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

时间:2019-05-13 16: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

第一篇: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

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今年税务局稽查就是重点,所以常州特地安排了本次专场,企业涉及十大专题,希望能帮到企业帮到您!

【课程收益】

本讲座主要针对企业常见财务处理中的涉税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法,并提供成功的解决案例,以提高企业在新的一年里,面对税改新政实施,合理规划账务处理和业务流程,控制财务风险为目的。

实用性强。税法的运用与案例相结合,例举大量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加以分析总结,以便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可操作性强。主要针对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注重提高财税人员的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例中了解及掌握税法及财务相关知识。【课程内容】

前言:正确理解税收 专题

一、近期经典税案反思与借鉴—怎样应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税务稽查风暴。

1,温州林春平税案财务三人判刑--总结财务职业风险防范三大要点。

2,任志强大战中央电视台到底谁是谁非?由此而引发2014年相关税务稽查对企业经营影响多大?如何预防与化解? 3,去年一上市公司补税亿元大案反思与借鉴

4,张近东两会提案电商征税,马云论战,电商征税风声鹤唳,企业如何未雨绸缪、提早安排?

5,向境外支付新政策引发避税的风险与操作要点

6、海南虚假出资稽查补税案给企业带来的困扰与防范

7,交易双方约定一方纳税的税务稽查与认定。争议如何解决? 8,细解2014年税务稽查大企业9大类67个税务风险点预防与化解方法。

专题二:企业如何迎接营改增机遇与挑战

1.如何做好即将来临的电信业、建安业、金融保险、服务业营改增的预防与准备。

2、交通运输业全面营改增后,税案频发,企业怎样规避风险? 3,企业怎样利用服务业营改增降低税负?

4、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产供销的一般纳税人身份?

5、如何利用专业化分工控制税负?

6、营改增后典型案件通报与防范要点。

专题

三、2014年企业借款涉税风险最佳处理方法与稽查应对策略 企业的一生,就是借钱(融资)的一生,资金往来引发税收的烦恼,关联企业间无偿借贷,面对营业税所得税的调整,如何解决?统借统还有哪些注意要点?项目公司资金如何集约使用?企业支付借款费用七种方法的税务风险与实战操作!

1、近期稽查为何频频对关联企业资金往来调整补税?如何应对?

2、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息支出,如何税前扣除?

3、老板借钱给公司和公司借钱给老板有什么法律风险?

4、企业向个人借款,支付利息还是不支付利息?怎样支付风险最低?

5、利息支出扣除原则?资本化与费用化稽查要点

6、借款利息支出的扣除票据凭据关注要点有哪些;支付利息怎样入账才能扣除?

7,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利息收入与支出的风险?

专题四,2014年企业人工费用的税务规划、风险预防与化解策略

1、近期稽查人工费用引发所得税扣除和个人所得税经典案例解析。

2、临时工、劳务工工资税前扣除的稽查口径实践掌握

3、劳务派遣工的直接发放与间接发放-对会计作账的一点建议。

4、劳务费代替工资以及劳务派遣服务公司代发工资的引发的稽查问题

5、工资的社会保险成本巨大,如何防范风险?

6、年终奖九种发放形式及不同的税务处理

7、税务机关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尺度和分寸

8、企业租用个人私家车的财税处理

9、从中铁建被查分析业务招待费疑难问题财税处理

10、“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其他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风险应对? 专题

五、增值税稽查应对与自查风险补救策略(案例分析)

1、混合销售、兼营、混业经营中常见的纳税风险分析与稽查应对;

2、常见销售收入的纳税风险点及稽查手段;

3、从税务稽查视角聚焦视同销售行为的风险点;

4、变卖旧固定资产应关注哪些税务风险;

5、常见的销售返利方式及税务处理风险防范;

6、价外费用的税务争议焦点与风险规避;

7、关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常见的税务风险分析与纳税争议的解决;

8、进项抵扣的稽查热点问题及判断处理;

9、非正常损失进项税额抵扣的纳税争议处理。

10、如何避免企业货物在内部流转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风险?

11、增值税发票超期未认证、认证未申报、留抵税额抵欠税处理方法

12、滞留票产生原因,税务关注要点,滞留票解决方案 专题六,2014年非货币交易与非货币投资税务风险解决之道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以土地、房产、设备、无形资产、材料投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各个税种交相辉映,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企业非货币交易的税务风险如何预防?如何应对稽查?六大投资税务解决案例供参考借鉴。

1,新公司法修改取消“实收资本”和“经营范围”后及对税务事项的影响及风险应对。

2、企业以土地、房屋、设备、股权出资帐务处理与税务风险 3,企业和个人以非货币资产评估增值投资缴纳所得税问题汇总与预防。

4,企业转让部分房屋、土地等资产的税收筹划与待遇选择

5,用不动产抵债相关会计的确认与纳税处理

6、当前最流行的税务筹划方法—合并分立避税方案的税务审核要点。

专题七,新政策下股权转让税务规划与风险管控

卖股权就是卖资产、卖股权就是卖土地、卖股权就是卖项目、卖股权就是卖大楼,股权转让惊涛拍岸,存在巨大的税收风险。2014总局指令检查股权转让,令多少富豪胆寒!

1、个人转让股权的税收处理,与企业有关系吗?个人买卖股权,公司帐务如何处理?

2、税务机关如何稽查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如何确认每股净资产?

3、面对股权转让巨额税收,如何寻找平价转让的正当理由?

4、富豪的盛宴---个人资产评估增值投资征收个人所得税风险与规避方法。

5、公司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规避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误区和陷阱。

6、个人股权转让或收回,一切避税通道都有税务风险。

7、以购买股权方式取得房产土地的税收实战大解析—买方与卖方税收风险不对等。

8、转让股权合理避税的主要通道与操作要点:卖方税收如何最小化,买方股权溢价如何消化?

专题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稽查重点案例解析与应对策略 1,装修支出的扣除-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稽查案件借鉴。2,古玩、字画、黄金、玉器、名贵花木、宠物、风水税务处理 3,阶段性停止使用的机器设备房屋折旧扣除争议如何应对? 4,固定资产的残值率选择筹划策略。

5、购买旧固定资产合法有效凭证的税前扣除认定。

6、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不同,价值认定不同的稽查案件。

7、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折旧摊销年限稽查典型案例与风险提示 专题

九、税改新政下企业财税统筹安排、综合税负最低原则的应用策略

1,企业核定征收风险点及税务争议最佳应对与处理方法。

2、出租与承租,怎样处理税负最低?出租营业税、增值税、房产税等新政策规划安排与稽查口径大解析。

3、土地使用税筹划:何时交?何时停?交多少?

4、房产税计税依据:何时交?何时停?交多少? 5,印花税争议应对策略。

6、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实战操作要点有哪些?错过了损失申报,怎样自救?

专题

十、以票管税是税务管理的灵魂—稽查风暴引发与时俱进的票据实战操作策略

(一)虚开发票的风险防范与摆脱 1,企业财务如何防范虚开发票风险,怎样解决发票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不一致问题?

1,企业收到发票要注意哪些事项?

2,企业避免虚开发票风险的业务流程设计。4,怎样对供货单位进行考察与审核。

5、面对社会泛滥的虚开发票,如何避免他人虚开对本企业和个人的冲击。

(二)票据入账的实战操作要点

1、财务人员如何规避发票风险?

2、会计凭证、票据丢失如何处理最佳?

3、跨期费用发票的六种情况税务处理

4、原始凭证入账前要处理的14个要点

5、企业收到发票后要注意要哪些事项

6、没有发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税务认可?如何提供正当理由? 【主讲专家】肖宏伟:注册税务师、税务稽查资深官员、国家督察内审师资、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专家库成员、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税务干部业务培训兼职教师。被学员誉为:“税界奇才、实战大师”。

擅长用税收策略解决特有的企业管理问题,在多年的税收稽查、税政业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企业税收策略及涉税风险防范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授课以实务见长,案例精深且新颖独到,操作性强,将最新法规与实务紧密结合。且从企业战略出发,是我国税收实战派讲师的代表。

【培训时间】 2014年8月26--27日(周二、三)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 【培训地点】 常州天宁大饭店(延陵东路270号)【培训费用】 会员现场刷卡,非会员参加本次专题 2900元/人。

陈萍 TEL: ***

======================================== 在线报名:http://www.xiexiebang.com/m.php?a=3&ywid=2072俱乐部官网: www.xiexiebang.com

大成方略纳税人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关河东路88号大成大厦903室 ========================================

中国财务管理培训第一品牌

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机构新内容、新方法,引领财务管理培训潮流

第二篇: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形势与明年预期目标

一、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年预测

(二)今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持续提速,大企业拉动作用突出。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产值增长呈现续月攀升的良好势头,增幅明显好于预期,到10月份累计增幅高达16.89%,创1995年以来新高。进入11月份之后,增幅略有回落。今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可喜变化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加快,其中广东丰源粮油、海洋石油等大企业迅猛发展,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大幅提升,成为今年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亮点。

3、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阳东工业继续扮演“领头羊”角色。近年来,阳东县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市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县;江城、阳西、阳春发展速度相对慢些,1—11月,这三个县(市、区)工业增速低于阳东县5—6个百分点。江城、阳西由于近几年新上项目不多,技改投入少,企业规模不大,已经显现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江城区近年企业外迁流失较多,招商引资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应引起当地的足够重视。

二、明年工业经济预期目标

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形势与明年预期目标相关文章列表:·2009年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结 ·赴川南分局辖区集中交叉监察工作总结 ·2009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审工作总结 ·2009林业局宣传工作总结 ·小雄镇政府2009年工作总结 ·文化局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镇政协委员会工作总结 ·县志办公室年终工作总结 到 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形势与明年预期目标

一、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年预测

1—11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8.01亿元,增长16.72%,增幅同比提高3.0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95亿元,增长23.35%;实现工业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18.91%。在总产值中,民营工业139.02亿元,增长3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预计今年全市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增长15%左右,比年初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

(二)今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持续提速,大企业拉动作用突出。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产值增长呈现续月攀升的良好势头,增幅明显好于预期,到10月份累计增幅高达16.89%,创1995年以来新高。进入11月份之后,增幅略有回落。今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可喜变化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加快,其中广东丰源粮油、海洋石油等大企业迅猛发展,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大幅提升,成为今年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亮点。

2、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衡发展,特色行业发展较快。除集体企业增长速度稍慢之外,今年各类型工业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国有及外资企业扭转了去年下滑的局面,累计同比分别增长51.94%和22.96%,两者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特色行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五金刀剪、家具木制品、食品加工等行业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的良好势头。1—11月,这三大行业分别增长19%、36%和2.1倍,显示这几个行业强劲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我市工业最主要的支柱行业。

3、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阳东工业继续扮演“领头羊”角色。近年来,阳东县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市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县;江城、阳西、阳春发展速度相对慢些,1—11月,这三个县(市、区)工业增速低于阳东县5—6个百分点。江城、阳西由于近几年新上项目不多,技改投入少,企业规模不大,已经显现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江城区近年企业外迁流失较多,招商引资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应引起当地的足够重视。

4、产销衔接较好,外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6%,比上年同期减少0.95个百分点。今年我市工业品出口走出了去年的低迷状态,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据统计,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品产值34.18亿元,同比增长21.0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5个百分点。

二、明年工业经济预期目标

明年我市发展工业环境总体较好,有利因素主要有:(1)党的十六大的召开,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广东工业更显重视,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工业,将对我市明年工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今年工业形势良好,为明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批骨干企业如海洋石油、广东丰源粮油、德尔电器、纳谷五金、张氏刀剪、阳春家具等明年可望继续发挥拉动作用;宏大钢铁、瑞丰特种钢、谊林海达、市稀土厂、华美包装、宝马利、宏鹰集团等的增资扩产,也将成为明年工业发展的“助推器”。(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特色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借助“中国刀剪之都”的品牌效应,我市五金刀剪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前景更加广阔。(4)“做大工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批新上马项目如阳春绵登制衣、江城富力精密时计等在今、明年陆续投产,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后劲。因此,市委全会提出我市XX年工业总产值预期目标增长15%,绝对值将达到220亿,是切合实际的,也是完全有信心实现的。

第四篇:经济形势

[摘要]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

大多数争论不休的问题,多半与问题的含义或边界不清晰有关。这次关于是否“经济过热”问题的争论也是这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宏观经济是“过热”还是“不过热”,即总需求(增长)是不是超过总供给(增长),只能有两种不同的判断。但是,当前对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

1.认为经济存在着过热的趋势或苗头

最初引起对经济过热问题争论的,就是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其背后则是货币供应和贷款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23.2%,均达到了偏高水平。对此,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于2003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同时,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兆头。

2.认为经济只出现局部过热

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过热,而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或总体过热。局部过热的主要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建材、汽车等)投资和发展过热;很多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圈地)过热;地方政府主导性投资过热。这种观点可能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大多数国外报刊和国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评论也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过热主要是一种投资性过热。

局部过热论的另一种看法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流向了资产市场,导致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和价格上涨,而消费品市场则不出现过热和价格上涨问题。

3.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一种“非典型”过热

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热状态,但这种过热与过去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是一种无通胀的经济过热。

这种观点提出,不要笼统地讲经济过热,要将经济过热区分为合理性经济“过热”和非理性经济过热;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还是非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并且,从目前经济“过热”的微观机理看,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是次要的,这是此次经济过热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总体上看,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属于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的经济过热,又属于外生性的政府推动型的经济过热,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很大不同,又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因此,是一种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较大区别的非典型性的经济过热。

不过,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将“经济过热”问题这种对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增长的客观现象的判断,转变为一种主观的、微观的分析,似乎已经偏离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轨道,不完全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4.认为经济不存在过热问题

不同意或坚决否定经济存在过热问题的,也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依据如下:

----现在说经济过热不符合实际。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水平,根本不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投资空间,开发西部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才刚刚开始,如此广阔的市场完全可以使投资增长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一轮扩张,与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与1992年经济扩张的机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尚未达到改革开放以来9.4%的年均水平,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做出“过热”的简单判断。炒作经济“过热”对经济的运行非常有害。

----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不存在。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能力;价格上涨水平仍然较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处于低迷状态,股票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短期内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倾向较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金供给没有出现紧张,利率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贷款增长快是前几年因惜贷而导致的存贷差太大的结果,是贷款紧缩后的恢复性增长,而货币供应(从m0到m2)的变化离开贷款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问题;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投资价格的明显上涨;国民经济运行整体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电力、钢铁等供应相对较紧张外,没有出现明显的“瓶颈”制约;经济运行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处于高增长期的房地产、汽车、钢铁等产业供求协调增长,发展速度虽高但没有出现过热,更没有引起经济运行的过热;个别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而不是经济过热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否定“经济过热论”。理由是: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相对于前几年增长速度的连续下降,现在的反弹是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性的表现,不能人为地回避甚至违背这种势头;看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一年、一个季度,不能对短时间的变化妄下结论,而应看到长期趋势;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长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国经济的增长同国外简单类比,我们的经济增长中有水份,有重复计算的问题;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五个同步现象,包括: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同步、与经济效益提高同步、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涉外经济增长同步。

----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特点否定“经济过热论”。论据有两个方面:一是这轮经济扩张期不会出现传统型经济过热。因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消费品价格不会出现普遍上涨趋势;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商品供求的能力增强;生产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劳动力利用程度偏低,大量企业设备利用率很低,金融结构存贷差依然呈扩大趋势,扣除长期建设国债拉动因素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强。二是这轮投资高增长具有合理性,出现“无通胀型经济过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提高具有合理性;投资高增长还带有较大的恢复性增长性质及受外在因素的作用;部分行业的投资高增长以有效需求为依托;虚拟经济没有出现泡沫现象,不会出现资产价格推动型的经济过热。

5.认为经济还热得不够,或仍在过冷区间运行

持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就业率的情况。根据目前失业率的指标,经济不但不热,而且是冷的。其二是现在依然存在产品过剩,甚至资金过剩。其三是人民币客观上存在着升值的压力。一国的币值如果贬值,则会通货膨胀,即导致经济过热;一国的币值如果升值,则经济面临紧缩压力,即有趋于偏冷的压力。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不是处于过热,而是趋于过冷。

6.认为经济是过热与过冷并存

这种观点列举了当前经济中出现局部过热的一些现象,又分析了依然没有热起来的一些问题,如投资与消费的对比,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对比,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对比,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性问题,指出我国经济是在没有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处于一种可能走向过热又很容易回到过冷的状态。

总的说来,认为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的,包括过热趋势或局部过热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而否定经济出现过热的,则不仅态度坚决,颇有“义正词严”之势,而且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反驳的理由或论据。然而,其中有些理由或论据并不能真正否定经济存在过热现象,甚至与否定这种现象没有直接关系。

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取向

经济学家们对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关于宏观政策取向的主张,基本上是以对2003年以来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为基础的。

1.关于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不同看法对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宏观经济仍可能出现过热的趋势。持经济过热论的经济学家认为,2003年的经济过热趋势将继续对2004年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或调控政策效果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经济过热将进一步发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香港发布的《2004年中国经济展望》中提出,2004年中国经济将出现过热,原因是中国已经有很高的m2/gdp比率和呆坏账率,出现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的增长;而2003年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在汇市作出的干预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问题。其地区首席经济师(陶冬)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文章还认为,中国经济因过度投资而过热,2004年年中很可能将不得不正式紧缩银根。日本《日经产业新闻》的一篇文章也认为,2004年中国将进入一个针对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弊端”的“调整年”。

第二种观点:宏观经济不但不会过热,而且可能趋于过冷。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04年中国面临着导致经济紧缩的10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过热,还会趋于过冷。这10大因素是: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收缩影响;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出口增速可能会受到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欠债上工程的热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将抑制经济的过热。

第三种观点:宏观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继续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但不会出现(总体)过热状态。大多数国内外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对2004年的中国经济持有这种乐观的看法,其中包括否定经济存在过热的经济学家,也包括认为2003年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多数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在2004年,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将继续加强;消费结构升级会带动消费需求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恢复平稳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工业在增幅略有回落中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望较大幅度提高;物价水平在社会总供求的变动中小幅回升。总之,宏观经济在政府适度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有的国内预测报告进一步认为,2004年的经济增长还将有利于增强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如高盛等)发布的中国经济预期报告也认为,居民消费增长正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增加减轻了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压力,将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各种预测

从对2004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看,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见表1)。特别是对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几乎都没有脱离8%~9%的增长区间。认为经济存在过热趋势与否定经济过热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数惊人地相同,说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定,政府会继续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并且调控措施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8%~9%的gdp增长率,既是对2003年9.1%增长速度的回落,又高于2002年8.0%的增长水平,即2004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将回到介于前两年之间。这样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测数表明,2004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回到过冷和通缩状态,同时,也还不会出现明显的过热和通货膨胀。

3.对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与不同点

对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是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为基础的。对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趋于相同,使各方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而对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则使各方对宏观政策的具体倾向性或着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的一致性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加重视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正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引导经济平稳运行;合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货币信贷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

然而,由于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不一致,在以上大的整体政策框架下,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政策的具体倾向性或着重点,还是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同样认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经济过热论”者要保持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有所收紧的货币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准备金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幅度,以调节和控制总需求;降低建设国债规模,减少社会投资需求;同时控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控制投资和发展过快的产业。

而“否定经济过热论”者要保持的是近几年一直在实施的具有扩张性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提出要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但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考虑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和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虽然提出要注重“预调”和“微调”,但强调要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些政策建议进一步认为,在2004年,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中不再担纲主力,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要相应加强,在整体经济不存在过热、生产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日趋严峻、企业设备利用率仍然较低、储蓄率仍高于投资率、金融机构存贷差呈扩大趋势的条件下,货币政策要大力支持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使现实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增长水平;而对于当前油、煤、电等供应紧张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扩大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不应依照经济是否过热进行简单的总量调整。

“局部过热论”者则认为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宜大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既不能转向收紧的政策,又要随着经济的回升而逐步淡化转型,并更多地加强经济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但是,针对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有所不同:有些认为,对于地方政府主导性的投资过热和某些产业的过度投资,宏观上要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加以控制和导向;而另一些则认为,这种现象属于微观的资源配置问题,政府没有必要进行干预,特别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去解决,应当由市场去处理资源的微观配置问题,或至少是先让市场机制去调节。同时,有些经济学家强调,当前宏观政策的关键,是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金融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促进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很高兴又一次能参加这样的一个盛会。我在这个时间段里,想把自己作为研究者对于2011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面的基本看法做个汇报,也愿意在这个时间段里和各位有一个讨论互动。我简要地先说说自己的看法。讲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简要看一下2010年的基本情况,我认为现在虽然还没有得到官方正式宣布的上一龙头指标GDP的增长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应该在10%左右。上个一季度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前瞻性的看法,认为这个总体的宏观运行在增长速度上表现应该是前高后低,一季度曾经摸高到11.9%,1-6月份累计到11.1%,那个时候曾经决策者和有关部门特别注意研讨一下怎么样对外防止欧元区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出现之后的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的负面冲击,以及在国内一系列政策,实际上都体现了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方面的配合,会不会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下半年经济由后低转为过低的政策叠加问题。但是1-9月份的数据出来之后,情势已经明朗化,欧元区没有出现非常紧张的担心出现的大事,我们国内处理得比较好。现在看起来无论这个宣布的速度是什么问题都不太大,我们已经处理好和已经开局的2011年的衔接问题。如果前高走得过低,我们经济可能出现一个翘翘板,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担心的是过低以后又不得不再重新发力把它拖

到一定水平,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了。

年底之前,货币政策,我们搞市场经济,宏观层面必须仰仗的两大政策之一,而且更多的是侧重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已经明确回归稳健。在几十天的时间里,我们几次看到,我们的货币政策管理当局不断出手,几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也两次提高了利率,调息这样一个政策信号非常地明确和强烈,可以说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今后,按照经验判断应该有三年或者三到五年的一个加息周期。已经出台的这两个提高利率的加息举措,就是这个加息周期的第一、第二步,今年显然还会看到这样一个加息周期按照内在逻辑往前延展。在货币政策总量适当收紧同时,当然财政部方面按照官方宣布的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这样一个安排,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讨论,为什么要做这种搭配?这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政策过去讨论里边已经反复提到的一松一紧的搭配。我们原来扩张性政策的搭配应该是双松,现在货币政策收紧之后,财政部仍然有宽松的特点。按照今年年初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这个松到什么程度?现在大概有一个量值,就是预算赤字还会在9000亿元左右。前面两年已经登堂入室的地方债还要按照2000亿安排,但是制度建设意义很重要,使地方层面更多发展阳光融资的制度。在这样财政政策9000亿赤字安排里,意味着有2000亿是地方赤字,是从上一的做了一定的下调,但是仍然保持扩张性特征的代表性指标。

我们总体公共部门负债现在也有一个判断,几个部门联合发文,有很多的进一步管理具体要求,而其中就包括要让各家银行一个一个项目理清以后,把相关数据报出来,报到银监会汇总的结果,我们知道7.66万亿,去年6月底这样一个数量级的地方债,还有比如融资平台以项目债这样的名义所实际形成的,那个数量级也不会太大,应该是几千亿元。合在一起地方负债的总规模应该在8万亿左右,再加上名义指标的公共部门债务又有整个这样40%几的比重,上边相当于GDP40%多的各级政府负债的比重,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主要就是我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的金融债,带有准国债性质也应该记进来,合计中国公共部门负债率在50%左右。这样一个对于整体扩张导向性的公共风险的判断我们比过去更清晰了,显然在安全区之内。安全区是60%,欧元区出危机以后,这条线已经全面失守,但是我们在两年多扩张性调控之后,仍然有充分的把握,把这个风险控制在50%指标的上下。同时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注意怎么防范银监会所说23%左右这个比较明显的,带有高风险性质的这样贷款。换句话说77%的部分现在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风险,我们防范风险前所未有的更清晰了,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怎么样同时判

断和防范相关的公共风险。

下面要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财政政策需要做这种带有一定扩张性特征的安排,延续这种积极的扩张性的松的财政政策,我觉得应该至少举出四个方面的例子。

一、前面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段里4万亿政府项目投资都已经安排出去,现在没有官方宣布的和这样一个框架相延续的其他投资,但实际上,4万亿的项目在完成之后,有很多的后续的一些配套资金需要得到筹集和安排。举一个例子,4万亿中间除了15000亿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万亿的灾后重建,还有4700亿的棚户区改造,就是所谓保障房的建设。棚户区改造之后,实际上有一些后续的迫切的资金投入需要。东北的棚户区改造以后,这些原来低收入阶层的矿区的居民进入现在比较带有现代气息的多层建筑物之后,这个社区和这个城市内的集中供热供暖的整个网络系统需要改造,否则不能够很好地给他们供热供暖。这笔整个管网改造的资金投入往往没有着落,就相应的地区解决这个后续投入,钱从哪里来,怎么样筹集的问题。还有这些入住的居民,因为他们收入水平比较低,我们平常有些家庭可能并不太在意的集中供热供暖要交的取暖费在他们那儿都成了问题,需要政府专门安排特别的补助。这些事情我举个小例子,在现在4万亿定项目都已经安排出去以后,应该得到一些政策方面的配套,来解决他们后续资

金投入的问题。这是显然需要提到的第一个理由。

二、要说到我们现在在扩大内需,关注民生这方面,要财政政策更加发挥作用,网络现在大家愿意用的语言也比较形象,要更给力地改进民生。这个资金投入量已经相当大,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怎么应对一系列的问题,还有一个各方面都很关心的新医改。新医改基本目标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覆盖全中国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这个里面的任务当然很有挑战性,它的资金量也相当大,财政部曾经做过一个信息的披露,认为新医改所需要的配套资金大概在8500亿元左右新增财政投入这样一个概念上。所以我们在改进民生方面,延续已经启动的新医改等等这些,积极有为的这样一些安排,必须得到可靠的资金支持,而这个资金支持也要求财政政策有一定的宽松度,才可能在千头万绪里争取对民生的支持做得更加可靠。还有一个我认为应该大家进一步重视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得很好之后,其实我们不断在碰到新的社会生活里的瓶颈制约,就说我们的基础设施,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说中国的高速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了,甚至有人说重复建设的特征出来了。但我不这么看。我们整个的路网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现在不要光看西部建成了路网之后,开始跑的车不多就是重复建设,不对。要想富先修路,必须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然后把这样的网状的交通干道争取比较快地先让它到位,西部的路网可以稀疏一些,东部的路网必然要密集一些。我们就说中心区,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现在社会生活碰到什么突出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是在上一年秋天之后,我们碰到北京公共交通体系的两大突出问题,第一对外,张家口方向原来称为八达岭高速公路,现在称为京藏高速的干道频繁出现拥堵,拥堵局面最严重的是9天,几百公里的干道上就是一个大停车场,这个问题成为全世界的谈资。后来采取种种措施有所缓解。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缓解举措,加强几个省之间的协调等等,并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真正要缓解这个方向上的交通拥堵,现在看起来我认为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大手笔有一个投入,赶快打通副线。至于是再建一条高速,还是再建一套国道,还是建一条铁路,这是技术专家要赶快形成可行性研究的一个具体事项。这个可行性研究还要尽快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让它进入

施工。我感觉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这是北京这样一个首善之区对外的大动脉,显然需要大

手笔的资金支持生产要素赶快到位。

另外中心区,北京对内出了什么问题?前些天有一个广泛的讨论,就是北京首都变成首堵,这个治堵方案征求各个方面意见以后,北京市的领导部门已经宣布了,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有对以后的机动车购买进行配给,另外中心区停车场要大幅度提高停车费,外地进京车辆实行严格的控制等等。但是我认为也只是能够起到一些治标的缓解作用,怎么样能够在中国首都以后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让公共交通体系可持续有效运行?其实有一个我认为值得指明的治本之策要下决心,要尽快建成像纽约、东京、莫斯科类似的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蛛网状轨道交通系统。北京中心区是平原,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网就应该是地铁网,要尽快修到中心区任何一个行人站在任何位置上往任何方向走500、600米之内一定能找到一个地铁出入口。到了这个境界,那时候大多数驾驶机动车的成员会自动选择,特别是上班族会自动选择把机动车停在中心区周边的大型停车场上,政府要尽快把这个纳入它的优化,尽快建成这种停车设施。然后通过地铁轨道交通网,安全、便捷、少污染、少烦恼准时到达它的目的地。那个时候机动车还要不要发展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就并行不悖了。同时最主要的上班族,一般到中心区去,自己到达目的地的这样一种代步形式就是选择轨道交通路网。这种事情在北京,我觉得已经看得很清楚,别无选择,需要有公共财政不可回避的支持来加快这样一个治本之策到位的过程。举一反三,其他的城市,北京之外很多中国大城市,中心城市都有类似的问题,要稍微有点远见的话,一定要吸取北京市地铁建设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教训,我们争取以后在其他的城市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合理、可持续运行解决得更好一些。诸有此类的事情,就是我认为要缓解瓶颈制约,必须得到财政适当宽松的支持。既然我们前面做到的总体的风险扩张可控,保持

一定的宽松度能够更好地提供资金和公共资源来缓解瓶颈制约。

最后一条考虑一下我们现在大家都关心的物价,物价上涨,它现在和中国黄金发展期伴随而来的矛盾凸显期的其他矛盾混合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在管理部门看待物价方面紧张度比以前明显上升。改革开放前面,90年代,小平南巡之后,因为迅速出现一轮发展热潮,94年CPI曾经摸高到24%以上。2007年中央提两防的年头,CPI摸高到8%以上。这样一个CPI上涨水平已经造成了全面的紧张,很多行政性手段现在都在采取来控制物价,这有必要,因为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关注这个事情,很多的矛盾都交织在这个事情,拿物价说事。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有这样一些措施。但是从经济手段来说,我们需要注意目前物价上涨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在中国已经屡次出现。现在统计部门公布的,比如11月月度同比1.1%里面,有75%的物价上涨因素就是来自食品物价上涨,其他千千万万商品在统计指标处理之后,体现出来的对于物价上升所产生的作用就是8%,连一成都不到。这样一个明显的结构特征带来什么问题呢?财政部跟它配合的时候,可以在总量适当的收紧银根的同时,财政部发力实行重点调控。重点调控做什么?增加有效供给,增加食品、农副产品的供给以及增加市场上可得的和社会上可得的住房的供给。前面一个问题很好调节,因为上一是大丰收之年,虽然夏粮平平,秋粮非常好。作为食品价格方面一个基础因素的粮食供应比较充裕,政府再加上其他措施,对农村的种粮的织补以及政策资金支持的,放出现有库存缓解市场上供求之间矛盾问题的举措。比如前段时间放出国家掌握猪肉库存平抑市场猪肉价格。这样的问题做在一起,我们借着粮食大丰收的势头,处理得好,有望在几个月之内看到食品价格由粮食价格传导出来总体,加上其他政策配合,食

品价格应该回稳。

另外一个,我们正在加快保障房建设,其中主打的是公租房,上一已经作为重点安排的,580万套保障住房里,公租房、长租房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个公租房就是社会上收入夹心层,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有效供给。在几个月、半年之内我们会看到它的成效。中国现在建筑方面的进度我们有充分信心,很快会形成充分供给。再加上现在房地产调控新政,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的其他政策措施和手段,可以预见,我们的收入夹心层在这个之内就能够看到,他们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有涌入商品房市场去争夺那个商品房低端的供给,而且那个时候很痛苦,他们哪怕争到了也是要做房奴,是一种很不好的状态。这样一些有效供给需要财政政策的发力,来针

对性处理现在物价上涨的问题。

最后做一个简要的展望。如果11年这样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是一个合理的宏观政策设计,那么再往前看,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比较直率地说,如果不出大的变故,虽然要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主要经济体的困难、艰苦的复苏过程,但是看起来欧元区的调控框架比原来明朗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的负面效应。如果我们不出特别大的意外,在这样几年的发达经济体复苏的过程中,中国会继续引领这样一个趋稳向好的发展势头。我们自己在财政政策方面不能一味继续扩张,在以后有必要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也要回归稳健。但是我认为11年主基调是财政政策继续积极,这个政策的演变也可能会采取淡出的方式。财政政策在改变前面的阶段上,它不对社会做什么正式的宣布,官方不透露这样的信息,但是实际

上已经开始做淡出的操作。

对于我们纺织行业,我缺乏调研,我来了以后听到我们的领导同志说,上一总体的纺织行业发展形势比预料的要好,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值得进一步调研、总结。是不是表明,我们纺织行业在这些年有竞争压力,在升级换代,在扩大国内市场,同时积极争取国外市场等等方面很多举措,见效或者进入收获期。我们能不能够顺应这样一个势头,继续争取扩大战果,特别在这一,国家一方面抽紧了信贷,抽紧了货币政策,抽紧银根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鼓励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纺织行业,包括大量中小企业在银根有一定抽紧的环境下,更加努力地在节能降耗等等方面,在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新的有特色产品等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们同样可以有望争取得到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以及带有政策性金融特色的一些融资条件的支持。有时候财政和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一种联动方式,比如贴息等等,支持这些资金进入在技术改造、升级换代等等方面已经使管理部门得到了信心,使他们信服这个企业应该支持,到了这样的状态上,我觉得纺织行业很多企业是有望得到这种顺应着产业升级换代导向和支持的。在竞争的环境里,顺应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争取得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和必要的一些货币政策的支持,我认为仍然存在着值得重视的空间。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业界的所有企业、管理者、员工继续在我们上一很好的基础之上,争取乘势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掌握好最适合我们行业以及各个企业的战略、策略,生产经营的要领。在这方面我没

有更多的发言权,我只介绍这样一些我了解的政策背景供大家参考,

下载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经济形势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该会议被视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定调会”。会上决定,中国在2012年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

    中央经济形势

    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2013-07-31]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12经济形势分析

    一、 国际经济形势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不容乐观,目前主要经济机构的预期多低于2011年。从债务缠身、复苏缓慢的美欧,到通胀高企、增速放缓的新兴经济体及,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经济形势分析

    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

    当前经济形势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

    经济形势分析材料

    在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二再”学习实践活动深化推进会上的汇报交流材料 ***镇党委、政府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今年以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市“两......

    调研经济形势

    调研经济形势 在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回落的情况下,9月中旬以来国家部委开始密集调研地方经济形势,以期做好今年后几个月和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 调研涵盖东中西部地区省份,包括......

    2012中国经济形势

    1,2012年中国经济中的命脉制造业将在美国的打压下以及上层不断的决策失误下,开始走向“滞涨”。中国经济开始步日本的后尘,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寒冬。这是经济。不过国内的政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