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分析报告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分析报告
2011年我分局执法监察工作始终坚持“预防和查处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和完善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了宝贵的土地、矿产资源。现将我分局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按照“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度,采取划片包干、分工负责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期、不定期国土资源动态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我分局2011年发现各类土地违法行为共98起(其中农村宅基地67起,项目用地31起),涉及土地面积4.537公顷,其中耕地2.412公顷。
二、国土资源违法法违规主要特点及原因
(一)从违法类型分析,未批先建、未报即用问题比较突出。未经批准占地行为所占比重最大;
(二)从违法主体上看,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违法用地、农村违法用地等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量仍然较大, 且有向乡、村转移的趋势。个人违法虽高,占发现违法总数的70%以上,但涉地面积较小,此类违法违规用地的发生,不能仅归责于基层政府,更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变革土地审批制度和加强与相关部委协调等多层面多途径予以规范。综合上述,我分局上半年国土资源违法态势呈上升趋势,尤其涉地面积上升幅度较大,同时查处违法压力加大。其主要原因:
一是城市建设、工业项目用地量较大。另外扩内需促发展政策,对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继续加大。随着大量投资项目陆续开工,借机圈地、搭车用地、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二是地方党委、政府主导、默许的违规违法用地仍占多数。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突出的表现是未报即用,无视法律和政策规定。如利用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用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化,大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就往往成为重点工程等违规违法用地的借口。因此,违规违法用地难以避免。三是随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耕地流转、宅基地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挂钩试点等,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等变相搞开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政策引导不到位、监管不及时,将形成大规模的违规违法用地。四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较大、囤地和炒地等问题,以及小产权房违规违法用地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土地执法监管提出了新任务。五是用地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受用地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占补平衡无法落实等制约,不能及时办理或无法办理合法用地手续,或建设单位无视法定审批程序,往往边报边用,甚至不报就用,造成违规违法用地。六是对违规违法用地的处理不到位,违法成本低,驱动一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八是用地需求强劲,供需矛盾加大,与用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矛盾所至。
三、预防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共同责任体系和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政府主导的依法用地管地和制止查处违法机制的形成,全力开创政府主导,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新局面。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问责体系,做到“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确保每个案件查处落实到位。遏制违规违法用地。
(二)不断完善制度,自觉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规违法用地的发生。在法律层面上,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在制度层面上,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在工作层面上,改进土地管理的方式方法。梳理一些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联合纪检监察、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共同查处,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对违法行为查处到位,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权威。
(三)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全员参与意识,做到执法监察全程监管,在国土资源系统全面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管”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设,尤其在农村土地执法上,充分发挥市、区、乡、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体系作用,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动态巡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早报告。强化对农民建房、新农村建设用地等违法用地多发领域的监管,将涉农土地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资源保护意识,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土地管理工作,支持土地执法工作,为耕地保护及土地调控有关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深入普法宣传教育,防范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 过去出现乱占滥用土地和非法采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淡薄。因此,把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域、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以城带乡,以点带面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随着宣传的深入,依法用地已形成共识,人们对各类违法用地及时举报、反映,使我们执法监察工作能够及时掌握各类违法行为,及时依法调查处理。二是继续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15号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地的意识,使全县扩大内需用地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严格集约节约用地、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秩序的自觉性。
五、落实动态巡查检查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根据违法占地具有隐蔽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按照“预防为主,防范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切实促进土地管理的秩序。对全市重点乡镇、重点地区进行巡回检查,要求基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在严格按照执法巡查方案规定的巡查频次认真实施本辖区的一、二、三级的巡查工作,切实提高动态巡查工作质量,发现违法用地及时制止,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六、今后执法的工作打算
一是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措施上要继续跟进,工作上要强化落实,确保规定动作不能少,自选动作有创新。既要选择一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公开查处,起到震慑作用,又要重点查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非法批地、非法占地、未报即用等典型违法案件,充分发挥“组合拳”作用,确保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和处罚到位率“双达标”。二是严格落实问责制,强化领导层对土地管理和案件查处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宣传和规范各级政府的管地用地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管地用地秩序,力争国土资源执法“零问责”。三是强化土地违法预防体系建设,尤其在农村土地执法上,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土地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执法队和村级信息员的作用,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强化对农民建房、新农村建设用地等违法用地多发领域的监管,将涉农土地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资源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国土教育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土地管理工作,支持土地执法,为耕地保护及土地调控有关政策的落实,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一、受
理
1、范围:
①上级交办
②其他部门移送
③群众举报
2、登记:
对受理的案件,填写《案件受理登记表》
3、处理:
对受理的案件,进行初步审核,并根据审核情况,在七日内作出如下处理:①符合立案件的,立案查处;②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部门或者举报人;③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办理;④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机关。
二、立
案
1、立案条件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行政违法案件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立案:①有明确行为的人;②有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事实;③依照土地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④属本部门管辖和职责范围内处理的。
2、立案步骤
⑴审查。对受理的土地违法案件进行认真审查,听取知情人和有关单位及群众意见,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审查内容:①案件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否可*;②案件的违法性质和情节是否应追究法律责任;③是否应由本级、本部门管辖等。经过初步审查后,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及时立案查处。⑵立案: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填好以下有关内容:案由、违法单位(人)的基本情况、案件来源、主要违法事实及性质、受理人建议、受理部门意见、主管领导意见。⑶上报: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三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在结案后一个月内将处理结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三、调
查
1、指派承办人。对承办人有关要求:
⑴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⑵承办人在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⑶承办人在调查取证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
2、询问有关人员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关系人询问。询问结束,制作询问笔录,经被询问人核对确认笔录无误后,由询问人和被询问人签名或者盖章。
3、勘验检查
现场勘验,制作勘测笔录,由勘测人员,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4、收集证据
证据包括:⑴物证;⑵书证;⑶视听材料;⑷证人证言;⑸当事人陈述;⑹调查笔录和现场勘测笔录;⑺鉴定结论;⑻其他
5、责令停止
承办人经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且正在进行的,应当及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
6、起草调查报告
承办人在案件调查结束后,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提出违法案件调查报告。
四、处
理
1、集体审议
对违法案件的处理,应当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集体审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审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审议的成员签名。审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并将笔录归入案卷。
2、处理
调查终结的案例,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⑴认定违法事实不成立的,对立案予以撤销,重大案件的撤销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⑵认定违法行为轻微的,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⑶认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发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⑷认定非法批地的,撤销批准文件,注销土地登记;⑸认定当事人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⑹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无权处理的,提出行政处分建议书并附调查报告和有关证据,移送有处理权的部门;⑺认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五、告
知
1、在立案调查后,还应及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以书面形式(《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和拟作出的处罚,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如陈述权、申辩权,以及申请复议和提出诉讼的权利,但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
2、听取陈述和申辩
当事人按照行政处罚告知书在规定的期限内规定的地点进行陈述和申辩。
3、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六、听
证
1、承办人拟作出拆除、没收、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且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听证。
2、听证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处罚决定之前进行,由国土资源管理机关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专门人员或机构的主持下,由直接参与案件调查取证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和部门为一方当事人,被认为实施了违法行为并将受到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另一方当事人,及有关证人,利害关系人等共同参加,口头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辩护、质疑和要求,以进一步澄清事实、核实证据。
3、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接到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三日内提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听证的七日之前,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及有关事项。
七、决
定
1、经过告知和听证之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⑴当事人确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受行政处罚的,都应依法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⑵认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⑶当事人有违法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可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行为;⑷当事人没有违法行为或者依法不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⑸认为依法应当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的,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提出行政处分建议书,并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监察机关,处理结果应当抄送移送案件的行政机关。⑹对于冲击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暴力威胁或围攻、殴打、侮辱执法人员,拒绝、阻碍国土资源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处理。
2、对于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应该制作《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3、被处罚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行政复议法》有关规定,被处罚人应当在知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4、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案,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结案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八、送
达
1、送达时间
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后,应当在三日内送达当
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并在宣告后当场交付。
2、送达方式
①直接送达
②留置送达
③委托送达
④邮寄送达
⑤公告送达
3、送达回证
受送达人应在送达回证上,说明收到法律文书的日期,并签名盖章,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时,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负责送达人员、见证人签名盖章。
九、执
行
1、当事人自行履行
《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履行了的,将履行情况记入《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笔录》。
2、申请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期满后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连同案卷副本送交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结
案
承办人在违法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填写《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结案。
结案后,承办人应将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件及照片等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重大案件和上级交办的案件结案后,应当将下列文书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①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②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附人民法院判决书副本。
第三篇:土地违法案件分析报告
土地违法案件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1-8-1
1睢县土地违法案件
查处情况分析报告
睢县国土资源局在商丘市国土资源局及睢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不断加强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土地执法监察制度,加大了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并能够按照市局要求,严格各项纪律,结合自身业务的需要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避免了盲目执法,为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在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的同时,建立和完
善了《执法监察动态巡回检查制度》、《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度》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察,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的规定,加大了对土地违法责任的党政纪处分力度,严厉查处了一批非法占地、毁坏耕地等各类土地违法案件,有效的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今年共立案查处26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起。案件查处率95%以上,结案率100%,准确率100%,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毁耕取土行为。多次联合纪检监察、公安、规划、交通等部门组成查处打击毁耕取土、卖土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办案组,深入村庄田间地块,县城各街道、各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和普遍严查,全面打击毁坏耕地及基本农田范围内非法取土卖土、破坏土地资源等土地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了非法取土、卖土者的嚣张气焰。确保了全县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得到切实有效保护,保持耕地面积始终稳定,巩固农业农村发展之基础,保护农民生产生活之根本。
总之,在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我县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非法占用耕地现象。耕地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但决不能以非法占用耕地为代价招商引资谋取发展。现实中,招商引资项
目未批先占现象时有发生,国土执法监察部门难以制止查处,这有悖于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有碍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二是农村居民非法占用耕地建住宅面大量广。一方面是村庄规划滞后,缺乏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住宅建设失控。规划滞后,规划的引导作用与控制力度不够,不能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导致部分村民向村外扩张占用耕地建房。另一方面由于群众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大多数人在思想上依然认为宅基地是上一辈留下来的,属于个人私有财产,人少的户在村内有多处宅基闲置,人多的户反而无宅基建房,形成“有宅无人,有人无宅”的现象,造成“有人无宅”者不能使用村内废闲地和闲置宅基建房,而迫不得已外迁占用耕地。三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村民在沿路建厂、建房做小生意以增加家庭收入,这也是造成耕地被占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查处难。违法大案多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国土部门有时很无奈。一般违法案件,违法当事人对国土资源部门的制止和查处不予理睬,投机躲避,拒收处罚文件等情况司空见惯,且现行法律法规未赋予国土部门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权力。五是执行难。从进入执法程序到最后执行,法定时限最少在三个月以上,等执行期到,违法建设已成事实,况且法院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执行的案件也往往感到很棘手,即使受理了,也很
难执行到位。六是联合协调办案查处力度不够。从以上移送公安、纪检监察部门违法案件数据及落实责任追究数据可以看出,不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不足以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者的嚣张气焰。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一是继续面向政府和领导宣传。让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国土资源动态情况和法规政策,引起领导重视,提高领导认识,转变领导思想观念,在招商引资用地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依法用地观,实现由主导违法用地满足盲目扩张的发展冲动到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向用地单位和群众搞好法律宣传。采取送法规、讲案例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促使用地户以法律和政策为准则、以违法安全为镜鉴,自觉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依法合理用地。三是向群众搞好宣传。以墙标、广播电视、村喇叭、宣传彩页、宣传车等为载体宣传土地国情、国策和法规政策,让他们意识到违法用地的严重后果,增强保护耕地和依法用地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
(二)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土地执法是国土资源部门的神圣职责,也是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健康发
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厉查处一批违法用地、非法批地、非法占地和毁坏耕地案件。要按照“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执法办案原则,积极与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沟通,建立快捷、高效的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机制,通过强力执法,在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发挥惩处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达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深入调查,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国土资源部门的良好形象,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创一个新局面。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再迈一个新台阶。
睢县国土资源局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2011年上半年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分析报告
时间:2011-8-7 9:28:47 | 来源:山丹县国土资源局 | 点击数:267 |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11年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确指导下,我局执法监察工作始终坚持“预防和查处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和完善土地执法长效机制,依托执法巡查网络,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了宝贵的土地、矿产资源。按照张掖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贯彻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统计及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2011年上半年我县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按照“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度,采取划片包干、分工负责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期、不定期国土资源动态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过对全县重点乡镇、公路、铁路沿线实施动态执法巡查,我县1-6月份,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3起,涉及土地面积0.15公顷,其中耕地0.05公顷;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行为3起,涉及土地面积3.218公顷,其中耕地 0.5223公顷,执行罚款 54.458万元;制止矿产资源违法行为14起,集中整治煤矿17家;集中整治采砂场23家,从矿产违法性质看,无证件开采、越界采矿仍是主要方面;违法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
二、国土资源违法法违规主要特点及原因
(一)从违法类型分析,未批先建、未报即用问题比较突出。未经批准占地行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破坏耕地行为;还有非法批地行为。
(二)从违法主体上看,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违法用地、农村违法用地等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量仍然较大, 且有向乡、村转移的趋势。个人违法虽高,占发现违法总数的50%以上,但涉地面积较小,此类违法违规用地的发生,不能仅归责于基层政府,更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变革土地审批制度和加强与相关部委协调等多层面多途径予以规范。综合上述,我县上半年国土资源违法态势呈上升趋势,尤其涉地面积上升幅度较大,同时查处违法压力加大。其主要原因:
一是城市建设、工业项目用地量较大。另外扩内需促发展政策,对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继续加大。随着大量投资项目陆续开工,借机圈地、搭车用地、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二是地方党委、政府主导、默许的违规违法用地仍占多数。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突出的表现是未报即用,无视法律和政策规定。如利用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用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化,大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就往往成为重点工程等违规违法用地的借口。因此,违规违法用地难以避免。三是随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耕地流转、宅基地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挂钩试点等,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等变相搞开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政策引导不到位、监管不及时,将形成大规模的违规违法用地。四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较大、囤地和炒地等问题,以及小产权房违规违法用地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土地执法监管提出了新任务。五是违规违法批地、用地方式出现新变化,执法监管将面临新挑战。六是用地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受用地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占补平衡无法落实等制约,不能及时办理或无法办理合法用地手续,或建设单位无视法定审批程序,往往边报边用,甚至不报就用,造成违规违法用地。七是对违规违法用地的处理不到位,违法成本低,驱动一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八是用地需求强劲,供需矛盾加大,与用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矛盾所至。
三、预防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共同责任体系和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政府主导的依法用地管地和制止查处违法机制的形成,全力开创政府主导,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新局面。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问责体系,做到“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确保每个案件查处落实到位。遏制违规违法用地。
(二)不断完善制度,自觉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规违法用地的发生。在法律层面上,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在制度层面上,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在工作层面上,改进土地管理的方式方法。梳理一些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联合纪检监察、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共同查处,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对违法行为查处到位,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权威。
(三)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全员参与意识,做到执法监察全程监管,在国土资源系统全面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管”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设,尤其在农村土地执法上,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体系作用,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动态巡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早报告。强化对农民建房、新农村建设用地等违法用地多发领域的监管,将涉农土地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特别是研究解决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资源保护意识,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土地管理工作,支持土地执法工作,为耕地保护及土地调控有关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深入普法宣传教育,防范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 过去出现乱占滥用土地和非法采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淡薄。因此,把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域、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以城带乡,以点带面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随着宣传的深入,依法用地已形成共识,人们对各类违法用地及时举报、反映,使我们执法监察工作能够及时掌握各类违法行为,及时依法调查处理。二是继续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15号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地的意识,使全县扩大内需用地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严格集约节约用地、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秩序的自觉性。
五、落实动态巡查检查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根据违法占地和非法采矿具有隐蔽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按照“预防为主,防范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切实促进土地管理和矿业秩序。对全县重点乡镇、重点矿区进行巡回检查,要求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在严格按照执法巡查方案规定的巡查频次认真实施本辖区的一、二、三级的巡查工作,切实提高动态巡查工作质量,发现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及时制止,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落实执法监察责任制
为了强化预防机制,杜绝土地、矿产违法行为的发生。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县、乡、村、组四级国土资源监察信息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认真落实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工作。对照岗位职责、工作责任,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谁的权力谁行使,谁的职责谁履行,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的问题追究谁”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县、乡两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查处违法案件的责任心,及时、快捷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三是继续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多角度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工作,加大案件查处执行力度,强化了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罚,使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较往年相比明显减少。
七、今后执法的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以构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体系和执法监管长效机制为核心,进一步促进政府主导的依法用地管地和制止查处违法机制的形成,加强执法监察基础建设,强化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处理和落实到位,全力开创政府主导,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新局面。二是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措施上要继续跟进,工作上要强化落实,确保规定动作不能少,自选动作有创新。既要选择一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公开查处,起到震慑作用,又要重点查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非法批地、非法占地、未报即用等典型违法案件,充分发挥“组合拳”作用,确保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和处罚到位率“双达标”。三是加快推进“一张图”管地,严格落实问责制,强化领导层对土地管理和案件查处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宣传和规范各级政府的管地用地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管地用地秩序,力争全县国土资源执法“零问责”。四是强化土地违法预防体系建设,尤其在农村土地执法上,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土地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执法中队和村级信息员的作用,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强化对农民建房、新农村建设用地等违法用地多发领域的监管,将涉农土地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特别是研究解决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问题。五是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资源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国土教育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土地管理工作,支持土地执法,为耕地保护及土地调控有关政策的落实,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
6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摘要)
一、受理和立案
1、土地管理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受理。第十四条 举报案件要用书面或者口头举报方式,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口头举报案件,必须详细记录,经核对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或盖章,举报人举报案件,应当尽量使用真实姓名;举报人不愿意使用真实姓名并要求保密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尊重举报人的意愿。
2、土地管理部门受理的举报案件,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同时将举报信函或者笔录移送给有权处理的机关。
3、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土地违法案件后,应当进行审查,凡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或者举报人。
4、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立案: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土地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
(四)属本部门管辖和职责范围内处理。
5、土地管理部门对在巡回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立案。、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应当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经土地管理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立案。
7、土地管理部门立案处理的重大案件,应当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二、调查和处理
8、经批准立案的案件,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指派承办人,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土地执法证件。
9、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并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
10、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对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员、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11、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物证;(二)书证;(三)视听材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陈述;(六)调查笔录和勘测笔录;(七)鉴定结论;(八)其他。
承办人必须认真鉴别上述证据,未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12、经立案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13、承办人在案件调查结束后,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提出《土地违法案件调查报告》。
14、土地违法案件应当由土地管理部门领导集体审议,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审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审议的成员签名。审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并将笔录归入案卷。
15、经审议的土地违法案件,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一)认定举报不实或者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的,发出《撤销立案决定书》,立案予以撤销,重大案件的撤销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二)认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发出《土地侵权案件行为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三)认定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发出《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四)认定当事人拒绝、阻碍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应当提请公安机关处理;
(五)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违法,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提出书面建议并调查报告有关证据,移送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处理,处理结果应当抄送移送案件的机关;
(六)认定违法行业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及进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6、在土地违法案件调查处理过程中,承办人、主管领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被调查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查处案件的。
承办人员的回避,由主管领导决定;主管领导的回避,由案件处理机关的领导集体决定或者报上一级机关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