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乙肝上报制度范文
郑州友谊医院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三)诊断标准
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
(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八)以上所有检测结果阳性者,如为新发病例应指引其进一步诊断。
(九)在我院复诊且既往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由门诊医生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十)医生诊断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某乙肝病例曾被明确诊断且已经进行网络直报时,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本中分别注明“复诊”及“既往诊断时间”。
(十一)检验科要建立检验室和门诊、住院部交流反馈机制,及时传递乙肝血清学、肝功生化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使诊治医生能及时获得乙肝诊断实验室依据,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实验室应保存好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备开展病例诊断准确性核查。
附件: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2.3 乙肝病毒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诊断 5.1 急性乙肝
5.1.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 HBsAg阳性。
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5.1.5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5.1.6 胆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5.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5.1.8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1.8.1 同时符合5.1.1和5.1.3 5.1.8.2 同时符合5.1.2和5.1.3 5.1.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4 5.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5 5.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6 5.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7 5.2 慢性乙肝
5.2.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参见附录A)
5.2.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5.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参见附录B)
5.2.4 血甭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参见附录B)
5.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参见附录B)
5.2.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见附录C)
5.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2.7.1 符合5.2.1和5.2.3 5.2.7.2 符合5.2.2和5.2.3 5.2.7.3 符合5.2.2和5.2.4 5.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2.8.1 同时符合5.2.1、5.2.4和5.2.6 5.2.8.2 同时符合5.2.1、5.2.5和5.2.6 5.2.8.3 同时符合5.2.1、5.2.4和5.2.6 5.2.8.4 同时符合5.2.2、5.2.5和5.2.6 5.3 乙肝肝硬化
5.3.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5.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参见附录B)。
5.3.3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参见附录B)。
5.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5.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3.5.1 符合5.3.1和5.3.2 5.3.5.2 符合5.3.1和5.3.3 5.3.5.3 符合5.3.1和5.3.4
5.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5.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见附录A)5.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Ug/l,并能排除妊娠、生死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见附录B)
5.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
5.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5.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4.5.1 符合5.4.1和5.4.2 5.4.5.2 符合5.4.1和5.4.3 5.4.5.3 符合5.4.1和5.4.4 6 鉴别诊断
6.1 慢性HBV携带者
6.1.1 血清HbsAg阳性史6个月以上。
6.1.2 1年内连续随访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6.1.3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可检出。6.1.4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6.1.5 疑似病例:符合6.1.1、6.1.2和6.1.3 6.1.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4 6.2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6.2.1 血清HbsAg阳性6个月以上。
6.2.2 一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6.2.3 血清Hbs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6.2.4 肝脏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炎症轻微。6.2.5 疑似病例:符合6.2.1、6.2.2和6.2.3 6.2.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2.4
6.3 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肝炎。
6.4 乙肝和上述其他肝炎也可合并发生。
郑
州 2016.6.15
友
谊
医
院
第二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办公室
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 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办公室
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一、各医疗保健机构须将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任务,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
1、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
2、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3、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或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和个案信息调查,填写和上报系列个案登记卡。
二、开展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做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原始信息登记,及时填写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
1、报告单位: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各医疗保健机构。
2、报告人:各医疗保健机构中负责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管理工作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
3、报表类型及报告内容 工作月报表(表
1、表2):
表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由妇幼保健机构汇 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办公室
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总)
报告内容:汇总表1–Ⅰ、1–Ⅱ、1–Ⅲ。
表1–Ⅰ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由婚前保健机构填写)报告内容:接受婚前保健人数、接受艾滋病咨询人数、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及HIV抗体阳性人数。
表1–Ⅱ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由助产机构填写)报告内容: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接受艾滋病咨询孕妇数、接受HIV抗体检测孕妇数及HIV抗体阳性孕妇数等。住院分娩产妇数、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产妇数、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产妇数、HIV抗体阳性产妇等。
表1–Ⅲ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由县/市妇幼保健机构填写)
报告内容:非住院分娩产妇数、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产妇数、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HIV抗体阳性产妇数、非住院分娩活产数等。 表2 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由妇幼保健机构汇总)
报告内容:汇总表2–Ⅰ、2–Ⅱ。
表2–Ⅰ 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由助产机构填写)报告内容:孕期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接受梅毒检测孕妇数及感染数、接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孕妇数及检测阳性数等。住院分娩孕妇中孕期和仅产时接受梅毒检测产妇数、梅毒感染产妇总数及所娩活产数,孕期和仅产时接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产妇数、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产妇总数及 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办公室
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所娩活产数、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儿童数等。
表2–Ⅱ 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由县/市妇幼保健机构填写)
报告内容:接受梅毒检测产妇数、梅毒感染产妇数及所娩活产数、接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产妇数、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产妇数及所娩活产数、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儿童数等。 个案登记卡(表
3、表4):
表3–Ⅰ、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保密)报告内容:基本人口学状况,感染时期、感染途径及相关危险行为等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丈夫/性伴基本人口学状况、感染状态等情况,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等。
表3–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保密)报告内容:本次妊娠、孕产期保健及分娩情况,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孕产妇肝、肾功能、血常规、病情程度、免疫状态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等相关检测情况,新生婴儿出生及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等。 表3–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保密)报告内容:HIV感染产妇(妇女)随访、存活、避孕及转介服务情况,感染产妇所生儿童的生长发育、喂养、预防接种及艾滋病检测等情况。 表4–Ⅰ、梅毒感染孕产妇登记卡(保密)
报告内容:梅毒感染孕产妇基本人口学状况,诊断梅毒感染时期、感染途径及相关危险行为等,丈夫/性伴梅毒检测情况,感染孕产妇诊断方法等 表4–II、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保密)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办公室
信息逐级上报制度
报告内容:本次妊娠、孕产期保健及分娩情况,梅毒感染孕产妇药物应用情况,孕产妇分娩前或孕晚期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情况、所生婴儿出生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情况,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梅毒检测结果及诊断依据、接受预防性治疗和先天梅毒治疗的情况等。
三、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月报制。各医疗保健机构务必按照市《实施方案》要求及时、逐级上报项目有关信息数据。
工作月报表信息数据汇总为上个月25日至本月25日。
各医疗保健机构于每月1日将本机构项目工作数据上报至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于每月4日将本月项目工作汇总数据上报至XX市妇幼保健院。
第三篇:事故上报制度
事故上报制度
1、事故隐患的范围,危及加油站的不安全因素。
2、加油站建立事故隐患整改台账,台账设在加油站安全管理部门。
3、隐患整改必须严格遵守“五定”原则,即定临时防范措施,定整改时间,定整改方案,定整改负责人,定资金来源。
4、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必须优先安排事故隐患整改计划。整改项目一经确定,必须认真抓好资金、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的落实,加油站的隐患整改计划必须在每年1月30日前报站长。
5、安全技术措施资金必须优先解决事故隐患的整改。
6、站长对事故隐患整改负组织领导责任,对自检自查和有关管理部门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立即组织和落实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7、内部自检自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负责人,督促立即进行整改,整改情况和复查情况要详细记录在案。
隐患排查治理制
一、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凡在加油站区域内或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资财产损失均称为加油站事故,按事故类型分为:爆炸事故、火灾事故、设备事故、生产作业事故、交通事故、人身伤亡,按事故性质分为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或破坏事故。
二、事故报告
1、发生事故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报告站长,紧急情况要报警,伤亡、中毒事故,应保护现场并迅速组织抢救人员及财产,重大火灾、爆炸、跑油事故,应组成现场指挥部,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2、凡属二级及以上事故,加油站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事故发生后15小时内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造成的后果,初步分析、已采取措施等情况以电话、电报或传真方式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由于油品质量、跑油、火灾,爆炸等原因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应迅速报站长。
4、发生涉及死亡的特大、重大和一级事故,应积极配合调查部门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隐瞒、拒绝。
三、事故调查
1、外包工程乙方发生的事故,由乙方负责组织调查、处理。
2、加油站应配合事故调查部门进行调查,提供有关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
四、事故处理
1、事故调查和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2、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事故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
第四篇: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1.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部门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安全生产事故,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公司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设备、电器等,对人身伤害事故。3.引用文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第75号令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程序 《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 4.权限
4.1本制度由企管部起草、修订和解释,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本制度规定:安全事件其调查、处理由公司企管部组织成立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组将调查结果报公司总经理,由总经理签字处理;轻伤事故由公司成立事故调查组做事故调查,由部门主管向公司上报事故调查报告,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拿出处理意见,由总经理签字处理。事故各有关人员必须协助调查,实事求是的提供相关资料和真实情况。重伤、伤亡事故由公司上报地方政府处理。5.程序
5.1事故报告内容与方式: 报告方式可用电话、电传、或其他快速办法。总之,事故报告要做到“快”和“准“。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1.1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5.1.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5.1.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 5.1.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5.1.5事故报告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 5.2 事故管理
5.2.1事故发生后,伤者或最先发现事故者应立即报告班长。任何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救护,并注意保护现场;及时报告车间主任及生产部。造成重伤或伤亡的,车间应立即上报公司总经理。并由公司领导按照《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九条在24小时之内迅速上报市安监局等部门,并认真填写事故快报表。5.2.2事故发生后,当班班长应认真填写事故记录,若班长不在事发现场,应及时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车间主任应根据当班班长的事故记录写出事故报告,事故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经过,并经签字确认后,报告公司总经理。5.2.3凡故意隐瞒事故真相、虚报或拖延不报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事故责任。
5.2.4经总经理授权后,由企管部组织、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对事故发生情况进行调研。
5.2.5根据事故调研确认的事实,进行事故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划分责任。
5.2.6
事故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由企管予以保管,一般包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事故现场示意图或照片
相关设备、工具、材料等技术资料 对应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对应岗位安全技术交底,生产安全活动记录 人证资料
与事故有关的其它资料
5.2.7 事故处理结案后,公司企管部、生产部,本着“四不放过”原则做好对事故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认真吸取教训,同时,积极采起措施,充分完善安全防护,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五篇:传染病上报制度
XX市中医医院
传染病、死因、慢病报告规定
2015年11月13日卫计局对我院2015年疾病监测进行了年终考核,考核结果很不理想,发现一门诊6月份漏报一例传染病,外二科9月份漏报一例死因卡。慢病卡门诊病人存在漏报现象。为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死因、慢病管理工作,做好各类疫情报告,确保疫情数字及时、准确、完整,不断提高疗质量。特规定如下:
1、疫情报告范围:
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4种,丙类传染病11种。
慢病报告范围:心梗、冠心病、心衰、脑出血/梗塞、糖尿病及肿瘤。
2、报告制度:
①门诊、住院医师发现传染病,应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及电脑上病人疾病栏中认真填写。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注明:“疫情已报”。并及时上报传染卡。
②患者如为疑似传染病,不需要上报传染卡。也不要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中有所体现。慢病只报初诊病人,如电脑上显示为复诊病人的不需再上报。③各类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④甲类传染病线电话报告,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死因卡上报时间为一周。慢病卡每月30日由各科室护士长和门诊主任将报告卡收集后交给预防保健科,再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管理的人员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
⑤各科室要有专人负责登记、送交。预防保健科应有专人签字登记。每月预防保健科将对各科室疾病监控进行自查,如出现死因及传染病漏报一例,扣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各200元。出现慢病漏报一例扣当事人50元。XX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