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操作及说明
“六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操作及说明
“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六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指导我校课改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推进效果。对于我校不同学段以及不同学科有着广泛的课堂建设指导意义,能让教师直接借鉴应用,少走弯路,缩短高效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我校高效课堂服务。
一、“六步三查”一般教学流程说明
(一)“六步”:指课堂导学环节六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全班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6、第六步:布置预习,拓展延伸。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查进度和自学掌握情况。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查暴露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查整节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
二、“六步三查”一般性教学流程详解 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独立学习
在独学环节开始前,通常要进行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即利用导学案独立自主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要求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
学生独学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拔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个别指导和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
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的学生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1、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要求对学生先对学,后群学,继而深入探究。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仍然要高度关注各小组内对学、群学的的状态,对个别对子或小组要适时去点拨指导;这一环节完成时要对各组进行评价激励和引导;同时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全班大展示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和培养自信心的一把金钥匙。高效课堂可以说就是展示课堂。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只有通过展示,才能体现高效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一真正内涵。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全班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为了提升学习力,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展示要遵循三大原则,即问题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生性原则。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重难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来讲,要体现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课文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从展示的价值体现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展、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确定大展示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进程。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中高年级也可由学生组织)的各组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组织、点拨、追问、应对、激励等主导作用将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将得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激情、自信心将得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将得以提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将会暴露。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对学生的要求。小组展示从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讯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听别人展示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质疑对抗和评价。还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学案的整理。
4、对教师的要求。组内小展示,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各小组展示情况。大展示时,教师要做好组织、点拨、追问、应对、评价等工作。
第二次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听取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展示的时间,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为组织全班大展示作好准备。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对学案进行整理,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要求。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的系统整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对课堂上生成问题的梳理和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题目要少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第三次学情调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六步:布置预习,拓展延伸。
布置下次课的预习,让学生充分做好学具、资料查找等学前准备。也可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性阅读和补充训练。
三“六步三查”一般性教学流程效能分析
1、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了“活”与“实”的统一。
3、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
3、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
5、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6、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四、“六步三查”模式应用的几点说明
1、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导、学、练合一”的文本。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定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正视高效课堂的一般操作模式。我们提出的“六步三查”一般性教学流程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流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可以略有调整。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学习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从而才能达到“课课清、单元清、人人清”。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合理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六步三查”一般性教学流程就六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学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的情况,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科、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时间可灵活安排。就一般预设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到2分钟;独学7到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20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
4、把握好“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或三课型。“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预习是关键,展示是提升,反馈是保证。当然也可以是三种课型。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做好反馈评价;展示课型一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单元(或课时)巩固课型,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在课堂环节上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三种课型,要看课堂学习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落实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我们要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在推进高效课堂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乐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的是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所以要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提升”。
第二篇: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普适性模式基本操作及说明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普适性模式基本操作及说明
(2011-04-14 13:05:10)
转载原文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体悟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很好地解决了新课程理念“顶天入地”的问题。
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二部分 “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二)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正如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纪律要求。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的、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
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
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⑶对听展者的要求
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
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⑸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
⑤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三部分 说明
一、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基础在线),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1.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预习是关键,我们主张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展示是提升,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五、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评价,有着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是高效课堂顺利推行的有力支撑。
六、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
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是课堂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果单就技术层面去改革,最终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所以老师要通过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学校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围绕高效课堂整体建构并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七、高效课堂的去模式化问题。
我们主张高效课堂的实施应经历“临帖—入贴—出贴—破贴”的阶段。通过“临帖”,规范和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行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可以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为由而否定模式在这个阶段推行的必要性,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导致课改不彻底,不成功。待“固模过关”后,学校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形成学校或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第四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的效能分析
综上述,“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五个转变即: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由集体化、无个性、个体式学习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式学习的转变; 2.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具体学习方式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实现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被动性学习(讲堂)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性(学堂)的转变;
3.以“导学案”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突出强调学生的学,实现由传统课堂上教师的 “教案”向新课堂学生“学案”的转变;
4.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学习单元的学生展示和多元化反馈评价的手段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把学习的权力真正向学生“移交”的转变;
5.在基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理念下,利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和教学手段,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厌学”向“乐学”、“创学”(创造性学习)的转变。
另外,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第三篇: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快乐课堂六步教学法”模式 年级 学期 学科 备课人:
学习内容: 本章(单元)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课:(知识链接、自查辨误、情景激趣)
二、教材导学:(独学教材,对学交流,群学探究、精讲点拨)
第四篇:高效课堂五步三查基本操作及说明5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普适性模式
基本操作及说明
培 训 教 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普适性模式
基本操作及说明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
“五步三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指导区域课改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推进效果,受到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不同学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课堂建设指导意义,因此具有普适性。“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体悟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很好地解决了新课程理念“顶天入地”的问题。
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二部分 “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一)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二)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正如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1.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 纪律要求。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 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
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⑵ 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
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⑶ 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 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 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
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
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 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⑴ 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
② 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 位臵,不影响听课;
③ 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 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④教师除需进行面向全班讲解时,在展示环节尽量要站在学生后面,以减少展示中对学生的心理干扰,以及以防遮挡学生聚焦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臵,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⑶对听展者的要求
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④ 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⑸ 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
④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臵,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臵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第三部分 说明
一、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基础在线),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1.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 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
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预习是关键,我们主张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
展示是提升,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五、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评价,有着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是高效课堂顺利推行的有力支撑。
六、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
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是课堂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果单就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技术层面去改革,最终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所以老师要通过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学校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围绕高效课堂整体建构并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七、高效课堂的去模式化问题。
我们主张高效课堂的实施应经历“临帖—入贴—出贴—破贴”的阶段。通过“临帖”,规范和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行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可以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为由而否定模式在这个阶段推行的必要性,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导致课改不彻底,不成功。待“固模过关”后,学校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形成学校或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第四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的效能分析
综上述,“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五个转变即: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由集体化、无个性、个体式学习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式学习的转变;
2.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具体学习方式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实现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被动性学习(讲堂)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性(学堂)的转变;
3.以“导学案”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突出强调学生的学,实现由传统课堂上教师的 “教案”向新课堂学生“学案”的转变;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4.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学习单元的学生展示和多元化反馈评价的手段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把学习的权力真正向学生“移交”的转变;
5.在基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理念下,利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和教学手段,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厌学”向“乐学”、“创学”(创造性学习)的转变。
另外,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育中方略教育·课程中心·培训教材
第五篇:“六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成败。如果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的累学生台下睡,用新教材上老课程”,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也绝对提高不了学生成绩。我们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要成绩、要质量,只有课堂教学高效,方可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学习借鉴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外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育局提出的“二五·二零”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运用“六步导学”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而教师要以一个“导”字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讲多练、精选作业、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六步”分别是“出示目标—自主学习—检查效果—合作探究—点拨归纳—当堂训练”。大致操作如下:
第一步: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课前设计好的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分层出示,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的目标可以不同)让学生看,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第二步:自主学习(5—8分钟)
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1.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在这个步骤中,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教师要在揭示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如:用多长时间,学习哪一部分内容,用什么学习方法,完成什么学习任务等)。从教学目标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摄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
第三步:检查效果(5-8分钟)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演练或表达,从而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若后进生作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讲了;若后进生作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学生板演或回答的同时,老师要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
【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优秀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在学练中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书写在黑板上,供讲评时用。
第四步:合作探究(10—12分钟)在此环节中,主要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组内交流、探究,有时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有时采用分组不分任务的形式。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巡查情况 2 对成果交流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要根据学生性别、成绩、特长、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建立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展开“兵教兵”。还要注意各学习小组的总体结构和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评价。
我们把这样的小组称为“自主管理与学习小组”,从班级管理到课堂学习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不但便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而且还便于教师的分层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更多的是面对同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师生单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活动。
第五步:点拨巩固(5分钟)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对教学任务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掌握,基本能达到学习目标,但需要一个系统地巩固和强化,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由一般到规律的归纳,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在此环节进行之前,教师应根据前面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结合预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本环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强化了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以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优秀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点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 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通过老师点拨来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第六步、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当堂清,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强化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等,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再次的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化。也可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具体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作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布置作业要求: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作业,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六步教学,做到环环相扣,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教学和高效学习。
化德二中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