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安保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安保管理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0年5月下旬,武保科深入各物业站对社区安保队伍的管理现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情况调查。调查期间,武保科组织召开了保安员座谈会,了解了当前社区安保员思想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想法和诉求;召开了保安员骨干、班组长座谈会和支部书记座谈会,询问了安保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检查了各物业站的治安技防设施及安保设施的配备和运转状况。
针对调查掌握的各类情况,分析了产生各类问题的根源和原因,并就今后如何加强社区安保队伍建设,提高保安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安保队伍的基本情况:
向阳社区中心现有保安员128人。其中男性保安 人,30.7%女性保安 人;年龄60-50周岁的 人,50—40周岁的 人,年龄40-30周岁的 人。协解人员 名,全民职工 人,党员 名。参加社区专门培训的培训 名。没有参加培训的 人。
二、社区安保员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社区在人、财、力上对安保队伍的建设给予了较大的投入,社区安保队伍不断壮大,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社区工作环境和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都得队伍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这支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还是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与社区安保工作所担负的工作职能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个别保安员工作不履责,责任心不强。表现为上岗期间不管事,车辆不登记、闲杂人员不盘问等等。
2、保安员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表现为个别保安员上班就睡岗、迟到早退、中途溜号。
分析原因:从主观上讲,年龄结构不适应。社区安保工作,任务繁重,社区工作人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工作经验看,这支队伍的最佳年龄以35岁至45岁为佳。但目前社区安保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加之社区工作者队伍进出口不畅,人员流动较慢,年龄老化问题仍然存在。
2、性别结构失衡。全区社区保安员中,只占社区工作者总数的19.2%,而且这些文凭90%以上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16人,占社区工作者总数的22.97%。社区工作者文化程度偏低,严重制约了他们了解新鲜事物、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社区业务知识不足,许多工作报表都看不太懂,运用电脑网络、现代办公软件等现代科学技术更是一知半解,只能边用边学。在调研中,一半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对现代社区的概念不甚了解,多数人表示在开展社区工作时“缺乏必要的知识”。
3、思想观念不适应
4、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面对社区事务具有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和公益性的工作特点,许多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将工作转变到依靠协商、民主、法制的方法上来,而是凭热情和经验开展工作,满足于少数人决策,满足于过去居委会时期的工作方式方法。在调研中,有三人之一的人认为社区事务应由书记或主任决定,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处理社区事务时要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特别是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上,大都习惯于抓在册党员,对驻辖区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有时感到为难,方法不多,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选拔渠道不宽。为了加强社区的建设,近几年来,各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书记和主任的选拔渠道和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和财政体制的影响,目前街道党工委选拔任用社区工作人员都在本办事处或本区的范围内进行,选拔的对象除了街道一般干部,再就是下岗职工、离退体人员、社区居民、复退军人等。由于选拔范围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
2、培训力度不够。目前,对社区工作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得不到正规的、系统的培训。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通常是以会代训,培训质量和效果达不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所以,社区工作者队伍知识老化、社区知识贫乏的现象比较突出。
3、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通过调研,目前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工作往往是评价单项工作比较多,考核全面工作比较少。部分街道党工委出于对社区工作者的开支来源、身份、待遇等方面的考虑,对社区工作者基本上不严格考核,只满足于“有人干事”,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4、岗位缺乏吸引力。目前,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几年区委、区政府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与国家公务员相比,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仍然很低。经统计,全区社区工作者中,社区党务工作者每月无补贴,除50名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工资由财政供养和16名社区招聘的离退休人员外,多数社区党务工作者只得采取兼任社区居委会职务、担任社区协助员的形式获取补贴。补贴标准也因兼任社区居委会职务的不同而不同,通常社区主任为每月400元,社区副主任每月300元,社区委员每月200元,社区协助员每月540元,并交“三险”。另外,72名社区义务党务工作者根据街道办事处具体情况,有的每月只能给几十元的“磨鞋底费”,有的则是纯义务。这种收入低、无保障的状况,难以使高素质的人才将社区工作视为终身职业,有许多通过招聘上岗的下岗职工、复退军人视社区工作为“权宜之计”。
四、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的对策
为建立起一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选用力度。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法,是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实行的以街道党工委招聘社区工作人员与相关职能部门招聘驻社区工作协管员的做法,在招聘的科学性、合理性上、招聘环节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议借鉴公务员录用办法,逐步探索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由市一级统一命题,由区一级具体组织实施,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进一步拓宽选用渠道,改变目前存在的偏重于从街道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复退军人中选用的思维定势,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吸引尽可能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社区工作岗位的竞争。
2、强化培训措施。在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应把强化培训作为提高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各街道办事处和相关业务部门要舍得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上加大财力、物力投入。要改变现有培训重点在街道内部低层次、分散性动作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经常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轮训和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工作计划,对新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应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任职时间满3年的社区工作主要负责人,建议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岗位轮训。应根据社区建设发展需要,由组织、民政部门牵头,依托区委党校、驻区高校、中专等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社区工作专题培训班、研讨班,并通过开展典型交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挂职培训等渠道,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
3、严格考核监督。建议从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入手,切实改变目前存在的对社区工作人员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逐步把社区工作人员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由街道与社区主要负责人鉴定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根据社区建设和具体工作任务,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进一步健全考核激励制度,研究制订对社区每个工作岗位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工作实绩突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除给予表彰奖励外,还可参照公务员晋升工资的方法,适当提高其生活补贴。对特别优秀的,应打破人员的身份界限,可聘任到街道任职。对实绩平平的,应及时找出不足,促其改正。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群众意见较大的,应按组织程序及时予以调整。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应完善监督评议制度,将每位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置于居民的监督之下,定期向居民代表会议、专项工作述职会议、驻街单位党政联席会议等社区议事机构通报工作情况,接受监督和评议,并将评议情况作为考核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4、不断优化环境。要增强社区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吸引人才、锻炼干部的地方,就必须下大力气优化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生活环境。特别是针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待遇不高的情况,应及时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险和退养制度,与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工作。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安保工作人员花名册》,实事求是地统计相关数据,并根据统计数据,
第二篇:社区健身状况调查报告
长清区居民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与日俱增,休闲的健身方式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和认可。休闲健身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人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准,改善生活风气,使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升华和提高。基于此,我于济南市长清区调查其居民的健身状况,主要了解居民自身休闲健身现状与制约因素和健身需求,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提供参考。调查的结果
1、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
此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城区与农村相比较而言,经济.文化较发达,设施较齐全,路面硬化程度高。第二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区人口的差距,城区人口大多有较为稳定.轻松的工作,收入保障较好,且大多数人都有福利与保险,能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而农村人口呢,大多的人都从事着务农与个体经营,收入不稳定且工作量大,当做完一天的工作与家务后,基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和多余的精力来锻炼身体了。
2、从年龄方面来看,青少年锻炼最多,老年人其次,年轻人.中年人最少。
青少年的锻练,是比较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锻炼,而老年人的锻炼,以散步为主,能够到公园去参加较为系统,专业的锻炼的老年人并不多。青年与中年,由于工作多,事务繁忙,日常锻炼自然就少。
3、在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
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
4、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和集中,人们在闲暇之时到体育馆或公共健身场所甚至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娱乐活动
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大多以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为主,一方面,收费的健身场所收费较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社区等都是居民有氧运动的好去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反映出“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新潮的休闲消费方式,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少部分人选择到有收费体育馆和健身会所去出力流汗。他们认为有规范的场地、舒适的环境和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更适合自己,这部分人收入相对较高。
4、关于健身设施,半数人认为身边健身设施不够全面,少数人身边拥有齐全的健身设施。
健身设施这一方面,农村比城区问题更明显。在城区,体育馆,健身房,公园设施比较完备,在农村,虽然曾经普及过健身设施,但因为缺乏维修,损坏较严重,甚至有的地方还有偷卖健身设施的情况。设施是健身的基础,没有完备的设施,必定无法推行全民健身活动。
5、对于健身的认识,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健
身的重要性,极少数人认为健身无关紧要,思想和认识上的改观,下一步就是行动上的改观了。
存在的问题
(一)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
(二)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
(三)健身房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
(四)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
(二)加强小区健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
(三)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降低门票价格和入场门槛
(四)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提高群众健身的积极性
(五)改善居民的休闲环境,提高市民的休闲质量
第三篇:社区健身状况调查报告
社区健身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与日俱增,休闲的健身方式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和认可。休闲健身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人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准,改善生活风气,使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升华和提高。基于此,我于扬州市一社区调查其具名的健身状况,主要了解居民自身休闲健身现状与制约因素和健身需求,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提供参考。
调查的结果
1、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过度。从居民的休闲方式看,沿袭了较多的传统休闲方式,如看电视、散步、看书报杂志、听广播音乐、逛街、打牌打麻将等,但现代休闲方式如网上休闲、体育健身、旅游、美容等日渐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
2、由静态逐步向动态过度。以往人们的休闲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书报、听音乐、品茶聊天等,以相对静态的活动为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各种动态活动,如体育健身、旅游、逛街逛书店、逛公园等户外运动。参照发达国家休闲业的现状,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最终将发展为动静结合,以动态型为主。
3、休闲时间长短与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大小成正比。在平时,休闲时间较短且不集中,居民休闲活动主要集中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半径的范围内。但周末或节假日时,居民因拥有完整和连续的休闲时间,在活动空间的选择上,表现离开居住地的倾向,以至将活动范围拓展到城市郊区或外省市,乃至境外,使得休闲时间的延长和活动空间的延伸呈现同步扩大的趋势。
调查表明,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占到62.5%。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在选择散步作为日常的运动项目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把散步作为唯一的健身方式,而三分之二的人通常是参加两项以上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市民的锻炼热情还是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主要以偏向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登山等。
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从性别看,女性运动项目多以散步、跳舞、健美操、瑜珈为主男性则以球类、游泳为主。居民的健身频率
据统计,在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中,不定期健身的人占11.9%,每周健身一次的人占29.2%,每周二次的占有18.6%,每周三次的占12.2%,每周三次以上的占28.2%,交叉分析发现,每周三次以上运动的仅“散步”就占三成。从健身的频率看,年龄越大的人活动次数相对较高。从职业看,每周健身一次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企业人管理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商业人员和生产运输工人等,说明这部分人工作相对繁忙,而休闲时间相对少;每周健身二次的主要有: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医生和教师等;而每周健身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多以离退休、下岗失业、家务人员为主,这部分人休闲时间较多,相对健身频率较高,另外,医生及教师也有较高频率,说明其对运动健身较为重视。从市民每次健身的时间看,每次健身时间约半小时的人占25.8%,1小时的占47.7%,1.5小时的占18.3%,2小时以上的占8.2%。也就是说,近半数的人每次健身至少1小时左右。男性每次参加健身运动时间多数在1至2个小时,女性多数在1小时以下,说明男性每天参加健身运动的时间相对多于女性。居民休闲健身的动机
调查显示,认为健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的人占88%,认为是消除压力的占4.0%,认为是爱好的占2.9%,认为是治疗疾病的占1.1%,认为是休闲娱乐的占3.3%,认为是减肥和其他原因的各占0.4%。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和集中,人们在闲暇之时到体育馆或公共健身场所甚至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娱乐活动
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大多以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为主,一方面,收费的健身场所收费较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社区等都是居民有氧运动的好去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反映出“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新潮的休闲消费方式,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少部分人选择到有收费体育馆和健身会所去出力流汗。他们认为有规范的场地、舒适的环境和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更适合自己,这部分人收入相对较高。
居民对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的评价
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中,对于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有8.8%的人认为很满意,40.3%的人认为比较满意,37.5%的人认为一般,8.1%的人认为不太满意,2.1%的人认为很不满意,3.2%的人认为不了解情况。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场地的需求不同
从居民参加的运动项目看出,场外运动的比例为63.5%,场内运动比例为36.5%,而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场地的需求也不同。调查显示,对现有的健身场地,认为完全能满足的人占6.8%,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59.1%,认为不能满足的占29.4%,认为不了解的占4.7%。从市民对现有场地的需求看,认为满足和不了解情况的人大多为热衷于户外场外活动的人,如散步、跑步、登山和在广场跳舞的人,相反,认为不满足的人多为喜欢在户内或场内运动的人,如常去游泳、打羽毛球、篮球和做瑜珈等。
居民的健身消费
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费用,以及购买的健身器材、球类、衣鞋帽等健身用品的支出见下表:
表四:最近两年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消费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38.8 7.0 基本没有消费 400―500元左右 6.8 4.0 50元以下 600―800元左右 15.8 3.5 100―200元左右 800―1000元左右 12.3 7.3 200―300元左右 1000元以上 4.8
300―400元左右
从最近两年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消费情况看,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六成的居民都有不同程度的用于购买健身用品和健身消费,其中,较多集中在100元至300元的占近三成,1000元以上有一定比例,另有近四成的人没有消费,这部分人群中占比例较高的是离退休人员,依次是商业服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等,他们的健身方式主要以如散步、跑步等为主。健身消费来自人们对健身运动的需要,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所处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使人们的健身消费爱好也不尽相同。交叉分析发现,市民的健身消费有以下特点: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越小消费越高,反之,年龄越大消费越低;而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健身消费水平则越高;不同职业中,公务员、教师和医务人员消费相对较高,其次是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消费较低的主要有生产运输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等。
存在的问题
(一)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
(二)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
(三)健身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
(四)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
(二)加强小区健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
(三)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降低门票价格和入场门槛
(四)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提高群众健身的积极性
(五)改善居民的休闲环境,提高市民的休闲质量
第四篇:社区健身状况调查报告
社区健身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与日俱增,休闲的健身方式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和认可。休闲健 身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人需 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提 高文化水准,改善生活风气,使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升华和提高。基于此,我于扬州市一社 区调查其具名的健身状况,主要了解居民自身休闲健身现状与制约因素和健身需求,为政府 和有关部门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提供参考。
调查的结果
1、、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过度。从居民的休闲方式看,沿袭了较多的传统休闲方式,如看电视、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过度。散步、看书报杂志、听广播音乐、逛街、打牌打麻将等,但现代休闲方式如网上休闲、体育 健身、旅游、美容等日渐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
2、由静态逐步向动态过度、由静态逐步向动态过度。以往人们的休闲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书报、听音乐、品 茶聊天等,以相对静态的活动为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各种动态活动,如体 育健身、旅游、逛街逛书店、逛公园等户外运动。参照发达国家休闲业的现状,我国城市居 民的休闲活动最终将发展为动静结合,以动态型为主。
3、休闲时间长短与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大小成正比、休闲时间长短与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大小成正比。在平时,休闲时间较短且不集中,居民休闲活动主要集中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半径的范围内。但周末或节假日时,居民因 拥有完整和连续的休闲时间,在活动空间的选择上,表现离开居住地的倾向,以至将活动范 围拓展到城市郊区或外省市,乃至境外,使得休闲时间的延长和活动空间的延伸呈现同步扩 大的趋势。调查表明,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占到62.5%。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 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在选择散步作为日常的运动项目的人群中,有三分之 一的人把散步作为唯一的健身方式,而三分之二的人通常是参加两项以上的运动项目。由此 可见,市民的锻炼热情还是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主要以偏向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登山 等。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 强
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 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从性别看,女性运动项目多以散步、跳舞、健美操、瑜珈为主男 性则以球类、游泳为主。居民的健身频率 居民的健身频率 据统计,在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中,不定期健身的人占11.9%,每周健身一次的人占 29.2%,每周二次的占有18.6%,每周三次的占12.2%,每周三次以上的占28.2%,交叉分 析发现,每周三次以上运动的仅“散步”就占三成。从健身的频率看,年龄越大的人活动次数 相对较高。从职业看,每周健身一次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 企业人管理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商业人员和生产运输工人等,说明这部分人工作相对繁忙,而休闲时间相对少;每周健身二 次的主要有: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医生和教师等;而每周健身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多以离 退休、下岗失业、家务人员为主,这部分人休闲时间较多,相对健身频率较高,另外,医生 及教师也有较高频率,说明其对运动健身较为重视。从市民每次健身的时间看,每次健身时 间约半小时的人占25.8%,1小时的占47.7%,1.5小时的占18.3%,2小时以上的占8.2%。也
就是说,近半数的人每次健身至少1小时左右。男性每次参加健身运动时间多数在1至2个小 时,女性多数在1小时以下,说明男性每天参加健身运动的时间相对多于女性。居民休闲健身的动机 居民休闲健身的动机 调查显示,认为健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的人占88%,认为是消除压力的占4.0%,认为是爱好的占2.9%,认为是治疗疾病的占1.1%,认为是休闲娱乐的占3.3%,认为是减肥 和其他原因的各占0.4%。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 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和集中,人们在闲暇之时到体育馆或公共健身场所甚至到大自然中 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娱乐活动 居民常去的健身场所大多以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为主,一方面,收费的健身场所收费较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社区等都是居民有氧运动的好去处。“请人吃饭,不如请 人出汗”,反映出“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新潮的休闲消费方式,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少部分 人选择到有收费体育馆和健身会所去出力流汗。他们认为有规范的场地、舒适的环境和自己 喜欢的运动项目更适合自己,这部分人收入相对较高。居民对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的评价 居民对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的评价 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中,对于免费的公共运动场所,有8.8%的人认为很满意,40.3% 的人认为比较满意,37.5%的人认为一般,8.1%的人认为不太满意,2.1%的人认为很不
满意,3.2%的人认为不了解情况。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场地的需求不同 从居民参加的运动项目看出,场外运动的比例为63.5%,场内运动比例为36.5%,而不 同的运动项目对场地的需求也不同。调查显示,对现有的健身场地,认为完全能满足的人占 6.8%,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59.1%,认为不能满足的占29.4%,认为不了解的占4.7%。从市 民对现有场地的需求看,认为满足和不了解情况的人大多为热衷于户外场外活动的人,如散 步、跑步、登山和在广场跳舞的人,相反,认为不满足的人多为喜欢在户内或场内运动的人,如常去游泳、打羽毛球、篮球和做瑜珈等。居民的健身消费 居民的健身消费 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费用,以及购买的健身器材、球类、衣鞋帽等健身用品的支出 见下表: 表四:最近两年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消费 表四:最近两年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消费 居民 所占比例% 38.8 400―500元左右 6.8 600―800元左右 15.8 800―1000元左右 12.3 1000元以上 4.8
基本没有消费 50元以下 100―200元左右 200―300元左右 300―400元左右
所占比例% 7.0 4.0 3.5 7.3
从最近两年居民平均每年用于健身的消费情况看,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六成的居民都有 不同程度的用于购买健身用品和健身消费,其中,较多集中在100元至300元的占近三成,1000 元以上有一定比例,另有近四成的人没有消费,这部分人群中占比例较高的是离退休人员,依次是商业服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等,他们的健身方式主要以如散步、跑步 等为主。健身消费来自人们对健身运动的需要,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所处环境和经济 条件不同,使人们的健身消费爱好也不尽相同。交叉分析发现,市民的健身消费有以下特点:
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越小消费越高,反之,年龄越大消费越低;而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 健身消费水平则越高;不同职业中,公务员、教师和医务人员消费相对较高,其次是企业管 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消费较低的主要有生产运输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等。存在的问题
(一)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
(二)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健身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
(三)健身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 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四)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其他因素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
第五篇:小学班主任队伍基本状况调查报告
小学班主任队伍基本状况调查报告
班主任老师是小学德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业务素质的水平等各方面情况直接影响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为了了解当前我县小学德育主任和班主任队伍的基本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业务部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我们组织了延庆县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调研活动。
一、调查方法、对象、内容及时间:
此项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于2005年9月对全县各小学班主任的性别、学历、年龄、教龄、班主任工作年限、所获荣誉、承担课题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全县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及分析
我县小学共有班主任567人,其中女班主任占总数87.5%,全县班主任平均年龄33.03岁,平均班主任工作年限12.4年,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8.5%,获紫禁杯、长城杯奖在班主任达到45.5%,论文(近三年)获得县级三等奖以上的教师为79.2%,有国家、市、县、校德育科研课题的为34%。
从整体上看,延庆县小学班主任队伍是一支年轻化、处于发展期、学历层次较高的队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深化我县德育改革的优势所在。但也存在着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教育科研活动不够普遍、科研能力水平较低、骨干班主任流失严重、师资构成地域差异较大等不利因素。
1、年轻化的班主任队伍
从统计数字来看,全县小学班主任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567位班主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398占总体的70.2%;36—45岁中年班主任约占19.6%;46岁以上的班主任仅占10.2%,比去年相比46岁以上教师的数量又有所下降(去年46岁以上的为11.6%)。
青年人的优势是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思想观念较新,对新信息接受快。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更容易转变传统的、落后的班主任管理观念;更勇于探索新的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步子较大。但青年人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由于他们是初入社会,有的同志理想抱负尚不坚定,工作上不够踏实,容易情绪化,顺利时干劲十足,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由于缺少教育工作的经验,有的同志班主任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导致班级管理混乱,有的同志虽有新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缺乏的教育措施,使教育理念难以成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影响了教育效果。
2、进入发展期的班主任占大多数教师
班主任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担任班主任的前三年,对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方法还较为生疏为称为试验期;第七年以后,一般的班主任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工作起来较为得心应手,是班主任工作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时期,可以称为发展期。从统计数字看,全县的567名班主任中,3年以下为61人;4-6年为31人;7年以上为475人进入发展期,占全体班主任的83.8%。大量班主任进入发展期,预示着只要管理、培养措施科学合理,全县小学德育工作会扎实推进,会有更多的班主任教师脱颖而出。
3、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
随着教师队伍的自然更替和培训进修工作的开展,我县小学班主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统计表明,全县小学的班主任教师中,本科为218人,占全县班主任的38.4%,(去年为16.2%);大专学历为284人,占全县班主任的50%;中师为41人,占7.2%;高中为23人;初中为1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8.5%,比去年的82.4%又提高了6.1%,越来越多的人进修本科和研究生班的课程。学历提高的重要优势是基础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以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得到增强,这使做好班主任工作有了比较好的知识背景,为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长城杯奖励制度推动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的普及
我县特有的长城杯优秀班主任奖励机制,是推广班主任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平台,更是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到2004年为止,获长城杯班主任为238人,占全体班主任的42%。其中35.8%的长城杯班主任均有县级以上德育论文获奖,反映了我县长城杯奖励制度在推动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上的贡献。
5、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从统计数字看,全县小学567位班主任中,男班主任仅为71人,占总数的12.5%;女班主任为496人,占总数87.5%,性别比例差异悬殊。与去年相比,男班主任数又下降了1.7%。女教师的数量过多,缺乏男教师的现状会加重男生的女性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6、骨干班主任流失现象严重
从1988年首届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评比活动到今,十八年来,我县小学获奖班主任约100多人,但现在仍为班主任的仅为23人次(实际是22人,有一人荣获过两次)约为3.7%,长城杯班主任238人。除自然流动(部分老师退休)外,多数获奖教师流失到其他工作岗位,这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较大损失。长城杯班主任239人。
7、教师开展德育科研工作还不普遍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有效措施,从统计数据看,县级以上德育论文获奖教师450人,有117人从未获过县级以上奖励,获奖教师占79.3%。德育科研上,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有88人,县级课题研究工作10个,校级课题研究95人,三项共计193人,约占34%,而且集中在有限的几所学校中,大部分学校班主任教师的科研方面是空白。
8、师资构成地域差异较大
从统计数字来看,全县的班主任师资构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越趋近中心师资越强,越是边远地区,条件越艰苦,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越差。
仅以延庆三小、永宁小学和千家店小学为例的比较:
表一,延庆三小、永宁小学和千家店小学班主任年龄和任职年限统计
学校 全校班主任数 数据 年龄 任班主任年限
25岁以下 26至35岁 36至45岁 46岁以上 3年以下 4—6年 7年以上
延庆三小 34 数量 4 14 16 0 4 2 28
占全校 12% 41% 47% 0 12% 6% 82%
永宁小学 18 数量 7 5 3 3 7 3 8
占全校 39% 28% 17% 17% 39% 17% 44%
千家店小学 8 数量 6 0 0 2 5 1 2
占全校 75% 0 0 25% 63% 13% 25%
表一,数据反映,县城学校在年龄结构和任职年限上比山区、乡镇小学具有较大优势:县城学校年龄在25岁至45岁,任职在7—20年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占大多数;乡镇小学和山区小学年龄在25岁以下和46岁以上的教师居多,中间年龄段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中间断层的现象。这不利于山区班主任教师的迅速成长。
表二,三小、永小和千小班主任学历水平及获市县教学骨干称号统计:
全校班主任数学历 市、县教学骨干
本科 大专 中师高中
延庆三小 34 数量 25 9 0 11
比率 74% 26% 0 32%
永宁小学 18 数量 8 6 4 2
比率 44% 33% 22% 11%
千家店小学 8 数量 0 6 2 0
比率 0 75% 25% 0
从三所学校班主任学历和获市县教学骨干称号上看,县城学校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获市县教学骨干的数量较多,乡镇小学和山区本科教师和市县教学骨干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县城学校和山区学校对比悬殊:延庆三小班主任达到本科学历的为74%,而山区校为0。延庆三小有市级教学骨干2人,县级教学骨干9人,市县教学骨干教师占全校班主任的32%,而山区也为0。这两方面的现状反映了县城学校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山区。所以提高山区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任务艰巨。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我县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现状,我们认为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注重开展采取分层培训活动
多年来,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有部门组织的、促进班主任成长的活动明显较少。所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措施之一是根据班主任的实际状况、根据各层面教师的需要组织不同层面的培训,如紫禁杯、长城杯优秀班主任培训,青年班主任培训,学校骨干班主任、一般班主任的培训等。
(1)紫禁杯、长城杯优秀班主任的培训。培训要以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使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促进个人的班主任工作风格的形成和成熟。
(2)加强青年班主任培训。针对青年班主任的思想实际和能力状况,要着重在道德修养、班级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要通过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念。在人格(个性)发展方面,青年班主任需要学会心理调节,提高自身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同时,还要提高“心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班级常规管理经验的学习,提高班集体建设的能力。
(3)对学校骨干和一般班主任层,通过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帮助班主任提高对德育对象的了解、德育因素的把握、德育途径方法的运用、德育研究等能力,为其尽快成为优秀班主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广泛开展德育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是提高班主任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我县有十余所小学参加国家级德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延庆实验区研究和县级“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课题的研究。没有德育课题的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德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和研究活动。要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齐参与的教科研局面。要提倡小、快、实的研究活动方式,即要通过一些小的班主任工作专题的研究,切实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课题研究周期短,一般
一、两个学期就能解决问题,见效快;研究要有实践价值和意义,实效性强。从而实现班主任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真正使德育科研成为了班主任成长的加速器。
3、发挥县城学校的示范牵动作用
根据经验多的班主任集中在县城学校的现状,一是继续组织优秀班主任演讲报告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讲座、咨询与研讨,促进了受助学校和班主任教育观念的更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也使优秀班主任得到了锻炼提高;二是开展“留学”活动,农村小学教师与县城
小学的优秀班主任跟班学习,全方位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
4、切实减轻班主任过重负担
据一些班主任教师反映,众多的小学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繁重,许多老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不但影响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班主任教师的业务提高,更影响到老师们的身心健康。学校行政部门在安排工作中,要考虑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负担,要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要给予班主任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班主任老师能够健康地生活,积极地学习、快乐地工作。从而整体推动我县小学德育改革的深入。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更使我们看到了全县小学班主任队伍是一支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年轻的、充满朝气的队伍,是一支有一定经验的、正在发展中的、蕴含巨大潜能的队伍,也是一支阴阳比例失调、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队伍,更是一支需要各方面广泛关注以保持人员稳定、多层面培养和锻炼以得到发展的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一定时间的卓有成效的培养和锻炼,将会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