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办法
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工作,依据《邮政法》、《安全生产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应报告及处理的安全信息是指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运营信息。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及处理安全信息,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工作应按照“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纵横兼顾、科学有序”的工作要求,实现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的规范化。
第四条 安全信息的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和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快速高效、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处理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健全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工作体系,确保及时报告处理有关安全信息。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确定专门机构负责安全信息的收集及报告处理工作,并设立安全信息员具体负责。设立、变更安全信息员应第一时间报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备案。
邮政管理部门应指定人员负责安全信息的受理和报告工作,人员变更的,要及时通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上级邮政管理部门。
第六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安全信息报告处理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安全信息报告处理能力。
第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收集、统计、分析与行业安全运行有关的各类信息,预测事态的发展方向及可能对行业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及时向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出安全预警。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加强日常生产经营的安全监测分析,完善监测网络,明确监测项目,建立健全安全信息数据库,并按要求报送安全信息。
第八条 安全信息应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等形式报告。信息报出后应进行电话确认。
情况紧急时,应先用电话快报,随后补报书面或电子邮件报告。
第二章 安全信息类别
第九条 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是指《国家邮政业突发事件 2 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邮政业应急预案”)列举的事件信息,主要包括:
(一)因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快件积压、丢失或损毁,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和寄递服务阻塞;
(二)因各类危险化学品泄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故灾难,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快件积压、丢失或损毁,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和寄递服务阻塞;
(三)因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和动物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快件积压、丢失或损毁,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和寄递服务阻塞;
(四)因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快件积压、丢失或损毁,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和寄递服务阻塞;
(五)因企业不正当竞争、经营权纠纷、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行业安全风险,以及火灾等生产安全事故、设施和设备故障、交通运输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快件积压,财产损失,企业生产经营中断和寄递服务阻塞;
(六)其他对寄递渠道安全畅通构成威胁、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信息。
第十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运营信息(以下简称“日常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毒品、非法出版物等禁寄物品的;
(二)用户的寄递服务信息遭非法泄漏的;
(三)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或者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的;
(四)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生产经营场所被围堵的;
(五)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变更的;
(六)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增设、撤除重要安全设施设备的;
(七)从业人员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
(八)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办的;
(九)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违反安全监管规定被有关部门查处的;
(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协助有关部门查办有关案件的;
(十一)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突出受到有关部门表彰的;
(十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专项预 4 案或者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等进行重大调整的;
(十三)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自身难以排除的;
(十四)其他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重要运营信息。第十一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对日常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处理。
第三章 突发事件信息的报告及处理
第十二条 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理由国家邮政局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邮政局应急办”)管理。
国家邮政局应急办承担信息的接收、报告和处理工作,国家邮政局值班室同时承担信息的接收工作。
第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应实行特殊时期24小时值班制度,接收、核实、报告、跟踪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并按照职责权限承担或参与事件的处置。
第十四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生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在1小时内向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报告:
(一)人员死亡或失踪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
(二)邮件、快件一次丢失、损毁100件以上,或者积压1000件以上的;
(三)邮件、快件、现金、车辆、邮资凭证等损失300万元以上的;
(四)寄递过程中污染扩散,危及10人以上人身安全的;
(五)人员围堵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严重影响寄递渠道安全畅通的;
(六)日处理邮件、快件5万件以上的邮件处理中心、快件分拨中心发生灾难事故,导致生产经营中断的;
(七)其他严重影响寄递渠道安全畅通的。
第十五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生突发事件,属于本规定第十四条所列情形之外的,应在2小时内向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可以直接向所在地省级邮政管理机构报告,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可以直接向国家邮政局报告。
第十七条 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及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信息来源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性质及基本过程;
(三)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失踪、涉险的 6 人数)、邮件、快件的损失情况、寄递渠道阻断情况以及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使用电话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及联系人、联系方式;
(二)信息来源以及时间、地点;
(三)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
第十八条 突发事件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负责报告的单位可以先报概况,随后补报全面情况。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负责报告的单位应当及时续报。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接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要尽快开展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要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邮政管理机构;对可能构成较大突发事件(Ⅲ级)、一般突发事件(Ⅳ级)的,要在2小时内报告省级邮政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 省级邮政管理机构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要尽快组织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要在1小时内报告国家邮政局。
对可能构成较大突发事件(Ⅲ级)、一般突发事件(Ⅳ级)的,要在48小时内报告国家邮政局。
第二十一条 国家邮政局应急办收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较大突发事件(Ⅲ级)的,要迅速按规定程序报分管局领导。经分管局领导确认,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要在1小时内报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
国家邮政局值班室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第一时间转交国家邮政局应急办。
第二十二条 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经研判确定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立即报告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及重大突发事件(Ⅱ级)报告国务院,自突发事件发生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
报国务院的“值班信息”通过国务院政府信息网报送;报交通运输部及通报相关部门的“值班信息”应采取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
第二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在报告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应依据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四条 国家邮政局应急办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负责组织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应急处置工作;处置工作情况至少每日一报,及时向国家邮政局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有关信息。8 重要信息及时续报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
省级邮政管理机构负责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急处置工作,处置工作情况至少每日一报,及时向国家邮政局应急办报告有关信息。
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负责较大突发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事件(Ⅳ级)的应急处置工作,处置工作情况至少每日一报,逐级上报至国家邮政局应急办。
第二十五条 重大突发事件(Ⅱ级)、较大突发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事件(Ⅳ级)后续的动态信息,国家邮政局应急办应以“市场监管信息”报局领导。
第二十六条 国家邮政局应急领导小组对邮政业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指示或批示,国家邮政局应急办应及时向有关单位传达。
第二十七条 负责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日起60日内,将有关工作总结报告上级邮政管理部门。
国家邮政局应急办将工作总结报告国家邮政局应急领导小组,并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报交通运输部。
第二十八条 邮政业预警启动和应急响应信息的报告及处理遵照《邮政业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章 日常安全信息的报告及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下列安全信息,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在第 9 一时间报告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部门及当地公安机关等部门: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毒品、非法出版物等禁寄物品的;
(二)用户的寄递服务信息遭非法泄漏的;
(三)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或者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的;
(四)从业人员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
(五)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
第三十条 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接到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所列信息报告后,应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对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在收到信息后2小时内报省级邮政管理机构。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公共安全的禁寄物品的;
(二)500条以上用户寄递服务信息遭非法泄漏的;
(三)100件以上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50件以上邮件、快件被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或者2辆以上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的;
(四)10名以上从业人员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
(五)重大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排除的。
第三十一条 省级邮政管理机构接到信息报告后,应指导信息报告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做好处置工作,并于处置工作结束后10日内将有关情况报国家邮政局。
对于事关重大且确实超出本省(区、市)处理能力的,应尽快报告国家邮政局。
第三十二条 国家邮政局接省级邮政管理机构信息报告后,应协调公安机关等部门,发挥部门合力妥善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在情形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报告:
(一)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变更的;
(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增设、撤除重要安全设施设备的;
(三)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的;
(四)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违反安全监管规定被有关部门查处的;
(五)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或者应急队伍、物资和设备等进行重大调整的。
第三十四条 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接到本规定第三十三条所列信息报告后,应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关系重大,可能影响行业稳定的,要及时上报。
第三十五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分类汇总本单位的安 11 全信息,于每月5日前向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报告上月的安全信息,并对安全信息进行半年总结和年度汇总,于每年7月10日和1月10日前向所在地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报送半年总结表和上一年的年度汇总表。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报告安全信息应完整填写安全信息月报表、半年总结表和年度汇总表。
第三十六条 市(地)级邮政管理机构应于每年7月15日和1月15日前将本辖区安全信息半年汇总表和上一年的年度汇总表报送省级邮政管理机构;省级邮政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7月25日和1月25日前将本辖区安全信息半年汇总表和上一年的年度汇总表报送国家邮政局。必要时,上级邮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下级邮政管理部门随时报告其辖区内的安全信息。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有效利用12305消费者申诉热线、媒体报道、市场检查、企业报告等各种手段和渠道,获取行业安全信息并及时处理。
第三十八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信息报告及处理制度、安全预警监测、应急救援、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等相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安全信息报告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全行业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有关单位和人员,并发出整改通知,监督其整改落实。
对涉及公共安全和广大用户合法权益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适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安全信息。
第四十一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信息报告处理制度,或者未确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安全信息报告处理工作,或者未按要求报告处理安全信息,或者报送虚假安全信息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邮政管理部门未按本规定及时报告处理行业安全信息的,上级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可以给予通报,并可对有关人员给予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有关单位和人员迟报、漏报、谎报、隐瞒安全信息,导致突发事件或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依照 13 下列情形认定:
(一)报告安全信息、事件或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安全信息、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三)故意不如实报告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四)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年月日起施行。
附件一: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安全信息月报表(略)附件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安全信息半年总结表(略)附件三: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安全信息年度汇总表(略)附件四:邮政管理部门安全信息半年汇总表(略)附件五:邮政管理部门安全信息年度汇总表(略)
第二篇: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规定
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规定
国家邮政局 2014-03-2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应当报告和处理的安全信息,是指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运营信息。
邮政管理部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报告和处理安全信息,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邮政行业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应当按照“渠道畅通、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科学有序”的工作要求,实现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的规范化。
第四条 安全信息的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和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快速高效、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邮政管理部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健全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体系,确保及时报告和处理有关安全信息。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确定专门机构和专门的安全信息员负责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处理工作。设立、变更安全信息员,应当第一时间报所在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备案。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安全信息的受理和报告工作,人员或者联系方式变更的,应当及时通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并报告上级邮政管理部门。
第六条 邮政管理部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加强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的宣传培训,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能力。
第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收集、统计、分析与行业安全运行有关的信息,及时向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出安全预警。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加强日常生产经营的安全监测和信息分析,完善监测网络,明确监测项目,建立健全安全信息数据库,并按邮政管理部门要求报送安全信息。
第八条 安全信息应当以书面形式报告。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出信息后,应当进行电话确认。
情况紧急时,应当先用电话等方式快报,随后补报书面材料。
第二章 安全信息类别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是指《国家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邮政业应急预案)列举的事件信息,主要包括:
(一)因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者快件积压、丢失、损毁,其他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二)因各类有毒害性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故灾难,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者快件积压、丢失、损毁,其他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三)因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和动物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者快件积压、丢失、损毁,其他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四)因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者快件积压、丢失、损毁,其他财产损失,信息系统瘫痪,企业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五)因企业不正当竞争、经营权纠纷、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行业安全风险,以及火灾等生产安全事故、设施和设备故障、交通运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量邮件或者快件积压,财产损失,企业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六)其他对寄递渠道安全畅通构成威胁、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信息。
第十条 本规定所称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运营信息(以下简称日常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毒品、非法出版物等禁寄物品;
(二)用户使用寄递服务的信息遭非法泄露;
(三)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或者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
(四)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负责人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变更;
(五)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
(六)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违反安全监管规定或者因其他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处;
(七)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突出受到有关部门表彰;
(八)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自身难以排除;
(九)其他日常生产经营中与安全有关的重要运营信息。
第十一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对日常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处理。
第三章 突发事件信息的报告和处理
第十二条 国家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国邮政行业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信息的接收、报告和处理,以及日常接警值班工作;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值班室同时承担信息的接收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和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邮政行业突发事件信息的接收、报告和处理工作。
第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实行特殊时期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接收、核实、报告、跟踪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并按照职责权限承担或者参与事件的处置。
第十四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生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一小时内向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报告,并视情况依法向公安、国家安全、海关、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报告:
(一)本企业人员死亡或者失踪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二)邮件、快件一次丢失、损毁一百件以上,或者积压一千件以上;
(三)邮件、快件、现金、车辆、邮资凭证等财物经济损失严重;
(四)邮寄爆炸物、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有毒害性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在寄递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
(五)邮件处理中心、快件分拨中心内发生重大事故,生产经营中断;
(六)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生产经营场所遭到围堵,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
(七)其他可能严重影响寄递渠道畅通的情形。
第十五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生突发事件,属于本规定第十四条所列情形之外的,应当在二小时内向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报告,并视情况依法向公安、国家安全、海关、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可以直接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报告,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及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信息来源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性质和基本过程;
(三)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失踪、涉险的人数)、邮件或者快件的损失情况、生产经营中断或者寄递服务阻断情况以及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使用电话等方式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及联系人、联系方式;
(二)信息来源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
(三)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
第十八条 突发事件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负责报告的单位可以先报概况,随后补报全面情况。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负责报告的单位应当及时续报。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尽快开展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当在一小时内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对可能构成较大突发事件(Ⅲ级)的,应当在二小时内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尽快组织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当在一小时内报告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研判,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对可能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当迅速按照规定程序报分管局领导。分管局领导认为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应当在一小时内报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值班室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转交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
第二十二条 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经研判确定构成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报告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时间,自突发事件发生最迟不得超过四小时。
报国务院的“值班信息”通过国务院政府信息网报送;报交通运输部及通报相关部门的“值班信息”应当采取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
第二十三条 邮政管理部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在报告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应当依照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四条 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的应急处置工作;每日至少向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处置工作情况。重要信息及时续报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负责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的应急处置工作,每日至少向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报告一次处置工作情况。
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负责较大突发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事件(Ⅳ级)的应急处置工作,应当及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报告处置工作情况。
第二十五条 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对邮政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指示或者批示的,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传达。
第二十六条 负责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将有关工作总结报告上一级邮政管理部门。
国家邮政业应急办公室将工作总结报告国家邮政业应急领导小组,并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报交通运输部。
第二十七条 邮政行业预警启动和应急响应信息的报告和处理依照邮政业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章 日常安全信息的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八条 对下列安全信息,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所在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并视情况依法报告当地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毒品、非法出版物等禁寄物品;
(二)用户使用寄递服务的信息遭非法泄露;
(三)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情况严重;
(四)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情况严重;
(五)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第二十九条 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接到本规定第二十八条所列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与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收到信息报告后二小时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
(一)寄递过程中发现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品等危及公共安全的禁寄物品;
(二)用户使用寄递服务的信息遭非法泄露五百条以上;
(三)邮件、快件被盗窃、非法扣留一百件以上,或者邮件、快件被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五十件以上;
(四)运送邮件、快件的车辆被非法拦截、强登、扒乘二辆以上;
(五)重大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排除。
第三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接到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所列信息报告后,应当指导安全信息涉及的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做好处置工作,并于处置工作结束后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
对于事关重大并且确实超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处理能力的,应当及时报告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接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信息报告后,应当协调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在情形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所在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报告:
(一)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负责人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变更;
(二)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主要负责人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
(三)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因违反安全监管规定或者因其他违法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处。
第三十三条 邮政管理部门接到本规定第三十二条所列信息报告后,应当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事关重大,可能影响行业稳定的,应当及时上报。
第三十四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分类汇总本单位安全信息,报告所在地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于每年7月10日前报送半年汇总表,于每年1月10日前报送上一年的汇总表。
第三十五条 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应当分类汇总本辖区安全信息,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于每年7月15日前报送半年汇总表,于每年1月15日前报送上一年的汇总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应当分类汇总本辖区安全信息,报告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于每年7月25日前报送半年汇总表,于每年1月25日前报送上一年的汇总表。
必要时,上级邮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下级邮政管理部门随时报告安全信息。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利用消费者申诉热线、媒体报道、市场检查、企业报告等多种手段和渠道,获取行业安全信息并及时处理。
第三十七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制度、安全预警监测、应急救援、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等相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九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全行业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令其整改,监督其落实。
对涉及公共安全和广大用户合法权益的安全信息,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适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未按本规定报告和处理安全信息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邮政管理部门未按规定及时报告处理行业安全信息的,上级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可以给予通报,并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人员迟报、漏报、谎报、瞒报事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依照下列情形认定:
(一)报告安全信息、事件或者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安全信息、事件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三)故意不如实报告事件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四)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事故,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有关数量的规定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关于日期的规定均为自然日。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邮政行业安全
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维护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促进邮政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寄递渠道畅通和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确保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生产安全和邮政行业从业人员人身安全。
第四条 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健全邮政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第二章 通信与信息安全
第九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提示用户如实填写寄递详情单,包括寄件人、收件人名址和寄递物品的名称、类别、数量等,并核对寄件人和收件人信息,准确注明邮件、快件的重量、资费。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规定寄件人出具身份证明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要求用户出示有效身份证件。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在用户在场的情况下,当面验视交寄物品,检查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寄递的物品,以及物品的名称、类别、数量等是否与寄递详情单所填写的内容一致。依照国家规定需要用户提供有关书面凭证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要求用户提供凭证原件,核对无误后,方可收寄。
用户拒绝验视、拒不如实填写寄递详情单、拒不提供相应书面凭证或者不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予收寄。第三章 生产安全
第二十一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遵守本办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生产安全。
第二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落实岗前安全培训制度,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育,使其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处置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四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安全生产检查与事故隐患排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信息报告等制度。
第四章 应急管理
第三十条 邮政管理部门以及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邮政行业突发事件能力,预防与减少邮政行业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一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的实际,定期对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定期组织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第三十二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根据情势变化适时修订更新,并及时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技术、经费保障,满足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的需要。
邮政管理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调集和征用有关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的人员、物资及车辆、场地和相关设备,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邮政行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增强公众使用寄递服务的安全意识。
第四十一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建立健全和遵守安全生产制度以及企业防范安全风险、规范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行为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十二条 邮政管理部门发现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存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妨害或者可能妨害邮政行业安全的,应当对其调查。违法行为涉及其他部门的管理职权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进行调查。
朔州市邮政管理局宣
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障寄递渠道畅通和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确保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生产安全和邮政行业从业人员人身安全。
第二章 通信与信息安全
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妥善投递邮件、快件。需要签收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直接交付收件人,并办理签收手续,或者依法由他人代为签收。
第三章 生产安全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遵守本办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生产安全。
第四章 应急管理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技术、经费保障,满足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的需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邮政行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增强公众使用寄递服务的安全意识。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邮政行业安全运行的监测预警,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收集、分析与邮政行业安全运行有关的各类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寄递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信息或者物品,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朔州市邮政管理局宣
第四篇:公司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及处理办法
公司综合治理安全事故处置及信息报告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安全事故处置及信息报告工作,根据《安全
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各单位(部门)和报告安全事故处置及信息工作
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报告和处置的信息,是指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含工伤、交通、火警、盗窃等)以及群体性事件的信息。
第四条 事故的信息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和完整,信息的处置
应当遵循快速高效、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事故信息报告应在第一时间内逐级向上报送,并及时
采取措施处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应急救援情况);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初步估计的直接
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使用电话快报,应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事故已经造成后果或者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处理
事故往往具有突然性,因此在事故发生后要保持头脑冷静,措施得当,一般按如下顺序处理:
(一)首先切断有关动力来源,如气源、电源、火源、水源
等;
(二)控制局面,防止事故扩大,抢救人员,打120(110)
等急救电话,及时疏散围观人员和闲杂人员;
(三)大致估计事故的原因及影响范围;
(四)及时报告和呼唤援助的同时抢移易燃易爆、剧毒等物
品,防止事故扩大和减少损失;
(五)采取灭火、堵水、导流、防爆、降温等措施,使事故
尽快终止;
(六)事故被终止后,要保护好现场。
(七)责任部门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含非工作时间),须
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的处置。
第七条 事故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负责事故报告的部门可
以先报事故概况,随后补报事故全面情况,但不得故意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
第八条 事故发生后若存在事故蔓延现象应当续报信息并立
即处理。
第九条 发生一般事故的,由责任部门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及时
处理;发生较大事故的,由责任部门会同公司分管领导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处理事故情况;发生重大事故的,由责任部门、公司领导赶赴事故现场处理并报告集团公司。
第十条 公司责任部门和分管领导应根据事故信息报告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人员协助各职能部门开展救援工作。
第十一条 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
及时查找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清除隐患;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第十二条 事故发生后其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未履行事故信息
报告和处置职责的,依照公司规章制度处罚原则予以处理,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罚款处罚。
第十三条 公司各单位(部门)有关人员对安全事故(含交通、盗窃、工伤等)故意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于100元、200元等的罚款。
第十四条 对公司发生的安全事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向
公司报告。
第十五条 部门发生轻伤事故以及火灾等无伤亡损失1万元以
下的,免除单位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车间主任及工段(班组)负责人分别给予50—200元处罚。
第十六条 发生重伤,群伤以及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下的无
伤亡事故,对单位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车间主任及工段(班组)负责人分别给予100—1000元处罚,有直接责任或情节严重者按相应制度执行。
第十七条 发生死亡以及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无伤亡
事故,对单位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车间主任及工段(班组)负责人分别给1000—1500元处罚,有直接责任或情节严重者按相应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 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不含基数)按损失5~
20%对事故责任人给予处罚;超过1万元按损失5%对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
第十九条 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原因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他
人伤亡或公司财产损失的,可同时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致他人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给予
停工或辞退警告处分。
第二十一条 致他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给予辞退处理。
第二十二条 由于责任人自身过错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因事故
受伤或死亡酌情减轻或免除经济处罚,可同时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明显违章,重复违章或后果严重(含可能的后果)
时部门及公司相关部门可以直接要求其停工待岗整顿。
第二十四条 重复违章或后果严重(含可能的后果)时可报公
司批准给予辞退,开除处分。
第二十五条 故意装病或隐患事实真相骗取工伤待遇的,按骗
取所得收入的1~5倍进行罚款,并给予停工或辞退处分。
第二十六条 辅助工发生安全事故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考核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进入其他部门进行实验生产等活动时发生安全
事故或违章操作,按要求办理了“作业许可申请”则由活动组织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否则由接受进入的部门承担主要责任。
第二十八条 外来人员在公司发生工伤事故,相关部门负责监
督,管理人员承担相应连带责任。
第五篇: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理办法(交通部)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理办法
第一条 为及时获取并有效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和险情信息(以下简称信息)的报告及处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及以上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和险情主要包括:
(一)交通运输或交通运输建设施工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10人(含)以上死亡或失踪,或5000万元(含)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二)滚装客船、涉外旅游船、高速客船和载客30人以上的普通客船发生危及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的事故或险情;3000总吨以上中国籍船舶沉没,或外国籍船舶在我国管辖水域沉没的事故;
(三)交通运输船舶与军用船舶发生碰撞的事件;(四)载运危险化学品或油类的车、船发生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运输物质泄漏、扩散,导致重大生态环境危害、交通阻塞或威胁人民生命安全;
(五)重要以上港口遭受严重损失,一般港口瘫痪或遭受灾难性损失的事件;
(六)重要以上港口或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行业企业所属油品码头、危险品仓储堆场发生火灾、爆炸等事件;(七)长江干线、珠江、京杭运河、黑龙江界河等国家重要干线航道发生严重堵塞或断航,难以在24小时以内恢复通航的事件;
(八)国家干线公路交通毁坏、中断、阻塞或者大量车辆积压、人员滞留,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2小时以上的事件;
(九)国家干线公路桥梁、隧道以及国、省重点水运设施发生垮塌的事件;
(十)重要客运枢纽运行中断,造成大量旅客滞留,恢复运行及人员疏散预计在24小时以上的事件;
(十一)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发生事故,或遭受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导致一条(含)以上线路停运;(十二)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公共交通、出租客运、线路客运、水路运输等敏感行业集体罢工或罢运,影响社会出行,在24小时内不能平息的事件;
(十三)30名(含)以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集体到省级及以上国家机关上访的事件;(十四)在交通运输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工具上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疫情或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的事件;
(十五)中国籍船舶或中资方便旗船舶遭遇海盗袭击的事件;
(十六)车站、港口、船舶、经营性客货运车辆遭受恐怖袭击或极端暴力袭击的事件;
(十七)部属院校发生未经许可的学生集会、游行、罢课等群体事件或发生10人(含)以上集体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
(十八)其它任何对省级及以上行政区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经济影响或发生在敏感区域、敏感时段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
第四条 信息的报告和处理应遵循及时快速、准确高效、分级报告的原则。
第五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理由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管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承担信息的接收与报告工作。
第六条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以下简称交通运输单位)应指定专门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负责事件信息的核实、报告、跟踪,按职责权限承担或参与相关事件的处理工作。第七条 本行政区域或辖区内以及本单位发生第三条所列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单位应立即将信息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报部和当地政府,最迟不能晚于2小时。信息报出后必须进行电话确认。
特殊情况不能在2小时内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报告的,应先以电话等形式报告,并说明理由,待条件许可时再补充。
第八条 信息的内容要简明准确、要素完整、重点突出,应包括以下要素: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信息来源;
(二)事件起因、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范围和事件发展趋势;
(三)已采取的措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四)信息报送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
第九条 对于情况不够清楚、要素不齐全的信息,要及时核实补充内容,并将后续情况及时上报。
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新进展、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特别重大事件的处置情况信息应每日一报。
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
第十条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收到信息后,应立即按规定的程序报分管副部长和部安全总监,并抄报部长(部长外出时,抄报在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长),同时抄送部应急办和部内相关单位。
第十一条 根据有关规定或相关领导指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应于事件发生4小时内将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报国务院总值班室。涉及国务院其他部委的突发事件,应抄送相关部委。
未能在事件发生4小时内报送的,应说明理由。第十二条 部内相关业务司局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应将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和突发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报部领导和部安全总监,抄送部应急办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总值班室。初始信息已上报国务院的应按规定续报国务院总值班室。
第十三条 部领导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指示或批示,相关业务司局应及时向有关单位传达。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单位以“交通运输值班信息”(简称值班信息,见附件)的形式将事件信息报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以“交通运输部值班信息”或“海上搜救值班信息”的形式将事件信息报送国务院总值班室。
第十五条 报部“值班信息”应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报送;报国务院总值班室“交通运输部值班信息”通过国务院政府信息网报送。如“值班信息”涉密应按机要渠道报送。
第十六条 对于突发事件情况的统计,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部应急办不定期对交通运输单位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考核,对能够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单位予以批评。
第十八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人员,有关部门应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海上搜救信息的报送工作按现行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订本单位的信息报告和处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