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

时间:2019-05-13 17: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

第一篇: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

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工作原则

1、坚持依法处置。强化法制,讲究政策,保护合法,制止非法。处置工作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

2、坚持化解矛盾。依法处置、解决问题和教育疏导要同步进行,把教育疏导、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依法处置不影响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同时应依法处置。

3、坚持协调配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执法思想,及时沟通信息,通报相关情况,加强协调配合。

4、坚持评查确认。对信访案件及时进行有理和无理评查,主动做好三级终结确认工作。

5、坚持从严惩处。对组织聚众闹事、实施极端闹访行为,无理访中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二、法律依据和法律适用的主要情形

1、组织、串联他人进京非正常访,非法聚集上访,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在重点地区、敏感部位聚集闹事,聚众扰乱正常工作秩序和信访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0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追究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

2、以上访为名,采取制造社会影响、极端闹访行为、持续缠访闹访、进京非正常访、滞留接待分流场所等威胁要挟手段,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施加压力,敲诈勒索财物,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74条规定的,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

3、煽动、诱使他人在公共场所采取跳楼、攀爬建筑物等极端方式上访,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1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追究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4、以上访为名,在省信访接待场所、交通要道非法聚集,拦截车辆,阻断交通,破坏交通秩序,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1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追究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5、以上访为名,使用虚假手续骗取拆迁补偿款、占地补偿款等,数额较大,符合《刑法》第266条规定的,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6、在信访接待场所起哄闹事,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随意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秩序严重混乱,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3条规定的,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7、在信访过程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公务车辆通行,强行冲闯公安警械带、警械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77条规定的,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8、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有关信访事项的虚假消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46条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9、信访活动中其他涉嫌犯罪的行为,符合《刑法》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

10、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3]15号)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予以治安处罚。

三、工作运行

1、各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处置工作,对上访人的违法行为,掌握的违法犯罪倾向、苗头或线索,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做好证据收集固定和移交。责任单位根据掌握的情况,认为上访人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依法处置建议。

2、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单位的处置建议要高度重视,主动工作,综合研究分析各方面证据情况,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向提出建议的责任单位进行反馈。

3、公安机关对发生的违法上访行为要果断处置,认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立案。暂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固定好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机关移交。

4、公安机关要把有极端闹访经历的上访人员作为工作重点,注意做好其违法上访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的收集、掌控和证据积累。对其他单位移交的违法证据,要认真受理;对相关的线索或苗头,要及时组织初查。要定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上访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立案侦查。

5、公安机关经立案侦查认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进行诉讼;检查机关要依法审查逮捕、移送起诉;审判机关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

6、居住地和行为地的公安机关要在违法上访证据、其他违法行为、相关情报信息和立案侦查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

7、基层公安机关受案、立案管辖有争议的,有市公安局指定。

四、证据收集固定

1、证据收集固定要做到及时、全面、客观、真实、合法。

2、证据主要包括录音、录像、照片,违法行为人的恐吓言语、供述,证人证言,书证物证,鉴定结论,举报材料,相关单位证明材料,警告、训诫、扣留等处置材料,信访工作记录、相关上访材料,无理访终结确认文书,其他违法证据。

3、公安机关作为责任主体,负责收集固定违法证据。各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4、公安机关对在出警或值守中处置的违法上访行为,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

5、公安机关要注意收集、掌握上访人的违法上访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相关证据,对其他单位报告或移交的违法证据及线索、苗头,要及时受理,认真进行核查、收集和固定。

6、包括责任单位平时要注意收集掌握上访人的违法证据和相关线索苗头,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报告。多发生的违法上访行为,要及时赶到现场,做好证据收集固定和移交工作。

7、接访单位对接访中发生的违法行为,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及时报警和进行证据移交。

8、相关单位对上访人在党政机关、公共场所、建筑工地、交通要道等地发生的违法行为,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及时报警和进行证据移交。

9、市驻京信访干部和接谈劝返人员要注意收集固定上访人在北京和接谈劝返中的违法证据,及时向其居住地公安机关移交。

五、工作要求

1、纳入轻刑快审。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轻刑快审条件的案件,启动轻刑快审机制,依法快速办理。

2、加强通报报告。各责任单位与公安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通报相关情况,重要情况随时通报。依法处置情况要及时向党委政法委和信访部门报告。

3、建立协调会商制度。要加强个案前期会商工作,实行责任单位提出初步建议、公检法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研究、统一动作的协调机制。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积极参加个案会商,确保审慎稳妥、统一协调。

4、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要加强对接访人员、政法干警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证据要求和相关知识,不断增强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的主动意识和工作能力。

5、实行典型案例剖析警示制度。及时对重点案件依法处置情况进行剖析汇总,选择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第二篇: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

公通字(2008)35号 2008年7月6日

信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005年国务院修订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人民群众依法信访的观念日益增强,通过依法开展信访,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也有少数信访人违反规定进行信访,无理缠访闹访,有的甚至在信访活动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依法制止和惩处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和《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扰乱公共秩序,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聚众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及其他积极参加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递交信访材料为名,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或者在信访活动中采取静坐等方法堵塞、阻断交通,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聚众堵塞、阻断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信访时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险物质或者管制器具,在信访接待场所、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采取爆炸、放火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危害公共安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信访活动中故意伤害、公然侮辱或者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信访过程中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在信访活动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或者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扰乱信访秩序或者公共秩序,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煽动、策划与信访活动相关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劝阻,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符合《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对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罚。拒不服从解散命令,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条或者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其他积极参加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在信访接待场所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抬摆花圈、停放尸体或者因抬摆花圈、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多名信访人到信访接待场所走访,拒不按照《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推选代表,扰乱信访秩序,致使信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八、以信访为名骗取公私财物的,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信访活动中故意损毁公共设施、公私财物,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在信访活动中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九、在信访活动中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对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置。

各地公安机关在处置上述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区别、依法处置,力争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造成对立,造成国家、集体或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损失。要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要强化证据意识,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收集固定各种证据。要准确定性和适用法律,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理,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和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在移交前应当充分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并配合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将案件处理结果及时通知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

第三篇:关于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关于处理信访活动中

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信访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信访条例》、《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安徽省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意见:

一、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信访人以信访为名,在信访过程中违反《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予以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办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和处理极少数、譬示教育大多数的原则;坚持既维护稳定,又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由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犯罪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犯罪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

四、信访人居住地公安机关查处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当依法调查、收集信访人在案件发生地的违法犯罪事实和证据。

五、信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一)采取静坐、堵门堵路、下跪喊冤、呼口号、拉横幅、穿状衣、举遗像、展示状纸、起哄闹事等方式,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将老、弱、病、残、幼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员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或办公区域,或者携带上述人员在信访场所滞留、滋事,不听劝阻的;

(三)为了制造影响,到外国人驻华使领馆或者其他驻华办事机构“告状”的;

(四)在单位或者公共场所、要害部位以跳楼、跳河、自焚等自杀、自残方式相威胁,制造社会影响的:

(五)在公共道路、铁路上静坐、躺卧、爬行、堵塞交通或者以递交信访材料、喊冤告状等为名,非法拦截车辆,扰乱交通秩序的;(六)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的;(七)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已经依照法律程序作出终结处理,信访人仍然以原诉求多次赴省进京上访,不听劝阻的;

(八)采取其他方式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的。

对扰乱重点地区秩序(包括中共中央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天安门、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住地、外国使领馆及国际组织驻地以及省级领导机关),或者聚众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的首要分子,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实施前两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信访人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七、信访人非法携带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管制器具的,分别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非法携带上述危险物质、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八、信访人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九、信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一)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二)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四)多次通过传单、信件、手机、电话联网等方式发布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实施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信访人纠缠、威胁、撕扯、殴打信访接待人员的,分别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信访人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百四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信访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信访人在国家机关办公区域或者公共场所停放尸体、设灵堂,或者因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十五、信访人以信访为名实施敲诈勒索,借机敛财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约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六、信访人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劝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十七、信访人唆使、肋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按照被唆使人所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予以从重处罚:

十八、信访人有上述第五至十七条规定的行为之一,屡教不改,尚不够刑事处罚,且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予以劳动教养。

十九、信访人违反治安管理理或其他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予以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十、信访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办理。

十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有关单位在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时,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应当按照“劝阻、警告、强制”的工作程序进行处置。有关单位发现信访人实施违法产犯罪行为,要立即依法收集、固定、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提供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对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要及时通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提前介入,并依法批准逮捕、移送起诉;人民法院要依法作出判决。

信访人实施违法行为受到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省法院 省检察院 省公安厅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发布日期】2007-05-08 【生效日期】2007-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皖办电〔2006〕8号)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但由于多种原因,非法集资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呈现出扩大化苗头,非法集资手法也不断翻新和变换,如不及时依法严厉打击,将严重危害地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当前非法集资出现的新动向,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清非法集资的危害性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我省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已涉及到17个市,集资额20亿元左右,少数企业非法集资活动跨至多省市。非法集资企业多以农产品种养、开发等名义,采用投资入股、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在宣传上营造多种氛围,对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非法集资。参与集资的人员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农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群体。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受高额回报的影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为非法集资企业做宣传。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投资。随着这些企业集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支付的股息、红利不断增加,企业本身没有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获得高额利润来回报投资者,只有依靠不断募集资金来维持。集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混乱,对募集的资金不作任何投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大量转移或藏匿资金,甚至当作个人财产挥霍乱用。由于没有经济实体做支撑,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偿债能力。目前部分企业已基本停止集资款的兑付,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一旦企业崩盘或企业高管携款外逃,极易造成社会不稳,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好群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加强对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果断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坚决把非法集资猖獗的势头压下去。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级银监、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皖办电〔2006〕8号中明确的职责分工,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方针,统一组织,加强配合。各地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皖政秘〔2007〕43号)要求,抓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及时灵敏的信息报送体系、齐抓共管的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有效的性质认定体系、稳妥有力的善后处置体系、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体系,切实做到“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特别是要加大监测预警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新闻监督、监管和职能部门查处等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发现非法集资苗头,以防事态扩大。

三、区别对待,依法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各地要对本地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准确掌握集资企业动向。区别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不同情况,根据集资规模、性质和经营状况,按照“打早、打小”的指导思想,打击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有效控制非法集资蔓延的势头。

对少数集资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监控,逐一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择机处置,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各地要制定详细的打击方案,不要等待观望,立即予以取缔。

对有实业支撑、有较为明确发展方向并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如果出现集资苗头,各地要加强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对其经营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督促整改,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切实做到“打防结合、堵疏结合”,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不能任集资苗头发展。

对跨区经营、定性较为困难的集资企业,各地要搜集整理有关证据材料,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进一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一经认定,各地要及时成立专案处置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善后方案。在处置非法集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启动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实施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领导,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打击非法集资的责任,要明确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充实处置非法集资的人员力量,落实办案经费。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要共同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风险提示,防止风险的扩大与蔓延。

六、加大宣传,净化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非法集资行为的新动向、新特征、新手法和危害性,及时报道一批典型案例,大力宣传非法集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带来的损失,政府不予代偿,消除部分群体仍然存在的侥幸心理,铲除滋生非法集资活动的土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格纪律,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不得刊登有非法集资倾向的企业图片和报道。要在新闻宣传深度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经济常识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和提醒群众培养投资风险意识,提高群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识别能力,创造一个合规经营、理性投资、规范发展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解析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紧急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2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皖办电〔2006〕8号)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但由于多种原因,非法集资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呈现出扩大化苗头,非法集资手法也不断翻新和变换,如不及时依法严厉打击,将严重危害地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当前非法集资出现的新动向,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依法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清非法集资的危害性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我省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已涉及到17个市,集资额20亿元左右,少数企业非法集资活动跨至多省市。非法集资企业多以农产品种养、开发等名义,采用投资入股、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在宣传上营造多种氛围,对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非法集资。参与集资的人员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农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群体。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受高额回报的影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为非法集资企业做宣传。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盲目投资。随着这些企业集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支付的股息、红利不断增加,企业本身没有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获得高额利润来回报投资者,只有依靠不断募集资金来维持。集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混乱,对募集的资金不作任何投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大量转移或藏匿资金,甚至当作个人财产挥霍乱用。由于没有经济实体做支撑,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偿债能力。目前部分企业已基本停止集资款的兑付,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一旦企业崩盘或企业高管携款外逃,极易造成社会不稳,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好群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的思想,加强对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果断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坚决把非法集资猖獗的势头压下去。

二、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级银监、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皖办电〔2006〕8号中明确的职责分工,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方针,统一组织,加强配合。各地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的

通知》(皖政秘〔2007〕43号)要求,抓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及时灵敏的信息报送体系、齐抓共管的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有效的性质认定体系、稳妥有力的善后处置体系、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体系,切实做到“反应灵敏、配合密切、应对有力”。特别是要加大监测预警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新闻监督、监管和职能部门查处等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发现非法集资苗头,以防事态扩大。

三、区别对待,依法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各地要对本地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准确掌握集资企业动向。区别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不同情况,根据集资规模、性质和经营状况,按照“打早、打小”的指导思想,打击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有效控制非法集资蔓延的势头。

对少数集资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监控,逐一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择机处置,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策界限清晰的,各地要制定详细的打击方案,不要等待观望,立即予以取缔。

对有实业支撑、有较为明确发展方向并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如果出现集资苗头,各地要加强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对其经营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督促整改,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切实做到“打防结合、堵疏结合”,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不能任集资苗头发展。

对跨区经营、定性较为困难的集资企业,各地要搜集整理有关证据材料,及时上报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进一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一经认定,各地要及时成立专案处置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善后方案。在处置非法集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征兆,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启动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实施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领导,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打击非法集资的责任,要明确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充实处置非法集资的人员力量,落实办案经费。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要共同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的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风险提示,防止风险的扩大与蔓延。

六、加大宣传,净化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非法集资行为的新动向、新特征、新手法和危害性,及时报道一批典型案例,大力宣传非法

集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由此带来的损失,政府不予代偿,消除部分群体仍然存在的侥幸心理,铲除滋生非法集资活动的土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格纪律,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把关,不得刊登有非法集资倾向的企业图片和报道。要在新闻宣传深度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经济常识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和提醒群众培养投资风险意识,提高群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识别能力,创造一个合规经营、理性投资、规范发展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八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