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5: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第一篇: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XX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33次来到这里,驻村300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XX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她,1945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邢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1998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劳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1年,期间曾多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导工作。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村庄聘他,他都拒绝了。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以及对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XX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于是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四菜一汤。没想到,她老人却一脸严肃,“我第一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一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吕廷祥考虑到老人日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一个菜,留到下顿吃。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硬朗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满腔心血倾洒在了东留善固。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搞规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一块儿跑项目……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打动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一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一片心意。”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一次次拒绝了。“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XX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1995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8点讲到夜里12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8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200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300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抓个体不放集体,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满。1999年,玉兰酒厂一度陷入困境。当得知衡水老白干酒业集团老总是邢台县人时,她老人发挥他曾经在衡水工作过的优势,带领技术工人来到老白干酒业的厂房取经学习,发展了新的生产线。还把技术厂长请来手把手地教。如今,玉兰酒厂已发展成为该村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柱企业。

为加快东留善固的发展,她到省林业厅、农业厅请专家,帮助村里引进技术和品种,对万亩果园进行嫁接、改造。规划利用三年时间,让东留善固成为冀南平原最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他还带领村干部进京津、下温州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去年腊月二十八她老人和村干部却在赶往温州的路上。因为,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温州的老板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谈的最好时机。大年的三

十、初

一、初二,他们马不停蹄,洽谈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温州老板也一次一次被感动,“就冲这股劲儿,不和你们合作跟谁合作?”就这样,合作项目顺利谈成了。直到正月初三,老人才匆匆赶回家中和妻儿团圆。这时,他已经累得走不了路了。

随着村办企业水泥厂、纺纱厂的兴建,电力资源的紧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电力告急的现状,一方面她老人不惜年迈,靠自己在省里的老面子、老关系,跑省进厅,终于要来了变电站的指标,一方面村里勒紧裤腰带筹集三百万元的建设资金。指标要来了,老人却病倒了,他在病中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吕廷祥说“你们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可不知怎么了,电力部门变了卦,眼看着指标就要泡汤。但老人尚在病中,扰他又于心何安。廷祥书记正急火攻心的时候,她老人关心地打来电话问他变电站建得如何了,吕廷祥这才吞吞吐吐地把实话说出来。老人二话没有,托着带病的身体,去和有关省领导联系,当听说主管领导正在外地开会,他们就直奔会场。省领导被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当即拍板进行协调。

如今,村变电站如期开工,轰隆隆地机器转了起来,白白的棉花飞扬着村民们的感激,一寸寸白纱绽放着产业妇女们美丽的笑脸,飞驰的水泥线上滚动着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财源,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了该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仅去年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

0万元,是前40年总投资的两倍。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谋划了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蓝图,开始了“三次创业”,一批又一批农民改变了角色,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东留善固村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全面提速阶段。

“他不要东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贴了那么多,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村民们的眼里,她就是这样一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人

听说要采访她老人,玉兰中学的几名教师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老人办教育的事儿。东留善固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有2300多名村民,直到XX年还没有一所完整的中学。村里的孩子们,有的到十几里外的邻村或镇里上中学,有的则由于多种原因停学或辍学,过早地承担了家务农活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穷’辈辈穷啊!”她老人下决心要在村里建起一所属于东留善固自己的村办中学。

缺少资金,她老人带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了300元;老师没有备课本,学生缺少作业本,他还将自己出版专著剩下的纸订成作业本、笔记本,送给了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吕廷祥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才——她赠”几个大字。九个闪闪大字熠熠生辉,那分明是老人火红的爱心。

一次,她老人和老师们在座谈中不经意地了解到,镇上已经欠发了教师7个月的工资。7个月啊,眼看着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寥寥无几,玉兰学校被迫“夭折”,老人二话没说,立即来到村里和吕廷祥等村干部一起商议决定由村集体贷款万元支付了教师的工资,稳定了教师的情绪。

她老人慷慨解囊办教育的事传到县领导那里,县里当即协调了资金和师资问题。村投资250万元盖起了XX多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已发展成为15个教学班,600多名在校学生,30多名教员的普通中学。

XX年,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离湘,副市长郭俊苓和广大教师、学生一道过了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在发言中,她老人满怀深情地提出力争把玉兰学校办成“临西第一,邢台一流,全省知名”的目标。如今新的玉兰学校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提出了“3+1”教育教学新方针,也就是说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再加一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就取得初中、职业两个证书,为农村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才。

她老人的执着与爱心也深深感动着教师、学生和乡亲们。他们也都把老人当作亲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学生们用“张爷爷”送给他们的作业本画上了一幅东留善固的村景送给老人;一心想要“跳槽”的年轻教师在这里安下了心;体弱多病长年在家“休养”的老教师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重新登上了讲台;乡亲们有的从自家果树上摘下一捧红枣也忘不了给他送去,让老人尝尝鲜儿…

她老人人在东留善固,心也融入了东留善固,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家里的大圆桌送给村里的食堂,还把装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办企业,就连省高速公路更新下来的万年青,他也让村里用大车拉来美化街道。他把村里的老年人看作功臣,关爱有嘉。每次来村他都会去看望年迈的老人,他组织村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晒被评孝比赛;让村老年协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5元零用钱;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XX年“九·九”重阳节,组织老人坐上小卧车到摇鞍镇参观波尔山羊,乐得老人们合不拢嘴。还请医德高尚的大夫给老年人检查身体。老人们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亲兄弟。几天不见,就想他……

如今富起来的东留善固,村里条条都是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边的小树苗郁郁葱葱,村民们的房子沿路而建,除了围起院墙的平房之外,还有不少两层小楼;村办工厂一字排开,校园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响彻庄园的上空,村落间的深井冒着汩汩清泉,伏变电站遥相呼应……东留善固展示着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富裕的新形象。

面对未来,她老人和以吕廷祥为书记的党总支一班人目光深邃,充满了无比的信心,勾画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合谐村庄”的全新蓝图。他们决定建一座玉兰公园,以玉兰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于XX年3月31日,在吕玉兰逝世13周年时对外开放;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果树品种,增加效益;把玉兰酒厂的牌子做大做响。一辆辆穿梭往来的运输车,一团团雪白的棉花,一片片经济效益良好的果林,无不诉说着她老人以及东留善固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二篇: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2000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33次来到这里,驻村300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2000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她,1945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邢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1998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劳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1年,期间曾多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导工作。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村庄聘他,他都拒绝了。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以及对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2000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于是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四菜一汤。没想到,她老人却一脸严肃,“我第一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一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吕廷祥考虑到老人日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一个菜,留到下顿吃。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硬朗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满腔心血倾洒在了东留善固。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搞规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一块儿跑项目……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打动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一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一片心意。”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一次次拒绝了。“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2000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1995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8点讲到夜里12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8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200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300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抓个体不放集体,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满。1999年,玉兰酒厂一度陷入困境。当得知衡水老白干酒业集团老总是邢台县人时,她老人发挥他曾经在衡水工作过的优势,带领技术工人来到老白干酒业的厂房取经学习,发展了新的生产线。还把技术厂长请来手把手地教。如今,玉兰酒厂已发展成为该村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柱企业。

为加快东留善固的发展,她到省林业厅、农业厅请专家,帮助村里引进技术和品种,对万亩果园进行嫁接、改造。规划利用三年时间,让东留善固成为冀南平原最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他还带领村干部进京津、下温州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去年腊月二十八她老人和村干部却在赶往温州的路上。因为,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温州的老板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谈的最好时机。大年的三

十、初

一、初二,他们马不停蹄,洽谈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温州老板也一次一次被感动,“就冲这股劲儿,不和你们合作跟谁合作?”就这样,合作项目顺利谈成了。直到正月初三,老人才匆匆赶回家中和妻儿团圆。这时,他已经累得走不了路了。

随着村办企业水泥厂、纺纱厂的兴建,电力资源的紧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电力告急的现状,一方面她老人不惜年迈,靠自己在省里的老面子、老关系,跑省进厅,终于要来了3.5变电站的指标,一方面村里勒紧裤腰带筹集三百万元的建设资金。指标要来了,老人却病倒了,他在病中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吕廷祥说“你们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可不知怎么了,电力部门变了卦,眼看着指标就要泡汤。但老人尚在病中,扰他又于心何安。廷祥书记正急火攻心的时候,她老人关心地打来电话问他变电站建得如何了,吕廷祥这才吞吞吐吐地把实话说出来。老人二话没有,托着带病的身体,去和有关省领导联系,当听说主管领导正在外地开会,他们就直奔会场。省领导被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当即拍板进行协调。

如今,村变电站如期开工,轰隆隆地机器转了起来,白白的棉花飞扬着村民们的感激,一寸寸白纱绽放着产业妇女们美丽的笑脸,飞驰的水泥线上滚动着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财源,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了该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仅去年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是前40年总投资的两倍。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谋划了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蓝图,开始了“三次创业”,一批又一批农民改变了角色,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东留善固村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全面提速阶段。

“他不要东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贴了那么多,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村民们的眼里,她就是这样一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人

听说要采访她老人,玉兰中学的几名教师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老人办教育的事儿。东留善固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有2300多名村民,直到2000年还没有一所完整的中学。村里的孩子们,有的到十几里外的邻村或镇里上中学,有的则由于多种原因停学或辍学,过早地承担了家务农活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穷’辈辈穷啊!”她老人下决心要在村里建起一所属于东留善固自己的村办中学。

缺少资金,她老人带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了300元;老师没有备课本,学生缺少作业本,他还将自己出版专著剩下的纸订成作业本、笔记本,送给了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吕廷祥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才——她赠”几个大字。九个闪闪大字熠熠生辉,那分明是老人火红的爱心。

一次,她老人和老师们在座谈中不经意地了解到,镇上已经欠发了教师7个月的工资。7个月啊,眼看着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寥寥无几,玉兰学校被迫“夭折”,老人二话没说,立即来到村里和吕廷祥等村干部一起商议决定由村集体贷款2.8万元支付了教师的工资,稳定了教师的情绪。

她老人慷慨解囊办教育的事传到县领导那里,县里当即协调了资金和师资问题。村投资250万元盖起了2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已发展成为15个教学班,600多名在校学生,30多名教员的普通中学。

2004年,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离湘,副市长郭俊苓和广大教师、学生一道过了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在发言中,她老人满怀深情地提出力争把玉兰学校办成“临西第一,邢台一流,全省知名”的目标。如今新的玉兰学校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提出了“3+1”教育教学新方针,也就是说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再加一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就取得初中、职业两个证书,为农村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才。

她老人的执着与爱心也深深感动着教师、学生和乡亲们。他们也都把老人当作亲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学生们用“张爷爷”送给他们的作业本画上了一幅东留善固的村景送给老人;一心想要“跳槽”的年轻教师在这里安下了心;体弱多病长年在家“休养”的老教师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重新登上了讲台;乡亲们有的从自家果树上摘下一捧红枣也忘不了给他送去,让老人尝尝鲜儿…

她老人人在东留善固,心也融入了东留善固,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家里的大圆桌送给村里的食堂,还把装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办企业,就连省高速公路更新下来的万年青,他也让村里用大车拉来美化街道。他把村里的老年人看作功臣,关爱有嘉。每次来村他都会去看望年迈的老人,他组织村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晒被评孝比赛;让村老年协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5元零用钱;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2002年“九·九”重阳节,组织老人坐上小卧车到摇鞍镇参观波尔山羊,乐得老人们合不拢嘴。还请医德高尚的大夫给老年人检查身体。老人们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亲兄弟。几天不见,就想他……

如今富起来的东留善固,村里条条都是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边的小树苗郁郁葱葱,村民们的房子沿路而建,除了围起院墙的平房之外,还有不少两层小楼;村办工厂一字排开,校园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响彻庄园的上空,村落间的深井冒着汩汩清泉,3.5伏变电站遥相呼应……东留善固展示着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富裕的新形象。

面对未来,她老人和以吕廷祥为书记的党总支一班人目光深邃,充满了无比的信心,勾画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合谐村庄”的全新蓝图。他们决定建一座玉兰公园,以玉兰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于2006年3月31日,在吕玉兰逝世13周年时对外开放;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果树品种,增加效益;把玉兰酒厂的牌子做大做响。一辆辆穿梭往来的运输车,一团团雪白的棉花,一片片经济效益良好的果林,无不诉说着她老人以及东留善固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三篇: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次来到这里,驻村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年的初夏,年近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

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点讲到夜里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抓个体不放集体,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满。年,玉兰酒厂一度陷入困境。当得知衡水老白干酒业集团老总是邢台县人时,她老人发挥他曾经在衡水工作过的优势,带领技术工人来到老白干酒业的厂房取经学习,发展了新的生产线。还把技术厂长请来手把手地教。如今,玉兰酒厂已发展成为该村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柱企业。

为加快东留善固的发展,她到省林业厅、农业厅请专家,帮助村里引进技术和品种,对万亩果园进行嫁接、改造。规划利用三年时间,让东留善固成为冀南平原最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他还带领村干部进京津、下温州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去年腊月二十八她老人和村干部却在赶往温州的路上。因为,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温州的老板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谈的最好时机。大年的三

十、初

一、初二,他们马不停蹄,洽谈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温州老板也一次一次被感动,“就冲这股劲儿,不和你们合作跟谁合作?”就这样,合作项目顺利谈成了。直到正月初三,老人才匆匆赶回家中和妻儿团圆。这时,他已经累得走不了路了。

随着村办企业水泥厂、纺纱厂的兴建,电力资源的紧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电力告急的现状,一方面她老人不惜年迈,靠自己在省里的老面子、老关系,跑省进厅,终于要来了变电站的指标,一方面村里勒紧裤腰带筹集三百万元的建设资金。指标要来了,老人却病倒了,他在病中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吕廷祥说“你们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可不知怎么了,电力部门变了卦,眼看着指标就要泡汤。但老人尚在病中,扰他又于心何安。廷祥书记正急火攻心的时候,她老人关心地打来电话问他变电站建得如何了,吕廷祥这才吞吞吐吐地把实话说出来。老人二话没有,托着带病的身体,去和有关省领导联系,当听说主管领导正在外地开会,他们就直奔会场。省领导被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当即拍板进行协调。

第四篇: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2000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扎就是五年。这五年,他先后33次来到这里,驻村300多天;这五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庄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五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

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没落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2000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铺盖,只身一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一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劳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却说,“我这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

“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我跟农民有感情。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紧紧地贴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她,1945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邢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1998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劳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11年,期间曾多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导工作。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村庄聘他,他都拒绝了。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以及对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2000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于是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四菜一汤。没想到,她老人却一脸严肃,“我第一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一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吕廷祥考虑到老人日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一个菜,留到下顿吃。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硬朗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把满腔心血倾洒在了东留善固。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搞规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一块儿跑项目……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打动着身边的每位同志。许多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一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一片心意。”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一次次拒绝了。“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意,当当参谋,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三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2000年一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然而,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这已是他修订过的第五稿了。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五个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的一个新课题。这村原有的一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1995年他担任省八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订的。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形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有的章程显然已经落伍了。于是“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脚”。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一位村民本资料权属

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请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

情民意,“啥事能干,啥事不能干,一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一课。常常是从晚上8点讲到夜里12点,没有一人离开,惟恐灌不进耳朵。一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如今,东留善固村的80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受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许多村民不好意思搞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就是这四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观念变、天地宽。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这一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三家两户,发展到200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经发展到300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抓个体不放集体,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满。1999年,玉兰酒厂一度陷入困境。当得知衡水老白干酒业集团老总是邢台县人时,她老人发挥他曾经在衡水工作过的优势,带领技术工人来到老白干酒业的厂房取经学习,发展了新的生产线。还把技术厂长请来手把手地教。如今,玉兰酒厂已发展成为该村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柱企业。

为加快东留善固的发展,她到省林业厅、农业厅请专家,帮助村里引进技术和品种,对万亩果园进行嫁接、改造。规划利用三年时间,让东留善固成为冀南平原最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他还带领村干部进京津、下温州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去年腊月二十八她老人和村干部却在赶往温州的路上。因为,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温州的老板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谈的最好时机。大年的三

十、初

一、初二,他们马不停蹄,洽谈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温州老板也一次一次被感动,“就冲这股劲儿,不和你们合作跟谁合作?”就这样,合作项目顺利谈成了。直到正月初三,老人才匆匆赶回家中和妻儿团圆。这时,他已经累得走不了路了。

随着村办企业水泥厂、纺纱厂的兴建,电力资源的紧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电力告急的现状,一方面她老人不惜年迈,靠自己在省里的老面子、老关系,跑省进厅,终于要来了3.5变电站的指标,一方面村里勒紧裤腰带筹集三百万元的建设资金。指标要来了,老人却病倒了,他在病中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吕廷祥说“你们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可不知怎么了,电力部门变了卦,眼看着指标就要泡汤。但老人尚在病中,扰他又于心何安。廷祥书记正急火攻心的时候,她老人关心地打来电话问他变电站建得如何了,吕廷祥这才吞吞吐吐地把实话说出来。老人二话没有,托着带病的身体,去和有关省领导联系,当听说主管领导正在外地开会,他们就直奔会场。省领导被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当即拍板进行协调。

如今,村变电站如期开工,轰隆隆地机器转了起来,白白的棉花飞扬着村民们的感激,一寸寸白纱绽放着产业妇女们美丽的笑脸,飞驰的水泥线上滚动着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财源,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为了该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仅去年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是前40年总投资的两倍。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谋划了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蓝图,开始了“三次创业”,一批又一批农民改变了角色,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东留善固村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全面提速阶段。

“他不要东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贴了那么多,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村民们的眼里,她就是这样一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人

听说要采访她老人,玉兰中学的几名教师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老人办教育的事儿。东留善固村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有2300多名村民,直到2000年还没有一所完整的中学。村里的孩子们,有的到十几里外的邻村或镇里上中学,有的则由于多种原因停学或辍学,过早地承担了家务农活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穷’辈辈穷啊!”她老人下决心要在村里建起一所属于东留善固自己的村办中学。

缺少资金,她老人带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了300元;老师没有备课本,学生缺少作业本,他还将自己出版专著剩下的纸订成作业本、笔记本,送给了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吕廷祥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在每个本子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才——她赠”几个大字。九个闪闪大字熠熠生辉,那分明是老人火红的爱心。

一次,她老人和老师们在座谈中不经意地了解到,镇上已经欠发了教师7个月的工资。7个月啊,眼看着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寥寥无几,玉兰学校被迫“夭折”,老人二话没说,立即来到村里和吕廷祥等村干部一起商议决定由村集体贷款2.8万元支付了教师的工资,稳定了教师的情绪。

她老人慷慨解囊办教育的事传到县领导那里,县里当即协调了资金和师资问题。村投资250万元盖起了2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已发展成为15个教学班,600多名在校学生,30多名教员的普通中学。

2004年,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离湘,副市长郭俊苓和广大教师、学生一道过了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在发言中,她老人满怀深情地提出力争把玉兰学校办成“临西第一,邢台一流,全省知名”的目标。如今新的玉兰学校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提出了“3 1”教育教学新方针,也就是说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再加一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就取得初中、职业两个证书,为农村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才。

她老人的执着与爱心也深深感动着教师、学生和乡亲们。他们也都把老人当作亲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学生们用“张爷爷”送给他们的作业本画上了一幅东留善固的村景送给老人;一心想要“跳槽”的年轻教师在这里安下了心;体弱多病长年在家“休养”的老教师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重新登上了讲台;乡亲们有的从自家果树上摘下一捧红枣也忘不了给他送去,让老人尝尝鲜儿…

她老人人在东留善固,心也融入了东留善固,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家里的大圆桌送给村里的食堂,还把装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办企业,就连省高速公路更新下来的万年青,他也让村里用大车拉来美化街道。他把村里的老年人看作功臣,关爱有嘉。每次来村他都会去看望年迈的老人,他组织村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晒被评孝比赛;让村老年协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5元零用钱;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2002年“九·九”重阳节,组织老人坐上小卧车到摇鞍镇参观波尔山羊,乐得老人们合不拢嘴。还请医德高尚的大夫给老年人检查身体。老人们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亲兄弟。几天不见,就想他……

如今富起来的东留善固,村里条条都是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边的小树苗郁郁葱葱,村民们的房子沿路而建,除了围起院墙的平房之外,还有不少两层小楼;村办工厂一字排开,校园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响彻庄园的上空,村落间的深井冒着汩汩清泉,3.5伏变电站遥相呼应……东留善固展示着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富裕的新形象。

面对未来,她老人和以吕廷祥为书记的党总支一班人目光深邃,充满了无比的信心,勾画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合谐村庄”的全新蓝图。他们决定建一座玉兰公园,以玉兰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于2006年3月31日,在吕玉兰逝世13周年时对外开放;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果树品种,增加效益;把玉兰酒厂的牌子做大做响。一辆辆穿梭往来的运输车,一团团雪白的棉花,一片片经济效益良好的果林,无不诉说着她老人以及东留善固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五篇:老党员情怀范文

九十五岁老党员的无私情怀

彭春瑞,男,1915年2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51年2月入党,1979年10月从冶金机械总厂退休,现为互助里社区退休党员。“在社区,共产党员要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为社区做点有意义的事。”有着59年党龄的彭春瑞这样说。居民们称他是社区的综治维稳的义务信息员、基础设施义务维护人员、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长寿养生义务指导员等。

综治维稳的义务信息员。改制企业移交的生活小区居住的都是原单位的职工及家属,改制时映遗留的矛盾、因历史原因遗留的个人恩怨纠纷等问题都随着原单位解体而沉积在社区。大量的居民矛盾纠纷调解使得社区工作人员疲惫不堪,彭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居住小区的义务信息员、调解员。有法轮功分子在辖区内张贴反动标语,爷爷总是很积极告知。楼上的住户阳台窗子坏了,随时有可能掉下来伤人,爷爷发现了,第一个跑到社区告知,避免了一个事故的发生。

基础设施义务维修员。他居住的旁边有好几个幼儿园,他担心小孩摔倒,总是把下水盖板用木板或其他材料盖着。足球场的门坏了,唐老总是找来材料及时修补等。

最难能可贵的是,爷爷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隔几

个月在晴天的时候总是在家旁边替邻里们免费席子磨剪刀、磨菜刀。

环境卫生的义务监督员。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居民的基本要求,为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彭老是不辞辛苦的费心费力。社区组织的义务清扫活动,彭老一家带头劳动,考虑他年纪大了不让参加,劝都劝不住。平时他居住的楼栋前后都是彭爷爷进行保洁。进入他家附近经常能看到绿树旁花丛边坐着一群悠闲的居民在拉家常、玩扑克牌。社区院内的花草总是爷爷修剪和整理,清理球坪里的白色垃圾总是有他的身影。

长寿养生的义务指导员。彭爷爷用自身的例子诠释了长寿养生之道。他总是对大家讲些养生之道,从书里找出实用的东西,复印出来免费发给大家。对于四肢麻木者还特意要社区贴了个告示,告知有个老爷爷,有个老党员有这个特长,愿意为大家服务,献余热。

近年来,国企相继改制关闭,其生活小区移交给社区管理。生活基础设及设施等问题考验着社区的承受能力。正因为有以彭春瑞同志为代表的广大党员的支持,使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距离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目标更靠近一步。真乃社区幸事,居民幸事也。

下载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休老党员的情怀

    离退休老党员的情怀“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兴村乡党委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离退休老同志更是自觉行动,充分利用他们阅历广、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投身到活动之中,谱写了一曲动人......

    有感于老党员的情怀

    有感于老党员的情怀 两年前,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老党员梁舜华老人的一句“忘不了、不能忘、无怨无悔”,感动了胡锦涛总书记,那朴实的话语和一颗对党的赤子之心,也让所......

    先进党员事迹

    先进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

    先进党员事迹

    先进党员事迹 ··同做为排水管理处副主任,在分管排水管道队、泵站和全处的安全生产,以及设备物资供应工作以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农村老党员事迹

    特殊党费表恩情“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这是我的1000元党费,也算是为党和人民作的最后一点贡献。”这是在被诊断为癌症晚期,“最多还能活半年时间”之后,任培增向党组织交上的一笔......

    一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一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访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 一名有着48年党龄、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老党员,对祖国对党有着怎样的赤子之情? 一位在商界打拼四十多年、经......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记昆明市人口计生委退休干部李美翠同志李美翠同志这位从官渡区阿拉乡三瓦村走出来的彝家女,于 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官渡......

    先进党员申报主要事迹

    先进党员申报主要事迹——徐旭 徐旭的岗位是平凡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工作业绩是不平凡的。虽然朴实的他说,他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但毫无疑问他是把他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