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扶贫办优秀个人先进事迹
xxx,男,2017年9月到我镇参加工作,2018年进入镇扶贫办工作,2020年5月任扶贫办主任,在这两年时间里该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一心扑在我镇脱贫攻坚事业中,并且不忘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赢得了机关上下和广大群众的一直好评。
一、勤于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工作能力
xxx同志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扶贫理论知识和国家、省、市、县扶贫政策的学习,对于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领域的各项论述和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都能够做到烂熟于心。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对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他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表现出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牢记使命,认真摸排助力精准扶贫
为了有针对性的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对我镇的贫困户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xxx同志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认真、细致的了解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和生活状况,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制约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矛盾。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进一步确立工作思路,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帮扶计划,为贫困户能够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三、认真负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乡镇扶贫办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桥头堡”,既要完成上级扶贫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又要深入群众家中进行沟通联系,经常面临两面受气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xxx同志能够一方面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人物,另一方面与群众进行深入的交谈沟通,向他们详细的解释各项扶贫政策,并记录他们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努力的帮助他们克服各项困难,直到群众达到满意为止。
四、多方奔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xx镇xx村的贫困户xxx,家中有6个孩子和两个老人,家庭收入主要以儿子xxx外出打工为主,xxx知道他家的情况以后,先是为xxx申请了中原农保的协保员,然后为其妻子xxx联系到了xx县的一家陶瓷厂务工,先后两次为夫妻两人申报务工补贴和务工交通补贴,2018年6月份又为他家申请了“六改一增”项目,大大的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目前xxx一家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经过各项程序认定,已经确定xxx一家达到脱贫标准,于2018年顺利脱贫。
五、建言献策,助推临汝镇脱贫攻坚
作为一名乡镇扶贫办主任,不仅需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需要谋划好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布局,当好领导的“参谋官”。
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xxx同志多方考察、查阅资料,最终确立了“长短结合”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模式以“长”“短”产业相结合,统筹兼顾贫困户的近期增收和长期效益,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参与两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短平快”产业
一是发展贫困户红薯种植项目。xxx政府出资购买优质红薯苗,由xxx合作社免费负责技术指导培训,约定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收购产品,2020年参与28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与xxx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由xxx公司负责将原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并负责上门回收支付加工费用,镇政府将按照贫困户务工收益的50%进行奖补,实现人均月增收300元以上。三是与xxxx合作协议,在相关村设公益性岗位,从事村级公共设施的日常保洁维护,实现带贫6人,每人每月增收300元。
(二)发展“长期稳定增收”产业
依托xxx合作社流转土地29.2亩成立xxx樱桃产业扶贫基地,栽植樱桃树1300余棵,根据农时需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锄草、浇水、修剪等日常管护,每户贫困户享受至少10棵樱桃树的收益权。进入盛果期后每户年增收10000元以上。
通过“长短结合”不同类型的产业项目,带动了全镇贫困户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每户贫困户至少能够享受2个产业项目带来的收益,确保让未脱贫户能够顺利脱贫,脱贫户能够稳定增收不返贫。
第二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在xx县xx镇,提起党委书记xxx,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xx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XX年4月,xxx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XX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XX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XX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XX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XX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XX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第三篇:乡镇人口普查个人先进事迹
镇人口普查员个人先进事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镇的人口普查员队伍中,有一位叫的同志,她坚持“勤学、好问、不怕吃苦”的精神,发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保证人普工作顺利完成。
一、服从指挥勇挑重任
乡镇的人口普查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在接受了任务分配后,她深感责任重大,深深的觉得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普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任务普查区的实际,深入普查区内的居民、企业,做到宣传发动,一丝不苟,周密安排,向居民和企业业主将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范围、要求、办法作了广泛深入地宣传,积极取得广大企业主和住户的配合支持。她认为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普查工作资料,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几本普查工作资料,她时刻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业务技能,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起早摸黑力求准确
身为普查员的,为了认真完成这次人口普查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她起早摸黑走访企业和住户,扎实工作。全程参与人口普查的各项阶段性工作,从户口整顿、划区绘图、摸底调查、入户登记,编码等工作。特别是加强普查的调查摸底工作,严格普查要求,务必做到数据的真实有效。因时间紧,工作量大,涉及单位和人员多,她常常起早摸黑,有时放弃星期天休息去工作,忘我工作在人口普查第一线,排查摸底,不留死角。三、一丝不苟科学普查
为了完成这次人口普查工作,保证整个工作内容程序的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认真抓好各环节每项工作的落实。强化责任,统一思想认识;普查过程中突出重点,取得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总结提高,保证普查登记工作顺利进行。严把质量关,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把好时效关,按照工作进度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了这次普查的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这样一位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的好同志,用她的行动向我们诉说着那份执着与对工作的热情,那令人感动的工作精神激励着我们。正因为有了这样很多无私奉献,勇于负责的普查团队,才使镇人口普查的工作顺利向前迈进。
第四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在xx县xx镇,提起党委书记xxx,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xx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 2004年4 月,xxx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第五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富民爱民公仆情
──记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党委书记**
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
空话
2004年4月,于成林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
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
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
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
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
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
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
富民爱民公仆情
──记重庆市梁平县七星镇党委书记**
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感悟到了“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
2004年4月,于成林受命任七星镇党委书记。刚到任,他就一头扎进村里。他说乡镇领导只有多下村,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群众心声。在多次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后,他了解到镇村两级负债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招待费,老百姓意见很大。于成林审时度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了“认清镇情,了解实情,掌握民情,办好事情”为内容的“四情”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密切干群关系,解决遗留问题”的口号,亲自参与起草出台镇村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透明、公开的镇村财务管理目标。2004年,全镇镇村两级的生活招待费支出不足10万元,比2003年下降近三分之二。镇村干部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财务问题这一“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群众更重要、更长远。
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到七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
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
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凡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
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
“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七星镇金柱村一名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了困难补助,紧接着自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
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
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
于成林曾经是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渗透着强烈的军人作风。2004年间,七星镇政府机关有7人因上班打游戏、开会接电话等受到处罚。群众反映说,现在镇干部的纪律性强了,办事效率高了。
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自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一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自己的老战友,找到于成林要求帮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当天就到镇政府接受了处罚。
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page_break]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自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作完本文,笔者心中的赞叹不由而生:于成林,不愧是人民的公仆!他多次获得的梁平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就是最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