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卡行业突发负面新闻应急处理办法
银行卡行业突发负面新闻应急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卡行业应对新闻舆情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维护银行卡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负面新闻,是指突发的或即将发生的针对银行卡经营管理的重大不利新闻和客户向媒体投诉,可能对银行声誉、品牌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业务操作无法正常进行、产品非正常终止。
第二章 突发负面新闻应急处理的原则
第三条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银行卡业务危机事件,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条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会员银行明确突发负面新闻应急处理联系人,充分发挥各行在突发负面新闻应急中的作用。
第三章 突发负面新闻应急处理的流程 第五条 各会员银行应安排专人进行媒体日常监测,及时发现与银行信用卡相关的负面报道或获悉负面报道线索,重大负面报道应在第一时间报告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包括但不限于:(一)针对银行信用卡行业的重大负面新闻报道或媒体投诉,包括:重大系统漏洞,重大信息泄露,等;(二)关于客户采用极端手段或引发恶性事件的负面新闻报
道或媒体投诉;(三)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的负面新闻报道或媒体投诉。
第六条 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在接到会员银行的报告后,视影响范围、紧急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涉及全行业的重大负面新闻报道或媒体投诉,由银行卡专业 委员会负责拟定媒体应对口径,以公告、记者发布会、媒体见面会、记者访谈等形式说明情况,消除影响,引导舆论,力争将负面报道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 时将口径下发会员银行,要求会员银行统一口径,一个声音对外;对于涉及某个会员银行的负面新闻报道或媒体投诉,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将向相关会员银行发出督办 通知。第七条 在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做好危机应对的同时,相关会员银行应及时与媒体取得联系,说明情况,沟通解释,争取对方理解,尚未刊登的力争撤版,已经发生的要尽力避免后续、跟踪报道的出现。同时密切关注其他有关媒体的反应,避免负面报道的扩散。
对于投诉、业务类的负面报道,相关会员银行应在第一时间联系、安抚客户,积极处理客户的问题,化解客户不满,争取客户理解并撤诉,避免客户投诉面的扩大。
第八条 会员银行应安排系统内业务骨干及时参与网上评论和跟帖引导,对负面舆情要及时查清事实,分类处置。对恶毒攻击、肆意诋毁银行卡行业改革发展成绩、坚持错误立场的少数分子,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批驳,必要时可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打击。
第九条 对于属实的报道,会员银行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负面舆论扩大化,同时要摆正事实,讲道理,争取大多数群众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第十条 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与会员银行一起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通过主动报道展示成果,与政府、媒体及公众进行良好沟通,通过正面新闻宣传、专 家解读、银行家发表文章等方式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维护市场信心,要充分利用与相关新闻媒体、经营性网站的经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关系维护,争取媒体对 银行卡行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第十一条 待舆情危机处理完毕,进行相关事件的总结分析,定期通报和开展评价,提出改进工作和预防类似事件的相关措施。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不适用一般银行卡业务投诉处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负责制订与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
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
(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 2003年376号令),预防和控制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旅客、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结合铁路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 3人以上集体性或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第三条 铁道部统一领导、指挥铁路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消除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疫情借铁路传播或事态扩大。
2、做好旅客、铁路职工家属的健康保护。
3、保证突发事件急需物资运输。
4、做好病人的医疗救治。
第四条 铁路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应坚持以下原则,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反映及时、措施果断。
2、领导负责、分级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
3、防治结合、专群结合、路地联控
4、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五条 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应给予适当补助;对做出贡献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或抚恤。
第二章 组织保障体系
第六条 铁道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织保障体系,实行领导负责、逐级落实、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指挥系统和疫情报告制度。
第七条 发生突发事件事,铁道部成立“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卫生工作的部领导担任,部内卫生、外事、运输、安全、公安、宣传等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协调开展工作。
第八条 部属各单位相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和指挥机构,积极开展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
第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发生在铁路范围内、需要两
个及两个以上铁路局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时,由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仅限于铁路局、分局管辖范围内时,原则上由铁路局、分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具体处理工作;必要时,由铁道部统一指挥。
第三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条 部属各单位要制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预防工作检查监督和效果评价制度,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落实。
第十一条 铁路站车应加强对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防病信息和技术措施的广播宣传,提高广大旅客的防范意识。加强对站车工作人员识别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使其掌握铁路常见应急处理事件的报告、防范、处理方法。
第十二条 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有关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站车和铁路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水平。
第十三条 加强对铁路职工、特别是站车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保证清洁和饮食卫生,提高防御疾病能力。
第十四条 铁路站车按照规定配备医疗救护药箱、应急设备以及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第十五条 铁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的预防、治疗、检测、控制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第十六条 加强卫生机构建设,健全信息网络、配备食品、有毒化学物、微生物等突发事件检测设备,提高铁路系统疫情检测、卫生检疫、医疗救治、追踪调查和疫情处理等方面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水平。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卫生、科研机构开展预防控制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工作。
第四章 信息报告制度
第十八条 铁道部在全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各铁路局应当在接到报告后 2小时内报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1、旅客列车上发生三十人以上旅客食物中毒或有人员死亡。
2、铁路沿线城市人民政府宣布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流行。
3、铁路单位职工发生三人以上职业中毒事故或发生死亡事故。
4、铁路运输过程中有毒化学品泄露引起公共人群急性中毒。、铁路运输放射性物质包装失去屏蔽效能,放射性物质撒漏或丢失。
第十九条 发生本办法十八条一、三、四、五款情形时,各铁路局卫生主管部门应在 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 铁路站车发生 30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重大食物中毒需要立即组织抢救病人时,执行公务的卫生、客运人员科直接向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缓、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
第五章 应急处理
第二十二条 国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铁路采取措施时,由铁道部决定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各地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铁路局、分局决定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并向铁道部报告。铁路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铁路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向铁道部报告,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初步处理建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时决策,组织各成员单位按照“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开展工作。
第二十三条 铁路各级卫生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对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相关单位预防和控制疫情在铁路职工和家属中传播;及时组织和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组织控制和消除疫情。
第二十四条 铁路各级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为抢救、隔离、运送病人提供安全保障,协助卫生部门对拒绝安规定隔离处理的传染病患者和接触者依法强制执行,打击利用突发事件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稳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第二十五条 铁路各级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客货运输部门防止和控制疫情借铁路交通工具传播,保证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的人员、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的运输。
第二十六条 铁路各级外事部门负责掌握进出境旅客的情况和信息,组织协调处理涉外有关工作;指导铁路有关部门配合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做好铁路口岸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各类货物需要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药械等物资优先经铁路口岸及时运送。
第二十七条 铁路各级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组织职业危害事件的现场勘察、事故原因及定性分析
第二十八条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铁路各单位做好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十九条 计划、财务部门负责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经费。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分别给予领导者、直接责任者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留用查看、开除等相应处分。
1、对突发事件隐、缓、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缓、谎报,对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不力、工作失职,造成一定影响和损失的;
2、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3、未按照优先安排的原则,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运输的;
4、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第三十一条 铁路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铁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
1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瞒报的;
2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按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拒绝接诊病人的。
第三十二条 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要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部核备。
第三十四条 除铁路站车外,铁路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依照国家和当地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由所在地铁路主管部门组织处理,并报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篇:医院危机管理和负面新闻处理
医院危机管理和负面新闻处理
定制服务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
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
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摘要
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不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卫生事业政策实施单位,突然发生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或危机,不仅给医院造成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名誉的损失,对于社会具有长远的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就目前医院管理者对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认识不足、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缺失、发生危机后总结不足、对于新媒体形势下负面新闻的认识和处理存在误区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确保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词
危机;管理;负面新闻;新媒体;策略
危机(crisis)源于希腊语,目前学者们公认的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口迅速增多,工作、生活以及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各个公共单位危机出现的风险、强度和次数均出现大幅上升,医院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员具有人流量大、传染性疾病多等特点,也随时都面临着各种危机的发生。本文对医院危机管理以及相关负面新闻处理的策略分析如下。1医院危机管理
1.1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延伸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不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是企业用于解除和降低危机带来的各项损失和危险,处理和化解危机、调整规划决策以及人员应急能力和日常培训的手段,目的是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将突发消弭于预防中,从而促进企业的改革和自我发展[1]。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卫生事业政策实施单位,在服务对象、管理结构、组织理念等方面均与一般的商业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突然发生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或危机,不仅给医院造成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名誉的损失,对于社会也具有长远的影响和危害,从根本上动摇医院治病救人的使命,损害医院、国家医疗卫生的形象,所以将现代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体系,对于维护医院的正面形象、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目前医院处理处理危机的不足目前中小城市医院缺乏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应对措施,对于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危机处理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1)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缺失:我国的医院的领导多是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医疗管理整体水平偏低,医院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整体管理层对于危机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够重视,只是采取表面应付,对于危机发生的预警和处理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一旦危机发生,相关人员反映、处置、上报过程并不迅速,而且处置危机时的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医院一旦发生危机,危机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也是促使医院公共危机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2]。(2)对外信息发布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医院缺乏系统的危机对外信息发布机制,医院的宣传部门缺乏统一的对外发布信息,没有专用的信息发布平台,导致危机到来时对外信息发布延迟,不能掌握主动话语权,导致接下来的新闻公关、信息发布进一步被动,甚至被媒体引导前行。医院发生重大危机后容易导致一些部门各自为政、集体失语、互相推诿,如果加上新闻发言人对于危机的公关技巧、发言技巧或应对媒体提问的技巧不足,更会招致媒体和大众的质疑,加剧危机舆论的爆发,将医院推进至更为艰难的处境,降低医院的可信度和信誉[3]。(3)各种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危机加剧:医院危机传播分为媒体介入期、舆论爆发期以及舆论减退期3个阶段。在初期媒体刚介入,医院所发生的危机还未上升至公共事件的范畴,如果医院的危机处理程序和发言人制度没有启动,会导致医院各个部门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细节、甚至关键词语使用不当,均可对医院造成新的信任危机[4],未统一发布的信息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控制和管理。(4)发生危机后总结不足。医院发生危机后全体医务人员甚至是管理层不能真正认识到发生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怎样发现并完善原来危机管理的漏洞。医院应当将危机变为契机,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培训,找出问题加以修正和改进,建立第三方独立调查机制,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公正甄别事件诱因,根据危机的发生、发展以及处理的经过展开危机管理培训活动,鼓励相关管理人员、临床医护人员从危机中学习,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总结成长,以便减少以及杜绝新的危机事件的发生。
2新媒体时代下医院危机传播特点
2.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在20世纪以后依托于科技和电子设备的发展进步,新闻信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建立扩展,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剧,传播方式更为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是新闻发言人,将危机的及时性转变成即时性,使医院对危机新闻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小,危机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宽,给医院处理危机带来较大阻力,使医院处于被动的局面。
2.2新媒体对医院危机传播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范围,公众成为危机传播和呈现的主要生力军,公众通过新媒体下视频、语音、图片等可即时了解医院危机的“真相”,又以加工或不加工的方式扩散流传,使得危机迅速成为热点事件,负面新闻对医院的形象造成了较大程度损害,使全社会增加了对医疗安全的质疑。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内容的复合性,给公众提供了讨论、信息共享的平台和空间,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就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惜进行加工和炒作,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培养了一大批代表公众的“舆论领袖”,为了获得广大网民、听众和观众的支持来生产信息。
3发生危机后对负面新闻的处理和公关
3.1加强对负面新闻的监控、分析当危机发生或负面新闻产生之前,医院相关部门就要注意对有关的舆论、媒体的信息的收集、评估、监测和判断,特别要注重有可能演变成为舆情的信息、评论和讨论,关注知名论坛、网站和加V博主的文章,要对目前医疗环境下医院被动、舆论弱势的形式具有清醒的认识[5]。医院相关科室要详细了解各大网站的舆论发生、评价制度,对涉及危机的事件如果有损医院形象,相关人员应立即启动调查,准备好相关材料,及时掌握和关注事态发展的方向、制定应对措施,争取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占据主动权。
3.2增加正面宣传的力度在舆论爆发期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新闻,医院应启动公关应急措施,宣传部门应积极采取正面引导作用,在医院微博、网站、电台、电视台发布危机相关信息、医院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向公众解释事实的真相,尽快发布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通过正面新闻的释放压缩负面新闻的传播空间,引导舆论的走向。在医院内部要统一思想,鼓舞医务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在岗位上继续为广大患者尽心服务,医院管理人员要注重鼓舞士气,消除相关医务人员的负面情绪,宣传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宗旨,树立医院在广大民众中的光辉形象。
3.3负面新闻传播的技巧和制度负面新闻传播的主要技巧包括时效性、表述议程、表述技巧。负面新闻时效性对负面新闻的传播具有较强影响,把新闻危机处理在早期阶段,防止医院信息发布的延时,医院危机管理小组要迅速形成沟通策略,与主流媒体互通主要讯息,把握可以发言的黄金时机,在响应媒体的同时做到使舆论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医院负责人以及发言人要注重新闻的表述议程的技巧,在尊重医疗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感受和希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医院的对外报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工作中不断的正视相关报道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增加新闻媒体对自己发言稿的使用率,争取赢得主流媒体对医院危机事件处理态度、方法和补救措施的好评。在负面新闻传播制度的问题上,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考虑我国媒体所处的制度环境。医院公共性危机引发的负面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信任危机,医院要充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应对,提高对危机发生时负面新闻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综上所述,由于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求,医院管理者必须树立医院全体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注重打造危机管理团队,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惠阳冠荣家具有限公司
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目的确定工地潜在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等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预防射线泄露、高参数蒸汽泄露、剧毒化学品泄露等造成的危害,保护公司财产和职工人身财产安全,减少可能伴随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2 适应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内易燃易爆液(气)体、化学品、作业点或场所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重大泄露事故以及特殊的气候(如台风、爆雨洪水等)紧急情况。办法
公安科归口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并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在人员集中的场所,火灾、泄露事故的突然降临,会使众多的现场被困人员感到大难临头,惊慌失措,争相逃命,互相拥挤,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在火灾、爆炸、泄露等事故发生初期,组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疏散被困群众,实行自防自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泄露等事故,应立即实施《应急准备与响应》,组织人员疏散,公安科负责人员疏散工作,公安科负责人负责组织指挥现场人员的疏散工作。责任部门负责如泄露等的控制,缩小范围,把损失减少到最底限度,要做到分组行动,互相配合。在消防人员未到达之前,现场受危胁的人员必须服从现场领导和工作人员组织指挥。当公安消防队到达现场后,由公安消防队组织指挥。工作人员应主动向公安消防队汇报情况,积极协助公安消防队做好疏散工作。事故照明小组人员迅速按各自分工需要照明的通道、楼梯及出口地段,启用各种照明设施,照明引导疏散。内部疏散引导组人员不断用手势或喊话的方式引导,稳定人员情绪,维护秩序。首先利用距着火部位最近的防烟(封闭)楼梯,其次利用未被烟火侵袭的普通楼梯、楼外安全梯或利用疏散阳台、通廊以及其他能够迂回到安全地点的途径,将人流按简捷、合理的疏散路线引导到场外。
外部疏散人员应将已疏散到场外的人员引导至安全不影响处置事故现场的地带。外部警戒线组防止已疏散出来的人员重新返回危险区域,维护外部秩序,为消防队到场有效处理控制事故创造条件。救援人员对疏散出来的危重人员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并及时将重伤人员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第五篇:突发公共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为保证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公共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使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急救援综合管理和抗击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编制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一、本项目部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况:(1)自然灾害。洪涝、风雹、火灾等。
(2)事故灾难。施工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3)公共卫生事件。疫病、地方病、传染性疾病、流行性疫情等。
(4)社会安全事件。反动宗教势力和“法轮功”、群体打架等社会治安和重大刑事案件等。
以上突发事件多且相互交叉和关联,对引发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应统筹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具体划分按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标准确定。
项目部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专群结合。把保障员工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普及突发公共事件基本常识,实现自救与专业救援相结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和应急救援水平。
(2)依法规范,以防为主。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测、-1-报、防、抗、救、援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预测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项目部统一领导,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未达到本预案启动条件的突发公共事件,视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预案。
二、突发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证体系
1、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突发公共安全现场保护小组、物资供应小组、社会调解小组、善后处理小组、事故调查小组。
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书记、总工
组 员:副经理 副总工 物设部长 安全监察 综合部长 医务
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负责人由副经理担任,成员由领工员、物设部长、物设部副部长、医务及各作业班组班长组成。
突发公共现场保护小组由副经理和安全监察、领工员、代班员组成。物资供应小组由项目部物设部长负责。
社会调解小组由项目书记任组长具体成员:副总工、安全监察、医务、物设部长、综合部长。
善后处理小组由书记负责,成员综合部长、医务组成。
事故调查小组由项目部经理负责,成员由书记、副经理、总工、安全监察、领工员、组成。
2、职责
突发公共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事故的抢险、救援和物资调配的组织指挥和方案的
-2-决策,并协调各小组的关系及相互配合等工作。一旦突发公共安全事故,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组织进行事故抢险、救援和调查。
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主要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抢救方案,组织抢险队参与救护伤亡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同时负责组织恢复施工生产的善后工作。
现场保护小组主要是组织人员做好事故现场和抢救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严禁任何非工作人员进入抢险现场,确保抢救工作和事故调查取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物资供应小组主要负责抢险物资供应及抢救机具、设备、材料的调运,确保救援所需机具、设备、材料的及时供应。
调解小组为发现有重大社会公共安全冲突,应及时对冲突双方作思想调解,避免发生群体打架等恶性伤人事件。作好冲突预防工作,发现冲突苗头应及时调解和制止,并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尽量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事故调查小组负责按规定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为确保抢救顺利进行,应随时提出安全保证措施并监督执行。
善后处理小组负责组织医务人员救治受伤害者,取得伤害诊断报告,组织完成受伤害者亲属的接待、安抚和丧葬等工作。
3、事故报告
凡发生突发公共安全的班组或部门,必须立即以最快的方式上报项目部负责人,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实施逐级上报程序。
4、项目部的每位参建员工都应知道基本求救电话(治安
110、火警119、急救120、交通122等),并由项目部的值班调度员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
三、应急物资的储备
项目部根据自身工程施工特点,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器材(如水泥、木材、钢材、编织袋、脚手架管、消防器材、担架、发电机、行车防滑器材、防冻物资等),并且指定负责与管理人。
四、应急响应机制
1、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所在地的班组和部门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员工有义务通过电话和其他途径,向应急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迅速报告和反映有关信息。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班组和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依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同时,对突发事件进一步核查了解,将详细情况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紧急和重要信息由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向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3、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事件种类和性质,调动相关责任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根据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的工作程序,组织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和蔓延,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
4、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项目部根据有关部门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五、应急保障措施
1、通信保障
项目部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必须保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相关人员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如果通讯因外界因素中断,则采用对讲机联系。
2、应急队伍保障
项目部要建立应急队伍,如义务消防队、义务联防队、民兵队、应急抢险救护队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可迅速进行救助。
3、交通运输保障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项目部所有车辆由应急领导小组安排进行救护,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4、现场急救保障
-4-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项目部应急小组确认已经造成或即将造成人员伤亡时,要立即通知项目部医务人员到现场,组织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或做好应急救治的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一旦事件现场伤亡人数和严重程度超过项目部医疗救护能力,要立即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视情况转入县医院或更上级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项目部医务人员要做好应急医疗器械、药品的储备,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5、治安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项目部保卫要立即到达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立临时警戒区,控制事件现场事态,维持社会秩序,同时报告当地派出所。根据需要对现场进行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确保救灾物资、装备和设施免受人为破坏,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6、物资保障
项目部要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并将物资种类、数量等情况上报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以备统筹调拨使用。加强储备物资管理,防止储备物资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予以查处并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与其它单位建立物资调剂供应的渠道,以便需要时,迅速从其它地区调入应急物资。
7、社会保障
①、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派出所建立治安保卫体系,②、与当地消防中队和医院签订联合应急救援协议。
六、宣传、培训和演习
1、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知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荐有关人员参、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2、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应对、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宣传。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员工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3、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现代化办公、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4、增加投入,加强对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5、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本预案和其它专项预案演练,普及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对广大员工进行自救、互救、逃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七、后期处置
1、救援工作结束后,在完成勘察工作后,应由应急救援小组领导宣布应急处理工作结束。
2、对现场进行清理,消除潜在的危险和受影响的区域,尽快恢复生产。
3、事故(事件)调查组必须按“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事故原因,监督制定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