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平衡的关系
一、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1999 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有关结论提出了所谓的 “三元悖论”, 指出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不能既采取固定汇率制(以使经济活动不至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 又开放资本市场(以吸引国际资本), 同时还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国内经济问题), 任何国家不能同时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此原理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而来的是外汇储备的激增, 自2003 年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年均两千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 至2007 年上半年,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13326.25 亿元,位居世界榜首。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市场的主要工具, 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资产。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即外汇占款), 因此, 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高速增加, 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例, 2003年以前低于50%, 2003 年后快速攀升, 由2003 年底的57%劲升到2005 年底的96.58%、2006 年9月末的136%。外汇占款几乎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惟一渠道。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大下降,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大打折扣。
在外汇 占 款 的 推 动 下, 我 国 货 币 供 应 量 从2001 年至2007 年年平均增长20%以上, 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 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 倍之多, 80 年代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两倍之多, 从而导致金融体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越来越大, 推动了资产泡沫的积累和越来越沉重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 年7 月份CPI 同 比 上 涨5.6% , 8 月 份CPI 同 比 上 涨6.5%。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需要提高利率, 但是利率提高会促使外资进一步涌入进行套利投机, 这就会陷入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增多、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压力加剧的恶性循环, 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完全相反,中央银行陷入政策操作的两难困境。特别近期随着美国经济趋缓, 美联储停止加息, 而我国由于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市场利率逐步回升, 这使得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 更限制了我国利率调节的空间。2007 年9 月18 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应对目前的次贷危机, 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 这意味着我国加息空间进一步缩小,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以财政政策降低居民储蓄率是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关键(一)对形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内高储蓄率的分析
国际收支顺差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根据宏观经学的基本原理, 贸易顺差等于国内总储蓄与国内总投资的差额。如果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 那么该国将通过经常项目顺差向外国提供融资。从储蓄和投资的角度来考察, 可以发现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原因在于国内总储蓄高于国内总投资。2005 年中国储蓄占 GDP 比率达到48.1%, 投资占GDP 比率达到42.6%, 无论储蓄率还是投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很高水平。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 2005 年中国最终消费占GDP 比率仅为52.1%, 与近10 年来世界78%-79%的平均消费率水平相距甚远。低消费的状况迫使国内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 同时压抑了进口需求, 带来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因此, 降低国内储蓄率是调节我国国际收支的根本所在。
对我国高储蓄的原因进行分析, 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人口年龄结构、投资工具的狭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都对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前两个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十几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不仅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 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也呈现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降低了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当一个人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并向高水平发展时, 由于其日常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已经很高, 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 低收入者则由于工作不稳定或正在失业, 虽有消费欲望而缺乏消费能力。上世纪90 年代以后, 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比GDP 慢1.9 个百分点, 而居民储蓄率则稳步上升。同时,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 列前几位 的 储 蓄 动 机 分 别 是 是 教 育 费(19.8%)、养 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1.9%)、防病、失业或意外(1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 而为了 “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传统体制下的福利制度已经解体,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 教育和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使得教育与医疗费用不断增长是造成居民被迫增加储蓄的另一重要原因。国民储蓄从结构来看除了居民储蓄外, 还有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实际上我国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 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 几 乎 占 到 了7O%。近年来居民储蓄占GDP 比率自1996 年达到20%后一直在不断下降, 2005 年降为GDP 的16%, 同时政府和企业储蓄占比在提高, 尤其政府储蓄升幅更大。从2003 年至2007 年3 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 亿元增加到14004.8 亿元,增长了173.6%, 均高于居民存款增长66.4%和企业存款增长59.5%的水平。从政府储蓄的高速增长的原因来看, 从1998 年到2005 年, 中央财政和地 方 财 政 的 年 均 增 长 分 别 为18.6%和16.6%,具有相当高的增长水平, 在此11 年间, 有7 年时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由此必然形成了政府的高储蓄。同时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性支出, 我国政府支出中投资性支出的比重偏高, 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偏低是政府储蓄率高的又一因。从数据来看, 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虽在下降, 但在2002 年仍超过30%, 2005 年降为24.75%,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仍处于高位, 2002年同类支出美国为4.28%, 英国为1.49%, 印度为9.53%, 印尼为7.47%, 泰国为16.12%。(二)以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储蓄实现国际
收支平衡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的经济分析, 现阶段为实现国内外经济平衡, 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降低储蓄刺激消费是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必然选择。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通过减税刺激消费、调节收入、促进就业。在税收总量方面, 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转型都可以起到明显的减税效果。企业税收负担的降低, 不仅可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还发挥着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作用。由此, 还可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对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投资少、就业量大的行业, 高新技术企业, 中小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等措施, 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个人所得税需要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 应逐步推行按年计征的综合所得税, 提高起征点金额, 拉大税率级距, 减缓低税率级次的累进程度, 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其次, 优化支出结构,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低效是制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和住房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政府资金安排还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为此, 政府应提高政府的教育与医疗支出,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扩大医疗和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 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从而弱化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削弱预防性储蓄动机。同时, 我国政府应尽快地从生产投资领域内逐渐淡出, 积极地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型, 改变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 从而有效的降低政府储蓄率。
三、改善国际雌支平衡 与加强后观调控的关系 0 0 3 年以来 , 党 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经济运行中的 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 , 经济总体 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是 ,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正处于关 键时期。而要做好宏观调控 工作 , 改善 国际收 支平衡意义十分重大。
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共同构成开 放经济体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 目标。前者属于对外平衡 目标 , 后 三者属于对内平衡 目标。刘一 中国来讲 , 经 济对外平衡与对 内平衡的关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 密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急剧扩张、物价上涨压力等问题 , 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推动 , 而社会资金充裕又是因为 国际收 支持续较大顺差 , 中央银行为稳定汇率而大量收 购外汇 , 扩大了基础货币投放。2 0 0 3 年 , 我国新增外汇储备 11 6 8 亿美元。考虑到年底向两家 国有商业银行注资 4 5 州乙美元 , 则外 汇储备 实际增加更 多。今年前 9个月 , 又新增外汇储备 1 1 13亿美 元 , 几乎与 上年全年基 本持平。同时 , 这也意味 着在去年通过外汇 占款渠道投放上万亿元基础货币之后 , 今年头三个季度又通过 该渠道投放了近万亿元。尽管央行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进行对冲 , 但效果有限。由于央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 配 , 新发票据越来越多地用来置换到期票据 , 而对冲新 增流动性的能力不断下降。央行票据过多还使得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证券资 产 , 既限制了银行资金的其他商业用途 , 又使得银行 因过多持有 低息有价证券而暴露干利率上升的风险之 中。至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 一次性紧缩效果 , 也往往很快被持续的外汇占 款投放增加所抵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并非没有限度。准备金 率越高 , 就越影响银行资金的运用能力。在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 金付息的情况下 , 准备金率越高还意味着央行的利息支付越多。
持续较大顺差形式的国 际收支不平衡 , 不仅从总量上制约宏观调控的效力 , 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由于外汇 占款 成为央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 因此 , 出 口 多、引资 多的地区、行业或企业 , 人 民 币资金就相对充裕 , 而外汇 创收少的则人民币 资金相对短缺。结果 , 即使整个社会资金面比较宽裕 , 但部分地区、行业或企业资金比较紧张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例如 , 在这轮宏观调控中 , 银行一刀 切地上收信贷审批权限 , 就对中西部 地区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因为 中西部地区大都经济开放程度较 低 , 外汇收支规模小 , 外 汇收 支的顺差或者逆差金额都不大。在 央行主要以外汇 占款投放货币的情况 一` , 中西部地区 获得的人民币存款来源相 对较少 , 个别地区甚至 出现 了 贷款大于 存款的现 象。在中西部地区民营资本不发达 , 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较大的
J 晴况下 , 各 家银行加强贷款审查 , 又进一步加剧 了中西部地区资金紧张局面 , 从而使宏观调控产生了意想 不到的负作用 , 甚至造 成了中央与地方 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问题上的分 政。我国 当前经济中的过热现象 , 从根本_ L讲还是结构、体制和
增长方式问题 , 而这 与持续较大顺差形式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成 因也密切相关。19 9 8年 以来 , 人民 币对·美元 汇率一直稳定在 8.28 比 1左右的水平, 这曾经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 冲击 , 维护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 重大贡献 , 也为促进对外 贸易和外商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 由于过分强调人 民 币汇率稳定 , 而忽略 了发挥其杠杆调节作用 , 影响 了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 整。而且 , 人 民 币汇率长期近乎固定 , 导致了 出 口企业对价格竞 争力的过分依赖 , 影响了企业非价格竞争 力的提高。汇率长期稳 定在 有利于出 口 的水平上 , 还导致了资源向制造业部门、沿海地 区集中 , 造成了产业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过分强调汇率稳定还限制了利率的调整空间 , 导致当前的国家宏观调控不得不依赖行 政手段和数量型工具 , 虽然见效快 , 却有较多后遗症。
另外 , 当前我国 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 因 , 还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在过去外 汇短缺时期 , 我国形成了 比 较成熟的外贸 “ 奖 出限人”、外资 “ 宽进严 出 ”、外汇 “ 增 收节支” 的涉外经济管理体系。长期以来 , 创汇的政策环境总体上要 好于用汇 的政策 环境 , 对外汇 的迷信思想在社会 _ L依然根深蒂固。在 目前市场预期人民 币升值 , 本币利率高于主要外 币的情况下 , 上述管理政策和管理理念的调整滞后 , 进一步助长了顺差形 式的国 际收支不平衡。结果 , 一方面外汇资源过度向国家集中 , 不利于分散风险;另 一方面想对外投资、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 , 以及想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管理经 验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 业 , 其用汇需求不能很好得到满足 , 制约了其国 际竞争力的提高。
由上可见 , 如果不把国 际收支平衡问题解决好 , 我国宏观调 控的效果恐怕难以得到根本保证。因此 , 支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 控 , 也是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我们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 进一步深刻认识改善国 际收支平衡、促进经 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 士曾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 的责任感 , 要把当前外汇管理工作 与支持配合 国家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来讲 : 第一 ,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要坚持改革开放 , 用发展的方法 解决前进中的 问题。对外汇管理来说 , 就是要深化改革 , 通过进 一步落实经常项 目可兑换原则、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措施 , 为改变 持续较大顺差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创造制度条件和体制环境。
第二 ,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要与促进结构调整相结合 , 实现 经济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外汇管理必须把服从和服务于国 民经济大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 为结构调整服务;主动配合其他宏观管理部门 , 积极探索稳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融资渠道 , 引导社会资金投人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 目;支持国内基 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为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和管理经验提供政策便利。
第三 ,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要坚持 “ 有保有压 ” , 防止一刀 切。就外汇管理来讲 , 就是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 既要采取有效办法加强真实性审核 , 打击无真实 合规贸易和投资背景的套利活动;又要坚持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 避免影响正常的对外经 贸交往活动。
第二篇: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2013年,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良好增长态势。
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动力,虽然在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一度下滑到1.32%,但是得益于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仍在继续,而居民消费回暖趋势未改,私人投资增长较快等因素都促使美国经济强劲复苏,2013年第二季度便止跌回升,全年实现经济增长1.9%。
欧洲在经历了自2012年开始的5个季度的负增长后,于2013年第三季度实现正增长,并保持至今。数据显示欧洲经济已实现转折,稳固的财政和结构改革、持续的内外部调整创造了复苏基础,长期积累的宏观经济不平衡正在逐步消失,内需仍是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高失业率、出口前景疲弱等仍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推进欧洲经济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创造就业是欧洲未来经济的关键。
2013年日本国内再次执政的安倍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次级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是安倍经济政策的三个核心,通过创造通胀预期带动消费和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期消费投资低迷的状况。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收到了实效,受到内需和出口的带动作用,全年经济增长达到1.5%,高于2012年的1.4%,处于缓慢上升态势。
第三篇:国际收支平衡演进的历史视角
国际收支平衡演进的历史视角
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直到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逐渐看淡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因为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高于国际收支平衡。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不平衡问题成为全球经济问题的焦点。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情况又有所变化。但全球不平衡问题依然是各国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或资源跨境配置问题。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发生了畸变,从经常项目逆差变成了经常项目顺差。其原因之一是,防范危机的宏观政策目标压倒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中国长期存在的“双顺差”说明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是高度不合理的。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国际收支的合理平衡。但是,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合理状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问题。而货币政策只能影响某些有关变量的某些方面。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第一步应该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人民币尽快升值到位,使中国能够首先把资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四种定义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首先要明确,国际收支不平衡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而言,它有三个不同的定义。
一个是贸易平衡,另一个是经常项目平衡,还有一个是经常项目加上资本项目等于零的平衡。在文献中,一般来讲,所谓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加上狭义的资本项目(长期资本)之和等于零。它的差额就是外汇储值的变动(这里暂且忽略误差遗漏项目)。如果把短期资本的跨境流动也包括进去,我们还可以有第四种平衡,即经常项目加资本项目之和等于零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指某种既定状态可以长期维持下去。至于多长可以称为“长期”则只能就事论事了。
中国学者讨论国际收支平衡时往往指第三个定义。但是,西方学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所说的“全球不平衡”主要指的是经常项目不平衡,特别是指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共存,这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贸易不平衡状况。经常项目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贸易项目和投资收入项目。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投资收入
项目是逆差,而美国则始终是顺差。因而,全球不平衡主要又是指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贸易不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演进
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的认识就不断发生变化。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1820年以前,重商主义占支配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地保持贸易顺差。由于贸易差额是用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支付的,尽可能地保持贸易顺差意味着尽可能多地积累黄金和其它贵金属。当时的统治者执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既有经济考虑,也有政治考虑。他们认为,本国对其他国家保持大量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国国力的增强和其他国家国力的衰败。这样,贸易顺差就成了一种政治武器。
当时有一个法国经济学家批评重商主义,他认为重商主义强调的顺差实际上就相当于把出关后的产品扔到大海。他认为,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贸易商将出关后的产品扔到海里,就无法换回进口品。而这样一来,出口国的财富就因顺差的增加而增加了。当然,这是非常荒唐的。所以他说重商主义是一种看似有理但实际很荒唐的经济学。我过去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我国出口的目的是为了积攒美元、增加外汇储备,还不如把产品扔到大海里,然后直接让中央银行发钞票给出口商。现在才知道,这种话人家一百五六十年前就说过了。
1820年以后是自由贸易时代。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从182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有市场,但出发点不再是重商主义,而是保护“幼稚产业”。李斯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自由贸易的核心理论是比较利益说。根据这种理论,自由贸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贸易不应该以贸易顺差为目的。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和硬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跨境流动可以自动维持贸易平衡。贸易顺差导致顺差国流通手段的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导致顺差国竞争力的下降,直至该国贸易实现平衡。对于贸易逆差国来说,相反的调节过程将导致该国贸易实现平衡。
1914年到1945年是去全球化时期,在这个时期,贸易顺差成为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手段,贸易摩擦非常严重。为了克服经济萧条,所有国家都拼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力图把通货收缩、失业转嫁给别的国家。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各国就搞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性贬值。这种政策犯了合成推理的错误:全球作为一个整体,各国贸易差额之和必然等于零,不可能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使所有国家都遭受了损失。凯恩斯甚至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未能找到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办法是导致革命和战争的原因。基于战前的惨痛教训,于是就有了1945年到1971年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下,通过国际协调和逆差国的内部经济调整(如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实现的。由于汇率稳定和贸易壁垒逐渐降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由大家所熟知的“特里芬两难”导致的。同现在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不十分严重。美国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了经常项目平衡。即便如此,由于贸易项目出现逆差,资本流出增加,公众对美元保持对黄金固定比例的信心迅速丧失。有一种说法,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美国海外驻军有关,如果从西德撤出六个陆军师,美国的国际收支就可以迅速好转。不管怎么说,由于外国人持有的美元相对美国黄金储备的比例过高,投资者不再相信美国可以继续维持四十三美元对一盎司黄金美元的兑换比例,纷纷抛售美元换取黄金。非官方市场上黄金的美元价格飙升,美国黄金储备迅速流失。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对黄金贬值。此后,多种汇率制度并存、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无制度”代替了以美元-黄金为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达国家相继放弃资本管制。这样,一国出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经常项目逆差)就至少有三种手段加以解决:贬值、吸收资本流入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下的国际救援。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直到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特别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特别是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尽管发生过一系列国际收支危机,各国政府对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注度并不很高。自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了抑制通胀,美国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利息率飙升创下战后历史最高记录。高息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而美元升值进而导致贸易逆差的增加。从1982年开始直到今天,美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国的贸易项目一度出现顺差,经常项目逆差显著减少。但是在本世纪初,美国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开始急剧恶化。
应对“全球不平衡”
2012年,由于经常项目逆差的急剧增加,美元出现所谓“战略贬值”。美国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开始把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但是,美国的经常项目为什么会急剧恶化呢?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将其归罪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储蓄过剩”。他们的“逻辑”是:中国的储蓄过剩,导致中美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用经常项目顺差所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库券,导致美国利息率的下降和资产泡沫的膨胀,并进而导致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储蓄不足”;而美国的储蓄不足则是造
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普遍担心:随着经常项目逆差累积所导致的外债积累,外部资金将停止流入美国。而一旦外部资金突然停止流入,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美国利息率就会大幅度上升,从而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08年,预期已久的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但这场危机并不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而是由美国次贷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为了避险,纷纷购买美国国库券。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美元不降反升;美联储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息率下降为零。可以说,危机的实际发展进程同经济学家的事先估计几乎完全相反。
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同时减少。当前全球不平衡问题的受关注度有所减少。但这个问题并未从国际政治经济议题上消失。尽管对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责任的认识各不相同,世界上的大部分经济学家依然认为,“全球不平衡”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不平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经济就无法真正实现稳定。
第四篇:宏观分析
早教中国品牌市场发展历程
从1998年到2010年我国的早教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内早教市场在1998、1999年开始萌芽。2001年是早教发展的“井喷期”,政府开始加大对早教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2003年的非典对早教市场造成重创,国内的早教企业进行了大洗牌。2005年国内外更大资本的进驻,让早教市场真正“热”了起来。近几年,一些国内外的大品牌已经占据一定市场和地位,并且向二三级城市大肆扩展,不少本土的大小早教机构也来分这一杯羹。
㈠、起步阶段(1998--2002)
起步阶段源于北京,当时以“以开发宝宝潜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为代表,过分夸大早期教育的功能而且商业性质较为突出。当时的一些早教机构主要以训练孩子精细动作为主。活动时间短、次数少、内容单一,而且学习内容在家中就可以实施。由于家园沟通较少,并不能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
此阶段早教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成为了早期教育的启蒙,唤醒整个社会对0—3岁早期教育的关注。但家长普遍认为虽然效果是有的,但整体价格较高,许多家长还表示说总的感觉是“说的比做的好。”
㈡、发展阶段(2002--2003)
2001年以后,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对学前教育立法为契机,加上妇联系统的支持,幼儿园自办亲子园和商业性亲子园大量兴办,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关于早期教育的音像制品、图书、玩具大量涌现,加上网络的推广和普及,让广大家长十分关注早期其教育。
虽然亲子教育的前景很好,但由于亲子园自身理论根基、师资养都有其特殊的需求,大量只靠一些简单理念武装起来的亲子教师,不能满足家长对亲子教师的要求。但即便这样,这个阶段仍然是进一步普及亲子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更加深入的过程。
㈢、逐步完善阶段(2003至今)
2003年的中国经历了非典事件。这一年也是中国亲子园的一个分水岭,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大量缺乏实力和根基的亲子园相继倒闭,这也在幼教领域刮起了少见的“亲子园危机”,这个阶段让亲子园教育冷静了许多。而正是这种冷静,让许多的亲子园的筹办者开始思索、学习经过了几年的积淀,一批有实践经验、有理论根基的亲子教育专业团队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早教的宏观分析
一、中国人口现状
婴幼儿早期教育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从全球范围看,早期教育经济发展迅速,有关企业预计未来几年内,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经济收入将以7%-8%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婴幼儿教育市场的营业额将达到2800亿-6200亿美元。市场前景为数百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6 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男女性别比51.1:48.5,女性人口约为6.38 亿人,其中育龄妇女(15~49 岁)约3.6 亿人,占女性人口比重的56.4%;生育旺盛期妇女(20~29 岁)约有1 亿人,占女性人口比重的15.8%。从中国近三年的新生婴儿数量看,在2008年-2009年。中国0-3岁婴儿将达到6066万,同时孕妇数量也将达到2000多万,母婴消费从2008-2009年开始将迎来黄金时代。根据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统计显示,泉州目前常驻人口786万,泉州市0—3岁婴幼儿有近25万人,近三年出生率平均为11.5%。由此可见中国早教市场规模根本不会有较大的萎缩,甚至100年内,它也仍然是一个布满无
限诱惑力的市场。泉州的早教市场起步比较晚,目前早教企业开发的市场只占泉州人口的10%。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
相信这一点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切身感受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GDP突破2000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区,也是全国10个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之一。
经济总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省首位。2008年达到2705.29亿元,五年年均增加298.24亿元。2004年以来各年增速分别为13.9%、13.1%、15.0%、15.9%和14.1%,实现年均14.4%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全省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人均GDP屡创新高。2006年达到3113美元,首超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泉州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地区的水平,意味着泉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实现初步现代化。2007年为3893美元,到2008年为5016美元,比2003年的1957美元增加3059美元。泉州已经稳步跨入中上等收入地区的行列,标志泉州在由宽裕型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20元,是2003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8%。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农业税收减免取消,特别是农业税条例的废止,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73元,比2003年增收2791元,年均增长达9.0%,5年增幅分别为9.6%、7.8%、7.9%、9.7%和10.1%,其中10.1%的增幅为1998年以来的新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破1000亿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在2004年突破1万元后,到2008年达17633元。泉州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也为早教事业在泉州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早教事业在我国是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早教中心在泉州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虽名目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价”,一堂45分钟的课程,价格可以从100元到300元不等。一节金宝贝的早教课可达158元,一年下来,花在孩子早教上的费用加起来尽1万元;而东方爱婴的一节早教课则约在70,80元的水平。若以平均值来计算,每堂收费70元,一周平均两节课,那么计算下来,一年的费用就可高达6000多元,可以抵得上大学一年的学费了。如此高额的幼儿早教费用却没有使家长们望而却步,相反的,经济发达的城市的早教市场呈献繁荣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经济这一基础前提了。若说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驱动了早教市场的扩大,那么,家庭收入的增长则是保证了市场繁荣的经济基础
3、文化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能够在未来取得长期收益的教育上,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从这段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上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从侧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值为14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前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12%,预计规模2000亿美元。
传统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在过去家长们过于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认为0~3岁的孩子尚未懂事,应该由家长亲身带养,教一些简单的话语即可。上面提到过的“零岁教
育”一开始并不能为家长们所接受,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家长们开始意识到,0~3岁不再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教育了也是白教育的阶段,而是相反的,开发儿童智力与潜能,培养儿童社交力,学习能力等重要素质的黄金时段。因此家长对于早教企业的态度,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肯定-坚定这一变化的过程。渴望孩子能够成长成才的心态让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早教的队伍中,这无疑中极大的扩大了早教市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开始有专家提出“零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零岁开始进行教育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早教符合未来教育全龄化,提前化的趋势。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现实,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比别人先一步起跑。进入幼儿园学习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求。在专家的倡导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面前,家长们逐渐懂得早教对于孩子日后智力的开发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的普遍心里是一切从娃娃开始抓起,尽早的发掘孩子的天赋以及各种能力,因此相当于将学前教育延伸至婴幼儿时期,比别人尽早的接受教育,以应对成长后的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工作中的挑战。
4、中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
我国早期教育在近30 年的改革历程中有三次标志性的事件:1981 年10 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纲要》);1989 年6 月,原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为《规程》)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要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事业”;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同时,北京市颁了全国首部《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三岁提前到零岁。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该部法律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确认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得到合理的回报。从《纲要》到《规程》再到新《纲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早期教育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课程改革历程变得清晰可见。
早教在国内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业内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仍然一片混乱,行业规范、监管和规划发展尚未建立起来。但是早教企业仍在摸索运营中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各地也陆续对早教行业作出了管理规定。以上海市在2005年出台的早教企业管理规定的文件为例,它对早教企业的硬、软件条件作出详细规定。《规定》对硬件的要求:房屋应远离污染源,必须有独立出入口、紧急疏散通道,儿童活动场所应设置暖性、弹性地面,儿童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儿童活动室使用总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人均不少于5平方米。对软件的要求:早教企业负责人——具大专以上的学历、幼儿园教师资格或育婴师以上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年以上;早教老师——具高中以上的学历、幼儿园教师资格或育婴师以上资格。
尽管早教行业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但那些正从事早教的公司的名字无一有“早教”的名号,比如东方爱婴、新爱婴、天才宝贝、金宝贝、红黄蓝等大众熟知的早教品牌,均未冠有早教的头衔,而是以教育咨询、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再者,早教行业并没有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工商部门只能监管其经营活动,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无从知晓。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企业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企业也难以统计。
政府既没有对早教行业的长期规划,也没有完善的监管。幼儿园和学前班(3~6岁)的管理是有详细法规的,办园条件、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早教却没有这些规定,由于准入门槛过低,一个败类就会拖累整个行业。所以即使家长发现服务质量有问题,也不能到教育部门投诉。
目前早教市场面临着教育部门监管不到位、相关管理办法滞后、物价局监控不力、劳动
部门人才资格认证不专业等诸多问题,但是关于早教行业的从业标准正在积极的筹划过程那个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出台。
5、其他
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原因不能忽略。例如婴幼儿教育尚未被列入学历教育的范畴,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小;婴幼儿早教市场集中度低,还没有出现夸地域发展的垄断性企业,各类婴幼儿教育企业都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中国加入WTO等与世界发展接轨,越来越多的先进教育理念影响着新一代的家长等。
第五篇:宏观形势与政策分析
经济学院09经济三班
学号: 2009212029
宏观形势与政策分析
2011年是崭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形势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1)2010年结束时,美联储重申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庞大的财政刺激法案;中国在探讨如何抑制通胀,却坚持不加息;欧洲还在主权债危机中苦苦挣扎。这些事件的意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11年的走势。
(2)美联储在鼓励美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在短期内重新融资,而且不必担忧长期利率,因为即便美国国债市场崩盘,美联储也不会改变政策。但如果美元发生危机,美联储有可能改变政策,因为这意味着恶性通货膨胀。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依然数量巨
(3)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核辐射危机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短期内在各国联合救助以及日本央行大规模市场注资稳定了市场情绪,然而大地震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其对全球产业格局、能源格局与供给、全球金融市场与流动性走向等的后续影响还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持续发酵。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1)在2010年9月份之前,几乎没有人认为“通胀”会是困扰中国下半年乃至明年经济发展的难题。但随后CPI却如脱缰野马,涨幅从9月的3.6%一路奔至10月的4.4%,11月更冲破5%,2010年全年CPI涨幅可能超过3.2%,超出全年通胀控制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面临更为复杂和困难的局面,矛盾和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泡沫、货币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这三点。
(3)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8900元,农民工年均工资为19200元。按城镇居民每人30平方米和农民工家庭人均20平方米,以及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家庭每户分别有3、3.5口人计算,其房价收入比分别为8.76、10.06。其中,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比2009年的8.3上升了0.46。按照房价收入的支付能力及家庭负债风险性考虑,房价收入比保持在3~6较为合适,而按照目前的收入比水平,直接后果就是,85%的需购买新住宅的城镇居民家庭都无力购买。
面对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对于日本遭受如此大的地震灾难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也许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经济的总体以及平均水平将超过日本,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如今的经济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我们安徽财经大学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我校的图书馆,掌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我校的十字队伍也比较强大,加强师生交流,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知识的完善。同时我校的实验楼的互联网资源对于我们了解外部的世界,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有很好的帮助。
经济学院09经济三班
学号: 2009212029
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从自身的能力锻炼与培养方面做一些努力。
学好数学,完善我们的逻辑思维;学好计算机,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扎实我们的英语水平,加强我们的英语佳流水平,对于吸收和接纳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