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总结上报制度
工作汇报制度
为促使各部门主管经常自我总结,逐步达到自我管理;上下、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利于领导和协作,特作出如下规定:
第一条:科室负责人每周工作总结
各科室负责人每周工作总结于每周五17:00之前通过邮件发送至经营部主任处。内容包括:未完成进行中工作的进展情况、暂定完成时间,逾期未完成工作的原因,下周计划进行的工作(已完成工作无需上报)。统一格式见《每周工作小结》。
第二条:每月和年终工作总结
各部门主管每月和年终进行工作总结,月工作总结在下月5号前完成,年终工作总结在次年1月20日前完成。
第三条:工作报告的处理
主管领导必须对员工工作报告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支持”做出及时反应。工作报告由主管领导保存或由主管领导指定管理人员进行存档备案和信息处理,以备员工考核和信息沟通之用。
第四条:发送工作汇报的具体要求
1、各员工的《每周工作小结》应于周五17:00前通过邮件发送至科室负责人处;
2、所有科室负责人每周工作汇报一般应于周五17:00前通过邮件发送至经营部主任处。特殊情况下发送时间可适当推迟,但不得迟于周日。
第五条:此制度于2014年9月1日起实行。
**医院经营部 2014—08—24
第二篇:信息上报制度
信息上报制度
为了规范信息上报工作,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及时准确地反映工作情况,特制定如下信息上报制度:
一、信息上报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确;
3、实效性原则。以服务决策,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二、信息上报参考内容
1、围绕上级重要精神,汇报重点工作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
2、股室的工作思路、工作进展情况、重要数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3、本股室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及积极、正面向上的先进事例。
5、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报送包括调研报告、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三、信息上报具体制度
各股室每月的信息任务为2 篇,将书面版和电子版同时报至局办公室。办公室对其进行整理和筛选,将筛选后的信息送主管领导审批,并按领导批示,向领导小组以工作信息形式发布。每月信息数量超额完成的或质量优秀的股室全局通报表扬,没有完成的股室通报批评。
第三篇: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幼儿园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大于天,为了切实搞好我园的安全工作,我们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职责和任务。为了严防事故发生,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创建平安型幼儿园,特制订本制度:
1、教师在上课时造成幼儿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向班主任和幼儿园领导报告,由班主任迅速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其知晓。如果事故较轻,视情况加以适当处理;如果事故较重,则需立即组织人员将幼儿送往医院治疗。
2、若是班主任工作不力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向幼儿园领导报告,同时迅速告之家长。如果事故较轻,视情况加以适当处理;如果事故较重,则需立即组织人员将幼儿送往医院治疗。
3、若是园内设施设备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知情者,必须及时向幼儿园领导报告,由幼儿园通知班主任迅速告之家长。如果事故较轻,视情况加以适当处理;如果事故较重,则需立即组织人员将幼儿送往医院治疗。
4、凡是在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出现的安全事故,包括以上各种事故原因,都必须实行上报,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处理。要求园内各处室职责人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园长室,以便及时整改处理。
5、发现如下情况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1)师生中发生重大的伤亡事故。(2)师生中发生食物中毒及传染病事件。(3)师生中出现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
5、如有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者,所有责任将归自己承担。
第四篇: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1.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部门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安全生产事故,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公司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设备、电器等,对人身伤害事故。3.引用文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第75号令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程序 《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 4.权限
4.1本制度由企管部起草、修订和解释,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本制度规定:安全事件其调查、处理由公司企管部组织成立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组将调查结果报公司总经理,由总经理签字处理;轻伤事故由公司成立事故调查组做事故调查,由部门主管向公司上报事故调查报告,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拿出处理意见,由总经理签字处理。事故各有关人员必须协助调查,实事求是的提供相关资料和真实情况。重伤、伤亡事故由公司上报地方政府处理。5.程序
5.1事故报告内容与方式: 报告方式可用电话、电传、或其他快速办法。总之,事故报告要做到“快”和“准“。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1.1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5.1.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5.1.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 5.1.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5.1.5事故报告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 5.2 事故管理
5.2.1事故发生后,伤者或最先发现事故者应立即报告班长。任何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救护,并注意保护现场;及时报告车间主任及生产部。造成重伤或伤亡的,车间应立即上报公司总经理。并由公司领导按照《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九条在24小时之内迅速上报市安监局等部门,并认真填写事故快报表。5.2.2事故发生后,当班班长应认真填写事故记录,若班长不在事发现场,应及时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车间主任应根据当班班长的事故记录写出事故报告,事故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经过,并经签字确认后,报告公司总经理。5.2.3凡故意隐瞒事故真相、虚报或拖延不报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事故责任。
5.2.4经总经理授权后,由企管部组织、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对事故发生情况进行调研。
5.2.5根据事故调研确认的事实,进行事故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划分责任。
5.2.6
事故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由企管予以保管,一般包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事故现场示意图或照片
相关设备、工具、材料等技术资料 对应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对应岗位安全技术交底,生产安全活动记录 人证资料
与事故有关的其它资料
5.2.7 事故处理结案后,公司企管部、生产部,本着“四不放过”原则做好对事故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认真吸取教训,同时,积极采起措施,充分完善安全防护,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五篇:疾病上报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特建立聚源路小学传染病上报制度,内容如下:
1、班级内发生传染病,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报医务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诊断单位。
2、教工发生传染病,学科或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报医务室,上报内容同1。
3、学校方在接到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疾控中心,根据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4、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期内不得复课复工。
5、对于班级或科室内发生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报上级主管部门,经查确有传染病可能的,同3进行处理。
6、对于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相关法律及规定有关责任人将被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及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一)报告病种
1、法定报告的甲类和按照甲类控制的乙类传染病
学校内发现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的散发病例,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疑似或确诊散发病例。
2、法定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学校内在疾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生麻疹2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及以上,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10例以上。
(2)肠道传染病。学校内在疾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及以上、痢疾及丙类肠道传染病10例及以上。
3、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学校班级内出现集聚性水痘、手足口病等非法定传染病病人以及集聚
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发热事件。
同一班级内在1天或3天之内突然出现有3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人应向学校保健教师报告;同一学校内在1天或3天之内突然出现有5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5、食源性疾病
学校在短期内发生因食品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发热症状的病人10例及以上,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报告要求
1、学校校长、老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责任人。学校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加强对师生健康情况晨检或巡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及时报告。
2、学校师生中一旦发现有上述情况的,学校保健教师应做好学校传染病病人登记,在第一时间内以电话和网络形式报区教育局办公室或体卫科艺科,同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校医院或保健科的临床医生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电话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在2小时内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学校内上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集体性发热事件和水痘、手足口病等非法定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向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做好新续发病人的动态报告。
三、传染病预防
1、学校应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对新生的预防接种凭证入学,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相关疫苗免疫接种、传染病监测等工作。
2、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用于学校肠道、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预防控制,包括应急药物储备、疫苗储备、消毒药械以及现场疫情控制等。
3、每年组织对校内从事饮食、饮水、保育行业人员定期体检,发现属法律规定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岗位。
4、加强对学校内食堂卫生工作管理,建立规范工作制度,防止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做好师生饮水卫生、确保提供师生安全、卫生、合格的食品与饮用水。做好校内粪便管理和苍蝇、蚊虫等媒介昆虫消杀灭工作。
5、做好对学生健康查检和巡查,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四、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
1、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做好登记;配合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病人的流行病调查;根据疾控专业人员划定的密切接触者协助做好每天医学观察,做好宣传教育、饮食、饮水卫生等控制措施。
2、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及时护送病人就医治疗;对现场予以保护;如认为属共同食用污染的食品或水而引起的,应暂停供应,并保留污染食品或水;同时积极配合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样品采集、消毒等工作;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协助做好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及应急接种;做好学校内卫生宣教、饮水饮食卫生和学生健康状况的晨检或巡查;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和疾控机构提出的暂停集体活动、停课、停学等紧急措施,经主管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012年疾病上报制度
何村小学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