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3 15: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

第一篇: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配电GIS系统的设备信息和GPS的卫星定位功能,结合配电线路周期性巡视工作,实现在GPS手持机上进行配电设备的标准化巡视和检查,以加强配电设备巡视质量监督,开展新进员工业务培训,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

电网维护

(1)移动巡视

根据电力设备的地理走向分布及其周围地理情况,运行人员能快速确定最合理的电力设备巡检内容,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巡视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并将巡视的过程和结果在GIS上进行查询和展示。

(2)故障定位

GIS根据刀闸控制关系,进行上游刀闸查询和刀闸控制范围查询等功能使运行人员能快速准确地了解电源控制点,便于巡检中发现事故隐患时,较快地切断电源。

(3)抢修与应急指挥

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对抢修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回放,系统记录任一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状态等,当有应急抢修任务是,通过指挥中心的GIS平台,可以快速定位抢修车辆的位置和最短路径(最短时间)分析,立即制抢修方案,及时排除电力故障。

(4)数据检测管理

在GIS电网图上,对电力负荷测量、接地测量、交叉跨越测量等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展示。

“据统计,线路巡视用上GIS地理信息系统后,在未增加人员确保巡视到位率达100%的基础上,每日有效巡视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提高到6小时,每日巡视量由原来的20公里增加至30公里。”谈起国网山东高密市供电公司巡视线路推广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该公司检修建设工区副主任孙玉波算了这样一笔账。

为彻底改变过去费时、费人力的粗放式巡线模式,提高巡线效能,今年以来,高密市供电公司利用新上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了线路巡视路线图,结合线路地形情况,折算出巡视工作量,优化组合任务,将月度巡视任务细化为定量、定期的日巡视计划。根据每一条线路设计条件、运行年限、设备健康状况、通道情况和运行经验,开展线路“健康状况”分类评级。同时,为每位巡线人员配备了GPS卫星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准确掌握巡线人员的巡线路径,记录巡视线路杆塔详细信息跟缺陷,建立准确的巡视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滚动修编巡视计划。此外,为实现对线路隐患全过程管控和“精确制导”,安排巡线经验丰富、业务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根据线路状态等级和巡线人员的巡视报告,对线路隐患点进行不同周期的现场监控和跟踪处理。1月10日,该公司检修建设工区巡线人员对35千伏柴李线巡视时,发现线下塔吊作业可能危及线路运行,跟踪特巡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处理,与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随后,又继续巡视并完成了35千伏柴李线、35千伏柴注线、35千伏柴井线的巡线任务。(栾焕聚 范宣彪)

6月1日,厦门局输电线路GIS系统巡视管理模块投入运行。据了解,该局是福建省首次试点推行输电线路GIS系统的单位。

输电线路巡视管理模块是输电G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集成了全球定位系统、掌上电脑(以下简称PDA)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研发成果,利用“移动信息平台”概念改变传统巡检工作方式。传统线路巡检普遍采用人工巡视、手工纸介质记录的工作方式。该方式存在着人为因素多、管理成本高、无法监督巡检人员工作状态等明显缺陷,而该系统直接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线路巡检自动定位、自动记时,管理人员能通过系统方便地检查考核巡检人员巡视到位率和工作质量,同时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录入工作量、减少了生产成本。能够通过掌上电脑及时记录巡视中发现的缺陷,使消缺管理逐步走向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同时该系统有助于查找故障点,故障一旦发生,巡线人员带上掌上电脑,将故障录波的公里数输入电脑,电脑就能自动测算到发生故障的杆塔。而在以前,送电人员只能根据录波数据进行人工测算,准确率不是很高,特别是线路遭受雷击时,有时在杆下是无法判明故障的,往往必需得爬上几只杆塔进行检查,费时费力。而运用输电线路GIS系统巡视管理模块后,故障查找的准确率大大提高,缩短了故障查找时间,为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赢得了时间。

该模块在5月23日暴风雨突袭厦门时就发挥了威力。当日下午3时22分,厦门岛外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突如其来的雷雨天气造成该局110kV李铁线、110kV锦杏线故障跳闸。送电部门迅速出击,利用输电线路GIS系统巡视管理模块展开故障排查,迅速搜索到故障点。截至当晚,故障全部排除,两条线路及时恢复正常运行。

据了解,该输电线路GIS系统还包括台帐管理、运行管理、缺陷管理、检修管理、异动管理、班组管理等模块,已于去年5月在该局投入试运行。该系统能准确提供线路和设备运行的各种技术参数,加快实现线路巡视微机化和标准化,提高输电线路的管理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试运行过程中,该局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期培训,并结合实际工作对该系统不断完善,促进了该局输电线路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林丽雅 蔡志生)

3月20日,笔者从山东德州供电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创新推广使用GIS移动巡线系统。系统能够实现人员定位、故障定位、管理定位和数字一体化的三位一体化巡视,有效提高了巡视的工作效率。

“过去我们都是使用厚厚的笔记本记录巡视信息,现在换成轻便的智能手机了,不但携带方便了,而且信息传递也更直观了。”德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工区运检二班班长裴峰虎告诉记者,GIS移动巡线系统由移动手机终端和后台管理系统组成。巡检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手机终端就会向后台的服务器定时发送当前所在位置经纬度和时间数据点,并将录入的巡检信息发送至后台的管理系统中。办公室的值班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到巡视人员的巡视轨迹,通过回传的信息就可马上定位故障位置和了解故障原因,及时对出现问题的线路进行消缺和隐患排除。

今年春检,该公司共计安排检修试验工作179项,实施大修技改工程56项。在对所管辖的10个县(市)区的22条输变电线路,19座变电站的全面检修过程中,GIS移动巡检系统的应用,使春检期间及时发现和处理运行设备安全隐患,做到了有的放矢,为管理人员统筹安排检修工作提供了准确信息,有效缓解了春检工作中人员紧张局面。截止目前,该公司的输电、运行人员,已全部使用上此系统,“三集五大”改革后的“大检修”体系有了新保障。(李志清 王衍 任晓文)

信息来源: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基于GIS技术的电力配网巡检系统

【关键词】GIS;电力系统;配网巡检;设计;应用

当前,电力系统的巡检工作多数由人工来完成,巡视人员对设备缺陷及运行状态做好记录,然后将其录入生产管理系统,进入到处理流程。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经过两次录入使工作量加大,失误增多,还有就是巡检的覆盖范围较小。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巡检方法解决传统方式的不足。

1.电力配网巡检工作的现状

供电企业为保证辖区内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要定期排除巡检人员对线路及设备进行检查,以便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巡视工作保证了供电的安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首先,巡检人员责任心不强。往往会出现设备漏项或漏检问题,巡检人员是否对每个设备、每根电杆进行检查,无法查证,所以很难保证巡检的质量;其次,巡检人员素质差异对巡检质量的影响。受自身认识及经验的影响,每一个人对检查的项目及设备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检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复杂,有的简单,很难了解到设计及线路的真实运行状态;第三,巡检速度慢。采用笔记记录的方式进行巡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第四,巡检资料保存及查询困难。大量的巡检记录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时,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且资料容易丢失;第五,管理人员单靠巡检记录进行判断,难以对巡检人员的工作数量及质量进行定性的、准确的评估。

(1)改变了巡检人员责任心不强,出现不检或漏检的现象,GPS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对电杆位置的定位。巡检人员只有到达巡查点,才能使用手持设备进行数据的录入,对未检电杆,手持设备可以进行查询,方便了对电杆的检查,防止漏检的情况出现。通过GPS对电杆位置确定以后,会显示出巡检的项目,巡检人员只需要根据提示进行检查即可,这就对巡检内容进行了规范,有利于提高巡检人员的职业素养。(2)便于巡检结果的保存。新系统的使用使巡检人员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各种汇总表格工具的应用使的数据便于保存和查询。(3)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通过用户端电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程序对输电线路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了巡检工作的质量,保证了输电电路的正常运行。用户电脑管理程序可以提供强大的查询功能,对巡检数据可以从线路、巡检人员、巡检日期等项目进行查询,也提供一些统计方法,这样就使得巡检情况一目了然。(4)降低了巡检人员的工作强度。手持设备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纸质介质的录入方式,手持设备极大的方便了数据的采集,提高了巡检的效率。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GIS配网巡检系统必定会越来越完善,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数据、图形及设备管理中与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相结合,实现管理的一体化,使得管理系统更加的方便操作查询。配网巡检系统与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是在GIS技术平台上实现的管理功能,有效的解决了调度人员及巡检人员的日常工作范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二篇:GIS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定稿)[范文模版]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朝阳型的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数十年来全球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发展。来自世贸组织的预测,在21世纪初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而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的人数就将达1.37亿人次,对如此巨大的旅游流的研究也显得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实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新技术融入,尤其是如此蓬勃的旅游业。旅游流研究中海量的数据反映出的丰富信息以及各景区景点间的联系和动态变化资料需要GIS技术的支撑和协调。建立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旅游景区整体规划的地理信息系统能从定量、动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把各种地理信息数据转换成支持决策的科学根据。

人类用来纪录各种空间现象的主要工具之一,地图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在是不可忽视。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人类都是按照惯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型态来使用地图;不再是用纸张来而是电子讯号来传递信息的电子地图,有着许多传统地图无法达到的优势,例如:查询分析,路径规划等。再次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即应运而生。

虽然早在50年前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就已经开始运作,但在早期,其主要的工作平台也都是价钱昂贵的工作站计算机,极高的软硬件价位也使得小老百姓望而却步,只有政府或大型研究机构才能负担,这使得多年来GIS始终定位在专业用途上;就连操作人员,也必须经过多年训练的专业人才才能胜任各项工作。可叹的是近十年来的发展,使用者计算机接口及软硬件功能的进步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在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经过短期训练的人员也可以加以操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在第一届信息技术与旅游国际会议上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与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例如分布式旅游目的地数据库会对旅游产生现实旅游无法匹敌的影响;要将旅游产品的电子化和全球化作为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传统导游,日益发展的电子导游使旅游者拥有了更多的决策选择。这些时代性的变革促使旅游理论研究更加迅速得加以完善。GIS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上的应用显得水到渠成,无论是旅游路线的选择、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还是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规划等都在GIS的辅助下变得方便严谨。不仅如此,GIS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能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独特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相关优质服务的宣传。一个好的区域旅游形象包装对旅游宣传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渠道的宣传,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才能得以提高,从而打造优秀旅游单位的品牌。要实现此目的,需要综合分析游客的吃、住、行、玩、购物等活动,这样大量的信息只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来处理,实现旅游业的数字化。

1.2.1 国内研究现状

GIS在一个国家内的应用和普及,其实是一个技术传播的过程,即GIS技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少数部门到多个部门,最终普及到一定的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中。GIS在早期应用中比较容易失败,政府在GIS应用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基本上是一个技术积累和跟随过程,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制度和组织管理的影响很大。同时,GIS在具体行业内的实现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转移的过程,将技术融入组织管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得多数的GIS传播时主要关注GIS技术与组织管理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的GIS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还局限于一些普通的地形建模、坡度坡向和水文分析等,在游路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上只有少数学者针对这个领域做过一些研究和尝试性应用。运用GIS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在景区中寻找最佳线路的研究较少,这个领域的学者多数也以得到一个适合于案例的选线结果为目标,极少探讨出一种具有共性的旅游道路规划系统模型,也就是说GIS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中的应用始终处于一种不成体系的状态,所以很难实现其普及应用。1.2.2 国外研究现状

本就比国内起步早很多的地理信息系统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今天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应用普及程度更是远远超过国内目前的发展现状,各行各业的高层决策早己把GIS作为必不可少的有效管理和辅助性决策工具,只要涉及到复杂决策或者管理问题的领域几乎都会借助GIS平台解决。

1.3 理论介绍

本节会将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加以介绍,为后面的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3.1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也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同时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GIS的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于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技术包含了处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而它的基本功能却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GIS以这些基本功能为依托,通过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模型分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和数据集成技术、二次开发环境等等,延伸出许多丰富多彩的系统应用功能,被广泛地应用到资源管理、区域规划等领域,以满足用户的广泛需求。

本文中应用较多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就是这样一个目前在规划设计领域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方向,规划师可以快速地从GIS数据中整理出规划所需的各种对象信息,只要拥有了地形、水文、植被分布、降雨量以及土壤分布类型等等,即可基于这些数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生成、三维空间分析、统计和重分类、栅格计算以及可视化建模等。(汤国安,杨听《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2006)本论文中用到的主要分析如下:(1)表面分析

通过高程数据集或者数字高程模型(DEM),即可获得一系列地形分析和仿真模拟结果,如等高线、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地面粗糙度、山体阴影等,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场地状况和山体的地形走势,并根据这些数据进一步得到合理、科学的决策。

(2)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是对地理网络(如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电缆线、给排水管网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栅格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实现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的优化问题。(汤国安,杨晰《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2006)网络分析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一些涉及到网络拓扑性质的领域,它的分析理念是从运筹学的角度来统筹各个要素的运行,以达到使各个要素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或每个虚拟的要素都可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目的,比如资源的分配问题、最佳路径的查找、查询匹配等等;随着GIS应用的推广,网络分析己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也使得其在GIS分析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1.3.2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用来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再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由它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也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DEM 的用途有很多,例如:在民用或军用的工程项目(如道路设计)中计算挖填土石方量;为武器的精确制导进行地形匹配;为军事目的提供地形景观;进行越野通视情况分析;道路设计的路线、地址选择;不同地形的比较和统计分析;计算坡度和坡向,绘制坡度图、晕渲图等;地貌分析,计算浸蚀和径流等;与专题数据进行组合分析;当用其它特征(如气温等)代替高程后,同样可以进行人口、地下水位等的分析。

2.研究方案

在前面的分析中知道GIS在旅游方面的存在着很大的应用空间,甚至是GIS软件的功能理论介绍也有所认识和了解。那么本章就尝试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将GIS在路线规划方面的应用在以福建泰宁县为案例的研究中尝试实现。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文借助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尝试以福建泰宁景区为案例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景区视域状况,通过赋值叠加后计算最短路径最终得出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规划体系,为国内发展快速的旅游市场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使得旅游规划特别是景区游路规划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2.2 技术流程

本文利用泰宁实习时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因子并进而叠加成一个评价因子;同时对泰宁县景观视觉敏感性进行评估,得出泰宁县的视域敏感性因子;再使用Erdas软件从泰宁TM影像中提取出泰宁县的土地利用状况图,再导入ArcGis中分类赋值得出泰宁县的植被因子。最后借助GIS的最佳路径分析对各个景点两两分析得出最后的旅游路线成果。主要技术流程图如下:

图2-1 研究流程图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章是研究准备阶段,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区概况的介绍,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信息准备。

3.1研究数据

本科学习阶段在福建泰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得到泰宁县30米分辨率的DEM、TM数据,从谷歌地图上获得泰宁县主要景点的经纬度坐标等数据,为下一步分析和规划的开展做好坚实的信息储备。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位置

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中段东南侧、杉岭山脉之阳。东邻将乐县,南接明溪县,西连建宁县,北界邵武市。金铙山、白石顶等等高峰环绕着境外,金溪以及它的支流蜿蜒境内,山奇溪秀。泰宁县东西宽64.2公里,南北长66.7公里,总面积达1539.38平方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八十年代在此建成的福建省第一大人工湖——金湖,一碧万顷,波光粼粼,仿若镶嵌在武夷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3.2.2 地形环境

县城内的地形复杂,境内一条北东向南西走向的断裂带横穿而过,断裂带西北边岩层是老三纪赤石群陆相沉积岩,呈现出紫红色,所以县城西北端地貌表现为丹霞地貌;断裂带东南边都是第四纪沉积层,地貌表现出低山丘陵,建成区主要位于河谷盆地。3.2.3 水文条件

境内的主要河流──杉溪,由朱溪、北溪和黄溪三条支流在城东汇合后,向西南流去,在池潭水库与发源于建宁的濉溪汇合成为金溪。由北向南最后折向东南,又与发源于宁化、明溪的铺溪汇合后,经池潭,出良线,入将乐境内。并且与开善溪之水相连。因此泰宁境内所有的河流全部流向金溪。金溪和其主要支流沿岸形成大小不等的串珠式的冲积平地河谷盆地,尤以朱口和杉城最为明显。1980年池潭水库建成,金溪上游和杉溪两岸便形成一个面积为38.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3.2.4 气候条件

泰宁县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性气候。春夏季节东南季风在武夷山脉东南侧受阻,形成雨季,一年雨量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平均年降雨量达1766毫米。冬季西北寒流翻越了武夷山脉,进而下侵使得泰宁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更冷。年平均气温为17℃,最低达到-9℃,最高可达38.9℃,无霜期为262天。

泰宁县主要景点包括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状元岩、猫儿山、泰宁地质博物苑等。本文主要就以上景点以及九龙潭、红军崖、泰宁古城、水上一线天等13个泰宁县境内的景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4.景区旅游线路选线

本章在第二章和第三张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个景点之间最佳路径的查找与实现,最终得出研究结果。

4.1 数据处理

4.1.1 景点数字化

把从谷歌地图上获得的泰宁县各景点的坐标保存在一张Excel表中,再将其导入到ArcMap中,设置为西安80坐标系即可进行显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保存有泰宁景点坐标信息的Excel表“泰宁景点”,将其另存为.csv格式文件;

2.导入数据并生成shp文件:ArcMap中,选择tools-Add XY Data,选择“泰宁景点”添加,即可显示出泰宁各个景点的分布图,如图所示:

图4-1 景点数字化

图4-2 泰宁县景点分布图

4.1.2 创建成本数据集 4.1.2.1 坡度坡向因子

坡面姿态(坡度及坡向)是指局部地表坡面在空间的倾斜程度和朝向。坡度表示了该局部地表坡面的倾斜程度,坡度大小直接影响着地表物质流动与能量转换的规模与强度,是制约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坡向是决定地表面局部地面接收阳光和重新分配太阳辐射量的重要地形因子之一,直接造成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的差异,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诸如土壤水分、地面无霜期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程度等多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指标。

(1)坡度的提取

严格地讲,地表面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坡度表示了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程度。

基于DEM的坡度提取通常在3×3的DEM栅格分析窗口中,采用几何平面来拟合或差分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窗口在DEM数据矩阵中连续移动完成整个区域的计算工作。

本文坡度计算步骤如下:

1、选择DEM数据层,单击Spatial Analyst下拉列框,选择Surface Analysis并单击slope,弹出slope对话框;

2、选择计算和显示的坡度单位;

3、设定高程转换系数和输出栅格单元大小,此处均按默认值进行分析;

4、指定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

下图为泰宁县坡度栅格图像,如图,浅色区域表示坡度较平缓,深色表示坡度陡峭。

图4-4 泰宁县坡度分析图(2)坡向的提取

坡向定义为: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矢量 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x轴为正北方向)。其数学表达公式为:

(1)

对于地面任何一点来说,坡向表征了该点高程值改变量的最大变化方向。坡向值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度,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范围为0°~360°。坡向可在DEM数据中直接提取。

坡向分析的计算步骤如下:

1、选择表面分析菜单下的坡向工具Aspect,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输入表面数据,此处为DEM数据;

2.指定输出栅格单元大小和输出的路径和存储文件名,输出栅格数据单元格大小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实地情况需要自行设置;

3.得出坡向分析图,如图,红色代表北向,黄色代表东向,绿色代表东南向,蓝色代表南向。

图4-5 泰宁县坡向分析图

(3)坡度坡向评分

一般对于景区设施用地的建设而言,O°至5°可以作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选择范围,也比较适合建设游人集散地和服务区等等;5°一15°之间,就需要在建设中考虑建筑的走势以及与地形的结合,尽量减少填挖量及挡土墙的问题;对于15°一25°之间就比较适合开设登山道,以供普通游客进行观景;25°一45°之间则可以考虑作为探险及专业攀登爱好者的路线选择;而对于45°以上的陡坡,考虑到其视觉敏感度较高、建设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保护或者观赏用地,局部还可开设极限攀援项目。因为GIS的选线分析是基于一个成本的数据集,其选线原理是寻找最低成本的路线,所以对于适宜建设的区域我们应该赋低值,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则赋予高值,在GIS里也就相当于让该区域的选线成本增加,从而尽量避免在这些区域建设。据此得到坡度因子得分赋值情况:

表4-2 坡度坡向分级得分表

据此对前面得出的坡度坡向分析图进行分级评分:

图4-7 泰宁县坡向得分图 本文最终将坡度坡向共同组成一个评价因子,但考虑到坡度在实际的道路工程建设中影响更加突出,故按坡度0.6、坡向0.4的权重进行叠加。利用GIS的栅格计算器对两个得分栅格进行叠加计算之后得出泰宁县坡度坡向因子得分图,如图所示:

图4-8 泰宁县坡度坡向因子得分图

4.1.2.2 景点视觉敏感性因子

一般说来,一个景点在整个风景区内相对于其他景点的可视性区域越大,其视觉敏感度相应也就越高。考虑到本文研究的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明显,所以借助GIS的视域分析功能,对景区内所研究的景点的可视性区域进行逐个分析,景点被看到的次数越多,它的视域敏感性也就越高。

在泰宁县取得的13个分析点,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Analyst)中选择视域分析(Viewshed),把每个景点作为分析对象,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视域的分析:

A.GIS的可视性分析 目前 ArCGIS的三维分析模块的可视性分析大体可分为点与点之间的可视性分析以及点对区域的视域分析,后者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通常用于选址分析等方面,帮助决策。

点对区域的视域分析是指从任意三维表面上取一个目标点,对其周围各个方向上所能看到区域的视域范围进行分类显示,一般情况下分为“可见”和“不可见”两种。通常,视域分析需要在特定的三维表面上进行,如DEM或者TIN这样的栅格表面,而且需要有一个包含着分析目标点的矢量图层。观察位置一般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多个点,甚至是多个点连成的一条路线。

B.景点视域分析

视域也可称为视场,它是指可以被一个或者多个观察点看到的所有范围。(汤国安,杨晰《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2006)对于栅格数据而言,视域就是对泰宁县13个分析点进行可视性分析,逐一以景点为观察点,利用已有的DEM数据进行判断每个点在整个景区的通视区域,可视的区域赋值为1,不可视的为O。由此可形成属性值为1和0的三角网,最后通过叠加分析来对整个景区的视域进行一个总结分析和重分类,得出分级图。

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表面分析中的视场工具(Viewshed),在弹出的“Viewshed”对话框;2.选择计算表面,此处选择地形高程模型DEM;3.选择用做观测点的要素图层;(此处为泰宁县的一个景点“上清溪”point.Shp)4.设定高程变换系数、输出栅格单元大小以及输出路径及文件名。

图4-9 单点视域分析图

图4-9 泰宁县视域敏感度叠加分析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级区域意味着被游客看到的次数必然最多,这些区域应尽可能进行保护,故本文将高级别的视域敏感区赋予高值以增加其成本,分五个级别进行打分,如下表所示:

表4-3 视觉敏感性分级评分表

图4-10 泰宁县景点视域得分图

4.1.2.3 植被因子

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各种植彼类型与土壤类型间也呈现出密切的关系。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同时,随着土壤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彼类型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景区旅游线路规划时必然需要考虑到对景区植被的破坏程度,尽量避免在一些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的区域进行道路工程建设。

本文利用泰宁县的遥感影像,在Erdas软件中提取出泰宁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包括resident、forest、grass、water,再导入到ArcGis中把每一种覆盖类型的区域进行赋值,进而分类显示,如下表所示:

表4-4 泰宁县植被因子分类得分表

土地类型 分值 Resident Forest 100

Farmland Water 60

Grass 20

other 0

图4-11 泰宁县林相分布图

图4-12 泰宁县植被因子得分图

4.2 旅游线路确定

寻找最短路径的实现需要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中距离制图中的成本路径及最短路径、重分类及栅格计算器等功能完成。首先需要把前面建立的因子库中各个分析数据重分类到相同的等级范畴,然后等权重叠加得到最终的成本数据集。基于该成本数据集计算栅格中各个点到点之间的成本距离与方向数据集,最后两两执行最短路径函数即可提取出最佳路径。4.2.1 成本数据的计算

选择表面分析菜单栏下的Raster Calculator命令合并数据集,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数据集cost=坡度坡向因子得分图+景点视域因子得分图+植被因子得分图)

得到下图所示的最终成本数据集(cost),其中浅色部分表示相对成本较低。

图4-13 选线因子综合成本叠加图

整个泰宁县景点间的路线设计需要通过景点间两两分析之后得出,本文首先选择红军崖进行分析,方法如下:

选择Spatial Analyst菜单下的Distance模块,选择其中的Cost Weighted,设置分析点和成本参数,点击OK进行分析,产生红军崖的成本距离图和成本方向图。4.2.2 最佳路径生成

单击Spatial Analyst菜单下Distance中的Shortest Path,设置终点,单击OK开始分析,得到红军崖与狮子岩之间的最短路径。

使用此方法,得出泰宁县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如下图所示:

图4-14 泰宁县旅游线路综合选线图

4.3 选线结果分析

从得到的分析结果图可以看出,泰宁县所选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红军崖开始的由南而北直到大赤壁的环湖路线;再是大金湖北边的众多景点联系起来的环线,这样将泰宁县分为三个景区布局:主要由上清溪、状元岩、峨眉峰等自然保护区形成的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本区旅游开发可以考虑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回归自然、生态休闲、生态旅游为主题,重点开发生态休闲、科普科考、状元文化、宗教朝拜等旅游项目;还有就是大金湖及其周边景点组成的金湖旅游度假区,这一区域本身就可依托县城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建设,充分利用金湖下游宽阔的水面资源和湖畔秀美的风光,大力开发各类水上运动项目和湖滨度假别墅,逐渐形成以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康体健身为主题的湖滨度假胜地;最后是以尚书第为中心,以城区为依托,深度开发红军崖、狮子岩等景点,进一步发掘整理泰宁的古建文化,形成一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结论与展望

在1994年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泰宁县城已经初步形成以环城道路为界,以道路网为骨架,以穿成而过的河流、山脉为生态空间分隔,形成被河流、绿地穿插包容的城市形态。2008年10月16日,泰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了《泰宁县总体规划(2007-2020)文本》,指出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对用地功能和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的合理指导;城镇道路系统不够通畅,道路断面过窄,丁字路口过多;除滨河景观绿地得到统一规划,中心城区内其他地段公共绿地匮乏等问题,并提出分区布局旅游发展规划,这与本文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图5-1 泰宁县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由GIS分析得到的泰宁县所选景点之间的道路选线与泰宁县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路线基本上吻合,在局部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选线因子有一定的关系,其次也有实际施工与建设中的必要调整。由此说明,GIS在旅游系统规划中有了很高的科学性,可以非常方便的从宏观上控制人类建设活动对旅游和生态资源的破坏,这也使得GIS在规划设计领域的渗透式不争的趋势,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有更多的分析决策中需要用到GIS技术。本文的讨论研究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GIS不光是在旅游业,甚至在林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应用,让GIS技术真正能被用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致 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陈能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学着将自己所学尽可能的加以运用,从而让所学的知识成为武装自己的工具,以能更好的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不负师长们的谆谆教诲。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杨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 周莉;;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3]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4] 廖显宁.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8(5);[5] 付晶,郑中霖,高俊.GIs技术在旅游路线设计中的应用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5(3)二92一97;

[6] 艾乔.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Dl.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曹健,何东坡,王森岭.GIS技术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12;

[8] 陈国平,赵俊三,魏保峰.DEM技术在景观工程道路选线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7.6;

[9] 黄雄.基于GIS空间分析的道路选线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孔金玲.基于GIS技术的公路选线多方案综合评价[N].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9;[11] 李卓.GIS在山地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林继卿.基于GIS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组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3] 蒋满元,唐玉斌.旅游景区的旅游线路优化设计问题探讨困.湖南则一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4] 金丽芳,刘雪萍.35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1997,l3(6):23一25;[15] 孙建国,程耀东,闰浩文.基于Gls的道路选线方法与趋势[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12.[16] 宋保平,赵静.华山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建设的探讨[N].西北大学学报,19991,2,29;[17] 志刚.基于GIS技术的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 朱翔.2000,GIS地形分析技术在小范围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19(2);[19] 邹时林,阮见,刘波,郭先春.最短路径算法在旅游线路规划中的应用_以庐山为例[j].测绘科学,2008.9;

第三篇:GIS在林业中应用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摘要: 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功能、应用领域的基础上, 对GIS 在林业中多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GIS 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林业;应用现状;前景

背景:林业具有用地广阔、生产周期长, 其所涉及的森林系统结构复杂, 森林资源附于地表等特点。而85%以上的森林管理决策与其空间位置有关, 采用传统方法制定管理决策, 缺乏直观性和决策过程的可视化, 给经营管理带来许多困难。而GIS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多种组合形式的林业资源统计数据, 清晰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实现数据可视化以及空间地理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集成。以满足森林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需求, 进而可以利用GIS对林业资源质和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规划;解决林业上长期以来经营粗放、信息技术落后的问题, 促进林业的经营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GIS 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新技术学科,对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分析是它的优势所在,它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模拟、分析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数据的管理系统,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其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空间定位特征:②多维结构特征③明显的时序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 3 大类:①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优先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为目标,按区域范围大小可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中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③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库,它是一组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自然资源及 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 2.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用GIS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 地面模型, 坡位、坡面模型可表现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利用栅格数据的融合, 再分类和矢量图的叠加, 区域和邻边分析等操作,产生各种地图显示和地理信息, 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使用这些技术, 研究各树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形式,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交通状况对现有资源实行全面规划, 优化结构, 确定空间利用能力, 提高森林的商品 价值。各地、各林业局、各林场森林面积, 森林蓄积, 森林类型, 林种分布, 树种结构, 林龄结构及变动情况等, 过去只能从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中了解情况,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图上动态管理和监测, 从而可以做到更真实、更直观地把握森林资源的状况及变化。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以林班、林场、林业局、地区及全省为单位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能够做到分类更为科学、更为客观, 为各级领导及林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提供可操作的森林分类经营方案及科学依据。4.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及封山育林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两类三划分”必须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地块, 并可进行动态管理。只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经营管理, 否则很难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封育区域的确定涉及一些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及人为活动等因素。GIS 的分析设计可兼顾多种要素, 采用DTM和森林分布图及专题图叠加, 区划出合理且更易实施的封育区域。

5.森林限额采伐管理

借助于GIS , 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 确定有关采伐的目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制定采伐计划安排, 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清楚地把握各地、各林业局及林场,乃至各林班、小班的森林资源状况, 下达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可以确定各小班的森林经营及采伐方式, 实现以小班为单位的动态经营管理。6.森林结构调整 用缓冲分析方法进行河岸防护林, 自然保护区, 林区防火隔离带等公益林的规划, 确定防护林的比例和相应的分布范围。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分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空间属性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林种的布局。一方面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分布特点林木生长各个阶段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特点利用GIS 和相关的技术确定合理的龄组结构;另一方面指定相应的森林时序结构的调整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在大力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同时, 按照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 加速林木成熟, 使各龄组比重逐步趋向合理,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7.抚育间伐、速生丰产林培育及更新造林管理

利用GIS 强大的数据库和模型库功能, 检索提取符合抚育间伐的小班, 制作抚育间伐图并进行GIS的空间地理信息和林分状况数据结合, 依据模型提供林分状况数据如生产力、蓄积等值区划和相关数据,据此可按林分生产力进行基地建设。GIS可通过分析提供森林立地类型图表, 宜林地数据图表, 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资料, 运用坡位、坡面分析,按坡度、坡向划分的地貌类型结合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和规划林种, 指导科学造林。8.林业用地信息管理

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方面。GIS借助于地面调查或遥感图像数据, 实现了地籍管理, 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并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做出反映, 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我省林业用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19 % , 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至今为止, 林业用地的管理还较为粗放。利用地

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有效地管理林业部;习的土地资源,实现对林业用地的权属、利用情况及开发前景动态管理。

9.森林病虫鼠害监测、控制、森林防火监测及动态管理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对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规律、分布状况及控制程度动态监测及跟踪管理,能够克服工作的盲卧险和被动性, 做到心中有数, 防治工作及时。可通过建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省、地、县森林防火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国家林业局林业规划院于90年代就研制出了“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目前, 我省森林防火办也着手构建全省森林防火GIS 系统。该系统的

建立, 必将会大大提高我省的森林防火现代化管理水平,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林权管理 权属分国家、集体、个人三种形式, 不同权属的森林实行“谁管谁有”的原则, 大部分权属明确, 产权清晰,界线分明, 标志明显, 山林权与实地、图面相符, 少数地方界线难以确定, 可用邻边分析暂定未定界区域。从而减少或避免各种林权纠纷。

应用前景:

一方面,GIS在林业学科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科的知识创新和理论深化研究, 促成了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系统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另外, 随着新分支学科的建立, GIS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有的学者提出利用GIS建立植物转基因飘流状况的国家和省级地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反过来又需要GIS的不断完善, 并为GIS提供实验基地。如为了便于更科学合理地管理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 就需解决GIS同GPS、RS以及与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耦合问题, 这将促进GIS技术的不断完善。GIS、RS和GPS的集成(“3S”的集成)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3S”的集成是一种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地提供所需信息的技术。基本是RS 提供最新的图像信息, GPS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GIS为图像的存储、处理、分析及应用提供技术手段。“3S”的应用可为林业生产管理和决策者快速地提供精确的信息。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 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国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林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 对林业生产调控能力差, 再加上林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区域性, 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林业生产的调控能力, 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因地、因时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对这一系统的监测、模拟和科学管理等复杂问题应用传统的GIS是很难解决的, 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GIS与专家系统结合而成的智能GIS, 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重视。另外, 随着网络GIS、虚拟GIS、开发式GIS、真3维和时空4 维数据结构等这些GIS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不断完善, 林业作为GIS技术使用大户, 必然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进入90 年代以来, GIS 正朝着分布式的、开放的、网络化的、大众化的、全球性的GIS 发展,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 我国已经提出了建设 数字林业 的概念, 是否建立和使用了先进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 正在成为衡量当地林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 3S 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进程。目前, GIS 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从事林业GIS 研究的人数不多;GIS 在林业上还主要应用在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查询、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成果显示输出等几个方面。在林业GIS 基础数据库建设、林业通用GIS技术模块、林业行业数据标准和林业GIS 海量数据支持等方面报道较少, 这需要广大的林业工作者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林业GIS 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第四篇: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精选)

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摘要:

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企业,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1]。本文在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解决方案,以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全程管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引言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代物流与GIS融合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物流设施、设备等)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3.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

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

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涤从晌鹊鉡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第五篇:GIS在环保中的应用

GIS在环保中的应用

一、GIS技术及其特点

GIS 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两个比较成熟的软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附加了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的特殊功能。GIS以其混合数据结构和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而别具一格。它所提供的专用函数可用来进行测量、坐标变换、图象生成、属性修改、统计分析、拓扑叠加、网络分析等。许多GIS产品还采用了工业标准的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为用户进行功能和结构定制拓展了空间。GIS技术特点可归纳为:

1.1数据输入

数据输入是把现有资料按照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统、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标准和结构组织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输入到数据库中的过程。除了在地图上手扶跟踪数字化、图形扫描外,目前GIS的输入越来越多地借助非地图形式,RS(遥感技术)数据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已成为GIS的重要数据来源。

1.2数据处理

GIS 对空间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综合、数据变换等,最终形成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库。GIS中的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如何有效地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是GIS的基本问题。大多数GIS系统采用了分层技术,即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们分成若干图层分别存储,把选定的图层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满足某些特殊要求的专题地图。

1.3空间分析和统计

空间分析和统计是GIS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关系,为用户提供一个解决各类专门问题的工具。这也是GIS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GIS的空间分析分为两大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

1.4地图显示与输出

GIS 可将空间地理信息以地图、报表、统计图表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利用开窗缩放工具可以对所显示的地图中的任意点和范围进行无级开窗缩放,也可以按照某一比例尺显示,进行分析对比。还可按照用户需要设置制图符号和颜色,根据编辑好的空间数据分层选择,通过逐层叠加形成各种专题图,通过绘图机、打印机等输出。

1.5二次开发和编程

大多数GIS系统都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包括提供专用语言的开发环境,用户可在自己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系统配有专门的控件,供用户的开发语言(C++,VB,VC++,Dephi,…)调用等等。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编制自己的菜单和程序,生成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完成GIS的应用功能的开发。

二、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新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为环境保护工作迈向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全国27个省级环保局及一百多个城市环保部门都已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库,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流域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系统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将结合实例分别阐述GIS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情况。

2.1应用GIS制作环境专题图

环境制图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与传统的、周期长、更新慢的手工制图方式相比,利用GIS 建立起地图数据库,可以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果。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如污染源分布图、大气质量功能区划图等等。GIS的制

图方法比传统的人工绘图方法要灵活得多,在基础电子地图上,通过加入相关的专题数据就可迅速制作出各种高质量的环境专题地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符号和颜色库中选择图件,使之更好地突出专题效果和特性。

2.2应用GIS建立各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各级环保部门在日常管理业务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环境信息。而这些环境信息85%以上与空间位置有关。GIS的强大功能之一是它的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功能和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使用GIS,可以建立各种环境空间数据库。例如:污染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等污染源数量、属性和污染源发生的地域范围)、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包括空气、水、噪声等),GIS能够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其地理位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以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例如,基于GIS平台,厦门市建立了城市环境空间数据库和污染源监测属性数据库,开发了网络化城市环境质量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大气、地表水、声学环境的监测信息,以分布图、专题图、三维模型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由于采用了因特网的 GIS开发技术,该系统可以在Internet/Intranet上运行。

.3 GIS应用于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可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显示、分析,实现为环境决策提供辅助手段的目的。如广东省以东深流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为基础,对东深流域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利用GIS技术开发了东深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该系统直观显示和分析东深流域水环境现状、污染源分布、水环境质量评价,追踪污染物来源。可结合数字地图查询历年监测数据及各种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查询与分析)、辅助决策(容量计算及污染状况的预测)为流域水环境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手段。

2.4 GIS应用于自然生态现状分析

在进行自然生态现状分析过程中,利用GIS 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砍伐面积等,客观地评价生态破坏程度和波及的范围,为各级政府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把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对我国西部12省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得到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统计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空间规律特点,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青海省遥感中心将“3S”技术运用到青海湖环湖重点区域调查上,快速查清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建立了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规划决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料。

2.5 GIS应用于环境应急预警预报

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能够对事故风险源的地理位置及其属性、事故敏感区域位置及其属性进行管理,提供污染事故的大气、河流污染扩散的模拟过程和应急方案。例如,大连市的“重大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把重大污染事故的多种预测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当某一风险源发生事故时提供应急措施、报警信息和救援信息,为重大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奠定了基础。上海市应用GIS、RS与GPS技术开发了环保应急热线系统,该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污染源搜索和定位;将GIS与GPS结合起来,用于出警指挥和导航;用RS技术获取地面信息,解决了GIS基础底图动态更新问题。通过“3S”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好地发挥了GIS在环保执法和应急事件中的作用。

2.6 GIS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GIS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密切相关的环境数据,因而也是综合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所有的改、扩、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提出防止和减缓这种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综合性地分析建设项目各种数据,帮助确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由于GIS系统具有层的结构,可将不同的环境影响进行计算并叠加。深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已利

用GIS技术进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制图。

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中,可将地理信息与大气、土壤、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提取该区域内大气污染布图、噪声分布图;通过缓冲区分析,可显示污染源影响范围等。

2.7 GIS应用于水环境管理

水环境信息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和层次属性,利用GIS可以更加明确地揭示不同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反映水体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如污染源、排污口、监测断面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利用GIS还可以进行污染源预测、水质预测、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物削减量的分配等,以表格和图形的方式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支持。目前,全国各省环保局正在使用GIS软件进行各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水环境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环境数据查询、水质评价、统计分析、水质预测等功能,将各种水环境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对水环境的科学管理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出现,使我国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迈上新的台阶。随着国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100城市日援项目的实施,GIS技术必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管理中的各种专业实施强有力的分类管理,提供丰富快捷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功能,还具备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多种功能。并可打印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或图表,从而使管理更加方便。

3.1污染源信息查询。

包括污染源点定位,多媒体介绍,污染源单项查询,污染源图元属性查询,地方数据库查询,污染信息查询,污染区域查询。实现对污染源的单项信息查询(如工业用水、工业废水、工业能耗、工业固废、工业治理设施)。对监测点的各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降尘、降水 P H值)污染信息的查询。查询自定义范围(圆形、矩形、任意多边形)内某一年污染源的污染信息。并提供多种直观输出方式。

3.2污染源历年统计和分析。

包括筛选企业分析、各污染物排序分析、污染源报告分析、污染源缓冲区分析、污染源区域分析、污染源水系分析、大气环保预测、三维地貌显示、等标负荷分析。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排序分析,能直观反映各企业的排污严重情况。快速统计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废气等标污染负荷。提供点源模式和面源模式两种分析模型。

3.3监测资料分析。

包括污染点位分析、污染等值线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变化趋势分析、大气质量周报分析、区域噪声地图化分析、道路交通噪声图生成等。系统采用等值线方式分析全区范围的污染情况。提供平面和立体等值线两种分析模式。对大气环境质量按分析四季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降尘、硫酸盐化速率、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在地图上动态绘制直方图。

3.4图形/数据库编辑。

提供污染源常用的编辑功能。完成编辑污染物基本信息,编辑污染物的图形数据。可以保存污染专题图的点文件。

四、3DGIS的应用

3DGIS 是GIS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它区别于以往的二维GIS。二维 GIS是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但是二维GIS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本质上是

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本原感受。虽能够表达出表面起伏的地形,但地形下面的信息却不具有,世界的本原是处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GIS将现实世界简化为平面上二维投影的概念模型注定了它在描述三维空间现象上的无能为力。克服这一缺陷迫切需要真正的基于三维空间的GIS的问世。三维GIS对客观世界的表达能给人以更真实的感受,它以立体造型技术给用户展现地理空间现象,能方便地对空间对象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和操作。

现阶段采用的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可提供监测点位的显示、点位查询、区域查询、信息查询、全区环境分布、全区或个别点环境平均状况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功能。自动生成交通线上的噪声污染图,功能区噪声图等;在评价模型方面,实现了大气环境领域的五种经典空气质量评价模型,准确地对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及影响进行评价,系统的结果输出直观,并具有统计功能,可存储多次(按用户需求)评价结果供用户参考、比较;在地理数据和专业数据管理方面,可动态建立图形属性库、修改属性域,并对已有属性进行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开放式数据库接口可充分利用环保系统已有的数据库资源,减少了数据的录入量;在污染源管理方面,利用GIS技术把环境污染源应用软件构筑于污染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库管理系统之上,能综合分析环境情况,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综合查询;在动态数据成图方面,自动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直观表现,提供描绘全场平面,立体等值线图,各种数据可生成饼图、柱状图、线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动态外挂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通过地理数据实现地貌的三维显示。(转载)

GIS 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GIS是一种功能十分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近年来,GIS 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传统生态环境研究本身存在着局限,使得GIS在生态环境 研究中的应用凸现出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并在不同的研究方 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 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应用 1、GIS简介 GIS是英文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或 Eeo-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可以简单定义为用于采集、模 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一个GIS 系统主要包括①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②数据存 储与检索子系统;③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子系统;④数据输出 子系统[2]。功能构成包括:①数据采集、检验、编辑;②数据操 作运算;③数据储存、组织;④数据查询、检索、统计、计算; ⑤数据空间分析;⑥数据实现。

2、GIS 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研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GIS以其强大的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管理及空间分析能 力在不同的领域、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不断进入科研 和应用领域,GIS技术已具备了在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方面作 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能力。另外,GIS 技术的发展过程本身就 包括其在生态环境科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用

GIS 进 行生态环境分析评价与规划决策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体现出如下的优越性:①可以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对生态 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动态、实时监测,获取丰富全面的信息; ②利用GIS对生态环境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可以克服分析方 法的不足,实现生态环境信息分析的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 分析与综合处理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演变的模拟 和预测;③GIS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的效率高、成本 低、精度高、用途广,较传统方法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3、GIS 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3.1 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动态模拟。生态环 境的演变周期长,一旦失衡,就很难复原,造成的灾害很严重。GIS 技术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分析,能对过去历史 过程进行近似的再现与模拟,并对未来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模 拟和演示,对预警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3.2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GIS可以将RS(遥感)与GPS(全 球定位系统)获取的数据从定量、动态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 集成,建立具有实时、空间表达详尽等特点的区域生态环境时 空变化模型。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分析,了解过去若干年内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并将其与驱动因子联系起来,建立解 释生态环境当前和未来变化的经验性诊断模型,为区域生态 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3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具有长期性、实时性、综合性和周期性等特点,需要大范围的、实时监测的 生态环境参数;数据必须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并得到有 效的管理和迅速的处理[5]。GPS与GIS的结合可构成生态环境 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经处理后记 录在文件中,并与GPS测定的坐标数据一起输入到GIS数据库 中,利用GIS进行生态环境参数的定量、定性分析及分析预测 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3.4 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的评价、管理是建立在生 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的。在生态环境数据采样时,首先获 取需采样的生态环境指标的定性信息,然后制定出合理的采 样方案和重点采样区。采样完成后将预处理的信息输入到GIS 中,得到有关生态环境因子的分布图,然后利用GIS进行全区 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再将评价指标输入到生态环境管理 规划模型中,制定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3.5 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动态监 测,获取生态环境信息。获取的信息输入GIS数据库中,经过 管理和编辑,生成各种统计图象和专业模型以满足实际需要。

3.6 生物多样性研究。①植被类型调查:植被是其他自然 要素的指示,综合反映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其变化信息 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 用GIS等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植被资源进行植被资源的调查逐渐 走向成熟:Ringrose应用GIS和RS 技术进行博茨瓦纳南部 植被变化的研究; Blackburn 等根据树冠覆盖间隙,利用 GIS 与航空遥感图像进行落叶林地的生态调查;②野生珍稀动 物的调查研究:野生珍稀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 目标。通过对其生境及其栖息地状况(包括地形、土壤、水源、植被覆盖特征、人类活动影响等)的研究与分析,可以间接反 映其生物多样性情况。Herr 等[10]利用GIS 与RS 技术对鹤的 栖息地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层的生成、栖息地描述、分布预 测,建立栖息地模型,实现对研究区鹤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的调 查;③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通过GIS,对获取的可靠数据进 行有效管理和共享,进行数据实时更新,及时给出生物多样性 变化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3.7水土保持。GIS 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水土保 持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①水土流失普查:利用RS

与GIS的集成,对大面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同时利用GPS对 水土流失普查中典型样地进行定位;②水土流失数据更新:典 型水土流失更新是利用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对比,发现变化靶 标,再利用G

PS技术为变化靶标精确定位,再由GIS系统对变 更数据进行编辑处理;③水土流失动态分析:利用GIS的分析功 能提供各级行政、流域单元、各个层面的分类统计资料和有关 属性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提供各种专题图、演示图和相 应的文档报表;④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利用GIS分析功能,对水 土流失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各种预测预报模型的GIS 系统。

4、总结 GIS

地理信息系统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诸多行业 当中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研 究方面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在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研究、生态环境分析评价、环境规划决策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 的效率,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辅助工具和操作平台,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国家和 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但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国家的投入致 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政策偏向城市而导致农村贫 穷,导致城乡巨大差别。现在,要解决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 距,关键是政策上的改变,这一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进行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的决心。政策出台后,就要进行实际的 投入。首先,生活条件的投入。要改变目前农村村民非常差的 饮水、交通和其它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按照科学发展 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样生存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贫困农民 生活基本条件的改善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其次,生产 发展的投入。单是改善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农民的生产条件 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不会得到提高,改善的生活 环境又可能恶化。再次,文化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村民的文 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由于我国目前广大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理 解能力有限,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投入很难调动农民进行新 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国家投入逐步到位后,农民看到新农村建 设的成果,感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后,自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只有国家和农民的两个方面的积 极性调动起来了,新农村建设才大有希望。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 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总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必 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各地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有步骤规 划具体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没有政府的规划是不行的,靠 农民自身去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忠 县双桂镇仁和村成为忠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中有 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镇、村两级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力 度较大。仁和村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村民有一种想改 善居住环境和集市环境的意愿,镇、村两级组织因势利导,在 石遂路穿越仁和村的一段地势平坦,开阔的公路两旁进行了 规划,凡在这里修建房屋的村民的建房手续由政府统一办理,而且减免许多手续费。再是政府拿出一部分钱来,对在居民 点修建房屋的进行奖励,凡在新居民点修房的每户奖500元,且从房屋到公路的硬化由政府出面进行。这样,仁和新村经 过4 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现在村民们认识到新村居住的好处 后,不需要政府奖励主动申请要求到新村建房,这样才形成 现在的仁和新村。目前镇村两极组织正在进行规划全村的饮 水工程和天然气工程。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规划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作用。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它需要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有步 骤、分阶段的走出一条适合各地农村实际的新路,它需要全党 全国人民为之不懈的共同努力与奋斗,这一光辉而又伟大的 历史任务才能完成。

下载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网GIS系统在线路巡视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GIS的简介和功能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

    GIS在物流中的应用

    GIS在物流中的应用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

    GIS在物流中的应用11

    GIS在物流中的应用 二、GIS在物流中的实际应用举例(白沙烟草物流公司) 白沙烟草物流公司已启用的烟草配送GIS及线路优化系统,经过三个多月在配送区域内送货线路上的试运行,已取......

    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必修2模块为例 1.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已经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确定为高中地理......

    广东电网公司GIS系统建设现状说明

    1.1 现状说明 广东电网公司围绕创先工作要求,目前已经在全省统一建设、推广、实施了基于GIS的营配一体化平台。营配一体化是利用GIS技术, 建立电网设备和电力客户基础资料的......

    GIS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GIS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生态类2009级09班崔孝强***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妇孺皆知的事实。可是现在,我们的生命之源已经被我们糟蹋的不成......

    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大全五篇)

    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城市规划时要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有新的技术方法来支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现代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

    实景三维GIS在安保中的应用

    实景三维GIS在安保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当前安保业务形势分析入手,通过对GIS发展方向的介绍,引入了实景三维GIS的定义,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景三维GIS开展安保业务工作的新思维,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