考核结果与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同时,通过提取院长奖励基金和加值班费用,充分发挥卫生院领导班子的调控作用,留有机动余地,适当拉开分配距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分配制度初展激励性。

四、药品改革初现惠民性

自2010年10月28日起,我院不越红线,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药品总体价格幅度明显下降。工作中,严格按照省里统一要求,认真做好用药计划申报,有力保证了临床用药需求。调查显示,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费用大幅下降,医院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基层医改初现惠民性。严格执行《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目录》等基本药物,2010年11月卫生院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1月全面实行27个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5%,使用率达到100%。在新农合方面,我院对急危重病人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对五保户、低保户实行先住院治疗,出院时结算的零首付办法,为新农合住院患者做到当日出院,当日结算直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自2009年1月起,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全面铺开,农村基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使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2011年12月底统计,我院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完成建立农民电子健康档案30189份,建档率达到95%,65岁以上老年管理人数2600人次,完成老年人体检人数2600人,其中,高血压患者844人,糖尿病患者203人,精神分裂患者21人,孕检免费住院分娩卡880人。

2009年拨公共卫生费2955元,支付卫生室公卫费1200元。2010年拨公共卫生费237486元。支付卫生室公卫费94994元。(其中,237486元含①:2006—2007年村卫生室公卫费38880元。②:2009年村卫生室公卫费19440元。)

2011年拨公共卫生费75050元,支付村卫生室公卫费30020元。

同时,我院加大了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工作,加强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和婚前及新婚期优生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优孕优生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孕前咨询,孕前检查,建议早期作TORCH筛查,发放叶酸,为防止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按照医改办下发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促进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拟定了2012年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强化了领导,明确了职责,并将卫生改革中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涉及的工作纳入了我院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内容,加强了业务指导和督导。

八、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自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为了做好医改工作、贯彻落实医改文件精神,我院认真组织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及保健员学习医改办下发的医改文件,使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及保健员了解、知晓医改政策,提高对医改的认识,自觉投入到医改工作“回头看”活动中,从思想认识上解除思想顾虑,为医改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在下步医改推进过程中,我院将结合实际,及时进行“回头看”,认真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找出不足,逐步完善,加快医改进程,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上级部门规定的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医改任务。

莲花寺中心卫生院 2012年4月27

第三篇: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

峡口卫生院

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东医改办【2012】3号文件的要求,根据“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活动”的通知,把深化医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医改各项任务不断推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根据我县下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及安排部署,我院对医改工作进行自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2011年,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我院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思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医改工作。

1、依据乡镇卫生院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各地服务人口、卫生人员现状及今后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的要求,逐院核定人员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为我院今后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提供了科学依据。改革后,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按照界定的功能和任务,核定的收支范围和标准,通过预拨经费和编制预算等财政支付方式,保证了我院的正常运转,使我院的功能服务准确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初步显现。

2、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相关文件,在医改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根据医改办下发的文件精神,我院对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及保健员的学习文件精神以外,还制作关于医改的横幅,加强医改工作的广泛宣传,使医改工作深入人心。认真完成了医改办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坚决贯彻医改工作会议的精神,医改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用人机制初具竞争性

严格按照《民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民政办【2011】166号)和《民和县改革试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民政办【2011】167号)文件精神,在科学设岗,合理定岗的基础上,实行院长公开选聘、人员竞聘上岗,通过竞聘上岗考核考试,优胜劣汰,进一步优化了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及时与定岗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改革后,乡镇卫生院人员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了相应加强,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初具竞争性。

三、分配制度初展激励性

科学核定我院院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同时把核定的任务数纳入绩效考核,与落实政府经费补助直接挂钩;精心设计我院院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工作量等,制定相应的岗位系数,适当向临床等重点岗位倾斜,增加了职称、中层干部、兼职人员等加分因素,通过计算个人考核得分系数,直接把绩效考核结果与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同时,通过提取院长奖励基金和加值班费用,充分发挥卫生院领导班子的调控作用,留有机动余地,适当拉开分配距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分配制度初展激励性。

四、药品改革初现惠民性

自2010年10月1日起,我院不越红线,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药品总体价格幅度明显下降。工作中,严格按照省里统一要求,认真做好网上用药计划申报,有力保证了临床用药需求。调查显示,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费用大幅下降,医院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基层医改初现惠民性。严格执行《青海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目录》等基本药物,2010年10月卫生院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8月全面实行7个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100%。在新农合方面,我院对急危重病人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对五保户、低保户实行先住院治疗,出院时结算的零首付办法,为新农合住院患者做到当日出院,当日结算直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五、运行保障初见持续性

根据我院前三年的平均收支为依据,科学核定任务,合理核定我院的经常性收支、财政专项补助和其他收支,并藉此提供经费保障和编制经费预算。同时,对我院的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使我院的业务收入通过“收入待解户”全部上缴县国库支付中心,并通过“结算户”保障运行经费。使我院的管理明显规范,运行保障初见持续性。

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自2011年01月起,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全面铺开,农村基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使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至12月底统计,我院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完成建立农民电子健康档案5201份,建档率达到95%,65岁以上老年管理人数389人次,完成老年人体检人数365人,完成妇女宫颈癌筛查50人次。其中,高血压患者125人,糖尿病患者21人,冠心病患者36人,慢阻肺病患者29人,胆囊炎患者90人,胆结石患者36人,肝炎患者18人,脑卒中患者8人,恶性肿瘤患者3人。同时,我院加大了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工作,加强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和婚前及新婚期优生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优孕优生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孕前咨询,孕前检查,建议早期作TORCH筛查,发放叶酸,为防止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按照医改办下发的《关于促进全省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实行)》(民卫食药【2011】12号)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促进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拟定了2012年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强化了领导,明确了职责,并将卫生改革中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涉及的工作纳入了我院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内容,加强了业务指导和督导。

八、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自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为了做好医改工作、贯彻落实医改文件精神,我院认真组织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及保健员学习医改办下发的医改文件,使全院职工、各村乡村医生及保健员了解、知晓医改政策,提高对医改的认识,自觉投入到医改工作“回头看”活动中,从思想认识上解除思想顾虑,为医改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在下步医改推进过程中,我院将结合实际,及时进行“回头看”,认真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找出不足,逐步完善,加快医改进程,适时开展评估模拟验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上级部门规定的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医改任务。

峡口卫生院 2012年4月5日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平凉市崆峒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下载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自查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办公室: 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有关精神,紧密围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履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国家、省和医改三年近期工作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市以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

    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市医改办:xx年,XX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医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医改工作取......

    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解读 时间:2015-01-26 作者: 一问:湖南医改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答:大家都知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局紧紧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群众医疗满意度、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市4月26日医改工作大会后,我县高度重视,县长会后立即主持召开全县医改工作会,具体安排部署各项医改工作。我局按市县医改要求,积极行动,成立了深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甘谷县卫生局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2年2月 我县医改工作于2010年4月全面启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