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9-05-13 15: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和新机遇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展望

三、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的问题与战略

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

五、区域经济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

六、科技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

七、新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

八、企业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节

00:01:44 01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持续六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解决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新动能发展还不够强大;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推进下,我国更加强调资金有效脱虚入实;

而从国际上看,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与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并行的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变革,也与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发生交汇,我国经济具备企稳的基础。

00:06:42 步入了L型中高速增长阶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如何从降速转向提质的阶段,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L型中高速增长阶段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经济触底叠加特朗普新政等海外新环境,传统的“三驾马车”将会面临新的考验,在“环保风暴”硬约束下,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而人口红利逐渐衰退,人力资本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00:09:57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消费需求潜力大,内需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加快推进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动力,在制度改革不断的演进下,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形势下,经济增长应逐渐从降速转向提质的阶段,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00:11:58

一、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

(一)中高速增长新方位:经济运行“L”型走势 2016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中明确指出:“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

短期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解决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新动能发展还不够强大,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背景下,经济具备了企稳的基础。步入L型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如何从降速转向提质的阶段,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视频:李克强总理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00:18:21 “L”型的经济运行走势下,中高速增长方位发生新的变化:(1)从产业结构上看,伴随着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而与之对应的是第三产业对于GDP的同比拉动作用则稳中有升,并且在2015年超越第二产业,成为GDP同比增长中贡献最大的部门。

(2)从需求结构上看,进入2014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同比拉动已经开始相对稳定地超越资本形成总额对于GDP的同比拉动,2016年,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达到1.5个百分点。(3)从收入水平上看,我国早在2014年人均GDP就已达到7485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8866美元(中等收入偏上国家),有9个省份人均GDP破万美元,其中,东部8个,中部1个,西部地区最高依然为重庆市(折合8757美元,低于全国水平),东中西部收入差距依然显著。

00:21:20

(二)中高速增长阶段强调资金脱虚入实,实体经济重振盘活产业发展空间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社会资源不断地涌入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当前我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剪刀差愈发加大,2016年更是下降到了0.5的比例,不仅远低于美国的水平,甚至比印度的水平还要低。

这意味着即便扣除价格因素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大量的并没有最终进入GDP的耗费,如土地出让金等,其中蕴含着泡沫成分。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相对较快,过度金融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中的金融资产相对于非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过度膨胀,甚至引发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利润越来越多地来源于金融渠道,而金融过度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

00:23:18 化解中国经济的“脱虚入实”,一是要抑制虚拟经济泡沫化,如美国就通过强监管和抑制资本利得两个方面来促使金融去杠杆、抑制金融泡沫;二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传统行业的去产能,以及僵尸企业的清理,从而将资金的“死水”置换为“活水”。

而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脱虚入实的可能性是在不断上升的。一是供需结构改善叠加市场准入放开,在传统行业加快整合的同时,新兴部门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投资变得更加有效。阻碍脱虚入实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债务高筑下的盈利能力的低下,导致资金愿意选择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而从供给侧改革以来,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钢铁、煤炭等领域的供需结构改善明显,盈利逐步恢复的同时,盈利能力一直处于相对高位的新兴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实体经济的投资将变得更加有效。

00:25:27 二是金融去杠杆不断深化,监管不断加强。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上升相对应的应该是银行资产规模的上升,因此,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是与GDP增长相一致的。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资产扩张,然而不同的是2007年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与之对应的是GDP同比增速的上升,而2008年之后的三次资产规模的扩张,对应的则是GDP增速的下行。

走势相背离的三个阶段中,在金融危机期间,主要是由于地方债务平台的扩张明显,2012年左右由于央行、银监会开始限制房地产和地方融资贷款,但是这部分收益高,所以,银行绕道去做,影子银行发展比较迅速。而近几年资产规模的快速上升,除了刺激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之外,更多的无疑是金融杠杆率的上升,资金大量进入虚拟经济所致,伴随着金融去杠杆的不断深化,脱虚将更加有效。

00:26:34

(三)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与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并行,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多变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久陷僵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悄然而生。而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打造全球贸易规则2.0新时代,其12个成员国涵盖了全球经济总量的36%,全球13%的国际贸易。

2017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2013年,美国开始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其成员国美国和欧盟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0%,占全球贸易总量比重的33%,然而原定于2016年之前结束的TTIP并没有如期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结束,新一轮谈判迟迟没有启动,前景不明。

00:28:37 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两大贸易协定前景堪忧相比,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2010年启动的自由贸易协定(FTAAP)亚太地区,成员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的60%,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6%。2016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4次领导人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闭幕,会议批准了《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报告》和相关政策建议,并以此作为《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亚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积极推进中,前景明朗。

而2011年启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第17轮谈判在日本神户开幕,谈判围绕关税、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展开,取得圆满结束,而经济技术合作和中小企业两个领域已在之前的谈判中基本达成一致,若RCEP谈成,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9%,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2%,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伴随着这一贸易规则重构的是产业格局的调整,产业发展所面临高端回流的压力。特朗普上台延续了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当局的“再工业化”政策,主张将最高联邦企业所得税率从目前的35%降至15%,同时提议对美国企业海外利润一次性征收10%的税,以此实现其将流向海外制造业的机会重新带回美国的目的,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稳步上升至2015年的18.6%,较2011年的低点上升了2.1个百分点。

00:31:25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新变革下,也与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发生交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在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在技术进步方面,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使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00:33:18 而上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过去数十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例,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是一个全球现象,德国、英国和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自2002年以来均步入一个放缓的节奏,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很低,2002年以来有所上升,但近几年上升幅度开始放缓。

我国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创造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投资端上看,2016年以来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动能的投资也在发生转换,传统的采矿业、钢铁行业投资持续负增长的同时,计算机、仪器仪表等新兴行业的投资则在稳步上升。而从产出端上看,也体现出了新旧动能转化的特征,汽车、计算机、医药等行业增加值不断上升的同时,传统的煤炭、钢铁行业占比则下降明显。

00:34:37

二、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中国经济触底叠加特朗普新政等海外新环境,“三驾马车”面临新考验

伴随着2011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放缓,2017年以来名义投资上行,实际投资增速仍在下降,反映投资需求仍旧乏力。从投资内部结构上看,基建投资相对保持高位,发挥了对冲老产业投资下滑的作用,房地产投资受地产调控以及土地供给的影响仍将处于低位水平,而制造业投资短期内仍将承压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进入2014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同比拉动已经开始相对稳定地超越资本形成总额对于GDP的同比拉动,成为支撑GDP同比增长的第一动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消费对于GDP的贡献,一方面是来自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来自投资下降带来的被动抬升。

00:36:14 短期来看,消费承压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影响,汽车销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0年购置税从减半提高到7.5%,再到2011年恢复10%的征收,汽车销售增速大幅下滑。2016年购置税减半政策调整为7.5%,2017年回归10%,可能会引起汽车销售增速下滑。201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双双回落,进入2016年以后,进口增速开始低位反弹,而出口表现仍旧处于下行通道。从未来短期内看,美欧经济的复苏利好我国的外贸出口,但美国特朗普新政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欧洲受英国脱欧影响仍旧存在较大的风险因素。

00:37:18

(二)“环保风暴”硬约束下,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与以往环境保护显著不同的是,《“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在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下,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然而,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主要责任。

也就是说,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受到地方政府约束。当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地方官员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增加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2006年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

我国高耗能行业占比高,单位GDP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强化“环保风暴”非常迫切。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发展尤为迅速,其中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39:13 大量的能源消费支撑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不断降低,然而由于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占比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依然过高。2013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为1862.8(千克石油当量),为同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2.34、1.85和1.37倍。

环境保护加强将对我国工业和GDP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的负向影响,即环境保护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受冲击,导致工业和GDP增速下滑;二是间接的正向影响,即环境保护加强,资源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流向低耗能、低污染行业,例如,节能环保行业、服务业等,从而促进该类行业发展,进而间接地促进工业和GDP增长。人口红利逐渐衰退下,人力资本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00:40:55 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10%,0-14岁人口占17%,劳动力人口占73%。从演变趋势上看,老龄人口占比近几年不断上升,而0-14岁人口占比下滑明显,劳动力人口占比则波动上升。从区域结构上看,我国的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东部及东北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12.7%)、上海(12.8%)、辽宁(12.9%)、重庆(13.3%)老龄化水平表现最为明显。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落地实施。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推行了三十多年的城镇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真正宣告结束。到2050年中国主要人口集中在60-64岁年龄段,其中,男性人口达到6200万人,而女性人口达到5814万人,已经体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状态。

00:44:02 而进入2010年后,中国老龄化水平则更加明显,彻底演变为倒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这就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可能并不能改变我国的老龄化进程。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为了控制人口总数,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采取了诸如减少产假和政府津贴,以及限制孩子就读名校等措施。限制生育政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人口总和生育率在70年代迅速减小,并且在进入80年代以后仍然保持下降趋势。

但是,新加坡政府在80年代后期发现随着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变化,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加坡人口出现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因而政府开始调整相关政策鼓励人们生育,尤其是对生育多孩的家庭实施大幅度的现金奖励。但是,现实表明,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总和生育率在80年代末仅受到短暂的冲击,其后继续表现出长期的下降趋势。00:45:59 伴随着人口结构演变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根据《2015/2016年全球50国薪酬计划报告》显示,中国各个行业的基本工资比东盟劳动力成本相对最高的印度尼西亚高出5%-44%,其中,初级白领专业人员平均的基本工资是2.1万美元/年,高出印尼相同阶层雇员的30%。

而从专业和中级管理阶层的薪资水平上看,中国也高出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如专业人员的平均薪资分别是越南和菲律宾的1.9倍和2.2倍,而中等管理阶层的薪资比印度尼西亚高出44%。在人口红利衰退的情形下,人力资本水平还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从全球主要国家的受教育水平指数来看,我国仍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00:47:46 比如就山东省济宁市来说,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快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为紧迫。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70.2%,传统动能主导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经济规模偏小,占比低于全省8.7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济宁市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0.4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燃煤总量4860万吨、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电厂密度排全国第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全省前列,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重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知识、技术、资本等先进要素吸纳能力较弱,政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举措尽快解决。

第二节

02中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与未来展望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增速进一步加快,高耗能行业的增速继续回落,旧动能的重塑和新动能的培育稳步推进。

00:00:48 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对于重塑传统产业的动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产能超额完成目标,减税降费带动企业成本下降,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房地产去库存取得明显效果。新动能培育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积极进展,股权众筹、众创空间等新的创业创新模式得到发展,创新成果相继涌现。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网络购物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但中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资金脱虚向实、金融业无序扩张、房地产风险积聚、企业负债率仍然偏高、企业融资成本显著抬升等均制约了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00:02:31 展望未来,中国的产业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仍将持续推进。消费将成为中流砥柱,消费升级势不可挡。从消费结构转换的方向来看,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和医疗类等代表发展享受类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向服务类和发展享受类消费升级的方向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旧动能的重塑仍然需要时间。旧动能仍在逐步出清,尚未具备再出发的能力,尚无法支撑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

居高不下的债务率仍然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旧动能产生冲击。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00:04:35 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路径在于改革开放,应通过国企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重塑旧动能。而新动能的培育需要通过简政放权、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为新动能的培育提供市场空间。

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产业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和前期政策刺激之后,面临着需求相对不足、产能相对过剩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仍然在培育,新的动能正在兴起,但仍然未能充当起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角色。

这就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仍将在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长期性。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重塑其发展动能,并通过新动能的培育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00:07:33

一、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6年,在经济增长基本平稳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凸显。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微观层面的企业效益则出现了显著改善。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占比提升,高耗能产业的占比进一步降低。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能源的生产下降,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单位能耗进一步下降。

00:08:24

(一)服务业占比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凸显 2016年,中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1.6%,比201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则分别降至8.6%和39.8%,分别较2015年回落了0.3和1.1个百分点。

从增长情况来看,三次产业的增速较2015年均有所下滑;但第三产业增长最快。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高于第二产业的6.1%和第一产业的3.3%。从对GDP增长的拉动来看,第三产业是GDP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且贡献仍在进一步提升。2016年,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至58.4%;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贡献率则回落至37.2%;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贡献率回落至4.4%。

00:09:17

(二)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企业效益显著改善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较2015年略降低0.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走势来看,工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围绕着6%上下波动。

从工业内部的结构来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速显著回落,由2015年的2.7%降至2016年的1%,主要是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而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则由2015年的7%小幅回落至2016年的6.8%,表现相对平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5.5%。

2016年,受益于PPI的显著上涨,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改善。2016年,企业利润增长8.5%,而2015年下跌为2.3%。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改善最明显的是上游的采矿业,其利润由2015年的58.2%降至2016年的27.5%,这也与上游的价格改善最为明显有关。

制造业的利润增速由2015年的2.8%提高至2016年的1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利润增速则由2015年的13.5%降至2016年的-14.3%,主要是因为上游价格的上涨挤压了公用事业的利润空间。

00:11:09

(三)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增速进一步加快,并显著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较2015年提升2.7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3.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10.8%,较2015年提升0.6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也分别达到32.9%和12.4%。

而高耗能行业的增速则继续回落,并低于工业整体水平。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2%,较2015年回落1.1个百分点,比工业整体水平低了0.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则降至28.1%。00:12:20 工业增长更加依赖于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2016年,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率达到21.6%。而传统资源密集型行业对工业的拉动减弱。六大高耗能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降至24.7%,采矿业的贡献率则降至-1.3%。

电子、汽车已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行业。2016年,电子、汽车行业现价增加值分别占工业的7.5%和6.9%,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9%。符合消费升级发展方向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suv、新能源汽车等生产均保持较高增速。

00:14:05

(四)出口仍保持较强竞争力

2016年,尽管我国出口同比下跌7.7%,但部分原因是全球贸易的下滑。根据WTO的数据,2016年全球商品贸易下滑3.24%。此外,由于出口增速采用美元计价,汇率贬值也会拉低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事实上,2016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仅下跌2%。

而从我国出口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来看,国内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2016年,中国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高达13.15%,这一比重仅次于2015年。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竞争压力,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并没有出现显著的下滑。

从结构上来看,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的主力。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98万亿元,下降1.9%,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7.7%。同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88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8%。

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从贸易方式来看,2016年我国出口金额中一般贸易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53.84%,较2015年上升0.3个百分点。

00:16:00

(五)能源结构优化,单位能耗降低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标准的提升,我国传统能源的生产下降,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单位能耗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煤炭、原油等传统能源生产明显下降,天然气、电力和新型能源生产显著增加。原煤生产自2014年以来连续下降,2016年降至34.1亿吨,比上年下降9.0%;2016年原油生产19969万吨,比2012年下降3.8%;天然气生产1369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3.8%;电力生产61425亿千瓦时,增长23.2%,新型能源(核电、风电以及其他新型能源)发电快速增长达5120.5亿千瓦时,增长1.3倍,其中核电增长1.2倍,风电增长1.5倍。

00:16:56 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由2015年的63.7%进一步降至62%,而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0:17:41

二、供给侧改革重塑旧动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提出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而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对于重塑传统产业的动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视频:李克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频:李克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0:27:28

(一)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

2016年,原计划淘汰钢铁产能4500万吨,但实际去产能6900万吨;计划淘汰煤炭产能2.5亿吨,实际去产能2.9亿吨。通过落后产能的淘汰重组,市场格局得到优化,行业集中度得到显著的提升。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6年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CR10上升为35.9%,同比增长1.7%;CR4上升为21.7%,同比增长3.1%。而去产能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价格改善和效益提升。煤炭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的同比跌幅显著收窄,由2015年的下跌14.7%提高至2016年的下跌1.7%。钢铁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由2015年的-16.7%提高至2016年的2.5%。

而煤炭和钢铁行业的盈利在2016年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2016年,煤炭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091亿元,较2015年增长223.6%;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659亿元,较2015年增长232.3%。

00:28:56

(二)企业成本有所下降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介绍,2016年企业税费成本和用能成本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其中,2016年营改增减税约5000亿元,涉企收费减少560亿元,企业用能成本减少2000亿元。除此之外,得益于前期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企业的利息支出也在2016年有了显著的下降。

从工业企业的数据来看,2016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为85.52%,较2015年下降0.16个百分点。而2016年企业利息支出同比下降6.2%。

00:30:20

(三)企业去杠杆取得一定进展

2016年,得益于企业效益的显著改善和一系列去杠杆举措的推出,企业杠杆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的56.2%降至2016年的55.8%,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采矿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9%,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则显著降低0.7个百分点至6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小幅降低0.1个百分点至60.9%。分企业类型来看,股份制和私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比较明显。2016年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4%,与2015年持平;集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1%,提高0.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由57.1%降至56.6%;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小幅降至54 1%;而私企的资产负债率则由51.2%降至50.7%。

00:31:11

(四)房地产库存部分去化

2016年,得益于一系列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实施,房地产销售增长强劲。一方面,地产销售受到前期宽松政策的带动;另一方面,棚户区改造也对地产去库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住建部的数据,2016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48.5%,比201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助力地产去库存2.5亿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5%,远高于2015年的6.5%。受此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也由2015年的1%提升至2016年的6.9%,对于支撑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00:32:26 而房地产去库存也取得积极的进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由2015年底的7.19亿平方米下降至2016年底的6.95亿平方米,同比下跌3.2%。而住宅类待售面积由2015年底的4.52亿平方米下降到2016年底的4.03亿平方米,同比下跌11%。

值得注意的是,地产销售的火爆带动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但也酝酿着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截至2016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5%,其中,一线城市上涨25%,二线城市上涨17.6%。而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引发政策层面的高度关注,一系列限购、限贷政策在2016年10月后密集出台。

00:34:51

三、新动能培育持续推进

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的发展得到较快的推进。

00:37:22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

随着商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出台,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被激发。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股权众筹等新的模式开始兴起,涌现出如众筹天地、人人筹等代表性的众筹平台。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417家众筹平台,较2015年增加112家。其中,股权式众筹平台182家,较2015年增加34家。在创新领域,新的创新模式积极发展。

00:38:33 2016年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4200家,增长84倍。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如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相继涌现。全年研发经费支出15500亿元,增长9.4%,占GDP的2.08%。全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346.5万件,授予专利权175.4万件。(视频:激发创新创业微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00:42:56

(二)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互联网+”深入推进,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网络购物快速发展。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同比增长25.6%,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的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进一步提高至12.6%。

如果再考虑服务,则2016年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合计达到51556亿元,同比增长26.2%。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2016年,快递业务量312.8亿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5%。

00:44:40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1亿笔,金额249445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461.78亿笔,金额2084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6%和3.31%;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

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共实现互联网保险收入2347亿元,其中互联网财险收入403亿元,互联网人身险收入1944亿元。互联网保险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7.6%。

00:45:46

(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显示,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太阳能发电产业增长41.2%,锂电子电池制造业增长31.6%,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7.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9%。(视频:2017中国工业经济处三年来最好水平。)

00:48:04 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5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2013-2016年,光电子器件产量年均增长27.1%,光缆年均增长19.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33.1%,电工仪器仪表年均增长17.8%,太阳能电池年均增长22.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年均增长45.7%,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年均增长12.7%。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7万辆,同比增长53.13%。

第三节

四、中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脱实向虚,金融业无序扩张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断攀升。同时,一大批影子银行业务无序扩张。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快速扩张,由2008年的5.7%快速攀升至2016年的8.35%。这一比重不仅明显高于新兴经济体的水平,而且也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这种快速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显著提高,而恰恰反映了国内金融业的效率比较低,使得每一单位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支撑。同时,金融业的无序扩张,也是资金脱实向虚、层层嵌套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00:01:05 在金融业无序扩张的同时,国内监管却存在缺位,导致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集聚。2015年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风险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因此,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40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也明确表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00:02:12

(二)房地产市场风险积聚

在2014年以来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的增长。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5%。同时,全国房地产价格也出现大幅度的上涨。201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5%,其中一线城市上涨25%。2017年以来,尽管国家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但绝对价格同比仍然呈上涨之势。

一方面,高房价会影响实体企业的竞争力。高房价使得投机资金更容易从实体领域流向房地产市场,降低了实体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加剧资金脱实向虚。同时,高房价也提高了城市的用地成本和生活成本,进一步推升了劳动力价格。这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成本压力,降低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高房价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不断累积。大量投机性的资金集聚在房地产市场,容易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同时,房价高涨也推升了居民加杠杆的冲动。2016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45%。

00:03:15

(三)企业杠杆率仍然偏高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尤其是企业层面的杠杆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6年底,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率为257%。其中,2016年底,企业部门的债务率更是高达166.3%。我国企业部门的债务率不仅高于同期新兴经济体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导致我国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以及金融领域的资源错配问题长期存在。由于这些体制性的因素,使得国有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因此,未来只有通过持续推进国企改革以及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杠杆率偏高的问题。

00:04:08

(四)流动性边际趋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随着全球经济的弱复苏,流动性整体趋紧。预计美联储2017年将有一次加息,其中3月和6月已分别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半年仍有一次加息,并且下半年美联储也将开启缩表进程。而随着欧洲经济和英国经济的好转,欧央行和英国央行边际收紧政策的概率也在提高。

国内方面,随着经济的小周期复苏,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同时,一系列金融风险的集聚,也使得金融监管加强,并对货币政策构成约束。在强监管和政策边际趋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2017年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5.67%,较2016年第四季度提升40个基点。

00:05:03

五、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短期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一轮小的复苏周期中,但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国内经济在2017年上半年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格局,但下半年仍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而“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仍将继续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流动性和国内的流动性都开始趋紧,带来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将对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产业仍将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旧动能的重塑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培育,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都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而新动能短期内也难以承担起支撑中国经济的重任,决定了国内经济仍将处于筑底的阶段,新周期难以在短期内启动。但新动能的发展将势不可挡。服务型和发展享受型的消费升级的方向,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优势,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分担风险和降低成本。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互联网经济中,也表现在一些研发成本比较高,或者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的领域,譬如高铁产业。未来,我国的新动能不仅体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也体现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升级、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

00:07:16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处于一轮小的复苏周期中,但持续性仍有待观察。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PMI整体呈现出改善的趋势。2017年4月,IMF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由之前的3.4%调高至3.5%,尤其是大幅上调了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而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欧元区的经济也比预期的强劲。

政治方面,荷兰和法国的大选均平稳度过,之前市场比较担心的民粹主义“黑天鹅事件”没有重演;而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看来也比之前担心的要平稳。因此,2017年的外贸格局整体上出现了比较显著的改善。2017年前8个月,出口累计增长7.6%,远好于2016年的-7.73%。

00:09:05 中国经济则处在L形的筑底阶段。2017年上半年,国内经济稳中有升。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支撑:一是企业继续补库存;二是PPI上涨带动企业盈利改善和制造业投资回升;三是地产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四是外部形势有所好转,出口增速提升。但整体来讲,2017年国内经济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后续仍有回落压力。

一是企业补库存周期可能已经见顶回落,补库存将逐渐过渡到去库存,对经济有一定的拖累;二是地产调控政策趋严,地产销售已显著回落,后续地产投资也面临下行压力;三是在基数效应下,PPI增速已开始下行,并带动企业效益逐步回落。但考虑到出口仍然在改善且制造业投资仍有小幅的修复,预计下半年回落压力可控,全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是可以做到的。

00:10:37 供给侧改革仍将继续推进。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而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有效去产能。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

去库存方面,主要是坚持因城施策,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三四线则继续鼓励去库存,并通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手段加大支持,去杠杆则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域的去杠杆。而降成本方面,根据2017年6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合计全年将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其中降费占60%以上。

00:11:58

(二)消费成为中流砥柱,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发展

消费结构的演变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是不断提高的。相对于投资来说,消费的增长相对平稳。在中国经济L形的筑底阶段,消费仍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从消费结构转换的方向来看,服务类的、享受发展类的消费比重将日益提升,消费升级的方向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

从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来看,儿童和老龄人口的比重日益提升。尤其是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将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比重。而这部分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高的,这会提升整体的消费意愿,带动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的产业发展要更多地从居民消费的需求出发,尤其是要更多地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意愿。婴幼儿用品、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00:13:21 根据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方向。食品烟酒、衣着和居住类等的消费比重显著下降,而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和医疗类代表发展享受型的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一定是朝着服务类的且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享受型的方向发展。00:13:52

(三)旧动能的重塑仍然需要时间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占比为57.35%,仍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较大。因此,传统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且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是要通过产业格局的优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提高传统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重塑经济增长的旧动能。

尽管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并且,从现实情况来看,也出现一些积极的迹象。企业效益出现显著的改善,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由底部开始回升,因而无法支撑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另外,从政策层面来看,随着环保约束的加强,也不允许传统的高污染行业进行新一轮的快速产能扩张。

00:15:14

(四)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

2017年6月22日,李克强总理曾明确表示:“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可能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在6月27日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新的供给和需求,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也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

可见,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过程中,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深刻地重塑产业的格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优势,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分担风险和降低成本。

这就意味着,在一些新兴的并且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性的行业中,我国是具有比较大的比较优势的。这一点在互联网经济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大国市场,获取弯道超车的优势。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的规模经济性和网络经济性相契合,可以降低互联网应用的边际成本。

00:16:22 而我国在平台经济、互联网支付等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和应用场景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在人工智能领域,Althago的表现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成绩已经宣告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积极去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除了互联网经济,我国的大国优势还可以体现在一些研发成本比较高,或者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的领域。譬如我国的高铁产业,就是凭借我国的大市场优势,成功地实现了追赶和跨越,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2017年以来,随着C919大飞机的试飞成功、第一艘国产航母的下水、量子卫星取得的成就以及可燃冰等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未来,我国的新动能不仅体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也体现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升级、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

00:17:34

(五)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路径在于改革开放

无论是旧动能的重塑还是新动能的培育,都决定了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走势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改革。一方面,旧动能存在的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体制性的束缚,譬如预算软约束带来产能盲目扩张和过度负债问题,导致产能过剩和杠杆率偏高;譬如金融资源垄断和结构扭曲带来的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损害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譬如土地财政和户籍制度限制导致的房地产价格和库存的区域分化问题等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只能通过改革。通过国企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真正地实现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杠杆、减轻企业成本、去房地产库存等目的,重塑旧动能,使传统产业获取再出发的能力。

00:18:53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本着鼓励创新,探索审慎监管方式,使市场包容有序、充满活力。因此,我们认为新动能的培育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通过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简化审批程序,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发展。此外,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打破国企垄断和服务领域的垄断,为新动能的培育提供市场空间。同时,新动能作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试验的成本和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要求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降低新动能培育过程中的外部性。

00:20:11 事实上,我们也确确实实可以看到改革和开放的实质性推进。一是自贸区范围进一步扩大。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并发布各自的总体方案。

二是设立雄安新区。4月1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并将之定位于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承担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重要职能,将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三是“一带一路”加快推进。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吸引了29个国家的参与,对“一带一路”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以此为契机,“一带一路”的推进将进一步加快。四是国企改革加快推进。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00:22:16 截至2017年4月,第一批9家试点的方案已基本批复;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由国务院审议确定;第三批试点遴选启动。五是资本市场开放取得积极进展。6月21日,MSCI宣布,决定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6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比如,济宁市确立了发展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四新”促“四化”,统筹改革、创新、开放三大动力,聚焦园区、企业、项目三大载体,强化服务、人才、基础设施、生态、要素五大支撑,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改造提升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市,开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新局面。

00:24:49 济宁市的主攻方向: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发展“四新”、促进“四化”、实现“四提”。一是聚焦新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二是聚焦新产业,提升创新平台驱动力,实现产业智慧发展。推动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三是聚焦新业态,提升三次产业联动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生态旅游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形成乘数效应,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

四是聚焦新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高端发展。全面做强产品、企业、行业、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诚信为本、品行天下,实现品牌高端的价值。(视频:山东代表团热议高质量发展 全力以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00:28:43 03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的主要问题与战略

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不仅面临着内部要素变化、结构调整的挑战,同时,国际上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等一些反全球化的行为,我国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亦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基本经济要素、产业新旧动能上面临着转换接续脱节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难题。

00:30:27 这就需要我国在结构性调整、新经济业态的培育、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上深入推进,极大地释放潜在的经济增长的活力。结构的调整需要重点推进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先发地区的重点在于探索构建适应新经济、新动能的新体制机制,后发地区需要突破束缚动能释放的传统制度。

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轨道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议题。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现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从10%左右两位数增长平台下降到了7%左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速度还能不能稳得住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动能的转换接续。前面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旧动能正在逐渐失去。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就要看一些新的产业是否能够及时发展起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00:32:21 上述产业新旧动能的潜在空间基本上体现了结构性的因素,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上述因素也恰恰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而这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和体制性、制度性问题纠缠在一起,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因此,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释放新的动力与活力。

从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本质来看,从根本上夯实经济动能形成的基础。从产业的角度,就需要辩证看待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新旧动能转换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更多地是要将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有机地结合,通过进一步地的改革开放,盘活经济潜在的增长动力。

00:33:53

一、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动力来看,传统劳动力数量的红利在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不可逆转的上升使得我国所依赖的这一传统动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渐势弱。创新驱动的动力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提升。而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依然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顺利地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面临脱节风险

1.中国经济长时期增长所依赖的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劳动人口的结构在2010年出现了拐点,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表明我国有效劳动力的供给不像以前那么丰裕。尽管总体而言,我国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但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没有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完成升级。

因此,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紧张,并传导至整个经济,导致用工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上述效应不仅体现在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长期超过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一现象表明廉价劳动力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出现了下滑。并且,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在由工资以及社保等福利费表示的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地提高的情况下,其呈现出不可逆的趋势。

分析劳动力成本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单位增加值劳动力成本,这一指标是劳动力成本与实际增加值的比值,它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增加值所耗费的劳动力成本,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动情况。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呈持续增大的趋势,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加速弱化,当生产率的增长难以弥补成本的上升趋势时,表明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00:36:13 2.高投资、高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度的投资也造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产业过剩等问题,这也导致社会对投资驱动经济往往批评较多。但实际上,投资对于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还是创新驱动,都需要以资本投入的增长为前提。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资本要素能够通过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来提高整个经济的产出结构水平,因此,资本要素投入已成为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投资的效益与成本的关系、投资是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而不是不计成本的低效投资。因此,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00:37:04 一方面,资本增速呈下降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下降通道。不管是从投入法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还是从使用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在经历了长期的增长后,增速上也明显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低于10%的水平,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速也已经下降到6%以下的历史低位。

这对于长期依赖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来说,直接反应就是经济整体的速度从高速增长开始转换到中高速的平台。投资贡献率是反映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指标,对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体而言,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总体而言,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样处于下降的通道,从这一角度来看,投资驱动中国经济的动力出现了疲态,高投资、高增长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00:38:08 另一方面,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内部结构的优化是未来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基本保持稳定,整体上略有下降,占比基本维持在1/4左右,而私营企业投资则上升为占比最高,达到1/3左右,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成逐年萎缩态势,占比分别下降至2%左右。

从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近几年所有类型的企业投资增速均处于下滑的态势,相对而言,私营企业的增跃速度处于高位,2015年只有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速止跌回升,外商投资和股份合作均处于负增长。而且,当前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是民间投资下滑速度较快。

从2014年末开始长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的增速,在2016年长期处于5%以下的低速增长,这表明市场的活力与动力遇到较大阻碍,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因此,从未来投资的所有制格局来看,代表市场活力的非国有经济将会进一步巩固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但动力不足是实现这一动能的最大障碍。而随着外商投资的逐渐减少,中国经济的内生驱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00:39:15 从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三产业的投资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超过55%,这也表明我国的投资更多地流向了服务业这一经济转型的方向。但由于房地产投资计算在服务业中,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得比较迅速,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超过23%,如果剔除掉房地产的因素,实际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并不高,因此,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是今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使用率的高低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最直接的指标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这一指标处于70%以下。而且,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来看,2013年以来逐年下降,出现负增长,而亏损额则在逐年增长。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企业整体亏损较大。这表明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企业其发展绩效表现差强人意,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差。

00:40:55 从中国经济未来转型的方向来看,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但我国的创新发展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研发投入上新台阶,企业的主体地位显现,但结构问题依然严峻。2016年中国研发(R&D)经费投入155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08%,连续4年突破2%。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经济体而言,研发投入迈过2%这一门槛表明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一个大国的创新基础也在不断夯实。研发强度代表国家推动科技的优先程度,表示对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但与美国、日本3%左右的强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2%向更高水平攀升时,面临的困难也更大,我国从占比1%到突破2%花了10多年的时间。

00:42:15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实现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研发的效率,提高资金转化的边际效益。我国在科技研发产出总量方面成果较为丰富。在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量方面,我国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50%的大关,达到了56.2%,科技的应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与美国、日本、芬兰公认的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我国与此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还任重道远。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产业的新动能尚处于培育阶段,新旧动能接续存在一定的断档期。按照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0%,还难以带动中国经济跃上新的台阶。而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对经济的拉动乏力,近几年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增长一直处于下滑的通道,2014年、2015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较弱,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00:44:12

(二)传统体制束缚旧动能的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滞后于新动能的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往往都有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束缚,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依然受制于体制的约束而转型缓慢,许多非市场的因素导致我国经济要素的误置,进而对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较大的羁绊。

譬如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由僵尸企业所带来的“僵尸经济”的风险,一些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改造的“拦路虎”。由于僵尸企业占据大量的融资资源,导致非僵尸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投资下降,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隐患。众多僵尸企业不能退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转型经济的预算软约束。

00:45:14

(三)世界经济新格局给我国新旧动能的转换带来了严峻挑战

除了中国内部存在的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制约着新旧动能转换外,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也对我国经济动能的升级与培育带来了重要的挑战。

中国由于在经济规模、经济增速上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从以前的世界经济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重要的主动治理者。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2016年贸易总量全球第二(在连续几年占据全球第一后,2016年被美国超越,但出口依然是全球第一)、对外投资全球第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在全球重要的经贸地位,并且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的增长率。2013-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3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贡献率。中国经济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治理,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如我国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等。

00:46:47 随着中国地位的崛起,在国际上也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挑战:A.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的恢复期,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仍然乏力,美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只有1.61%,欧盟1.87%,日本只有1%,增长趋势也未见有较大的起色,作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区域,这些地区的慢增长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依然低迷。如果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则我国自身的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也会受到制约。

B.诸多“逆全球化”的因素也对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在进行新旧动能的转换,国际上大多数经济体都在进行这一转型。出现了诸多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后一系列反全球化的措施等。这些都对全球化的深入起到一定的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世贸组织成员已经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

00:47:36 全球贸易预警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比2014年增加50%。2015年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是自由贸易措施的3倍。世贸组织、经合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G20贸易投资措施报告》显示:近一年来,G20成员平均每月新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达到2009年以来最高数量。以WTO为标志的全球贸易一体化不断受到挑战,TPP、TTIP等区域性贸易组织和规则也前途不明。

这些一方面给我国贸易的未来环境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此外,美欧的移民政策、投资政策、监管政策等朝着去全球化方向发展,民粹主义也日渐抬头,并且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这些“逆全球化”的现象同样会传导到经贸领域,影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合作,从而限制了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空间。

另外,中国所处的亚太区域尽管经济的增长是未来的亮点,但这一区域的地缘政治会对我国的经贸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韩问题等都是羁绊中国经贸发展的棘手问题。这些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更是增加了挑战。这些挑战不是短时期存在,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都是困扰中国经贸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会限制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拓展。

00:48:55

第四节

二、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战略措施

由上可知,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国家经济战略的推行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领域也在上述创新因素的推动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新旧动能的转换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国内体制机制束缚。因此,现阶段我国新旧动能的转换需要新的战略理念。

首先,新旧动能转换不是一个静态的切换,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新旧动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阶段的新动能,在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下有可能成为传统动能,传统动能在新技术的融合下,也有可能焕发新的活力。

00:00:47 其次,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经济动能转换是世界经济转型的重要变量,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经历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重要经济合作国家的经济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未来经济、技术、国际规则发展的趋势。

第三,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决策中,需要有历史的维度,需要厘清现阶段的重要特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新旧动能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耐用消费品新动能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的驱动、入世后贸易动能的发挥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动能转换。

上述动能的转换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这些都是在结构扭曲下积累了很长时间爆发出来的,所以,其动能表现特别强劲,释放得也很快。但现阶段的动能释放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新因素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下的动能可能释放的时间比较长,呈现螺旋式释放的特点。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国在结构性调整、新经济业态的培育、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上深入推进,是实现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00:03:44 比如济宁市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要求,2018年,形成科学有效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和推进体制机制,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到2020年,形成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双轮驱动”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旧动能迭代更替新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力争高端装备规模突破2000亿元,纺织服装和文化旅游实现15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达到1200亿元,高端化工、现代农业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达到800亿元,节能环保、医养健康规模均突破500亿元,现代金融突破300亿元。00:05:50.23 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新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力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60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力的制度支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与全省同步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迸发、动力强劲。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美丽济宁”目标基本实现,“文化济宁”品牌更加靓丽,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00:09:46

04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阶段全面调整,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经济方位也正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低端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支撑的高端发展阶段全面过渡,经济动能正由传统增长的旧动能向新的增长动能全面转变。下一轮我国产业转型中新旧动能转换呈现三点特征:

第一,新旧动能转换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新旧动能转换将是一种长期过程并呈现区域性趋同。第三,新旧动能转换是一种动态融合过程。同时,需要谨防产业转型升级中新旧动能转换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所引发的产业接续的断档风险;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引致的经济分化问题的加剧。因此,新旧动能转换下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需要认识到我国区域产业升级孕育着巨大的动能,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产业新动能,另一方面挖掘旧动能的潜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00:15:01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旧动能转化

经济发展过程实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展现的就是一个新旧动能不断迭代更替的发展过程。在过去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助推力的旧动能也会随着比较优势的转换,逐步会转换为新动能。

现如今,我国正值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过去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后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向。

00:16: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旧动能出现了两次重要转换。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总体上处于脱贫和解决温饱阶段,为满足城乡居民“吃、穿、用”需求,轻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度成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成为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尤其是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发展最为突出。

第一次新旧动能转换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为了解决加工工业过快发展与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80年代中后期,政策开始向公路、港口、电力、钢铁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斜,这时期第二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第二次新旧动能转换在21世纪初一至今,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全国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基本上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得以迅速发展,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中对“住、行”的需求。

00:21:03

(一)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生产供应基本满足不了居民生活所需,消费需求受到抑制。1978年以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快速释放出对轻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成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推动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浪潮,而轻工业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该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年均增速达到17.7%,是迄今为止农民收入增幅最高的时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52.1元,年均增长11.3%。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支出占比呈现迅猛上升态势,并成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

紧接着,1985年开始,高收入增长推进城镇居民消费生活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变革,居民消费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消费转移,形成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消费热潮,这一热潮大约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为重要导向,家电工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产能获得“爆炸式”增长。

1986-1995年,家用电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1%,大大超过同期工业总产值和轻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排浪式”的消费使得我国城镇及早完成了家用电器的普及,家电的社会拥有率迅速提高。以电视机为例,80年代末期城镇居民保有量已经达到100%,农村普及率也达到30%以上。进入90年代后,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等家用电器的产量及市场容量都雄踞全球,家用电器成为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一张靓丽名片。

上述轻工业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了投资需求扩张。1984-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倍,且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因此轻工业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总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43%一度上升到1988年的51.4%。

在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浪潮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呈现出与两次消费品需求热潮相吻合的超常增长,1979-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6%,1983-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3%、14.6%和12.7%,1987-1988年分别增长11%和11.2%。

00:28:41

(二)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轻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作出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这段时期,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

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1990-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

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2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那种轻工业增长超过重工业的格局被打破,自1991年第四季度,出现了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的态势。1992年重工业增长速度高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1993年高于2.3个百分点。而且不同于改革前以重加工业为主导的自我循环、自我扩张的重工业发展,这次重工业化是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主导的产业关联带动型的发展。

00:39:24 在产业投资结构中,第三产业投资持续上升。1993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8.2亿元,同比增长19.6%,所占比重由2.8%下降到2.2%;第二产业投资3850.1亿元,同比增长37.1%,所占比重由58.9%下降到53.6%;第三产业投资3174.7亿元,同比增长73.7%,所占比重由38.2%上升为44.2%。

第三产业投资增幅之大,比重之高,为近年来所未有。特别是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450.35亿元,同比增加748.64亿元,增长106.7%,所占比重由14.7%上升到20.2%。即使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时,这些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所受影响也不大,有的项目则加快了进度。

1993年生产铁路机车922辆,比上年增长15.5%;发电设备1534.3万千瓦,增长17%;程控交换机981.42万台,增长162.7%。这几类产品在199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地高速增长,反映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00:42:43

(三)21世纪产业以来的房地产产业发展

21世纪以后,居民对家庭设备和耐用品的消费趋于饱和,消费需求逐步向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以及住房改善等方面转移。与之相对应,以房地产为首的新一代耐用消费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和住房供应体系商品化,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把压抑了60多年的住房需求快速释放出来了,中国进入近20年的房地产超常规发展时期。

198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仅101亿元,经过近30年发展,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已达86013亿元,是1986年的852倍,年均增长28.4%。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的特点以200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发展,但很不平稳,增速大起大落。1987-1999年,年均增长33%,其中,1992年增长117.5%,1993年增速又进一步攀升至165%,达到历史最高点。

2000年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比较平稳,2000-2013年,年均增长24.3%。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高步伐与住房市场化进程相吻合,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市场化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13年的5.9%。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2%上升到2013年的12.7%。00:48:57

第五节

二、下一轮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与潜在风险

(一)下一轮中国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

当前,A.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阶段全面调整,B.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C.经济方位也正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低端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支撑的高端发展阶段全面过渡;D.经济动能正由传统增长的旧动能向新的增长动能全面转变,可以说,经济的新结构、新模式、新动能、新方位等一系列新特征正在逐步孕育壮大,即将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成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崭新力量。

00:01:03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显著加快。产业结构转变是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区别的一个核心变量,同时也是后发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henery etal,1989)。罗斯托(1962)认为产业结构演进或变动是一个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以及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一次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变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不同,并且在技术要求和技术吸收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各产业增长速度的较大差异,从而引起一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一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国家的发展,而主导产业的更替直接影响了一国生产和消费的方方面面,在根本上对一国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确切地说产业转型升级实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种表现形式。

00:03:56 我国正是在历经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下一轮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之中的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可以加深新旧动能转换的认知,指导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实施。下一轮中国产业发展中新旧动能转换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新旧动能转换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来看,新旧动能的转换体现为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结构的变化,以及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具体而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较快。

其中,服务业增加值高于制造业增加值,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为7243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88554.9亿元,到2012年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61326.2亿元和2316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8%和17.38%。同时,服务业增加值每年的增长率(较比于上一期)高于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并且服务业增加值率呈现上升趋势。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转换体现为蕴含新动能的制造业行业运行状况要优于依靠旧动能的制造业行业。

自2012年后,制造业内部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医药制造业增加值,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其他行业,发展速度相对于依靠旧动能的制造业而言仍保持着高增长。

因此,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逐渐的进行分化,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2008-2016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9%。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快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

00:08:15 就服务业内部发展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先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以社会服务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1.52%下降到2014年的0.82%,平均每年下降8.02%。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2016年的四个季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指数均高于100,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景气景象。

总而言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着重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制造业增长,并且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内部的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与传统动能的制造业内部行业逐步分化开来;而服务业内部的发展表现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景气指数的不断提高。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00:10:26 第二,新旧动能转换将是一种长期过程并呈现区域性趋同。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历经持续性长期阶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仍较低,并且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显性代表新动能中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研究表明,新动能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6290.5亿元,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且在2015年达到338752.3亿元。然而,从2007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达到最大值(6.57%)后,其拉动率呈现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002年的3.51%。

此外,代表新动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低,2016年也仅仅略超出11%,达到11.8%。并且,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48.84%的高峰值逐步下降,最低值为2011年的7.84%,后虽有所反弹,但阻挡不了其下降的势头;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额以及新增固定资产的增长近年来也处于下降的通道。

同时,新旧动能转换呈现出区域性趋同。中国是一个具有显著地区间“异质性”特征的大国,中国的人口和资源不是均匀分布的,中国地图按照腾冲一瑷珲县黑河的“胡焕庸线”分为两块,在这条线的两侧不仅人口及其他各种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和梯度。由此,中国内部的差异性使得产业可以有效的在国内进行梯度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不同区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来看,2001-2015年期间,东中西部省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呈现趋同,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区域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拉动率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变动的一致性,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区域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差距更不显著。

00:14:49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是一种动态融合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双引擎”,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行稳致远的两台发动机,不可失衡。

既要加大力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着力提高新发动机“功率”;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改造优化,修复旧发动机。发展新兴产业是增加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是新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是一种动态融合过程,不仅包括利用新动能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动能,形成新的动能,而且包括积极培育新动能。

全球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数字智能制造技术等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结合,能够架起人、机器与资源之间的智能互联桥梁,并产生高度自动化和高度连通的颠覆效应。例如,针对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传统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能产生新动能。

我国正在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制造业”是重中之重,互联网能够从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流程再造、市场营销及物流配送等多个方面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甚至互联网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工业、装备等方面,也会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可见,新工业革命不仅产生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规模定制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而且将直接导致传统产业制造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00:22:06 现阶段,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正快速地推动传统动能加速改造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有效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经济存量。据估算,我国有大概100万亿元以上的传统工业资产。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工业体系已比较完善,当下经济企稳主要取决于现有企业和产业能不能修复动力。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5个特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金额达到37.5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左右。2016年1-8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3%,快于工业总投资10.1个百分点。在制造业内部相关行业的技术改造支出也在稳中有升。例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支出由2000年的28.8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7.39亿元,年均增长9.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支出由2000年的52.0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6.4亿元,年均增长6.9%。

域中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为新动能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可以发现,2007年新材料获得的资金最高,为3209.46亿元;其次,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获得的资金,为2914.90亿元;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以及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也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

新兴产业取得科技活动成果也十分显著。其中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及新材料及其应用所获得的科技活动成果累计实现额度,从2006年的1354.6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516.03亿元,年均增长18.77%。其中,航空航天技术的科技活动成果实现金额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28.71%;而年均增长最低的为电子信息技术,为16.65%,也呈现高速增长。

00:28:21

(二)产业转型升级中新旧动能转换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这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这是调整转型时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提防两类风险的出现: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接续可能存在断档风险;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可能会引致的经济分化的加剧。

第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接续可能存在断档风险。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然而,经济新常态下旧动力渐弱,新动力将生,正处于交替期,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新旧动力的交替期,传统动能进一步衰减,新动能尚在培育中,经济增长动力暂时面临“青黄不接”局面,经济增速的放缓不可避免。旧动力渐弱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出现经营困难、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地区行业和企业分化明显;新动力则主要表现为相关产业投资增速和增加值增速均高于传统产业,但这些增长不能完全弥补传统产业的减速。

00:31:33 从产业部门来看,总体上制造业步履艰难,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枝独秀,亮点闪耀。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工业数据表明,采矿业、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增速回落幅度较大,而高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制造业增长也较快。这种经济分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程度不断加深。

例如,在经历2016年3-4月的“短暂躁动”后,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张动能减弱,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难度较大。受结构调整、去产能等影响,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增速明显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也难以独善其身,行业景气指数继续下滑,增速出现回落,难以填补传统制造业下滑空缺。2016年1-4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收增速下降至10%;5月战略性新兴产业PMI回落明显,下滑至55.3%,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订单回调幅度较大。

财智BBD中国的新经济指数(NEI)2月以来连续下降,新经济占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下滑至30.0%,略高于2015年8月以来的平均水平。尽管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15年增速为10.2%,近两年始终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快约5个百分点;投资增幅17%,比工业投资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但问题是,占GDP的比重小。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增加值的11.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不到8%。

00:34:13 第二,新旧动能转换引致的经济分化加剧。我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地域,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经济差距,这为我国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产业的梯度转移不仅为转出地的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产业转型升级腾挪了空间,也带动转入地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原有的潜在要素资源成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要素。

产业梯度转移是一种新旧动能转换作用在区域中的结果,然而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仍要谨防经济分化现象的加剧。经济分化的加剧,一方面表现为资源和市场加速向新动能增长基础和优势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旧动能经济部分比重较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加速收缩。这两种力量可能引致经济分化问题加剧。

2003年之前东中西部省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之间的差距较小,2003年之后开始分化,并且在2007年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的分化开始明显,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的年份,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之间的分化未能呈现缩小的趋势。可见,从全国总体区域分布来看,新旧动能的转换需要谨防区域间的经济分化加剧的风险。

同时,区域内的经济分化问题也将逐渐显现。以浙江省为例,新经济和总部经济较集中的杭州等市第一季度GDP持续两位数增长(10.3%),而传统经济比重较高的绍兴、嘉兴、金华、温州、台州等增速放缓,收缩较严重。资源和市场加快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1-5月,电气机械、汽车制造和通信电子等新兴产业增速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8.9%、25.0%和14.6%;

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增长较快;而以旧动能为主支撑的行业如化纤、有色金属、印刷、烟草、酒饮料茶等制造业增速收缩、利润下降,全省近半数行业(15个)增速在4%以下。依托大企业做配套协作和在新兴产业领域创业创新的小微企业增速较快(9.0%),而缺乏市场先发优势和能力进行新旧动能置换的中型企业严重收缩(3.5%)。

00:39:00

三、新旧动能转换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确保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核心,从侧重提高发展数量和效益转向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一方面挖掘旧动能的新潜力,拓展旧动能的新空间;另一方面,要切实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体制、模式、业态等全方位的创新,实现新动能发展。

00:40:29

(一)区域产业升级孕育着巨大的动能

不同区域的新旧动能,是不一样的,经济增长的活力也各不相同。例如,珠三角地区新技术驱动的产业不断发展,极大带动了地区区域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些地区已经完成了新旧动能转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同样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西部地区有着后发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起之秀;而东北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其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问题,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同时,区域之间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潜在的要素资源若能够进入到市场,成为可以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可以继续带来新的动能。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开放,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要素投入新的生产领域,从而增强经济动能的新空间。

00:42:12

(二)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产业新动能

大量研究发现,我国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高成本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以及资本要素的升高,另外则是制度的成本。高的制度性成本给产业发展施加了巨大的阻力,因此,释放产业新动能必须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例如进行结构性减税和降费。

对政府而言,需要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完善政府职能,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和培育新动能的制度环境。政府的改革,必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落实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大力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拓展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释放产业新动能:第一,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释放产业管制权及减低准入门槛培育新动能;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技术交易市场,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第四,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推动以分享、信息、生物、绿色、创意、智能等为特点的新兴经济业态成为增长新引擎,扩大群众就业和创造财富新空间。

此外,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以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效率,释放产业新动能。对内开放而言,我国产业的开放仍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例如,我国大量基础产业市场的竞争仍不够充分,和竞争市场比较合意的产业组织结构仍没有形成,并且这些产业本身的效率相对降低。

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可以形成有效的可竞争市场,不仅推动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产生对其他产业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溢出效应。对外开放而言,需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新机遇,利用这一战略平台展现新优势、发展新贸易、开拓新投资,构建有利于我国的全球价值链,为产业新动能的培育提供充分的国外资源。

00:45:48

(三)挖掘旧动能的潜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旧的产业结构是新旧动能顺利转换的基础,没有旧产业结构的支撑,新产业结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新旧动能转换落地的方法在于不抛弃旧动能,通过适当的改造来挖掘其新的潜力,拓展其新的空间,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技术新业态,尤其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融合最深入、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此,需要积极运用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立足创新驱动,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此外,促进实体经济升级,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众智众力,使传统产业在与新动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焕发新活力,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增长动能,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第六节

05区域经济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经济增速降低、结构再平衡、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等为特征的经济环境,为当前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厘清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变得极为迫切,结合区域发展维度,梳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能够清晰的勾勒出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破解当前困局。00:01:22

一、工业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一直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消失。

未完成工业化的省份和城市,工业化因素仍然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能,而处在工业化后期以及完成工业化的城市和省份,工业化因素是将被代替的旧动能。总体东部地区的工业进程快于西部地区,全国各地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梯度。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城市,已经完成工业化,而且服务业的劳动效率在这两个城市也是最高的。完成工业化的特大城市,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能依靠产业结构的变动,而是以创新或新的商业模式为推动。

计算得到广东、湖南、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天津、内蒙古、辽宁和宁夏的工业化指数在0.5和1之间,表明10个省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一半,广东和湖南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较为明显的是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服务业较为发达,虽然同是进行到工业化的一半,但是内部结构却不一样,湖南、陕西和内蒙古的第二产业发展较为充分。

而新疆、山东、黑龙江、吉林、山西、重庆、福建、河北、湖北、甘肃、海南、广西、青海、河南、四川、云南、江西17个省份的工业化指数在0.2-0.5之间,按照工业化的判断标准,这17个省份正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只有西藏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水平。工业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完成本质是三次产业内部劳动效率的提升。00:06:58 可以说,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劳动力的解放,提高了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将会减速,北京和上海工业化已经完成,特大城市劳动力的效率已经提到很高的水平,在提高单人的生产效率不是新动能的主要来源,探索大城市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是一项棘手的研究。也许近年的京津冀一体化整合以及雄安新区建设探索将是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

从历史上看,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许比截面更为直观,能够反映1995-2014年间中国工业化演进的过程。全国的工业化指数H在2011年之前都是小于0.5,说明1995-2010年的中国都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都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2011年后,全国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过半,转而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随着工业化完成过半,经济增长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增长,需要内涵式发展。由于国内个别省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甚至个别特大级城市北京和上海完成了工业化,再以工业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已明显不足,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动能。

典型区域的动能比较按照全国典型区域划分。选择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珠江流域(包括:广东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于数据收集的原因,这里只包括广东省)和少数民族地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进行分析,来对比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动力。00:09:30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对比了典型地区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于长江三角洲流域;京津冀地区排第三;工业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能将依次递减,工业化水平最低的东北三省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将工业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能。

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东北地区才完成了工业化一半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

00:13:30 随着全国主要经济增长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各地区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地区也有利于新动能的产生,以《财富》杂志于2017年7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公布的数据为例,全国共115家入榜。

其中,京津冀地区上榜59家,主要集中在北京56家,河北2家,天津1家;珠江三角洲地区共11家,其中,深圳6家、广州3家、佛山2家;长江三角洲流域共15家,其中,上海8家、浙江3家、江苏4家。东北地区没有上榜企业,少数民族地区仅有1家上榜。工业化过程一定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但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或完成工业化的特大城市,无法再主要依靠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而需要另外新的动能。

就山东省济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动能转换来说,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聚集资源要素,加快打造济宁高新区增长极(“一极引领”),发挥“五区示范”:任城运河新城、兖州工业聚集区、邹城(邹西)现代工业新城、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多点突破”:集中突破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大企业专业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医养结合示范省先行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形成“1+5+N”的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00:16:51 在济宁市的多点突破上,面向:A.省级开发区(大企业专业园区)。支持太白湖新区打造总部经济、生态经济聚集区,加快建设济宁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程机械)和安全产业示范园、济宁保税物流中心和青岛保税港区(邹城)功能区、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汶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梁山专用汽车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和全媒体教育基地、金乡大蒜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泗水健康食品产业示范区。依托如意集团、华勤集团、太阳纸业、菱花集团、山推股份、中银电化、辰欣药业、东宏管业、凯赛生物等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再造发展新引擎。到2022年,力争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市比重较2017年提高5个百分点。

B.省级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结合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济宁高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开发休闲、养生、旅游、娱乐、康体等多种产品。C.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破解农业“规模小、投入散、融资难、风险大”为重点,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融合化“六化结合”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新体系。D.大运河文化带。E.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区。00:21:47

二、产业转移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

产业转移总是伴随着技术溢出,转出地一般转出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而吸纳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或更高形态的产业,转出产业将作为转出地的旧动能而淘汰;而承接地接受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同样接受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承接产业将作为承接地的新动能,因此,产业转移必定带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在赤松要(Akamatsu,1962).大来(Okita, 1985)、弗农(Vernon.1966)和Kojima(2000)等提出的雁阵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蔡防(2009)等把中国产业转移概括为:一是国内产业转移符合雁阵模型,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产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持续转移;

二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特征决定(Vernon.1966),从而隐含着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三是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历史遗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是产业相继承接差异引发的(Okita,1985)。

00:26:33 目前,国内产业转移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较少。显而易见的是,伴随着国家支持西部、东北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对区域发展的重视,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动能增加得益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和产业转移的带动,而且大量学者验证了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趋势。早在21世纪初期,有学者研究表明工业发展向中西部扩散与转移的趋势。

贺灿飞和潘峰华(2011)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变化开始进入拐点,大多数产业在2004年左右集聚程度进入高位,维持稳定或者开始下降。吴三忙和李善同(2010)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中国制造业整体重心向东南移动,2003年后呈现制造业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新趋势。贺曲夫和刘友金(2012)分析,虽然产业转移的规模尚且不大,不过自2005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收集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6年的产业数据,将31个省份共划分为4个区域。单独考察三次产业的转移,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和重心模型,将区域产业的产业重心数据表现在图中,可以观察出产值重心点在空间转移的轨迹,进而分析国内产业转移趋势。00:33:04

(一)第一产业转移动能

2001-2015年第一产业重心转移的路径。若只看第一产业2001年和2015年的两个重心点,再把它们用直线连接起来,可直观看出2001-2015年从大趋势上观察,全国的第一产业重点朝向西北。具体可以把路径具体划分为两阶段观察:2001-2013年,第一产业的重心点移动轨迹表现出螺旋上升状态,向西偏北方向移动。

其中,2003-2006年,这四年的重心点较为集中,有向北偏移的趋势,但是幅度极小,故产生的影响不大:2007-2013年的重心点移动轨迹并没有很强的规律性,只能看到其一直向北的走势,2008年和2011年两年的移动路径较特殊,均向南转移;从2013年起,其重心点开始向西南方向转移。总的来说,第一产业的重心移动轨迹呈现先向北再向西南方向转移的情况。

从象限分布图来看,第一产业的重心点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且较为密集。重心点移动轨迹的起点在第四象限的右下角,终点落在第二象限。2003-2006年的重心点在第四象限,但是靠近第三象限,2007年和2008年的重心点在第三象限;2003-2008年的重心点都很集中,2008-2009年有一个东北方向的跳跃,2009年的重心点在第一象限,有且只有该点。2010-2015年的6个重心点落在第二象限,处于西北方向,在全国地图中应当处于西部地区。

说明2001年以来,第一产业往西北方向转移趋势显著,显示出西部开发战略的成效,第一产业的产业重心逐步由东南向西北转移,随着西北地区产业素质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改善,第一产业向中国更为纵深的区域发展。

00:37:13

(二)第二产业转移动能

2001-2015年第二产业和工业重心转移的路径。第二产业重心点移动轨迹和工业产值重心点移动轨迹,可以观察出两条移动轨迹大体趋于一致,都大幅度向西偏移,而且2011年后,大幅向南偏移,而小幅继续偏西。只不过第二产业的在工业产值的北面,较工业产值的重心点轨迹更偏向西侧,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比工业的重心点更偏北和南。

工业产值重心点在2001-2004年大部分处在最东边,与新中国成立初东北形成的重工业基地有关。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工业重心开始向西转移,而且有向南偏移的趋势。可以将转移路径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7年工业产值重心转移南北向基本不变,但向西移动跨越较大;第二阶段2007-2010年重心路径南北波动较大,2008-2009年间产业重心跨幅较大,2012年后工业重心向南移动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后,第二产业以及工业产业重心点一直大幅度地向南偏移,到2014-2015年间不仅大幅度向南偏移,而且有向东回归的趋势。工业向西发展的趋势在2013年出现阻碍,2011-2015年第二产业以及工业产业重心主要向南转移。

00:40:58

(三)第三产业转移动能

我国第三产业的重心点转移轨迹,第三产业重心总体是向西移动的。若把转移路径分为两阶段观察,第一阶段2001-2009年,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明显的趋势性转移,南北转移波动比东西幅度大。第二阶段2010-2015年间,产业中心向西偏移趋势明显,第二产业带动的三次产业向西部偏移,而2012年后,第三产业重心又有向南偏移的趋势。

从分析看出,国家“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战略有较大成效,三次产业的重心不同程度的向西部转移,也伴随了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在提出西部开发战略四年后才有效果,最为明显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工业产业重心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显著,极大提高了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西部产业承接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当了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引擎。

然而如上所述,第二产业从2012年、第一产业从2014年开始,产业中心向西发展的趋势明显减弱,重心向南发展形成强劲趋势,产业承接作为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动力开始减弱,东部地区旧动能转出较少。工业从2014年开始重心掉头有向东发展趋势,表明东部地区工业动能转出率降低,只有第三产业重心仍然向西发展,但是从2014-2015年的趋势分析,向西发展的动力减弱,西部地区依靠产业转移和产业溢出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能。比如:济宁市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为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以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山东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引领,依托华为、IBM、中兴等龙头企业。

集中建设济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任城区智慧城市产业基地,形成以济宁高新区和任城区为核心、多个特色信息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深入实施“6501”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和京沪深杭等知名企业,积极引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信息产业。

到2022年,济宁市力争新能源新材料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依托任城中建、德丰重工、天意机械等企业,打造全省装配式住宅产业基地。2022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加快建设济宁高新区生物医药基地、邹城鲁抗医药产业园、兖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济宁(嘉祥)生物产业园,打造鲁南医药产业基地。到2022年,力争全市医养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比如济宁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以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金融为重点,加快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力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整体跃升,培育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到2022年,力争高端化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22年,力争纺织服装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到2022年,力争建设兖州区、金乡县等农业“新六产”示范县8个、示范主体100家。

第七节

三、创业带来的新动能

创业是近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16年12月28日,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报告以创业环境和政策、创业质量和创业融资等不同方面综合分析了全球创业活跃程度,分析指出中国创业活动的主体是青年,占创业者总体比例的41.67%,创业动机以机会型创业为主,64.29%的创业者为机会型创业者。

同时显示,中国创业活动在二十国集团中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比大多数创新驱动国家,如美国(11.88%)、英国(6.93%)、德国(4.70%)和日本(3.83%)更活跃。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业,高附加值产业创业比例较低。

00:02:44 中国客户服务产业(如批发、零售等)创业比例占所有行业的69.79%,而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业(如信息通讯、金融、专业服务等)创业比例为8.2%。发达国家的商业服务业创业比例更高,如英国(35.49%)、美国(32.79%)、法国(31.42%)、德国(26.89%)。

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导向有待提高。与二十国集团相比,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比例为25.80%,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排在前列,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落后于加拿大(36.10%)、美国(36%)、英国(36%)和德国(34.20%)。我国创业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仍需提高竞争力。中国创业企业拥有25%以上海外客户的比例也相对较低,为5.46%,落后于加拿大(27.93%)、德国(25.13%)和美国(11.67%)等发达国家。

在高成长企业方面,中国创业企业表现较好,5年内能创造20个及以上就业岗位的公司占调查人口的3.51%,在二十国集团中是领先的,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收集历年的法人单位数来衡量创业,仍然以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典型,来对比分析各区域的创业水平。

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增长,明显的新开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较快,2015年新增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18162个,而2006年新增的企业法人数仅有70353个,2015年是2006年的3倍多,创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

通过对中国典型区域的创业水平分析,进而分析各区域创业水平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法人数在2013年前都是增长的,但2014年企业数量下降到132000家,比2013年少了22815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珠江地区所谓的“倒闭潮”开始,2015年企业法人单位数进一步下降到59838家。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的创业水平来看,由于区域发展过度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在国际供求关系重大变化下,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挤出市场,短时间内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的创业水平难以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强劲的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趋势。区域不同,创业带来的新动能也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好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体量来讲,企业法人数持续增加,2005-2013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年企业法人数最高占全国达25.89%,总体量也基本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倍,到2014年则达到3倍,而到2015年接近7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地区虽然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在2013年以来逐渐企稳,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变好,企业法人单位增长较稳定,新的经济动能正在发力。

00:12:00 06科技创新与新旧动能转化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们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第五次技术革命的展开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速融合,伴随社会分工形态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更新,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

全球创新分工体系的重构和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为我国新旧动能转化带来了重大的外部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创新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更是为新旧动能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尽管我国已经在构建跨国公司、推进政策和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在制度监管、企业组织模式、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大量制约新旧动能转化的弊端。(视频:聚焦十九大:创新驱动开启新征程。)

为此,应当以包容审慎底线思维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制度监管创新以适应新模式、新业态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新特性;加强中试环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双创”带动中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顺应并参与到全球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中国大市场、大数据以及信息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寻求增长的新动能。

00:19:30

一、科技创新趋势与新旧动能转化

(一)全球创新分工体系重构为我国发展新动能提供外部机遇

全球创新地图从欧美为中心向欧美亚三足鼎立发展。据估计,2015年全球的有效专利为1060万件。其中约四分之一在美国(占总数的24.9%),其次是日本(18.3%)和中国(13.9%)。这显示了随着世界各国的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增强的同时,世界创新地图也在发生变化,由以欧美为中心的创新格局,逐渐向以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三足鼎立”趋势演变。

1.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为我国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新的全球研发布局下,研发与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中位于技术前沿的跨国公司。在创新全球化过程中,新的世界分工突破了以国家划分的单位,转变为以企业为边界、遍布全球的研发网络。

基于此研发网络,大量的科技人才、创新资源通过各研究中心、大学、科研机构的互动,形成在全球性的创新资源流动,推动知识的外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的延伸。从研发全球化的研究单位类型来看,主要有技术转移研究单位、原产地技术研究单位、全球技术单位、公司技术研究单位和区域技术研究单位等。

一批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并充分整合当地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跨国企业全球研发布局,一方面是基于东道国重要的市场地位或巨大的市场体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配置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

我国正通过加入创新全球化,嵌入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培养自身的科技新动能。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已经在全球各地建立16家海外研发中心,设计研发领域包括光电、无线技术、技术标准、未来网络等12个方面,并且与国外一流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建立研发合作关系。

00:23:53 2.创新资源全球流动与配置,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更多可能性。创新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化流动,其内在动力是国家争夺创新资源和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创新全球化及全球创新链形成的核心在于知识资源及其载体人力资本的流动,全球各国在争夺创新资源上的斗争日益激烈。

美国硅谷除了其毗邻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先天优势外,美国通过政府采购及出台的支持创新制度,如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和积极落实移民政策,以吸引高学历、高科技人才移民。硅谷公司自身优秀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股票期权形式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是有利于人力资本在此集聚。

印度建立了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园区,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办公、财务活动电子化,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基于大量的扶持,并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以及上市融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为创新资本提供支持。

我国各省、市陆续通过对科技领域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吸引全球创新资集聚。从2016年开始,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多项“引资引智”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居留、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服务,促进国际创新人才在广州聚集。北京市先后出台“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政策,以及14个配套实施细则,同时在全国率先对科研人员展开股权激励,深化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等试点工作。

上海市为打造科创中心,吸引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和资源,出台科创中心建设“22条”,从落实人才户籍政策、扩大创新资助经费等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关键领域创新型平台以及天使投资协会,整合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创新资源。

00:27:32

(二)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充分条件

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推动力。2015年计算机技术在全世界的已公布专利申请中占比最高(占总数的7.9%),其次是电气机械(7.3%)和数字通信(4.9%)。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在各领域的渗透应用,各新兴企业及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

信息化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通过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间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动能。

目前,互联网是我国最为活跃的领域。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全年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同比提高2.9%。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91家,总体市值为5.4万亿元。其中,腾讯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的市值总和超过3万亿元,两家公司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占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的57%。

00:30:09 1.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改造,降费提效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信息技术渗透促进传统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促进各个环节的低成本化和高附加值化。另外,大数据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可以将企业价值链上各个孤立环节连接起来,包括企划、采购、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客户、用户等,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内部部署的企业占总样本的60%,远高于2015年的46.6%,其中有50.4%的企业建有办公自动化系统(OA)、28.2%的企业建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及25.9%的企业建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在销售环节,截至2016年12月,分别有45.3%和45.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

在营销推广环节,有38.7%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远高于其他类型,如户外广告、传统媒体(电视、杂志、报纸)等,互联网成为企业营销推广的最主要手段。信息技术也开始渗透到生产环节,不断对旧动能进行升级改造。

上市企业三一重工通过和腾讯云合作,在全球范围接入超过23万台工程机械数据,收集超过1000亿工程机械工业大数据使得机器故障维修时间缩短为24小时以内,同时易损件备件滞留库存与同行业相比减少40%以上,每年直接为下游经销商减少备件库存超过3亿元。

00:34:14 2.信息技术激发产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在过去10年中,借助大数据和平台和共享等新的商业模式,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平台型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传统企业在新兴企业的包围威胁下,也开始持续探寻和定义企业的价值主张,以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和自身转型。

随着互联网思维和分享经济的广泛渗透,近年来,我国无人超市、020生鲜、共享单车等新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传统的零售业、旅游业、医疗行业等得以改造升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获得极大地改变。2016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4.7万亿元,占全社会总消费品零售的14.2%,同比增长23.9%,说明互联网成为零售业的主流渠道。

从种类来看,除了不断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售后服务的优质化以及物流的高效化外,企业还进一步对跨境网购、农村网络购物等渠道进行开拓,以及对母婴、医疗、家装等细分市场进行深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供需信息及时更新、整合分散资源实现快速匹配以及信用认证等分享经济的相关要素得以快速发展,推动分享经济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展和渗透。

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主要分布在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同比增加1000万人。其中,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为585万,同比增加85万人。分享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优化组合,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了创新创业的效率。

2016年,分享单车、知识付费以及平台直播成为分享经济的三大亮点,共享经济不仅实现对传统交通出行部分的升级改造,更以知识分享、信息变现为突破口形成新产品、新行业。

分享经济新业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在产品、空间、资金、知识技能、劳务、生产能力等领域会迅速繁殖,出现更多的平台企业。与此同时,实体企业的各个环节,如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等也将被分享基因改造,实现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产销融合、虚实融合。

00:40:40 3.信息技术催生新产品,产业内部融合培育新动能。为了更好应对激烈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高科技产业之间开始相互渗透、强强联合。随着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协同推进下取得突破性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广泛引入人工智能,使生产过程更“聪明”、更有效率。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总体为34亿美元,4年来平均增速达到34.5%。

与此同时,物联网发展也开始起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典型应用大量涌现。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两大产业开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另外,互联网技术向移动互联趋势发展,越来越多于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嫁接,变成人体能力增强的技术轨迹。(视频:上海,互联网+打造宽广创新空间 传统产业完成升级转型。)

第八节

二、中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监管制度供给创新不足,难以适应新组织、新业态发展

由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变化快,且互联网经济下业务多表现为跨地区以及多产业融合,使得地方性、行业性法规冲突凸显,由于涉及范围大、修订面广,法律法规难以配合适应监管,导致当前一方面促进发展新经济的制度供给创新不足,另一方面监管模式也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

1.传统监管的地域分割与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跨地域性冲突。以网约租车为例,我国网络约租车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较2016年上半年增加6613万,增长41.7%,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占网民的30.7%,比2016年年中提高8.4个百分点;

曾经长期存在的“打车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这是“互联网+”下共享经济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我国传统出租车行业监管滞后,网络约租车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极大瓶颈。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监管方式主要是划归出租车公司所在市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但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滴滴出行”的经营范围早已突破北京,遍布全国360多个城市。如果按照传统的监管方式,“滴滴出行”需要根据经营区域向相应的社区的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且登记,这种监管方式将使得“滴滴出行”轻资产的经营优势大打折扣。

00:03:59 2.传统监管的行业分割性与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跨界融合性冲突。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依据行业特征设立,但“互联网+”经济下产业边界模糊,导致原有监管模式出现“要么多头监管,要么不知道谁来监管”。以新兴的“共享单车”为例,如按照传统监管模式,“共享单车”属于交通部门监管;但是“共享单车”同时还对其押金进行托管等服务,属于金融部门监管范畴;而其对于大数据和网络的使用,由于涉及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可能又需要公安部门协同作战。

在互联网时代,产业的跨界融合将逐渐成为新常态,但我们的监管方式仍然较为落后。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享单车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将飙升至5000万。2017年1月,作为共享单车的两大领头平台,摩拜单车和ofo单车双双宣布用户量超过1000万,故对这类跨界企业的监管以及传统监管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00:06:52 3.传统监管下的资源约束难以适应新动能下监管主体激增。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但在互联网经济下创新门槛降低,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新的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数据,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创业板新股发行募集额2185.98亿元,同比增长41.9%;新三板新增挂牌数量5067家,挂牌企业数量实现翻番;

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跨越万亿门槛,同比增长15.97%。如果仍然按照原来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将面临监管资源难以满足激增的监管需求的现象。当前全国各地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反映“事中事后监管难”,这其实是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与互联网下监管主体激增矛盾的必然结果。

00:08:19

(二)大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陈旧,制约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处于附加价值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仍为高新产品进出口主导方式。2015年,加工贸易方式下高新商品出口2.6万亿元,占同期机电商品出口的63.0%;进口15亿元,占同期我国机电商品出口的44.0%。

尽管进出口总量中加工贸易比例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等条件仍比较落后,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高新产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标志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差。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因素主要包括:

00:09:24 1.科技研发制度具有较强路径依赖,企业主体地位薄弱。长期以来,中国创新体制一直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科技研发主要是作为政治任务集中派给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完成,在科技宏观管理上,主要靠行政命令,手段单一,管理水平低。到1985年科技体制推行改革,核心是实现创新组织从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双主体向企业单主体转变,但由于经济或者科技体系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据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度已经公示的40个专项拟资助的1078个项目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获批项目分别占36.6%、40.1%、23.3%,获批经费分别占35.5%、41.7%、22.8%。可见公司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仍不占优势,正在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并没有改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和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模式。

00:11:30 2.对外创新投资和技术知识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竞争。我国企业在长期合作和技术引进下,形成对国外和新技术及发展模式的依赖,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将我国研发中心处于跨国公司整个全球创新链的低端,干扰了我国企业正常的研发活动,导致我国企业甚至面临低端锁定风险。

00:13:07 3.企业创新组织形式陈旧,开放性、国际化程度较差。虽然在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以及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下,企业开始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上仍然处于自封闭状态,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大中型企业到小型企业,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封闭式独立研究仍是主要创新方式。

这类传统的创新模式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排他性、高成本性和低效性。在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创新全球化的新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周期日趋缩短,技术人才全球流动性增强,外部创新资源可用性也在不断提高,封闭式的创新模式,长期看,无法应付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激励挑战,面临着与市场需求脱离的风险。

00:14:37

(三)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薄弱

按照科技活动的一般规律,科技成果的转化可大致分为技术研发、成果获得、中试、生产和商品化等五个环节。其中,中试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基础研究和实验室阶段的许多成果都存在技术进步小、技术参数不稳定、不能直接转化等情况,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技术不确定性和风险。

科技成果需求方出于规避技术风险的考虑,不愿引进或投资该类科技成果,使得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要推广或应用这些科技成果,必须首先进行中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鼓励各企事业单位通过中试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仍然较为薄弱,原因如下:

00:16:16 1.中试阶段本身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高。中试阶段要经过的技术、生产和市场的试验本身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失败概率高的特点。即使试验成功,中试阶段获得的也不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而是一套成熟的技术和有关生产、市场的知识,这些技术和知识能否给中试生产主体带来利益依然是完全不确定的。同时,与实验室和生产阶段相比,中试阶段的项目所需的创新资源投入很大,导致了中试阶段的高风险性。

2.我国中试环节在创新资源配置上不具备优势。中试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专业中试人才、试验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在线检测设备等创新资源。但我国各类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而对于中间试验、工业化试验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投入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大部分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实际生产还必须进行二次或三次开发。而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的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愿引进或投资这类科技成果。

00:19:01

三、科技发展与释放新动能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政府监管制度改革,打造新动能新型监管制度

由于我国新经济、新动能正处于探索和试错阶段,对新经济和新动能的监管也尚缺乏成熟经验借鉴。对于新动能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模式、新产品,及其对传统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带来冲击,对此应当遵循审视包容的态度,底线思维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同时,对于科技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大量体制机制弊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新动能,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竞争力,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主体,有意愿、有能力、有渠道进行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00:20:31 1.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所具有的跨地区以及复杂性,应充分简政放权。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具有跨地区发展的显著特点,而现有经济社会管理中注重上下层级管理以及属地管理的制度,在监管实践中严重制约了新动能的发展。因此,应当赋予地方在网络经济监管方面更大自主权,让地方政府在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多样性强的特点,激发理性竞争,打造监管创新的氛围。

00:21:40 2.针对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所具有的跨产业性,应强化部门协同监管以及多方参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已有的行业管理制度与互联网经济的跨行业、跨部门等发展实践的现实需求不匹配,应当通过调动多方参与、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促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政府部门、平台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消费者都应当在对新动能发展的监管中起重要作用。

政府应在底线思维上鼓励新业态的创新,将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平台企业应当完善和加强内部治理,同时也应通过大数据监管体系强化对平台用户的监管。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行业自律,通过标准化建设以及反馈机制的构建,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纽带。00:23:11 3.创新监管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新经济进行监管。应当考虑以科技改造现有监管方式,以人力监管为主的传统监管方法逐步向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转型。构建起一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一方面,尽快争取全面实行政务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流程管理,做到数据精准管理。真正打破信息孤岛。

00:24:09

(二)加强建设中试环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健全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的投入。可以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平台建设、科研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技术加工基地建设,发展技术加工产业。

鼓励有能力的科研单位自身建设工程中心或中试基地,鼓励科研单位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联合建设工程中心或中试基地等。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身、企业与科研单位建设工程中心或中试基地,鼓励等联合建设工程中心或中试基地等。从单纯重论文、重专利转向理论研究成果、实验室成果与技术加工成果、产业化应用并重。

以“双创”带动中试环节发展,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转化的积极性作为重点。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在“双创”中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或者和其他企业联合创业,或者产学研结合创业等方式。发挥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方面进行对接。政府降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门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跨进去,构建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创新体制和环境。(视频:激发创新创业微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00:29:19 比如,济宁市在加强产业人才引进方面。开展十大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建立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和网络平台,健全“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机制。实施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和“创新行动·智绘济宁”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制定“高精尖缺”人才来济短期工作政策,打造“周末实验室”“周末专家团”等专业服务团队。

构建引才网络,做优做实海外联络站。启动“虚拟人才港”建设,设立人才服务局,在济宁高新区规划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对各县(市、区)人才统一提供服务、兑现奖励政策,用三到五年时间,引进50名国内外知名院士,支持院士带领团队创办企业或项目。健全完善产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等限制,集成“圣地人才一卡通”服务功能。

济宁市将不断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倡导崇尚专业、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定期组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民企二代”和青年企业家境外培训。依托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第九节

07新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沿海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两个主要开放阶段,中国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结构亟须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呈现“分化复苏、波动复苏、脆弱复苏”三个新特点,加剧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中国与世界同处于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原有的开放理论已经不适应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国需要新的开放战略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新开放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决定着开放的深度与速度,开放影响着创新的广度和力度,只有将两者相结合,通过开放促进创新,释放发展新推力,通过创新深化开放,重塑发展新动力,才能最终引领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从新开放理论入手,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大开放战略,我国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机制、进程和效果,并探讨如何通过战略和体制的优化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推动新动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00:04:14

一、新开放理论和新旧动能转换机制

与新开放相关的理论是张幼文提出的“新开放观”,其核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中国在更高开放阶段、更高效益的开放政策理念。新开放观不是对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政策理念的简单批判与否定,而是要在借鉴吸收中国过去数十年对外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重新审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思维,突破传统开放的体制约束与观念束缚,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00:05:12

(一)新开放理论的核心 1.创新对外开放战略

新开放观提出,要转变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观念,就要用全球化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站在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从而提升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处于长周期的相对衰退期,各国经济发展都面临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复苏调整压力。新开放观提出,要在世界经济的总格局下,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理念协调起来,使得开放战略与国内发展的目标一致。换言之,中国的对外开展战略,不仅仅是被动地应对开放,还要为自身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00:06:38 2.建立开放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已经快40年,我国开放的环境和目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外开放战略理念要从被动地接受国际要素转向主动培育国家要素竞争优势。具体来说,通过新开放来形成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要以产业政策主导外资引进,而不是服从于数量增长;要加快加工贸易战略的转型与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中的地位,获得产业发展的地位。

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扩大内需,成为国内经济增长新动力;要以多种形式的技术引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原始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创造包括国内外企业、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利于自主创新;要与各国协同推进世界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00:09:09 3.建立新的涉外管理体制

中国的对外开放从突破体制约束与观念障碍起步,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现有的涉外经济体制再次成为改革开放的桎梏。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符合国际收益的指标体系代替目前的规模化指标体系;其次,要完善投资管理制度、金融管理系统,培育对外开放的市场主体,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体地位。另外,改善投资环境是制度性开放的核心任务,通过优化服务来实现。00:11:37 4.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大国、投资大国,中国提升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的迫切性提高。因此,要用全球战略意识,规划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组合全球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主导性要素,实行“全球组织型发展战略”。并从经济大国的角度设计对外开放战略,顶层设计应该把“以大求强”作为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基点,承担起大国的责任。00:13:25

(二)新开放理论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逻辑

新开放观理论可以归纳为四个新,即新战略、新路径、新体制和新安全,勾画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机制,这是新开放理论和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逻辑。即:(1)中国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形成,必须突破原有的开放制度,在新的开放战略指导下完成;(2)围绕新的开放战略,形成各产业发展新的通道,通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3)新的战略,必须配合新的体制安排,才能突破产业发展的天花板,从内而外保障产业新动能的形成;(4)在中国开放近40年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全球政治经济紧密相连,因此,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保障,必须通过从参与到主导全球治理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身的发展。

00:16:30

二、新开放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都是在2013年提出的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侧重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加强国际合作、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重要途径;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探索贸易投资制度改革的试验田,这与新开放的理论核心是高度重合的。

“一带一路”倡议统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自贸试验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落脚地,两者同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00:18:04

(一)“—带一路”倡议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一带一路”倡议是依据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而来,是中国实现新开放的重要战略路径。“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格局和多双边规则都在深刻调整。历史上所有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围绕着自身实力展开全球化。(视频:一图看懂“一带一路”。)

这个全球化也会被自身的能力所限制,也就是它的势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交通设备所能到达的最远点,于是形成自身全球化的格局。中国提出并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不难看出,是国家审时度势,在推动中国更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激活中国与亚欧大陆经济潜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与原先的TPP、TTIP等协定截然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实体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发展共赢为追求,强调开放包容,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广泛参加,达到互利互惠、互利共赢高标准发展目标的战略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现新开放的重要战略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以区域的开放安排为经,以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畅通的“五通”为纬,是推动我国企业主体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新路径和全球治理新框架的重要开放战略。00:24:38 1.区域开放和新动能形成

第一,内向的区域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全局的战略中心区,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23%。中国外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一区域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7.4%,出口额的86.8%,进口额的88%。经济重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外通道的路线选择。

以东南沿海地区为经济重心,必然对海洋通道产生依赖,要避免过度的依赖就必须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要实现平衡发展,就必须实现陆路通道的便利快捷。“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安排,主要包括三大走向:一是从我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我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我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主要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能源资源区块、重点产业集聚区为合作平台。这种新的区域开放制度,通过向西开放和向西发展,把广大的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成开放的前沿,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方面有助于将东部沿海加工产业的梯度转移,形成与东部在产业、贸易、交通的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新的区域开放安排,打造具有中西部特色的产业价值链。

第二,外向的区域安排。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一方面,近年来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构筑贸易投资的壁垒,不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各行业价值链的主导者,而我国企业在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在这些市场中很难成为行业的主导者。“一带一路”外向的区域安排,有别于传统的区域合作,将给中国产业和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中亚地区涉及中国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多重利益,环中亚地区富有石油天然气资源,亚欧地区经济高度发达,是中国能源进入的主要区域之一。通过“五通”将开放区域串联,首先,将有助于保障我国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其次,开展产业链的跨国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

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构建从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包装到进出口的农业产业链;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扩大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医疗化工等领域的投资,降低企业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此外,还可以扩大在金融、医疗、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合作。第三,通过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提高我国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能力,建立在相关产业中的主导地位。00:32:03 2.领域开放和新动能的形成

区域的开放安排只是路径的支持,而“五通”则是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区域开放的效果,尤其是政策、设施、贸易和金融的畅通是有效推动区域开放路径、实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

第一,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国家已达到65个,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策沟通主要将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安全事务对话与合作,以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二是建立贸易投资政策沟通平台,积极推动投资贸易、人员往来便利化;

三是加强公共外交建设,培养中亚地区对华友好力量,建立“让各国领导支持、各国政府办事、各国民众参与”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四是加强法律政策协调。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中国已与4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19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便利,以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

第二,设施连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所在,在装备、技术、人力、资金等各种优势,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前期是抓关键通道、关键点和重点工程的建设,优先打通路段,畅通行进路段。为后期的贸易投资、文化交流和人员合作作铺垫。设施联通还有助于带动中国基础产业全面走出去,积极带动全球资本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将在世界经济史上开创一个新的奇迹。

第三,贸易畅通。贸易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量明显增长,说明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战略价值。但是如果要保证纵深推进贸易畅通,一方面需要解决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贸易壁垒,改善设施条件,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视频:“中欧班列” 原来“一带一路”这么繁忙。)

00:38:30 另一方面,推动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开放,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将大大增强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为主的开放,需在总结以往产业开放经验基础上有序推进。

第四,资金融通。中国正在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型,“一带一路”的推进还有助于人民币“走出去”和国际化。如果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结算货币,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重点在于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和金融监管的合作。

坚持在有序开放中完善机制,高度重视防范潜在风险。全方位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风险而迈不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服务业中的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涉及国家经济金融稳定,要在稳妥可靠基础上有序推进。

第五,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过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今天开放和合作的基因,它昭示着亚欧两个大陆之间文明交融,要弘扬古代丝绸之路凝聚而成的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赢的价值理念,让21世纪亚欧各国之间文明对话更加顺畅、更加便利。民心相通还包括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多层面的合作,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原来“一带一路”在外国人眼里这么厉害。)

第十节

08企业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

本部分主要通过企业改革来阐述新旧动能转换。首先分析在“旧动能”下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几大方面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僵尸化”问题;民营企业的产业链低端锁定等;以及外资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以及政策优惠优势不在而导致绩效下降。在此基础上,本部分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大方面分析各自的新动能培育方向。

在国有企业方面,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民融合是国有企业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方向。在民营企业方面,打造“隐形冠军”、实行差异化战略、中心企业之间合并以整合资源和联手国际巨头将是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在外资企业方面,则应该因地制宜地满足国人的高端消费需求,以及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以打造核心竞争力。(视频:习近平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00:03:17

一、“旧动能”下我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

1.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形式,是由政府投资或控股的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特点:营利性是通过具体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体现的,公益性是政府借助市场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实现的,后者也是国有企业与常规企业的主要区别。

国有企业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现阶段国有企业仍面临着下列几方面的困境:(1)相比起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这是最为大众所诟病的问题。(2)在效率低下的前提下,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有挤出效应,国企大而不强,而部分领域“国进民退”。

(3)由于政策的原因,某些行业为国有企业所垄断,也无须参与到全球市场,缺乏足够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竞争,行业垄断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提供了“保护伞”,且行业垄断地位妨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4)国有企业由于与政府关系密切,因此,在经营不善的时候不能及时退出市场,当地政府和银行往往会通过政府补贴和信贷支持的方式勉强维持国企的运行,这样很容易使国有企业“僵尸化”。

00:08:15(5)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煤炭和化工行业的国企。(6)由于国有企业历史使命的不明确和目标定位的模糊,使国有企业产出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既面临提高盈利水平的任务,又需要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能力,两者的矛盾性使国有企业改革在各方面未能全面落实。

(7)国有企业分类不清也影响了对国企的考核和评价。(8)大多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一些国有企业还在走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外延式道路,内涵式增长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有限,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跨国经营指数远低于国际水平。

由于有政府这个“靠山”,以往很多国有企业都是依靠着行业垄断、银行低息信贷和政府补贴得以发展和壮大。然而,自从201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外需不足且内需增长乏力,并且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国有企业绩效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2013-2015年,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不断地下降,2015年利润总额的增长率更是超过-20%。同时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总额也在不断增长。其中,煤炭、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钢铁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国有经济亏损的“重灾区”,经营绩效持续下跌。

因此,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亟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日益开放和竞争的市场,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往的行业垄断及银行低息信贷等旧动能无以为继的时候,国有企业必须培育新动能,以此作为日后的核心增长点,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00:11:13 2.僵尸企业挤占了大量资源,严重影响其他企业发展 僵尸企业(zombie firm)指那些已经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重是最高的。

总体而言,对于我国来说,僵尸企业的形成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府与潜在僵尸企业的利益捆绑。正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功能,与潜在的僵尸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面对僵尸企业的破产危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社会稳定的考虑,不愿企业倒闭破产,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失业救济等支出将使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从而对僵尸企业难以痛下“杀手”,持续利用财政补贴或动员债权银行支持等手段,寄希望企业能够继续维持、风险在短期内不爆发。毫无效率的不断输血最终导致亏损企业成为僵尸企业。

00:12:50 第二,市场化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僵尸企业本应该是退出市场的,但造成现阶段这部分企业“僵而不退”的原因在于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这类企业积重难返,企业难以拿到“死亡证书”。破产案件的审理周期冗长,社会成本较高。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统计,2011-2013年,审结的28件破产清算案件平均审理期为347天。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各项政策措施不配套,致使政府、企业、银行、法院,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望而生畏,对企业依法破产或依法重整更是很少问津。

00:14:17 第三,银行出于不良贷款的考虑,难以对僵尸企业贸然“断供”。僵尸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因在于银行不断地对其供血,对于银行而言,主要担忧出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银行给企业每一笔贷款,都是作为银行的资产存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一旦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对应的贷款就要被当成不良贷款。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银行会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资金。

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向僵尸企业,导致健康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投资率下降,给经济体埋伏下长期的隐患,这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僵尸化,再多的资源投入也难以推动经济增长,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对于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来说,僵尸企业的处置是实体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不仅能够减少低效企业的比重,提升经济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效率高的企业配置到更多的资源,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存在的大量的僵尸企业,是我国提升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00:15:42

(二)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规模增长较快,但是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依靠的都是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大力拓展市场、高成本低能效、粗放式的“旧动能”发展路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和新常态以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无法应对外部冲击、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原因陷入了发展困境,甚至倒闭破产。

虽然其中有劳动力成本上升,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以及政府和银行的差别对待等因素,但是核心的原因还是民营企业依靠“旧动能”的发展模式无以为继。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

1.产业链低端镶定,创新能力匮乏

我国很大一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而在其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代表为杂项制品,包含纺织服装等),并在2000年高达36.88%。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通过融入全球化经济,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如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增加。

然而,也应该意识到,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非常高(都在25%以上),另一方面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相当一部分采用的都是加工贸易模式,即我国企业进口原材料然后进行组装生产最后出口到国外,此外,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很大一部分是大型国有企业,其中民营企业的占比相对较小。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大部分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低端商品,仍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

我国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锁定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民营企业最初凭借着廉价劳动力、土地等传统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长期从事简单代工环节,使企业获利能力偏低,但利润高的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却被发达国家牢牢掌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中国创造”,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嵌入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技术优势。比如,目前我国的科技转化率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还相距甚远。

00:18:55 2.低成本战略导向难以为继

目前民营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同时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内需不足的问题成为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产品的结构性过剩,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供给过剩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并存。

00:29:23 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生产方式、战略发展方向以及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是否成功将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微观基础。下面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大方面分析各自的新动能培育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

在“旧动能”下国有企业主要依靠行业垄断以及银行低息信贷等方式得以发展壮大,然而在新常态下旧动能已无以为继,此时国有企业必须培育新动能,以此作为日后的核心增长点,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新动能分别是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军民融合。

00:19:26

二、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

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生产方式、战略发展方向以及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是否成功将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微观基础。下面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大方面分析各自的新动能培育方向。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

在“旧动能”下国有企业主要依靠行业垄断以及银行低息信贷等方式得以发展壮大,然而在新常态下旧动能已无以为继,此时国有企业必须培育新动能,以此作为日后的核心增长点,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新动能分别是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军民融合。

00:20:58 1.国有企业分类推进改革与新动能培育(1)国企分类推进改革的含义。解决国有企业分类不清的根本措施是根据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不同,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类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企业的分类推进主要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

商业类国有企业又分为商业一类,充分竞争行业;商业二类,即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企业。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对这些国有企业,重点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对需要实行国有全资的企业,也要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实行股权多元化;对特殊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实行业务板块有效分离,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对这些国有企业,在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同时,应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的考核。

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这类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对公益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考核中要引入社会评价。

进行国企分类推进改革的目的,一是解决国有资本的定位,二是解决考核精准化,三是解决国有资本的流向,在分类基础上,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监管的精准有助于国有企业在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中找到平衡。

00:25:53(2)国企分类推进改革的积极影响。一是“分类”有助于处理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性。公有制资本具有特殊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功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需要转换机制,变革政资政企关系,使公有制资本能够主动适应和积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法则。

二是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国有企业承担着多重责任和使命,许多企业“盈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并存,一些应由政府履行或通过购买服务履行的职责仍由企业承担,一些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重大事项仍由政府审批,阻碍了企业市场化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分类,区分不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增强企业活力与发展动力。

三是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不够明确是主要原因。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分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投向,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差异化监管的尝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在监管措施、监管内容、监管要求、监管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分类,有利于推进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视频:李克强主持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

00:29:23

(二)民营企业转型与新动能培育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面对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外需增长乏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强烈,以及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依靠低廉劳动力生产低端产品的传统民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旧动能开始萎缩。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很多民营企业急切需要寻找新动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在近几年大放异彩的大部分属于互联网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积极地培育着新动能,并进行着商业模式创新(如020,即零售业的线上线下融合,以及共享经济)和技术创新(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传统的民营企业来说,寻找新动能的道路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突破。

00:30:56 1.中小企业转型,打造“隐形冠军”

从中国经济的特点来看,除了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在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外,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99%以上,全国就业人口中80%以上供职于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中小企业拥有我国发明专利的70%,完成了80%以上的新产品研发。

上海30多万家民营企业,96%以上是中小企业;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而且,在当前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诸多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是诸多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些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效应。

如德国积极培育“隐形冠军”,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成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强者,在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期间,这些作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支撑了德国经济经受住了欧洲衰退的考验。日本实施的“一町一品”计划,大大提升了日本产品的地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大批坚守本业、执着耕耘、诚信经营和持续创新的“长寿企业”,帮助日本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强势和9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中摆脱出来。

从实践来看,上述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具有共同特点,即能够专注于某一行业领域,发挥工匠精神、做精做强,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品牌,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能够坚持持续的投入、持续的创新,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优秀企业文化、先进管理水平的隐形冠军。00:35:10 2.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同时加强品牌建设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不应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要摆脱困境,走出价格战的怪圈,使企业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并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深耕行业、深入挖掘消费潜力,走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当一个企业向其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低廉时,这样就把自己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了。

差异化可以使企业获得溢价,即使在周期性或季节性经济萧条时,也会有大量忠诚的客户。如果实现的溢价超出了为使产品独特而追加的成本,则差异化就会带来更高的效益。对于很多珠三角或长三角的出口导向型民营企业来说,出路就在于,从最简单的代工方式逐渐变成设计能力再加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政策的提出,这为民营企业差异化战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即互联网+定制服务,青岛的红领服饰集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国内的服装行业本来就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规模低成本的同质商品很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成本负担很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下降的利润迫使红领开始考虑企业的转型升级,如果红领从批量化生产转型为个性化定制。

00:37:54 3.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清理过剩产能

经济下行为民企进行资产并购和产业整合带来大好时机。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导致行业预期的普遍悲观,引发资产估值的大幅下降,也导致大量的企业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这正是优势企业进行资产并购和产业整合的大好时机。由于民企市场敏感度高,机制灵活,决策速度快,往往可以抓住市场中出现的并购机会,实现快速做大做强,提升和巩固其市场地位。

民营企业之间进行兼并和收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资源与信息的互补,从而实现不同资源的优化整合,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二是有利于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技术和市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防止价格战,促进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的保障。例如,中国水泥企业数量众多,不仅是集中度低下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根源。四是有利于清理过剩产能,在民营企业之间实现兼并和收购之后,从而在清理落后产能的时候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00:40:20

(三)外资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 1.因地制宜满足国人高端消费需求

新常态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级都在逐渐提升,对于高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具体体现在“海淘”等正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大家都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质量优良且品牌认可度高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往只能满足日常需求的低端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许多外资企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其母公司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牌能够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根据国人喜好、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地设计、生产和制造出与国际主流不同的、满足国内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既可以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提高利润率,也可以给国内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00:42:40 2.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在国内主打的都是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其绩效在逐渐下降。因此,除了要做到因地制宜满足国人消费升级之外,外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外资企业要着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不要继续走依赖于低廉劳动力和政策优惠的旧动能老路。

一方面,外资企业试图向中国转移更加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建立高端工厂,通过技术创新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此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七〉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

降库存 降产能 降成本 降杠杆

2.自()年后,制造业内部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

2011 2012 2013 2014 3.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逐渐的进行分化,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的发展。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2016年的四个季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指数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景气景象。

5.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历经持续性长期阶段,这表现在()个方面2 3 4 6.工业向西发展的趋势在2013年出现阻碍,2011-2015年第二产业以及工业产业重心主要向()转移。

东 南 西 北

7.以()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成为重要新动能,珠三角地区的3选项4打印、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制造 全面发展 创新 智能制造

8.上海市为打造科创中心,吸引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和资源,出台科创中心建设“()条”,从落实人才户籍政策、扩大创新资助经费等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关键领域创新型平台以及天使投资协会,整合海内外以及社会各界创新资源。21 22 23 9.“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安排,主要包括()大走向。

二 三 四 五

10.(),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加强金融制度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增强金融制度规范

11.随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走向深入,不仅要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开放,而且要加快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的互动,进一步缓解我国服务贸易的()。

顺差 逆差 差距 分歧

12.在限制方式上,可以采用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采用的措施,一般为禁止外资进入的投资领域、对外资所有权有所限制的领域以及基于互惠条款的限制措施,减少业绩和高管等涉及企业具体运营的附加要求,增加外商投资的()。

积极性 参与度 创造性 数量

13.在民营企业方面,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的是()。

实行同一化措施

中心企业之间合并以整合资源和联手国际巨头 实行差异化战略 打造“隐形冠军”

14.按照()的原则,僵尸企业本应该是退出市场的,但造成现阶段这部分企业“僵而不退”的原因在于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这类企业积重难返,企业难以拿到“死亡证书”。

统一性 规律化 市场化 公平性

15.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通常扩张速度非常迅猛,但相对来说缺乏良好的管理能力,在面临外部不利冲击时,无法准确且及时地作出应对,以致陷入发展困境。

中型 大中型 小型 中小型

16.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外资企业是冲着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未开发市场来的。依靠这些优势,外资企业在()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迅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18 19 20 17.()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22.87%下降到22.7%,而外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率由2010年的19.25%提升到20.46%,实际税负率差距缩减为2.24%。政策优惠丧失,税费负担加重,结合成本上升以及竞争加剧,F选项4I的流入量也在不断下降。

2010 2011 2012 2013 18.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指的是()。

军民融合 国有企业改革 集体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19.()与人力资本流动捆绑在一起,成为自由流动最大的障碍。

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 子女教育 以上均对

20.“四新经济”是融合发展的,()是基础,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市场的最终体现,而新模式往往是重要的实现方式与手段。

新动能 新技术 物质条件 环境

21.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多边或双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和构建,如()。

WTO 选项1PE选项3 IMF 以上均对

22.济宁市发展目标,到(),改革开放50周年时,与全省同步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迸发、动力强劲。

2020年 2025年 2028年 2030年

23.20世纪()初期是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4.()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1980-1999 1990-2002 1990-2000 2000-2018 25.()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比较平稳,2000-2013年,年均增长24.3%。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6.2017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

中国 美国 日本 法国

27.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28.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在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一些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不包括()。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

29.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有()。

水电 风电 核电 煤炭

30.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位。

一 二 三 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两个主要开放阶段,中国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发展 沿海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创新

2.我国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发展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宏观经济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 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环境

3.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网络化 数字化 智能化 以上均不对

4.从结构上来看,()仍然是出口的主力。煤炭 机电产品 原油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5.()的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东北地区才完成了工业化一半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

长江三角洲流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 京津冀地区 雄安新区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仪器仪表属于新兴行业。()

正确 错误

2.产业的新模式不仅为转出地的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产业转型升级腾挪了空间,也带动转入地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原有的潜在要素资源成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要素。()

正确 错误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化一直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消失。()

正确 错误

4.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西北部,创业氛围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干涉降低,创业环境较以往有较大改善,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能力。()

正确 错误

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加速融合,伴随社会分工形态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更新,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

正确 错误

6.跨国企业全球研发布局,一方面是基于东道国重要的市场地位或巨大的市场体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配置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

正确 错误

7.信息化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

正确 错误

8.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处于附加价值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仍为高新产品进出口主导方式。()

正确 错误

9.新开放观提出,要转变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观念,就要用全球化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站在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从而提升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

正确 错误 10.“一带一路”倡议统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自贸试验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落脚地,两者同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正确 错误

第三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题库3

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答案正确 降库存 降产能 降成本 降杠杆

2.分企业类型来看,()的资产负债率降低比较明显。答案正确 国企

股份制和私营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3.就服务业内部发展而言,()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先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答案正确 传统动能 新动能 旧动能

新旧动能转换

4.以()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1.52%下降到2014年的0.82%,平均每年下降8.02%。答案正确 社会服务 良好氛围 劳动力 劳动密度

5.中国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产业创业比例较低。答案正确 客户服务业 商业服务业 劳动力 生产业

6.单纯从创业的数据来看,东北地区在()年是拐点,当年企业法人单位数减少1186家,全国占比从2011年的6.17%下降到5.52%。答案正确 2010 2011 2012 2013 7.中国以全球创新指数47.47,位列第(),与2014年持平,但指数提高0.9,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与高收入经济体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在人力资本开发和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表现已经非常接近于排名前25强的高收入经济体。答案正确 26 27 28 29

8.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后,区域各项指标都有强劲提升,创新和创业水平大幅提高;()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答案正确 雄安新区的建立 天津市 北京市 河北省

9.全球创新地图从欧美为中心向欧美亚三足鼎立发展。据估计,()年全球的有效专利为1060万件。答案正确 2013 2014 2015 2016 10.()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国家已达到65个,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策沟通主要将围绕四个方面进行。答案正确 民心相通 政策沟通 资金融通 贸易畅通

11.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我国相继将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领域的改革开放成果覆盖到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形成“1+3+7”11个自贸试验区布局的格局。答案错误 41518 41609 41883 41974 12.在民营企业方面,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的是()。答案正确

实行同一化措施

中心企业之间合并以整合资源和联手国际巨头 实行差异化战略 打造“隐形冠军”

13.大多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一些国有企业还在走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外延式道路,内涵式增长模式尚未形成。答案正确 低 高 较高 较低

14.()指那些已经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答案正确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国有企业 僵尸企业

15.()中一般都不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决策只由老板一人拍板,因此,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低下的、原始的,粗放的经验式的管理状态下。答案正确 国有企业 民营小企业 事业单位 民营大企业

16.对()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答案正确 自然垄断 完全竞争 非市场竞争 寡头垄断

17.()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答案正确 混合类国有企业 商业类国有企业 盈利类国有企业 公益类国有企业

18.在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特定领域,坚持国有资本控股,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其他领域,鼓励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可转债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指的是()。答案正确 子公司层面 集团公司层面 分公司层面 中央企业

19.在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方面,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答案错误 去产能 去库存

加速农地流转 补短板

20.()就是给世界产业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的新产业。答案正确 交通运输业 互联网产业 销售业 金融业

21.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多边或双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和构建,如()。答案正确 WTO 选项1PE选项3 IMF 以上均对

2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倾向,生产供应基本满足不了居民生活所需,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答案正确 “轻生产、重消费” “重生产、轻消费” “轻生产、轻消费” “重生产、重消费”

23.自1991年第()季度,出现了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的态势。答案正确 一 二 三 四

24.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两大贸易协定前景堪忧相比,()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答案正确 日本 中国 朝鲜 韩国

25.基础设施包括()。答案正确 能源基础设施 水利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以上均对

26.()1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7.(),“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对于重塑传统产业的动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8.关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情况,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 新动能的发展停滞不前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29.()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吸引了29个国家的参与,对“一带一路”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30.按照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还难以带动中国经济跃上新的台阶。答案正确 10% 20% 30% 4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两个主要开放阶段,中国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答案正确 全面发展 沿海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创新

2.中国经济在一些方面仍存在着较大潜在动能空间,包括()。答案正确 区域产业升级孕育着巨大的动能

优化要素投入,增强经济动能的空间依然较大

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效率,释放产业的新动能 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释放经济动能的潜力巨大 3.化解中国经济的“脱虚入实”的措施包括()。答案错误 去产能

抑制虚拟经济泡沫化

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合理引导资金流动 去库存

4.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脱虚入实的可能性是在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答案正确

供需结构改善叠加市场准入放开,在传统行业加快整合的同时,新兴部门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投资变得更加有效

金融去杠杆不断深化,监管不断加强 高端回流的压力 以上均不对

5.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答案正确 网络化 数字化 智能化 以上均不对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创新只是个人的一种爱好。()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2.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3.山东省济宁市,其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快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为紧迫。()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4.我们迫切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重塑其发展动能,并通过新动能的培育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5.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单位能耗也进一步跟着提升。()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6.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短期现象。()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7.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工业化初期,而东北地区才完成了工业化一半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8.信息化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9.为了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高科技产业之间开始相互渗透、强强联合。()正确 错误、10.新开放观提出,要转变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观念,就要用全球化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站在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从而提升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正确 错误

第四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题库1

考试结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答案错误

降库存

降产能

降成本

降杠杆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下一轮中国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的是()。答案正确

经济动能传统增长的旧动能仍未改变

经济方位也正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低端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支撑的高端发展阶段全面过渡

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

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阶段全面调整

3.()创业活动在二十国集团中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答案正确

英国

美国

中国

德国

4.中国以全球创新指数47.47,位列第(),与2014年持平,但指数提高0.9,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与高收入经济体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在人力资本开发和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表现已经非常接近于排名前25强的高收入经济体。答案错误 27 28 29

5.京津冀地区在2005-2007年间年均专利申请数量仅是珠三角地区的54.83%,但是数量上的增幅较为稳定,创新规模呈现()形。答案正确

W L H U

6.曾经长期存在的“打车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这是()下共享经济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我国传统出租车行业监管滞后,网络约租车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极大瓶颈。答案正确

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

物联网

7.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处于附加价值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仍为高新产品进出口主导方式。()年,加工贸易方式下高新商品出口2.6万亿元。答案正确

2012

2013

2014

2015

8.()版负面清单由国务院颁布,统一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试验区。答案错误

2012

2013

2015

2016

9.亚洲投资来源地中,中国澳门、韩国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90.3%和23.8%;日本全年实际投资同比增长1.7%,逆转连续()年大幅下跌态势。答案正确 2 3 4

10.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答案正确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11.对于我国来说,僵尸企业的形成主要有()大方面的原因。答案正确 3 4 5

12.进入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新动能不包括()。答案正确

国有企业分类推进

混合所有制改革

军民融合

集体所有制改革

13.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差异化监管的尝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在监管措施、监管内容、监管要求、监管方式等方面仍存在()的现象。答案正确

混合性

多元化

差异化

一刀切

14.在引入资本方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商业类中国有资本可以部分退出或者全部退出,减少持股的比例,加大改革的力度;公益类中适当引入其他股权,该类国有企业仍需保持国有资本的(),保证国有企业的公共属性。答案正确

现有模式

现有量

绝对控股地位

相对控股地位

15.()年以来,发改委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选择7家企业开展混合经济试点,国资委联合财政部、证监会出台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也正式下发,国资委经过国务院同意选择10户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企业试点。答案正确

2014

2015

2016 2017

16.我国在()、新经济业态的培育、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上深入推进,是实现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答案正确

组织调整

计划调整

结构性调整

预算调整

17.“四新经济”是融合发展的,()是基础,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市场的最终体现,而新模式往往是重要的实现方式与手段。答案错误

新动能

新技术

物质条件

环境

18.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等家用电器的产量及市场容量都雄踞全球,家用电器成为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一张靓丽名片。答案正确

彩电

冰箱

空调

以上均对

19.自1991年第()季度,出现了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的态势。答案正确

20.关于房地产行业,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产业链条长

关联行业多

带动了水泥、钢铁、玻璃、五金、冶金、陶瓷、化工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发展

以上均对

21.房地产行业带动了()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发展。答案正确

水泥

钢铁

玻璃

以上均对

22.(),中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答案错误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3.传统的资源大省,如()等地由于“去产能”导致传统动能的衰落和新动能的断档,陷入产业转型的阵痛期。答案错误

河北

河南

东北

宁夏

24.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土地的资本化、市场化,也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贡献

中国仍然存在通过增加要素的投入来增加经济发展的动能的可能性,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开发,都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的生产领域

如果对石油、电力、电信等基础产业实现对内开放,那么,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又可以形成一股新的增长动力

现在企业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不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25.()1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6.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在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一些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不包括()。答案正确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

27.从区域结构上看,我国的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答案错误

西部

东部及东北部沿海

东北部及东部沿海

西南

28.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有()。答案正确 水电

风电

核电

煤炭

29.2017年6月22日,()总理曾明确表示: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答案正确

温家宝

习近平

李克强

以上均不对

30.关于世界经济新格局给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中国由于在经济规模、经济增速上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的增长率

中国所处的亚太区域尽管经济的增长是未来的亮点,但这一区域的地缘政治会对我国的经贸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也对我国经济动能的升级与培育带来了重要的挑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基于此研发网络,大量的科技人才、创新资源通过各研究中心、大学、科研机构的互动,形成在全球性的创新资源流动,推动知识的外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的延伸。从研发全球化的研究单位类型来看,主要有()。答案正确

技术转移研究单位

原产地技术研究单位

全球技术单位

公司技术研究单位

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鼓励各企事业单位通过中试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仍然较为薄弱,原因有()。答案正确

中试阶段本身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高

中试阶段本身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般

我国中试环节在创新资源配置上不具备优势

我国中试环节在创新资源配置上具备优势

3.以下属于传统能源的有()。答案错误

煤炭

天然气

核电

原油

4.新技术新业态,尤其是()的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答案正确

创新最活跃

应用最广泛

融合最深入

辐射带动作用最大

5.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破解农业()为重点,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融合化“六化结合”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新体系。答案正确

规模小

投入散

融资难

风险大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

1.步入L型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是如何从降速转向提质的阶段,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2.仪器仪表属于新兴行业。()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3.居高不下的债务率仍然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旧动能产生冲击。()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4.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度的投资也造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产业过剩等问题,这也导致社会对投资驱动经济往往批评较多。()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5.新旧动能转换不是一个静态的切换,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6.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从侧重提高发展数量和效益转向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7.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西北部,创业氛围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干涉降低,创业环境较以往有较大改善,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能力。()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8.由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变化快,且互联网经济下业务多表现为跨地区以及多产业融合,使得地方性、行业性法规冲突凸显。()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9.自“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实施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10.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形式,是由政府投资或控股的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特点。()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第五篇:2018济宁继续教育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考试结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就山东省济宁市来说,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加快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为紧迫 产业结构合理

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我国正是在历经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下一轮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之中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可以加深新旧动能转换的认知,指导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实施。

速度 特征 面貌 结构

3.服务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高于 低于 等于 不等于

4.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为7243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88554.9亿元,到()年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61326.2亿元和2316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8%和17.38%。

2011 2012 2013 2014 5.新旧动能转换将是一种()过程并呈现区域性趋同。

短期 中期 长期 中长期

6.()年后,全国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过半,转而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随着工业化完成过半,经济增长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增长,需要内涵式发展。答案错误 2010 2011 2012 2013 7.()年以后,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增长,明显的新开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较快,2015年新增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18162个,而2006年新增的企业法人数仅有70353个,2015年是2006年的3倍多,创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

2006 2007 2008 2009 8.单纯从创业的数据来看,东北地区在()年是拐点,当年企业法人单位数减少1186家,全国占比从2011年的6.17%下降到5.52%。答案错误 2010 2011 2012 2013 9.创新全球化及全球创新链形成的核心在于(),全球各国在争夺创新资源上的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资源及其载体人力资本的流动 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化流动 国家争夺创新资源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

10.()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过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今天开放和合作的基因,它昭示着亚欧两个大陆之间文明交融,要弘扬古代丝绸之路凝聚而成的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赢的价值理念,让21世纪亚欧各国之间文明对话更加顺畅、更加便利。答案错误 民心相通 贸易畅通 政策沟通 设施连通

11.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由于自贸试验区实现境外投资备案制度,并在人民币()的支撑下,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企业投资的高地。

一体化 国际化 多元化 同一化

12.在外资企业方面,则应该因地制宜地满足国人的高端消费需求,以及不断培养()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逻辑性 思考力 能动性 创新能力

1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内部因素的是()。

创新能力强 产业链低端镶定

低成本战略导向难以为继 管理能力薄弱 14.关于我国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锁定的状态造成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民营企业最初凭借着廉价劳动力、土地等传统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长期从事简单代工环节,使企业获利能力偏低

民营企业涉及利润高的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 我国缺乏“中国创造”,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嵌入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技术优势

1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并且由于外企的技术溢出效应,国内民营企业的技术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更加熟悉国内市场的民营企业给()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个体户

16.在“旧动能”下()主要依靠行业垄断以及银行低息信贷等方式得以发展壮大,然而在新常态下旧动能已无以为继,此时必须培育新动能,以此作为日后的核心增长点,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 个体户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企业的分类推进主要将国有企业分为()类。3 4 5 18.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国有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民营类 商业类 公益类 私有制

19.关于“新经济”,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新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和形态,既不能唯技术论,亦不能泛化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而且“新经济”是动态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目前对“新经济”的认识从技术角度展开的多,认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或者先进的商业模式的即为“新经济” 以上均不对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旧动能出现了()重要转换。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21.关于房地产行业,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产业链条长 关联行业多

带动了水泥、钢铁、玻璃、五金、冶金、陶瓷、化工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发展 以上均对

22.()带动了水泥、钢铁、玻璃、五金、冶金、陶瓷、化工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发展。

物流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交通运输业

23.土地()也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贡献。

价格下降 市场化 价格上升 价格稳定

24.如果对()等基础产业实现对内开放,那么,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又可以形成一股新的增长动力。

石油 电力 电信

以上均对

25.2013年,美国开始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其成员国美国和欧盟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

40% 50% 60% 70% 26.以下属于传统行业的是()。

仪器 仪表 采矿 计算机

27.以下属于新型能源的有()。答案错误 煤炭 电力 原油

以上均不对

28.(),得益于一系列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实施,房地产销售增长强劲。答案错误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9.2017年6月22日,()总理曾明确表示: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

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

以上均不对

30.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50%的大关,达到了56.2%,科技的应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与美国、日本、芬兰公认的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以上,我国与此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还任重道远。

60% 70% 80% 9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物联网发展也开始起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典型应用大量涌现。在这种背景下,()两大产业开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答案错误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 工业化 智能化

2.关于当前中国经济,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答案错误 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资源要素条件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需要我们在新动能培育、旧动能改造升级上不断做大增量、做强存量 3.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答案错误 U型 L型 V型 S型

4.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答案错误 知识 技术 信息 数据

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的加速融合,伴随社会分工形态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更新,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答案错误 技术化 农业化 工业化 信息化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现阶段,包括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内的创新组织上发生了与传统企业研发部门不同的变革方式。()

正确 错误

2.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

正确 错误

3.从最终消费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仍然相对薄弱。()

正确 错误

4.消费结构的演变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正确 错误

5.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从侧重提高发展数量和效益转向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6.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区域发展需要借助不同的禀赋在旧动能的基础上创造新动能,就中国发展阶段而言,区域培育的新动能能完全替代旧动能发挥支撑作用。()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7.我国正通过加入创新全球化,嵌入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培养自身的科技新动能。()

正确 错误

8.健全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的投入。可以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平台建设、科研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技术加工基地建设,发展技术加工产业。()

正确 错误

9.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呈现“分化复苏、脆弱复苏”两个新特点,加剧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10.建立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变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为“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的服务模式。()

正确 错误

下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