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循证医学》教学大纲(2013.9)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之
《循证医学与临床科研》培训大纲(讨论稿)
选用教材: 《循证医学》(第2版)王家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主要参考书:
《医学科研方法学》 梁万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第二版正在编写中,年内出版发行)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第3版 王吉耀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6 《循证医学基础》 唐金陵&Paul Glaszi主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2 学时:16~18学时
一、培训目的与任务
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目的在于不断地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医学人才的素质并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为患者服务并保障人民的健康。循证医学与传统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所应用的临床实践证据,是采用科学的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被确认是真实的、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当代最佳的科学证据,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证据亦不断地更新,永居前沿。
目前,在各级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已将《循证医学》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列入相应教学计划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有较全面的认识,树立循证医学的行医理念;初步掌握在临床上开展循证医学实践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并初步学会获取最佳证据的方法,即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要求住院医师对循证医学的理念及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强化,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解决相应的临床问题。
临床科研是生产证据的过程,也是临床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规范化培训中要求住院医生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能针对临床问题(或科研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拟定科研设计书,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最终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循证医学(包括临床科研)的基础知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专业理论学习内容之一,并强调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满足实际需求。1.使住院医师熟悉开展临床科研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使住院医师充分认识到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树立循证医学 思想。
3.使住院医师进一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会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4.使住院医师理解如何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以患者为本”的思想指导医疗实践。
三、培训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作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教材第一篇(循证医学的基础与方法)为主,同时增设关于临床科研方法的介绍。
(一)临床科研方法(6~8学时)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随机化、设立对照、盲法);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核心内容(设计、测量与评价);临床研究的伦理与道德
熟悉:观察性研究(现况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与现场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研究目的、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原则;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疾病预后研究方法;临床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控制;临床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可行性
了解:综述与论文的撰写方法;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二)循证医学(8~12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和意义及实践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类别。
了解:循证医学的发生的背景、发展趋势。
第二~四章
构建问题、检索证据及证据评价(4学时)
掌握:临床问题的构建模式(PICO),证据的种类、分级与评价基本要素 熟悉:临床问题的类型,证据检索和收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各类证据评价的基本原则。
了解:找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资源分类及常用资源数据库。
第五章 循证医学实践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自学)
第六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4~6学时)
掌握:系统评价(SR)与meta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熟悉: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有条件时可进行软件操作 培训)。
了解:系统评价和普通叙述性文献综述、meta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第七、八章 循证医学实践的个体化原则与方法&循证医学实践的决策分析
使住院医师充分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来自群体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正确认识循证医学证据在临床路径、个体化原则、临床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第二篇与第三篇的内容,可作为培训中的实例,进行简介。
第二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科研设计与循证医学
临床科研设计与循证医学
一、医学科研设计基础知识
1.医学科研的基本步骤: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实施方法、统计分析、总结归纳。2.科研选题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3.科研选题的方法:从项目指南中选课题;从医学实践中选课题;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去选课题;从学术争论中选课题;从文献中选题;在已研究课题中扩大选题范围;从学科交叉的边缘区选课题;机遇选题。4.立题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建立假说、确定方案、立出课题。5.医学科研设计三个基本要素的定义:
处理因素:简称为因素,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欲施加的能作用于受试对象并引起直接或间接效应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电、磁、光、声、温度、射线和力等)、化学因素(药物、营养素、激素和毒物等)和生物因素(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及生物制品等)。
受试对象:受试单位是接受处理的基本单位,在医学研究中通常是动物、人和生物材料,是被处理因素作用的对象。当将动物或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时,受试对象就是受试单位,也称研究对象。
试验效应:试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它通过观察指标来表达。
6.随机化的概念:随机化是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的主要手段,它使不可控制的因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一致,令其产生的总效应归于总的实验误差之中。随机化的正确含义是,在抽样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机会被研究者抽取;在实验研究中,每一个受试对象都有相等的概率被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中。7.对照的意义: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消除和减少试验误差。
8.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对照、历史对照、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潜在对照。9.误差:是指研究所获得的实际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0.偏倚:是指在医学研究中(从研究设计、计划执行、资料统计分析)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使得研究结果与真实值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实验性研究设计和分析
11.完全随机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原则分配到不同处理组,然后分别给予被试因素,再对他们的效应进行同期平行观察,最后对实验结果作出统计分析。
12.配对设计指受试对象在某一或几个特征因素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实验设计,包括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左右配对设计及异体配对设计(配对条件不作为因素考虑)。
前后配对设计:以受试对象按被试因素前的变量值作为对照值,将被试因素作用后的变量值作为效应值,按此办法观察一定数量基线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然后对被试因素作用前后反应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检验。
异体配对设计:将受试对象按照一定的配对条件(依专业知识和研究目的确定),将特征相同的两个个体配成对子,然后在对子内部按照随机方法,一个分配至实验组,另一个分配到对照组,最后对其结果以配对分析的统计方法加以比较。
交叉设计:异体配对两组先后交叉接受两种处理,即在前一处理作用完全消失之后接受另一处理,最后对两种处理的效应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设计称为交叉设计。
13.配伍组设计又称随机区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大,也可视为1:R的配对设计。他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对象划成一个配伍组或区组,而后在每个区组内部按随机原则,将每个受试对象分配到各组,对每组分别施予不同的处理,然后对其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14.临床试验的类型:历史性对照研究、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同期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和序贯试验。
15.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队列研究的一种特例,它严格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将合格的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或干预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治疗或干预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前瞻性的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试验的效应,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16.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试验,排除某些已知或未知偏倚因素的影响;受试对象应为需要治疗的或不具有要研究的病因或危险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试验的同步性,条件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于试验结束时方可获得;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每个病人进入随访的时间可以不同,但是对随访起点应有明确的规定;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干预措施必须经鉴定确实对人体无害后才能应用于临床。
17.临床试验常用于评价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有时也用于评价新的诊断方法发现病人的能力。临床试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受试对象(正常或病人)的选择、处理因素的选择和试验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18.临床试验的设计要点: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现场;估计样本量;确定试验的观察期限;随机化分组;设立对照;盲法;资料分析。
19.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范围: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的研究,主要适宜于已知有肯定防治效果的疾病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用于病因学研究;诊断研究,证实某种新的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筛选研究,证实可用于检验大规模人群并在症状发生前期检查出疾病的检查方法的价值;预后研究,确定早期发现的某病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
20.随机对照试验的优点:研究结果的对比性好,随机分配可以防止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并维持两组间情况的相对一致性,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随机分配,盲法治疗和分析,其结果与结论将更为客观可信;研究对象有一定诊断标准,具有标准化的防治研究措施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标准,保证试验的可重复性;用盲法试验可使干扰减到最小程度;统计学分析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21.随机对照试验的缺点:该试验在时间、人力、财力上花费比较大;代表性仅限于合格的被研究的病人,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医德问题,如安慰剂用得不当,会出现医德问题;随诊时间较长时,将增加病人流失。
22.现场试验也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某一社区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以未患某种疾病的易感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不同,现场试验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试验两类。
三、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
23.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将一个社区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情况进行简单描述,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流行病学的基础。描述性研究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或病例报告等。
24.横断面研究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和/或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从时间上来说这种研究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暂时间内完成的,因此称为横断面研究。由于该研究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不是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情况,也不是通过追踪观察将来的暴露与疾病情况,故又称为现状研究。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一般为在特定时点与范围内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还称为患病率研究。
25.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横断面研究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26.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或对比调查研究,是在群体研究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7.生态学研究的总类: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28.横断面研究的特点:横断面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横断面研究的特定时点;横断面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论。横断面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的情况;横断面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29.横断面研究的适用范围: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及其他资料的质量;评价疾病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30.横断面研究的设计实施要点: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确定研究对象。31.横断面研究的数据分析:显著性检验、危险度估计。
32.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3.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如果暴露组(或高剂量暴露组)某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或低剂量暴露组),则可推测暴露与结局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作出病因判断。
34.队列研究的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35.相对危险度(RR)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设I1=a/n1为暴露组的率(发病或死亡)。I0=c/n0为非暴露组的率(发病或死亡),则RR=I1/I0=(a/n1)/(c/n0)。
36.队列研究的特点:设立对照组;前瞻性研究;属于观察法;能确认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37.队列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病因假设,同时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有时还能评价预防效果。38.队列研究设计与实施要点: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对象。39.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策略:
1)先做描述性说明,可比性分析:将研究对象的组成、随访的经过、时间长短、结局的发生和失访的情况等作出描述,分析两组的可比性及资料的可靠性。
2)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按年龄、性别、时间等分别计算各研究组在随访期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加以比较(即进行率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若有差异,再看联系程度如何。
3)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计算:相对危险度RR;特异危险度AR;人群特意危险度PAR;剂量反应关系等。
40.累积发病率: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发病率,这种发病率称为累积发病率。41.发病密度: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42.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D)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AR=I1-I0= a/n1-c/n0=I0(RR-1)。
4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AR%=(I1-I0)/I1×100%=(RR-1)/RR×100%。
44.队列研究的优点:可直接计算发病率及危险度,能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与我们对事物发生原因的认识的一般思路相吻合;用于检验假设:由于是由“因”及“果”,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之偏倚较少,因而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暴露资料较正确: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因多果:可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还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45.队列研究的缺点:费用高: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失访问题多: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不适用于少见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太大,一般难以达到;需大样本和长期随访;暴露人年的计算较烦杂。
46.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目标人群中选择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某病或具有某特定条件的个体作为病例,以未患该病或不具备该条件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既往有关因素的暴露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暴露情况上的百分比差异,即计算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优势比,用以估计患病优势比,若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研究因素与疾病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再借助病因判断原则,推断出该研究因素是否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47.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即“从果到因”的研究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往往通过研究对象的回忆或从病史记录中获得,故将其归为回顾性研究。如果病例组在某一因素上的暴露比,即a/(a+c)显著大于对照组暴露比,即b/(b+d),则说明该暴露因素可能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a/(a+c)显著小于b/(b+d),则认为该暴露因素可能是一保护性因素,但如果某因素在两组的暴露比值相同,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当某一暴露因素的a/(a+c)显著大于b/(b+d),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病因就一定是这个暴露因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未找到的或尚未进行调查的)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48.病例对照研究的分类:
按研究对象来源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按对照形式分: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49.比值比OR={[a/(a+c)]/ [c/(a+c)]}/ {[ b/(b+d)]/ [d/(b+d)}=ad/bc OR的数值范围是从0到无限大的正数,其数值大小的意义与RR相同。即其数值为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危险无关联;OR大于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OR小于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少。
50.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从果到因的研究;暴露情况资料由回顾获得;可以同时研究许多暴露因素。
51.病例的来源:一是来自医院,可以是一个医院的住院或门诊已明确诊断的病例,也可以是几个医院甚至某个区域内的全部医院中已诊断的病例;另一类是来自于自然人群,病例可以从现况调查中获得,也可以从疾病发病或死亡登记报告资料中获得。52.对照的来源:一是这个人群是指一个普通(一般、自然)人群,如某地区的全体居民,这种情况下,病例组是这个自然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或其中一个代表性样本,而该自然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将是很好的对照组,这种研究方式,即是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二是这个人群不是一个自然人群,例如选取医院的住院病人作为病例组时,则产生这组病例的人群可能不一定在地域范围等方面是相同的自然人群,也就是说,产生病例的人群是根据疾病的定义来确定的。
53.匹配是在选择对照时,应用一种限制性方法,使对照与病例在某些混杂变量上保持同质性,以达到控制混杂因素的目的,这些用来匹配的特征称为匹配变量或匹配条件,匹配可以提高病例组与对照组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若干因素分布上的一致性,即保证了比较组间的可比性。其次,用于匹配的变量往往是可能的混杂因素,通过匹配,能有效地控制混杂作用。另外,匹配研究还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即匹配比较所需要的样本含量比成组比较要小。54.资料整理,成组、匹配和分层资料的统计分析:P224-229。
55.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应用于病因学研究;应用于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应用于预后研究。56.常见的偏倚与控制:P231-232。57.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适用于少见病的研究;适用于潜伏期较长疾病的研究;允许同时调查分析许多因素;医德问题少。缺点:容易受偏倚的影响;对照组的正确选择有时会发生困难;不能确定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四、诊断试验的评价
58.金标准:是指一种疾病标准诊断方法,是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病的可靠的诊断方法,应用该标准能较正确区分某种疾病的人和不具有该病的人。
59.可靠性也称为重复性或精确性,指一项试验在相同条件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60.真实性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任何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相比,有4种情况:
试验结果 阳性 阴性 合计
评价试验方法的真实性的主要指标:
金标准
有病 a(真阳性)c(假阴性)
a+c
无病 b(假阳性)d(真阴性)
b+d
合计 a+b c+d n 1)灵敏度(Se)=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a/(a+c)×100%
漏诊率=假阴性率=1-灵敏度=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100%=c/(a+c)×100% 2)特异度(Sp)=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d/(b+d)×100%
误诊率=假阳性率=1-特异度=假阳性/(真阴性+假阳性)×100%=b/(b+d)×100% 3)似然比: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
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特异度 4)Youden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1= a/(a+c)+ d/(b+d)-1=1-漏诊率-误诊率
61.在已知试验结果(阳性或阴性)的条件下,有无疾病的概率称为试验的预测值(PV)。影响阳性预测值的因素有试验方法本身(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患病率。
62.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与诊断某病的金标准作盲法和同步比较。
63.诊断试验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资料,实验室检查如生化、病原学、免疫学、血液学、病理学等,仪器检查如X线检查、超声诊断、CT、ECT和核磁共振等。
64.诊断试验方法评价的基本程序:确立金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样本大小;同步评价;根据试验检查结果评价诊断价值。65.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及试验条件;研究对象的生物学变异;观察者的测试变异。66.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1)变异系数:如果某项试验的结果是定量数据时,可以用变异系数来反映试验方法的可靠性。
CV=标准差/算数均数
2)符合率或一致性:当某试验的结果是定性资料时,可以用符合率和Kappa值来表示。
符合率指试验结果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真阳性+真阴性)的人数占受试者总人数的百分率,符合率即粗一致率(CA),即:符合率=粗一致率=(真阳性+真阴性)/受试总人数=(a+d)/(a+b+c+d)×100%。
符合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因此一般用调整符合率(AA):调整符合率=1/4[a/(a+c)+ d/(b+d)+ a/(a+b)+ d/(c+d)] ×100%。
Kappa值表示两种试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观察一致率:p0=(a+d)/n
机遇一致率:pc=[(a+b)(a+c)/n+(c+d)(b+d)/n]/n
Kappa=(p0-pc)/(1-pc)
Kappa值在0-1之间。Kappa值越高,表示一致性程度越好。一般认为,Kappa值在0.75-1之间为一致性高;0.40-0.74为一般;0.39以下为一致性差。
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是以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该曲线是反映灵敏度与特异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啊。在同一种试验方法中以ROC曲线中最接近图左上方的点可定位诊断临界点。以这一点为标准,Youden指数最高。在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时,可用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直观比较诊断方法好坏。ROC曲线下面积越大,说明该方法越好。
五、课题申报和论文综述撰写 68.课题申请书的撰写:P400-413。69.医学文献的分类:
按资料来源分:原著论文、编著论文;
按写作目的分:学术论文、学位论文;
其他:基础研究、实验研究论文,临床研究、疗效观察论文,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等。
70.医学科研文献撰写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读性、其他(符合医学文献撰写的一般规范;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在文字表达上有所侧重,使文稿具有鲜明的特点)。71.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
前置部分:题目;作者(单位及/或个人姓名);内容摘要;关键词。
主题部分: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完成论文或投稿日期。
附录部分:图、表、照片等。
六、循证医学
72.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获取最新的、全面的研究证据;研究证据的严格评价;应用有效、最佳的研究证据;后效评价。
73.研究证据的来源:数据库资源、网站资源、杂志、会议文献、在研和(或)未发表的临床试验。74.医学研究证据的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设计评价、文献综合评价、成本效益评价。
评价内容:研究证据的科学性、研究证据内在与外在的真实性、研究证据的临床适用性。75.医学研究证据的等级划分:
1级
单项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多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分析(如Meta分析)研究;
两项或多项“全或无”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级
中等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项或多项高质量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或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高质量的非随机分组的临床试验。
3级
质量欠佳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或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
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4级
质量欠佳的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分析等;
5级
专家个人意见;
个例报告。
76.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的查找和收集、文献的质量评定和严格筛选、文献信息的提取、统计分析、Meta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评价。
77.Meta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异质性检验、效应值合并。P351-358。
第三篇:浅谈循证医学
浅谈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是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能、经验和病人的期望、价值观三者之间完美的结合。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又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尔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其原则为①证据必须分级又指导临床决策②仅有证据不足以作出临床决策。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订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此即所谓的循证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具备以下特点:1“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证据;2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3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政府的需要、支持和宏观指导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前提;高质量的证据、高素质的医生和病人的参与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必要的硬件设备;明确目的,准确定位,学以致用,持之又恒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原动力。实践循证医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3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临床医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实践循证医学,即作为研究者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进行研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证据)或作为应用者在医疗实践中应用证据(将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并尽可能使用高质量证据)。
总之,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就是不断基于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医生的临床经验,当前最好的证据和病人需求相结合,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和最佳解决效果的过程,需要医生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学习。
第四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名词解释
1,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病,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产后甲状腺炎等同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有显著的遗传倾向,起病多较缓慢.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综合征外,尚有突眼及较少见的胫前粘液性水肿或指端粗厚等。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
3,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是与强直性脊柱炎同类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临床或称为眼炎-关节炎-尿道炎综合症。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的反应性关节炎,常表现为突发性急性关节炎并且伴有独特的关节外皮肤粘膜症状。
4,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又称闭锁症候群,即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其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但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束与皮质脊髓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因此虽然意识清楚,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正的意识障碍相区别。
5,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PE)又称肺气肿脑病、二氧化碳麻醉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6,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7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本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肾脏病。年龄以3~8岁多见,2岁以下罕见。男女比例约为2∶1。问答题
第五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住院医师培训考核管理,提高培训质量,保证考核工作公平、有效,根据《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以下简称培训考核)是评价经过培训后的住院医师是否达到培训标准要求的考核。
第三条 培训考核内容依据卫生部发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确定。
第四条 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结业考核方式分为结业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第五条 培训考核的具体方案由卫生部制定和发布。
第六条 培训结业考核每年举行1次,考试时间由卫生部确定,提前3个月向社会公告。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 培训考核工作实行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培训基地三级负责制。
第八条 卫生部统一指导全国培训考核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培训基地的培训考核工作;
(二)制定全国考核工作有关管理办法和结业考核方案;
(三)规范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管理;
(四)负责组织对考核工作的评估和质量监控。
第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职责:
(一)组织实施辖区内培训考核工作;
(二)检查、督导培训基地培训考核工作;
(三)制定辖区内培训考核的考务工作管理办法;
(四)认定辖区内结业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考点;
(五)审核、公布结业考核结果并报卫生部备案;
(六)接受卫生部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培训基地职责:
(一)根据培训标准组织在培住院医师的培训过程考核;
(二)负责住院医师结业考核的报名工作,核实考生相关资料和考核信息并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三)接受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条 各级考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承担考核工作机构的检查、指导和监督,严格各项考核工作管理和纪律,保证考核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章培训过程考核
第十二条 培训过程考核是对住院医师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是保证临床医师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出勤情况、临床实践指标完成情况、临床综合能力、参加业务学习活动等方面。第十三条 培训基地是培训过程考核的组织与实施机构,负责在培住院医师的轮转出科考核、审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的真
实性和有效性;按照考核内容对住院医师进行综合评价;填写《培训考核手册》和《培训过程考核汇总表》等。
第十四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培训基地的培训过程考核进行复核。第十五条 培训过程考核要在结业笔试日期公布前1个月完成。
第四章结业考核报考条件和程序
第十六条 住院医师报考结业考核的条件:
(一)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二)在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培训过程考核合格。
第十七条 报考程序: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住院医师的报考条件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者,发放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结业笔试准考证》。
(二)对结业笔试合格的住院医师,由考核管理部门签发考试合格证明,并据此参加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第十八条 考生报名后无故不参加结业考核者,取消当年考核资格,次年重新进行报名审核。
第五章结业笔试
第十九条 结业笔试是对完成规范化培训后的住院医师是否具备培训标准所要求的从事该专科医疗工作的医学专业理论、公共科目理论、临床思维能力和相关人文知识的评价。
第二十条 结业笔试由卫生部委托相关机构统一命题、组卷、印制。考务工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结业笔试的合格线由卫生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第二十二条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是检验培训后的住院医师是否具备培训标准所要求的从事该专科临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
第二十三条 考核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原则应以能客观地评价住院医师是否掌握培训标准所要求的临床基本实践能力为原则。
第二十四条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要根据卫生部关于各专科《住院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案》的要求,采取多站考核模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 承担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机构必须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第二十六条 承担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考官须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具有指导住院医师培训的经历;
(三)经过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考官培训。
第二十七条 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合格线由卫生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考务工作管理
第二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部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辖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考务工作管理办法》。
第二十九条 住院医师培训考务工作要建立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基地三级信息管理系统。
第八章考核结果评定
第三十条对结业考核合格的住院医师,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卫生部统一印制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第三十一条 住院医师取得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在全国有效。
第三十二条 未通过结业笔试或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者,次年可再次报考;再次参加结业笔试或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延期培训的费用由个人负担。
第九章违纪与处理
第三十三条 对培训过程考核的内容或报考条件弄虚作假的住院医师,2年之内不得报考结业笔试或临床实践技能考核。
第三十四条 结业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中出现的违纪问题按照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考务工作管理办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对未按要求实施培训过程考核的培训基地,给予限期1年整改处理;如无改善,且住院医师投诉较多,将取消其培训基地资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培训基地予以通报批评,并向社会公示。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考核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人员,经调查核实后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