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
部令第32号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附件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依照核与辐射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处理意见。
第四条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视情况委托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也可以对由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的突发环境事件直接组织调查处理,并及时通知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其负责的突发环境事件,认为需要由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条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成立调查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应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监察等相关机构的有关人员参加。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聘请环境应急专家库内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助调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邀请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参加调查工作。
调查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若干工作小组开展调查工作。工作小组负责人由调查组组长确定。
第六条调查组成员和受聘请协助调查的人员不得与被调查的突发环境事件有利害关系。
调查组成员和受聘请协助调查的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客观公正地调查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并在调查处理过程中恪尽职守,保守秘密。未经调查组组长同意,不得擅自发布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相关信息。
第七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等内容。
第八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进行勘查,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取样监测、拍照、录像、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等方法记录现场情况,提取相关证据材料;
(二)进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相关单位或者工作场所,调取和复制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
(三)根据调查需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有关人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知情人员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进行现场勘查、检查或者询问,不得少于两人。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调查期间应当依法配合调查工作,接受调查组的询问,并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提供的,可以提供相关复印件、复制品或者证明该原件、原物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并由有关人员签字确认。
现场勘查笔录、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等,应当由调查人员、勘查现场有关人员、被询问人员签名。
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制作调查案卷,并由组织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归档保存。
第九条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查明下列情况:
(一)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基本情况;
(二)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事件经过;
(三)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情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
(四)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日常监管和事件应对情况;
(五)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第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的有关规定,开展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
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报告或者结论是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查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下列情况:
(一)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的情况;
(二)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及运行的情况;
(三)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及时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情况;
(四)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管理及实施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的信息报告或者通报情况;
(六)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并采取控制或者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的情况;
(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置措施的情况;
(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预防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措施的情况;
(九)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是否存在伪造、故意破坏事发现场,或者销毁证据阻碍调查的情况。
第十二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查明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的下列情况:
(一)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对预案进行评估、备案、演练等的情况,以及按规定对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实施备案管理的情况;
(二)按规定赶赴现场并及时报告的情况;
(三)按规定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监测的情况;
(四)按职责向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提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或者信息发布建议的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时,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相邻行政区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通报情况;
(六)接到相邻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规定调查了解并报告的情况;
(七)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的情况。
第十三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收集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建设项目立项、审批、验收、执法等日常监管过程中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等环节履职情况的证据材料。
第十四条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在查明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后,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
第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概况和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经过;
(二)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
(三)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四)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对环境风险的防范、隐患整改和应急处置情况;
(五)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情况;
(六)责任认定和对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七)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八)其他有必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六条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期限为六十日;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期限为三十日。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所需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调查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期限完成调查工作,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
调查期限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状态终止之日起计算。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结论、环境影响和损失的评估结果等信息。
第十八条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涉及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处罚建议。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其他违法行为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发现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涉嫌违法违纪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提出处分建议。
第十九条对于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约谈下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
接到督办通知的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书面报送事件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解读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解读
(2014年12月24日)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以环境保护部令第32号印发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是一部规范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程序性规章,对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程序的适用范围、事件调查组的组织、调查取证、调查报告以及后续处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一)规范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程序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3号)的规定,环境保护部具有“牵头协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的职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六条第(四)项也赋予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职责。然而,当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尚没有一部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方面的法规或规章,急需明确调查程序,规范事件调查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有效履行职责。
(二)《办法》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中的职责
由于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过程中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后续责任追究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办法》分别规定了企业事业单位和环保部门在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一方面按照“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为依法开展责任追究工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了履职依据,只要依法履职,工作到位,就能够免于责任追究,从而实现对依法履职者的保护。
(三)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是落实责任追究的重要前置程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要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实行严格问责。在实践中,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会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中石油兰郑长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等事件组织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人员依法追究了刑事和行政责任。
合法的程序是保证结果正确的重要前提,健全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就要根据责任追究的内在规律,规范事件调查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公正,查明事件原因、过程和后果,对责任进行认定。如果调查程序不规范,就难以保障后续责任追究到位和公正,起不到警示作用。
二、制定《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关于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在环保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比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发生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应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的调查处理。《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发生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事故由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或者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第(四)项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职责。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环境保护部具有“牵头协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的职责。这些规定都赋予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对突发环境事件开展调查的职权,是制定《办法》的重要依据。
三、《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办法》共二十三条,在对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内容做出了规定:
一是对事件调查的原则、管辖等一般性问题进行了规定。《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并明确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不适用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 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处理意见;第 四条对管辖问题进行了规定,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可视情况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此外,《办法》还对委托管辖、直接管辖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如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对部分重大、敏感事件,请求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比如,2005年11月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发生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及时请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事件调查处理。
二是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组的组织形式、纪律做出规定。第五条围绕调查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调查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应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监察等相关机构的有关人员参加,可以聘请环境应急专家库内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助调查。此外,还可以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邀请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参加调查工作。第六条要求调查组在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守纪律,保守秘密。
三是对调查方案、调查程序、污染损害评估等内容进行 了规定。第七条到第十条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步骤和内容,要制定调查方案,通过对现场勘查、检查、询问等方式收集证据,并制作案卷,同时明确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人民政府要求,开展应急处臵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并将其报告或者结论作为编写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的重要依据。比如,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湖南、广东武水河流域锑浓度异常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都要求当地环保部门组织开展应急处臵阶段污染损害评估,为事件定性、责任认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四是对调查对象、调查报告、调查期限等问题进行了规定。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按调查对象分别规定了对事发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调查内容,尤其是第十二条首次详细规定了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事后恢复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对调查报告和调查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是对事件后续处理和其他问题的规定。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条文和立法精神,《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事件调查应当依法公开信息,对调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对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 区,可以对事发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约谈。比如,山东临沂邳苍分洪道连续发生两次砷污染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约谈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和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督促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杜绝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同时,《办法》规定,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要记入社会诚信档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
四、《办法》对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管辖如何规定? 突发环境事件依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规定,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而言,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对于一般事件,则视情况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处理。比如,中石油兰郑长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重庆千丈岩水库污染事件等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都成立了调查组,对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 责一致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出了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进一步的处理意见,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追究党纪政纪和刑事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调查组如何组成?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组的组长一般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成人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应急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等相关机构人员;二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聘请的环境应急专家库内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邀请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人员参加调查组。
调查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等若干工作小组开展调查工作。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组成了由环境保护部主管副部长为组长,监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事件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包括自治区政府、监察、住建、水文水资源、水产畜牧兽医等部门,华南环保督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治区环保厅,以及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并具体划分为综合组、技术组、监测组、评估组、管理组、专家组等小 组开展工作,为全面查清事实奠定了基础。
六、调查的方式有哪些?涉事单位有何义务? 调查组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进行勘查,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收集证据材料,查明相关事实:
一是通过取样监测、拍照、录像,询问突发环境事件受害方,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等方法记录现场情况,提取相关证据材料;二是进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相关单位或者工作场所,调取和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三是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参与应急处臵工作的知情人员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调查期间应当依法配合调查工作,接受调查组的询问,并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记录等。
七、就责任认定而言,应当查明什么内容?
《办法》分别规定了对事发单位、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情况的调查内容,尤其是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臵中必须做到的五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第一时间报告,可以争取应对处臵的资源,第一时间 赶赴现场,可以及时了解事件情况,防止误判,第一时间开展监测,可以为应对处臵及时提供决策依据,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可以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这样的规定,使相关企业和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为履职提供依据。比如,2012年12月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后,天脊集团、长治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报告、开展环境监测并发布信息,错过了应对处臵的最佳时机,造成了跨省界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教训非常深刻。
根据《办法》规定,对事发单位的调查,调查组应当查明下列情况:一是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的情况;二是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及运行的情况;三是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及时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情况;四是按规定编制、评估、报备、演练、修订、培训环境应急预案的情况;五是事发后的信息报告或通报情况;六是事发后,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并采取控制或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的情况;七是事发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臵措施的情况;八是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预防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措施的情况;九是事发后,是否存在伪造、故意破坏事发现场,或者销毁相关证据阻碍调查的情况。
对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职调查,调查组应查明下列情况:一是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对预案进行评估、备 案、演练等的情况,以及按规定对事发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实施备案管理的情况;二是按规定赶赴现场并及时报告的情况;三是按规定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监测的情况;四是按职责向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提出事件处臵或信息发布建议的情况;五是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时,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相邻行政区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通报情况;六是接到相邻行政区域事件信息后,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规定调查了解并报告的情况;七是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的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应收集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事发单位建设项目立项、审批、验收、执法等日常监管过程中和事件应对等环节履职情况的证据材料。
除此之外,调查组还应查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是否有违反《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违法违纪行为。
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调查组从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两个主体入手,根据搜集的证据材料,锁定两家肇事企业,查明其中一家存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非法提炼粗铟,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将废液存于溶洞,因水位下降导致高浓度废液泄漏的问题,另一家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排放含镉废液,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查明,相关企业未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 度,环境风险防范设施不健全,没有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河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启动环境应急预案,信息发布工作不及时,此外,在日常监管中河池市和金城江区安监、工商、经贸、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等部门分别负有监管责任,是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最终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企业违法生产、恶意违法排污,政府部门疏于监管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
八、《办法》如何实现与责任追究的衔接?
一是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涉及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处罚建议,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福建省环保厅在环境保护部调查组调查结论的基础上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处以直接损失30%的罚款956.31万元。
二是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其他违法行为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污染事件,龙岩市新罗区法院认定紫金矿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龙岩市人民法院判处紫金矿业5名责任人3年至3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针对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河池市金城江区法院认定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对10名企业责任人判处有期徒刑3至5年。
三是提出处分建议。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涉嫌违法违纪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提出处分建议。比如,在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调查中,调查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做出的人员处理决定基础上,提出了对河池市政府、工商、环保、安监部门负责人等七名责任人的追加处分建议。
九、《办法》还规定了那些处理措施?
一是对于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约谈下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比如,针对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连续发生血铅超标事件,环境保护部约谈了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和台州市、湖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督促落实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的各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二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比如,针对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导致汀江水污染事件,中国证监会2012年5月对上市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三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整治时限。比如,环境保护部针对浙江德清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苯胺泄漏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印发督查通知或予以通报,对相关企业落实整改的任务和完成时限提出明确要求,环境保护部对几起重大事件及时组织了突发环境事件后督查,督促事发企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汲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篇: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办法(2016版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为规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和事件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调查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调查。
第四条【调查原则】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建议以及处理意见。
第五条【事件分级】按照事件严重程度,食品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食品安全事件。
第六条【调查层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市的较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较大食品安全事件和涉及两个以上县的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第七条【指导督办】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事件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督办,跟踪调查处理进度,督促相关单位及人员认真履行事件调查处理职责。
第二章事件报告
第八条【事件报告】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其收治的病人可能与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第九条【事件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应当及时通报相关行政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其他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条【按级别上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件报告或者通报后,应当立即进行初步核实,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件级别逐级上报,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报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上报国务院。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上报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般食品安全事件上报至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在向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同时可以越级报告。
第十一条【舆情信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到食品安全事件舆情信息时,应当立即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情况属实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上报、通报。
第十二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报告食品安全事件,情况紧急时可以先行口头报告。初次报告后,应根据调查处理情况及时续报。
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件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事件简要经过;
(二)事件造成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主要症状、救治情况;
(三)可疑食品基本情况;
(四)已采取的措施;
(五)其他已经掌握的情况。
第三章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现场保护】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应当妥善保护可能造成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用具、设施设备和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匿、伪造、毁灭相关证据。
第十四条【调查组构成】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成立调查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主管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组长,根据需要,由应急管理、食品生产监管、食品经营监管、稽查执法等有关机构的人员参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事件实际情况,组织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和食品检验、疾病预防控制等有关机构参加调查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协助调查。
第十五条【调查回避】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不得与被调查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被调查人可以申请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回避。
第十六条【调查组纪律】调查组成员和受聘协助调查的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并遵守工作纪律,恪尽职守,保守秘密,不得包庇、袒护有关责任人员;未经调查组组长同意,不得擅自发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调查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方法步骤、工作要求、时间安排等内容。
第十八条【现场调查】调查组成立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按照监督执法的要求开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取样、拍照、录像、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等方法记录现场情况,提取相关证据材料;
(二)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暂停涉事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面自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三)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必要时立即进行检验,确属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责令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将问题产品予以下架、退市,依法召回;
(四)查封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五)根据调查需要,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进行现场调查、检查或者询问,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第十九条【配合义务】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应当依法配合协助调查工作,如实回答调查组的询问,及时提供相关物品、样品、文件、数据、记录等原件(物)。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提供的,可以提供复印件、复制品、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并签字或盖章确认。
被调查单位、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应当按照调查人员要求,在现场检查、询问调查、抽样等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确认。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在文书上注明原因,并可以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签字、盖章,或者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
第二十条【事件调查内容】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下列情况:
(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情况;
(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事件经过;
(三)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健康损害情况;
(四)涉事食品及其原料购进、生产、销售、使用情况;
(五)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日常监管和事件处置应对情况;
(六)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对事件发生单位调查内容】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的下列情况:
(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报告情况;
(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启动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方案,并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
(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置措施的情况;
(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是否存在隐瞒、谎报、缓报事件,故意破坏事发现场,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或者阻碍调查的情况;
(五)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情况;
(六)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情况;
(七)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情况;
(八)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件隐患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对地方政府调查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当查明地方人民政府下列情况:
(一)按规定报告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况;
(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按规定成立事件处置指挥机构和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
(三)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
(四)按规定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演练的情况;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情况。
第二十三条【对相关部门调查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还应当查明相关部门下列情况:
(一)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况;
(二)按规定与有关部门相互通报的情况;
(三)按规定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的情况;
(四)按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检验的情况;
(五)按规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六)对事件发生单位的监管情况;
(七)涉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协助调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工作,需要其他行政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协查函。协助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般应当在接到协查函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工作;需要延期完成的,应当及时告知提出协查请求的部门。
第二十五条【流调报告】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调查组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明确事件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原因、致病因素、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等。
第二十六条【应急检验】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中需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检验。根据调查需要,检验机构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及涉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无偿提供检验所需样品。
检验机构接到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检验任务时,应当开辟绿色通道,保障事件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十七条【处罚建议及移送】食品安全事件调查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单位涉及食品违法行为的,调查组应当及时向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证据,提出处罚建议。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事发单位及责任人予以行政处罚;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其他违法行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第二十八条【调查期限】调查组应当按时完成调查工作,并向派出调查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调查报告。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期限为60个工作日;较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期限为30个工作日。经派出调查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事件调查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个工作日。
调查期限从调查组成立之日起计算,调查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鉴定、专家评审或论证所需时间和其他部门协助调查所需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第二十九条【调查报告】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件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件发生经过和事件处置情况;
(三)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情况;
(四)导致事件的食品名称、来源、数量、流向等情况;
(五)技术调查及相关检验、诊断和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论;
(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事件性质;
(七)事件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件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八)事件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建议、案件移送情况;
(九)事件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建议;
(十)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事项。
第三十条【结果报告】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调查进展情况,并在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报告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
第三十一条【整改落实】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认真吸取事件教训,落实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三十二条【信息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结果。
第三十三条【档案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事件调查处理有关资料。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罚则】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三条有关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未进行处置,未按时报告,隐匿、伪造、毁灭相关证据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罚则】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有关规定,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件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罚则】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办法第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罚则】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罚则】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有关规定,未落实食品安全事件防范应对和整改措施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与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分级标准】食品安全事件分级标准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解释单位】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6年月日起施行。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本站推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
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
调查总结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要素
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
3、基本情况(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 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
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
发文字号
标题
主送机关
事件概况(前言)正文
一、基本情况
二、事件发生经过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六、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发文机关落款(盖章)附件
成文日期
抄报(送)机关
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第五篇:事件调查与处理控制程序
事件调查与处理控制程序
1.0目的
为了确保所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报告和调查,完全清查事件原因并予以整改跟进,分享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2.0适用范围
本程序用于在公司管理控制中的所有与EHS有关的事件的报告和调查。3.0职责
3.1 公司各部门应保证其管理区域内的事件都能够及时报告;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并实施整改措施,协助管理部完成书面事件报告;
3.2管理部负责根据事件的风险等级,决定调查的级别,组织并实施事件调查分析,编制调查报告,负责监督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
3.3 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对中、高风险事件进行调查、整改和跟进。
3.4所有公司员工和业务主管部门都有责任尽快报告所发现的事件,协助管理部开展事件调查。
4.0工作程序 4.1 事件报告
4.1.1 如发生险肇事件和轻伤事件,涉及或发现事件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主管部门报告,涉及的部门主管应在1小时内报告管理部和公司领导。4.1.2如发生火灾事件后,由公司管理部负责向消防队报警。
4.1.3发生人员伤亡事件、疾病中毒、设备故障、交通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后,由责任部门尽快通知管理部和公司领导,填写《事故调查报告表》。4.1.4当公司职工确认患有职业病后,由职工本人或所在部门负责向管理部和公司领导报告。4.1.5如发生重、特大事件,在报告的同时,应按《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要求,开展救援工作,防止事件扩大。
4.1.6除法规要求外,总经理决定是否将重大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件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方通报。4.2 事件调查
4.2.1 轻伤事件责任事件由责任部门提出事件报告,管理部进行事件调查。
4.2.2 重大伤亡、死亡事件由公司管理层会同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组成的事件调查组,按照相关法规进行调查。
4.2.3管理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工伤、意外、职业病原因的调查工作,必要时成立调查组。对职业病的发病原因、病情、防范或应急措施等提出书面报告,填写《事故调查报告表》报公司领导。
4.2.4 管理部负责事件调查,必要时组织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填写到《事故调查报告表》中。涉及的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管理部负责监督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向主管领导通报。
4.2.5 总经理对事件做出处置决定,并决定事件的通报范围。4.3 事件处理
4.3.1对事件的处理依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对直接责任人和管理者进行通告批评、行政处罚、留职察看、解除劳动合同等形式的处罚。
4.3.2 发生事件隐瞒不报者按事件的后果,对当事人加重处罚,对知情人给予相应级别的处罚。
4.3.3 当事件责任方是承包商时,应对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和法规要求进行处罚,必要时还要对其直接管理人按上述办法处理。
4.4 事件统计分析
管理部负责每年12月份对当年的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填写《工伤事故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设立下一事件数量指标,力争逐年降低事件发生频次,减少事件发生数量。5.0相关文件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B07 《工伤事故处理流程》 6.0相关记录
《事故调查报告表》
《工伤事故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