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推进依法办事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办事能力
格尔木市委党校
许建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就是针对当前我们在改革中的问题而言的。我们都知道,现阶段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样一个决定性阶段,可以说时间紧、任务多,特别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着很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政府对市场仍然干预过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另外一个是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通过法治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法治约束规范政府权力,使反腐败从治标走向治本,通过法治来保障维护公民的社会权利,教育、医疗、卫生,通过法治为诚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加强法治建设。
但是,与这样一种要求相比,现在我们的法治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决定》中,对当前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决定》指出,现阶段我们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比较突出,这个对立法来说。另外,在执法层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再一个,就守法来说,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42部,行政法规有900多部,地方性法规有3000多部,规章有30000多部,规范性文件不计其数。虽然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在许多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之间,还存在着法律、法规相互“打架”,下位法超越上位法、规范性文件违法制定等现象。例如,1996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人大)和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人大常委会)两部法律的制定机关不同,法律效力也不属于同一个等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200元以下罚款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简易程序的基本原则。
食品安全问题,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十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就是监管的部门很多,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心猪肉的问题,干净不干净啊,卫生不卫生啊,瘦肉精对不对?监管的部门挺多,不少啊。有很多部门都监管这个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食品很多依然不安全。为什么?监管部门太多,会导致这样一种对接不有效,很多的环节都有执法的,都有监管的,导致这种执法无法实现有效地对接,有空隙。有收费项目了,一拥而上了,有了责任、有了问题了,相互推诿,是不是这样?所以说,加强综合执法非常必要的,提高执法的效能,避免泡泡太多,最后还管不好这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问题。他在一系列讲话中,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思想。他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思想,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问题。他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思想。他提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强调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提出“三位一体”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他提出法治建设的新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他提出依据党内法规治党管党的重要思想,强调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可以形象地说,邓小平打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1.0版、江泽民和胡锦涛打造了法治建设的2.0版,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开始打造法治建设的3.0版。四中全会
新要求
党政事业单位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各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一、依法办事能力与依法办事思维
(一)依法办事能力
党政事业单位干部依法办事能力,指能深刻理解把握和坚持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和规则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徇私枉法;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
“依法办事”中的“法”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
(1)宪法;
(7)法律解释;
(2)法律;
(8)行政措施;
(3)行政法规;
(9)其他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二)依法办事思维
各级党政事业人员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就必须首先树立依法办事思维,也就是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及法制观念。要在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基础上,按照法治理念,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依法办事思维的培养
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后,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路线。
第一,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各级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因为执政党只有依法执政,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随着我们改革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法治思维不断增强,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我要维权,我要打官司,那是什么?那个是法治思维,是公民权利思维,如果老百姓的法治思维、公民权利思维不断增强,而你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还是过去的,权大于法的意识,等级意识、行政命令意识,你的思维方式,没有实现与时俱进,那我们说,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导致的毛病和摩擦肯定很多啊。老百姓开始具有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还是过去的思维方式,那怎么行啊?思维方式不一样,肯定有矛盾、有摩擦,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的官民矛盾,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就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不一样产生的矛盾和摩擦。比如说现在有一些地方,依然在游街示众,抓到了嫌疑人、抓到了犯罪分子游街示众,实际上这种做法欠缺法治思维,对不对?在没有经过司法机关审判以前,他仅仅是犯罪嫌疑人,你不能够游街示众,你没有这个权力,并且即使经过司法判决,司法判决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要法外施刑,所以很多的做法实际上都反映出当前领导干部在这个法治思维方面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化认识。第二,树立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同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有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性。当前,我们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第一个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第二个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三个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第四个是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这个非常重要,就社会领域来讲,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特别是我们人民调解制度。比如说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81.7万个,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近年来针对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大量上升的情况,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调解,指导各地在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劳动人事、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
比如说,到目前为止,全国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有3396个,人民调解2.5万多人,2010年以来,全国共调解医疗纠纷24.6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8.8%以上,有力地缓解了医疗矛盾。北京好象是2000年成立的这样一个机构,全国是第一家。以后我们还要强化这种人民调解制度。
第三,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即遵守制度或章程的良好太丢和习惯,规则的意识化,就是使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真正转化为自觉行动。举个例子,演员张铁林在英国留学的时候,钱没不够用了,于是就自己画画卖一点钱。后来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拿张铁林的画做节目,一个月之后还给张铁林的时候,那幅画就坏了。过了几天张铁林英国的朋友知道了这个事儿就告诉张铁林告BBC,一定让他们赔钱,用坏了就得赔,这是英国的规矩。结果张铁林就给BBC打电话说,你把我的画用坏了,BBC告诉他,我把你的画用坏了是真的,但是我给你做宣传了,我在节目给你做广告了,我还没给要钱呢。张铁林说对不起,我没让你做广告,你做广告是你愿意,所以我不给你钱,但是你把画用坏了,你得赔。BBC告诉他,这幅画要到大英博物馆书画鉴定中心去鉴定,说这个画该赔多少赔多少,于是张铁林坐着地铁跑到大英博物馆去了,经鉴定,这个画价值五万英镑,损毁的部分值一万多英镑,后来BBC按规矩支付了赔偿金。第四,树立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人民对现行法律所持的一种尊重、新来并积极认同的态度,是社会主体对社会发的现象在理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切身体验,是对发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感知和认同。由此,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法律态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法律行为。对于党政事业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秉公办事,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制观念。否则可能经受不住金钱和权势等的诱惑,目中无人,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合法行使职权
职权法定——有限政府
公民:法无禁止即自由;
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两个落脚点。不失职,又不越权。从行政机关来说,如何算做到了依法行政,如何从结构上来判断,就是这六个字。
第一个方面叫不失职。意味着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必须履行,否则会构成失职,渎职。换句话说,通俗的话,是你的事你必须管。不管就会构成失职。行政机关不作为,同样要承担责任,甚至要承担赔偿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意识在提高,行政机关的意识在提高,老百姓要求,行政机关尽相应的职责,比如空气质量,社会环境、环境污染,民生保障、最低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个方面,不越权。这个事你要管,可以管,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任意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管。这是一个对行政机关很高的要求。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这个非常重要,就是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到底有哪些权力,一项一项列出来,这叫权力清单制度。这就把政府的权责明确,没在清单当中的,你就没有权力。有两个清单,一个是权力清单,一个是负面清单。对政府我们叫权力清单,对企业的管理我们叫负面清单,禁止你做的,就是你不能做的,其他都是可以做的。比如说上海自贸区就搞一个负面清单,对外来的投资者来说,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都要列出来,除此之外,就都是不限制的,都是自由的。对政府就是一个权力清单,那时候什么是可以做的,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能做。凡是没在这个单子上面,你都不能做,这就是权力清单,就是从根上来治理这个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问题。
案例:出殡时自请西乐队被处以罚款合法吗?
某县农民李某的父亲病故。第二天,李某到该县民政局所属的殡仪所办理有关火葬手续,并交纳了有关费用,其中包括保证不能自请西乐队的押金人民币500元。但后来李某自请西乐队组织出殡。
殡管所认定李某在为父亲治丧过程中,雇请西乐队,吹吹打打,招摇过市,违反了该县人民政府发布实施的《某县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关于出葬不准请乐队吹吹打打,招摇过市,违者处以200元——600元罚款的规定。据此,对李某处以400元罚款,从其预交的押金中扣除,并开具了收款收据。
该行政处罚的依据不合法。因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行文件不得创设行政处罚。《某县殡葬管理暂行办法》不属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程序正当
1、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
2、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3、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
4、遵守重大决策程序
四中全会新要求: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个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经常讲,追责,有权无责,特别是集体无责,因为重大决策都是政府集体做出来的,不好去追究某一个人的责任,这块一直是一个空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构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特别是后面那一句话更加重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制度,重大的决策,谁做出的决策,终身追究,而且是责任倒查机制,这就能够控制住妄决策。我们很多地方,换一任领导地方就搞一阵规划,特别是有的在五年之内,搞三到四次规划,上大项目、上大工程,引发群体事件,形象工程、重点工程,未经充分论证、未经科学评估,也未经老百姓的意见就上马项目,最后上报一说,这个项目就下马,不了了之,损失没人承担,责任没人追究,这个不行,这个就是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案例分析
某区卫生局的两名执法人员依法定职权到个体工商户甲开办的个体餐馆中检查卫生,发现柜台有变质食品。执法人员对这种情况如实制作笔录并自行签字后,根据本局设定行政处罚的红头文件,当场作出了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随即开具罚单,要求甲缴纳罚款。甲要求执法人员说明理由,执法人员却说甲应找局长说理。
(1)你认为区卫生局执法人员检查卫生制作笔录过程中有哪些违法行为存在?
(2)区卫生局享有行政处罚设定权吗?为什么?
(3)区卫生局执法人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为什么? 分析:(1)《行政诉讼法》第3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制作笔录应当有当事人或证人签名或盖章。
(2)区卫生局不享有行政处罚设定权。
《行政处罚法》确定行政处罚设定权总的原则是:行政处罚基本由中央设定,即由法律、行政法规设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作为补充。在地方以地方性法规设定为主,地方政府的规章作为补充。(3)存在违反程序的行为。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当事人有权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场交付当事人。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三)高效便民(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
1、便利公民各地方、各部门遵循行政许可法确立的高效便民原则,努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人民群众。
2、积极主动履行法定职责
3、政府职能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开始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其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要规范政府的审批权限,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政府对经济干预比较多,掌握着政策制定权、审批权等各种权力,过多地干预微观的具体经济行为。实际上,政府的这种审批权限过多,往往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成本,对不对?影响企业的创业自由。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审批权限过多,频繁地审批、环节过多,实际上不利于我们经济的这样一种健康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民营企业家反映特别强烈。比如,在2013年,广州两会上,广州的政协委员曹志伟就曾经展示一个“万里长征审批图”,这个审批图长4.4米,100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方块表示出一个审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漫长的审批环节和过程。曹志伟介绍,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验收,要经过20个局,要经过53个处,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缴纳36项行政费用,整个的审批日长是2020天,就是按照最关键的路线走,也要经过799天。你说,经过2000多天,从审批到立项,黄花菜都凉了,对不对?确实不行。所以,要通过法治建设进一步地规范约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约束政府的权力,当然政府说完全不需要这种审批也不可能,但是你审批的权力有多大,通过法治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使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的规范化,这个是我们未来改革的一个重头戏,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也都陆续展开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继出台了不少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
自2001年9月,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10月至今,国务院十年来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3.16)
当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落实的情况存在,推进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前两天,我看到两会上有提案说,原来批个项目要一百多个章,虽然现在审批砍了一些了,但还有五六十道关卡,还会增加创业的成本,抑制了创造的热情。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下更大力气来推进简政放权。今年政府要有新作为,重点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另外,还发现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二是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是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晾晒清单,让社会监督,也让老百姓明白,权力不能滥用。三是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包括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食品安全方面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要有有效的监管方式。
(四)诚实守信 诚信政府
1、不得任意撤回或改变已生效的决定或行政合同
2、为公共利益需要,可以撤回或改变
3、补偿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
案例:公安机关超过7天办证的承诺期,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李某去当地公安局申领《居民身份证》。在公安局的办证大厅,他看到在墙上贴有公安机关的《承诺书》,上面写道:对《居民身份证》的申领,公安机关的工作日为7天。李某在申领时,还口头向办证民警说明:他要注册公司,希望能尽快给办妥。民警答复:一定在7天内办妥。
可是,7天内李某前去询问三次,答复均是“尚未办妥”。直到一个月之后,公安机关仍未给李某办妥。当李某质问公安机关为何不遵守办《居民身份证》为7个工作日的“承诺”时,办证民警回答道:按法律规定是3个月,7天是我们自己要求的,只要不超过3个月不算违法。
李某一气之下,将办证的公安机关告上了法院。他提起的行政诉讼的理由是:公安机关自己承诺办理《居民身份证》为7个工作日,现在超过7日未办毕,属于“违反法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责令公安机关履行办证职责,并赔偿因超过7日办证期所造成的损失。
公安机关答辩说:违反法定程序应该是违反“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而不是我们“所承诺的程序”;我们办证没有超过《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的3个月期限;故要求法院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五)公正文明执法
党政事业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和为民服务中,要切实体现法律精神,按职业道德要求公平正义、公开透明、公道正派,杜绝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为群众多提供便利,不要增加麻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还要做到服务周到热情,举止文明、待人平和。
1、行政要符合比例原则。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两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案例:凤凰公司不服某市规划局行政处罚案
某市规划局为凤凰公司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意其将临长江大街的2层楼房翻建为4层楼房。其后,凤凰公司又申请增建4层,但未获批准。一年后,凤凰公司建成8层楼房一栋,命名为凤凰大厦。不久,规划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认定:凤凰公司超出批准范围建成凤凰大厦,属违法建设;大厦所在长江大街是历史名街,《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对长江大街景观的保护规定要求,沿街建设要“从整体环境出发,使新旧建筑互相协调,保证完美的风貌”,而凤凰大厦5至8层遮挡了长江大街的典型景观天主堂尖顶,严重影响长江大街景观。
根据《城市规划法》第40条规定,限凤凰公司60日内拆除大厦5—8层。凤凰公司请求规划局减少拆除面积,遭到拒绝后,诉至法院。法院经现场勘察确认:凤凰大厦5—8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天主堂尖顶。
法院认为,大厦5—8层是违法建设,规划局有权责令凤凰公司采取补救措施,但必须同时兼顾行政目标和相对人权益,在确保实现行政目标前提下,应使相对人权益遭受最小损害。规划局既然确定以露出天主堂尖顶为补救措施的标准,就应将拆除部分限于大厦5—8层遮挡天主堂尖顶部分,其要求拆除5—8层整体明显超出遮挡范围,额外增加了原告损失,处罚显失公正。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城市规划法》第40条规定,法院判决将行政处罚变更为:拆除凤凰大厦5—8层一小部分,对违法建设其余部分罚款若干。
2、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这是执法程序,提了一个要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就是不能幅度太大,可罚可不罚,可罚两万也可以罚两百,这个不行,要有一个基准,而且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3、综合执法
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要推进综合执法,特别是要理顺城管执法体制。现在都是分散执法,各个部门都有执法权,都有执法主体,都有执法队伍。综合执法,就是统一到一起,一个综合的执法部门统一执法。特别提到一个要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因为城管执法这些年来是老百姓反应突出强烈的问题,没有哪个地方的城管是受欢迎的,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城管顾名思义只有城市才有,在中央是没有主管部门的,也没有城管总局,它是各个城市自己的一个机构。那么城管执法到底执什么?它和市政管理有什么关系?跟工商局有什么关系?跟卫生局有什么关系?都不是很清晰。比如说,路灯、道路广告牌的设立到底谁来管、谁来审批?有的城市是城管在批,有的是市政在批,各个城市都不一样。城管执法到底怎么执?角色怎么定位?法律性质是什么样的?职责范围是什么样的?执法手段到底有什么?是可以强行地抢夺、摧毁,还是微笑文明地盯着你不得不走等,这都得有一个套路,有一个规矩,不然的话,久而久之损坏的是城管的集体形象,也是损害了国家政府的形象,所以说要理顺城管执法体制。
(六)强化政务公开
原则: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要求: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国务院50多个部委每年收到老百姓申请部委信息公开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委达到了4万多件。4万4千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据了解住建部只有两三个人管信息公开工作,每年要面对4万多个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必须做。国务院中央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后公开就是常态,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公开,不仅信息要公开,政务活动也要公开。而且有些地方探索,比如说老百姓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大的会议;有些提出会议要公开,要上网,要直播;有些提出过程信息也要公开,不光结果要公开,过程也要公开。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五公开”。这“五公开”制度也是下一步对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会逼迫我们政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事件 2012年8月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次出现在车祸现场处理车祸,但是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不小心表情有所放松,就被记者抓拍了一个“微笑哥”,紧接着发现他戴着不同的名表,最后抓出一个“表哥”来。
9月1日下午,湖北三峡大学在校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陕西财政厅拖了10多天,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答复了一个信息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祝你学习进步。
上海交大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多次向中央的五十多个部委申请公开部长工资,还有清华大学的一个小女孩查阅了53个部委的网站,发现有14个部委的网站没有副部长分工的信息,就提出申请要求14个部委公布副部长分工信息。结果11个部委老老实实答复了。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没有理睬,很快就被起诉。当三部委接到法院通知的时候意识到了严重性。但是关键是这个小女孩申请的信息很多人有争议,说他能不能申请公开部委部长的工资,或者是这个部长分工的信息。按照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公民可以因为自己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公开。女孩说,在写一篇论文关于副部长分工研究。以这个理由的话,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要求公开了。
(七)权责统一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除了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等制度外。现在在各种监督形式中,今天更为大家更为熟知的可能是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不对?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有一系列的腐败案件,问题官员,都是通过舆论,特别是网络这种监督方式监督出来的。所以,在今天这种网络监督、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现在中国的网民数量发展非常迅速,到今年六月份中国的网民数量是六亿三千万,几乎占到人口的一半了,这么多的网民,这么迅速的网络发展速度,为我们的网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的,这几年有一些问题官员,实际上都是通过网络监督得以揭发的。你比如南京周久耕事件,尽管这个事件比较早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局长,就是因为抽名烟、戴名表,被放在网上了,最后出现问题的。这个烟叫“九五至尊”,当时一条是1500这个表叫“江诗丹顿”,十万元一支。违法受追究
侵权须赔偿
三、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根据法律意识主体和水准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一般性法律意识、理论性法律意识和职业性法律意识。
1、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在中国什么是平等?任何一个人如果践踏了法律了,必须受到追究。让老百姓感觉到国家有希望,这个执政党才会受到人民的尊重。
2、树立“职权法定”意识
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据。
职权法定和权力有限是国家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法律意识。
3、树立“法治”意识
自觉增强对法治的认同和自信,把法治自信化为一种信念,切实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纠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以权弃法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一切按法律办事,才能建立严明公正的法律秩序,实现依法管理的治国方略;才能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法懂法,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要把法治作为行为准则,并转化为自己的信仰,要做到真学、真用和真信。真学要求理解法治精神,掌握相关法律规则。
真用要求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法治,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则,把自己掌握的法律规则转化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真信要求真正信仰法治和法律,相信法治和法律能够成为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相信法治能成为公众共同信奉的准则。
(三)坚守法律底线,注重法治实践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依法办事,党政干部向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依据法律规范、严格法律程序。
在做决策时必须依法办事、民主议事、科学论事,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要自觉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干部要带头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守法的模范。要客服特权思想,做绝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真正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
第二篇:如何提高公务员依法办事能力和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治理政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干部及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政府领导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
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近几年来,江总书记多次主持法律讲座,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并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了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掌握并能运用法律知识处理行政事务,已成为担任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作为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法制观念的强弱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办事的水平。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既是适应领导决策、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和自觉守法的需要。
二、不断强化公务员学法制度。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政府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队伍,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国家公务员应有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固定下来,坚持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业务法律知识考试与正常法律知识测试相结合的制度。在公务员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同时学习国家有关公务员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使依法行政工作通过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予以体现。
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实现依法治区的根本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参加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并把规范政府行为的公共法律法规和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集中培训,对所学习内容组织统一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做到熟练运用法律规范处理行政违法案件,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开展执法活动,自觉做到依法办事。
四、切实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区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政府各部门负责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职责,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依法确定职责权限、执法标准、工作程序、工作制度以及保障实施的措施,确立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明确每个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还要建立与其相关的行政管理公示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追究制,使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切实有效发挥。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由法制局对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把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执行等涉及政府行为共同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作为政府法制监督检查的重点,及时纠正和查处各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的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确保法律、法规正确的实施和政令畅通。同时,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自觉接受县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听取对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批评建议,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依法治区,是人民赋予政府行使行政职权、实现行政法制化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切实加强依法办事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我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目标顺利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大讨论心得体会
提高依法行政大讨论心得体会 在此次提高依法行政的大讨论活动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依法办事,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大方略,就要变人治思维和法治思维、行政方式为法治方式.涵养法治思维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前提。法治思维就是按照依法办事的理念和逻辑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之上的。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提高我们的涵养法治思维,要培育法治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武装头脑,根除轻视法治的传统思想,真正建立宪法至高无上、法律为规范和约束的第一准则、一切组织与个人,包括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代法治体系核心价值观念,使法治成为一种精神的信仰、价值的认同、权力的表达、执行的方法,使法治化要求植根于头脑,体现于实践,养成信法、用法、守法、合法的好习惯。要熟知法律常识。积极参加普法教育,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和重要论述,学懂国家的根本大法,以对母法的深刻理解而从最高层面深化对法治的认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掌握常用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其他的,使自身法治素养得到提升,自觉把依据法规作为一种原则来坚持,让法律文本变成法治理念;把维护法规作为一种责任来履行,让法治思维进入惯性轨道;把贯彻法规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让法治精神融入思想行为。要严格依法办事。法治具有凝聚共识、管控长远、调控关系、化解矛盾,从而减少改革阻力的重要作用,其本质是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要坚持在法治的框架下思考、决策、执行,不因法规制度对自身行为有限制、对个体和小集团的利益有冲突、对手中的权力有约束而消极抵触甚至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真正使法规制度成为约束自身的准绳、标杆和戒尺。善用法治方式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就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方法和要求筹划决策、用权办事的行动方式,是一种行为选择。善用法治方式,就是在谋划、开展和指导工作时,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坚持“法”字当前、以“法”为师、与“法”为伴,使“法”与“事”深度结合。特别是在面临多种方法、形式或手段时,要能够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凡事都要找到法律依据和依法解决的途径,坚决摒弃唯上级指示是从、凭长官意志办事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行不依法、徇情枉法等现象。树立机关和领导必须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观念,树立对违法问题必须防微杜渐,以防恶性渐变,因“小恶而不纠”引发“破窗效应”的观念,切实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民族复兴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张扬法治、严惩贪腐的时代,只有将依法办事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促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会和善于依法干事业、抓建设、搞改革、促发展,才能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在新形势下治好国理好政、管好军带好兵、办好事做好人,法治之光才能恒久照亮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
第四篇:如何培育党员法治思维及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培育党员法治思维及依法办事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4-000-02
摘 要 由于部分党员在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方面尚有不足,使得其始终难以与我国的依法治国要求相适应,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大党员的法治思维建设力度,培育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以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 党员培育 法治思维 依法办事
前言:党员作为国家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其法治思维水平以及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对于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努力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以及依法办事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的以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法制化建设。
一、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问题以及原因
(一)党员自身问题
党员们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法律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法律知识作为党员们学习政治理论的重点内容,党员们在进行学习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使得法律学习流于形式,以致于其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其二是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观念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往往会出现徇私枉法以及以权谋私的现象;其三是党员们缺乏应有的依法办事理念,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过于想当然的妄下结论并做出一些不考虑法律程序的决策,使得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暴力执法、司法不公以及胡乱作为等情况,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二)外界原因
首先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官本位思想牢牢扎根于整个社会意识之中,人治思维根深蒂固,法治思维缺失,因而存在部分党员对于自己的权利不加约束,以个人意志干扰法律建设的现象。其次则是由于考核办法过于单一,仅仅只注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为了提升自身的绩效成绩而冒险采用违反法律规定的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法制建设。并且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当前的法制建设不相符,使得在进行法律监管时往往会出现监督管理不到位,问责体制不够健全,导致党员的法律认知能力出现偏差。就社会情况而言,人民群众的信法与守法意识不够强烈,法治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使得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监督,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往往会以个人意志干预法律建设,对于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毫不在意,导致法制建设迟迟未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二、党员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培育
(一)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其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前提。提高党员们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封建专制思想以及官本位思想,并对法律树立起敬畏之心,要牢牢铭记记法律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并做到依法办事。要一改以往以权压法的不正之风,抛弃以言代法的错误工作思想。党员干部要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并将《宪法》作为学习法律知识的重点,对于法律中的原则以及精神要做到深刻理解与掌握。通过举办关于依法行政的专题培训以促进党员干部的法制建设,并依据不同的岗位以及层次进行定期培训,并做好考核工作防止出现形式主义。同时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针对自己的职务进行法律进修以,即在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同时也要精通其所在领域的专业性法律知识,使其得到扩充,从而为今后的工作作出正确的法律规范与指导,提升其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二)加强权利监督
加强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利监督,一方面需要强化人大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党员们的监督与检察,并且对于重大问题必须要经由集体讨论方可决定,不可任由党员干部独断专行,对于党内的民主制度要做到严格落实,对于所犯错误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使党内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减少因权利滥用而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社会监督,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监督意识,并推行权力的清单制度,向群众公开政务,使权力能够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公开透明的运行,并且完善群众的监督举报机制,使党员们的权力处于群众监督的制约之下,促使其依法办事,共同构建法治社会。
(三)改进绩效体系
建设法制社会就要摒弃原先的以GDP为一切的经济效益考核机制,而是要建立与法制社会相照应的法制考核体系,提高法制建设在绩效体系中所占的权值比重,将党员干部所参与的法治培训以及平时工作中依法行政、服务为民的表现当做新的干部选拔标准与评测依据,从而使党员们能够将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作为其自觉主动的一种惯性式思维。同时也可选拔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中,或者是提升公务员招录中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提高政府部门的法治水平,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始终受到法制的影响,使其在进行问题解决时能够更多的从法律角度出发,做到依法办事。
(四)强化问责
若要有效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养成,并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则必须要严格落实依法问责的惩戒制度。我国的问责制度现阶段仍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关于党员们的问责效果并不明显,现行问责体系以及制度尚不健全。因此需要借助立法的方式不断将问责制度一步步完善,具体包括对于问责的主体、问责对象以及具体的流程等进行规范,使问责渐趋法制和规范,并使其与原先的监督机制相匹配,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有机结合,从而有效保障党员们能够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其职责,使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也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倒查制度,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行政执法的重大错误、行政救济以及司法质量等做好责任追究工作,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做好责任倒查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其在运用权力的时候必须要依照法律标准,对于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现象的党员干部,即使事后查出也应当追究其个人责任。通过全面落实问责机制,提升党员们的法治思维意识,并在其指导下提升党员们的依法行政能力。
三、结语
要想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路段路要走,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一时,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将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使其牢牢树立法制建设的理念,并在其指导下将依法办事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从而确保我国的法制建设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国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3).[2]史峰.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J].共产党员(河北),2015(28).[3]付承菊?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5(11).
第五篇:如何提高公务员依法办事能力和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治理政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干部及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政府领导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近几年来,江总书记多次主持法律讲座,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并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了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掌握并能运用法律知识处理行政事务,已成为担任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作为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法制观念的强弱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办事的水平。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既是适应领导决策、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和自觉守法的需要。
二、不断强化公务员学法制度。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政府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队伍,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国家公务员应有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固定下来,坚持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业务法律知识考试与正常法律知识测试相结合的制度。在公务员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同时学习国家有关公务员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使依法行政工作通过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予以体现。
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实现依法治区的根本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参加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并把规范政府行为的公共法律法规和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集中培训,对所学习内容组织统一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做到熟练运用法律规范处理行政违法案件,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开展执法活动,自觉做到依法办事。
四、切实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区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政府各部门负责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职责,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依法确定职责权限、执法标准、工作程序、工作制度以及保障实施的措施,确立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明确每个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还要建立与其相关的行政管理公示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追究制,使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切实有效发挥。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由法制局对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把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执行等涉及政府行为共同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作为政府法制监督检查的重点,及时纠正和查处各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的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确保法律、法规正确的实施和政令畅通。同时,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自觉接受县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及社会~监督,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听取对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批评建议,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依法治区,是人民赋予政府行使行政职权、实现行政法制化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切实加强依法办事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我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目标顺利实现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