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一、术前:
1.常规检查: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Holter、运动负荷ECG左房和肺静脉CT、CAG(手术入路、周围血管、栓塞可能情况-TEE除外左房血栓等)检查。
2.常规化验:甲功、急查血液分析、凝血三项、离子(E4A)、生化组合(血糖、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心肌肌酶谱等),抽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IV、梅毒、留取尿常规、便常规等。术前血液传染病指标(肝炎七项、抗HIV、梅毒)未回报时,须病人和其家属同意并签字“术后一切结果与介入手术无关”。
3.术前签字须病人及家属共同签手术协议书,除常见危险及并发症外(见介入诊治报告单),尚需交代:(1)手术不成功:(2)术后复发;(3)111度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费用自理:④猝死。
4.下医嘱、备皮(左、右侧腹股沟区,双侧颈、胸部)、查看押金。
5.年龄≥40岁,术前常规服用阿斯匹林80-120mg。
6.如术者无特殊要求,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胺碘硐除外)。
7.术前触摸双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听诊股动脉区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异常及时记入病程记录并通知术者。
8.完成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二、术后:
1.心电图:术后即刻、术后1~2天、出院前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加做。注意观察心率、心脏节律、P-R间期(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有无预激、与术前对比有无ST-T改变等。
2.术后常规测心率、血压、摸足背动脉、及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即刻、每半小时一次共4次。如有病情变化,依具体情况密切观察。书写术后病程记录至少1次。
3.根据动脉或静脉穿刺途径决定卧床时间。如为动脉途径,则平卧8~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以后可在床上翻身或侧卧,16--24小时可下床活动。如为静脉途径,则平卧3--6小时后下床活动(通常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非穿刺肢体关节可屈曲、内外翻,穿刺侧下肢足部可正勾绷、侧勾绷转动。平卧时间过长或为老年病人,下床前指导病人逐渐适应不同体位(15„---30‟,45„--60„),然后坐位、直立下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4.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80~120mg,1/El,术后服用1~2月;儿童用量酌减。特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术后医嘱。
5.如病人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过速或过缓,伴有对升压药反应不佳的血压明显降低,在排除其它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下,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性并行床旁心脏超声确诊,其后及时抢救、处理。
6.如不能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其处理程序如下:(1)导管室行心脏透视检查,和/或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行心包穿刺术;(2)如已回病房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先心内科)及测定周围静脉压;(3)病情危重高度怀疑心包填塞者行床边心包穿刺术。(4)以上三项措 施不能凑效时,急请心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胸心包切开术及心肌修补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静脉常规放置RV-
4、CS-10极标测电极导管。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穿刺成功后经静脉注入肝素5 000 U。经多功能鞘管放置长交换导丝至LSPV左上肺静脉内,撤出多功能鞘管至右心房,由导丝定位指引路径,将消融导管通过同一房间隔穿刺部位送至左心房,再沿导丝将多功能鞘管送至左心房。用多功能鞘管分别行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测量肺静脉口直径,据其选择合适的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标测电极导管),经多功能鞘管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至肺静脉口,利用不同的X线投照角度判断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肺静脉口的相对关系,环状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位于临近肺静脉开口心房侧且尽可能与肺静脉长轴垂直。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右心房和冠状静脉窦近、远端程序刺激。消融靶点的确定
在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起搏下对PV和VC逐一标测,顺序为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 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 IPV)、和上腔静脉(SVC)。采用双极腔内电图记录的方法,记录并分析肺静脉电位(PVP)和房性心律失常的电活动激动顺序和频率。在PV内记录到高频、高振幅、碎裂、锐利的电位为PVP。在窦性、房性心律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根据从心房向静脉内的电传导和肺静脉电位的激动顺序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靶点为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近、远端起搏时,肺静脉口记录的最早肺静脉激动点和最短的心房静脉电位间期, 或心房和静脉电位融合处。
消融方法
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消融温度45~50℃,射频功率25~35 W,放电时给予盐水速度为20 ml/min。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引下,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P/D起搏时放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见PVP的变化,即激动顺序改变、电位幅度变小、延迟或消失,有效部位持续放电消融60 s。每根PV通常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节段消融从而完成完全电隔离。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电隔离成功的标志为消融后无持续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颤;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下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肺静脉电位标测
术中准确清晰地显示PVP是确定靶静脉、成功隔离PV和判断治疗终点的关键。通常在静脉开口处可记录到低振幅、圆钝的心房电位和高频、碎裂、锐利、高振幅的静脉电位。研究表明,单极标测技术比双极标测技术可更精确地进行消融靶点定位,提高对肺静脉隔离成功与否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能量释放、缩短透视时间。另有研究显示,心房不同部位刺激有益于PVP的标测、消融靶点和终点的判断,及术后残余电位和可疑PVP性质的鉴别,心房不同部位的刺激使心房和PV按不同顺序激动, PVP和远场心房电位间距发生变化, 从而使原被掩盖的PVP得以显现。本组病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时,左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远端刺激,右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以求清晰显示PVP(相应侧近距离刺激)。
肺静脉电极导管的操作
肺静脉内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的放置是肺静脉电隔离的前提。操控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进入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一般没有困难。右下肺静脉由于其解剖特点,电极导管的操控较困难,其操作要点为避免房间隔穿刺部位过高;充分利用X线透视体位,多采用右前斜位30°;于右下肺静脉上方,电极导管远端在心房侧收弯后,逆钟相旋转贴靠左心房侧后壁,然后松弯回撤电极导管,电极导管自行弹入静脉口,如不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肺静脉电隔离部位
研究提示 ,环绕肺静脉的肌袖样组织延续到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trum),隔离肺静脉的消融线应在肺静脉前庭与左心房之间,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PV狭窄的发生率。静脉与心房连接处的确定可根据肺静脉影像资料、局部心房和静脉的电位特征及消融电极导管在连接处的滑动现象。(定位问题:相对准确)本组病例标测和消融均在肺静脉口外心房侧,术后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9516%,治疗成功率为7510% ,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电隔离终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关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04)中提出了大静脉电隔离的治疗终点。但研究发现[ 15 ]AF电隔离术存在传入阻滞时,约42%的病例不伴有传出阻滞,部分病例短时间内恢复了肺静脉传导,提示进一步评价静脉至心房电传导的重要性。本组病例成功隔离大静脉110根,其中静脉电位完全消失者86根;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和传出阻滞16根,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8根。本组病例在完成电隔离治疗后,再次标测电隔离后的肺静脉,避免短时间内恢复电传导,降低复发率。
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解剖或电学连接,可使9516%的心脏大静脉达到完全电学隔离,使70%以上的PAF病例不再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PV和VC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现已成为PAF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术后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起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AF发生情况和有无PV狭窄。术后门诊随访,行临床症状询问和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复查。
第二篇: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概述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导管治疗术,是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的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度)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脱水、变形和坏死,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护理评估
1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用药物及效果。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病人对射频消融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询问病人主诉,观察病人症状及心电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2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3予鼻导管吸氧。
4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5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手术过程,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专科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合作,病人和家属签字。2术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一周。
3完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食道调搏、动态心电图、超声、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4皮肤准备: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5术前训练卧床排大小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6术前一晚按医嘱服镇静药。7术晨禁早餐.8术前予留置套管针、术前用药。术后护理
1平车送回病房,平卧6小时,下肢伸直。
2心电监护12(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现心律失常。
3术后每30分钟监测BP、P、R一次,共4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一次。
4观察伤口情况:Q1/2H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皮温,如无异常连续观察4次。后改为按医嘱护理级别巡视观察病人。5观察有否胸痛、心慌、气促、发绀、恶心等情况出现。6术后可进食。术后8小时无排尿而膀胱胀痛者及时处理。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急性心脏压塞:术中导管机械性刺激使心脏破裂所致,病人表现为烦躁、淡漠面色苍白,心率多为减慢、血压降低,透视下可见心影增大(或不增大)、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脏超声可见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征。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进行抢救,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同时做好开胸修补术准备。3.3.2肺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解除卧位开始活动时,栓塞范围小者症状轻、恢复快,大的栓塞很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丧失抢救机会。
1护士应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仅穿刺股静脉者下肢限制活动不超过6小时,穿刺股动脉者不超过12小时。
2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静脉曲张、栓塞史、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在血管包扎2小时后常规应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3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血/气胸、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及栓塞,护士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遵医嘱给予溶栓等对症处理,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4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轰动适度,维持日常生活自立即可。2按医嘱继续服药,不得随意自行增减药物和药量。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有水肿者,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忌吃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教会病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5复诊: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心导管检查术
【概述】
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护理评估】
病人及家属对心导管检查的理解及配合程度。病人及家属是否已签介入术同意书。病人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饮食与休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少量多餐。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病人得到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2.吸氧:根据病人的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3.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专科护理 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电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4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志,以便于手术中、术后对照观察。5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6为病人脱掉内衣并更换干净的病人衣服,脱掉病人身上的首饰,术前排空膀胱。7术前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8给病人留置头皮留置针,在病人的左上肢戴上手腕带。9病人和家属签介入术同意书。术后护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穿刺口予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每半小时观察伤口,了解有否出血,渗液,瘀斑,观察术肢指端血液循环情况,了解有否肿胀,皮肤有否紫绀和病人自诉有否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股动脉穿刺者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比较两侧肢端的颜色、温度、感觉情况。每两小时提醒医生放松止血器一次,病人无特殊情况下共放松3次止血器已完全放松,12小时后可以拆除止血器。2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3监测病人的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稳定情况下共六次,不稳定高或低随时测量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局部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
处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穿刺口及术侧机体有无出血与血肿,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给予重新包扎止血。2.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3心脏填塞: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甚至肺部出现湿啰音等症状,应首先考虑心包填塞可能。
处理措施:安慰病人,立即进行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作心包穿刺准备配合医生抢救。监测血压q 5~10min,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健康指导】
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食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饱餐及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按医嘱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
第三篇:C1.5.2 耳部电生理检查适应症(我归纳的)
C1.5.2 耳部电生理检查适应症
电测听检查
许菲莎总结归纳
临床意义
由于近代听觉电生理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诱发出的微弱电反应能清楚显示,以客观评价听觉系统的功能状态。适用于婴幼儿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成年人的听阈测定、功能性聋与与器质性聋的鉴别、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听神经瘤及某些中枢病变的定位诊断。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克服心理压力。相关疾病
噪声性耳聋,小儿神经纤维瘤病,鼓膜穿孔,先天性耳聋,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潜水性内耳损伤,弥漫性外耳道炎,老年性耳聋,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声导抗测听
是测量人耳中耳声阻抗的变化,这种变化记录后为分析中耳病变提供客观的依据。它不仅可以用来区分中耳病变的不同部位,而且可辅助对听觉神经、脑干及面神经麻痹病变作定位诊断。特别适合于精神病病人、婴幼儿及不合作的受检者,甚至于昏迷病人。已经成为临床测听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C1.5.2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是用于检查人体听神经起至大脑皮层这个节段对外界声刺激的反应。是客观听力检查,与听力计检查不同,无需受检者配合就能完成。
临床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往往用来做小儿或成人的客观听力检测,看是否有听力损失,临床应用:
⑴ 客观评价听力:可帮助判断听力障碍程度,还可能于监测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影响。
⑵ 发现肿瘤:对听神经瘤及桥脑小脑肿瘤瘤体小而CT不能发现者有重要诊断意义。
⑶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患者BAEP的异常率约为87% ⑷ 判断脑死亡:从昏迷发展到脑死亡,BAEP波形逐渐发生改变,早期可有Ⅴ波消失,继之累及Ⅲ波,最后Ⅰ波也消失。从面成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之一。⑸ 手术监护:桥小脑角肿瘤手术监护可避免听神经不必要的损害。
耳声发射检查
耳声发射检查的适应症: C1.5.2 耳声发射检查首先要排除蜗前病变,如外耳道耵聍栓塞、耳道闭锁、鼓膜穿孔、中耳病变等,因为给的声可能不能进入耳蜗,就算诱发出耳声发射但由于引出的耳声发射能量太弱无法逆向传导释放入外耳道。因此这些病人行此项检查是没有意义的。
耳声发射适用于所有的无传导性听力障碍的患者,为患者的耳部疾病的定位检查作出贡献。
一、对耳蜗病变的定位确诊:
A、如果耳蜗前没有病变,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是正常的;
B、如果耳蜗前没有病变,不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可能有病变,部份正常人也引不出;
二、对蜗后病变的确诊:
A、如果患者为感觉神经性聋,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蜗后有病变;
B、如果患者为感觉神经性聋,不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可能有病变但不能排除蜗后有病变;
三、对中枢病变的检查:
耳声发射有掩蔽的特性,如果双侧均能引出耳声发射,在对侧给声刺激后耳声发射阈值会减弱,如无减弱要考虑中枢可能有病变。
耳声反射的临床应用: C1.5.2 A、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要求蜗后没有病变,否则植入后也无法将电刺激传入中枢,因些如耳声发射检查能引出,则要考虑听神经或中枢可能有病变,要慎重考虑手术。B、新生儿听力筛选:美国婴儿听力联合会(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在1994年的述职报告中指出,所有失听婴儿应在3个月龄时被确诊,并在6个月龄前接受干预性治疗。因此,新生儿普遍性听力筛选势在必行。由于OAE源于耳蜗的主动释能机制,能反映外毛细胞和/或其周围结构的机械功能状态,其测试又具有快速、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所以OAE一经发现,即被推荐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筛选。
C、听神经病:这一点尚在研究中,理论上讲,如感觉神经性聋患者耳声发射能引出,而又排除中枢性病变,则可能为听神经有病变(听神经病或早期听神经瘤)。
D、噪声性聋及药物中毒性聋:正常听力者在噪声暴露后纯音听阈提高时,TEOAE振值下降,可引出OAE的频率范围变窄。耳毒性药物所致耳蜗损伤时,EOAE变化早于听力改变,有学者建议使用耳声发射进行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耳蜗损伤。E、伪聋:如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及蜗前无损害。F、早期的梅尼埃氏病:理论上讲,在甘油试验中,耳声发射可改善反应阈,或反应由阴转阳。
G、中枢性病变:耳声发射有掩蔽的特性,如果双侧均能引 C1.5.2 出耳声发射,在对侧给声刺激后耳声发射阈值会减弱,如无减弱要考虑中枢可能有病变。
耳鸣检查治疗仪(听尼特®(TinniTest®))
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是将现代听力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完美结合,在经过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研制成功的一种集耳鸣诊断和治疗、患者管理和咨询为一体的新型临床诊断治疗仪器。这种能对耳鸣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的医疗设备既具备高精度的诊断治疗效果,也为耳鸣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可以在准确测试耳鸣音调匹配、耳鸣响度匹配、最小掩蔽级、残余抑制实验和弗德曼掩蔽曲线以及治疗各种耳鸣的基础上,成为听力学家进行诊断、治疗、管理的有效工具和患者咨询的高效方案;它能够将耳鸣治疗和物理康复器械融为一体。
第四篇: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模版)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
王国林(负责人)
王保国
王海云
石学银
许幸
孙立
李恩有
陈绍辉
孟令梅
徐世元
郭曲练
黄焕森
梁伟民
韩如泉(执笔人)
裴凌
目 录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二、运动诱发电位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四、肌电图
五、脑电图
六、附录
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lpotentials,MEP),脑干听觉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SSEP。SSEP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SSEP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 术中SSE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
1、脊柱融合术;
2、脊髓肿瘤切除术;
3、动静脉畸切除术;
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
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二)术中SSEP波形释义和监测预警
刺激特定外周神经时,特定记录组合记录到的特定波形以波幅(微伏)和潜伏期(毫秒)进行测量,并以电压(微伏)-时间(毫秒)曲线图表示SSEP。通常,不同波形来源于经通路上不同位点的突触,这些位点就被称为波形的生成元(见表7-1)。在正常成人中,波形的极性以“N”和“P”表示,“N”(Negative)表示向上的波形,”P”(Positive)表示向下的波形,波形之前的距离表示刺激后至波形产生的潜伏期。例如,皮层记录到的刺激正中神经后产生的特征波峰N20(负极波,向上,刺激后20ms可记录到),P22(正极波,向下,刺激后22ms可记录到)定义了波形的波幅(图7-1,图7-2)。
SSEP基线波形是成功的术中SSEP监测的基础,也是辨别术中SSEP变化的基础。包括外科和麻醉影响在内,术中患者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SSEP监测过程极具挑战性,使得解释SSEP显著变化得非常复杂。因此,为术中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提供有依据的预警标准很困难。有研究认为,术中SSEP波幅降低45%~50%,潜伏期延长7%~10%不会引起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然而,就经验而言,在不考虑麻醉和生理学因素的情况下,波幅降低50%或更多,潜伏期延长10%或更多被认为是需要预警并干预的显著性变化。
(三)影响SSEP的生理学因素
1、体温
轻度低温延长皮层SSEP潜伏期,对皮层波幅和皮层下或外周反应的影响很小。低温会导致皮层SSEP消失,皮层下、脊髓和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延长,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这些反应也会消失。
复温可以改善潜伏期但不能完全逆转低温导致的负面反应。轻度高温与皮层和皮层下SSEP潜伏期延长有关,不会影响波幅。局部温度变化也会影响SSEP,例如,由手术暴露或术野低温冲洗引起的手术部位温度变化会影响SSEP。
此外,无论是否输注低温液体,手术室温度过低都会影响SSEP。
2、组织灌注
血压及与其相关的组织灌注变化会影响SSEP。如果低灌注不能满足组织基本的代谢需求,皮层SSEP将会减弱。
正常体温下,当脑灌注低至18ml·min-1·100g-1时SSEP反应减弱,当进一步低至约15ml·min-1·100g-1时皮层SSEP消失。皮层下反应对组织灌注不足不如皮层敏感。
局部因素导致的局部缺血也会影响SSEP。例如,脊髓牵拉,牵引器导致的缺血,体位性缺血,止血带导致的缺血,血管损伤以及血管夹(无论暂时性或永久性)引起的缺血。
血细胞比容的变会会改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粘稠从而影响氧的输送。通常情况下轻度贫血会引起SSEP 波幅增加,但当血细胞比容低至10%~15%时SSEP潜伏期会显著延长,血细胞比容低于10%则会导致波幅降低和潜伏期的进一步延长。
3、血氧水平与通气 PaO2和PaCO2 的变化会影响SSEP。轻度低氧不影响SSEP。术中明显的低氧会引起SSEP波幅的降低。当[PaCO2]升至50mmHg时,高碳酸血证并不会影 响SSEP。过度通气会增加SSEP波幅并轻度延长潜伏期。
4、颅内压 颅内压升高会导致皮层SSEP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随着颅内压的升高,皮层SSEP会发生压力相关性衰减,颞叶沟回疝形成时会发生皮层下反应的消失。
5、其他生理学变量 包括电解质和葡萄糖,总血容量以及中心静脉压在内的其他大量生理学因素也会影响SSEP。
(四)影响SSEP的麻醉不因素
麻醉药物对SSEP有多种影响,各种麻醉药物对SSEP影响的机制差异很大(例如,有些麻醉药物增强SSEP,而绝大多数抑制SSEP),但是所有麻醉药物均是通过改变改突触或轴突传导功能从而改变神经元兴奋性这一机制发这、挥作用。
1、吸入麻醉药 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SSEP波幅并延长其潜伏期。与皮层下,脊髓或外周神经相比,这种对SSEP的抑制作用在皮层更加显著。氧化亚氮降低皮层SSEP波幅并延长潜伏期,这种作用与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和大多数静脉麻醉药有协同作用。
2、静脉麻醉药 一般情况下,静脉麻醉药对SSEP的影响较吸入麻醉药轻。除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外,低剂量的静脉麻醉药对皮层SSEP影响很小,大剂量重复使用时会轻度降低波幅,延长潜伏期。绝大多数静脉麻醉药对皮层下SSEP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单次诱导剂量的丙泊酚不影响刺激正中神经后的皮层和皮层下SSEP波幅,但是会轻度延长皮层SSEP潜伏期。丙泊酚诱导和持续输注导致的皮层波幅降低会在输注停止后恢复。丙泊酚对硬膜外诱发电位没有影响。与等效计量的卤族类吸入麻醉药或氧化亚氮比较,丙泊酚对波幅的影响更小。作为全凭静脉麻醉药的一部分,丙泊酚适合于SSEP的术中监测。
依托咪酯会明显增加皮层SSEP波幅并轻度延长其潜伏期。依托咪酯对皮层下SSEP波幅无影响或轻度抑制。依托咪酯已经应用于那些无法进行术中SSEP监测的病例,以改善皮层SSEP,但是依托咪酯具有抑制肾上腺功能的缺点。
氯胺酮增强皮层SSEP波幅,对皮层和皮层下点位的潜伏期没有影响。在SSEP监测过程中氯酮的副作用,包括致幻,半衰期长,次生代谢物的长期存在,拟交感神经效应以及在颅内病理状态下增加颅内压。右旋美托咪定是α2受体兴奋性麻醉药物,对术中SSEP监测的影响轻微。
3、阿片类药物
一般情况下,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会轻度降低皮层SSEP波幅,延长其潜伏期,但是对皮层下和外周电位的影响轻微。单次剂量的阿片类药物较持续静脉输注对SSEP的影响大。因此,阿片类药物的持续输注是术中SSEP监测时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瑞芬太尼具有时量半衰期短,起效快的特点。因此经常得以应用。除了哌替啶,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对SSEP没有影响。
4、苯二氮类 苯二氮
类药物轻度抑制皮层SSEP。单独使用咪达唑仑对皮层SSEP影响轻微或无影响,N2O潜伏期中度延长,对皮层下和外周SSEP影响轻微或无影响。间断给予或持续静脉输注50~90μg·kg-1·h-1咪达唑仑可以增强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遗忘作用并可改善氯酮引起的致幻作用,从而利于术中SSEP监测。
5、肌松药 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通常不会直接影响SSEP。但是,神经肌肉阻滞药可以抑制自由肌电和(或)记录点附近肌肉群的干扰,增加信噪比,改善SSEP波形的质量。
(五)推荐麻醉方法
鉴于麻醉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特点,静脉麻醉药较吸入麻醉经更适合于术中SSEP监测,也可以考虑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和与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但是对于SSEP波幅较小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更牵连合物术中连续SSEP监测。另外,由于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通常与SSEP联合使用,运动诱发电位对吸入麻醉药非常敏感,因此通常需要全凭静脉麻醉。典型的药物组合是丙泊酚和瑞芬术尼,术中不使用肌松药。
二、运动诱发电位
MEP是指用电或磁刺激中枢运动神经(脑功能区或脊髓),在刺激点下方的传出路径或效应器、肌肉记录到的电反应。刺激中枢运动神经主要有经脊髓和经颅刺激两种方法。电刺激脊髓或运动皮质后,在外周肌肉记录到的电位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lound muscular activity potentials,CMAP),CMAP是广泛使用的测量MEP的方法。MEP是最新引入的术中神经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 monitoring,IOM)项目,与SSEP通路定位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皮层血供区,不同的脑干和脊髓部位。运动功能路较SSEP通路对缺血更为敏感。
(一)MEP监测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
MEP监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相对来讲,MEP发生变化并不常见,但是与SSEP相比MEP与术后运动功能的预后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因此强烈推荐在下列手术中都应该进行MEP监测:
1、骨骼畸形矫形术;
2、髓内外肿瘤切除术;
3、颅内肿瘤切除术;
4、中枢神经血管损伤手术;
5、卒中和胸腹主动脉瘤修补术预后的评估。
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MEP监测就不必采取其他监测技术,对于不同患者,其他监测技术是MEP监测必要补充。
(二)术中MEP监测的预警
制定CAMP变化标准很困难,因为即使是在清硬状态下除此以外有大量的变量需要考虑,全麻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最常用的评估MEP反应标准是在固定刺激参数的(刺激数量和强度)情况下诱发相似的肌肉反应。一般认为需要增加刺激强度超过50V,增加刺激次数,或与初始波形比较波幅下降大于80%是显著性改变。有关变化范围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无论如何,当CAMP反应消失时需要提醒外科和麻醉医师纠正影响MEP变化的生理学因素。
(三)MEP监测的并发症
MEP监测并非没有风险,并发症包括:皮层灼伤,舌裂伤,心律失常,颌骨骨折和术中知晓。放置牙垫可以减少舌裂伤的发生。
(四)MEP监 测的相对禁忌证 MEP监测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癫痫,皮层损伤,颅骨缺损,高颅压,颅内装置(电极,血管夹和分流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泵。肌肉酸痛是最易被发现,也是最普通的并发症。放置针状电极可能会引起出血和插入点的擦伤,也有可能感染。这些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实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会引起患者的体动,因此诱发MEP前需要与外科医师进行紧密的沟通。目前采用的多脉冲刺激减少了体动的发生,并且有可能在不干扰手术操作的情况进行MEP监测。
(五)影响MEP监测的生理学因素
1、体瘟 体温的降低可以引起MEP潜伏期延长,刺激阈值增加,但是其对振幅的影响呈双向性,随着体温下降,振幅增加,在29℃使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22℃时消失。中度低温(31~34℃)时会出现MEP波形的改变,32℃以下会出现潜伏期延长,复温至正常体温后MEP恢复正常。
2、缺氧 吸入氧浓度降至10%时,27%MEP波形消失,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吸入氧浓度降至5.25%时MEP波形消失。
3、低血压 轻度和中度的低血压对MEP没有影响,对于行控制降压的患者平均脉压降运动50mmHg时MEP波幅降低。
4、缺血 脑血流降至16ml·min-1·100g-1以下时会引起MEP波表的变化。主动脉或股动脉夹闭30分钟后可以引起下肢缺血,MEP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完全的主动脉夹闭2分钟后即可引起脊髓缺血,进而影响MEP。
5、高二氧化碳和低二氧化碳血症 除非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极度升高,否则MEP波形变化甚微。当PaCO2达到100mmHg时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会发生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13~30mmHg之间MEP不会发生变化。
(六)影响MEP的麻醉学因素
1、吸入麻醉药 卤族吸入麻醉药会对CMAP的波幅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临床使用剂量会增加监测的失败。当七氟烷浓度为0.75MAC时,tcMEPa的波幅受到显著影响。
2、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对CMAP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当使用成串刺激诱发CMAP时,维持1μg/ml(20~25μg·kg-1min-1)的丙泊酚血浆度并复合阿片类药物或50%N2O为会影响CMAP反应,但是当丙泊酚血浆度为1μg/ml~2μg/ml(25μg·kg-1min-1~50μg·kg-1min-1)时,CMAPL的波幅会被抑制30%~60%。
依托咪酯对经颅刺激诱发的CMAPs的抑制作用很小,0.3mg/kg的常规诱导剂理静注会导致CMALP波幅降低35%,潜伏期没有变化,但是这种抑制是短暂的,仅在单次给药后持续2min~5min。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可以为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有以10μg·kg-1min-1~30μg·kg-1min-1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而不影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报道。
3、阿片类药物 虽然芬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对MIPs均有抑制作用,使MEP波幅下降,伏期延长,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芬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但是低剂量或持续输注阿片类药物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很小,维持外科麻醉的血药浓度为外科麻醉的血药度的2倍时,诱发电位反应将消失。
4、肌松药 肌松药会导致CMAP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肌松药。
(七)掖荐麻醉方法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适合于MEP监测的麻醉维持。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BRs是通过声音刺激听神经,听觉传入冲动经耳蜗核,再经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和内侧膝状体到达大脑听觉皮质途中产生的各种反应电位。
(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的适应证
1、听神经瘤;
2、第五对颅神经受压:三叉神经痛;
3、第七对颅神经受压:面痉挛;
4、后颅凹手术;
5、颞叶或顶叶皮质损伤;
6、椎基底动脉瘤。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解释及预警
根据潜伏期和波幅的不同,ABRs可分为三种类型:短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长潜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手术监测中常用的短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根据其起源不同分为Ⅰ~Ⅴ波。
正常的ABRs监测应该最少有三个清晰可辨的波形或波峰,虽然ABRs一般包括七个波形(图7-3),但是只有Ⅰ波、Ⅲ波和Ⅴ波常用于术中监测。术中ABRs监测最常见的改变,是在后颅凹置入牵引器后,波Ⅴ潜伏期的延长以及波Ⅰ到波Ⅴ峰间潜伏期的延长。ABRs很多改变(如果变化轻微)是可逆,并被为常规手术操作的一部分。如果波Ⅰ完全消失就可能缘于血管阻塞,痉挛导致耳蜗丧失血供,或是由于外科医生切断了神经所致,继而引起有效听力的丧失。波Ⅴ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就不那么明确,传导途径中的去同步化也可能导致波Ⅴ的消失,此时听力可能并不受损害。一般况下,如果波Ⅰ和波Ⅴ都存在,听力一般不受损,但是如果二者都消失,术后听力得以保存的机会很小。
牵拉神经或脑干会导致听神经经颅内部分受到影响,从而引起Ⅰ波和Ⅲ波潜伏期延长,这种变化只在受损神经的同侧发生,波Ⅲ去同步化的程度可以反映损伤的严重性,对听神经的冷盐水灌洗,热烧灼,干燥或使用罂粟碱缓解血管痉挛,也可以引起样的变化。
无论是对脑干的直接损伤还是影响脑干的血流供应或血流量的操作都可以通过ABRs反映听觉通路受损的情况。持续的ABRs波形改变可以预测脑干功能障碍,但即使ABRs的波形没有变化脑干功能也有可能受损,因此推荐采取ABRs与其他监测方法如SSEP,MEP联合监测的方法来监测脑干功能的完整性。多模式监测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但在评估脑干功能完整性方面敏感性有限。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
影响ABR的生理因素包括耳蜗动脉的中断或痉挛,内外耳道听神经远端的撕脱。Ⅰ波或其他波的减少和消失分别可以导致所觉减弱和耳聋。体温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十分明显。体温降低可造成反应潜伏期和反应间期明显延长。此外,它同样受到手术室内各种电设备的电干扰。
ABRs一般不容易全身麻醉药物的影响。因此进行ABRs监测时并不需要改变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潜伏期的短暂延长并不具有临床意义,很容易与技术或生理原因导致的ABRs波形变化加以区分。
四、肌电图
EMG是通过放置针状记录电极到特定的肌肉或其附近,特续评估颅神经和外周神经。EMG不同于其他诱发电位监测,原因在于EMG信号不是通过故意刺激神经传导路某一特定点而产生的,相反,它是记录手术区域内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群的自发EMG活动。其目的是探查手术区域肉的神经根是否有损伤。当手术器械触碰到神经根时,要容易观察到其所支配肌肉的EMG活动,小的神经激惹会导致暂时性肌电活动,但很快会消失,强烈的神经刺激会产生持续性肌电活动。
(一)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证
1、颈椎和腰椎等脊柱手术;
2、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和颅底肿瘤手术。
(二)肌电图监测的一般原则
通常情况下神经没有受到刺激时肌电图应该保持平直或安静,对神经的机械操作可能会导致神经活动。神经活动时间的长度取快于刺激的程度。短时间的刺激一般不会引起永久性损伤,频繁的或持续的刺激可能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挡风伤。
术中使用手持式单极电刺激探测手术区域,或者使用单极或成对的电刺激器从可能受累的肌群记录肌电活动可以判断颅神经的功能(见表7-2)
(三)特殊神经功能的监测
1、第Ⅴ和第Ⅶ颅神经 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如咬肌和颞肌)。因此如果在这些肌中置入电极,就可以在肿瘤切除的过程中记录肌电图。对三叉神经的电刺激可以形成一个小于6ms的峰值潜伏期,根据这一点也可以判断哪条神经受到刺激。
2、第Ⅲ、第Ⅳ和第Ⅵ颅神经 第Ⅲ、第Ⅳ和第Ⅵ颅神经主要支配眼外肌。因此,在监测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功能时,如果监测电极置于或接近这些肌肉的部位,将会监测到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传导的肌电图。通过监测眼内直肌的功能可以监测第Ⅲ颅神经。监测眼外直肌的功能可以监测第Ⅳ颅神经,第Ⅵ颅神经,第Ⅵ颅神经的功能则主要依靠眼上斜肌的监测。由于空间有限,这些肌肉中只能置于单个的刺激电极,在未手术的另一侧置入参考电极。
3、第Ⅸ、第Ⅹ、第Ⅺ、和第Ⅻ颅神经 第Ⅸ颅神经的运动支功能监测主要依靠使用电极记录软腭的肌电活动。将电极置入声带可以监测第Ⅹ颅神经(迷走神经)的运动支的功能,但是电极的置入方法非常困难。因此,监测迷走神经的功能主要依靠在气管插管上贴附刺激电极与声带相联系,从而获电活动。副神经或第Ⅺ颅神经的功能监测相对非常简单,将电极置入斜方肌获得肌电图即可。将电极置入舌头就可以监测舌下神经或第Ⅺ颅神经的功能。舌下神经非常小但是很重要,因此一旦有任何因素影响了其功能,舌头处的刺激电极引出的肌电活动就会发生变化。进行所有颅神经功能监测时,必须注意肌电刺激的强度,如果强度过大,结果可能过度或造成损伤
(四)影响肌电图监测的因素
除神经肌肉阻滞剂(neuromuscular blockade,NMB)外,麻醉药物及术中其他生理学变化(体温、血压)对EMG几无影响。
五、推荐麻醉方法
EEG是监测脑功能最基本方示,是将脑自发性生物电放大记录而获得的波形图,它反映了在脑皮层锥体细胞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和树突电位的整合,包括原始脑电图、计算机处理后脑电图和双频谱分析。术中脑电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评估脑功能活动的手段,给神经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以极大的帮助。通常麻醉前记录的是患者清醒、焦虚。、睁眼状态的脑电图,有肌肉紧张和眼球运动干扰,实施全麻诱导后,脑电图速改变,由快波形转为慢波形,并表现为维持地特定的麻醉状态下的形态。
(一)要中脑电图监测的应证
术中正确使用脑电图监测,可及时地了解大脑皮层功能和脑血流的状况,尽量减少脑功能的损伤,主要适证包括:
1、颅内动脉瘤暂时夹闭载瘤动脉
2、脑血管畸形手术
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4、癫痫手术中判断癫痫灶部位
5、心肺转流术
6、颅内外旁路手术操作
7、指导滴定麻醉药物引发的暴发性抑制
(二)脑电图的基本组成
在人类,脑电波根据频率及波幅的不同,可分为α波、β波、θ波、δ波(见表7-3),一般来讲兴奋时脑电波快而波幅小,睡眠时脑电波较慢而波幅大,常见状态下的脑电图波形态如图7-4。正常成年人脑电波通常只有α波和波,而θ波和δ波多为病理波形。
(三)影响脑电图监测的生理学因素
1、脑血流和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早期β波短暂活性升高,随后出现高幅低频的θ波和δ波,β波逐渐消失,最后出现低幅的δ波。缺血进展期引起脑是活动抑制,偶发暴发性抑制。术中阻断血管时突然出现的δ波提示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有脑损害的危险。缺血半影区不足以产生电活动,因此脑电图对该区脑损伤的预示作用差。缺血性脑电图发生越快,不可逆损伤可能性越大。
2、血压 低血压会影响脑代谢,所导致的脑电图的改就通常为全脑性的,即两侧半球的脑电图均呈减慢节律,低电压变化。但应注意,出现阻断一侧颈总或颈内动脉导致一侧供血障碍时,对侧供血不充分,即使血压正常,也可造成局部或一侧脑缺血。特别应注意一侧性的局部变化。
3、体温 脑电图在低温时呈特征性演变,随温度的降低,开始为暴发性高幅慢波,进一步降温时,波幅和频率出进一步降低,然后进入相对静止期。
(四)影响脑电图监测的麻醉因素
1、术前药 绝大多数术前使用的镇静药在一定量时对脑电图的影响是相似的。低剂量时对脑电活动抑制较小,脑电波以快波为主;镇静剂量时,脑电图与嗜睡状态下相似;中度睡虑时可见到典型的睡眠纺锤波;患者深睡状态时,脑电图以深在慢波为主。
2、吸入麻醉药 吸入性麻药可使脑电图呈全脑慢波状态,在各类麻醉气体中,N2O对波形影响最大,应避免使用。术中监测脑电图通常采用异氟烷或七氟烷。
3、静脉麻醉药 除了氯胺酮外,多数静脉麻醉药对脑电图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并可引起暴发性抑制。
(五)麻醉考虑
如前所述,多数麻醉药物均对脑电图有抑制作用,但一般不影响脑电图监测。临床麻醉中应注意麻醉药对脑电图抑制的剂量依赖性表现,避免暴发性抑制。
第五篇:气管镜检查术的护理常规
气管镜检查术的护理常规
一、术前准备:
1.要详细了解病员的病史、体格检查、X线、CT 和实验室检查情况,以便有目的地进行气管镜检查,提高检查效果。
(1)上呼吸道及口腔有无化脓性病灶,以防插入时感染下呼吸道。(2)患者进行乙肝五项、肝功、HIV抗体的检查。
(3)有出血倾向者必须做: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因子的检查,以防活检时引起出血,近期有大喀血者应延期检查若必须检查,需采取防止窒息的措施。
(4)有心血管疾病者宜先做心电图检查,确认是否能够接受此项检查,若病情不重,估计可以耐受者,可在心电监护及做好充分抢救准备情况下进行,高血压患者需进行降压治疗,待血压接近正常后再行气管镜检查。(5)对部分疑有肺功能不全的病员进行术前肺功能检查,以防局部麻醉药物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入后有一个低血氧期,因此,检查前动脉血氧在9.3KPa(70mmHg)以下者,若必须检查就应同时给予吸氧。
(6)要了解检查者有无精神异常,对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最好不进行检查,若十分必要时须考虑全身麻醉。
(7)对可疑活动性肺结核、呼吸道霉菌病等病员,术前应做结核菌检查及霉菌培养以便考虑术后对气管镜进行彻底消毒。
(8)对检查者的一般状况需进行必要的观察,如估计全身情况太差,不宜做气管镜检查者,应劝说病员放弃检查,以免术中发生意外。
2.向被检查者讲清检查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及配合检查的有关事项、以便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主动配合。还应让家属和检查签署气管镜之情同意单。3.术前禁食一餐。
4.口腔有义齿者应事先取下。5.询问有无麻醉药过敏史。
6.术前半小时给予镇静药及莨菪类药物并询问病员有无青光眼、前列腺增生。
二、局部麻醉:采用雾化吸入法和喷入法联合麻醉。第一步:雾化吸入法
将0.5%地卡因4ml放入空气压缩雾化泵中,让病员把雾化泵的口含嘴的 2/3 放入口中,并嘬住防止漏气,嘱检查者用嘴吸气,用鼻呼气,15 分钟吸完。第二步:喷入法
用喉头喷雾器将 0.5%地卡因喷入咽喉部 2-3次,让病员仰头吸入每隔3-5分钟喷一次,共3次
三、术中配合: 1.常规配合:
(1)让病员取仰卧位于检查床上,肩部垫高,头部稍后仰,将心电监护的心电图电极,血压袖带、血氧监测指套分别放在病员的身体相对应得部位上,以便在检查时监测病员的生命体征,然后给病员放上防咬口器并吸氧气。
(2)将气管镜分别接上冷光源、负压吸引器后交给术者。
(3)当气管镜到达会厌后,嘱病员用鼻做深呼吸。气管镜通过声门后注入2%利多卡因5ml。气管镜到达左、右主气管后分别注入 2%利多卡因 5ml。(4)如检查中出现气管镜视野模糊,可根据情况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冲洗镜面分泌物,还原镜面清晰视野。2.钳检配合:
(1)将活检钳在闭合的状态下插入活检孔,待其活检钳伸出 3mm后,张开活检钳,靠近活检部位,钳口紧贴病变部位后,进行钳夹,当看清已咬住病变组织后,将签字拉出,将标本放在一小片滤纸上放入 10%福尔马林溶液小瓶内固定送病理科。
(2)钳检时偶见大出血,但处理常甚棘手。对抽吸、刷检或触之易出血的组织、血管性肿瘤,活检时应特别小心,可先滴注凝血酶、少量肾上腺素或冰盐水收缩血管后再活检,以减少出血。3.刷检配合:
将毛刷从活检孔中插入气管内的病变部位进行刷检,采取标本后,将毛刷推出,立即进行涂片固定送检。
四、术后护理
1.术后 2 小时内禁食,因为当麻醉作用尚未消失时即饮水或进食,易误入气管内。
2.门诊病员检查后,需休息 30 分钟 1 小时,并有家属陪伴回家,以免在途中发生意外,回家后宜少说话,以利于受刺激的声带得意休息。3.被检查者痰中带血比较常见,应向病员解释,不必紧张,慢慢会自行吸收。若有持续性咳血,必须给予处理,并嘱病员侧卧位。4.术后有气急低血氧者,应给予短期吸氧。
五、清洗消毒 1.气管镜的清洗消毒:
·先将使用过的气管镜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在流动水洗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取下活检口阀门、吸引器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毛刷,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安装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喜感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将取下的吸引按钮、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将擦干后的气管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多酶洗液浸泡后的气管镜,用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气管镜的外表面:
·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2%的碱性戊二醛消毒槽内浸泡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支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气管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需要灭菌的气管镜必须浸泡10小时或环氧乙烷灭菌。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气管镜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的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更换手套,用注射器向各官腔内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
·支气管镜经上述操作后,需用75%的酒精或者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2.气管镜配件的清洗消毒
(1)活检钳的清洗消毒:张开活检钳勺,放在1:300酶洗液中,用清洗毛刷轻轻刷除粘附在钳勺内的分泌物及残余组织并轻轻刷洗活检钳的杆部,然后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
(2)毛刷的清洗消毒:使用过的毛刷放在1:300酶洗液中,用清洗毛刷轻轻刷除粘附在毛刷上的分泌物,血迹及其他污物,尤其毛刷的刷头部要认真清洗,然后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
(3)吸引管与瓶的清洗:为防止交叉感染,每个病员一套吸引管,不能重复使用。吸引瓶内污物倒净,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用清水洗净干燥后放回吸引器上;
(4)口圈应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3.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清洁柜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4.冲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六、气管镜及配件的保养 1.气管镜的保养:
(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勿随意操作,以防损坏。应建立气管镜的使用档案,记录使用次数、损伤、维修等情况。
(2)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气管镜扭曲,打圈,在经口插入时一定要固定好,以防病员咬破气管镜。
(3)拿取、移动气管镜时切勿碰撞,以免造成表面胶皮的脱胶,漏液而导致视野模糊。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快速来回擦洗,以防折断气管镜的弯曲部。目镜,物镜擦拭要用擦拭纸或酒精纱布,出诊检查时,气管镜要装在镜箱中搬运。
(4)气管镜存放一般采取立柜式垂直悬挂或卧式镜柜平放保存。气管镜角度把手放“F”位,存放中尽量保持镜杆垂直,柜内保持清洁干燥。(5)长期不用的气管镜应放置在气管镜柜内,定期检查气管镜各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