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信访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乡镇信访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的加速转型,农村中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由农企纠纷、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涉法涉诉、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冲突呈高发态势,乡镇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令基层干部十分头疼。
迫于日趋严厉的信访问责机制,乡镇在信访工作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越来越大,在许多基层干部心目中,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已经超过计划生育工作或安全生产工作,成为新时期的“天下第一难事”。
笔者在乡镇工作多年,从事信访工作也有一定时间,接触过各类上访群众,或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乡镇干部调处信访问题的过程,对乡镇信访工作的现状有着切身的体会。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现状与问题
一、信访案件高位运行,解决难度不一,总体结案率偏低。近年来,乡镇信访问题呈水涨船高之势,各类信访案件或此消彼长,或集中爆发,这些案件的解决难度总的来说是:群体访难于个人访,越级、无理上访难于正常上访,涉及利 益诉求的上访难于单纯反映问题的上访。就本镇而言,个体访结案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政策攻心的对象只有一个,所反映问题较为具体,相对容易做通工作。反映干部作风、村级财务等问题的上访案件,即使是群体访,绝大部分也能做到息访,因为这里面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只要认真对待、公正处臵、积极协调,不难找到突破口。最难解决的是那些涉及企业农赔、拆迁补偿、特定人群要求解决待遇等涉及利益冲突的上访案件,有些案件处臵起来如同拉锯战,反反复复很难达成一致,最后往往造成群访、重访、越级上访。还有部分无理上访者,有的成了“信访油子,一到特护期就蠢蠢欲动,以进京赴省上访相要挟,谋求个人利益。迫于维稳压力,基层政府有时不得不委曲求全,甚至花钱买稳定。此外,还有一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办的信访案件,实际完全与乡镇不相干,乡镇也根本无法解决,这些案件积压下来,也是导致息访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信访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现在许多乡镇信访办与综治办是分署办公,虽然在特定期间联系比较紧密,但日常工作几乎是各行其是,没有从根本上合二为一,无法形成合力。而且两个部门的力量并不充足,出现重大问题,行动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尤其是信访办,一般只有一到两名兼职人员,除了充当“传达室”,写写汇报材料,最多是督办一下进度外,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真正处臵信访问题。领导包 案制度的建立,由分管党政领导包案负责各自战线的信访案件,从某种程度上是强化了力量、明确了责任,但在实际中发现,分管综治维稳的党政领导往往要包案处理60%以上的案件,而且都是矛盾突出的重要案件,导致其在很多时候分身乏术。此外,鉴于“一票否决”的强大压力,乡镇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包案领导和责任人均以“保稳定”为最大目标,一到特护期间就采取人盯人,严密布控等措施,或者许诺解决,或者答应给予某种好处,实际上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堵”的一方面花的精力多,“疏”的一方面花的精力少,并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部分乡镇干部对信访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工作责任心有待加强。在乡镇,承担信访工作的干部往往不只是信访维稳专职人员,还包括党政领导,一书记,管理区、各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不能排除其中的部分干部甚至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如有的人认为抓信访太费精力,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有的人认为上访群众全是“刁民”,将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有的人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将自己臵身事外。特别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部分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不敏感,或者臵若罔闻,即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解决,非要等到 群众上访了才手忙脚乱地去应付;有的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有的干部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四、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一是信“上”不信“下”,很多群众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拿着一打上访信,从乡镇到市里,有时还邮寄到省、中央,见人就送,党委、人大、政府、纪委、政法、信访部门和领导一个不漏,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既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甚至是法院已经终审判决过的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解决。
思考与对策
综揽上述现状与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做好乡镇信访工作是维护农村稳定,进而维护整个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对策。
一、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即要克服对信访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闹起来才紧要”的被动应付态度,又要克服畏难厌烦的情绪。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信访工作当成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不要只一阵子重视,而是要长期的稳定的重视;不要只是党政一把手或分管领导重视,而是领导班子整体重视。
二、在体制上,要健全制度,构筑统揽全局、责任明确、力量充足的大信访工作格局。一要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要改善信访工作评估体系,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进行科学考核,并入目标管理;二要尽早成立配臵高、规模大、行动能力强的信访综治维稳办,以利于集中力量解决信访问题;三要规范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发现、研究、协调和处理各种信访问题。
三,在方法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勇于创新。首先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 问题,将矛盾消弥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最后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信访部门只是起到一个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四、在宣传上,要以疏导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信访政策。一是要认真宣传国家《信访条例》等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依法有序上访,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使有过高要求和过激行为者放弃过高要求、纠正过激行为,接受合理解决办法。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妨碍公共秩序、影响机关正常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者,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要坚决依法查处,以正视听。
第二篇:乡镇信访工作的思考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第一道防线
----乡镇信访工作的思考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与以往相比,涉及面更广,情况更复杂,处理难度更大。做好乡镇信访工作的重点在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及民调员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当前信访问题呈现出诸多特点:一是信访案件呈现多元化。目前的信访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反映问题的领域逐渐增加;二是在土地、矿群和村组财务方面所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三是群众和被信访人对立情绪较大,当事人意气用事,理智不足,非要分出个胜负;四是上访群众存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和“人多力量大”的错误思想,组织十几名、几十名甚至百名群众上访,借以壮大声势,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五是上访过程“磨”力十足。有些“缠访户”抱着不听劝阻、不听解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往往在达不到要求时就激化为越级访,甚至闹访。
分析产生信访矛盾纠纷的原因,基本包含六个方面:一是部分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弱化,堡垒作用不突出,农村“第一道防线”作用未得到发挥;二是部分群众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的不足形成反差;三是群众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而履行义务的意识较差;四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部分人员心理失衡;五是依法治无理访的环境亟待加强。
目前乡镇的信访稳定工作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群体访、越 1
级访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要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信访工作的规律,重点强化村干部的六种意识:
(一)强化政治意识。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对村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村干部要有全局意识,强化党性锻炼,敢于坚持原则,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决不能是非不分,更不能站错位。
(二)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要突出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始终把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不抓稳定是失职、抓不好稳定就是不称职”的观念,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遮着、掩着、掖着、捂着,躲避问题,问题只能是越积越多,危害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做到遇到问题不推诿,碰到困难不退缩,见到难事不躲避,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三)进一步强化法纪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全社会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群众民主需求不断增多,农村“两委”班子只有加强对党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工作程序等的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才能紧跟时代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素质放在首位,积极学习适应形势变
化和任务需要的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二是要深入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落实政策不走样,维护方针政策的严肃性。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吃透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用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规范自身行为。一定要严格规范工作程序,按照程序办事。涉及重大问题或按规定需由支委会、党员大会集体研究决定的,要经支委会、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后,再由党支部书记加盖党支部公章。对村务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属党支部、村委会共同研究决定的,要分别加盖党支部、村委会公章。
同时,做好信访苗头排查、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了解村情民意,主动出击,将矛盾化解在村内,努力维护党和政策的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四)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们开展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要做到:一是正确把握群众的愿望,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要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把群众愿望作为制定决策、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时刻关注倾听群众的呼声要求,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弄清楚群众希望解决的具体事情是什么,从而与群众在思想上合拍,感情上共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真正做
到“雪中送炭”。避免因片面强调发展留下不稳定隐患,增加工作难度。二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不怕辛苦,不畏艰难,同群众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使各项政绩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三是要讲求团结。“两委”班子各成员只有强化团结意识,做到“补台不拆台、站位不越位”,互相支持、同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圆满完成为民造福的神圣使命。
(五)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当前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土地、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从根本上讲都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抓好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也决定着农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强弱。村“两委”班子必须做到:一要结合本村实际,谋划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必须要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搜集信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二要坚持在造福农民群众、建设和谐农村的过程中增强凝聚力。要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臵,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上工作日程,着力抓好
落实,以办利民事来解百姓之忧,努力让群众都能得到实惠,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三要统筹兼顾“两手抓”。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群众中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勤俭节约、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娱活动,让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的主阵地,真正营造起村风清正、民风淳朴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
农业税全免后,乡镇工作从繁重的税收工作中解脱出来,加之计生工作方式由过去的惩罚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乡镇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似乎乡镇干部的春天到了,有人开玩笑的说:农民不睡(税)了,现在该我们睡了。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盲目无知的代表,反映了乡镇工作中的盲区,是没有充分认识新形势的表现,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笔者以管窥豹,从自身了解的情况,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乡镇工作现状和特点
一是乡镇富余人员增多,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乡镇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是:其一是存在一批无事可
干的人,表现在妇联、综治、团委、纪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和农机、畜牧、农税员等,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一时找不准工作的切入点,不知从何干起,呈现出“清闲”的状态;其二是存在一批不得不干的办事员,表现在三大办公室、财政所和有直补项目的人员,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为业务所迫,自诩命苦,心态较不平衡;其三是乡镇副职干部,这是乡镇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所分管的工作积极主动;最后是风险最大的主要领导。他们带领这样参差不齐的队伍,许多人身心憔悴,只想找个路子进城了事。
二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农业税全免后,乡镇不再向农民摊款收费,更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使乡镇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大部分乡财政实际就成了“吃饭财政”。机构运转相当困难,干部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乡镇为群众办实事也常常是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三是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虽然税改后乡镇工作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乡镇干部从税收工作中得到解脱,但并不是说乡镇干部的“春天就到了”,乡镇干部就没事可干了,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工作仍然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形势,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农民长期固守田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要彻底打破这种传统格局,号召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参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发展过程,加之税改后,政府的职能已由单纯的行政指挥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就使得许多乡镇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另外,目前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乡镇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加大,这些新的形势对乡镇工作也增添了新的压力。
二、问题和困难
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存在断层现象。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不多,且这部分人中有80%已接近30岁;30-40岁的人,占40%左右;40-50岁以上的人,占50%左右。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大专、本科文凭,专业知识相对贫乏,此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事业后继乏人。
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县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突破口,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农业格局。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结构调整不力的方法和能力欠缺,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
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的新形势极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目前乡镇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都是因人定岗;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
四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干部进出口不畅。干部本地化和在同一地方长期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让一些干部工作惰性增大;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招聘了一大批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乡镇人员编制的限
定,除了少数公招人员到乡镇工作外,乡镇进人渠道已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离、退休年龄和自然死亡外,其它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 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由行政命令指挥管理型向服务引导管理型转变,将新的职能定位为贯彻法律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五大职能。
二是调整干部考核内容,转变考核方式。考核由以人为主的干部岗位管理向以事为主的目标管理方式转变,即以税费征收和出勤考核为主向以发展产业和群众考核为主转变。围绕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解决群众具体困难、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对干部实行分线分片定岗,由群众定期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考核和民意测验,重点考评干部包抓项目
进展情况、走访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召开村民会学习政策及宣传科技知识、个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解决“天天上班一事无成评优秀,累死累活得罪众人惹人恨”的怪现象。
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由分线、划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向统一调配、目标管理、专业服务转变。确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务管理和技术服务,使干部由政治型、指挥型向经济型、技能型转变,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
四是调整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转变培训方式。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指标。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驻村干部双向选择、乡镇干部联片驻村工作责任制、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和优秀、末位考评制,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惩分明。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考核。积极
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制度。继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打破领导干部身份终身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中长期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五是开展乡镇改革试点,实事求是地探索农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新路。在全县按山区、中心镇两个类型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和推广其经验,不宜在全县搞 “一刀切”改革。
六是开展形势教育,提升干部人气,让全县乡镇干部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现在不是形势喜人,而是形势逼人。发展的大气候不允许乡镇干部懈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允许乡
镇干部懈怠。
第四篇:信访工作思考
关于如何做好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信访工作是一项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在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矛盾会不断出现,从而使信访问题不可回避。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笔者认为:
一、常怀为民之宗旨,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常怀为民之宗旨,要求我们做到“三个坚持”: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带着感情给人民群众办事。信访部门是离群
众心声最近的地方,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上访群众着想,把满足群众的合理愿望当成自己的第一追求,把群众疾苦时刻挂在心上,努力解决好各类信访问题;要坚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群众有困难,有想法,就要找党和政府。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耐心的话语、良好的形象来应对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要达到这种境界,其实是一个理想信念问题。我们要做到热心学习马列主义、真心拥护党的领导、专心弄懂政策法规,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常修为政之本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信访工作是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常修为政之本领,要求我们做到“两个强化”:要不断强化三项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要不断强化三项基本功。办信、接访、督查督办是我们不断强化的三项基本功。首先,是办信工作。信是访的前兆。不重视办信工作,日积月累,就
会失信于民,并使很多来信问题转化为上访问题。第二,是接访工作。在接访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掌握准确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基础。不能不了解政策作答,更不能违背政策乱答。二是坚持以弄清事情真相为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绝不能听一面之词而随意发表意见,否则,容易误导来访人,造成工作被动。三是坚持以分清类型、区别对待为上策。为此,我们该解决的要解决好,该做解释的要做好解释,该坚持原则的要坚持原则,该采取法律强制措施的绝不能心慈手软。第三,是督查督办工作。我们要坚持“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督查督办工作,既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丝毫不能马虎从事。二是工作力度要到位。作为督查督办员,要不越位、不缺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到督查督办工作有结果、有效果。三是制度建设要到位。
三、常思为和之要义,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客观要求
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常思和谐之要义,要求我们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自身带头做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
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必须坚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干部责任意识,做到矛盾问题有人领导、有人办理、有人负责。二是抓好机制完善工作。通过建设信访信息网络、设立领导信访信箱和推进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包案和接待群众、人民调解制度等等,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信访问题。三是抓好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制度。要逐渐建立一整套上下贯通的控制系统,规范各级各部门依法办事、对群众负责的行为,努力提高息诉罢访率。四是抓好“双向规范”制度。当前,要通过深入开展宣传贯彻《湖南省信访条例》,一方面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提出诉求,做到文明有序信访;另一方面规范信访工作行为,确保信访事项的办理程序、质量和对办理结果负责,减少矛盾和冲突。五是抓好信访队伍建设。要在提高信访干部“五个能力”、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上实现突破,培养一支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又特别有思想、特别有作为的队伍;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带着感情做事和不能感情用事的关系。带着感情做事,是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能感情用事,是要按政策法律法规办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头脑发热,只图眼前和个人利益,不顾长远和整体利益。二是要处理好对上
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群众上访是为了各级各部门解决问题,各级领导指示,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上访群众问题。二者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不能借口上级指示,不顾群众利益。不对群众负责,也是对领导不负责。三是要处理好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关系。要解决思想问题,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四是要处理好信访问题责任处理单位与信访工作部门的关系。《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处理信访问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解决好各类信访问题,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第五篇: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
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
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
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成因分析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03年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97年,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