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援疆教师先进事迹
援疆教师郑作锋先进事迹
作者:人事科 来源:人事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点击数: 2197
“奉献,是一种品质,没有对享乐的奢求;奉献,是一种精神,没有对名利的追逐;奉献,是一种信念。”在5000公里之外的讲台上,援疆教师郑作锋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方法传递着自己的责任和师德。
郑作锋,男,1975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95年参加工作,新疆对口支援优秀支教教师,现为砀山中学高中历史教师。
2010年12月,他光荣成为了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拔的第一批援疆高中支教教师,2012年7月终于圆满完成援疆使命,凯旋归来。一年半的援疆期间,郑作锋老师不辱使命,始终牢记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和田慰问时嘱托的“献身边疆、造福和田、不辱使命、勇创一流”的殷切期望,努力工作,把和田当成第二故乡,克服困难,勇于奉献。郑作锋老师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树立了安徽教师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受援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誉,获得了和田地区干部群众的好评。为此,他获得了安徽援疆指挥部授予的“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田地委、和田地区行署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的“2012年度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优秀支教教师”多项荣誉称号。
“西出阳关”:援疆支教,彰显对党忠诚本色
2011年新年伊始,郑作锋老师怀着对边疆和田人民的深情厚意,随着安徽支教队从合肥出发,带着安徽人民的嘱托与希望,来到了新疆和田这片热土,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一路上,和田广袤的大地、浩瀚的沙漠、充满生机的绿洲和淳朴善良的人民深深地吸引着他。但是,一到新疆和田,便品尝到了和田的沙尘暴,漫天黄土,遮云蔽日。他深刻体验了“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真实感受,见证了和田人民生活的处境。干燥的气候让人无法适应,再加上饮食习惯不同,口唇开裂、流鼻血、掉头发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频繁的自然灾害地震和时差问题让他睡眠严重不足。对年迈身体多病父母的牵挂和对女儿复习迎接中考学习的担忧等。但是,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不惧困难,努力工作,恪尽职守,甘于奉献。面对困难,经受考验,得到了和田地区实验中学全校师生员工的赞誉。他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就好比是一颗红柳的种子,党把你撒在那里,就要在那里顽强的生长,就要为那里增添一份新绿。在支教工作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援疆”工作不仅要有激情和智慧,必须有责任和目标,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赢得起挑战、经得起考验。援疆教师代表的是安徽形象,唯有只争朝夕、努力工作,才无愧于边疆的百姓,无愧于江东父老的重托,无愧于党。他用奋斗和奉献,在“胡杨林”里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用心血与汗水,在南疆和田谱写新时代的“出塞曲”。
“冰心一片”:奋斗进取,谱写新时代“出塞曲”
郑作锋被分到和田地区实验中学担任高三历史教学、教研组长及班主任工作,来到和田的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上课前精心准备教案,做好课件,以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上,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以通俗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抓住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感化学生,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进步。他还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活动等休息时间,与学生谈生活、说人生、聊世界,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用表扬和鼓励引导孩子们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努力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他研究出“降低难度、调动兴趣、多加鼓励”的教学方法,逐渐使学生爱听、爱学、爱动脑。他认真研究高考,精心备课,悉心辅导。为缓解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压力,他为高三全体学生做了专题讲座,为他们送了一碗及时的“心灵鸡汤”。他还和其他几位援疆老师在全校实施“主题式”教研,以专题讲座、论坛、沙龙、示范课等形式传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安徽援疆教师的作用,把安徽教育理念集中展现出来,开创了援疆教师和支教学校优秀教师通力合作的新局面,把教育援疆效应最大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学习成绩不仅有了明显的改观,学习兴趣更是大大提高。努力就有回报,因此,在2011年、2012年高考中,他所带的班级成绩显著,连续两届市文科状元都出自他所带的班级。自从安徽援疆教师来到受援学校和田地区实验中学,在2011、2012年这两届高考中,实验中学囊括了市文理科的状元,本科达线人数也居全市榜首,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受援学校的长远发展,援疆期间,他知道援疆支教教师再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和田留下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郑作锋老师说:“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最终的目的,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提高老师的教研教学水平,他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援疆教师和和田地区实验中学“青蓝工程”活动。和其他援疆教师一样,他结对带徒弟,在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方面做好传帮带作用。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加快了当地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树立教育新观念,培养高尚师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和田地区实验中学的骨干教师,以带动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开展。
“青蓝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支教的“师傅”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徒弟听课积极,听完课后,师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8名老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科中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组的教研工作,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课、经验交流等方式,交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促进了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转变。他所带的两个青年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市举行的说课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民族团结友好月”活动期间,他和安徽的援疆教师在学校还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维汉一家亲”的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地增进了民族团结。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的方式,结对帮扶麦提图尔荪·阿不力克木等4位品学兼优、家境一般的维族学生,他们时刻关注结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情况,定期开展学习指导、心理疏导及生活救助等帮扶活动。
援疆支教以来,他用心、用情、用爱,战胜了困难,实现了援疆支教教师的价值,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援疆大爱的光荣篇章。用真情付出在边疆和田实现了援疆支教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援疆干部先进事迹
放飞绿色梦想
——援疆干部先进事迹
凭着对党的忠诚,对绿色的眷恋,2008年*月*日,他踏上了援疆的征程。由于组织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他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第六批援疆干部的一员,从古城西安来到深处内陆的西北边陲----**工作。
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在西北院工作期间,曾多次来到**,对**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当第一刻踏上**的土地时,他就暗下决心,立志要安心边疆、安心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援疆干部的夙愿,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女儿天真活泼,从此刻起,****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了,他将要在此度过三个春秋冬夏。
打那以后,他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就结识了**局的干部、职工和多方人士;他被组织上分配分管**工作,当时,**工作正陷入低谷,经费紧缺、人力不足严重牵绊着各项工作的开展,他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可以在援疆工作的三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我决不能碌碌无为”。近三年来,他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诺言。面对等困难,他用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努力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争取项目,不断创新,实现了**工作从无到有,从手工计算到软件汇总与分析,从纸质文字汇报到数字化网络传输的巨大突破,在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他做好上述工作中将会遇到多少困难我们无从知晓,他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为人亲和、忠厚正派的做人品格却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在他主管**工作期间,荣获2009、2010**考核二等奖、三等奖;同时,荣获工作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荣获全国**工作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并没有停步,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生活中,他克服重重困难,生活条件简陋,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但从没有任何怨言。2010年的秋天,正在验收全地区退耕还林的他,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当他赶回西安家中不久,父亲就离他而去,作为儿子因工作的需要未能多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已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他没有为自己所分管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而自喜,而将其归功于集体领导和班子、同志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时常有一种久久挥之不去、对亲人的负罪感。因为,作为儿子,他未能在父亲临终前守护而深感对父亲不孝;作为丈夫,他没能尽到丈夫的责任而深感内疚;作为父亲,没能多关心孩子而深感自责。然而,回顾三年的援疆工作,他自感欣慰的是为第二故乡的各族群众奉献了一片真情,为第二故乡发展挥洒了辛勤的汗水。
第三篇:援疆干部先进事迹(范文模版)
情系大漠 润物无声
---记新疆和硕县第一中学河北援疆教师赵旭东
2011年3月15 日,也许将会是河北援疆教师赵旭东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赵旭东老师收到了和硕县第一中学高一(3)班同学们的一份特殊的作业,每人一句“赵老师,你继续教我们吧,我们不能再没有数学老师了。”这是让赵旭东老师意想不到的作业。在这份作业中,蕴含了同学们对一位优秀河北援疆教师的多少尊敬、爱戴和期望之情啊!与此同时,高一(3)班全体同学还联名上书给学校领导,请求校领导能够让赵老师继续教他们的数学课。
是啊,赵旭东老师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怎能不让孩子们感动和留恋呢?又怎能不让周围的新同事动容呢?刚到新疆的他,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身体欠佳,校长关心的劝他别急着上班,先休息一下。但是赵旭东老师却没有接受这善意的关怀,而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学校本来给他安排的是高二(5)班一个班的数学课,但由于当时高一年级的两个数学老师一个生病了,一个退休了,导致高一年级三个班的数学没人代,就在学校领导焦急之时,赵旭东老师主动请缨了。他提出要代四个班的数学课,以解学校的燃眉之急。当时,学校领导很感动,斟酌再三之后,决定把高一三个班的数学课交给赵老师来代,高二(5)班数学课交由高二的数学老师来兼任。紧张而又充实的两个星期很快过去了,但我们高一退休的那位教师的空缺还没有着落,也就是说,高一两个班的数学课仍然没人教,再加上又发生了本文开头所叙述的那一幕,在这种情况下,赵老师又主动肩负起了高一(3)(4)班,高二(5)班的数学课。一直到今天为止,赵旭东老师还在无怨无悔地教着三个班的数学课。如今,高一(3)(4)班被耽误的课程也赶上来了,在教室、在办公室随时可见赵老师与同学们探讨问题的身影,同学们的数学成绩在稳中提升,赵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全体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肯定。
赵旭东老师还改革了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运用教具、多媒体,增强了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校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一个多月以来,他没有缺过一节课,每天都和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他还主动把办公桌调到少数民族老师多的办公室,与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他说,三年中要学会维吾尔族语言,要学会用维语对话。他就是这样用行动默默诉说着自己支援边疆的一腔热忱和坚定的决念。
其实,和硕县第一中学的两位河北援疆教师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诠释着奉献的意义,诠释着河北人民对大漠边陲的深情厚意。英语教师岑辉刚来新疆时,布置下去的英语作文作业,一个班一次才能收上来十几份,学生们普遍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岑辉老师非常替孩子们着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并且指定了组长。让组长们帮他收作文作业,在他的指导下批改作文,最后岑辉老师再进行再一次的批改和点评。很快的,交作文的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全班几乎没有不交作文的同学了。他的同事们也纷纷学习他的这种做法,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河北援疆教师们如此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呢?就像河北挂职带队的一位领导的一番话能够代表他们共同的心声:“我们为感恩而来,没有新疆人民建设边疆,守卫边疆,就没有我们内地的稳定和发展。我们要把自己所学献给边疆人民,为边疆教育事业多做贡献;我们为学习而来,学习边疆人民无悔戍边,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之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硕县第一中学
2011年4月25日
第四篇:援疆教师[范文]
[援疆教师]张宁老师援疆先进事迹材料
作者:砀山县教体局 来源:砀山县教体局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6日 点击数: 106
为了响应中央对口支援新疆的号召,张宁老师于2010年8月份,载着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载着家乡人民的重托,载着自己美好的梦想,没有过多考虑个人安全问题,离妻别子,远离亲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祖国最西部的边陲之地——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对口支教工作。
通过一年艰苦的援疆支教生涯,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业务上他都有了明显提升。从下面几个方面对他的支教工作做以总结:
一、思想方面
他经常说,人生短暂几十载,又有多少人有他这样支援祖国西北边陲的教育的机会呢。这不禁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经常提及的一句话:“用人生几十分之一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当时他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只是浮于表面,而在经历了这一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才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他的支教行动也正体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工作方面——踏踏实实教书,全心全意育人
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年皮山支教生活中,他深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安徽教师形象,所以他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他人,遵守学校、指挥部的各项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做好本职工作,真正起到援疆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在皮山县县直九一贯制学校学校,他担任一年级普通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
1、在班级管理上,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他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这里的孩子并不像内地的孩子,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年龄偏小,有的还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去听课。面对这些情况他没有退缩,他决定先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于是他每节课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给孩子们讲有趣的幼儿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拿益智故事中的人物和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把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习惯慢慢地改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明显好转了,就连其他授课老师也一致反映,他班的孩子进步了,课堂纪律好多了。
他所带的这个班,是一个多民族的班级。为了增进孩子们的友谊,他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让孩子们相互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等;同时带领大家学习各民族的舞蹈,孩子们乐在其中,同时又体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他所带班级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学校举行的美文诗歌朗诵比赛中他班韩旭、张翟奕等学生荣获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令他很欣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2、在教学上,他不仅把内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进学校,带进课堂,还虚心与当地教师交流,选择一种适合这里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1)备课时,他考虑到皮山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2)课堂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3)他把成绩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学生与年龄小的学生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在课后,对孩子再进行辅导,以此能及时提高他们的成绩;(4)他经常带一些糖果进入课堂,奖励认真听讲的孩子。孩子们开心极了,上课积极性更高了。事实说明以上这些方法效果非常明显,现在他班的数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居于全年级前列,并得到了老师们地好评、学校领导的认可。
对于如何提高国语水平不高的民族孩子学习,他大胆创新,他是这样做的:班里的艾力尔江、开比古丽和艾玉儿等民族孩子,由于国语水平不好,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学习上出现很多困难。了解这个情况后,他首先让国语水平好的孩子和他们坐在一起,进行传、帮、带;接着他又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让他们平时在课堂上多注意这些孩子,多提问这些孩子,给他们学习上的自信;课堂上,他再穿插一些小游戏,带领他们去练习说讲国语。就这样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国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可以很流利地和同学进行交流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传、帮、带”的方法同时得到了学校领导一致认可,并在学校进行广泛推广。
3、在生活中,他切实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所教的学生身上,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他甚至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主动走到孩子们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交朋友、做游戏,帮助他们从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三、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养
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为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带领本校青年教师常凯进行传、帮、带。通过这一年来的传帮带,常凯老师现在能积极、大胆地向每一位听课教师展示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他平时除了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并撰写了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努力使自己在教学理论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教育教学成果
经过一年来兢兢业业的支教工作,他所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在2011年6月他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选为“优秀支教教师”,2011年7月被和田地委、行署评选为“优秀援疆干部”,2011年7月被皮山县委、政府评选为“优秀支教教师”。2011年9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又被安徽省教育厅评选为“全省优秀援疆教师”。
援疆支教一年的岁月,是一种心灵的历程,是一种爱的磨练。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爱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援疆之歌,为新疆皮山的教育事业翻开暂新的一页。
第五篇:援疆医生先进事迹介绍
千里援疆 情撒喀什 ——我院援疆医生周崇治和刘海涛先进事迹介绍 2015年7月30日,周崇治和刘海涛同志作为上海市第八批第二轮援疆医疗队的成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跨越祖国东西,行程五千多公里,来到了祖国西北部边陲——喀什。援疆工作近一年来,他们正是以这样的精神在援疆医生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用爱传递着真情。为喀什地区的各族群众带去健康和快乐。支援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是他们真诚而执着的选择,他们以一位普通援疆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坚定政治信念,永葆党员先进本色。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周崇治和刘海涛两位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坚定政治信念,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努力拼搏,综合素质过硬。当得知援疆专业技术干部和人才中期轮换选派工作的通知时,两位同志立即在第一时间积极报名,主动请缨要求援疆支医。通过组织上层层遴选,两位同志以出色的表现通过了考察,肩负着医院的期望和叮咛,惜别朝夕相处的家人和同事,毅然踏上了援疆的征程。他们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忘我工作,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湛技术能力,践行上海先进理念。周崇治和刘海涛两位同志都是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医、教、研、管理各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踏上喀什二院的土地上后,他们就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在各自的岗位上倾情付出。担任院长助理的周崇治主要工作是协助院领导主抓科研、教学、宣传和援疆工作。他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上海后方各大医院与喀什二院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并牵头完成一次次的领导视察、同行交流及后方来访接待任务,同时撰写各种会议、活动的汇报材料。创三成功后,喀什二院的重点工作是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内涵水平,周崇治来自于科教系统,有着丰富的科研功底和申报经验。为了让医院的科研、教学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他对全院重点学科进行调研,协助、制定学科今年发展的方向,引入核心病种的概念,指导学科医教研工作、人才培养围绕核心病种开展,将上海的先进理念引入了喀什二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刘海涛教授则重点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科内涵,聚焦泌尿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借医院打造“南疆肿瘤中心”的契机,泌尿外科在他的倡议下成立泌尿肿瘤专业组,在他的带领下引入上海泌尿外科前沿技术,连续开展了马蹄肾峡部离断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及前列腺癌根治术等一系列疑难重大手术,带动了科室在泌尿外科肿瘤尤其是微创手术方面的发展,填补了多项喀什乃至南疆的技术空白。在他的指导下,泌尿亚专科不断完善,使优势专业更强,弱势专业变强,努力打造“以泌尿系结石治疗为重点,集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前列腺增生、女性泌尿、小儿泌尿、男性科诊治于一体”的疆内一流泌尿外科学科。两位同志虽然有分工,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但也有无缝对接的时候,周崇治同志和刘海涛医生都是多学科协作(MDT)诊疗专家组成员,每当遇到疑难危重病人的时候,两位战友就会并肩作战,联合开展救治。就在近日,协同重症医学科还成功抢救了一例尿源性感染导致休克的高龄患者,同普外科、新生儿科对出生仅4天的患有先天性脐尿管瘘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这些引自上海的先进理念和创造性的工作获得了各族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