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个人先进事迹
个人先进事迹
XX乡党委副书记XXX在党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勤勤勉勉十多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要求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境界。XXX同志不愧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不愧是乡镇基层干部的优秀典型。
一、抓学习,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作为一名党的干部,XXX同志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几年来,他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并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激发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朝新的目标奋进。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学习党刊党报,从中学习新形势下的先进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武装自己,不会因为长期的农村工作而使得自己思想保守。自全县掀起“解放思想、力求现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来,在XXX同志担任乡大学习大讨论的副组长期间,积极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的先进理论思想和领导重要讲话。他认为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有思路,用心做,每次乡里交给他的任务都会认真想,而不是盲目的做,为全乡干部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和多年农村工作的锤炼,使XXX同志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领导水平也得到很大的增强,无论是召开农民大会、解决农村纠纷还是陪同领导调研,他都能用生动详实的语言打动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为
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尽职尽责,做人民的好公仆
多年来,XXX同志对农村农民反映的问题,始终放在心上,拿在手上。遇事从不推诿不回避,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大胆工作,科学决策。凡是群众找他反映的问题,他都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信任。在今年两个村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他耐心转变观念,前前后后召开了五场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代表提意见,不像以往选举中都是乡干部说的算。在解决两个邻近村水源点矛盾纠纷中,他深入两村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完美解决水源点纠纷事件。在处理残疾人问题上,他经常走访乡各个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需求,热心为残疾人解决各种问题。在分管残联工作期间,他极力促成了“美好家园”项目,在乡里建成了全县第一个,集残疾人技能培训、康复养护、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日常生活照料为一体的综合型“家园”。
多年来,XXX扎根在基层为老百姓办事,长期工作在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工作、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XX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一腔热情。
第二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富民爱民公仆情
──记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党委书记**
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
空话
2004年4月,于成林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
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
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
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
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
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
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
富民爱民公仆情
──记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党委书记**
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
2004年4月,于成林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
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
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
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
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
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
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page_break]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作完本文,笔者心中的赞叹不由而生:于成林,不愧是人民的公仆!他多次获得的梁平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三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富民爱民公仆情sO100
──记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党委书记xx
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
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
~年4月,于成林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
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储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
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
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
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
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
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1
作完本文,笔者心中的赞叹不由而生:于成林,不愧是人民的公仆!他多次获得的梁平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四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在xx县xx镇,提起党委书记xxx,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xx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 2004年4 月,xxx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第五篇:乡镇人口普查个人先进事迹
镇人口普查员个人先进事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镇的人口普查员队伍中,有一位叫的同志,她坚持“勤学、好问、不怕吃苦”的精神,发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保证人普工作顺利完成。
一、服从指挥勇挑重任
乡镇的人口普查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在接受了任务分配后,她深感责任重大,深深的觉得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普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任务普查区的实际,深入普查区内的居民、企业,做到宣传发动,一丝不苟,周密安排,向居民和企业业主将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范围、要求、办法作了广泛深入地宣传,积极取得广大企业主和住户的配合支持。她认为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普查工作资料,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几本普查工作资料,她时刻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业务技能,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起早摸黑力求准确
身为普查员的,为了认真完成这次人口普查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她起早摸黑走访企业和住户,扎实工作。全程参与人口普查的各项阶段性工作,从户口整顿、划区绘图、摸底调查、入户登记,编码等工作。特别是加强普查的调查摸底工作,严格普查要求,务必做到数据的真实有效。因时间紧,工作量大,涉及单位和人员多,她常常起早摸黑,有时放弃星期天休息去工作,忘我工作在人口普查第一线,排查摸底,不留死角。三、一丝不苟科学普查
为了完成这次人口普查工作,保证整个工作内容程序的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认真抓好各环节每项工作的落实。强化责任,统一思想认识;普查过程中突出重点,取得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总结提高,保证普查登记工作顺利进行。严把质量关,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把好时效关,按照工作进度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了这次普查的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这样一位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的好同志,用她的行动向我们诉说着那份执着与对工作的热情,那令人感动的工作精神激励着我们。正因为有了这样很多无私奉献,勇于负责的普查团队,才使镇人口普查的工作顺利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