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所得税调研
长安区国税局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企业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精细
化管理
作者:长安区国税局 发布时间:2008-10-20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召开后,长安区国税局以贯彻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为契机,认真分析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进企业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该局的主要做法为: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做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该局要求全局干部要从思想上全面摒弃“重流转税轻所得税”的错误认识,切实加强对所得税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考核力度,积极营造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把企业所得税管理列为协调联动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日常监管,防止税源流失。要求各分局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本辖区纳税户数、行业分布、重点税源户数、亏损户数、重点行业户数等基本情况,并积累、收集与所得税征收管理相关的资料。同时,积极建立与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登记信息比对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定期组织“双漏户”的清理活动,加大巡查巡管力度,确保管理不留死角。
三是做好核实税基工作,有效防止税款流失。规范各类台账管理,确保台账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维护及时,并通过建立台账并追踪每年的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严格税前扣除项目审批,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审批范围、时间、资料和程序上符合政策规定,严格落实重大税前扣除项目集体审议制度,不违规审批、不越权审批、不超期审批;加强汇总纳税企业监管,严格汇总纳税企业的信息反馈制度。
四是积极实施分类管理,增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针对性。按照“抓大、控中、核小”的思路,建立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体系,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切实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依据企业的规模、资产占用数额、应税收入、应缴税款等经济指标,建立完善重点税源库,实施重点监控和服务,实行局领导定点帮扶制度,建立企业、税收管理员、分局长3级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与职责;认真开展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工作,重点针对非一般纳税人的小规模企业,对确实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及时改为核定征收,对核定征收企业督促其尽快健全各类帐簿,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严禁按照行业或者企业规模大小,“一刀切”地搞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业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收入水平、利润水平等因素,分类逐户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或者应税所得率;加强连续三年亏损企业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巡查巡访,在企业申报前,及时对企业进行政策指导,在征期过后,立即深入企业开展纳税辅导,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同时,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不定期的组织税法知识和税收软件的培训与辅导,增强企业办税人员的纳税意识,加大评估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总分支机构的管理,根据跨省总分支机构的征收方式的变化调整,认真贯彻落实“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征收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理。
五是完善汇算清缴,强化纳税评估。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步管理法。事前管理就是要在汇缴前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宣传,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特别是了解当年出台的新政策和涉及纳税调整的政策,积极做好汇缴准备工作;事中管理就是汇缴开始后,要求税收管理员做好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审核工作;事后管理就是在汇缴结束后,要认真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评估结束后,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查找在管理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报告,实现以评促查、以评促管。
六是加强税法宣传,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积极建立新企业所得税法宣传的长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对新税法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熟悉所得税相关政策和办税流程,特别是新旧税法产差别和新税法颁布以来上级税务机关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企业依法纳税观念及守法经营意识。
浅议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促发展的经济目标,如何加强所得税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普遍和核心问题,相对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企业所得税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在增值税管理上,金税工程建设和专用发票、税控装置和技术等使得以票控税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偷、逃税成本较高。企业所得税基于税种本身管理的较大难度,涉及企业财务核算的方方面面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税务机关缺乏较为有效的征管手段。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隐瞒纳税情况,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信息是私有信息,税务机关难以获得,造成征纳信息不对称。
(二)征管范围划分不尽合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2]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由于对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有争议,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又出台了几个关于明确征管范围的文件。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两者在管理范围认定上各持所见,“误管户”、“漏管户”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向国地税申报,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征管对象划分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客观上违背了税收平等。
(三)所得税日常管理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所得税管理规划中,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户与非重点税源户、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管理到位。
2、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不衔接,表现为所得税评估分析审核不到位。评估时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二是税务人员财务会计知识欠缺,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评估工作不够深入;三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3、汇算清缴质量难以保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核心。汇缴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但是由于汇缴时间紧,企业户数多,业务复杂,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税务人员业务不精的现状,汇缴的质量难以保证。
4、对季度预缴申报不够重视。长期以来,税务部门一直对企业的年度汇缴申报比较重视,而对企业的季度预缴申报却关注不够,审核环节弱化,而企业的亏损在季度预缴申报时就已经形成,如果等到年度汇缴时再加强管理为时已晚。
(四)监控措施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征管的客观需求,新法下的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亟待出台。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纳税人及税收管理员对新的申报系统使用不熟悉,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建立。第三方信息获取和利用严重不足,数据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
(五)所得税管理队伍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工作量激增与管理力量不足两者间的矛盾。企业所得税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高水平所得税管理员队伍缺乏。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总体要求,结合日常征管和调研过程中大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所得税管理:
(一)核实税基是基础,包含户籍管理和税源监控两个方面
加强纳税户登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强本固基,建立国、地税税户管理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地做好所得税管户的划分认定工作,防止税户减少。建立与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共享互馈、与地税部门联合税务登记制度,将管户和管事结合起来,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对存在税源转移倾向的重点税源企业,应事前做好宣传服务,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税源流失。
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建立优化整合机制,实现技术支撑,提高税源管理效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各种税收征管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加强对所得税征管全环节的解读和剖析,强化所得税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征管数据的深度利用,建立所得税风险监控机制,实现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所得税信息化需求的完整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纳税评估,有效管理税源
推行行业税负纳税评估,以行业评估为切入口,将所得税与增值税评估相结合,两税联动风险管理评估,做到一次评估,各税兼顾。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把握税源增量,准确掌握税源存量。结合所得税税源特点,优先选择重点行业、特色行业、行业税负离散度较大的企业、注册资本在一定额度以上的连续亏损的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等作为评估重点,达到有效管理税源的目的。
(1)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结合重点税源行业生产经营规律、财务会计核算以及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探索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充分运用企业所得税行业评估模型开展纳税评估。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按行业逐步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库。逐步积累分行业、分企业的历年税负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历史基础数据。
(2)充分获取外部信息,全面、完整、准确采集企业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信息,重视企业用电、用水、用工等第三方的涉税信息。加强与科技、民政、劳动、电力等部门联系,获取高新技术企业、非营利性组织、风险投资企业等资格认定相关指标以及企业用工、用电相关生产成本数据,逐步建立与外部门的信息联动平台。充分运用第三方信息与企业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工作,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纳税评估。
(三)实施所得税风险管理,搭建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提升所得税管理效能
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所得税征管运行机制,创新税源税基监控管理。建立所得税风险特征指标,构建税收风险特征指标库,完善风险对象识别和应对机制。进行风险指标的按户归集、风险分值的排序和风险对象的识别,开展风险应对工作。对企业按行业和规模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在“分行业管理、分规模管理、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监控,强化专业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形成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机制和体制,实现企业所得税分层分类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以事项分类基础上的分层管理为主线,重点解决不同层级间的权责划分问题,将分类管理与分层管理紧密结合。按照“对象分类,事项分层,形式分段”的管理要求,优化征管职能配置,加强分类与分层的结合,形成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结合、纵横交错的立体关系。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事项的综合管理。
(四)改进汇缴方式,提高汇算清缴质量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规范预缴申报、加强汇缴宣传辅导及申报审核、引入中介机构审计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
1、规范预缴申报,加强预缴收入分析,根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及税款交纳情况,确定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限和方式,对年应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可实行按月预缴申报。加强对预缴申报率的监控,确保预缴申报的正常进行,做好预缴申报的催报催缴工作,依法处理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行为。进一步提高预缴的入库率,加强对预缴申报收入的分析,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收入进度情况及收入增减变动情况。
2、加强汇算清缴全过程管理,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宣传辅导总结分析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要体现分类管理理念,按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纳税方式等不同管理对象,分行业、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及申报辅导等工作,督促企业有序、及时、准确进行年度纳税申报。认真做好汇算清缴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提高汇算清缴总结分析质量。及时汇总和认真分析汇算清缴数据,发现管理漏洞,研究改进措施,巩固汇算清缴成果。充分运用汇算清缴数据进行税源结构基础分析和风险分析,分行业、分项目进行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行业或项目的预警值,并将与预警值偏差较大的数据及时推送给基层,引导基层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等工作。
3、充分发挥税务代理中介作用。依托税务代理,发挥其征纳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实务中可以借助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加强纳税辅导,完善汇算清缴工作。加大中介鉴证业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行业立法,加强对代理人监管来规范税务代理,引导中介机构在提高汇算清缴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相关事项审计鉴证工作。
4、建立季度预缴申报的预警机制。从企业的季度预缴入手对其进行日常监控,定期采集企业季度预缴申报数据,根据企业经营规律进行分析比对,防止企业在季度预缴申报时调节所得税的税负,保证所得税均衡入库,促使企业规范核算,控制“明亏暗盈”,提高预缴申报质量。细化考核指标,将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亏损面、微利面、零申报面、预缴率等指标进行排序,加强税务干部的责任心。
(五)加强所得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实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支撑,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1、培养人才,形成所得税管理人才梯队。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整合,按照分层分级多渠道培养思路,加强对所得税人才的培养,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和专家型等不同实用型人才。组织相关专门人才培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企业所得税岗位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是提高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业务、报表填报、所得税评估和风险应对水平。
2、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所得税管理队伍。高度重视所得税岗位人员的配置,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选派业务能力强、有工作责任心的干部充实到所得税岗位上来。按照人才兴税的战略规划,逐步完善所得税管理人员评价激励机制,分层分级建立所得税管理专家人才库,专家人才库成员可以参与本级所得税重大事项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管理业务骨干作用。保持企业所得税干部队伍基本稳定,建成一支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所得税管理队伍。
第二篇: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调研
关于企业所得税 后续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来,我局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管理“二十四字”总体要求,大力推行企业所得税专业化管理,加强企业所得税事项的后续管理,做好日常管理、备案资料审核、台账登记等工作,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但由于企业所得税管理事项较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按照省局要求,我们就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后续管理的对象和具体项目的管理
(一)税源、税基
加强税源管理主要是要加强税源的分类管理,需根据纳税人税源规模、行业特点、财务状况和纳税情况、征收方式、纳税方式等的不同,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及小型微利企业、特殊类型企业、核定征收企业四类型来加强管理。四种类型应分别划分各自范围,设臵税源管理机构,对不同风险特征、不同风险类型、不同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程度的纳税人采取与之对应的管理措施,细分管理对象、区分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以更好地优化管理资源配臵,减少管理消耗,降低执法风险。
(二)涉税资格认定
企业所得税涉税资格的认定涉及的范围较多,比较常遇到的主要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现就这个类型做探讨如下:
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要求享受该项减免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应在报送纳税申报时,附送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及高新技术产品或项目的有关资料。
2.主管税务机关审查的重点包括:
(1)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是否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审批程序审核发放;
(2)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认定条件,是否有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或项目;(3)科研人员、科研费用是否达到要求
3.主管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采用欺骗手段获得优惠资格的,应按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发现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或者属于有关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并取消其优惠资格,补征税款。
(三)递延收入的管理
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企业所得税递延收入范围大大缩小了。递延收入都涉及跨的涉税处理,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应该做好台帐的建立,台帐主要包括基础台帐、一户式台帐和跨台帐。基础台帐建立纳税人基础信息资料台帐,根据基础信息台帐还要建立纳税人一户式管理台帐,将纳税人一个纳税内的所有后续管理项目登记在一个台帐内,同时还要建立纳税人分后续管理台帐,将纳税人跨的所有后续管理项目登记在台帐内。同时因为税法对递延收入的处理与会计上的处理存在圈定范围及递延期差异,导致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计算结果的影响截然不同,因此,在不同时期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要注意纳税调整。
(四)跨扣除的管理
后续管理的对象:包括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所有企业,既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企业。
具体项目: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二是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三是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四是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五是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企业无法 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方便税务机关检查。税务机关应按分项建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台账和纳税档案,及时进行评估。对资产损失金额较大或经评估后发现不符合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规定、或存有疑点、异常情况的资产损失,应及时进行核查。对有证据证明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的,应依法作出税收处理。
(五)亏损结转管理
后续管理的对象:查账征收企业。
具体项目:企业在当年实际经营中发生的亏损都可以在以后五个纳税进行亏损弥补,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规定进行税务处理。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建立企业亏损台帐,以便进行亏损弥补的数据核实。
(六)税收优惠后续管理
1、建议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事前备案”为“事后报送相关资料”。原因是:备案时报送的资 料为企业上的资料,当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未知,年终企业有利润,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符合小型微利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时报送相关资料(企业当年的相关资料);年终如果企业亏损,完全没必要报送小型微利企业的相关资料。
2、建议将安臵残疾职工的工资加计扣除为“事后报送相关资料”改为“事前备案”。原因是便于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事前掌握企业安臵残疾人的基本情况,监督企业完善对残疾人的管理,便于安臵残疾职工的各项优惠政策执行到位。
3、强化主管税务机关对“事前备案”资料的审查和事后的监督管理。主管税务机关接到纳税人报送的“事前备案”资料后要认真审查,不符和条件和需要补充资料的及时告知纳税人;对已办理了“事前备案”的涉税事项根据企业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进行监督管理,对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条件立即取消优惠政策。
二.后续管理的具体环节(如预缴、汇缴等)(一)存在的问题:
1.纳税人对具体政策执行不清楚或政策规定很模糊。2.后续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漏洞较大,不利于管理。3.征管软件落后,台帐管理不统一,基础信息没有实现动态式的管理。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学习和掌握税收政策的主动性,从而正确按新税法办理纳税申报;加强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和考核,提升其业务技能,提高办理税收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2健全企业所得后续税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分类管理,从管理项目着手,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要求,在企业所得税项目实施审批(核)、备案或申报后,通过信息资料的登记、比对、分析、核查等系列管理行为,把握管理的关节点和风险点,对企业所得税管理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以达到规范管理和连续管理的目的。
3.完善征管系统软件,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统一、规范台帐管理,加强基础信息资料管理,同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三、探讨后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一)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实行分类管理。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项目按管理方式分,分为审批类、备案类和申报类项目。其中,纳税人发生备案类管理项目的,需按照规定进行备案,并严格按照总局规定及修改后的(川地税发„2010‟55号)文件执行,发生申报类管理项目的,需严格按照总局规定进行管理,如资产损失中的自行申报和清单申报扣除项目严格按照总局25号公告的要求进行管理。
(二)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项目中,对跨项目建立 台账。
1.台账包括基础台账、一户式台账和跨台账。2.基础台账是指备案类、自行申报、清单申报类台账,是记录纳税人后续管理项目基础信息资料的台账
3.根据基础台账的数据资料,分年分户建立•企业所得税一户式管理台账‣,将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内所有后续管理的项目登记在一个台账里。
4.在建立和完善纳税人基础台帐和一户式台账的基础上,主管地税机关按户建立•企业所得税分后续管理台账‣,对纳税人跨的所有后续管理项目登记在一个台账中,通过与申报表、其他台账比对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所得税项目的动态管理。
5.企业所得税台账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管理的信息进行登记,并负责数据维护工作。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或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台账相关数据;检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传递至管理部门,由税收管理员对台账进行维护。
(三)围绕“人机结合、指标分析、数据比对、重点评估、先评后查”的原则,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通过确立新思路,引入新手段,大力构建纳税评估工作新体系。
(四)在后续管理中,充分利用汇缴信息数据,认真开展分行业、项目、经济类型征管情况的比对、分析。
(五)将纳税评估与汇算清缴与管理员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汇缴信息数据和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收集、掌握的动态税收信息,对企业各项涉税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取得各项纳税资料和数据。
(六)应在中软系统中增加纳税评估相关模块,尽早建立行业预警指标体系,使纳税评估工作能够达到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使我市的纳税评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四、后续管理的岗位设臵、职能分工、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
(一)文书受理岗
1、职责分工:负责纳税人申请所得税报批、审批、备案类事项的文书受理工作。
2、管理权限:对受理资料完整性进行初审,发现纳税人报送的备案资料有误、不齐等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制作•备案资料补正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正。制作•受理通知书‣,呈报税源管理岗。
(二)税源管理岗
1、职责分工:负责对资料内容真实性,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开展实地调查,核实资料内容真实性。
2、管理权限:依据政策规定,拟定调查报告,呈报所长管理岗。建立管理台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所长管理岗
1、职责分工:负责召开所长办公会,对其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符合性初步审核,并形成会议纪要。
2、管理权限:提出呈报意见,呈报综合管理岗。综合管理岗
1、职责分工:负责对其完整性、时效性、政策性进行综合性复核。
2、管理权限:提出复核意见。经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出具•税务事项登记备案告知书‣或批复,经税务管理人员将其告知纳税人。建立统计台账。
(四)法制管理岗
1、职责分工:负责对其完整性、时效性、政策性进行法规性审核。
2、管理权限:提出审核意见,对备案类事项依法确认。对报批、审批事项,组织涉税审批会议研究。
(五)局长审批岗
1、职责分工:负责对报批、审批事项进行综合性审核,集体研究,形成决议。
2、管理权限:对审批事项,提出审批意见。对报批事项,确认上报审批。
(六)后续管理工作流程
1、文书受理:纳税人的备案资料在办税服务大厅受理 后,受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资料完整性进行初审,制作•受理通知书‣。发现纳税人报送的备案资料有误、不齐等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制作•备案资料补正告知书‣。
2、税源管理:税收管理人员收到受理人员转来的资料后,首先对资料完整性进行审查,然后对资料内容真实性进行审查,重点开展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事项进行审查,实地调查、核实。制作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经批复或备案后,告知纳税人,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实行“一户式”管理,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报批、审批、备案管理:税务所根据税务管理人员提供的资料,对其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符合性初步审核,并形成会议纪要。上报区(县)局相关股(室),综合管理部门对其完整性、时效性、政策性进行综合性复核。法制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核。对备案类事项依法确认。对报批、审批事项,组织涉税审批会议研究。分管局长依据涉税审批会议决议,确认批复或上报。
4、纳税评估和检查:纳税评估和检查是所得税后续管理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工作流程,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对纳税人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做进一步纳税评估和检查,做好与纳税申报表等相关数据的比对工作。纳税评估和检查的内容包括资料是否齐全、真实、合法;资质证书是否有效;适用政策是否准确;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等。
5、责任追究
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有应备案而未及时备案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税收有关规定处理,在限期内仍未备案的,应作调整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通过纳税评估和检查,发现纳税人申报不符合税收政策,弄虚作假,涉嫌偷税的,应按•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五、后续管理各项目的具体要求
1、研发费用管理
(1)纳税人享受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的政策,必须帐证健全,实行专账管理,且按照规定项目,准确归集技术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2)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应报送以下材料: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发生情况归集表;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决议文件;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或研究成果报告等。
(3)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扣除的政策,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 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规定的项目。
(4)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认真审查评估。研究开发费用各项目的实际发生额归集不准确、汇总额计算不准确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税前扣除额或加计扣除额。
(5)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异议的,可要求企业提供政府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书。
2、企业支付残疾人员工资加计扣除的后续管理(1)企业应在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已安臵残疾职工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复印件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办理备案手续。
(2)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时,应对安臵残疾人员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情况进行核实。
(3)做好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情况的统计和总结分析。
3、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的后续管理
(1)要求享受该项减免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应在报送纳税申报时,附送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及高新技术产品或项目的有关资料。
(2)主管税务机关审查的重点包括: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是否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审批程序审核发放;
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认定条件:是否有真正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否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是否符合规定;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等。
(3)主管税务机关定期核查企业资格和条件,及时报告上级机关。各级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等手段,结合汇算清缴数据分析日常管理、预缴管理等情况,对企业资格和条件适时跟踪,定期核查,发现纳税人采用欺骗手段获得优惠资格的,应按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发现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或者属于有关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并取消其优惠资格,补征税款。
4、小型微利企业低税率优惠的后续管理
(1)小型微利企业应报送企业当每月从业人数的证明文件、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管理人员在受理申报时应进行小型微利企业信息核对;税源管理部门应结合日常检查,加强对小型微利企业减 免税的后续管理。
(2)对未在规定时间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备案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设立的纳税人应在设立的次年向主管税务机关提请小型微利企业备案。
(3)对在第一季度预缴申报前尚未完成上小型微利企业备案的纳税人,当年第一季度暂按上预缴申报办法办理预缴申报。
(4)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日常征管和专项检查工作,加强监督。对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应由主管税务机关补征已减免的税款,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纳税终了后,主管税务机关要根据企业当年有关指标,核实企业当年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企业当年有关指标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但已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计算减免所得税额的,在汇算清缴时要补缴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计算的减免所得税额。
5、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后续管理
(1)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税收优惠的执行。
(2)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和专项检查中发现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应及时通知主管税务机关,并追缴税款。企业不能及时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减免税企业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减免税条件时,按政策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对于以前已经减免的税额应当从生产经营变化之日起追征。对涉嫌骗取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 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处理。
6、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后续管理
(1)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时,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税务机关应以证据确凿并能证明资产损失确已发生的为税前扣除的,不得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提前或延后。
(2)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取得税务机关予以同意的书面文书的,应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将予以同意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金额从相应的会计科目中核销;当年不核销的,应作为税收与会计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3)主管税务机关应督查企业进行会计处理,为以后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管理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4)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和股权投资损失的,税务机关出具文书时,应列明债务人、被投资人名称和相应的损失金额,便于以后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和股权投资损失时税务机关进行核查。
(5)税务机关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项目实施审批时,原则上对企业申请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关联性、充分性进行符合性审查;对企业申报资料有疑问的,可现场调查和取证。
(6)税务机关以后在纳税评估或检查时,发现企业 提供虚假资料骗取税务机关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同意的,应对企业报损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或补税,并按照征管法进行处理。
7、台帐管理
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建立电子台帐,由税收管理员负责数据维护工作。通过纳税评估或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台帐相关数据,检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传递至管理部门,由相关管理员对台帐进行维护。
8.探讨后续管理的信息化问题。
开发并应用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项目台帐,对企业所得税基础数据进行电子化审核监控;依托台帐数据和申报数据等相关电子信息,构建数据比对分析规则,生成分项目分行业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模型。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将解决企业所得税手工台账风险管理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的问题,避免了因人员流动而可能带来的管理缺位,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质量。
9.探讨如何加强跨地区经营总分机构的后续管理。为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16 我局严格贯彻执行此文件精神,但在工作中仍发现了存在以下问题:
管理方面:
(1)信息不能实行共享,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监控难度大。由于信息不能共享,按现有征管基础,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监管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管户总分支机构信息掌握不全,税收征管数据没有实现共享,缺乏一个完善的、简便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联系机制,因此对于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跨省总分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难度较大,增加了征税成本,不利于税源管理;
(2)日常监管中需要参考的各类涉税财务资料和数据繁多,而所需的涉税财务数据未能全部纳入税收征管系统,当需要各类数据时还要逐户上门、电话等形式进行采集,造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无法实行所得税全程信息化管理;
(3)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变化等动态信息基本依靠传统方法传递并获取,传递、获取渠道单
一、滞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监控,监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政策执行方面:
(1)分配比例受工资水平、资产规模影响较大,税款分配纳税人方面可控性大。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总分支机构的税款预缴办法,按照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 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由于此三项目指标于企业而言可操纵空间较大,当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容易出现企业人为操纵预缴税款的现象。
(2)由于总分支机构税收经济利益不一致,容易出现总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扯皮现象。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为了各自的税收任务,不同的局部利益使得相互之间出现扯皮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申报,无形之中会影响企业预缴比例的报送。
(3)预缴比例的确定滞后,造成所得税款入库不均衡,不利于所得税管理。总机构在每年6月20日前,将按规定方法计算确定的各分支机构当年应分摊税款的比例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后10日内,传送给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由此看出,预缴比例的确定明显滞后于所得税申报期,所得税法规定每季末15日前申报上一季度的所得税,4月15日前申报一季度所得税时,总机构的预缴比例还未下发,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及时获取总机构有关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总机构所得税税款的分配情况,从而影响了一季度的所得税申报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畅通信息互换途径,通过加强与地税、工商、建设等部门的信息交换,随时掌握总分机构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等信息资料,堵塞征管漏洞,推进总分支机构税源监控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建立跨省税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全税务征管体系和完善的异地税源监控机制,为各级税务部门加强协作搭建一个好的工作平台有利于对跨地域总分机构的税收管理,有效堵塞税源流失漏洞,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建立跨地域税务部门协作机制,针对总分机构税收管理难度大、易流失的问题,应尽快研究制定跨地域税务部门协作机制,构建跨地域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跨地区经营实行就地预缴的反馈制度,及时掌握总分机构税源信息,定期组织开展联合纳税评估、联合税务检查、切实加强对总分机构税源的控管。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日常的资料收集与巡查巡管切实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变动及管理费上缴等情况,尤其是掌握总公司在外地的分支机构是否实行独立核算,是否确属汇总缴纳等情况,督促企业按规定正确申报纳税;建立“台帐式”管理形式。逐户登记总分机构分配和预缴税款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纳税情况,特别是做好重点外资总分机构税收收入情况分析工作;探索建立企业分支机构分类管理机制。在清查、核算,做好总分机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按照不同的 19 核算形式和行业性质,实行分类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分支机构分类管理机制。
三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财政分配体制,规范预算管理办法;研究出台总分机构税收管理的配套办法,有效防止企业迫于地方政府压力,随意变更总分机构类型,将分支机构注册为法人单位,将二级机构转变成三级机构,避免引发区域矛盾。
总之,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重点,一是税务机关应按各类涉税项目所需的资料审核把关,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期实地调查核实,做好基础资料,认真登记后续管理台账。要求税收管理员结合每户企业的纳税情况、亏损弥补、税前扣除项目审批等情况,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事项、免税收入及有关项目余额进行分析审核,看其是否如实申报,做好后续管理的基础工作。二是建立信息化的动态跟踪管理,开发后续管理软件,对日常数据、检查情况、登记台账等企业所得税信息纳入软件管理,减少手工劳动,加强数据分析和各管理的连续性。三是重点检查,把存在涉税审批、亏损弥补、税负明显偏低以及其它异常情况的企业列为检查对象,组织业务骨干开展重点检查,进一步提升税源管理水平,以查促管。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26日
字体:【大】【中】【小】
(一)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下列2类:
1.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类企业,但是不包括依照中国法律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外国商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计税依据和税率
企业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税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1.企业本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和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为25%(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减按20%或者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船舶、航空等国际运输业务的,以其在中国境内起运客货收入总额的5%为应纳税所得额。
3.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应当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为20%(符合规定条件的项目,可以减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有关税收的协定比上述规定更优惠规定的,可以按照有关税收协定的规定办理):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全额不征税收入各项扣除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2.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减免的税额
3.企业在中国境外已经缴纳所得税的抵免方法如下:
(1)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是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已经在中国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上述所得按照中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的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超过抵免限额的纳税次年起连续5个纳税以内,用每个纳税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以后的余额抵补。除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以外,上述抵免限额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抵免限额 = 中国境内、境外所得按照中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 × 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 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 × 25%
(2)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上述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抵免限额以内抵免。
(3)居民企业从与中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取得的所得,按照该国税法享受了免税、减税待遇,且该免税、减税的数额按照税收协定应当视同已缴纳税额在中国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的,该免税、减税数额可以用于办理税收抵免。
(四)税收优惠
1.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与上述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和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3.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4.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不包括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项目)的所得,可以从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后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居民企业取得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以内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8.从事非国家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
(2)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
9.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产品(服务)属于经国务院批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4)科研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方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免征。
11.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加计扣除: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以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就业的,可以在按照规定将支付给残疾人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12.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结转抵扣。
13.企业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废水(废液)、废气和废渣,再生资源等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非国家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4.企业购置并使用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抵免企业本纳税的应纳企业所得税;本纳税的应纳企业所得税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15.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16.设立在国家规定的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企业,经过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在2001-2010年期间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7.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
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的;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以内可以按照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为2011-2013年。
18.2008年以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登记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取得的所得,可以从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9.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在计税收入、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税率、免税、减税和再投资退税等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
20.企业所得税法公布以前批准设立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过渡办法如下:
(1)自2008年起,原来执行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企业,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以后5年以内,逐步过渡到该法规定的税率。
(2)自2008年起,原来享受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和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以后,可以继续按照原来的税法规定的优惠办法和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
21.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取得的收入,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取得的差价收入,均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2.自2009-2013年,金额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可以按照90%计入收入总额;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可以按照90%减计收入。
23.自2010年7月-2013年,在规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扣除。
【打印】 【关闭】
第四篇:企业所得税
【经典母题】
【经典母题7】某生产性居民企业2013实现会计利润总额100万元。当年“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列支了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向东北灾区捐赠15万元;企业直接向海啸灾区捐赠5万元;通过四川当地某关联企业向灾区捐赠5万元。假设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企业上发生了亏损10万元,按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弥补。该企业2013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多少万元?
【答案】公益捐赠的扣除限额=利润总额×12%=100×12%=12(万元),公益性捐赠实际发生额为15万元,税前准予扣除的公益捐赠为12万元,纳税调整额=15-12=3(万元)。直接捐赠和通过其他企业的捐赠不能税前扣除,也应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2013年该居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00+3+5+5-10)×25%=25.75(万元)。【考点小结】
①非公益性捐赠不能税前扣除;直接捐赠不能税前扣除;通过营利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不得税前扣除。
②扣除捐赠的限额计算基数是会计利润。
【经典母题8】某公司2013取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120万元,取得境外投资的税后收益59.5万元。境外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但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实际税率为15%。我国与该境外企业所在国之间签署了税收协定,在境外减免的税款应视同已缴税额在中国的应纳税额中抵免。该公司2013在我国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A.33.72 B.34.38 C.33.5 D.37 【答案】C 【解析】境外实纳所得税=59.5÷(1-15%)×15%=10.5(万元);视同其在境外已纳企业所得税=59.5÷(1-15%)×20%=14(万元),境外所得抵免限额=59.5÷(1-15%)×25%=17.5(万元),汇总纳税时其境外所得应按境外视同已缴纳所得税额扣除,该公司2013在我国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20+59.5÷(1-15%)]×25%-14=33.5(万元)
或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20×25%+59.5÷(1-15%)×(25%-20%)=33.5(万元)。【题目变形】某公司2013取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120万元,取得境外投资的税后收益59.5万元。境外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但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实际税率为15%。我国与该境外企业所在国之间未签署税收协定,该公司2013在我国实际应缴纳多少企业所得税?
【答案】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20×25%+59.5÷(1-15%)×(25%-15%)=37(万元)。【考点小结】(1)境外税后所得换算为税前所得时,用的是在境外实际适用的税率,这个无论是否有税收协定,都是一样的;(2)①有税收协定的时候,抵免时适用的境外税率,是法定的税率(名义税率);②没有税收协定的,抵免时适用的是在境外实际征税的税率。【经典母题9】2013年某居民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税收入总额120万元,成本费用支出总额127.5万元,全年亏损7.5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成本费用支出核算准确,但收入总额不能确定。税务机关对该企业采取核定征税办法,应税所得率为25%。2013该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A.10.07 B.10.15 C.10.5 D.10.63
【答案】D 【解析】由于该居民企业申报的成本费用支出核算准确而收入总额不确定,因此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127.5÷(1-25%)×25%=42.5(万元),该居民企业2013年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42.5×25%=10.63(万元)。【题目变形】2013年某居民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税收入总额120万元,成本费用支出总额127.5万元,全年亏损7.5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收入核算准确,但成本费用支出不能确定。税务机关对该企业采取核定征税办法,应税所得率为25%。2013该企业应缴纳多少企业所得税?
【答案】应纳税所得额=收入×应税所得率=120×25%=30(万元)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5%=30×25%=7.5(万元)。
【变形题目】依据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应核定其应税所得率的有()。
A.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B.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
C.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 D.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 E.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有无正当理由的 【答案】BCD 【解析】选项BCD:属于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情形;选项AE:属于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情形,但具体是按核定应税所得率方法还是按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方法征税,要看具体情形而定。【考点小结】
①核定征收分为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注意两种核定征收适用不同的范围。
②核定应税所得率的计算,肯定是收入和成本费用,两头靠一头,只确定一方。【经典母题10】2013年某居民企业购买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用于生产经营,取得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上注明价税合计金额11.7万元。已知该企业2011年亏损40万元,2012年盈利20万元。2013经审核的未弥补亏损前应纳税所得额为60万元。2013该企业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A.6.83 B.8.83 C.9 D.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亏损弥补、税收优惠、税额计算。当年应纳税额=[60-(40-20)]×25%=10(万元)实际应纳税额=10-11.7×10%=8.83(万元)。
【变形题目】某小型微利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购买并实际使用国产环保设备一台,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20万元、税款3.4万元。已知截止2013年年初该企业2007年尚未弥补的亏损为20万元,2013年经审核的未弥补亏损前应纳税所得额为20万元。该企业2013年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A.0 B.2 C.4
D.3 【答案】B 【解析】企业购置环保设备抵免的应纳税额=20×10%=2(万元)
应纳税额=20×20%=4(万元)>2万元,所以环保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在2013年全部抵免。2007年的亏损,到2012年末5年弥补期已满,2013年不能再弥补2007年的亏损。抵免后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4-2=2(万元)。【考点小结】
①实务中,要看固定资产入账的凭证,如果是没有抵扣增值税的,按含税价入账,那么就是以含税价为基数计算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抵免税额;如果抵扣了增值税,那就是以不含税价为基数计算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抵免税额。
②企业所得税的弥补亏损,自下一算起,连续5年。先亏先补,后亏后补。
【经典母题11】某汽车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6月份购进一台生产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50万元、增值税8.5万元,另发生设备安装费5万元,当月投入使用,企业按会计准则规定当年计提了折旧费用3万元。已知按税法规定该设备的折旧期限为10年,残值率为5%。计算税法口径下2013可以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及应纳税所得额应当调整的金额?
【答案】该生产设备按税法规定2013税前准予扣除的折旧额=(50+5)×(1-5%)÷10÷12×6=2.61(万元),企业会计上计提折旧费用3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2.61=0.39(万元)。【题目变形1】某居民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10月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7万元,购入设备支付铁路部门设备运费3万元,取得运输发票,设备当月投入使用,假定税法规定该企业生产设备采用10年作为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率5%,则企业的该设备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月折旧额是多少? 【答案】该设备计税基础=100+3×(1-7%)=102.79(万元)该设备可提折旧金额=102.79×(1-5%)=97.65(万元)该设备月折旧额=97.65/(10×12)=0.81(万元)。【题目变形2】某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10月为其管理部门购进1辆轿车自用,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注明价款15万元,增值税2.55万元,企业发生运杂费、车辆购置税等合计2.45万元,该轿车于当月投入使用。假定该企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5%,该轿车在2013所得税前扣除的折旧额最多是多少?
【答案】企业购置轿车取得普通发票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轿车的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依照税法规定当年最多可扣除的折旧额=(15+2.55+2.45)×(1-5%)÷(4×12)×2个月=0.79(万元)。【考点小结】
①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②固定资产折旧和税法(Ⅰ)内容结合,注意现在交通运输业“营改增”了,注意时间及运输的类别计算进项税的不同。
③直线法计提折旧,一般考题都跨,所以是和本年相关的月份的折旧可以税前扣除。④固定资产能否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基数。如果是不能抵扣增值税的,以含税价为基数计算折旧;如果抵扣了增值税,那就是以不含税价为基数计算折旧。
【经典母题12】根据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下列各项中,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的项目有()。
A.工业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 B.业务招待费支出
C.企业违反销售协议被采购方索取的罚款 D.被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滞纳金
E.为企业子女入托支付给幼儿园的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答案】ADE 【题目变形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的项目有:BC。【题目变形2】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据实扣除的项目是:C。【考点小结】
①注意可以扣除项目和不得扣除项目的区分,限额扣除项目和全额扣除项目的区分。②不得扣除项目常考点:一是行政性罚款不得扣除,经营性罚款可以扣除。二是广告费可以扣除,非广告性赞助支出不得扣除。
【经典母题13】下列各项中,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有()。A.业务招待费
B.为固定资产计提的未经核准的减值准备 C.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D.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计提的折旧 E.自创商誉计算的摊销费用 【答案】BDE 【题目变形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项目有:AC。
【题目变形2】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折旧、摊销形式在税前扣除的项目是:C。【考点小结】重点掌握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中不得税前扣除的列举情形。【经典母题14】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有()。
A.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B.企业固定资产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C.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证券交易场所买卖股票发生的损失 D.企业在黑市买卖债券发生的损失
E.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答案】ABCE 【解析】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属于企业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所以选项D错误。
【变形题目】以下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不属于企业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是()。
A.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按公允价格变卖固定资产的损失 B.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C.债务人经营状况恶化导致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损失 D.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证券交易场所买卖债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答案】C 【解析】选项ABD均属于企业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的损失。【经典母题15】企业取得下列各项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有()。A.中药材的种植所得
B.海水养殖、内陆养殖所得 C.香料作物的种植所得 D.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所得 E.花卉的种植所得 【答案】AD 【题目变形】选项BCE属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项目。
【经典母题16】根据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所得来源地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B.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
C.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D.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E.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取得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者按照取得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答案】ABCD 【解析】选项E: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所得来源地。【变形题目1】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按负担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的是()。
A.销售货物所得
B.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C.动产转让所得 D.利息所得 【答案】D 【解析】选项A:销售货物所得,按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选项B: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选项C: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变形题目2】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所得不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是()。
A.位于美国的某企业在山东销售一批货物给英国一家公司 B.位于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分配股息、红利给外国投资者 C.某外商投资企业转让位于杭州的某处厂房给其他企业 D.美国某企业支付给我国境内企业的一笔租金 【答案】D 【解析】租金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选项D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所在地为美国,属于来源于美国的所得。
【经典母题17】境外A公司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2013年取得境内甲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100万元,同时取得境内乙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50万元。已知A公司连续持有甲公司股票10个月,持有乙公司股票15个月,另外A公司持有的甲、乙公司股票均属于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取得境内丙公司支付的设备转让收入80万元,该项财产原值80万元,已计提折旧20万元。2013该境外A公司在我国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A.15 B.14
C.18 D.36 【答案】A 【解析】应纳企业所得税=(100+50)×10%=15(万元)。A公司在我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所以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免税,要全额在中国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设备转让属于动产转让,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所以转让设备所得属于境外所得,不在我国纳税。
【题目变形】境外A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非实际管理机构),该机构、场所2013年取得境内甲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100万元,取得境内乙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100万元。已知A公司连续持有甲公司股票10个月,持有乙公司股票15个月,另外A公司持有的甲、乙公司股票均属于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2013该境外A公司在我国应缴纳多少企业所得税? 【答案】
从乙公司分回的股息、红利免税。甲公司分回股息、红利应征税。应纳企业所得税=100×25%=25(万元)。【考点小结】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该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b.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有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不是所有的非居民企业。
【经典母题18】某企业对原价1000万元的机器设备(使用年限10年,不考虑净残值),使用8年时进行改造,取得变价收入30万元,领用自产产品一批,成本350万元,含税售价400万元(增值税税率17%),改造工程分摊人工费用100万元,改造后该资产使用年限延长3年。改造后该资产的年折旧额为()万元。(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10年)
A.124.00 B.135.62 C.137.60 D.140.00 【答案】A 【解析】改造后年折旧额=(1000-1000÷10×8-30+350+100)÷(2+3)=124(万元)。【提示】变价收入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自产货物用于动产的在建工程,增值税不视同销售,不用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题目变形】某企业对原价2000万元的厂房(使用年限20年,不考虑净残值),使用18年时进行改造,领用自产产品一批,成本380万元,不含税售价400万元(增值税税率17%),改造工程分摊人工费用100万元,改造后该厂房使用年限延长3年。改造后该厂房的年折旧额为多少?(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答案】改造后年折旧额=(2000-2000÷20×18+380+400×17%+100)÷(2+3)=149.6(万元)。
【提示】自产货物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按不含税售价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经典母题19】甲企业销售一批货物给乙企业,该销售行为取得利润20万元;乙企业将该批货物销售给丙企业,取得利润200万元。税务机关经过调查后认定甲企业和乙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将200万元的利润按照6:4的比例在甲和乙之间分配。该调整方法是()。
A.利润分割法 B.再销售价格法 C.交易净利润法 D.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答案】A 【解析】利润分割法是指根据企业与其关联方对关联交易合并利润的贡献计算各自应该分配的利润额。
【变形题目1】税务机关在对某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与关联企业在购进货物时定价存在问题。在进行特别纳税调整时,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从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交易方的价格,减除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销售毛利后的金额进行定价的方法。这一方法称为()。
A.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B.成本加成法 C.再销售价格法 D.交易净利润法 【答案】C 【解析】再销售价格法是指以关联方购进商品再销售给非关联方的价格减去可比非关联交易毛利后的金额作为关联方购进商品的公平成交价格。
【变形题目2】通常适用于再销售者未对商品进行改变外形、性能、结构或更换商标等实质性增值加工的简单加工或单纯购销业务的转让定价管理方法是()。
A.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B.再销售价格法 C.成本加成法 D.交易净利润法 【答案】B 【经典母题20】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企业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有()。
A.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成立的私营法人企业 B.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
C.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法人企业
D.依照外国法律成立且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法人企业 E.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在中国境内设立场所(非实际管理机构)且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独资企业 【答案】ACDE 【题目变形1】下列属于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的有:AC。【题目变形2】下列属于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的有:DE。【题目变形3】下列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B。【考点小结】
①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②居民企业判定双标准:注册地标准、实际管理机构标准。符合其中之一,即是我国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调研对策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之一,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受税制及管理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所得税管理仍为基层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弱点。
一、当前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征管力量来看,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没有专设所得税岗,所得税管理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熟悉所得税业务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户数的增加和各项管理措施的不断细化,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造成所得税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深入业户了解情况的时间较少,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
2、从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来看,由于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复杂繁多,行业日趋多样化,业务的专业性,范围的广泛性,职业的判断性,都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专业知识,掌握较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税收管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除了历史原因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外,知识更新不能及时与税源管理形势变化相适应,成为制约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3、从税基控管方面来看,由于企业成分异常复杂、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财务核算不规范、账面信息真实度低,且存在着大量的现金交易。在我国现有法制和货币金融监管水平下,税务部门缺乏有效的税源监控手段控制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因此,所得税的税源控管变得异常艰难。一是企业账务核算数据的真实度差。从目前企业的总体情况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属于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其财务人员有的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培训就从事财务工作,有的身兼数家企业会计,财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中往往唯企业法人是从,缺乏依法规范执业意识,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准确体现其经营成果。二是两元化管理的存在形成执法和税负不公。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来征收管理,而原来的老企业由地税部门来管理,二者在所得税管理、税收政策执行差异、企业所得税计算上方法不同、繁简各异,很容易出现同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税负不一,导致同类型或同规模企业的税负差异较大,影响了税收秩序。三是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布实施,会计标准、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复杂,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调整也更加繁杂,增加了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难度。
二、解决企业所得税征管难点对策研究
1、优化人员配置,充实企业所得税管理力量。根据企业所得税发展趋势和目前新办企业快速增长的形势,现有的机构和力量远远不适应。要按照管理力量与担负任务相匹配、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机关和基层分局、管理一线人员比例。根据干部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将每个干部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基层分局业务部门必须配备企业所得税管理专职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将专业对口、熟悉财会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所得税管理队伍中,以缓解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的压力。
2、建立和完善所得税岗责体系,强化执法责任制,严格绩效考核。一是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形成科学、严密的流程体系,在坚持依法治税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流程、减少工作环节,缩短业务流程路径,减少存档的纸质资料,实现业务流程无阻滞、业务衔接无缝隙、协调配合无缺位、监督预警无盲区。二是要尽量减少税收管理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进一步突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重点。必须在实施综合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管户与管事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的管理,强化实地调查、核查工作,深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变宽泛管理为深入管理。进一步解决所得税管理长期被边缘化的问题,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应避免出现增值税管理一枝独秀的现象,采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针对当前国税工作日益繁重、基层一线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大力实施绩效管理,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热情,推进国税部门整体绩效提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促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效能的提高,创新基层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
3、推行“阶梯式”培训目标,提高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企业所得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税种,对管理干部的要求更高,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素质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紧紧围绕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培训,学习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新准则及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知识、税法政策规定、纳税评估技巧等方面。其次,在培训方法上也要大胆创新,针对干部素质现状,将全员培训转变为分类培训。一要区分培训对象。对税收征管一线的同志,主要
开展岗位业务培训,注重税收实务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二要区分同一层次人员个体差异。必须区分人员在年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针对不同对象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努力做到培训工作主题突出,运作规范,在集中式培训的基础上,加强长期精细化式培训。以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职责标准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妥善处理相关工
作事项的能力为长期培训任务,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重点突破和培训,有效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再次,要大力推进“阶梯式”培训目标,将培训分为提高基本素质,培训骨干力量,培养高端人才三个阶段,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确立抓基础人才培训与抓骨干、研究型人才培训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一批会会计核算、懂企业管理、熟练微机操作、精通税收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必须扩大视野,既要培养熟悉企业所得税政策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先进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培养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如行业纳税评估专家等等。
4、以抓大、控中、核小为思路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类别,按照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设立相应的税源管理岗位,实现对不同纳税人有针对性的监控。一是分规模管理。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税源规模进行分类,全面了解掌握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工艺流程及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税源变化等基本情况,实行分层级管理。对生产经营收入、年应纳税所得额、年应纳所得税额较大的企业,要积极探索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征管模式,试行在属地管理基础上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科学划分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和上级税务机关管理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分行业管理。针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掌握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特点、税源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出现漏洞的环节,确定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重点,制定分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办法、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三是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如对汇总纳税企业,房地产企业、建筑行业等非增值税的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的特殊行业实施集中管理,这些行业社会影响较大,税收控管手段薄弱,征收方式难以确定,执行政策不易统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可以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使税收管理员能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所得税管理,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对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清算、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特殊事项,制定并实施企业事先报告制度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要专门研究企业特殊事项的特点和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特殊事项的所得税管理水平。
5、强化制度建设,全方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不是哪几个人、哪几个单位、哪几个行业或哪几个地区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监督。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不能搞家庭式的财务管理,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要强化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职代会等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管理。政府职能应继续强化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会计中介机构的社会认知度和信用度,规范会计中介机构的鉴证行为。三是加快政府化财务总监制度建设。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为此,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抓大、控中、定小”的原则,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替老板看账”,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四是加大处罚力度。目前有些企业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还不完善,对相关责任人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这些处罚与造假者获取的暴利相比,高悬在头顶的法律之剑,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怕。所以我们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预期收益,披露不讲诚信的人,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6、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企业经营、申报纳税等信息在国地税、工商、统计等部门之间能完全共享。进一步确认国、地税征管范围,我们倾向于实行随流转税税种确定征管范围比较合理,即企业交纳主体流转税归那一个局管理,其所得税也归那个局管理,避免国、地税局争抢税源或漏征漏管。根据目前企业所得税由国、地税共同管理并相互交叉的现实,可以考虑建立国、地税共同办税制度,以县级为单位,统一制订申报预缴、税前扣除审批、征收方式认定、政策宣传等管理办法和意见;统一组织纳税检查,保证政策执行和工作的一致性,避免同一区域、同一税种因管理机关不同而造成政策执行口径参差不齐,征收方式不同,税负水平不公,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现象。
7、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税务代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财务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业务素质上都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挥税务代理机构的作用,广泛推行税务代理,对于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对会计核算基础较差,没有建账能力的企业或财务核算混乱、账证不健全的企业,以及比较复杂的涉税事项,要积极推行由税务代理机构来代为建立健全账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办理纳税鉴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