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经济形势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该会议被视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定调会”。会上决定,中国在2012年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会议还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
宋颂兴建议,“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可能像前30年一样以10%-20%的高速水平发展,但仍然可处于8%-9%的可持续增长的合理范围内。中国应该在增速回落的同时,重点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前期政策累积效应的持续显现,内需回落至谷底。政策“微调”已经开始,新增信贷余额有所反弹,预计M2同比增速也将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反弹。随着政策的预调微调,未来经济即将趋稳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累计的财政盈余强劲,给予政府更多空间采取行动,实施较大规模的减税。
分析指出,从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看,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超收”1万亿元已无悬念。因此即便把实施财政扩张的一系列因素统统考虑在内,实施一定规模的减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高培勇预计,迄今为止这一轮反危机操作主要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推进,那么在2012年,“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宋颂兴表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给货币政策的操作留有余地,使货币政策保持相对的灵活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一定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有一定的负债。”
他指出,市场上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一定的误读,其实除增加支出外,还包括在税收方面进行结构性减税。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保障民生工程。“增加支出和减税两方面需同时进行。”
作为拟定明年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会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本周召开。分析认为,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在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下降等复杂形势下,明年中国经济政策何去何从备受各界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会议提到的行业会因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焦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惯例先行会议,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通常被认为是对明年经济政策的重要预判。会议公告称,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这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和调控政策定下基调。
会议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实体经济下滑势头继续显现,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继续维持“积极加稳健”组合的同时,将向“稳增长”方面有所侧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三年,我国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基调在2012年继续延续。但与2008年底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明年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首先,明年或更注重促消费,而不是支持新一轮大规模投资计划。其次,财政支出将更好地发挥“调结构”作用,明年保障房、农业水利、中西部开发等领域的财政支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速,而基建等方面则可能持续放缓。
第二篇:中国国内经济形势
今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呈现出阶段性疲软特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不断加大;新兴经济体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回落、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继续收紧。与此同时,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
发达国家经济走势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美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第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9%,增幅比2010年第四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欧元区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6%,超出市场预期,但各成员经济增长明显分化。第一季度德国同比增长5.2%,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主权债务隐患较大的国家基本上处在负增长或零增长状态。日本经济在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多重影响下,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9%,折年率下降3.5%,为连续第二个季度负增长,再度陷入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衰退状态。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但增速普遍有所放缓。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经济同比分别增长7.8%、4.2%、4.1%、4.0%、6.2%和7.2%,增幅比上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进入第二季度后,相关经济指标显示,主要经济体增速仍在继续放缓。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当前,不少国家经济复苏仍离不开刺激政策的推动,微观主体生产和投资活动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5月份美国失业率回升至9.1%,欧元区失业率高达9.9%,日本失业率为4.5%。二是发达国家私人部门需求疲弱,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仍在下降,消费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低落。三是美欧等国金融体系仍有待修复,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继续受到制约。四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过热后的“硬着陆”风险,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抵御外部冲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宏观调控处于两难境地,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度加大。五是在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减弱、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回升复苏也势必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继续过剩,美元持续贬值,加上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波澜再起,以及美国国会对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债限额分歧严重,导致市场投机活动和避险行为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上升。与此同时,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振荡走高,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仍高达每桶90美元以上,农产品价格继续震荡上行,截至5月末涨幅超过25%。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和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全球股市宽幅振荡,5月份欧元区、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地区股市均跌破年初水平,美国、英国、新西兰也仅略高于年初水平;主要国债收益率窄幅波动,保持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普遍上涨,通胀压力正向全球范围扩散。新兴经济体为抑制经济过热普遍收紧货币政策,利差扩大和货币升值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加之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导致通胀水平上升。5月份,巴西、印度、俄罗斯、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6.5%、9.1%、9.6%、4.2%和4.5%,均高于6月份或与6月份持平。受2010年高基数影响,一些新兴国家的同比价格涨幅有望在今年年中见顶,但以多大幅度回落还很难预料。目前,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发达国家消费价格指数也普遍上扬,第一季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分别同比上涨了2.1%、5.3%、1.8%、2.1%、2.6%和2.3%,涨幅比2010年平均水平高0.3~0.8个百分点,而4月份和5月份涨幅也普遍高于第一季度,但日本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年初以来,先后采取加息行动的国家有巴西、中国、泰国、韩国、匈牙利、印度、越南、以色列、俄罗斯、波兰等10多个。近期,印度央行将基准利率大幅上调50个基点至7.25%,为连续第9次加息;俄罗斯央行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5%,为今年年初以来第2次加息;巴西央行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2.25%,为年初以来第4次加息,从而使其基准利率水平成为全球最高;中国自2010年10月份以来已连续5次加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也都采取了次数不
一、程度不同的加息行动。4月初,欧洲央行首次宣布加息,将其基准利率由1%上调至1.25%,拉开了发达经济体加息的序幕。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加息预期也在持续升温。
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世界经济复苏正处在由政策推动向依靠私人部门需求带动自主增长的转变阶段。下半年世界经济总体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全年增幅比2010年可能有所回落。
第三篇: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并将持续下去。关键字:扩大内需稳步复苏
正文:
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主要国家经济大幅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实施了“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改善民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和促进城市消费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态势,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并将持续下去,复苏经济呈现“V”型走势,2009年GDP全年成功实现“保八”。在2009年良好的基础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势头。加上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继续推动投资增长的一系列措施,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保持稳步提高,需求总体平稳增长,生产和供给能力充足,2010年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明显的高通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3%以内。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分别下降0.5%、0.8%和1.8%。2010年价格水平恢复上涨,居民消费价格、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将分别上涨
2.1%、1.8%和1.3%。此外,外贸出口逐步增长,长期以来,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三大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出口与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资料测算,G3(欧盟、美国、日本)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中国出口增长7个百分点。目前,全球经济呈现整体复苏迹象,尤其G3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已显示经济回暖,由G3复苏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使中国外贸出口在2010年全面回升。
尽管2010年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但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经济增长保持着对政策的高度依赖性;经济结构的调整任重道远,依靠投资为主要拉动力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改变。2010年中国经济复苏依然困难重重
1、消费增长仍较缓慢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走势,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1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资产价格泡
沫扩大,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房地产发展20年,产业早就渗透与中国经济主体中,开发商资金多来与银行贷款,购房者多通过银行贷款消费,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的与银行捆绑在一起,如果房价降价出现不保值的预期,很多贷款消费者会出现恐慌和抗议而引发社会危机;情况继续恶化就会发生还贷者不还贷引发的新的次贷危机;而房屋开发商最后会拿房屋抵贷,让银行成为房屋的所有者,迫使银行破产。
4、为了配合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纷纷以财政信用为担保建立融资平台从银行大量借贷。据统计,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各级政府有融资平台8000多家,银行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如果未来依靠土地出让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有可能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形成银行不良资产5、2010年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其中包括外贸结构调整,外贸结构调整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再度抬头使得我国出口环境日趋艰难,而经济发达国家在饱受金融危
机痛苦之后,生活消费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如今各国居民储蓄率都在上升,西方国家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减少,最终也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小的打击。
我国当前经济处于恢复性上升期,全年走势平稳,但是继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宏观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促转变”、“调结构”任重道远,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遏制垄断行业的人为涨价,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加快经济恢复的步伐。
第四篇:2013年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半年多的时间,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经济复苏前中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与此同时,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也比上月小幅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外出农民工达到1.7亿人,同比增加了444万人。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低于3.5%的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之后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已持续数年超过城镇居民。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第三产业延续了增速稳步提高的势头,同比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3.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7%,比去年又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6.7%。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638亿斤,比去年增加39亿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们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一些国家频繁以反倾销、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借口,对我设置各种准入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范围,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产业方面,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丰收,夏收油菜籽产量继续增加,早稻面积增长,长势较好,丰收有望。第二产业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高耗能产业增速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增速继续稳步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迅猛。行业方面,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好于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钢铁、有色等行业较为困难。企业方面,在市场环境偏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也有一批企业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生产和效益状况良好。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调整,逆势而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中央的政策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将会有所改观,能源短期内也就随着经济利好而有所增长,但受限于中小企业融资虽然依然很难,生产经营还是有困难,上涨的压力依然巨大。“营改增”的范围扩大,金融方面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一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对能源、金属、橡胶等需求增加,同时为其提供价格的支撑。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丰收,夏收油菜籽产量继续增加,早稻面积增长,长势较好,丰收有望,农产品将迎来新的行情,如果丰收,将会对农产品价格下降提供支撑,利于空头。
第五篇: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
稳中有进
GDP一季度7.7%,二季度7.5%。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6%,延续了自2011年来的放缓态势。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我国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也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关。同时,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稳中求优
“平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速度总体上还是合适的,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速度增长并不低。中国经济增速步入筑底、平稳增长的新区间,正寻找新的平衡。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拥有充沛动力和巨大回旋空间,这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对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信心。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关键是要通过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和城镇化潜力。稳中亦有忧。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蕴含的隐患和风险需充分重视:经济放缓压力之下,产能过剩等“顽疾”当前越发突出;而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等隐患也在积累;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中国在坚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失时机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化解风险、进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调结构看似是做减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加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越早越主动,越晚越剧烈。稳中有为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单纯的政策刺激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才是长远之策。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
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此相适应,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面对机遇,我们紧抓不放;面对困难,我们攻坚克难。只要坚定信心,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