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积极适应国内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振奋精神、克难攻坚,着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服务业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销售产值678.8亿元,同比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2亿元,完成目标的137.8%;财政总收入90.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43亿元,同比增长6.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同口径);新增就业岗位24716个;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7.3%。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圆满完成。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按照区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着力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复杂困难的形势下取得了发展新成绩。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推进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十大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gdp增幅2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新突破。积极引进幕尚科技等一批现代传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10.9%。金融服务业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华融资产管理等一批金融类企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62.3%。旅游休闲业取得新进展。组织编制XX区沿山发展旅游规划、小营巷3a旅游景区规划。湖滨路、南山路、清河坊(含南宋御街•中山路)三大特色街区接待游客总数2600余万人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着力推进都市型工业优化发展。全年完成规上工业销售产值678.8亿元,同比增长6.3%。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全年技改投入1.6亿元,燃气管理智能终端、永磁稀土电机技术改造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9.7%,其中中瑞思创、海兴电力、金星铜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海洋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宇控机电与省计量院合作完成遥控水下机器人测试中心建设,并参与了遥控水下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源电气的海港rtg永磁节能电机、中杭电子的深海水密封电器配套组件等项目完成研发。
合力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山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宋御街•清河坊旅游产业集聚区等4个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市级建设发展考评,其中山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列入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拓展区。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以品牌街区商业功能升级、商圈公共配套环境升级、品牌保护和培育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湖滨银泰落成开业,延安路紫薇大街“金橱窗”全新展示,工联精品城精彩亮相。
积极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抓好在建楼宇建设。加强跟踪服务,完善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扎实推进勾山里国际金融中心、日信国际、西湖国贸等在建楼宇建设。加强服务协调。制定《楼宇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全年楼宇经济实现税收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3.5%,实现亿元楼9幢。新东方大厦、长城大厦等7幢楼宇被评为XX市50佳重点楼宇。
(二)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创新领域进一步拓展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娃哈哈集团、海兴电力被列入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与引导企业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目前全区拥有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23家,院士创新团队2个,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技术)中心46家。区科创中心通过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复审,被省科技厅评为运行绩效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新领域不断拓展。我区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城区和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从促进经济增长向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各领域延伸,并取得良好成效。“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成为全国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现场参观点;“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和“移动教育”作为智慧上城建设成果在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集中展示;“公共文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生态化发展研究”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创新项目,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
(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37.8%,新开工面积53.4万平方米、竣工53.7万平方米、拆迁1037户、安置1123户,城市建设四项指标全面完成。大力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常青村、西子集团等五个地块完成征迁,已具备出让条件;望江启动04地块1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交付,新天地实验小学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湖滨国际名品街提升、湖滨二期吴山路地块、龙翔地铁上盖物业一期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完成旧住宅、旧厂房、城中村改造214.4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4.6万平方米,“三改一拆”年度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城市管理日益提升。“四化管理”不断完善,全区370个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道路、景观亮灯率98%以上,富春江路绿化被评为全市示范绿化道路。完成6个停车场库建设,新增停车泊位1155个。加强城管执法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全区“数字城管”解决率保持100%。启动城管重心下移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交通“两难”整治,优化交通组织,加大“两非”车辆查处力度,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完善防汛抗旱应急机制,有效应对干旱高温气候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广城市生态文明项目的普及应用,樱桃山生态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紫阳街道生态魔厨工坊、钱塘江防洪堤彩绘等5项工程被列入市“1250”工程项目。制定《XX区2013年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及“无燃煤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大气复合整治专项领导小组,对城区大气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地、加油站、居民小区和洗车店、餐饮企业等服务行业的巡查,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四)改革开放合力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巩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加强财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试行启动单位公务卡应用,并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努力解决国库集中支付中同城收款等问题,提高公务卡支出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拟定《XX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区级相关单位房产以及经营性房产出租行为进行清查清理和专项督查。抓好融资服务,作为第一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与省工商银行、太平洋保险合作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为无抵押无担保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强化世界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项目招商,思科(中国)总部的落户实现了省、市首个世界500强中国总部零突破,引进XX市首个由外商投资管理的停车场库项目。组织多支浙商招商小分队,分别拜访了北京、天津等18家省级异地浙商商会,重点对接50余家具有回归意向的浙商企业,积极推介我区可招商资源。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01.4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21个,实际到位资金154.2亿元;新批外资项目27个,合同外资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对外开放成效显现。加快外贸公共服平台建设,创建上城(双乐)外贸公共展示平台和思创理德智能化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美国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平台”已被认定为省级外贸公共服务大平台。全区实现自营出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加大统筹城乡工作力度,向XX市输送新增落地产业项目4个,转移产业资金2.85亿元,落实上城、萧山和富阳三地协作项目23个。主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分别与四川省甘孜州XX县、贵州省黔东南州XX县建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
(五)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优化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省级标准化学校达92.6%,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乙级以上幼儿园覆盖率100%。加快校园建设,完成六一幼儿园、开元中学等整体改建,积极推进北师大附属中学、新天地实验小学教学楼等新建工作。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区,考核成绩位列全省第一。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学习方式改变。全面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和大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新高度。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设立慢病联合门诊,建立社区慢病管理首席医师队伍。建设融健康体验、健康体检、健康信息于一体的XX区居民健康管理中心。继续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完善国家、省增补及区自选药物目录,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减轻用药负担,深化“阳光用药”工程和抗生素规范使用专项行动,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与市一医院共建心电和影像会诊中心,实现区域内影像信息共享和利用,提高基层诊断报告能力。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召开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做好万承志堂中医药养生文化等第四批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工作。举办第三届XX区文艺团队联合会艺术节暨第十届XX区“城市一家人”文化艺术节,承办2013年度元宵灯会活动,不断营造和谐氛围。深入推进以居家文化服务、“百团百场”公益演出等为主要内容的“七送”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文艺精品创作,排舞《蓝色婚礼》获第二届中国(都江堰)国际旅游文化节金奖。开展各项体育健身培训班进社区活动,全年共组织健身操等项目培训班39期,举办XX区第二届少儿轮滑锦标赛等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
民生保障工程继续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率达到96%以上,“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继续完善居家就业社保补贴、困难家庭失业人员社保补贴办法,建立各就业年龄段就业保障全覆盖网络。加大养老服务投入扶持力度,加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认真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区”、“老年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被省老龄委评为浙江省老龄工作示范区。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完善和谐社区评价体系,修订《XX区2013年度和谐(满意)社区评价办法》,争创第二届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继续深化“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服务质量再提升。出台《XX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规划》等2+5配套文件,成立XX区社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区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完成区级社区社会组织成果展示馆、清波幸福•家、小营红巷生活广场、南星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工程建设。
社会安全稳定得到维护。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六五”普法,不断优化完善“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和110社会应急联动工作平台。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开展打击互联网药品信息和交易违法行为“清网行动”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吴山细雨”官方微博平台的积极作用,启用新的信访和区长公开电话受理系统,继续开展律师窗口接待活动,提高信访的办理效率和质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仍待进一步强化;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街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拆迁安置中由利益纠纷引发的矛盾依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对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上城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稳中有进,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提质增效,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在推进国际化、提升幸福感,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上取得新成绩。
(二)预期目标
2014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3400个;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6%。
四、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2014年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在突出“六个坚持”上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上城经济“升级版”
围绕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创新引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上城经济新的增长极。
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是促进金融和文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突出重点,加快股权投资类和财富管理类企业的集聚发展,以XX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落户为契机,合力打造山南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以“一谷一园多点”建设为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望江新媒体集聚区建设,抓好凤凰御园二期建设。二是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龙翔地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整合,助力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三项目建设。加快小营红色景区创建,打造杭州第一个红色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抓好海兴电力智能电网系统等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70项,力争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突破30亿元。二是推进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加大工业基地土地开发利用,推动园区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依托海洋装备实验室,加强与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抓好遥控型机器人等项目研发,促进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力争全年工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收入突破50亿元。大力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一是加大新建楼宇推进力度,加快赞成中心、久光金融商务中心、浙江旅游展示中心、近江单元c2-04地块等40余万平方米在建楼宇建设进程,确保近江商务大厦、日信国际等楼宇年内竣工。加大高端楼宇招商力度,重点抓好中豪望江国际、蕙沣大厦等一批楼宇的招强引优工作。二是启动楼宇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方正大厦、仁和大厦等6幢楼宇更新改造,促进楼宇形象明显改善,税收贡献明显增强。
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发展。一是以创建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为契机,着力抓好南宋御街、大湖滨商圈、复兴商务广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合力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品牌。二是推进“一街一品牌”建设,加快湖滨高端商贸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依托历史街区文化底蕴,重点抓好五柳巷、莫邪塘等风情街区的打造,以集聚区建设和“风情街区”打造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积极适应国内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振奋精神、克难攻坚,着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服务业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销售产值678.8亿元,同比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2亿元,完成目标的137.8%;财政总收入90.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43亿元,同比增长6.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同口径);新增就业岗位24716个;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7.3%。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圆满完成。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按照区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着力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复杂困难的形势下取得了发展新成绩。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推进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十大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gdp增幅2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新突破。积极引进幕尚科技等一批现代传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10.9%。金融服务业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华融资产管理等一批金融类企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62.3%。旅游休闲业取得新进展。组织编制XX区沿山发展旅游规划、小营巷3a旅游景区规划。湖滨路、南山路、清河坊(含南宋御街•中山路)三大特色街区接待游客总数2600余万人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着力推进都市型工业优化发展。全年完成规上工业销售产值678.8亿元,同比增长6.3%。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全年技改投入1.6亿元,燃气管理智能终端、永磁稀土电机技术改造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9.7%,其中中瑞思创、海兴电力、金星铜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海洋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宇控机电与省计量院合作完成遥控水下机器人测试中心建设,并参与了遥控水下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源电气的海港rtg永磁节能电机、中杭电子的深海水密封电器配套组件等项目完成研发。
合力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山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宋御街•清河坊旅游产业集聚区等4个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市级建设发展考评,其中山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列入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拓展区。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以品牌街区商业功能升级、商圈公共配套环境升级、品牌保护和培育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湖滨银泰落成开业,延安路紫薇大街“金橱窗”全新展示,工联精品城精彩亮相。
积极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抓好在建楼宇建设。加强跟踪服务,完善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扎实推进勾山里国际金融中心、日信国际、西湖国贸等在建楼宇建设。加强服务协调。制定《楼宇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全年楼宇经济实现税收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3.5%,实现亿元楼9幢。新东方大厦、长城大厦等7幢楼宇被评为XX市50佳重点楼宇。
(二)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创新领域进一步拓展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娃哈哈集团、海兴电力被列入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与引导企业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目前全区拥有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23家,院士创新团队2个,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技术)中心46家。区科创中心通过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复审,被省科技厅评为运行绩效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新领域不断拓展。我区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城区和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从促进经济增长向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各领域延伸,并取得良好成效。“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成为全国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现场参观点;“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和“移动教育”作为智慧上城建设成果在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上集中展示;“公共文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生态化发展研究”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创新项目,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
(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37.8%,新开工面积53.4万平方米、竣工53.7万平方米、拆迁1037户、安置1123户,城市建设四项指标全面完成。大力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常青村、西子集团等五个地块完成征迁,已具备出让条件;望江启动04地块1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交付,新天地实验小学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湖滨国际名品街提升、湖滨二期吴山路地块、龙翔地铁上盖物业一期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完成旧住宅、旧厂房、城中村改造214.4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4.6万平方米,“三改一拆”年度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城市管理日益提升。“四化管理”不断完善,全区370个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道路、景观亮灯率98%以上,富春江路绿化被评为全市示范绿化道路。完成6个停车场库建设,新增停车泊位1155个。加强城管执法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全区“数字城管”解决率保持100%。启动城管重心下移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交通“两难”整治,优化交通组织,加大“两非”车辆查处力度,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完善防汛抗旱应急机制,有效应对干旱高温气候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广城市生态文明项目的普及应用,樱桃山生态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紫阳街道生态魔厨工坊、钱塘江防洪堤彩绘等5项工程被列入市“1250”工程项目。制定《XX区2013年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及“无燃煤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大气复合整治专项领导小组,对城区大气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地、加油站、居民小区和洗车店、餐饮企业等服务行业的巡查,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四)改革开放合力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巩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加强财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试行启动单位公务卡应用,并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努力解决国库集中支付中同城收款等问题,提高公务卡支出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拟定《XX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区级相关单位房产以及经营性房产出租行为进行清查清理和专项督查。抓好融资服务,作为第一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与省工商银行、太平洋保险合作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为无抵押无担保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强化世界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项目招商,思科(中国)总部的落户实现了省、市首个世界500强中国总部零突破,引进XX市首个由外商投资管理的停车场库项目。组织多支浙商招商小分队,分别拜访了北京、天津等18家省级异地浙商商会,重点对接50余家具有回归意向的浙商企业,积极推介我区可招商资源。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01.4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21个,实际到位资金154.2亿元;新批外资项目27个,合同外资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对外开放成效显现。加快外贸公共服平台建设,创建上城(双乐)外贸公共展示平台和思创理德智能化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美国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平台”已被认定为省级外贸公共服务大平台。全区实现自营出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加大统筹城乡工作力度,向XX市输送新增落地产业项目4个,转移产业资金2.85亿元,落实上城、萧山和富阳三地协作项目23个。主动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分别与四川省甘孜州XX县、贵州省黔东南州XX县建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
(五)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优化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省级标准化学校达92.6%,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乙级以上幼儿园覆盖率100%。加快校园建设,完成六一幼儿园、开元中学等整体改建,积极推进北师大附属中学、新天地实验小学教学楼等新建工作。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区,考核成绩位列全省第一。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学习方式改变。全面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和大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新高度。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设立慢病联合门诊,建立社区慢病管理首席医师队伍。建设融健康体验、健康体检、健康信息于一体的XX区居民健康管理中心。继续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完善国家、省增补及区自选药物目录,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减轻用药负担,深化“阳光用药”工程和抗生素规范使用专项行动,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与市一医院共建心电和影像会诊中心,实现区域内影像信息共享和利用,提高基层诊断报告能力。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召开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做好万承志堂中医药养生文化等第四批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工作。举办第三届XX区文艺团队联合会艺术节暨第十届XX区“城市一家人”文化艺术节,承办2013年度元宵灯会活动,不断营造和谐氛围。深入推进以居家文化服务、“百团百场”公益演出等为主要内容的“七送”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文艺精品创作,排舞《蓝色婚礼》获第二届中国(都江堰)国际旅游文化节金奖。开展各项体育健身培训班进社区活动,全年共组织健身操等项目培训班39期,举办XX区第二届少儿轮滑锦标赛等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
民生保障工程继续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率达到96%以上,“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继续完善居家就业社保补贴、困难家庭失业人员社保补贴办法,建立各就业年龄段就业保障全覆盖网络。加大养老服务投入扶持力度,加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认真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区”、“老年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被省老龄委评为浙江省老龄工作示范区。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完善和谐社区评价体系,修订《XX区2013年度和谐(满意)社区评价办法》,争创第二届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继续深化“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服务质量再提升。出台《XX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规划》等2+5配套文件,成立XX区社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区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完成区级社区社会组织成果展示馆、清波幸福•家、小营红巷生活广场、南星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工程建设。
社会安全稳定得到维护。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六五”普法,不断优化完善“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和110社会应急联动工作平台。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开展打击互联网药品信息和交易违法行为“清网行动”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吴山细雨”官方微博平台的积极作用,启用新的信访和区长公开电话受理系统,继续开展律师窗口接待活动,提高信访的办理效率和质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仍待进一步强化;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街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拆迁安置中由利益纠纷引发的矛盾依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对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上城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稳中有进,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提质增效,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在推进国际化、提升幸福感,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上取得新成绩。
(二)预期目标
2014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3400个;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6%。
四、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2014年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在突出“六个坚持”上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上城经济“升级版”
围绕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创新引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上城经济新的增长极。
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是促进金融和文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突出重点,加快股权投资类和财富管理类企业的集聚发展,以XX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落户为契机,合力打造山南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以“一谷一园多点”建设为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望江新媒体集聚区建设,抓好凤凰御园二期建设。二是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龙翔地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整合,助力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三项目建设。加快小营红色景区创建,打造杭州第一个红色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抓好海兴电力智能电网系统等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70项,力争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突破30亿元。二是推进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加大工业基地土地开发利用,推动园区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依托海洋装备实验室,加强与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抓好遥控型机器人等项目研发,促进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力争全年工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收入突破50亿元。
大力推进楼宇经济提升发展。一是加大新建楼宇推进力度,加快赞成中心、久光金融商务中心、浙江旅游展示中心、近江单元c2-04地块等40余万平方米在建楼宇建设进程,确保近江商务大厦、日信国际等楼宇年内竣工。加大高端楼宇招商力度,重点抓好中豪望江国际、蕙沣大厦等一批楼宇的招强引优工作。二是启动楼宇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方正大厦、仁和大厦等6幢楼宇更新改造,促进楼宇形象明显改善,税收贡献明显增强。
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发展。一是以创建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为契机,着力抓好南宋御街、大湖滨商圈、复兴商务广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合力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品牌。二是推进“一街一品牌”建设,加快湖滨高端商贸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依托历史街区文化底蕴,重点抓好五柳巷、莫邪塘等风情街区的打造,以集聚区建设和“风情街区”打造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二)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新发展
整合要素资源,推进信息产业、健康服务业、物联网产业提升发展,积极打造“望江信息产业园”,加快培育发展智慧产业,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合力打造“望江信息产业园”。一是紧紧抓住世界500强思科(中国)总部落户上城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大数据、云技术、信息软件”等为重点,围绕思科(中国)总部落户带来的产业及人才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围绕“一核、五区、八大服务平台”,即中央智力核,应用平台集聚区、云计算软件集聚区等五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社会管理平台等八大平台的打造,加快形成“望江信息产业园”。
突出智慧医疗辐射,努力打造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一是做强做优健康产业。积极探索与省、市医疗机构的深化合作,加快创建“浙江大学XX区技术转移中心”,力争打造全市首批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二是着力构建智慧医疗体系。积极拓展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加大与省、市级医疗机构的对接与协作,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构建省、市级高端医疗资源与区级卫生机构互惠共享系统,努力实现智慧医疗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一是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着力抓好物联网系统和产品检测认证中心的建设,继续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杭州物联网研究所的合作,加快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努力为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物联网应用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为智慧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中瑞思创的电子防盗标签及射频识别产品等一批物联网应用项目。
(三)坚持品质至上,着力推进城区环境新提升
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狠抓有效投资,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推进“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建设再上新水平。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5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拆迁1000户、安置1000户。以“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加快1平方公里的大湖滨商圈、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国际创意(金融)产业园和3平方公里的望江新城整治提升。一是推动大湖滨商圈建设。抓好湖滨三期西湖电影院地块出让、开工,加快推进湖滨四期龙翔里复建工程,完成地铁1号线龙翔站上盖物业二期等地块出让,加快推进勾山里b地块建设。二是扎实推进玉皇山南国际创意(金融)产业园建设。实施目术塘二期、安家塘、马儿山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大畈鱼塘南、北地块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园区发展环境。三是加快望江新城建设。完成莫邪塘特色风情街区建设,实施肉联厂宿舍历保修缮,加快印铁制罐厂地块项目建设,确保新天地实验小学建设竣工并交付使用,加大望南地区征迁力度,完成中策橡胶厂搬迁,启动行知幼儿园建设。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一是加快XX区提升改造。重点推进南星小区危改项目建设,启动平安里地块危改重建。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启动近江单元b-r21-04地块味精厂安置房一期工程等地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确保近江片b-c2-03-02等地块1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化“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对铁路周边尼XX区域进行整治。三是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着力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攻坚行动。四是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实施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巩固“无燃煤区”建设成果。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努力建立城管工作运行新机制。通过重心下移“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实现城管工作“科技支撑、信息交互、网格管理、联动处置”的规范运行,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努力建设“智慧城管”新平台。充分发挥城管智能管控平台优势与作用,有效对接社会管理联动“网格化”工作,着力抓好“一个平台、两个系统”建设。三是努力形成城市管理新格局。引入社会化管理手段,创新城市管理工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社会监督、共建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四)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招商选资突出高端集聚。一是强化重点项目招商。继续以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浙商回归”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产出效益高的重大项目。二是狠抓重点项目落地。确保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完工、早见效。三是完善浙商信息库建设,深入开展浙商回归工作,利用商会常设机构的人脉优势,加快浙商回归脚步,吸引浙商资本回归。
对外贸易突出转型升级。一是提升外经发展水平。完善外经审批流程管理,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鼓励有条件企业在境外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二是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发挥“走出去”综合效益,巩固和深度拓展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俄罗斯等新兴重点发展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开展跨境贸易商务电子工作,着力培育2-3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三是深化统筹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着力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人才引进平台和资本金融平台等合作平台,促进高端要素资源的流通共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是进一步推动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项目审批的分级协调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项目加快实施。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制定出台小贷公司扶持政策,促进小贷公司健康运营。继续做好海兴、博世华等拟上市企业的服务工作,力争2-3家企业实现上市。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配合“参与式”预算审查,及时做好跟踪问效,继续控制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一般性支出,规范结余资金预算管理,按时公开财政决算、部门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和行政经费支出。
(五)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事业新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区域教育质量检测,探索科学评价方法,形成适合各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二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北师大附中、新天地实验小学交付使用。加快杭六中综合体艺楼项目建设进程。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践行小班化教育理念,以推进小班化、区域化大课程体系和实现“轻负高质”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学习方式转变。注重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引入民间资本举办国际化学校。
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深化居家医疗服务。深入挖掘服务内涵,探索实践预约诊疗、临终关怀、居家康复等服务,努力扩大居家医疗服务覆盖面。二是加强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与市一医院、浙医二院合作,不断完善导师制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首席精英队伍。三是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及时调整增补药物目录和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继续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健全药事委员会制度,规范和统筹药品采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控制门诊均次费用,逐步缓解群众配药难、看病贵等问题。
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一是进一步抓好文体惠民工程。继续深化“七送”文体惠民活动,着重打造居家文化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精心创作文艺作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二是进一步抓好文体阵地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居民“10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健身圈”。继续加大XX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力度,筹划XX区非遗项目展示中心建设。抓好定安路体育中心体育设施改造提升工作。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民生普惠新提高
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着力维护社会安定,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失业动态预警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以创业促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深入推进省“151”、市“131”、区“128”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依托工业基地、科创中心等各类平台,探索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驿站,不断改进提升大学生创业环境。三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继续推进“零贫困工程”和“安居工程”救助力度,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救助活动,加大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更好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一是推进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以打造“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抓手,继续深化“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平台。整合辖区资源,打造“智慧社区”,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深化社区工作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模式“多元化”,实践推广“流动办公室”、“邻里值班室”等社区工作服务新模式,让公共服务站更加贴近群众。三是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与知名高校的合作,继续完善人才队伍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一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严打严防黑恶势力、涉枪涉爆、严重暴力、非法集资、“黄赌毒”等犯罪活动。二是继续开展“诚信做食品、重拳治安全”行动,继续实施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三是严格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大力推行“阳光信访”,扎实推进“进京‘非访’治理年”活动,有效解决信访积案。四是推动法治上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区域法治化水平。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推动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力建设现代化美丽上城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发展、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培育产业、以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20xx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15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20亿元,增长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1.04亿元,增长17.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6亿元,增长16.8%。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1亿美元,增长15.1%。出口创汇完成13.5亿美元,增长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70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10元,增长11%。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282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6‰。
(一)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显现
1.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按照“生态绿色、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我区都市型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各3家,涵盖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花卉苗木生产流通等方面。集生态观光、绿色农业、沿黄生态旅游的都市型农业示范带(马渡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建设形成了以林、果、花卉为主的生产型示范园区(鸿宝现代农业示范园)。
2.现代工业稳步推进。按照“高科技、两化融合型”工业发展方向,我区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增长1%。全区有2家企业进入XX市电子信息企业20强,有1家企业荣获“XX市电子示范企业”称号。出台了《XX区招大引强和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吸引符合我区产业定位的都市型工业和信息产业入驻,已签订省外产业转移重大项目2个,引进省外资金20亿元。3.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编制完成《XX区产业创新发展规划研究》,明确了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楼宇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全区现有商务楼宇238幢,建筑面积466.4万平方米,楼宇入驻率为97.2%,入驻企业1.6万家。全区楼宇企业营业收入675亿元,区级税收百万以上楼宇88幢,其中千万元以上的楼宇9幢。在金国大厦、广汇国贸等楼宇开展特色楼宇创建试点工作,引进特色企业1608家。主导产业协同发展。全年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比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21亿元,增长9%,长江证券、中盛国际保险等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6亿元,增长10%,辖区内软件研发及系统集成企业21家,电子商务企业27家,河南科技园区在全国it行业园区中位居前列;商贸业增加值完成136亿元,增长8%,万达中心、银泰百货等高端商贸业落户我区。
4.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围绕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区拥有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2470家。新建XX市工程技术中心6家、重点实验室9家。申报XX市科技计划项目144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申请专利2009件,增长23%。
(二)促进“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1.投资平稳增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总动力,实行区级领导分包,强化责任追究,完善联审联批和重大项目周例会制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亿元,增长20%。其中,服务业投资29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4.5%。
99项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6.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20%。其中,24项省重点项目(点状)完成投资23.5亿元,占计划的104%;32项市重点项目(点状)完成投资9.9亿元,占计划的130%;省人民医院新开病房楼、220千伏凤凰变电站扩建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43项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3亿元,占计划的125%,汇宝大厦二期、曼哈顿净雅酒店等项目顺利竣工。
33项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占计划的71%,占区财政投资的80%,22个项目已竣工,其中XX区第三幼儿园、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等项目投入使用。
2.消费市场繁荣。在节日促销和居民消费意愿提升刺激下,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良好,网上销售交易跳跃式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增长16.8%。其中百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零售额130亿元,增长17.3%。辖区内高端商贸业经营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超200万的餐饮住宿企业168家,营业收入超亿元大型商场市场23家。特色街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特色街区营业面积达49.6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近3万人,营业收入21.47亿元,实现区级税收3805万元。
3.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呈现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1亿美元,增长15.1%;域外境内资金完成81亿元,占目标100.4%。促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超350亿元;引进总部企业6家,注册资金4.6亿元。在第七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系列活动中,我区成功签约项目5个,总签约金额达65.5亿元。法国雅高集团、希尔顿酒店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我区。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支撑不断加强
1.科教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以规划为牵引,以起步区建设为突破,以合村并城为抓手,以项目和招商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全力推进科教新城建设步伐。加快道路路网建设。永兴路等6条道路已建成通车;金城大道等6条道路正在修建,科教新城内道路框架基本成型。创新招商理念,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准入审批机制。科教新城累计签约项目46家,总投资15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9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9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6个;累计入驻项目41家,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建成投产25家。
2.城市改造稳步推进。坚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两环十七放射”拆迁、四港联动生态廊道绿化等工作圆满完成,建成了130万立方米的微地形塑造、50万平方米的绿化及9.5公里的游园道路等基础服务设施。打通园田路等34条断头路,改造信息学院路等13条道路,新增停车泊位10997个。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启动聂庄、胜岗、六里屯等10个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有序推进,西太康路民主路教堂区域项目完成拆迁;投资75亿元的金地广场项目成功签约。合村并城稳步推进,周庄、新庄等7个项目启动。
3.网格化公共服务持续增强。以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上下条块融合为核心,以及时发现和整治重点领域问题为重点,网格化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共划分三级网格953个,建立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区级平台1个、街道平台17个,下派群众工作队105个。累计排查出各类问题7.3万起,已经整治到位7.15万起。形成了“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协同共事、共建共享”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格局。
(四)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70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567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0元,增长11%;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904元,增长15%。
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1.04亿元,增长17.08%;民生保障支出不断增加,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达23.4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5.5%。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2824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全区企业养老和职工医保累计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7802人、64952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285万元。
3.社会事业全面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新开工11个保障房项目,共计9452套;康苑居一期418套已竣工。全区475个老旧小区整治任务全部完成。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3个社区达到了“星级健康社区”标准,丰产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2012年河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工程深入开展,建成标准化菜市场12家,新增经营面积近2万平方米;5家早餐示范店通过XX市验收;新建便民店21家。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稳步实施,龙子湖五小等12个新建(改扩建)项目顺利竣工,新柳路小学等13个新建(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学位9840个;圆满完成13个倍增工程项目和4个培优提升项目。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进展顺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还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现代服务业规模、结构和层次亟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013年经济和社会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一化两区”建设为总目标,以“持续突破、持续提升,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总要求,强化三大主体工作,突出四个着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按照上述要求,提出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以上;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8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27300人。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关键一年,更是我区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一年。为实现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升发展效益,在扩大投资上有新突破
大力提升项目投资质量。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快速增长,提高项目的产出效益。高起点找准项目功能定位,依托我区资源和区位优势谋划项目,做好优质项目培育储备工作。结合开发区块建设要求,加强项目落地的可行性研究,尤其着重考虑项目对周边区块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加大产业类重点项目的谋划力度,围绕我区现有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谋划项目,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谋划项目。加快河南科技园升级改造、河南信息广场、兰德国际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项目推进力度。一是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管理网格化制度。将重点项目纳入网格化管理,逐级分解,落实责任人,形成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继续落实联审联批制度。将全区所有建设项目纳入联审联批范围,落实“首问负责制”和“一次告知制”,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强化项目服务工作。对在谈的或者已签约的项目分门别类,排摸分析,并尽可能落实要素保障,切实解决项目引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四是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开工建设前,严格按照《XX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竣工以后,严格把好工程质量的竣工验收关。
(二)着力推进城市化,在发展空间上有新拓展
城市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以扩大规模、提升功能、发展内涵为导向,以老城提升和科教新城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规划策划体系,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以全域城市化为引领,全面推进我区城市改造工作。城中村改造方面,启动常砦等17个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方面,启动金地广场等6个旧城改造项目。合村并城方面,启动马林等10个村的合村并城工作。科教新城方面,加快景怡路等12条道路建设,启动起步区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区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东里路等17条道路建设,完成大象路等15条道路复浇、健康路等9条精品街改造,提高中心城区承载能力。
(三)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有新提升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高技术服务业、现代商贸金融业等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服务业名牌。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把发展物联网作为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河南九洲计算机有限公司、郑州伟讯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新益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为核心,带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数字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业。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建立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后台服务中心,打造中部地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发展金融后台业务外包。引进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展以数据集中为特征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业务。加快提升商贸业业态。大力发展商业景观大道、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商业体系。积极发展网上商店、快递配送等新型业态。大力引进和积极培育高档餐饮娱乐企业,重点提升花园路、经三路、东风路、未来路和金水路高档酒店大道和餐饮特色街的品位和档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争取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州示范中心、河南电力科技及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入驻,启动创意产业及知识产权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金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创意艺术培训(河南)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高成长型文化创意企业。以高科技发展为方向,促进新型都市型工业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科技人才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创业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
加快科教新城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加强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知名单位的对接,深化与河南航天金穗、神州数码等高科技企业的沟通,年内新引入产业项目20个左右。开工建设榕基软件园、河南科技孵化基地等省市重点项目,河南新科技市场一期、河南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项目主体完工。
(四)着力用好内外优势,在对外开放上有新创新
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机遇,坚持招大引强不动摇,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是明确招商重点领域。根据我区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选商选资,招优引强”的要求,着重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综合体的招商引资,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以招商推介、登门招商和驻点招商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境内外重要中介组织和商务机构的联系合作,眼光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深入挖掘投资信息,充实项目资源库和客户信息库。三是加强互联互动。不断创新招商机制,充分发挥招商部门职能作用,突出街道、集聚区的主体地位,做到区与街道、集聚区上下联动,区直部门左右协作,形成全区上下合力的招商引资氛围。
(五)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在民生服务上有新成效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完善安置房建设管理,探索适合我区的安置房建设模式,开工建设7383套保障性住房。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力做好居民养老与全民医保两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质量,建立高效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老龄服务探索,建立普惠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认真贯彻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强化推进劳动就业服务,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大力实施优质教育促进计划,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纬四路小学等项目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制工作。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完善金水生态区规划,加快推进金水生态区创建工作。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化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繁荣和谐的金水而努力奋斗!20xx年,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区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以“具体工作有新举措、重点工作有新突破、新区形象有新提升”为目标,紧抓项目建设这一中心,努力破解制约瓶颈,使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村庄拆迁等多项工作都取得了良性进展,新区形象得到了快速提升。现将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各项经济指标较好完成
新区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郑新城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并积极与上级各有关部门对接,完善健全政策体系,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稳妥快速推进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截止到11月底,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实现粮食生产6349吨;财政收入5300万元。
(二)各方面入手,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环境良好
今年以来,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良好运行。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搞好项目服务的同时,5—7月份,在全区扎实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一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不法分子;同时,积极协调解决农民工劳务纠纷27起,创造了建设领域的良好秩序。二是我们在去年完成1.2万亩土地预储的基础上,今年又征收和租用土地987亩,共拆迁房屋878处,累计发放征地及各类补偿款2.8亿元,为各个项目的快速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围绕解放北路、郑新快速通道,拆迁房屋3.53万平方米,完成了22万平方米绿化建设任务。
(三)加大力度,多方融资,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一方面采取具有新区特色的bt模式开发建设,缓解资金压力;第二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用足用活法律政策,通过土地预约、社会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1.3亿元;第三方面,通过积极与各大银行搞好对接联络,共向农商、农开等银行争取贷款融资2.6亿元,目前已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同时,积极探索其他符合新区实际的融资渠道,目前正在利用在建轩辕湖生态景观项目和建设投资单位新尚集团良好信誉的条件向建设银行申请5亿元的融资贷款。通过加大力度多方融资,新区正努力破解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四)积极协调,多策并举,破解土地指标难题
一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今年已向省级土地部门组卷申报5批2946亩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春节前可望批复;二是目前通过积极开展村庄拆迁工作,利用村庄原有的建设用地实施腾退置换,已批回用地指标722亩;三是采取土地增减挂钩方式,批回了125亩土地指标。通过积极协调,多策并举,新区正全力为明年多个大型商业综合项目的启动建设化解土地指标难题。
(五)开局良好,分步实施,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新区规划并已启动了第一社区、第二社区和第三社区。第一社区:第一社区一期工程以能庄居民为主要安置对象,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可容纳645户。目前14栋安置楼及1栋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全部完工,正在进行门窗、水电、地下车库等后续工程施工。力争能庄居民在春节前后迁入新居,在宽敞舒适的小区楼房里度过第一个春节。
第二社区:第二社区以高千庄居民为主要安置对象,分两个安置点建设。弓刘庄安置点土地平整已到位,共完成挖方14万方,影响施工线路以改造完成。计划于明年春节后开工,城后刘庄安置点目前村庄拆迁基本完成,相关工作正在顺利推进,计划于明年春节后开工建设。第三社区:第三社区以陈庄居民为主要安置对象,采取先拆后建的方式,目前拆迁及场地平整已到位,临时使用道路、临建施工已完成,计划月底前开工建设。
(六)严把质量,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工程效果明显。
在2011年完成中华北路、解放北路、新村大道文化北路等主干道的基础上,2012年按照“完善、提高”的要求,快速推进道路、桥梁、灯光、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桥梁建设进展顺利,以“四纵四横”为道路基本框架,建成中兴路、弘远路、文化路、湖滨路、少典路、中兴路暖泉河桥等道路和桥梁并实现通车,文化路黄水河桥实现了时间与进度同步;二是加大绿化亮化力度,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中兴路、湖滨路、学院路、少典路的绿化亮化工程;三是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和京广铁路改线的机遇,先期介入投入3800万元,实施了中兴路、新村大道下穿京广铁路桥涵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这两座下穿桥涵的建设,一方面节省了巨额的建桥资金,另一方面加快了主城区和新港产业集聚区的连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沟通,进而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产城融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是启动了轩辕湖生态景观工程建设,该工程总投资8.37亿元,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已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
(七)拓展思路,合理规划,社会公益项目齐头并进。
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是加快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各项社会项目的重点工程,同时,也将是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项目。如何破解立项、土地以及建设过程的合法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我们借助人防部门建设人防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战备训练中心的要求,完成了立项,并于今年2月份取得了国家人防办的正式批复。目前,设计单位中国中建设计公司已完成设计方案,正出具施工图,该项目用地的地上附属物已全部补偿到位,正在开展勘察、设计、土地征用等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同时,为完善公益设施,今年建设并投入使用了苟郑变电站,启动的王庄变电站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利用空闲绿地,结合绿化美化,紧邻第一社区规划建设了一座投资300多万元,包含公厕的垃圾中转站,目前主体已竣工,设备采购及施工招标均已结束,可于年底前配合第一社区能庄安置点回迁入住投入使用。
二、2013年工作规划
2013年新区管委会将重点抓好轩辕湖生态景观、中兴广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华信时代广场等大型投资项目建设,全面打造新区城市形象。
1、轩辕湖生态景观项目计划明年三月三前完成8万方土方施工及驳岸和部分绿化工程,力争三月三前展现初步形象并稳步实施其余工程建设。
2、中兴广场建设项目将中兴路与中华路交叉口人防工事项目与大型商业相结合。市人防办牵头于2012年7月完成了设计方案的评审,设计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计划年底前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全面开工建设,明年年底前地下人防工程及地下商场完工投入使用。
3、中华北路(轩辕湖桥—中兴路段)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方案调整和施工图设计,计划春节后开工,2013年8月份前完工。
4、公共事业服务中心项目计划春节前主楼奠基开工,2013年全力推进主楼及东、西配楼建设和启动中兴路南侧两栋会展楼建设。
5、华信新时代广场项目由喜来登酒店、华信总部大厦、商业大厦、金融中心、郑韩企业中心、国贸会展中心几部分组成,总投资21亿元。项目设计已经完成,计划2013年土地指标报批后率先开工喜来登酒店和两栋总部大楼。
6、港中旅旅游度假基地项目东临中华北路、南临中兴路、西临暖泉河,占地360亩,由五星级酒店、景观休闲区、婚庆广场、炎黄商业街等部分组成,总投资15亿元。方案设计已经完成,预计年底前可完成方案的优化及征地拆迁,力争明年初开工建设。
7、铜锣湾国际数字mall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是一个集商业、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特色餐饮、快捷酒店、商务办公、公寓等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分两期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期工程位于中华路与中兴路交叉口处的核心商务区,共占地约120亩。经过多次洽谈,已达成初步意向,待初设方案确定后尽快进行协议签订和项目启动。
8、邮政综合大厦建设项目由XX市邮政局投资的邮政综合大厦,位于中兴路与崇文路交叉口,集营业、物流、省级培训为一体,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正在进行施工图深化。目前征地已完成并已上报,待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后将尽快开工建设。
9、中小学建设项目为确保“文化教育优先”,我们克服土地、资金等重重困难,于今年初率先完成了中心中小学项目的土地征用、考古等工作。目前,正在积极与市教体局对接力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区20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xx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xx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一化两区四个金水”建设总目标,依法组织收入、统筹安排支出、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管理监督,圆满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财政收入规模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
201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50.87亿元,增长10.28%。其中上缴中央级收入57.83亿元、上缴省级收入3.5亿元、上缴市级收入39.39亿元、区级收入50.15亿元。
(二)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451421万元,全年完成501474万元,为预算的111.09%,同口径(以下同)增长14.38%。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增值税收入32816万元,为预算的141.15%,增长38.46%(2013年8月1日起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引起增值税增加)。
营业税收入162876万元,为预算的100.6%,增长4.99%。企业所得税收入66292万元,为预算的122.33%,增长18.12%。个人所得税收入15984万元,为预算的134.94%,增长30.98%。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38226万元,为预算的106.4%,增长8.03%。房产税收入29444万元,为预算的90.22%,下降3.13%。土地增值税收入101328万元,为预算的116.56%,增长25.7%。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14630万元,为预算的80.16%,下降14.92%。非税收入21102万元,为预算的200.97%,增长70.01%。
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342109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和上级追加支出指标以及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为402887万元,全年完成支出400143万元,为预算的99.32%,同口径(剔除上级一次性追加、政策性增减因素,以下同)增长10.92%。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6726万元,为预算的100%,下降6.66%。公共安全支出10394万元,为预算的97.24%,增长15.36%。教育支出69261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1.15%。科学技术支出8609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1.5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8627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3.45%。医疗卫生支出35798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4.1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2461万元,为预算的98.55%,增长12.51%。农林水事务支出5917万元,为预算的92.15%,增长13.82%。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区公共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三)全区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2013年全区基金收入预算为2150万元,全年完成1808万元,为预算的84.09%,下降7.42%。
2013年全区基金支出预算为215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上级追加等,全区基金支出调整预算数为74083万元,全年完成支出7122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6.14%,增长7.02%。基金预算支出较大主要是市财政下达的土地出让金支出指标。
(四)2013年主要财政工作 1.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受经济增长趋缓、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2013年我区财政收入形势异常严峻,财税部门克难攻坚,加压奋进,千方百计促增收。一是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强化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密切与各征收机关联系,及时掌握税源变动情况;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涵盖财政、税务、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征管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积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依托网格化进行税源信息采集和日常管理,使税源管理网络横到边、纵到底;积极主动加强与重点税源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相关项目进展情况,准确把握收入形势变化。三是开展税收专项整治活动。配合征收机关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清查和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确保小税种征管到位;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运用网格化手段落实到每户企业;联合区公安、税务等职能部门,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优化纳税环境。
2.以服务大局为主导,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调结构保重点,强投资促发展。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资金,合理整合省市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区投融资平台,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协作,多渠道筹措资金11.94亿元支持城市更新改造,有力推进了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二是突出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在确保机关正常运转和法定支出的前提下,投入项目建设资金7.41亿元,重点支持科教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企业培育和扶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落实各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及时拨付信息化发展、科技创新等中小企业专项补助资金,扶持辖区企业发展。
3.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年教育支出69261万元,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拨付资金3663万元,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作费;拨付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资金21285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拨付各项新农合资金2433万元,区财政人均补助标准由100元提高到200元;加大医疗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拨付资金15000万元,支持金水总医院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拨付低保资金1343万元,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30元/人/月;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186万元,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投入资金4000万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三农”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筹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助资金559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46万元。
4.以创新机制为重点,持续推进各项管理改革。一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严格按经济分类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落实中央厉行节约有关要求,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逐步实现公务支出的规范化、制度化;将街道办事处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三是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区与街道办事处的财政分配关系。四是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全年共完成采购预算67158万元,实际采购金额60282万元,资金节约率10.24%。五是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整合优化全区资源资产,基本完成投融资平台搭建,初步实现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积极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受经济下滑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减收增支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财政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预算执行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通过锐意改革、加快发展逐步予以解决。
第三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加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扎实推进“五大任务”,突出做好稳增长、办全运、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1亿元,增长12.0%;固定资产投资6470亿元,增长1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2.2亿元,增长15.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0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0元,增长12.0%;城镇登记失业率3.0%。主要指标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
(一)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优势产业发挥支撑作用。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0亿元,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均增长11.0%。
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005亿元,增长15.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9%。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农副产品加工、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6.5%、10.3%、10.8%、14.0%和13.5%。华晨宝马、新松机器人、普利司通轮胎、东软集团、同方多媒体、华晨中华、上通北盛、沈飞、沈鼓等重点企业产值分别增长51.2%、43.6%、20.8%、19.6%、17.2%、15.4%、12.3%、11.1%和10.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1570亿元,增长13.0%。华晨宝马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款零排放纯电动sav汽车,特变沈变750千伏磁控式可控电抗器完成开发研制,沈鼓集团20兆瓦级电驱动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等7个项目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补助。XX区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区。用电量、货运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288.9亿千瓦时,增长6.99%,其中工业用电量149.1亿千瓦时,增长5.61%。货运总量2.4亿吨,增长12.5%。
(二)农业生产连获丰收,县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并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82.1亿斤。一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5%和21.0%,分别高于全市2.5个和6个百分点。新增辽中有色金属、新民灯饰2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产业集群。法库陶瓷、康平纤维新材料等重点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9.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于洪大德农博乐园、辽中世外桃源温泉度假小镇等1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养殖业平稳发展,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1.6%、2.5%和3.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石佛寺中型灌区改造等工程完工。
(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2.2亿元,增长1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53.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通讯器材、金银珠宝、家用电器、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9%、33.3%、25.5%和22.0%。沈阳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零售额均实现了成倍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批准入市面积2192万平方米,增长15.9%。商品房合同备案面积1751.7万平方米,增长6.2%;合同备案金额1186.5亿元,增长8.9%。
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071亿元,增长12.4%。新增浙商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辉山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省唯一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软件、物流、会展、旅游业发展较快。软件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增长24.9%。中铁物资集团东北公司和沈阳铁道物流集团成为我市首批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组织开展了制博会、法库国际飞行大会、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7502.8万人次,增长8.0%;旅游总收入932.3亿元,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70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投资2140亿元,增长15.0%;房地产开发投资2235亿元,增长15.0%。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47个、竣工项目525个,完成投资4865.7亿元,增长14.2%。29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米其林轮胎新工厂正式投产,华晨宝马新工厂二期、上通北盛三期、上通北盛配套发动机、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扩产等重大工业项目试生产,总投资57.7亿元的华晨宝马发动机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华航城市综合体、华强商业金融中心、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香格里拉酒店、君悦酒店、奥体万达广场、亿丰不夜城等项目正式营业。
(五)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提升。预计城建投资完成400亿元。地铁9、10号线开工,地铁2号线北延线试运营。桃仙机场t3航站楼、沈阳北站南广场、沈阳站东广场投入使用,三环路、四环路全线通车,北海高架桥加宽工程、黄河大街北出口互通立交桥、伯官桥竣工通车。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试运营。全面完成二三四环路、重点街路、全运会主功能区绿化等工程。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圆满成功。沈阳赛区圆满地完成了竞赛组织、赛事服务、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17个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公园、广场健身功能区106个和乡镇、街道健身场所131个。
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法库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完成植树造林43.3万亩。辽河、浑太流域水质提高。拆除10吨以下供暖锅炉48台。关停11家高污染企业。南部污水处理厂、沈北蒲河北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5%。
(六)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两化”融合试点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机床集团、远大集团、特变沈变等大型工业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速。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专项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大东汽车城“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简政放权工作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向城区下放7个方面49项权限;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软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步伐加快,沈阳机床完成2.2亿股定向增发。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755亿元,增长10.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8%。XX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工作进一步加强。洽谈推进了澳大利亚嘉民现代服务产业园、意大利维龙工业地产等185个重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58.2亿美元。工业地产招商建设取得成效,工业地产签约项目24个,开工面积421万平方米。实际到位内资1757亿元,增长17.1%。出口总额66.3亿美元,增长11.0%。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主要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永安新城、沈抚新城、浑南新城加速向样板新城迈进。沈抚同城化深入推进,在规划同城、交通同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建以及教育、旅游同城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XX区(浑南新区)与棋盘山开发区合并,为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提供新的机遇。
(七)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增长12.0%。地方税收收入650.9亿元,增长13.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11.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1.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81.8亿元,增长15.1%。教育、科技、农业、社保、医疗、节能环保、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重点支出489.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5%。
(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0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0元,增长12.0%。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实名制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6.1万人,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5045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219人,带动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2.4万人,增长8.3%。完成了94.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发放工作,月人均提高160.8元。为新农保35.8万人和城保5.8万人发放了养老金,比上年分别增加1.2万人和0.5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到350元,增长20.7%。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市区提高18.2%,县(市)提高16.7%。城乡低保水平继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1.4%,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1.0%,为17.5万名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户人员发放低保金4.7亿元。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3.89万套。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扩建50所普惠性幼儿园、50所学校食堂、100所学校操场,改造14所特殊教育学校,104所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XX区、XX区被评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艺术惠民工程,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800场,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开馆。新建社区日间照料站100个。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加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有待全面增强。二是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亟待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步伐有待加快。三是地区间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潜力有待全面挖掘。对上述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4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分析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从我市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大,调结构、促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后全运时期项目和投资增长压力较大,但我市也面临不少有利条件,新十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推进、新一轮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都将为我市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和我市经济发展走势,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按照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深化改革、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工作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四篇:全区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主任、各位副主任: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迎难而上、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和区委“保持续、上水平、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抓住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大力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园优势企业为重点,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经济目标基本实现“双过半”。
(一)经济止滑企稳
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平稳。1—6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1.9%,超预期目标1.9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财税征收力度,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口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继续位居五城区第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6月,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长8.9%,完成目标的5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目标的53%;实现税收7.72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目标的51%,税收总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0.5%。
(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按照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优先为指导,对“198”范围内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优化簇桥、机投桥和金花桥片区“城中村”改造控规方案,累计签订拆迁协议212户,涉及房屋拆迁面积10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土地整理222亩。新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铁佛北二期和南片区b组团、江安河一期、南桥b区主体竣工,龙井一期和半边街a、b区开始产权初始登记,武顺路、华兴路等9条道路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公行道、金雁路、晋吉南路等街区进行特色打造,种植树木1700余株,地被植物3400余平方米,疏通河道沟渠49处,拆除新增违法建筑4处,在市首次城乡环境综合测评中位居五城区第一。
(三)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政府贴息、税收优惠、给予补贴等方式,拉动社会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6月,全区58项政府投资项目实现投资19.52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23.7%,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176个区属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投资60.08亿元。其中,58个年内拟竣工投产项目实现投资23.35亿元,完成计划的82%,桑莱特研发生产基地(一期)等6个项目已竣工;30个加快建设项目实现投资23.07亿元,完成计划的38%;56个促进开工项目实现投资11.34亿元,完成计划的19%,东方凯特瑞(二期)等1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2个前期准备项目实现投资2.33亿元,完成计划的39%。
(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卡美多”、“艾民儿”品牌分别荣获中国真皮鞋王(名鞋)称号;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彩虹集团分别获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西部智谷获得省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引导资金扶持,14个项目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与金融机构签订银保合作协议,为博高科技公司等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截止6月底,2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集中度达45%。全区工业企业实现税收4.93亿元,同比增长26.7%,占税收总额的17%,较2008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五)社会消费需求趋旺
全面落实各级消费刺激政策,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截止6月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0.4%,超预期目标2.9个百分点。以信息软件、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2.37亿元,同比增长27%,占三产业税收总额的11%,较2008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招商引资扎实推进
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性,突出上门招商和专题招商,先后组织开展了广州、东莞、深圳等小分队专题招商活动,日本安斯泰制药、美国德州仪器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区。1—6月累计引进市外项目289个,实际到位资金44.59亿元,完成目标的61%;引进外资及增资项目12个,实际使用外资8273万美元;外贸出口47802万美元,同比增长29.5%,完成目标的51%。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半边街幼儿园、江安河小学、铁佛养老院主体竣工。实施“社保业务下沉”,区社保专网新增10个街道和27个社区(村)接入点,“15分钟服务圈”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截止6月底,参保
人数达11.87万人,为2788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54.83万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搭建创业平台、促进人才产销衔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保障等措施,多途径、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1—6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628人。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率先在街道、社区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站(点),与企业、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和“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创业载体初步形成,目前已有397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就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组织承办“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武侯区配套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在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夺得6个冠军;组织全民读书活动,与新津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盟,向崇州捐赠图书13余万册、音像制品1.6万套(盘)。开展甲型h1n1防治,调查处置相关疫情32起,对180余人实施集中(居家)医学观察。人口与计划生育、双拥、统计、物价、保密、档案、老龄、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倍感珍惜。这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正确行使职能、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辛勤付出的结果。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如投资结构仍需改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需增强、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夯实等,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关于下半年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下半年,全区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保持平稳发展的压力较大,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除,二是房地产业全面复苏还有待时日,三是重大项目的引进还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土地市场不够活跃,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虽然面临这些困难,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二是区域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三是人南科技商务、红牌楼商圈、198区域和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和基础,四是具有发展资源基础,下半年计划推出800—1000亩土地上市,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总的来看,全区仍具备平稳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预计全区经济将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既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在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基础,充分挖掘积极因素,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着力在加大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方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重点及导向,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规模。继续围绕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社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推进实施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谢菲联二环路商业项目、利君(三期)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推动卡美迪鞋业研发生产基地(一期)、新希望大厦、西南成都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it软件动漫创业产业园、锦江国际、核桃小区农迁房等项目竣工。
三是优化投资环境。下大力气抓好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治安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以环境建设促资金引进,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引导四川川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上市筹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畅通民间投资渠道。
五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及时组织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包装和方案设计,认真做好储备项目子库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载体保障。
(二)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抓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营造政府服务的比较优势。
一是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优势,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审批程序,进一步精简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能。
二是进一步营造政策支撑环境。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非税收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继续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灾后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加强税收征管,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
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做好土地储备,加快实施土地上市计划。
四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保障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区供电设施、加油(汽)站点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川藏路、沈家桥等4座变电站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确保西部智谷、来福士地块、红星美凯龙二期等重点建设项目用电。
(三)加快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快的有利时机,增强城市功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高端会务、咨询策划、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推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重点抓好“三大商圈”建设,优化整体布局。以武侯直销鞋城为载体,拓宽“成都造”女鞋销售渠道。发挥“武侯房产·人居典范”的品牌优势,加大商务、商贸等商业地产的开发比重。加快西南成都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区。
三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坚持“一区一主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突出轻工企业总部业态。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利君实业、远大铝业、美丽点鞋业等企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加大对重点工艺、重点环节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换。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一是加快农民新居建设。确保核桃小区农迁房、顺江村安置房、吉春苑、沙竹苑等项目竣工,加快武新花园、鞋都农迁房、西南物流农迁房、铁佛新居(南片区)、新苗新居(一期)建设,力争南桥新居(二期)、中汽物流农迁房、晋阳新居等开工建设,做好吉福新苑和江安河、铁佛、南桥、新苗、龙井村等新居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期准备。
二是加快城市改造。统筹推进“198”区域、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确保共和村改造工程竣工,加快机投桥、金花桥、簇桥区域城中村改造和“198”区域建设,力争实施龙江路十一街旧城改造拆迁和3508厂旧房改造。
三是加快道路网络建设。确保武侯大道及延线、聚龙路改造和七里大道改扩建、草金路40米段延伸线、货运大道a段(一期)、武侯大道下穿隧道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促进武青西四路及东西延线、武新花园片区路网开工建设,做好双凤片区、铁佛片区和七里片区路网建设的前期准备。
四是加快环境优化。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继续深化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模式,确保机投桥二道河截污堰、陆坝斗渠末端移动式污水处理站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全区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加快陆坝公交枢纽站前期准备,力争尽早开工建设,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五)注重民生改善,构建和谐武侯
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为农民子女免除“一费制”、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等政策。确保红专西路小学教学楼、江安河小学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十二中改造工程,加快川大附小教学综合楼和武侯实验中学体育馆、食堂建设。
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适龄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启动大学生创业园,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突出抓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医疗保障和社会援助。
三是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继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借助“非遗节”交流与展示平台,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水平。深化全民读书活动,提升民众素质修养。继续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全面推动消防、双拥、兵役、人防、物价、档案、外事、保密、统计和地方志编撰等工作顺利开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也要准确把握和认真应对,做到趋利避害。下半年,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大力支持下,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动员全区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锐意进取的拚搏精神,以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作风,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确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奋力实现新起点上富民强区的新跨越。
第五篇: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研究指南
一、成都市“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及趨勢研究
重點研究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區域競爭格局的影響下,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以及世界經濟走勢,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取向,及其對我市“十二五”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我市應採取的政策措施等。
二、成都市“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研究
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與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相銜接,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重點研究提出“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以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公共服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等方面的主要目標和量化指標,並對2020年目標進行展望。
三、“全域成都”下的新型城鄉空間形態研究
深化主體功能區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城鄉空間佈局、產業佈局和具體功能區劃,客觀評估不同功能區塊在城市化發展、產業導向、開發強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出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形態的舉措;並研究與此相適應的行政區劃調整的思路、原則和目標,提出適應大都市圈建設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四、“十二五”時期加快新興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研究
研究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市場、新需求的發展趨勢,在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市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佔領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重點及政策舉措。
五、“十二五”時期成都市建立“內需為主”經濟發展模式研究1
根據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與有效舉措,提出“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環境、轉變消費觀念、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等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的對策建議。
六、成都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研究
在分析近年來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電力、天然氣、礦產等資源要素供需的基礎上,科學分析預測“十二五”時期我市資源要素的供求狀況,深化研究“十二五”期間我市資源要素保障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十二五”及到2020年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要素供給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
七、成都市生態環境容量及節能減排研究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節能降耗減排要求,深入分析我市生態環境容量及面臨的問題,科學研究“十二五”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及節能減排的基本思路、約束性目標、重大專案和政策措施。
八、成都市“十二五”時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分析我市人口規模、結構及分佈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市最佳人口容量及結構;提出我市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所需的人才結構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對策;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和舉措。
九、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時期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任務和對策建議,以及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十、建立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及“十二五”時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對策措施及實施步驟。
十一、成都市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城鄉就業對策研究
研究如何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如何進一步破除限制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各種制度性因素、促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分析近年來我市城鄉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及有關的問題,提出提高就業品質和就業穩定性的思路和對策;如何建立健全支援創業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出創造就業崗位、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的對策措施。
十二、成都市構建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研究
總結我市在基層治理機制方面取得的經驗或不足,以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指導,研究提出“十二五”深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機制、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以及政策措施。
十三、成都市“十二五”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分析預測新時期成都公共安全(含社會安全、食品安全及環境突發性事件等)發生的特點和趨勢,分析可能產生的公共安全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和緊急處置方案,探索構建公共安全應急體系的思路、目標與路徑。
十四、增強成都市文化軟實力研究
重點研究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的總體思路、載體和對策措施,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路和對策。
十五、成都參與多層次區域合作研究
基於區域合作的不同層次,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在開放型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找准成都在成渝經濟區、成都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自身
3定位,並立足要素配置、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確立合作重點和突破口,採取恰當的方式,遵循科學的時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十六、成都市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化水準研究
總結我市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和存在不足,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參與國際競爭、吸引利用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等。
十七、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改革及政策研究 總結我市在“試驗區”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分析深入推進“試驗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研究提出“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實施步驟以及政策支撐。
十八、“十二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研究
分析“十一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存在不足,根據“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在結構升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梳理形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明確建設內容、投資規模、推進時序及責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