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

时间:2019-05-13 16:2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

第一篇: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境口岸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境口岸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国境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保护出入境人员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国境口岸和出入境交通工具实施的卫生监督(以下统称国境口岸卫生监督)。

国境口岸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饮用水供应、公共场所经营、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经营单位(以下统称经营者),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遵守本规定。

出入境航空器航空配餐加工和供应单位(以下简称航空配餐企业)按照食品生产单位管理。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单位按照食品销售单位管理。餐饮服务单位不包含食品摊贩。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国境口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以下简称 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国境口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检验检疫部门对国境口岸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饮用水供应和公共场所经营的单位实施卫生许可管理,具体规定按照《国境口岸卫生许可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第四条 经营者、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是国境口岸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卫生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配合检验检疫部门实施口岸卫生监督,不得拒绝、阻挠、干涉。

第五条 检验检疫部门按照风险管理、分级管理和诚信管理的原则开展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工作。

第六条 检验检疫部门设立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员,开展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工作。

第二章

卫生要求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七条 国境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保持环境整洁。

(二)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污染防治,防止其污染环境和水源。

(三)控制病媒生物密度,使其数量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四)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八条 经营者应当建立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及卫生安全档案,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卫生安全自查。

经营者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鼓励和支持经营者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向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送检或配备先进检测设备自行检测,提高卫生安全水平。

第九条 经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相应的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以下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一)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二)在出入境交通工具上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

(三)在公共场所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从业人员。

(四)饮用水供应单位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及公共场所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前款规定的工作。

第十条 经营者、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检查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发生上述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检验检疫部门 报告。

第十一条 经营者、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配备安全、充足、有效的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并及时清运废弃物。

第二节

食品生产经营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的有关要求,做好采购验收、储存运输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第十三条 航空配餐企业的采购验收、储存、加工、配送装机等过程应当符合《航空食品卫生规范》(GB31641)的有关要求。航空配餐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四条 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符合下列要求:

(一)操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二)保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整洁,消除鼠类、蝇类、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条件;储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三)定期维护食品原料运输、食品加工、储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卫生安全。运输保温、冷藏(冻)食品应当有与提供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保温、冷藏(冻)设备设施。

(四)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者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五)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六)凉菜、生食水产品、裱花蛋糕等直接入口食品应当专人负责、专室制作、工具专用、消毒和冷藏设施专用。

(七)熟制加工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需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及时冷藏;食品原料、半成品、直接入口食品均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八)餐饮具按照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倡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公开加工过程,公示食品原料及其来源等信息。

第十五条 已取得国境口岸卫生许可的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经营者,可在全国口岸向出入境交通工具供应食品。出 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所供食品及原料单位的卫生档案,供应食品前应当向交通工具停靠地检验检疫部门申报。

出入境邮轮食品供应经营者还应当建立合格供应商评定制度,具备与食品供应相适应的储存场所、冷藏冷冻等卫生设施及专用车辆,具备验收自检能力。

鼓励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经营者引入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属于公共场所的还应当符合本规定关于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饮用水供应

第十七条 从事饮用水供应的单位(以下简称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

第十八条 供水单位采购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十九条 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当配备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必要的水质检验设备和人员。

二次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各类蓄水设施、加水设备的卫生防护,定期清洗和消毒。

现制现售饮用水等使用水质净化设施的经营者,应当定期更换或维护净化设施,确保净化设施有效运行。运输饮用水的交通工具应当定期清洗消毒。

第二十条 供水单位应当定期对水质进行常规项目检验,至少每半年一次,并保存检验结果备查。

第四节

公共场所

第二十一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卫生管理档案,卫生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

(二)空气质量、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

(三)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

(四)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

(五)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

(六)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

(七)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

(八)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第二十二条 公共场所室内装饰装修期间不得营业。进行局部装饰装修的,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营业的非装饰装修区域室内空气质量合格。

第二十三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保持公共场所空气流通,室内空气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公共场所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符合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第二十四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给顾客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游泳场(馆)和公共浴室水质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五条 公共场所的采光照明、噪声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公共场所应当尽量采用自然光。自然采光不足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配置与其经营场所规模相适应的照明设施。

第二十六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一客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第二十七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卫生设施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卫生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公共场所设置的卫生间,应当有单独通风排气设施,保持清洁无异味。

第二十八条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

第五节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

第二十九条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经营者,应当向当地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企业名称、经营地址、营业 面积、法人、联系人、联系方式等。

第三十条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及周围环境应当地面平整硬化,排水通畅,通风良好,清洁卫生,具备有效的防鼠设施和防鼠带,无病媒生物孳生场所。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经营者应当做好病媒生物防控工作,配备必要的消毒、杀虫、灭鼠的药物和器械。

第三十一条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货物应当分类存放,堆垛之间应当保留适当间距;对特殊仓储管理的有毒有害以及具有放射性危害的物品,按规定设置明显警示标识。

第三十二条 出入境食品储存场地还应当符合以下卫生条件:

(一)场地选址必须远离污染源、有毒有害物品储存场地、有毒有害物品运输途径地,避免造成食品污染。

(二)仓库应当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防潮设施,防止食品受潮霉变,食品应当隔墙离地堆放;所有食品均应按品种分类,分区存放,避免受到交叉污染。

(三)冷冻冷藏设备设施应当保持适当的温度,并保持完整的温度检查记录。

(四)腐败变质等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应当及时清除,必要时实施消毒,防止造成污染。

第三十三条 出入境废旧物品储存场地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场地选址必须远离水源、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场所、公共场所、居民生活区等,与外界相对封闭,防止环境污染。

(二)应当设置对集装箱实施查验和检疫处理的设施及场地。

(三)废弃物应当在实施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清运。

第六节

出入境交通工具

第三十四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根据交通工具经营规模、项目,设置满足需求的卫生设施设备,定期检查,保持清洁,并正常运行。

第三十五条 航空器、船舶和列车等出入境交通工具上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药物和设备。

第三十六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建立固液体废弃物收集、移运、处理管理制度。出入境交通工具上的固液体废弃物应当集中放在密封的容器内,禁止随意倾倒,由专用车(船)集中送往有废弃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固液体废弃物须经过卫生处理后方能移运和排放。

第三十七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清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保持出入境交通工具病媒生物密度符合控制标准。

第三十八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上的货舱、行李舱、货车车厢应当保持清洁,有毒物品和食品不得混装,防止污染。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检验检疫部门在履行口岸卫生监督管理职责 时,可以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出入境交通工具实施现场检查、卫生监测、卫生技术指导。

(二)监督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对出入境交通工具随乘人员进行卫生检查。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

(五)对被检查单位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饮用水以及使用的物品卫生状况进行抽样检验。

(六)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七)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条 检验检疫部门在履行口岸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时,应当由至少2名口岸卫生监督员共同实施,检查结果由口岸卫生监督员和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其代表共同签字。被监督单位拒绝签字的,应当在卫生监督记录上注明。

第四十一条 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根据经营者的规模、管理水平、卫生安全状况、信用档案记录等因素开展风险评估,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对卫生信誉度等级低的或卫生安全风险较高 的经营者,应当加大监督抽查频次。

卫生信誉度等级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四十二条 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公布检验结果。采样时应当向被采样单位或者个人出具采样凭证,采集的样品应当进行快速检测或及时送至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四十三条 检验检疫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或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应当书面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跟踪验证整改情况,并记录整改结果;未整改或经整改无效的,可以对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进行责任约谈。

第四十四条 检验检疫部门对经营者实施诚信体系管理,建立信用档案,记录卫生许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责任约谈、整改情况及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将违法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五条 检验检疫部门对发生危害公众健康事故的场所,可以依法采取封闭场所、封存相关物品等临时控制措施,并对相关场所、物品进行检验。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场所、物品,经营者、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应当进行消毒或者销毁。

对未被污染的场所、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解除控制措施。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单位资质、生产 环境条件、病媒生物控制、进货查验制度、生产过程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产品检验结果、储存及交付控制、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

第四十七条 食品销售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单位资质、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经营过程控制、进货查验结果、食品储存、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标签和说明书、特殊食品销售、进口食品销售、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

第四十八条 餐饮服务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单位资质、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原料控制、加工制作过程、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病媒生物控制、设备设施维护、餐饮具清洗消毒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

第四十九条 供水单位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单位资质、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过程控制、饮用水检验、质量控制、设备设施维护、饮用水安全事故处置等。

第五十条 公共场所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单位资质、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禁止性规定执行、经营过程控制、室内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管理、生活饮用水、病媒生物控制、废弃物存放设施设备等。检验检疫部门应当组织对公共场所的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分析。

第五十一条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控制、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和货物存储情况等。

第五十二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病媒生 物控制、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管理、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状况、环境卫生、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及用品的卫生状况、固液体废弃物和压舱水的处理。出入境邮轮监督管理按照《进出境邮轮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实施。

第五十三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单位重点监督检查事项为供货产品记录、供货商档案、检疫合格证和检验报告以及其他必要的有关资料等。检验检疫部门发现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经营者违法行为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检验检疫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并通报《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证》发证单位。

第五十四条 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时可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抽查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采样进行实验室检验。抽查检测结果确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五十五条 国境口岸发生食源性疾病等食品安全事故时,检验检疫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和标准,及时处置,并向相关部门通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有下列抵制卫生监督的行为的,由检验检疫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处以警告或者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拒绝、拖延、限制检查人员进入被检查场所或者区域的,或者限制检查时间的。

(二)拒绝或者限制抽取样品、录像、拍照和复印等调查取证工作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提供或者延迟提供与检查相关的合同、记录、票据、账簿、电子数据等材料的。

(四)以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相关工作人员不在岗,或者以停止生产经营等方式欺骗、误导、逃避检查的。

(五)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隐瞒实际情况的。

(六)隐藏、转移、变卖、损毁检查人员依法查封、扣押的财物的。

(七)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第五十七条 供水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超范围从事供水活动的。

(二)未制定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

(三)使用无卫生许可批准文件、不符合国家标准或卫生规范涉水产品的。

(四)供水单位未按照规定清洗、消毒供水设施或者集中式供水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设备缺失的。

(五)供水管道与非饮用水管网直接连接的。

(六)各类蓄水设施及其周围环境不清洁、出现有碍水质卫生的浮游生物、植物、污物的。

(七)饮用水被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的或者未按照检验检疫机构要求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相关人员未获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的,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经营者、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或者未建立卫生管理档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或者安排未经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的从业人员上岗的。

(三)未按照规定设置与其经营规模、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上述设施设备,或者挪作他用的。

(四)未按照规定配备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以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以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的。

(五)未按照规定索取公共卫生用品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相关资料的。

(六)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评价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七)未按照规定公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卫生信誉度等级的。

第六十条 供水单位和公共场所经营者对发生的危害健康事故未立即采取处置措施,导致危害扩大,或者隐瞒、缓报、谎报的,由检验检疫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口岸运营者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制度。

(二)未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防鼠、防蚊、防蝇装置及设备;未设置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

(三)病媒生物密度超过控制标准的。

(四)运载车辆遗洒固液体废弃物。

(五)交通工具卫生状况较差,有病媒生物活动痕迹的。第六十二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检验检疫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破坏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预防控制鼠、蚊、蝇、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以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的。

(二)随意倾倒排放固液体废弃物。

(三)发现鼠类反常死亡不及时向检验检疫部门报告。

(四)对病媒昆虫孳生地,啮齿动物隐蔽场所未采取防除措施。

(五)出入境交通工具卫生状况不符合相关卫生要求,经三次书面通知整改仍达不到整改要求的。

第六十三条 出入境交通工具运营者未经检验检疫部门检查或者未经实施卫生处理,擅自排放压舱水的,由检验检疫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卫生间未采用水冲式或未对粪便进行环保生态处理的。

(二)病媒生物密度超过国家控制标准的。

(三)食品储存场地附近存在污染源或其它存放有毒有害物品的场所的。

(四)食品储存场地冷库制冷设备运转不正常,无法保持适当温度的。

(五)废旧物品储存场地无封闭管理,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

(六)废旧物品储存场地不具备对集装箱实施查验和熏蒸处理的设施及场地的。

第六十五条 检验检疫部门不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或者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五章

第六十六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含义:

国境口岸,是指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邮包入境或者出境的国际关口,以及为入境或者出境的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邮包提供服务的单位和区域。国境口岸具体范围按照国家批准的口岸开放范围确定。

凉菜(包括冷菜、冷荤、熟食、卤味等),是指对经过烹制成熟、腌渍入味或仅经清洗切配等处理后的食品进行简单制作并装盘,一般无需加热即可食用的菜肴。

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是指用水单位将来自城市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 活饮用水经储存、加压或再处理(如过滤、软化、消毒等)后,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者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是指公共场所内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者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危害公众健康事故。

出入境货物储存场地,是指在国境口岸范围内用于储存出入境或中转的货物、集装箱和其他物品的仓库或场地。

出入境交通工具食品供应,是指除航空配餐食品供应以外,为其他国际通行交通工具(如船舶、列车等)供应食品的行为。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规定自**年**月**日起施行。国家质检总局于2015年11月25日发布的《出入境口岸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74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食药监办财〔2016〕180号

总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总局2016年第23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6年12月30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总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总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新建、改扩建、维修改造、购置等基本建设项目的申请、批准、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坚持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勤俭办事业、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坚持遵循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 基本建设项目由总局规划财务司归口管理,负责具体承办基本

—1—

建设项目申报、审核、审批、监督检查等工作。

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基建办)负责总局机关项目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直属单位负责本单位项目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由项目单位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涉及多个项目单位的可根据需要由总局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审批

第五条 基本建设项目应履行审批手续,一般包括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总局建立基本建设项目储备库。列入相关规划或总局基本建设储备库的项目,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审批初步设计。总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下(含5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仅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单纯采购项目仅审批实施方案。

第六条 申请基本建设项目立项,项目单位应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主要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地点、建设内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等。

第七条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项目单位应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拟建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包括项目概况、建设的必要性、规划选址及建设条件、规模及内容、工程技术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评估、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建设周期和工程进度安排等。

第八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项目单位应组织编制初步设计文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审批意见,以及有关建设标准、规范、定额进行编制,主要包括设计说明、图纸、主要设备材料用量表和投资概算等。

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批准后,应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九条 项目建议书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编制,具有编制能

—2—

力的项目单位也可自行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编制。

第十条 项目单位应将编制完成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概算)文件报送总局。

总局审批权限内的项目,由总局规划财务司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进行评审。总局规划财务司根据评审意见提出项目审批建议,经总局批准后办理批复文件。

总局审批权限外的项目,由总局规划财务司提出建议,经总局批准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十一条 各直属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划、政策和有关规定,做好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并于每年年底前向总局规划财务司提出今后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名单和有关情况,总局规划财务司统筹平衡后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储备库。

第十二条 已纳入项目储备库的项目,总局规划财务司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和总局投资控制数,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申请建议,报总局批准后按要求申报。

第三章 项目实施和监管

第十三条 实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单位要加强管理,明确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建设期间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应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需求,熟悉咨询、监理事务、合同管理、相关法律等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 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管理规定,以及总局采购和招标管理有关规定对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材料设备采购等进行招标。

第十六条 各类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某些不适宜招标的特殊工程除外)、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原材料、设备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3—

(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人民币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第十七条 执行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制。项目单位应按有关规定选择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

第十八条 实行基本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凡发生委托行为的,必须签订委托合同,用于明确和约束双方行为。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总局合同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法定程序,使用标准合同文本。

项目单位应根据工程项目签订的各项合同和工程洽商协议等,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审计后及时与施工等单位进行工程结算。

第十九条 严格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单位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应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违反规定使用项目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等,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期间发生调整变更事项,涉及项目变更的,必须有设计变更通知单;涉及概预算调整、投资追加等事项的,应上报总局批准。自行提高建设标准、管理不善造成超概算投资的,由项目单位自行负责。

第二十一条 项目单位可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全过程项目管理。总局规划财务司根据工作需要委托有关单位或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管理等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 实行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制度。项目单位应于每年6月和12月将项目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报总局规划财务司。

第四章 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竣工财

—4—

务决算按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和《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6〕503号)执行。

第二十四条 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将工程来往批件、技术资料和施工图纸进行整理并及时归档保存。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立项、上报批复文件、施工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设备材料、财务审计资料、运行技术准备、科研及技术项目涉外文件等。

第二十五条 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单项工程验收,并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项目单位在完成项目单项验收后,应在三个月内报请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竣工验收,或由项目审批部门委托组织竣工验收。未通过专家验收的,项目单位要按要求进行整改。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及时办理资产清算和资产交付手续,并依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批复意见办理产权登记和有关资产入账或调账。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对于办理建设手续必须提供立项批准文件的自筹资金建设项目,总局依直属单位申请按程序审批。其他项目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经批准后执行。涉及楼堂馆所的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利用中央基建投资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适用本办法,同时应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划财务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食药监办财〔2014〕98号)同时废止。

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

http://

—5—

第三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财政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财政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4-27 【生效日期】2009-04-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财政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年第33号

关于调整信息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要求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第7号公告中涉及的信息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的强制实施时间延至2010年5月1日,在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范围内强制实施。

特此公告。

附件:信息安全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共13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食品企业认证有效性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2-06 【生效日期】2005-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食品企业认证有效性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各认证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质检监[2005]182号)的精神,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加强对认证有效性的监督,国家认监委于2005年9月份对获得ISO9001认证的食品企业开展了认证有效性监督抽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工作由国家认监委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获证企业的现场检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实施,共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实际抽查企业282家,涉及认证机构58家。拒绝或无法实施检查的企业18家。

监督抽查内容以认证机构的认证有效性检查为主,兼顾公正性和规范性,具体分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检查和认证审核公正性、规范性检查两部分,共检查36个项目,其中30项是针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检查,6项是针对认证机构和相关审核人员认证审核过程中的公正性、规范性情况检查。每一部分单独计分(满分为100)和评价。

根据汇总统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检查平均分为86.72;认证审核公正性、规范性检查平均分为84.36。其中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检查结论为符合的企业160家,占56.7%;基本符合的企业78家,占27.6%;不符合的企业44家,占15.7%。18家认证机构在审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公正性、规范性问题,涉及对30家生产企业的审核过程。

具体汇总结果和评价排序详见附表1-4。

二、监督检查结果反映出企业实施认证产生的效果

本次企业监督抽查发现,238家获证(占84.3%)的企业能有效实施ISO9001标准,体系运转基本正常;质量方针能体现企业的宗旨及质量承诺,反映了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顾客的期望与要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建立和保持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文件、记录保存良好。认证前后对比,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企业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或产品信誉、市场竞争能力以及顾客满意程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对原辅材料,外购包装物料等进行了安全控制,对主要原材料进行进货检验验证,满足最终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

3.在生产中明确对关键过程(工序)进行连续监控,监控方法、人员、设备等符合有关规定,检验活动能充分考虑并依据法规/产品标准/内控标准/合同要求,包括检验指导书,检验记录等所有必要的基本文件要求。

4.根据测量任务需要配备了适当的检测设备,对关键质量特性配备了满足质量要求的测试条件和具有资格的人员。

5.对发生的不合格,包括外部质量信息反映的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能防止问题的再发生。许多企业针对因安全问题出厂的不合格品制定了召回程序。多数企业在连续几年的产品质量检查中均为合格。

三、监督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内审人员能力不充分,内审和管理评审的范围和深度不够,对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企业未能建立和保持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2)部分企业未能对产品或服务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重要的工艺参数,进行有效的监视或控制(包括制订适宜的操作指导文件)。

(3)部分企业未能按程序规定实施合同评审,保持记录并进行有关的传递,不断提高合同履行率。

(4)部分企业未能按照要求形成服务报告,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

2.认证机构在对企业实施认证审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核人员能力、资格,审核人日数方面的问题:如审核计划中没有标明审核员专业情况,无法判定审核组人员专业能力符合情况;认证申请书中申报的员工数量远低于实际员工数量,审核人日数严重不足,而机构在现场审核时未做纠正;实习审核员和技术专家计算审核人日数;

(2)不合格报告验证方面的问题:如在企业无法看到认证机构对不合格报告实施了有效验证的证据,大部分企业不能提供不合格报告的验证结论,个别机构的审核报告中明确在下次监督审核时验证不合格纠正情况,同时在审核报告中直接给予了推荐注册的结论;

(3)审核结论方面的问题:如审核报告中没有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给予总体评价;企业不能提供从审核计划到不符合报告到审核报告等认证相关材料;检查人员认为企业根本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但却通过了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核;(4)文件审核方面的问题:部分认证机构对企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审查后,未给予书面意见;

(5)公正性方面的问题:有的企业提供的认证、咨询合同为同一文本;个别咨询人员同时又是审核组成员甚至是审核组长。

(6)认证机构专业化问题:部分认证机构虽然具有食品领域的认证资格,但是发出的证书非常少,在食品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不够专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机构的重视。

四、措施及要求

1.有关认证机构要针对本次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认证审核公正性、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全面进行自查,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进行整改。对检查结论为不符合的生产企业,认证机构要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实,对于确实存在严重问题,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理;对于认证审核过程中存在的公正性、规范性问题,认证机构要负责查明原因,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因各种原因拒绝接受检查或无法检查的企业,由认证机构负责核实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请有关认证机构将自查和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于2006年1月31日前报国家认监委认可监管部。

2.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B)要进一步加强认可监管的有效性,要根据本次监督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在认可监督、复评及外资机构评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检查。

3.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本次监督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不合格企业的日常监督,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附件:1.认证机构被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平均分排队结果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检查结论为不符合的企业名单

3.认证实施过程存在严重问题的认证机构名单

4.拒绝或无法接受检查的企业名单

二○○五年十二月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关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华四矿

“9•8”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通报

安监总明电〔2009〕12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2009年9月8日凌晨1时左右,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华四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班入井93人,其中14人安全升井,目前已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解救被困矿工,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科学组织救援,防止次生灾害;认真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依规处理。

该矿原为国有地方煤矿,现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低瓦斯矿井,属停产整顿的技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由6万吨/年技改为15万吨/年。初步分析,这是一起违法违规生产导致的责任事故,事故暴露出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该矿在停产整顿期间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违法违规组织生产;二是存在超层越界开采行为,在批准的技改区域外组织生产;三是采煤方法落后,采用巷道式开采方式,采掘布置不合理,采用串联通风;四是监管责任不落实,平顶山市新华区向该矿派了驻矿安监员,但未能遏制该矿组织大量人员下井违法生产的行为。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认真贯彻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煤矿企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9月3日在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目前瓦斯治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强化煤矿瓦斯治理与抽采利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瓦斯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加强防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二、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全面推进“三项建设”。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教三项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努力实现“降低事故总量、降低伤亡人数、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目标,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安委明电〔2009〕2号)要求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8月31日召开的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进一步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检查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把大检查工作抓实抓细,严防搞形式、走过场,务求取得成效。

四、进一步深化瓦斯治理工作。要督促所有煤矿企业严格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方针,紧紧抓住采掘布局、通风系统、瓦斯抽采、安全监控、现场管理五个重点环节,健全完善“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坚持源头治理,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监察工作的通知》(煤安监技装〔2009〕23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及资源整合、改扩建矿井的监察,排查治理大隐患,有效防范大事故。

五、继续加强小煤矿治理整顿。督促煤矿按照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建立小煤矿退出的有效机制,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要依法从严、从快实施关闭,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各地区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下达“十一五”后三年关闭小煤矿计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2624号)要求,落实今年小煤矿整顿关闭计划,并及时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对整合、技改矿井的监管,严把设计关、质量关,防止借整合、技改之名拖延和逃避关闭,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切实加强对技改和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技改、整合矿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过程日常安全管理,要明确已批复资源整合项目的整合期限,对限期未实施改造的、拖延工期未完成改造的、在整合区域违法生产的煤矿要取消整合资格,依法予以关闭;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同步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并在采掘作业前提前抽采瓦斯。在基建技改期间,严禁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严禁改扩建煤矿在施工区域生产。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要将资源整合、技改和基建矿井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并认真检查瓦斯治理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

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将本通报立即转发到所辖区各个煤矿,并举一反三,切实抓好相关工作与措施的落实,防止再次发生重特大事故,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日

下载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国家场监督管理总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