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7:4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

第一篇: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

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

浚沣

十八届三中会与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改革蓝图,给破解司法体系行政化、地方化的困局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最高法院也以解决司法行政化、地方化为突破口并展开试点。随着几家指定的试点地方法院和一些自行改革的地方法院如火如荼的试点,官媒也不断地向公众展示各种“成功”模式,但出于对官媒“报喜不报忧,凡改革皆成功”定势思维的警惕,笔者一直对试点法院的“成功”保持一份清醒:建国以来司法体制长期的行政化、地方化难题,原首席肖扬大法官两届未破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只有改革思路而无具体方案,地方法院真能借“法治春风”轻易破解?真这么容易,还有必要党以这么高的规格、花这么大精力去搞改革?

果不其然,近期官媒以外的非正式渠道传出高层对各地的试点并不十分满意之风,最高法院司改办预测的院庭长抢占法官员额,司法行政化换新装重新上阵的改革变形正在各地上演,在网络上对改革发出抱怨之声的不是可能被动奶酪的行政人员,反而是最应当在改革中受益的一线办案法官,司改的曙光仍不能阻断法院审判业务骨干毅然离职的决心。应该讲,如果对试点满意实则是自欺欺人,不满意才是求真务实。各地方法院的试点模式动静最大的不过是打破庭室之分,在法院内部提高法官的收入和行政级别,与真正去地方化和行政化的目标相比不过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能称之为改革。难道说,各地方法院的院长真的都是歪嘴的和尚?难道地方法院就没有敢于在改革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勇者?如果仅以局外人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苛责试点法院的院长不敢大胆改革,正如在旧体制下一味指责法官为什么不敢坚守法律,为什么不以唐吉诃德式的精神去挑战体制一样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换位思考,站在地方法院院长的角度去考虑试点方案,得出的结论是:破解改革困局只能依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行,地方法院院长本身并无能力突破体制性困局,而在外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仅在法院内部作突破性改革并不符合地方法院院长的利益,因此,最高法院在没有具体改革方案的前提下径行让地方法院自选方案并进行司改试点,其不成功应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法院的地方化、行政化是建国后司法体制的多年积痾,积重难返,以肖首席之高位,因未取得中央的共识,两届任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今日之改革虽已获高层共识,但改革的具体措施仍然会面对来自体制外部和内部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不仅需要改革者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超凡的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有能够压倒既得利益者的政治权威,否则,非旦断腕难续,反而失血过多。从秦之商鞅到明之张居正,以其之高位和权威,敢于挑战体制和利益集团,尚死非其所,而地方法院的院长即使有断腕之勇气,但并无足以挑战体制和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威,一味下猛药、出奇招极有可能招至体制内外的强力反弹而失去自己的政治前途。面对如此复杂的困局,“不折腾”更符合地方法院院长的切身利益。尚且不谈更为复杂的地方化难题,仅在法院内部欲解决行政化则非地方法院的院长能力所为。

困局之一:法官的员额化

本轮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高法官待遇,而实施法官的员额化是其前提。如何确定有限的法官员额是法院院长难以解决的第一个困局。理想化的做法是成立法官遴选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德才标准进行严格选拨,选任后的法官在全省法院进行分配。这样做起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法官遴选委员会人员如何组成,如何设立一个固定标准保证选拨出的是适合做法官的人?二是法院院长是否参加选拨还是直接转任法官,改革是否要改到自身头上?三是选拨出来的法官易地任职,法官是否愿意,如何解决分居问题?这么复杂的工程,经验上全是空白,绝非地方法院院长能力所为。那么只能求其次,在各级法院内部确定员额,各级法院院长将面临着包括院庭长、一线办案人员和综合部门人员三个群体的利益平衡问题。先谈院庭长,有的院庭长本身是审判岗位的佼佼者,担任法官自无可争议,但也有的院庭长及审委会委员非业务出身,单就其审判能力而言并不适合担任法官。如果全部让院庭长直接占位,自然会极大地挫伤目前承担主要审判任务的一线法官的积极性,也会让本该在改革中获益的一线法官成为改革的牺牲者。但以何标准来甄别可以担任法官的院庭长?一些非业务出身的院庭长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在旧体制下经过多种努力才得上位,他们受损的利益如何弥补?这需要在体制上总体设计,地方法院的院长自身的权力资源无法解决被牺牲的部分院庭长的利益弥补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强行将这部分人牺牲极有可能因阻力过大而导致该法院的改革崩盘。其次是综合部门人员,目前法院的体制仍是行政化的,行政化的体制需要大量的综合部门,而在院长的心目中,业务部门的审判工作是常态化的,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平安大吉,而大量的政治亮点的恰恰要依赖调研、宣传、办公室等综合部门,行政化的法院体制下,综合部门的工作对于院长的政绩而言甚至比审判工作更重要。而法官的员额化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审判部门与综合部门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小则不能提高法官的积极性,将使提高法官待遇虚化,而待遇不能提高则无从真正地实施对法官的追责,但收入差距过大,又如何平衡综合部门人员的心理落差?在法官尚未职业化的情况下,不要说一般民众,即使是法院内部也并不认为法官是象医生一样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性岗位,一个非医生的优秀人才在医院不敢给病人看病,但在法院,没有人认为一个从没有审理过案件的人不可以直接审理案件,法院的综合部门也有许多优秀人才,他们虽然没有审理过案件,但未必认为自己不如办案法官,利益如果极大不平衡会导致综合部门的人要求上审判部门抢占法官位置。以审判为中心,让综合部门人员充实审判部门,口号可以叫得很响亮,但在整个法院体制上的行政化尚未解决之前,这部分利益群体在法院的份量举足经重,任何一个“明智”的院长都不会轻易地牺牲他们的利益,也不会自缚手脚,真正地缩减综合部门的人员去充实审判部门,否则将可能断送自身的政治前途,而体制上的去行政化却是地方法院的院长无能为力的。再说一线法官,他们承担法院主要审判任务,平时虽有怨言,但留守者多因种种原因已适应于现状。院庭长占据了有限的员额后,基层法院中一线法官中多数法官可能转为法官助理,但在法院当前体制下,行政事务与审判未分离,院庭长有大量的会议、行政事务缠身,即使占据法官员额也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案件审理上,主要的工作仍然要由业务部门这些无法官之名的助理去做,从自己办案到为别人做嫁衣,这个群体整个失落感可想而知。但总体上收入的增加是可预期的,也找回了一些平衡。

改革对前两个群体是做减法,而对一线法官是做加法。对于改革者而言,减法可能会招致激烈反弹,而只要是加法,加多加少起码不会招致反弹。对于试点法院的院长而言,不失败比成功更重要,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让自己的失败成为别人成功的经验。所以,选择院庭长占位,将综合部门名称换一下摇身变成司法辅助部门,审判部门适当增加一点不会招人眼红的待遇,这才是院长们心目中最恰当的改革方案。

困局之二,如何落实“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

口号叫的容易,落实却很难。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地下放文书签发权。2000年左右,法院内部曾大搞审判方式改革,措施上更为激进,院庭长不签发文书,要求法官做到一步到庭,当庭宣判。这项改革不到一年就夭折,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庭前准备程序,要求一步到庭不符合司法规律;二是当时法官素质良莠不齐,没有达到一步到庭,当庭宣判的程度,三是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法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法官没有形成统一的裁判思维,同一种事实在不同的法院甚至同一业务庭里的不同法官就有不同的判决,各种判决乱象环生,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没有对2000年改革的教训进行充分总结,冒然下放审判权必然导致重导前车之复辙。目前改革者开出的药方是,既然权力下放给法官,法官有错就要承担重责,正所谓权力与责任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方固然有效,但并非真正对症。何为法官之错案尚没有明确界定,是被发回、改判、再审是错,或者引起了信访、群体事件是错,还是判决违反法律规定就是错?成文法律的重要缺陷就是滞后性和必然存在漏洞,这就决定法官需要通过自由裁量权对法律进行解释和填补漏洞,许多伟大的判决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突破,机械执行法律反而不能带来正义。当法官在裁判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正义,而是如何不被追究错案责任,甚至如何才不会被以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追责,如何能够作出符合正义的判决?当一个法官因未识破当事人恶意诉讼出具调解书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按证据形式判决后当事人自杀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当一个法官因判决不被当事人接受而被辱骂、诽谤,甚至家人受到威胁而无处救济,以去行政化为名简单下放审判权是对法官的严重不负责任!面包尚未看到,大棒已经举起。面对一线法官不愿下放审判权,强烈要求被管理的呼声,院长们应当看到,不是他们永远长不大,而是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从事审判工作实为戴着镣铐跳舞,如履薄冰,而被管理是一种减轻责任的借口,法官们只是希望自己某一天不幸被制度牺牲时因上面有管理者而有人分担一下责任而已。落实“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真正的方案应当是在落实法官职业保障的前提下再下放审判权,在严厉制裁法官故意违法乱纪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树立法官的职业尊荣感。建国初期犯罪率低而改革开放后犯罪率高,并非完全是人的道德水平下滑或法律意识变差,实质上是熟人社会的犯罪成本比陌生人社会的犯罪成本更高,当人口不能自由流动时,一个小偷即使没有受到刑事制裁也无法在熟人社会中生存下去。当法官、检察官、法学学者形成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正似形成一个熟人社会,法官的职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尊荣感,法官注重法律共同体对自己的评价,当法官看重自己的口碑象看重自己的眼睛,甚至自己的生命时,自然不会为金钱、人情、关系等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法官意识到自己的某一个非正义的行为虽然可能不会被追究责任,但会影响法律共同体对其评价的降低,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污点,在利益平衡之下自然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我想,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才是世界各国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初衷和真正意义所在。而建立法官的职业保障体系和树立法官职业的尊荣感却需要顶层设计,并非地方法院的院长能力所及。

当然,地方法院的院长所面临的困局还有许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醒最高法院,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最高法院应当在司法领域落实四中会议精神上全面规划好顶层设计,并要预测好改革所面临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困难,在拿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后再找地方法院试点,而不是直接让地方法院自行拿改革方案径行试点。由顶层强行对既得利益者开刀,能够使地方法院的院长减少面对既得利益群体反弹的压力,从而不使改革变形,而让地方法院自行断腕,是对试点法院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有自身不敢担当之嫌。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难题难破

事业单位改革难题难破 刘崇顺

2014-06-30 16:00:49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420 次事业单位改革难题难破 刘崇顺

国务院日前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明天(即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闻甫出,引起强烈关注。

广东省人社厅昨日发布了关于条例的解读,有关负责人指出,该条例最大的转变是,把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打破终身制,建立包括合同聘用、公平竞争、激励约束、权益保障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目标,进一步搞活用人制度。(广州日报6月30日)

与此同时,2014年上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养老金并轨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根据《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该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4年也因此成为养老金并轨破题之年。

据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于5月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按照《条例》的要求,有分析预计,随着新规于7月1日开始实施,逾三千万的事业编制人员将开始参加社会保险。

然而,有分析指出,事业单位聘用制“有进难出”。事实上,事业单位聘用制早就在实行。在这么多年推用聘用合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是聘任走形式,或者假聘任,表面上我们签了聘用合同,实际上还是铁饭碗、大锅饭、保险箱。在这么多年推行聘用制过程,我们相关政策规定,对于没有聘用的人员,主要以内部消化为主,不能简单的推向社会,要维护稳定,要和谐,不能出问题,也就是说不能不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至于“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成了问题的症结。此番的事业单位社保改革,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规定。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

哪里找钱,养老金制度有3个环节:找钱、管钱、发钱,而这3个环节首先是要找到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

上述两个问题,一直都是事业单位改革难题,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难以突破,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此番的事业单位改革,难题仍然难破。

第三篇:锐意改革攻坚破难粮企改革结硕果

锐意改革攻坚破难粮企改革结硕果

——沐川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先进事迹

沐川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于2001年3月开始至2003年12月结束,历时2年零9个月,改制前,全县有4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4户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在职干部职工573人。由于粮食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经营不善,企业负债累累。2001年,县粮食局按照省、市、县有关粮食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深入扎实地进行了粮食体制改革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全县4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全部注销,4户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新成立了1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全系统573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实现了粮食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转制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连续四年创收50多万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为让全县粮食系统全体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我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8个宣传工作组深入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广泛细致的宣传,以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和职工会、职代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的形式,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粮食体制改革的政策,帮助分析当前粮食企业发展形势,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粮食企业改革重大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入调查、弄清家底。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前,粮企转制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对全县8户国有粮食转制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查阅档案、听企业汇报和与职工座谈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债务、实物、人员构成,安置费用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登记造册,准确翔实地掌握了企业的基本情况。针对原企业存在的各种经营负债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各种应付而未付费用的实际问题,专门成立了清算小组,对帐务进行了彻底清理和认定,解决积压多年的遗留问题。维护了企业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粮食企业改革的顺利实施。

3、反复论证、优化方案。一是积极与兄弟区县联系,吸取他们改革中好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县县情的改革可行之路。二是加强与体改办、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工商管理局、财政局、地税局、房管局和金融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妥善解决企业的负债、资产变现等难点问题。并征求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为细化改革方案提供了充实的依据。三是改革方案从起草到上报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进行反复推敲、反复论证,保证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坚持原则、稳步推进。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补偿过程中统一标准,无论是原企业法人代表还是一般职工,一律按补偿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偿,不搞特殊化,有效的促进了粮企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一是人企分离。从2001年3月至9月,历时半年,实行了在职职工全员身份了断,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保,符合内退条件的职工实行了内退。部分职工返聘上岗,未能竞争上岗的职工解除了劳动关系。二是企业重组经营。2003年12月,粮食企业实行转制,成立了粮油购销公司,原4个国有粮食企业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返聘上岗职工全部解聘,领取安置补偿费和医疗补助费,返还上岗保证金。5年内内退职工全部移交社保,10年内内退职工一次性交纳至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费到社保局,并领取一次性至退休年龄的生活费,与原企业脱离关系。

二、取得的成果

1、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维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严格按照省、市、县有关粮企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狠抓落实,维护企业改革稳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无上访的事件发生,有效的维护了系统稳定。一是摸底调查、把握关键。粮企转制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转制粮企的下岗职工登门到户的进行了摸底调查,对职工所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核查,并登记造册,做到了“不遗一户、不缺一项”。二是加强沟通、寻求共识。对要上访的企业下岗职工,我们坚持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引导他们依法、依规、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对有特殊困难的下岗职工,采取其它方式和途径,尽量给予解决。凡是政策规定的,严格按照政策办,政策规定以外的,坚持耐心细致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寻求理解、谋求共识。三是真情关怀、赢得理解。始终坚持把企业下岗职工的问题控制在逐步化解而不是激化的状态,用够用活政策。在退休、养老、医疗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坚持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在个人生活方面,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了粮食职工情绪,促进了粮企改革的顺利完成。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入手,狠抓企业制度建设和粮食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增长。一是制定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了各项管

理规章制度,规范了行为。二是开展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了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完成购、销、储任务。四是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借鉴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科学谋划经营突破口,大力培育现有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多元化并进的发展

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做好粮食市场占有率和现有仓储资源两篇文章,实现了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连续四年创收50多万元。

三、经验与体会

1、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敢于攻坚破难的精神是前提

我县粮食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不顺管理粗放,人员臃肿,“大锅饭”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和经营,与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凸现,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粮食企业就必须进行改革。但改革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职工安置问题等,无一不是重重障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统一部署下,凭着我们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敢于攻坚破难的精神,打赢了粮食企业改革这一场硬战。

2、深入细致的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是基础

粮食企业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干部职工的思想是否统一是基础,只有耐心细致深入的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粮食企业体制改革才能有序进行。一是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对粮食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答疑解难,赢得干部职工对改革工作的支持。二是对有抵触情绪的职工,通过交心谈心等形式给他们讲政策,讲法律,做到矛盾和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把矛盾化解到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改革的阻力。三是不断加强了对各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让他们在政策理解和掌握运用方面更全面、更准确。在改革的实际行动上先行一步,在主动参与改革的同时,带动和引导企业内部职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

3、全力筹措粮改资金是条件

全力筹措粮改资金是粮食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大、最难的实际问题,全县粮食企业改革所需资金736万元,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筹措,解决资金缺口。一是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请示,争取到财政在粮食风险基金中拨款80万元用于转制。二是抓好资产变现。按照审计事务所评估价,以市场价格为参照,依照法律程序对国有粮食企业未作抵压的资产进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拍卖,资产拍卖变现587万元。三是企业全面清理职工欠账,用于职工一次性安置补偿。四是企业拆借资金弥补转制经费不足。

4、认真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是关键

 结合省、市粮改政策和县域经济现状的实际,确定了经济补偿标准,兑现办法和资金补偿程序,在工作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原企业法人代表还是一般职工,都严格按照补偿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偿,不搞特殊化。全员了断职工身份,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和医疗补助金。对符合5年内内退人员按政策规定移交社保、10年内内退人员一次性发给生活费,交社保至本人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原企业脱离关系。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和转制期的内退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按社保相关规定支付社保金,从企业分离。由社保部门负责养老保险金、医疗费、抚恤费、丧葬费的管理发放。对供养人员根据有关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一次性发给包干供养费,了断供养关系,对接近供养时限的遗属子女,按实计算供养费到规定年龄。

5、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是保证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工作。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纳入了全县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县政府专题召开了4次常务会议讨论制定粮食企业改制方案。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成立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粮食企业改革办公室,统一协调改革工作,对方案整体思路,相关政策的运用,具体可操作性及措施进行了明确,为整体改革科学规范、合理可行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政府分管领导和局导班子还亲临改革一线指挥、协调。同时,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纵观粮食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加强领导,搞好资源优化重组,才能激活企业机制,使企业转亏为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OO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某市实施“县级妇联改革破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 市实施“ 县级妇联改革破难” 工作情况 的调研报告

2020 年,全国妇联启动“县级妇联改革破难行动”,XX省妇联落实全国妇联精神,在全省实施“县级妇联改革破难提升计划”,并将 XX 作为试点市之一,这既是对 XX 市妇联工作的鼓励肯定,也对 XX 市妇联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期,市妇联开展了实施“县级妇联改革提升计划”专项调研,围绕“改革破难、活力提升”,明确 5 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组成X个专题调研组分别赴全市X个县(市、区)以及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XX 高新区,通过集中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县级妇联改革现状,深入分析具体存在问题,提出破解难题对策建议,为 XX 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厘清思路、夯实基础。

一、县级妇联基本概况 XX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市委组织部精心指导下,市妇联找准改革切入点,推动全市妇联组织

集中换届工作,当年完成了市、县、镇、村四级妇联集中换届工作。截止目前,9 个县级妇联中有 X 家设立党组。县(市、区)妇联主席中有 X 是县级党委委员,X 名是候补委员。县级妇联共有专挂兼职主席、副主席 X 名,其中专职主席、副主席 X 名,挂职副主席 X 名(XX 区原挂职副主席提拔为该区妇联主席),兼职副主席 X 名,挂兼职副主席主要来源于党政后备女干部和公检法司、文旅、中小学校、农林业、律师行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优秀妇女,符合群团部门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县级妇联专兼挂职主席平均年龄 44 岁,其中 X 人为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达 X人。县级妇联现有执委 X 名,领导班子队伍进一步壮大,专业化、多样化、年轻化趋势日渐明显。

二、主要改革成效 全市各级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以强“三性”、去“四化”为目标任务,以推进组织重构、实现工作转型、重塑妇联形象为三个着力点,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党建带妇建有基础、有力度。长期以来,市委高度重视党建带妇建工作,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党建带妇建“五带”“五同步”工作经验,省委组织部、省妇联曾经在我市联合召开全省“党建带妇建”现场会。

强化妇女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合力打

造“巾帼英烈铁军魂”XX 省巾帼党性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筑牢信仰根基,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更加坚定。

推进实施党建创新重点项目。“女干部提质培优工程”“两新妇联组织 X 工程”“基层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的‘两提升一落实’计划”等项目被列入全市党建创新重点项目。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县、镇党政班子女干部配备到位;城乡妇女踊跃参与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村(社区)干部中女性达 X%;村(社区)妇联主席 100%进村(社区)“两委”。.妇女工作有特色、有创新。

服务党委政府中心更加主动。深入推进巾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创新创业“四大行动”,以“巾帼家政服务”“千村妇女争创绿色庭院”“百项技能助万名妇女增收”“巾帼巧手齐心创富”等创富新引擎项目为抓手,组织引领广大妇女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创业创新大舞台、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最基层发挥积极作用。

联动基层妇联组织更加有力。市和 9个县(市、区)、X 个镇(街道)、X 个村(社区)妇联换届到位;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原则,推进 X 家机关事业单位、X 个“两新”组织新建改建妇联,将妇联工作“桥头堡”向更基层推进。

贴近妇女群众需求更加紧密。按照“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开展工作,依托 X 个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和 X 个“妇女微家”,服务妇女

创业就业、维护妇儿合法权益、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将妇联“融”在妇女中,服务好妇女群众需求的“最后一米”。.服务项目有品牌、有影响。“ 最美家庭” 品 牌为百姓所喜爱。立足家庭阵地,推进“最美家庭”评选常态化、制度化,妇女群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美丽庭院” 品牌为群众所欢迎。大力推进“美丽庭院”创建,争做“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师,持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共同塑造新时代乡风文明。“ 妇女议事会” 品牌为妇女所热衷。推广妇女议事制度“五步工作法”,有效推动了基层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妇联组织的社会认同感逐年提升。

三、分析存在问题 在实际工作和本次调研中,我们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查摆困难,直面不足,自我解剖,全市县级妇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妇联组织“三少”、妇联干部“三偏”、妇联工作“三难”等问题。.带动力还显不够,组织建设存在“ 三少” 问题。

一是层级类妇联组织建设“ 有缝隙”,联系少。镇(街道)妇联区域化建设和村妇联“会改联”已经实施到位,但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平衡,有些镇(街道)妇联主席调动频繁,替补不及时,村级妇联组织人员流动性大,执委班子没有完

全“活”起来、“动”起来,有“空壳化”现象的基层妇联组织约占 2%。

二是非层级类妇联组织建设“ 有盲区”,数量少。实施“两新妇联组织 1038 工程”,有力推动“两新”妇联组织建设,但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仍然不高。全市现有“两新”组织近万家,其中已经成立党组织的有 3000 多家,成立妇联组织 X 家,仅占“两新”组织总数的 12%,占已建党组织的 X%。

三是网上妇联组织建设“ 有飞地”,服务少。XX现有女性网民 50 多万,目前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妇联组织官方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网络妇联 11 个、线上“妇女儿童之家”3 个,数量少,且与女性网民的互动不多,女性网络大咖不多,实现对女网民的广泛覆盖和有效服务等方面还有差距,网上妇联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战斗力仍显不强,干部队伍存在“ 三偏” 现象。

一是选配欠严,工作人手偏弱。全市 X 个县级妇联共有正式行政编制 X 个,县级妇联正常编制在 6-7 个之间,妇联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配备没有完全按照“人岗相适”原则,一定程度上存在“照顾”性质的安排;妇联干部培训存在突击性、缺乏计划性,没有完全纳入党政干部总体培训计划;县级妇联干部既要完成职能工作,每个县还存在拆迁、招商、巡查、维稳、扶贫等部门临时性抽用人手现象,抽调时间长达一年甚至数年;妇联干部上挂下驻跟班学习实践锻炼机会不多,定向培养发展机制不健全。

二是身兼数职,

工作重心偏离。改革后,全市县、镇、村产生挂兼职副主席 X 名、执委 X 名,壮大了妇联干部队伍,但体制外的妇联挂兼职主席和常执委没有工作报酬,有的连参加妇联相关会议培训的交通费用都要自理,工作纯粹靠个人热情和“义务性支撑”,而且大多没有脱产,还要兼顾原单位的工作,组织上对挂兼职妇联干部没有界定其权利、义务和明确的奖惩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挂兼职妇联主席的主观努力。全市镇(街道)X 名妇联主席,仅 5 名为专职,其余 X 名都是身兼多职,村级妇联主席也都是兼职,精力分散,疲于应付。

三是信心欠缺,工作认同感偏低。有的妇联干部资历浅“不会干”,没有群众工作经验,接受系统学习培训少,缺乏工作自信;有的妇联干部时间久“不想干”,缺乏工作热情,工作得过且过;有的妇联干部“不愿干”,认为群团部门没钱没权没地位,干的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自我降低工作标准,职业认同度不高。.保障力尚显不足,工作推动存在“ 三难” 困惑。

一是资源不足,开展工作难。县级妇联工作经费严格按照预算,X 个县级妇联全年工作经费都在 15 万元到 25 万元之间。镇(街道)妇联工作经费没有列入预算,村妇联基本没有活动经费。有的妇联干部借力发力、联动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能力不足,服务妇女群众的办法不活、点子不新,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资源整合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是阵地不强,发挥作用难。X 个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全覆盖,但 2%左右存在已建未用或者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现象,设施配置不强,家长能力不够,服务力量不足,缺乏策划活动的专业力量,组织活动不多,活动质量不高,对妇女群众的吸引力低。

三是作风不实,群众满意难。有的妇联干部的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老传统上,谋划工作存在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缺少思路、难出对策,缺乏严实作风,服务基层、联系妇女群众工作不深、不透。

四、对策建议 坚持党建带妇建,进一步深化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方式方法改革,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建引领、齐抓共管县级妇联改革的工作机制。一是 不断完善党建带妇建工作领导机制。优化各级党委对妇联组织的领导方式,将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和综合考核内容,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妇联工作汇报、每年专题研究妇联工作,做到妇建与党建工作计划同步制定、任务同步部署、项目同步实施、工作同步检查、绩效同步考核。落实县级妇联党员主要负责人作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落实各级党委召开重要工作会议和研究有关妇女儿童民生问题的重大决策时应吸收妇联主席参加或列席,落实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列席同级党(工)委有关会议。强化妇联组织的政治属性,推动县级妇联普遍设立党组,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妇联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下管一级,细化制定《县级妇联班子配备双管机制》,推动县级党委高度重视妇联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县级妇联换届和届中调整,选优配强县妇联“一把手”,配齐配强县级妇联领导班子,扩大县级执委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明确县级妇联主席、副主席任职时间不超过两届,专职副主席必须到位,挂职副主席一般不少于1名,兼职副主席一般不少于3名,县级妇联执委一般不少于 30 人。

二是健全多方联动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级人大加强促进妇女发展的地方立法和执法检查,推动各级政府将妇女儿童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妇女儿童工作,推动各级政协加强民主监督,推动群众工作群众做,组织活动请群众一起谋划,落实任务请群众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群众一起评议,推进改革请群众一起发力。三是 推动经费保障管理制度落实。按照所辖地区妇女的人口总数,不仅要以每人每年不少于 1 元的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更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应增加,切实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新兴领域妇女组织的工作经费,重点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破解县级妇联改革难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强化“ 铁军号角” 党建品牌引领,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妇联组织。

一是纵向巩固提升基层改革成果。巩固提升乡镇(街道)妇联区域化建设、村(社区)“会改联”改革成果,持续推动基层妇联组织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在妇女骨干队伍、特色巾帼志愿服务团队中建立妇联,在村民小组、街区楼道、社区网格建立妇女小组,夯实妇联基层组织根基。持续推进“建微家践初心”党建创新课题,坚持党建带家、品牌亮家,使“妇女儿童之家”“妇女微家”成为服务妇女儿童有形之“家”。

二是横向拓展加大妇联组织覆盖。总结推广提醒函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妇联应建尽建、应改尽改。重点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媒体行业中建立集团妇联、总部妇联、产业链妇联、云上妇联、街区妇联等灵活多样的妇联组织。指导尚无法建立妇女组织的通过“妇女微家”“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先行、妇女工作和服务充实跟进、妇女组织培育成型“三步走”的方式,因势利导填补“盲区”“飞地”,持续拓展横向组织覆盖。携手妇联团体会员共同发展,积极吸纳在民政登记注册、专业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女性社会组织为妇联团体会员,建立妇联团体会员与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对接制度,通过召开工作对接会和签订对接备忘录、工作一

览表等方式,引导团体会员深度参与妇联重点工作,提高与妇联组织的黏合度。

三是网上创新妇女工作机制。联合优势县级融媒体中心,运用新媒体平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推进实施“点亮计划”,妇女群众点出需求、妇联组织亮出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贯通互动,实现网上有旗帜、有组织、有群众、有活动、有服务。.打造妇联铁军,锤炼“ 忠诚、干净、担当” 的妇联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妇联干部培养管理。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深入挖掘铁军精神宝贵富矿,充分用好“巾帼英烈铁军魂”党性教育基地和烈士命名镇村红色资源,坚持不懈锤炼妇联干部政治品格和能力水平。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XX 市妇联挂兼职干部管理办法》,健全激励机制,规范进出机制,并充分调动兼挂职妇联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大对妇联干部的培养,通过上挂下派、交流轮岗、基层一线锻炼等形式,加快妇联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积极推动妇联干部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双向交流机制。推动妇联干部培训纳入党委干部培训总体规划,放大教育培训的“赋能效应”。深入实施“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掀起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热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到 2023 年将所有基层妇联干部、执委轮训一遍。

二是助推女性人才参选参政。建立党委组织部门和妇联共同培养推

荐使用优秀女干部“双推”工作机制,加强女干部日常培养、战略培养,关注女干部健康成长,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女干部占比要求。推动《加强基层妇女参与决策管理“两提升一落实”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落实,充分发挥妇女在基层党建、村级民主自治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基层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村(居)、社区妇联工作队伍质量。结合明年四季度村(居)“两委”集中换届,提前谋划部署,注重基层女性后备人才储备和使用工作,组织、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在 2021 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进一步推进女性进“两委”工作的意见》,提升女性在“两委”中的比例。

三是推动妇联执委深度参与。落实《XX 市妇联执委履职规则》,积极探索基层妇联执委学习培训、履职管理、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总结推广基层妇联执委会议事制度,推广将基层执委按职责划分小组或者按特点划分类型的做法,探索执委组团履职方式;通过项目领办等方式,普遍建立基层妇联执委代表联系妇女群众制度,每位执委、代表密切联系 10 名左右困难妇女和儿童,注重对农村妇女、青年女性的思想政治引领,真正让执委履职“活”起来,工作“实”起来,推动形成基层妇联工作队伍有为有位、能上能下、可进可退的一池活水 .整合工作资源,拓展服务中心服务妇女的平台渠道。

一是拓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平台渠道。充分发挥各级党代会女代表、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加大妇联干部使用和交流力度,使妇联组织成为培养、锻炼、输送优秀女性干部、人才的重要基地。推动县级妇儿工委办公室设立全覆盖并确保领导职数单列、工作人员到位、工作经费落实,推动在政府办设立 1 名妇儿工委办兼职副主任,增强综合推进、统筹协调力量。

二要拓展参与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平台渠道。深化“巾帼脱贫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创新巾帼行动”,为各类优秀女性搭建服务、展示、提升、引领的有效平台。提高县级妇联借力借势、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能力,接长工作手臂,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妇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建立县级妇联工作基层妇联领办机制,实现县级妇联工作基层争着做、妇女群众工作妇女群众做的生动局面。

三是拓展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渠道。积极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把大数据支撑、网格化机制、铁脚板作风紧密结合起来,联合民政部门推动出台女性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关于推进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完善巾帼志愿者管理办法,壮大队伍力量。

推进妇女工作有效嵌入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家政服务项目。.践行初心使命,树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一是强化工作职责。明确县级妇联工作职责,对上“通天线”,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和省市妇联工作部署,对下“接地气”,充分发挥指导基层、带动基层、活跃基层的作用,加大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夯实基础 更好发挥基层妇联组织作用的意见》力度,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二是强化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完善调查研究、定期接访、谈心谈话、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深入推进妇联系统党员干部大走访,大力推行“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主动走出机关,深入城乡社区,倡导“四不两直”调研方式,常态化开展蹲点调研,了解妇女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切实将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提升妇女文明素质、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等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抓铁有痕”“落实有印”,进一步服务妇女提升凝聚力,让作用发挥更“好”。

三是强化争先创优。以实施“县级妇联改革活力提升计划”为契机,以争当 XX 市“六好”县级妇联组织为抓手,保持创先追求、争先状态、创优服务,实施“一县一品”妇联工作创新工程,打造富有县域特色、基层能落实、妇女全员参与的工作品牌,团结引领

广大妇女“立足岗位、争当最美巾帼奋斗者”,为建设“四新XX”贡献巾帼力量。

第五篇:司法改革的目标和界限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打破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实施改革开放,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个国家生气勃勃,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有了明显提高。改革在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逐渐深入,改革这个词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热门词汇,并且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在实践中创造发挥,大胆破旧立新,在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作用。一些干部把自己不合常规的做法都称为改革,利用改革之名任意打破原有的规章制度,借改革之名冲破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约束,任意制定新的制度,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成为一把手为所欲为的天下,也使一些干部在大浪淘沙的改革中逐渐蜕化,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改革要健康发展,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新的制度,破除旧制度只是建立新制度的手段,绝不能本末倒置,把改革作为打破一切约束的借口。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只有有序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改革必须有不容随意打破的界限,在以稳定、严谨为基本特点的司法领域尤其如此。

司法制度以程序严谨为基本特点,任何不符合程序规定的司法行为都被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行为。如果在司法工作中随意破旧立新,不受既定程序的约束,就会使法律失去威严,国家失去控制,人民无所适从,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当然这并不是说司法制度就不能改革,而是要求在司法领域中的任何变动都必须慎之又慎。改革的目标是要使司法制度更加严谨科学,程序更加稳定,使司法制度能够更加有效的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简而言之司法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法治国家。司法制度的稳定性必须要求对有资格进行司法改革和制定新制度的权力主体严格限制,不能有太大范围。

但中国的现状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党委、人大、司法部门都可以制定本地区在司法领域中的规章制度,自己决定立案范围、办案程序,制定法外之法。这一现状使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法律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面孔,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违背了党和国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为个别地方实行人治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在现代西方的单一制国家,国家权力由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中央制定的法律在全国有同样的效力。地方没有权力制定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司法部门独立于地方之外,各地方部门都没有权力干预本地区的司法工作。但是中国的制度却有独特的特点,司法机关隶属于各地方权力部门,向本地区的权力部门负责,受地方权力部门领导。这使得各地方有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这一点上似乎与西方的联邦制更为相似。但和联邦制不同的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中央直接控制的,所以整个国家在地方所有权力集中于一体,各地方这种集中权力的控制权掌握在中央这样的体制下仍然维系着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它和西方单一制的区别是,中央权力通过一条线控制各地方权力,地方的不同等级之间都是这种单线式的控制,地方权力机关拥有控制本地区一切方面的权力,而地方的司法机关首先对本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并不直接向上一级司法机关负责。而西方的单一制则是中央通过司法、行政多条线控制地方,地方没有一种集中的、能够掌握本地区所有方面的权力。两者相比较,后者能够更有效的维护整个国家的有序和稳定,而前者实际上是封建权力体系的延续。封建时代的中国,各地区的封疆大吏在本地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一级的官员对上一级负责,在本地区统一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这是中国司法改革所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无论是否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权力的分工和制约都是必须的。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制之下,司法和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也是必须有分工界限的。司法和行政部门向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并不表示人大可以代替司法和行政部门行使司法和行政权力,否则也没有必要设立司法和行政部门了。实际上,由于人大是一个由众多代表组成的集体机构,它所拥有的最高权力是一种集体权力,所有权力要由代表投票表决后才能行使,也就决定了人大无法行使行政和司法的具体工作,只能对行政和司法的整体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换句话说,中国的所有权力属于人民,并不表示所有权力由人民直接行使,就不需要设立国家机关了。

地方人大对本地区司法工作的领导实际上在现实中有不少负面作用,它对国家的司法统一产生了明显的破坏作用。例如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河南省人大对洛阳市法院审判工作的干预事件,因为某法官适用了国家法律而没有适用该省人大制定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规,就此触怒了人大的个别领导,居然以人大的名义未经人大表决通过就命令河南省法院处分该法官,最后该法官被取消了审判资格,也就是被取消了审判权,今后没有资格再办案了。在这种现状之下,我们如何要求法官忠实于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呢?权力对法官的控制是现实的,法官也是人,他们不可能不顾及自己的生存权,为法律献身,把自己微弱的躯体粉碎在强大的权力之下。

实践证明权力的分工和制约是有科学道理的。司法公正必须要求保障司法机构的独立性,特别是司法者自身地位的独立性,在人身保障和物质保障上都要有充分有效的制度支持。不能保障自身安全的法官是绝对没有能力去保障别人的正当利益的。西方国家的法官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保障,中国的法官在这个方面差得很多,中国司法的权威性也就差了很多。司法容易受到干扰、判决执行难都是因此所致。法院和法官只应服从于已制定的法律,权力机关的领导权在于制定约束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法律,而不能是在各个方面直接控制司法者。没有限度的、至高无

上的权力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就被消灭了,这种权力是野蛮社会的标志。

司法制度是不能轻易变动的,对司法的改革同样要有严谨的程序,对司法工作中的每一点变动都应该受到严格约束。司法改革的权力必须限制在最高立法和司法机关,因为我们通常说的司法改革指的是司法机关内部进行的改革,要保障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措施的制定者必须限制在最高司法机关。不能由地方司法机关拥有对法律进行改革的权力,即使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是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最高司法机关所进行的改革措施也只能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而不能越出法律之外。

不少地方制定有自己在司法上的特殊规定,比如某些案件司法机关暂时不受理,某些影响重大的案件要由地方党委研究决定后法院才能判决。还有地方规定,对某一级别以上的干部的违法犯罪,要由地方党委集体或者常委的同意才能立案调查。地方制定这些规定对外的理由往往是出于保持地方稳定或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表面看似乎无可指责。但是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干扰已制定的法律的实行都是不能允许的,为了一时一地的稳定或经济利益而破坏法律的权威,会使整个国家在长时期里造成混乱并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另外有些司法机关甚至其内部机构制定了一些规定,在法定程序之外规定案件调查审理的审批程序,或者在法定审判机构之外设立其它机构领导合议庭的审判工作。相对于来自司法机关外部对司法权的干扰,司法机关内部的干扰更加直接,并且往往被忽视,在很多时候,这种行为甚至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些行为都是对国家司法程序的破坏,在西方法治发展历史较长,司法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这些行为都属于妨碍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但在我国却缺乏对这些行为危害性的充分认识,这也是由我国一贯重实体轻程序的痼疾所造成的。

改革给国家政治经济带来欣欣向荣的局面的同时,也使国家的一些方面出现了混乱无序的不利局面,这并不是改革的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只要通过谨慎合理的制度约束,就能控制改革打破旧制度造成无序导致的混乱,维护改革的稳定健康发展。司法改革作为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维护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司法改革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约束,有序进行,绝不能蜂拥而上,人人都可以制定司法改革措施。要通过严格的程序给司法改革划出明确的界限,明确谁有权力制定改革措施,哪些方面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把制定更加科学、更加严谨的司法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目标,法律制度严谨、明确,对非法和合法划出明确的界限,这是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要求,也是以法律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还是法律起到预防犯罪目的的要求。

王春峰email:springlord@yeah.net

司法改革的目标和界限(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法院试点难破司法改革困局(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